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857580U - 差速器锥齿轮镦挤与背压复合成形模具 - Google Patents

差速器锥齿轮镦挤与背压复合成形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857580U
CN212857580U CN202020881765.1U CN202020881765U CN212857580U CN 212857580 U CN212857580 U CN 212857580U CN 202020881765 U CN202020881765 U CN 202020881765U CN 212857580 U CN212857580 U CN 2128575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e
cushion block
mounting hole
cavity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88176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左玉成
黄廷波
李荫现
龚仁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Airship Gea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Airship Gea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Airship Gear Corp filed Critical Jiangsu Airship Gear Corp
Priority to CN20202088176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8575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8575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8575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rg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差速器锥齿轮镦挤与背压复合成形模具,涉及机械制造领域,包括由上顶料杆和齿模构成的上模,由下型腔模、下顶出杆、第一垫块、第二垫块、背压结构、底座和下顶料杆构成的下模,上模和下模沿同一中轴线布置;其中,背压结构包括弹性元件,一方面用于合模前将下型腔模上浮下顶出杆一定的落差行程,便于坯料精准定位,另一方面在合模镦挤时,将下型腔模作用于背压结构的力产生背压力反向作用于坯料,提高坯料的塑性和金属流动性;本实用新型有助于差速器锥齿轮坯料在冷挤压时一次成形,并且提高成形模具的寿命。

Description

差速器锥齿轮镦挤与背压复合成形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差速器锥齿轮镦挤与背压复合成形模具。
背景技术
差速器锥齿轮在冷挤压成形工艺中,采用直接镦挤成形,在实际生产中较难一次性达到工艺要求,且成形模具由于锻压力的冲击以及应力集中等因素导致寿命偏低。为了做到差速器锥齿轮冷挤压一次成型达到工艺要求且提高模具寿命,通常采用在冷挤压前增加预成形工序—将出坯预成形后的坯料作退火、喷砂、再进行表面润滑处理,最后挤压成形。用这种工艺挤压生产差速器锥齿轮,工序复杂繁多,模具寿命偏低。因此,需提出一种工艺工序简单,便于操作的成形模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模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差速器锥齿轮镦挤与背压复合成形模具,该模具在差速器锥齿轮成形时能实现坯料的精准定位,提高材料的塑性和金属流动性,促使坯料冷挤压时一次成形。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差速器锥齿轮镦挤与背压复合成形模具,定义以模腔分型面为界分成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包括上顶料杆和齿模,所述下模包括下型腔模、下顶出杆、第一垫块、第二垫块、背压结构、底座和下顶料杆;
所述齿模的下底面设置有敞口朝下的齿模型腔,所述齿模型腔沿其中心轴线向上开设有贯穿至齿模的上底面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设置为一级台阶孔,所述一级台阶孔靠近齿模型腔侧的孔径小于一级台阶孔远离齿模型腔侧的孔径;所述上顶料杆适配安装于第一安装孔内,且上顶料杆靠近齿模型腔的端部至多部分伸入齿模型腔内;
所述下型腔模的上底面设置有敞口朝上的凹模型腔,所述凹模型腔与齿模型腔适配,且所述凹模型腔的中心轴线与齿模型腔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凹模型腔沿其中心轴线向下开设有贯穿至下型腔模的下底面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设置为一级台阶孔,所述一级台阶孔靠近凹模型腔侧的孔径小于一级台阶孔远离齿模型腔侧的孔径;所述下顶出杆安装于第二安装孔内;
所述第一垫块设置在下型腔模下方,第一垫块上设置有自其下底面贯穿至其上底面的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三安装孔与第二安装孔为同轴孔,并且第三安装孔的孔径大于第二安装孔的孔径;
所述底座设置在第一垫块下方,底座的上底面抵触于第一垫块的下底面;所述底座上设置有自其下底面贯穿至其上底面的第四安装孔,所述第四安装孔与第三安装孔为同轴孔,并且第三安装孔的孔径大于第四安装孔的孔径;所述第四安装孔设置为一级台阶孔,所述一级台阶孔靠近第一垫块侧的孔径大于一级台阶孔远离第一垫块侧的孔径;所述下顶料杆适配安装于第四安装孔内,且下顶料杆靠近第一垫块的端部至多部分伸入第三安装孔内;
所述第二垫块设置在第三安装孔内,第二垫块上底面抵触于下顶出杆下底面,第二垫块下底面抵触于下顶料杆上底面,且第二垫块沿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与第三安装孔的中心轴线重合;
所述背压结构包括弹性元件和第三垫块,所述弹性元件设置在第二垫块和第三安装孔之间,弹性元件下端面抵触于底座上底面,且弹性元件具有沿第三安装孔中心轴线方向形变的趋势;所述第三垫块套设在第二垫块上,第三垫块的下底面抵触于弹性元件上端面,第三垫块的上底面抵触于下型腔模的下底面;
所述弹性元件在第三安装孔内至少具有第一压缩状态和第二压缩状态,所述第一压缩状态为弹性元件作用于第三垫块使得下型腔模上底面和下顶出杆上底面具有不为零的落差行程,所述第二压缩状态为下型腔模下压弹性元件至其下底面抵触于第一垫块上底面。
进一步的,所述下顶出杆设置为一级台阶轴式结构,一级台阶轴式结构靠近凹模型腔侧轴段孔径小于一级台阶轴式结构远离凹模型腔侧轴段孔径,并且一级台阶轴式结构的两轴段间采用圆角过渡,避免镦挤时下顶出杆上应力集中。
进一步的,定义第一垫块在上下方向的高度为H1,第二垫块在上下方向的高度为H2,下型腔模在上下方向的高度为H3,下型腔模凹模型腔在上下方向的高度为H4,下顶出杆在上下方向的高度为H5,则H1=H2,H5=H3-H4。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元件为碟形弹簧组合,所述碟形弹簧组合为同轴设置的若干相同尺寸的碟形弹簧,所述碟形弹簧组合套设在第二垫块上。所述第三安装孔为圆柱孔,所述碟形弹簧组合外圆周与第三安装孔间隙配合,单边配合间隙为1mm-1.5mm。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垫块设置为第一圆柱结构,所述碟形弹簧组合内孔与第一圆柱结构的外圆周间隙配合;所述第一垫块设置为具有第一中心通孔的第二圆柱结构,所述第一中心通孔为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三垫块设置为具有第二中心通孔的第三圆柱结构,所述第三圆柱结构的外圆周与第三安装孔间隙配合,第三圆柱结构的第二中心通孔与第一圆柱结构的外圆周间隙配合。
进一步的,定义当弹性元件处于第一压缩状态时,下型腔模上底面和下顶出杆上底面之间的落差行程为X;定义弹性元件的最大压缩量为G,则X=75% G,确保弹性元件受压形变处于可恢复范围内,防止弹性元件失效。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的差速器锥齿轮镦挤与背压复合成形模具,获得了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差速器锥齿轮镦挤与背压复合成形模具,结构简单,配置合理,包括由上顶料杆和齿模构成的上模,由下型腔模、下顶出杆、第一垫块、第二垫块、背压结构、底座和下顶料杆构成的下模,上模和下膜沿同一中轴线布置;其中,背压结构包括弹性元件和第三垫块,弹性元件始终处于压缩状态,即经第三垫块抵接于下型腔模,弹性元件一方面用于合模前经过第三垫块将型将下型腔模上浮下顶出杆一定的落差行程,便于坯料投入凹模型腔内时的精准定位,另一方面在合模镦挤时,弹性元件将下型腔模作用于第三垫块的压力反向产生背压力并作用于坯料,提高坯料的塑性和金属流动性,有助于差速器锥齿轮坯料在冷挤压时一次成形,同时,也能减少镦挤时锻压力对上、下模的影响,提高成形模具的寿命。
此外,本实用新型中选用碟形弹簧组合作为弹性元件提供上浮力和背压力,并且设置在第一垫块的中心通孔内,因此在下模中占用的轴向空间不大,且作用力均匀;此外,碟形弹簧是标准件,在使用中便于更换选型。
应当理解,前述构思以及在下面更加详细地描述的额外构思的所有组合只要在这样的构思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都可以被视为本公开的实用新型主题的一部分。
结合附图从下面的描述中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教导的前述和其他方面、实施例和特征。本实用新型的其他附加方面例如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和/或有益效果将在下面的描述中显见,或通过根据本实用新型教导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实践中得知。
附图说明
附图不意在按比例绘制。在附图中,在各个图中示出的每个相同或近似相同的组成部分可以用相同的标号表示。为了清晰起见,在每个图中,并非每个组成部分均被标记。现在,将通过例子并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个方面的实施例,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差速器锥齿轮镦挤与背压复合成形模具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2为图1中下顶出杆的俯视图;
图3为图1中下顶出杆的剖面图;
图4为图1中第一垫块的俯视图;
图5为图1中第一垫块的剖面图;
图6为图1中第二垫块的俯视图;
图7为图1中第二垫块的剖面图;
图8为图1中弹性元件的俯视图;
图9为图1中弹性元件的剖面图;
图10为图1中第三垫块的俯视图;
图11为图1中第三垫块的剖面图;
图中,各标记的具体意义为:
1-上顶料杆,2-齿模,3-下型腔模,4-下顶出杆,5-第一垫块,6-第二垫块, 7-弹性元件,8-第三垫块,9-底座,10-下顶料杆,11-坯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明其它情况,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上”“下”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基于现有技术冷挤压成形差速器锥齿轮的过程采用直接镦挤成形,在实际生产中不能一次镦挤成形,并且由于锻压力的存在导致成形模具寿命短;现有的改进工艺都较为繁琐,不利于提高差速器锥齿轮的生产效率。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差速器锥齿轮镦挤与背压复合成形模具,通过对成形前坯料的精准定位,提高材料的塑性和金属流动性,促使坯料冷挤压时一次成形,同时提高成形模具的使用寿命。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差速器锥齿轮镦挤与背压复合成形模具做进一步具体介绍。
结合图1所示,一种差速器锥齿轮镦挤与背压复合成形模具,定义以模腔分型面为界分成上模和下模,上模包括上顶料杆1和齿模2,下模包括下型腔模 3、下顶出杆4、第一垫块5、第二垫块6、背压结构、底座9和下顶料杆10,在具体实施时,上模和下模均组装在模具架上;其中,背压结构在下模中一方面为坯料11固定提供定位点,另一方面提供朝向上模的背压力并作用于坯料11;本实用新型的成形模具有助于差速器锥齿轮坯料11在冷挤压时一次成形,并且有效延长使用寿命。
具体为,齿模2的下底面设置有敞口朝下的齿模型腔,齿模型腔沿其中心轴线向上开设有贯穿至齿模2的上底面的第一安装孔;其中,第一安装孔设置为一级台阶孔,一级台阶孔靠近齿模型腔侧的孔径小于一级台阶孔远离齿模型腔侧的孔径;所述上顶料杆1适配安装于第一安装孔内,上顶料杆1靠近齿模型腔的端部至多部分伸入齿模型腔内,上顶料杆1用于将镦挤成形后的差速器锥齿轮脱离齿模型腔。下型腔模3的上底面设置有敞口朝上的凹模型腔,凹模型腔与齿模型腔适配,且凹模型腔的中心轴线与齿模型腔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凹模型腔沿其中心轴线向下开设有贯穿至下型腔模3的下底面的第二安装孔,第二安装孔设置为一级台阶孔,一级台阶孔靠近凹模型腔侧的孔径小于一级台阶孔远离齿模型腔侧的孔径,所述下顶出杆4安装于第二安装孔内。另外,定义下型腔模3在上下方向的高度为H3,下型腔模3设置的凹模型腔在上下方向的高度为H4,下顶出杆4在上下方向的高度为H5,则H5=H3-H4,即当下顶出杆4与下型腔模3的下底面处于同一水平面时,下顶出杆4不会伸入到凹模型腔内。
结合图1、图2和图3所示,下顶出杆4设置为一级台阶轴式结构,一级台阶轴式结构靠近凹模型腔侧轴段的孔径小于一级台阶轴式结构远离凹模型腔侧轴段的孔径,并且一级台阶轴式结构的两轴段间采用圆角过渡。在具体实施中,由于下顶出杆4直接与坯料11接触承受较大的压力,若下顶出杆4的两轴段间直接采用直角过渡,会在过渡位置发生应力集中,导致下顶出杆4折断,圆角过渡能避免镦挤时下顶出杆4上的应力集中,提高下顶出杆4的安全性。
结合图1、图4和图5所示,第一垫块5设置在下型腔模3的下方,第一垫块5上设置有自其下底面贯穿至其上底面的第三安装孔,第三安装孔与第二安装孔为同轴孔,并且第三安装孔的孔径大于第二安装孔的孔径。底座9设置在第一垫块5的下方,底座9的上底面抵触于第一垫块5的下底面;底座9上设置有自其下底面贯穿至其上底面的第四安装孔,第四安装孔与第三安装孔为同轴孔,并且第三安装孔的孔径大于第四安装孔的孔径。所述第四安装孔设置为一级台阶孔,一级台阶孔靠近第一垫块5侧的孔径大于一级台阶孔远离第一垫块5侧的孔径。下顶料杆10适配安装于第四安装孔内,且下顶料杆10靠近第一垫块5的端部至多部分伸入第三安装孔内。第一垫块5在下模中作为主要承力元件,承担下型腔模3的压力,底座9和下顶料杆10用于将镦挤成形后的差速器锥齿轮脱离凹模型腔。
结合图1、图6和图7所示,第二垫块6设置在第三安装孔内,第二垫块6 上底面抵触于下顶出杆4下底面,第二垫块6下底面抵触于下顶料杆10上底面,且第二垫块6沿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与第三安装孔的中心轴线重合。定义第一垫块5在上下方向的高度为H1,第二垫块6在上下方向的高度为H2,则H1=H2,即第二垫块6直接作用于下顶出杆4,用于将坯料11成形的压力沿中心轴方向直线传递,避免发生力向第一垫块5的偏移分散,导致坯料11成形时受力不均匀,无法一次镦挤成形。
结合图1、图8至图11所示,所述背压结构包括弹性元件7和第三垫块8,弹性元件7设置在第二垫块6和第三安装孔之间,弹性元件7下端面抵触于底座9上底面,且弹性元件7具有沿第三安装孔中心轴线方向形变的趋势。所述第三垫块8套设在第二垫块6上,第三垫块8的下底面抵触于弹性元件7上端面,第三垫块8的上底面抵触于下型腔模3的下底面;其中,弹性元件7在第三安装孔内至少具有第一压缩状态和第二压缩状态,第一压缩状态为弹性元件7 作用于第三垫块8使得下型腔模3上底面和下顶出杆4上底面具有不为零的落差行程,第二压缩状态为下型腔模3下压弹性元件7至其下底面抵触于第一垫块5上底面。
当弹性元件7处于第一压缩状态时,由于下型腔模3上底面和下顶出杆4 上底面之间具有落差行程,因此下顶出杆4距离第二安装孔上端面具有一定的空间距离,因此放置坯料11时,可以将坯料11放置在凹模型腔内至部分伸入第二安装孔内,合模时第二安装孔内的坯料经由下顶出杆4顶出至凹模型腔内,再在齿模型腔内镦挤成形。当弹性元件7处于第二压缩状态时,弹性元件7被压缩形变量更大,经第三垫块8沿中轴线向上产生更大背压力反向作用于坯料变形;对坯料11镦挤时的精准定位及背压力作用,有利于提高坯料11的塑性和金属流动性,促使坯料11冷挤压时一次成形,同时,由于减少镦挤次数,也有助于提高成形模具的使用寿命。
为了防止弹性元件7过压导致失效,在本实用新型中,设定当弹性元件7 处于第一压缩状态时,下型腔模3上底面和下顶出杆4上底面之间的落差行程为X,弹性元件7的最大压缩量为G,设定X=75%G,即始终确保弹性元件7 受压形变处于可恢复范围内,只要能确保弹性元件7的形变在可恢复范围内,落差行程X也可以选用其他数据。当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为防止弹性元件7失效,控制成型模具在合模镦挤时,压力机滑块离开上死点向下移动至下死点的背压行程等于设定的弹性元件7最大压缩量的75%。此时,下型腔模3 作用于坯料11上的背压力达到弹性元件7的设定最大值,坯料11已充满齿模型腔和凹模型腔,整个冷挤压过程结束,然后压力机滑块回到上死点,按工艺要求坯料11成形后由上顶料杆1顶出齿模2。
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弹性元件7为碟形弹簧组合,碟形弹簧组合为同轴设置的若干相同尺寸的碟形弹簧,碟形弹簧是标准件,选型方便。碟形弹簧组合在第三安装孔内占用的轴向空间不大,并且由于碟形弹簧为圆环结构,形变时能对第三垫块8均匀施力。
为了保证碟形弹簧组合压缩变形后始终保持在同一轴线上,不会发生径向位移而使背压力作用于坯料11时发生较大的偏差,实施例中将第二垫块6设置为第一圆柱结构,第一垫块5设置为具有第一中心通孔的第二圆柱结构,第三垫块设置为具有第二中心通孔的第三圆柱结构,其中,第一中心通孔为第三安装孔,且为圆柱孔。碟形弹簧组合套设在第二垫块6上,且碟形弹簧组合内孔与第一圆柱结构的外圆周间隙配合,碟形弹簧组合外圆周与第三安装孔间隙配合,碟形弹簧组合与第三安装孔的单边配合间隙为1mm-1.5mm;同时,第三圆柱结构的外圆周与第三安装孔间隙配合,第三圆柱结构的第二中心通孔与第一圆柱结构的外圆周间隙配合。碟形弹簧组合与第三安装孔设置配合间隙其主要目的在于保证碟形弹簧组合在受压力变形时,其外周圈直径变大而不会和第三安装孔发生干涉。
一些实施例中,也直接选用满足冷挤压工艺强度要求的弹簧作为弹性元件 7,也可以达到实施例中碟形弹簧组合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第一垫块5、第二垫块5、弹性元件7和第三垫块8配合作用,避免坯料11被挤压时受力不均,确保坯料11在镦挤时一次成形,并且提高成形模具的使用寿命,实验数据表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差速器锥齿轮镦挤与背压复合成形模具的使用寿命提高至一倍以上。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9)

1.一种差速器锥齿轮镦挤与背压复合成形模具,其特征在于,定义以模腔分型面为界分成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包括上顶料杆和齿模,所述下模包括下型腔模、下顶出杆、第一垫块、第二垫块、背压结构、底座和下顶料杆;
所述齿模的下底面设置有敞口朝下的齿模型腔,所述齿模型腔沿其中心轴线向上开设有贯穿至齿模的上底面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设置为一级台阶孔,所述一级台阶孔靠近齿模型腔侧的孔径小于一级台阶孔远离齿模型腔侧的孔径;所述上顶料杆适配安装于第一安装孔内,且上顶料杆靠近齿模型腔的端部至多部分伸入齿模型腔内;
所述下型腔模的上底面设置有环形敞口朝上的凹模型腔,所述凹模型腔与齿模型腔适配,且所述凹模型腔的中心轴线与齿模型腔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凹模型腔沿其中心轴线向下开设有贯穿至下型腔模的下底面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设置为一级台阶孔,所述一级台阶孔靠近凹模型腔侧的孔径小于一级台阶孔远离齿模型腔侧的孔径;所述下顶出杆安装于第二安装孔内;
所述第一垫块设置在下型腔模下方,第一垫块上设置有自其下底面贯穿至其上底面的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三安装孔与第二安装孔为同轴孔,并且第三安装孔的孔径大于第二安装孔的孔径;
所述底座设置在第一垫块下方,底座的上底面抵触于第一垫块的下底面;所述底座上设置有自其下底面贯穿至其上底面的第四安装孔,所述第四安装孔与第三安装孔为同轴孔,并且第四安装孔的孔径小于第三安装孔的孔径;所述第四安装孔设置为一级台阶孔,所述一级台阶孔靠近第一垫块侧的孔径大于一级台阶孔远离第一垫块侧的孔径;所述下顶料杆适配安装于第四安装孔内,且下顶料杆靠近第一垫块的端部至多部分伸入第三安装孔内;
所述第二垫块设置在第三安装孔内,第二垫块上底面抵触于下顶出杆下底面,第二垫块下底面抵触于下顶料杆上底面,且第二垫块沿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与第三安装孔的中心轴线重合;
所述背压结构包括弹性元件和第三垫块,所述弹性元件设置在第二垫块和第三安装孔之间,弹性元件下端面抵触于底座上底面,且弹性元件具有沿第三安装孔中心轴线方向形变的趋势;所述第三垫块套设在第二垫块上,第三垫块的下底面抵触于弹性元件上端面,第三垫块的上底面抵触于下型腔模的下底面;
所述弹性元件在第三安装孔内至少具有第一压缩状态和第二压缩状态,所述第一压缩状态为弹性元件作用于第三垫块使得下型腔模上底面和下顶出杆上底面具有不为零的落差行程,所述第二压缩状态为下型腔模下压弹性元件至其下底面抵触于第一垫块上底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速器锥齿轮镦挤与背压复合成形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顶出杆设置为一级台阶轴式结构,一级台阶轴式结构靠近凹模型腔侧轴段孔径小于一级台阶轴式结构远离凹模型腔侧轴段孔径,并且一级台阶轴式结构的两轴段间采用圆角过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速器锥齿轮镦挤与背压复合成形模具,其特征在于,定义第一垫块在上下方向的高度为H1,第二垫块在上下方向的高度为H2,下型腔模在上下方向的高度为H3,下型腔模的凹模型腔在上下方向的高度为H4,下顶出杆在上下方向的高度为H5,则H1=H2,H5=H3-H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速器锥齿轮镦挤与背压复合成形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元件为碟形弹簧组合,所述碟形弹簧组合为同轴设置的若干相同尺寸的碟形弹簧,所述碟形弹簧组合套设在第二垫块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差速器锥齿轮镦挤与背压复合成形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安装孔为圆柱孔,所述碟形弹簧组合外圆周与第三安装孔间隙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差速器锥齿轮镦挤与背压复合成形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垫块设置为第一圆柱结构,所述碟形弹簧组合内孔与第一圆柱结构的外圆周间隙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差速器锥齿轮镦挤与背压复合成形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碟形弹簧组合外圆周与第三安装孔的单边配合间隙为1mm-1.5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速器锥齿轮镦挤与背压复合成形模具,其特征在于,定义当弹性元件处于第一压缩状态时,下型腔模上底面和下顶出杆上底面之间的落差行程为X;定义弹性元件的最大压缩量为G,则X=75%G。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差速器锥齿轮镦挤与背压复合成形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垫块设置为具有第一中心通孔的第二圆柱结构,所述第一中心通孔为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三垫块设置为具有第二中心通孔的第三圆柱结构,所述第三圆柱结构的外圆周与第三安装孔间隙配合,第三圆柱结构的第二中心通孔与第一圆柱结构的外圆周间隙配合。
CN202020881765.1U 2020-05-24 2020-05-24 差速器锥齿轮镦挤与背压复合成形模具 Active CN2128575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81765.1U CN212857580U (zh) 2020-05-24 2020-05-24 差速器锥齿轮镦挤与背压复合成形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81765.1U CN212857580U (zh) 2020-05-24 2020-05-24 差速器锥齿轮镦挤与背压复合成形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857580U true CN212857580U (zh) 2021-04-02

Family

ID=752056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881765.1U Active CN212857580U (zh) 2020-05-24 2020-05-24 差速器锥齿轮镦挤与背压复合成形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8575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67153B (zh) 一种复合成形模具
CN201711484U (zh) 浮动式直齿圆柱齿轮精锻模具
CN110193578A (zh) 重卡高强度冷挤十字轴无飞边锻造的加工方法
CN210412363U (zh) 具有环形复合顶杆机构的活塞头锻造模具
CN201940433U (zh) 一种钢丝缠绕预应力挤压模具结构
CN108941233B (zh) 一种开放内型正反挤压复合模具
CN212857580U (zh) 差速器锥齿轮镦挤与背压复合成形模具
CN110328316A (zh) 一种方盘壳体成型模具及成型方法
CN111889531B (zh) 一种曲母线型壳体正反挤压成形模具及成形方法
CN210498184U (zh) 一种适用于钢质活塞自动化闭式锻造的顶出装置
CN1139027A (zh) 齿轮状零件的塑性加工方法
CN112756538A (zh) 一种精钢石压力设备铰链梁锻造近净成型模具及成型方法
CN201603812U (zh) 一种复合成形模具
CN107335768B (zh) 结合齿轮小齿圈径向楔压模
CN213613907U (zh) 一种具有内凹型轮井部的铝合金车轮的锻造模具
CN107855455A (zh) 一种磁钢坯件成型专用模具
CN212652630U (zh) 一种改进的铝合金轮毂锻造模具顶料结构
CN210359086U (zh) 一种环形复合顶杆机构
CN108188325B (zh) 一种薄壁制件冷镦成形防折叠模具
CN210816889U (zh) 侧向挤齿机构
CN210497714U (zh) 一种加工方盘壳体用的成型模具
CN209867359U (zh) 一种倒角齿轮粉末冶金压制模具
CN207735533U (zh) 内置缓施压结构的结合齿精锻模
CN109513758B (zh) 一种增量挤压成形的方法
CN214557384U (zh) 一种硬质合金蘑菇头形状异形件压坯多模冲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