CN213019463U - 一种用于车辆的发光装置及具有该发光装置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车辆的发光装置及具有该发光装置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019463U
CN213019463U CN202021229508.6U CN202021229508U CN213019463U CN 213019463 U CN213019463 U CN 213019463U CN 202021229508 U CN202021229508 U CN 202021229508U CN 213019463 U CN213019463 U CN 2130194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mitting device
vehicle
transmitting
vehicle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22950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泽胜
姜建
周慧
曾荣
孙世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22950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0194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0194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0194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汽车零部件结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发光装置及具有该发光装置的车辆。上述发光装置包括发光部件和可透光的面罩,所述发光部件设置于所述面罩的内侧,所述面罩设置有涂覆层,所述涂覆层具有透光区域,所述涂覆层的透光区域设置有多个透光孔,所述发光部件所发出光线穿过透光孔使所述透光区域形成连续发光区域的透光孔。所述车辆具有上述发光装置。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用于车辆的发光装置及具有该发光装置的车辆,发光装置的发光部件不点亮的时候,涂覆层的透光区域呈现金属光泽效果。在发光部件点亮的时候,透光孔能达透光作用,涂覆层的透光区域呈现整体发光效果,发光效果好。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车辆的发光装置及具有该发光装置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零部件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发光装置及具有该发光装置的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作为日常出行工具,在选择汽车时人们关注点不仅仅在其功能上,其的外观因素也是重要衡量指标之一,车辆中的发光装置,例如可发光的车标,其不仅美观,且易于被路上的其他司机、行人识别,利于保证交通安全。目前,现有技术中的发光车标,一般在导光板后设置一个金属反光片,虽然也可以实现不点亮的时候是金属效果,但是金属光泽由于受到导光板网点的影响,实际金属质感很差无光泽和立体感;且面罩和金属镀层中间隔着导光板,不点亮的时候能明显透过面罩看到很多棱边及导光板网点,外观效果较差,实际体验欠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发光装置及具有该发光装置的车辆,其实际体验佳。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车辆的发光装置,包括发光部件和可透光的面罩,所述发光部件设置于所述面罩的内侧,所述面罩设置有涂覆层,所述涂覆层具有透光区域,所述涂覆层的透光区域设置有多个透光孔,所述发光部件所发出光线穿过所述透光孔使所述透光区域形成连续发光区域。
可选地,所述涂覆层设置于所述面罩的内侧表面、外侧表面或夹层内。
可选地,所述面罩的内侧表面设置有沉槽,所述透光孔设置于所述沉槽内的涂覆层上。
可选地,所述面罩的内侧表面中对应所述透光区域之外为背景区域,所述背景区域设置有背景层。
可选地,所述涂覆层为电镀形成的金属镀层,所述透光孔为于所述金属镀层上通过激光雕刻形成的圆孔或多边形孔。
可选地,所述涂覆层的表面还设置有覆盖于所述涂覆层且填充于所述透光孔内的透光防护层。
可选地,所述透光孔呈圆形,相邻所述透光孔的中心距大于所述透光孔的直径。
可选地,所述发光部件包括导光板和发光器件,所述导光板设置于所述面罩与所述发光器件之间。
可选地,所述导光板朝向所述面罩的一面为正面,所述导光板朝向所述发光器件的一面为背面;所述导光板的背面设置有漫反射微棱镜结构,用于使所述发光器件所发出的光线散射出光。
可选地,所述导光板的背面设置有容纳槽,所述发光器件的部分或全部位于所述容纳槽内。
可选地,所述导光板的背面设置有反光膜。
可选地,所述漫反射微棱镜结构包括多个呈圆弧形、方形、菱形、圆台形、棱台形或球冠形的微棱镜。
可选地,所述面罩连接有后壳,所述后壳与所述面罩固定连接形成容纳腔,所述发光部件设置于所述容纳腔中;所述后壳与所述面罩通过超声波焊接、激光焊接、热熔焊接或锁紧件固定。
可选地,所述发光部件还包括电路板,所述发光器件连接于所述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连接有线束,所述线束穿过于所述后壳;所述线束与所述后壳之间设置有线束密封环,且/或,所述后壳背向于所述面罩的一面连接有密封垫圈。
可选地,所述透光区域呈设定车标、商标、数字、字母或文字状。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具有上述的一种用于车辆的发光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用于车辆的发光装置及具有该发光装置的车辆,发光装置的发光部件不点亮的时候,涂覆层的透光区域呈现金属光泽效果。在发光部件点亮的时候,透光孔能达透光作用,涂覆层的透光区域呈现整体发光效果,发光效果好,应用效果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车辆的发光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车辆的发光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车辆的发光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车辆的发光装置中设置有涂覆层的面罩的平面示意图;
图5是图4中B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是图4中A-A剖面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车辆的发光装置中面罩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是图7中面罩内侧表面设置有渐变色涂层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是图8中面罩内侧表面设置有涂覆层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面罩内侧表面的涂覆层设置有透光孔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面罩的涂覆层和渐变色涂层覆盖有透光防护层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直接设置、连接,也可以通过居中元部件、居中结构间接设置、连接。
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若有“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用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常规放置状态或使用状态,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结构、特征、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也不是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和各实施例,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例如通过不同的具体技术特征/实施例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实施方式,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中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实施例的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车辆的发光装置,包括可以透光的面罩1和通电可发光的发光部件2,所述发光部件2设置于所述面罩1的内侧。所述面罩1设置有涂覆层11,涂覆层11不透光,如图4、图5所示,所述涂覆层11具有透光区域101,透光区域101一般可呈标识图案(例如车辆品牌标志形状、车辆型号标识形状)或文字形状等等,所述涂覆层11的透光区域101设置有多个透光孔111,所述发光部件2所发出光线穿过透光孔111,而使透光区域101形成连续发光区域(即在发光部件通电发光时,透光区域101可呈整体透光状),这样,通过设置涂覆层11并在涂覆层11的透光区域101上设置密布的透光孔111,形成透光区域101,发光部件2不工作时,从正面看,上述透光区域101可呈整体状(看不出透光孔111),当发光部件2通电发光工作时,光线可以穿过各透光孔111,透光孔111的孔径及间距较小时,上述透光区域101可呈整体发光状,从而形成连续发光区域,如图5中所示,空白区域112即为透光区域101的涂覆层11,黑孔区域即为透光孔111。发光部件2不工作时,上述透光区域101(标识图案、文字区域)呈现涂覆层11本身材质的整体观感,从正面正常距离看不出透光孔111,在发光部件2亮灯时,上述透光区域101(标识图案、文字区域,本实施例中,透光区域101以图4中的“宋”字区域为例)呈整体通透的发光状,看不出涂覆层11的影响,发光效果好,涂覆层11由于无需透光,故其厚度无需过薄,长期工作也不易产生气泡、变色、脱落,也无需将面罩上的电镀层进行拆分后焊接,外形美观、可靠性佳且成本低,应用效果佳。
具体应用中,上述发光装置可以用作车辆的发光标志、按键标识等,本实施例中,上述发光装置以用作发光车标为例。具体应用中,所述透光区域101呈设定车标、商标、数字、字母或文字状,例如,本实施例中,透光区域101呈“宋”字形状,当然,具体应用中,透光区域101也可以设置成其它合适的图案形状、字体形状等等。
具体地,所述涂覆层11可以设置于所述面罩1的内侧表面、外侧表面或夹层内。本实施例中,涂覆层11设置于所述面罩1的内侧表面。面罩1可以采用透明的塑料成型,例如PMMA(polymethyl methacryl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料或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材料等。
具体地,所述面罩1的内侧表面设置有沉槽121,所述透光孔111设置于所述沉槽121内的涂覆层11上。沉槽121的形状可为标识图案、文字的立体形状,使标识图案、文字的观感立体化,利于提高用户体验。涂覆层11可以通过金属镀膜的方式镀设于沉槽121的内壁,再通过激光雕刻的方式在沉槽121内壁的涂覆层11形成密集的透光孔111。
具体应用中,所述面罩1的内侧表面中对应透光区域101之外的区域为背景区域102,所述背景区域102设置有背景层,背景层可以不透光或透光率低,背景层可以设置有花纹图案或靠近边缘处设置有渐变色,利于进一步提高观感,即可以先在背景区域102通过丝印等方式设置花纹、图案、渐变色等,再在背景区域102形成覆盖于花纹、图案、渐变色等的涂覆层11,也可以仅在背景区域102通过丝印等方式设置花纹、图案、渐变色。本实施例中,透光区域101(“宋”字区域)居中设置于面罩1的内侧表面,透光区域101之外的其它区域为背景区域102。透光区域101(“宋”字区域)内表面镀有金属镀层(涂覆层11)且金属镀层设置有密集均匀排布的透光孔111。背景区域102可以丝印有网格花纹和渐变色等,网格花纹可为六边形网格渐变花纹,渐变色可以采用以边缘方向颜色更深的设计。
本实施例中,所述涂覆层11可以为电镀形成的金属镀层,其耐久性佳。所述透光孔111为于所述金属镀层上通过激光雕刻形成的圆孔或多边形孔,孔径可以设置得较小(例如0.01至0.2mm),孔间距也可以设置为较小(孔边缘的最小距离,例如0.01至0.2mm),利于进一步提高发光部件2发光时透光区域101的通透效果,以及发光部件2不发光时透光区域101的整体效果(不易看出透光孔111),发光装置能够选择性地进行发光,且达到发光均匀的效果,使发光装置更加美观。
具体地,所述涂覆层11的表面还设置有覆盖于所述涂覆层11且填充于所述透光孔111内的透光防护层151,以进一步提高涂覆层11的耐久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透光孔111可呈圆形,相邻所述透光孔111的中心距大于所述透光孔111的直径,透光孔111的直径可以为0.01至0.15mm或其他合适的范围。
具体地,所述发光部件2可以包括导光板21和发光器件22,所述导光板21设置于所述面罩1与所述发光器件22之间。导光板21可以将发光器件22工作时射出的光线引向面罩1方向,避免光线向四周散射,利于提高光效,光线利用率高。导光板21可以连接发光器件22形成装配总成,便于装配。发光器件22可包括LED发光芯片等。
具体地,所述导光板21朝向所述面罩1的一面为正面,所述导光板21朝向所述发光器件22的一面为背面。所述导光板21的背面可以设置有漫反射微棱镜结构,漫反射微棱镜结构用于使所述发光器件22所发出的光线散射出光,在不同角度下观看发光装置,光线均明亮且柔和。具体地,漫反射微棱镜结构可以包括多个棱镜结构阵列。具体应用中,所述漫反射微棱镜结构可以包括多个呈圆弧形、方形、菱形、圆台形、棱台形或球冠形的微棱镜,其漫反射效果好,可以将发光器件22的光线向涂覆层11的方向散射。漫反射微棱镜结构可以设置于如图2所示的导光板21背面的剖面线区域。当然,也可以不设置导光板21,发光器件22也可以采用LED直射、LED加反光碗等方式。
具体地,所述发光部件2还可以包括电路板,所述发光器件22连接于所述电路板,LED发光芯片可贴于电路板,且LED发光芯片至少部分位于容纳槽中。
具体地,所述导光板21的背面可以设置有反光膜3(反光涂层、反光片或反光板),以使光线被反射至面罩1方向,利于进一步提高光效。
具体,所述导光板21的背面可以设置有容纳槽,所述发光器件22的部分或全部位于所述容纳槽内,利于更进一步提高光效,且可以利于发光装置的轻薄化设计。
具体地,所述面罩1可以连接有后壳4,所述后壳4与所述面罩1固定连接形成容纳腔,所述发光部件2、反光膜3设置于所述容纳腔中;所述后壳4与所述面罩1可以通过超声波焊接、激光焊接、热熔焊接或锁紧件固定,容纳腔具有一定的密闭性能,可以达到防水设计标准,从而可以应用于车辆外部等合适位置。
具体地,所述电路板连接有线束5,线束5的末端可以连接有插接端子,插接端子可以插接于供电接口。所述线束5穿过于所述后壳4;所述线束5与所述后壳4之间设置有线束密封环42,以防止水顺着线束5流入容纳腔中。
具体地,所述后壳4背向于所述面罩1的一面连接有密封垫圈6,将发光装置整体安装于设定的安装面时,密封垫圈6与安装面接触,固定发光装置后,密封垫圈6受压,密封效果佳,且可以防止异响。
具体地,所述后壳4背向于所述面罩1的一面可以一体成型有卡扣41,安装面可以设置扣位,以便于将发光装置通过卡扣结构连接于设定的安装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光装置,面罩1的透光区域101处的涂覆层11设置有密布的透光孔111,在发光部件2不点亮的时候,涂覆层11呈现金属光泽效果。在发光部件2点亮的时候,透光孔111能达透光作用,涂覆层11呈现整体发光效果,面罩1的边缘非发光区域通过丝网印刷有渐变色背景层。本实施例中,面罩1的内侧表面具有金属镀层(涂覆层11);金属镀膜被分成透光区域101(标识形状)和非透光区域101,透光区域101实现透光作用,透光区域101设置设置有很多个小透光单元(即透光孔111),使透光区域101实现不点亮状态下显示金属效果;小透光单元(透光孔111)可以通过激光雕刻或曝光褪镀等方式实现,通过调整小透光单元(透光孔111)的直径与间距可以实现多种组合效果;发光部件2不点亮状态,由于小透光单元(透光孔111)的直径与间距很小;在一定距离处,观测者将因最小视角限制加上金属镀层的反光因素,看不到小透光单元(透光孔111);只能看到金属部分(金属镀层的金属光泽),显示出来就是完全金属的视觉效果;小透光单元(透光孔111)直径越小金属效果越明显;发光部件2点亮状态下,在一定距离处,观测者将因最小视角限制,光源点亮的时候,相邻两个小透光单元(透光孔111)的间距很小,加上电镀反光效果;看起来就会形成均匀连续的点亮效果,小透光单元(透光孔111)之间间距越小,发光连续均匀性越好;其中透光区域101可以被设成预定车标形状或者各种各样的设定图案,金属镀层(涂覆层11)表面可以增加透光防护层151保护。
本实施例中,位于面罩1之后的导光板21具有多个微棱镜结构和一个或多个容纳槽,其中微棱镜结构用于改变光线在导光板21内的传播方向,使光线从导光板21的正面出光,微棱镜结构可以为圆弧形、方形或菱形等各种漫反射结构;电路板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发光器件22,一个或多个发光器件22伸入一个或多个容纳槽(可为通孔或盲孔)中,面罩1和后壳4限定有容纳腔,容纳腔容纳所述导光板21和电路板等。面罩1和后壳4密封之间可以采用超声波、激光焊接等焊接工艺。
具体应用中,面罩1及涂覆层11的制作步骤可以参考如下:
步骤一、如图7,面罩1的材质可以采用完全透明材质,面罩1具有外侧表面131和内侧表面132,面罩1的材料可以选用PMMA或PC,在面罩1的内侧表面132中的背景区域102进行丝网印刷渐变色涂层(背景层)141,如图8;
步骤二、面罩1的内侧表面132进度镀铝或者铟或者其他金属镀层,如图9,优先选铝镀层(涂覆层11),其不透光;如果使用非PMMA材质,面罩1的内侧表面132需要进行UV(紫外照射)处理;在面罩1的内侧表面132进度镀铝的具体详细步骤可以参考如下:
步骤①、将镀铝产品(面罩1)上架固定在专用工装架上并除尘,将工装架放入镀膜机内的支架上;将99.9%纯度以上的铝片放置在镀膜机内的钨丝电极上;
步骤②、将镀膜机内腔抽真空至气压3—5pa,使用离子轰击对镀铝产品(面罩1)表面进行离子清洗,离子清洗时间为180—360秒;
步骤③、在离子清洗之后进行抽真空至0.015pa以下时开始镀铝,工装旋转架的旋转速度为20rpm/min;镀铝时间分钨丝预热、预熔、蒸发三个阶段约60秒左右;镀铝膜厚约为40-100nm;
步骤④、镀铝后转粗抽至真空度3—5pa开始离子轰击硅油约180-360秒;
步骤⑤、镀硅油完成后转深冷回温60秒,回温结束后进行放气回填真空室至大气压下开门,整炉周期控制在25分钟以下。
步骤三、然后对电镀区域中设定的透光区域101进行激光雕刻;将需要的透光区域101经过激光雕刻出来;采用激光雕刻小透光单元(透光孔111),如图10所示,激光雕刻可以使小透光单元(透光孔111)的直径尺寸做到很小;两个小透光单元(透光孔111)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做到很小;再在涂覆层11和背景层的表面设置覆盖于所述涂覆层11且填充于所述透光孔111内的透光防护层151,如图11所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具有上述的一种用于车辆的发光装置。发光装置可为用作车辆的前车标、后车标、车型标识等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用于车辆的发光装置及具有该发光装置的车辆,其发光部件2不点亮的时候,涂覆层11的透光区域101呈现金属光泽效果。在发光部件2点亮的时候,透光孔111能达透光作用,涂覆层11的透光区域101呈现整体发光效果,涂覆层11的透光区域101可呈车标等设定形状,发光部件2亮灯时,上述透光区域101可为标识图案、文字形状,例如,本实施例中,透光区域101以图4中的“宋”字区域为例,发光部件点亮时,透光区域101呈整体通透的发光状,形成了连续发光区域,看不出涂覆层11的影响,发光效果好,涂覆层11由于无需透光,故其厚度无需过薄,长期工作也不易产生气泡、变色、脱落,也无需将面罩上的电镀层进行拆分后焊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外形、可靠性欠佳及成本高的问题,应用效果佳。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用于车辆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光部件和可透光的面罩,所述发光部件设置于所述面罩的内侧,所述面罩设置有涂覆层,所述涂覆层具有透光区域,所述涂覆层的透光区域设置有多个透光孔,所述发光部件所发出光线穿过所述透光孔使所述透光区域形成连续发光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车辆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涂覆层设置于所述面罩的内侧表面、外侧表面或夹层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车辆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面罩的内侧表面设置有沉槽,所述透光孔设置于所述沉槽内的涂覆层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车辆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面罩的内侧表面中对应所述透光区域之外为背景区域,所述背景区域设置有背景层。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车辆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涂覆层为电镀形成的金属镀层,所述透光孔为于所述金属镀层上通过激光雕刻形成的圆孔或多边形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车辆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涂覆层的表面还设置有覆盖于所述涂覆层且填充于所述透光孔内的透光防护层。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车辆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孔呈圆形,相邻所述透光孔的中心距大于所述透光孔的直径。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用于车辆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部件包括导光板和发光器件,所述导光板设置于所述面罩与所述发光器件之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用于车辆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朝向所述面罩的一面为正面,所述导光板朝向所述发光器件的一面为背面;
所述导光板的背面设置有漫反射微棱镜结构,用于使所述发光器件所发出的光线散射出光。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用于车辆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的背面设置有容纳槽,所述发光器件的部分或全部位于所述容纳槽内。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用于车辆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的背面设置有反光膜。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用于车辆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漫反射微棱镜结构包括多个呈圆弧形、方形、菱形、圆台形、棱台形或球冠形的微棱镜。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用于车辆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面罩连接有后壳,所述后壳与所述面罩固定连接形成容纳腔,所述发光部件设置于所述容纳腔中;所述后壳与所述面罩通过超声波焊接、激光焊接、热熔焊接或锁紧件固定。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用于车辆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部件还包括电路板,所述发光器件连接于所述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连接有线束,所述线束穿过于所述后壳;
所述线束与所述后壳之间设置有线束密封环,且/或,所述后壳背向于所述面罩的一面连接有密封垫圈。
15.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用于车辆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区域呈设定车标、商标、数字、字母或文字状。
16.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具有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用于车辆的发光装置。
CN202021229508.6U 2020-06-29 2020-06-29 一种用于车辆的发光装置及具有该发光装置的车辆 Active CN2130194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29508.6U CN213019463U (zh) 2020-06-29 2020-06-29 一种用于车辆的发光装置及具有该发光装置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29508.6U CN213019463U (zh) 2020-06-29 2020-06-29 一种用于车辆的发光装置及具有该发光装置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019463U true CN213019463U (zh) 2021-04-20

Family

ID=754985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229508.6U Active CN213019463U (zh) 2020-06-29 2020-06-29 一种用于车辆的发光装置及具有该发光装置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01946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344297B2 (ja) 加飾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752791B2 (en) Display device
US6767120B2 (en) Vehicle lamp
CN103158633B (zh) 一种机动车车标
KR101211843B1 (ko) 2중-색상 조명 엠블럼
CN201792811U (zh) 发光汽车标志
JP2001163117A (ja) 自動車用照明プレート
JP2005221661A (ja) 加飾装置
KR20210047269A (ko) 자동차를 위한 시그널링 디바이스
GB2451125A (en) A solid light conduit
CN202546551U (zh) 产生星空效果的汽车装饰灯
CN112601678A (zh) 用于机动车的照明装置
CN213019463U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发光装置及具有该发光装置的车辆
KR20100138715A (ko) 자동차의 발광 엠블럼
JP2009051277A (ja) 車両用照明装置
WO2019238208A1 (en) Light emitting communication assembly
JPH0121000B2 (zh)
CN210363567U (zh) 外饰氛围灯总成
CN114017740A (zh) 一种汽车灯具发光结构及汽车
CN202442235U (zh) 具有警示与星空效果的第三剎车灯
JPH10338074A (ja) 字光性ナンバープレート
CN213178177U (zh) 一种摩托车前置装饰灯
JP2552471Y2 (ja) 発光装飾品
CN211139205U (zh) 一种汽车发光车标
CN218886783U (zh) 一种外观立体的汽车徽标发光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