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841331U - 灯具单元 - Google Patents

灯具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841331U
CN212841331U CN202020684667.9U CN202020684667U CN212841331U CN 212841331 U CN212841331 U CN 212841331U CN 202020684667 U CN202020684667 U CN 202020684667U CN 212841331 U CN212841331 U CN 2128413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mp unit
reflector
heat sink
power supply
light emi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68466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松永崇
杉山祐次
野村幸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8413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8413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 Fastening Of Light Sources Or Lamp Hold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灯具单元,即使在发光元件以及反射器支承于散热器的灯具单元中构成为将供电附件安装于散热器,也能够在将灯具单元的左右宽度尺寸抑制得较小的基础上容易地将供电用配线的连接器相对于供电附件进行连接。作为供电附件(30)的结构,在构成为在其左右两处紧固于散热器(22)的基础上,还构成为该供电附件(30)的连接器部(32d)形成为在上述左右两处的紧固位置的内侧延伸至比反射器(16)的后端位置靠灯具单元后方侧。由此,在将灯具单元(10)的左右宽度尺寸抑制得较小的基础上,利用反射器(16)的后方空间而容易地进行供电附件(30)和供电用配线的连接器的连接作业。

Description

灯具单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光元件以及反射器支承于散热器的灯具单元。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具备发光元件和使来自该发光元件的射出光朝向单元前方反射的反射器的灯具单元的结构,已知有发光元件以及反射器支承于散热器的结构。
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这样的灯具单元的结构而记载有将用于向发光元件供给电力的供电附件安装于散热器的结构。
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供电附件构成为在其左右两处紧固于散热器,另外,构成为在其左右方向的端部形成有连接器部。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中,作为这样的灯具单元的供电附件的结构而记载有在其左右两处的相对于散热器的紧固位置的内侧形成有连接器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9755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17274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灯具单元中,为了在不与供电附件的连接器部干扰的状态下进行反射器相对于散热器的支承,需要一定程度地增大灯具单元的左右宽度尺寸。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灯具单元中,供电附件的连接器部形成于左右两处的紧固位置的内侧,但是该供电附件形成为连接器部朝向单元前方侧,因此难以通过灯具单元的结构而将供电用配线的连接器相对于供电附件进行连接。
例如,在灯具单元为具备反射器的投射型的灯具单元的情况下,由于在比供电附件靠单元前方侧配置有投影透镜、螺线管、遮光件等的单元结构部件,因此若连接器部形成为朝向单元前方侧,则除了难以将供电用配线的连接器相对于供电附件进行连接,还难以缩短灯具单元的前后长度。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灯具单元,即使在发光元件以及反射器支承于散热器的灯具单元中构成为供电附件安装于散热器,也能够在将灯具单元的左右宽度尺寸抑制得较小的基础上而容易地将供电用配线的连接器相对于供电附件进行连接。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通过对供电附件的结构实施改进来实现上述目的。
即,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灯具单元具备发光元件、使来自该发光元件的射出光朝向灯具单元前方反射的反射器、以及支承所述发光元件及所述反射器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散热器安装有用于向所述发光元件供给电力的供电附件,
所述供电附件在该供电附件的左右两处紧固于所述散热器,
所述供电附件的连接器部在所述左右两处的紧固位置的内侧形成为延伸至比所述反射器的后端位置靠灯具单元后方侧。
所述“反射器”可以直接支承于散热器,也可以经由其他构件而支承于散热器。
所述“供电附件”只要在该供电附件的左右两处紧固于散热器,其具体的紧固位置就并没有特别限定,另外,其具体的紧固方法也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采用螺纹连接、铆接等。
所述“连接器部”只要形成为在左右两处的紧固位置的内侧延伸至比反射器的后端位置靠灯具单元后方侧,对其具体的形成位置、其开口的朝向等就没有特别限定。
实用新型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灯具单元构成为在支承发光元件以及反射器的散热器上安装供电附件,此时,供电附件在其左右两处紧固于散热器,但是该供电附件的连接器部形成为在左右两处的紧固位置的内侧延伸至比反射器的后端位置靠灯具单元后方侧,因此能够获得下面这样的作用效果。
即,与在供电附件中的左右方向的端部形成连接器部的情况相比,由于能够减小供电附件的左右宽度尺寸,因此能够在不干扰供电附件的连接器部的状态下容易地进行反射器相对于散热器的支承,由此能够将灯具单元的左右宽度尺寸抑制得较小。
在此基础上,供电附件形成为其连接器部延伸至比反射器的后端位置靠灯具单元后方侧,因此能够利用反射器的后方空间而容易地进行与供电用配线的连接器的连接作业。
这样,根据本实用新型,即使在发光元件以及反射器支承于散热器的灯具单元中构成为供电附件安装于散热器,也能够在将灯具单元的左右宽度尺寸抑制得较小的同时容易地将供电用配线的连接器相对于供电附件进行连接。
而且,如本实用新型那样,通过构成为供电附件的连接器部形成为延伸至比反射器的后端位置靠灯具单元后方侧,在将供电用配线的连接器相对于供电附件进行连接时能够以按压供电附件的连接器部的状态进行连接作业。因而,能够预先防止因该连接作业时不经意地按压反射器所引起反射器的位置从期望的位置偏移。
在上述结构中,进一步,若构成为供电附件的连接器部形成为朝向灯具单元后方开口,则能够更容易地进行与供电用配线的连接器的连接作业。
在上述结构中,进一步,若构成为供电附件的连接器部形成为在比反射器的后端位置靠灯具单元后方侧向反射器侧伸出,则能够获得下面这样的作用效果。
即,在供电附件的连接器部位于上述左右两处的紧固位置的内侧的情况下,需要在散热器形成用于避免与该连接器部的干扰的凹部。另一方面,在散热器上位于所述左右两处的紧固位置的内侧的部位靠近发光元件,因此使因发光元件的点亮而产生的热量进行散发的必要性较高。因此,通过构成为使供电附件的连接器部形成为在比反射器的后端位置靠灯具单元后方侧向反射器侧伸出,能够使为了避免与连接器部的干扰而形成于散热器的凹部设得较浅或者形成为不需要形成该凹部。而且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因在上述左右两处的紧固位置的内侧配置连接器部而导致的散热器的散热功能降低。
在上述结构中,进一步,若供电附件的连接器部构成为形成于左右两处的紧固位置的中心位置,则即使在例如前照灯等车辆用灯具那样使用左右一对灯具单元的情况下,也能够在两个灯具单元相互间容易地共用供电附件。
在此,上述“中心位置”是指,以通过左右两处的紧固位置的中心而与沿着灯具单元前后方向延伸的垂直面相交的位置。
在上述结构中,进一步,在反射器构成为在其左右两处紧固于散热器的基础上,构成为在位于比其左右两处的紧固位置靠灯具单元后方侧的部位形成抵接于散热器的抵接部,通过三点支承结构而进行基于散热器的反射器的支承,由此能够提高反射器的定位精度。
此时,上述“抵接部”的具体的形成位置、具体的形状等没有特别限定。
在上述结构中,进一步,在构成为发光元件搭载于散热器的上表面的基础上,若由搭载该散热器的上表面中的发光元件的区域朝向灯具单元后方而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构成,则能够与其倾斜量相应地缩短灯具单元的前后长度。另外,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提高来自发光元件的射出光向反射器的射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备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灯具单元的车辆用灯具的侧剖视图。
图2是表示上述灯具单元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III部的详细图。
图4是图3的IV方向的矢向视图。
图5是图4的V方向的矢向视图。
图6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与图3同样的图。
图7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与图3同样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110、210:灯具单元;
12:投影透镜;
14:发光元件;
14a:发光面;
16:反射器;
16a:反射面;
16b:凸缘部;
16c:卡合孔;
16d、24d:螺钉插通孔;
16e、22d:抵接部;
18:可动遮光件;
18a:上端缘;
20:光源支承构件;
20a:端子部;
22、122、222:散热器;
22a、122a:上表面;
22a1:光源支承区域;
22a2:凹部;
22a3:上方突出面;
22b、24b:定位销;
22c:散热片;
24:透镜保持件;
24A:保持件主体;
24B:臂部;
24Ba:载置面;
24C:连结部;
26:转动销;
28:致动器;
30、130、230:供电附件;
32、132、232:绝缘构件;
32a:开口部;
32b:凸缘部;
32c:卡合孔;
32d、132d、232d:连接器部;
32d1:矩形孔;
32d2:凹部;
34:母线电极;
34a:端子片;
34b:押片;
34c:端子销;
40、42:螺钉;
100:车辆用灯具;
102:灯主体;
104:透光罩;
222e:切口部;
Ax:光轴;
F:后侧焦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具备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灯具单元10的车辆用灯具100的侧剖视图。另外,图2是表示灯具单元10的俯视图。
在这些图中,由X表示的方向是“单元前方”,由Y表示的方向是与“单元前方”正交的“左方向”(在单元主视视角看的话是“右方向”),由Z表示的方向是“上方向”。在其他的图中也一样。
车辆用灯具100是设置于车辆的前端部的前照灯,构成为在进行光轴调整以使灯具单元10的前后方向(即单元前后方向)与车辆前后方向一致的状态下将灯具单元10容纳于由灯主体102和透光罩104形成的灯室内。
灯具单元10构成为具备投影透镜12、配置于比该投影透镜12的后侧焦点F 靠单元后方侧的发光元件14、配置为从上方侧覆盖该发光元件14且使来自该发光元件14的射出光朝向投影透镜12反射的反射器16、以及配置于发光元件14 和投影透镜12之间的可动遮光件18。
投影透镜12是前表面为凸面且后表面为平面的平凸非球面透镜,且具有沿着单元前后方向延伸的光轴Ax。而且,该投影透镜12将形成于包含其后侧焦点 F的焦点面即后侧焦点面上的光源像、作为倒像而投影于灯具前方的假想垂直屏幕上。
图3是图1的III部的详细图。另外,图4是图3的IV方向的矢向视图,图 5是图4的V方向的矢向视图。
如这些图所示,发光元件14是白色发光二极管,且具有横长矩形的发光面14a。而且,该发光元件14在将其发光面14a在光轴Ax的下方朝上的状态下经由光源支承构件20而支承于散热器22。
在该散热器22的上表面22a支承有光源支承构件20的光源支承区域22a1 以相对于其周边区域而向上方侧突出的状态形成为平面状。该光源支承区域22a1 由与其周边区域一同朝向单元后方而向下方侧倾斜的倾斜面构成,由此发光元件 14的发光面14a被配置为朝向斜上后方的状态。
在散热器22的上表面22a安装有用于向发光元件14供给电力的供电附件30 (稍后将对此进行描述)。
反射器16的反射面16a由以发光元件14的发光中心为第一焦点的大致椭圆面状的曲面构成。该反射面16a设定为沿着其长轴的垂直截面形状以位于后侧焦点F的稍微前方的点为第二焦点的椭圆形状,且设定为其离心率从垂直截面朝向水平截面而逐渐变大。该反射器16在其左右两侧部支承于散热器22(稍后将对此进行描述)。
另一方面,投影透镜12在其外周凸缘部支承于透镜保持件24。
该透镜保持件24具备支承投影透镜12的保持件主体24A、形成为从该保持件主体24A的左右两侧部向单元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臂部24B、以及将这些左右一对臂部24B的后端部连结的连结部24C。此时,左右一对臂部24B形成为在其后端部向光轴Ax侧折弯,另外,连结部24C形成为呈大致圆弧形地包围反射器 16。而且,该透镜保持件24在其左右一对臂部24B的后端部附近部位而安装于散热器22(稍后将对此进行描述)。
如图1所示,可动遮光件18在光轴Ax的下方经由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转动销26而可转动地支承于散热器22。该可动遮光件18形成为从其前端部朝向单元后方而向斜上方延伸,且形成为其上端缘18a以左右阶梯状地沿水平方向延伸。
而且,该可动遮光件18通过支承于散热器22的致动器28的驱动而可以处于对来自反射器16的去往投影透镜12的反射光的一部分进行遮光的遮光位置 (在图1中以实线表示的位置)、和从该遮光位置开始向下方侧转动规定角度而解除上述遮光的遮光解除位置(在图1中以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该致动器28 通过螺纹连接固定而支承于散热器22,且当执行未图示的光束切换开关的操作时被驱动。
如图4所示,支承发光元件14的光源支承构件20在俯视下具有横长矩形的外形形状,在其上表面的发光元件14的左右两侧的位置配置有分别与发光元件 14的阴极电极以及阳极电极电连接的左右一对端子部20a。
供电附件30构成为使左右一对母线电极34以分别露出一部分的状态而埋设于绝缘构件32的嵌入成形件,其中绝缘构件32形成为包围光源支承构件20,母线电极34用于实现与发光元件14的电导通。
绝缘构件32是在俯视下具有横长矩形的外形形状的板状构件,在其左右方向的中心位置形成有横长矩形的开口部32a。
该绝缘构件32具备从其左右两侧部向水平方向突出的左右一对凸缘部32b,在各凸缘部32b通过螺钉40的拧紧而固定于散热器22的上表面22a。此时,在散热器22的上表面22a形成有左右一对定位销22b,在绝缘构件32的左右一对凸缘部32b分别形成有与左右一对定位销22b卡合的卡合孔32c。左右一对卡合孔32c的一个形成为圆形,另一个形成为横长矩形。
左右一对母线电极34具备向开口部32a突出的左右两对端子片34a,它们通过抵接于光源支承构件20的左右一对端子部20a而与发光二极管22电连接。
另外,左右一对母线电极34具备向开口部32a突出的前后两对押片34b,它们构成为通过抵接于光源支承构件20的上表面而使发光二极管22不会因振动等而从散热器22离开。
此时,各端子片34a以及各押片34b构成为从上方侧弹性地按压光源支承构件20的弹性片。
绝缘构件32具备从其后部朝向单元后方而突出的连接器部32d。
该连接器部32d形成为延伸至比反射器16的后端位置靠单元后方侧,且朝向单元后方开口。此时,该连接器部32d形成于绝缘构件32和散热器22的左右两处的紧固位置的中心位置(即光轴Ax的正下方的位置)。另外,该连接器部 32d形成为在比反射器16的后端位置靠单元后方侧向上下两侧伸出。
在该连接器部32d的上壁部形成有沿着单元前后方向延伸的矩形孔32d1,另外,在该连接器部32d的左右两侧壁部形成有矩形的凹部32d2。
在该连接器部32d的内部空间,左右一对母线电极34的端子销34c朝向单元后方突出。左右一对端子销34c分别形成为板状,并且,其板面配置为相对于铅垂方向朝向向单元后方侧倾斜的上下方向(即与左右一对端子销34c所排列的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而且,在该连接器部32d的内部空间***有供电用配线的连接器(未图示),通过与其矩形孔32d1以及左右一对凹部32d2嵌合来使供电附件30和供电用配线电连接。
散热器22形成为其后端位置为与连接器部32d的后端缘大致相同的位置。另外,在该散热器22的后端部的上表面22a(即载置有供电附件30的面)形成有具有顺着连接器部32d的下端部的形状而成的形状的凹部22a2。进一步,在该散热器22的后部区域以朝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多个散热片22c。
如图4所示,反射器16具备从其左右两侧部的下端位置朝向水平方向呈平板状突出的左右一对凸缘部16b,在各凸缘部16b通过螺钉42的拧紧而与透镜保持件24一同固定于散热器22的上表面22a。
此时,散热器22的上表面22a的供反射器16安装的部位,形成为如图5所示那样比上表面22a的其他部位向上方侧突出的左右一对上方突出面22a3。另外,在透镜保持件24中的左右一对臂部24B的后端部附近部位,形成有用于对反射器16的左右一对凸缘部16b进行载置的左右一对载置面24Ba。这些左右一对载置面24Ba由朝向单元后方而向下方侧倾斜的倾斜面构成,且其倾斜角度设定为与散热器22的上表面22a(包含左右一对上方突出面22a3)的倾斜角度相同的值。
在这些左右一对载置面24Ba形成有左右一对定位销24b。另一方面,在反射器16的左右一对凸缘部16b分别形成有与左右一对定位销24b卡合的卡合孔16c。左右一对卡合孔16c中的一个形成为圆形,另一个形成为横长圆形。
此外,在反射器16的左右一对凸缘部16b形成有左右一对螺钉插通孔16d,在透镜保持件24的左右一对载置面24Ba形成有左右一对螺钉插通孔24d,而且,它们中的一个形成为圆形状,另一个形成为横长圆形。
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反射器16的位于相对于散热器22的比左右两处的紧固位置靠单元后方侧的部位,形成有抵接于散热器22的抵接部16e。该抵接部 16e在散热器22的凹部22a2的左侧附近位置形成为从反射器16的下端部向单元后方延伸后朝向下方延伸的突起部,并构成为与散热器22的上表面22a抵接。
另外,如图1所示,在散热器22的上表面22a中的左右一对上方突出面22a3 的前端部分别形成有抵接于透镜保持件24的抵接部22d。
这些左右一对抵接部22d形成为朝向上方延伸的突起部,且构成为与透镜保持件24的左右一对臂部24B的下表面抵接。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灯具单元10构成为在支承发光元件14以及反射器16 的散热器22安装有供电附件30,此时,供电附件30在其左右两处紧固于散热器22,但是该供电附件30的连接器部32d形成为在左右两处的紧固位置的内侧延伸至比反射器16的后端位置靠单元后方侧,因此能够获得下面这样的作用效果。
即,与在供电附件30中的左右方向的端部形成连接器部32d的情况相比,而能够减小供电附件30的左右宽度尺寸,因此能够在不干扰供电附件30的连接器部32d的状态下容易地进行反射器16相对于散热器22的支承,由此能够将灯具单元10的左右宽度尺寸抑制得较小。
在此基础上,供电附件30形成为其连接器部32d延伸至比反射器16的后端位置靠单元后方侧,因此能够利用反射器16的后方空间而容易地进行与供电用配线的连接器的连接作业。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发光元件14以及反射器16支承于散热器22 的灯具单元10中构成为使供电附件30安装于散热器22,也能够在将灯具单元 10的左右宽度尺寸抑制得较小的基础上容易地相对于供电附件30而连接供电用配线的连接器。
而且,通过如本实施方式那样构成为供电附件30的连接器部32d以延伸至比反射器16的后端位置靠单元后方侧的方式形成,在将供电用配线的连接器相对于供电附件30进行连接时,能够在按压供电附件30的连接器部32d的状态下进行连接作业。因此,在该连接作业时,能够预先防止因不经意地按压反射器16 而引起反射器16的位置从预期的位置偏移。
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电附件30的连接器部32d形成为朝向单元后方开口,因此能够更容易地进行与供电用配线的连接器的连接作业。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电附件30的连接器部32d形成为在比反射器16 的后端位置靠单元后方侧向上下两侧伸出(即也向反射器16侧伸出那样),因此能够获得下面这样的作用效果。
即,在供电附件30的连接器部32d位于上述左右两处的紧固位置的内侧的情况下,需要在散热器22形成用于避免与该连接器部32d干扰的凹部22a2。另一方面,在散热器22上,由于位于上述左右两处的紧固位置的内侧的部位靠近发光元件14,因此使因发光元件14的点亮而产生的热量进行散发的必要性较高。因此,通过将供电附件30的连接器部32d构成为以在比反射器16的后端位置靠单元后方侧向反射器16侧伸出的方式形成,能够使形成于散热器22的上表面22a 的凹部22a2变浅以避免与连接器部32d的干扰。于是由此,通过在上述左右两处的紧固位置的内侧配置连接器部32d而能够有效地抑制散热器22的散热功能降低。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电附件30的连接器部32d形成于左右两处的紧固位置的中心位置,因此即使在如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100那样使用左右一对灯具单元10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在两个灯具单元10相互间共用供电附件3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反射器16在其左右两处紧固于散热器22,并且,在该反射器16的位于比其左右两处的紧固位置靠单元后方侧的部位形成有抵接于散热器22的抵接部16e,因此能够通过三点支承结构而进行基于散热器22的反射器16的支承,由此能够提高反射器16的定位精度。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散热器22的上表面22a中的左右一对上方突出面22a3的前端部,分别形成有抵接于透镜保持件24的抵接部22d,因此能够在四处进行基于散热器22的透镜保持件24的支承,由此能够提高投影透镜12的定位精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光元件14构成为搭载于散热器22的上表面22a,并且由在该上表面22a搭载发光元件14的光源支承区域22a1与其周边区域一同朝向单元后方而向下方侧倾斜的倾斜面构成,因此能够与其倾斜量相应地缩短灯具单元10的前后长度。另外,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提高来自发光元件14 的射出光向反射器16的射入效率。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保持件24通过保持件主体24A、左右一对臂部24B、以及连结部24C而形成为闭合的框架状,因此能够提高其刚性,由此能够提高左右一对螺钉插通孔24d的位置关系精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说明为供电附件30的连接器部32d整***于比反射器16的后端位置靠单元后方侧的结构,但是也可以采用仅使连接器部32d的一部分位于比反射器16的后端位置靠单元后方侧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对灯具单元10是具备反射器16的投射型的灯具单元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在抛物线型的灯具单元等中采用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说明了灯具单元10是车载用的灯具单元的例子,但是还可以用于车载用以外的用途。
接下来,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首先,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
图6是表示本变形例所涉及的灯具单元110的主要部分的、与图3同样的图。
如该图所示,本变形例的基本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但是在本变形例中供电附件130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部分不同。
即,虽然本变形例的供电附件130也形成为其绝缘构件132的连接器部132d 延伸至比反射器16的后端位置靠单元后方侧,但是该连接器部132d形成为在比反射器16的后端位置靠单元后方侧仅向上方侧伸出(即仅向反射器16侧伸出)。
因此,在散热器122的上表面122a未形成为了避免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散热器 22中与连接器部32d的干扰而形成的凹部22a2。
通过采用本变形例的构成,尽管在供电附件130和散热器122的左右两处的紧固位置的内侧配置有连接器部132d,也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散热器122的散热功能降低。
接着,对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本变形例所涉及的灯具单元210的主要部分的、与图3同样的图。
如该图所示,本变形例的基本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但是在本变形例中,供电附件230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部分不同。
即,本变形例的供电附件230也形成为其绝缘构件232的连接器部232d延伸至比反射器16的后端位置靠单元后方侧,但是该连接器部232d形成为朝向下方开口。
因此,在散热器222的后部形成有用于避免与连接器部232d的干扰的切口部222e。
通过采用本变形例的构成,由于从下方进行供电用配线的连接器对供电附件230的连接器部232d的连接作业,因此能够在灯室内容易确保用于进行该连接作业的空间。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其变形例中作为要素示出的数值只不过是一个例子,当然可以将这些要素适当设定为不同的值。
另外,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其变形例中记载的结构,能够采用加入了除此以外的各种变更的结构。

Claims (6)

1.一种灯具单元,其具备发光元件、使来自该发光元件的射出光朝向灯具单元前方反射的反射器、以及支承所述发光元件及所述反射器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散热器安装有用于向所述发光元件供给电力的供电附件,
所述供电附件在该供电附件的左右两处紧固于所述散热器,
所述供电附件的连接器部形成为在所述左右两处的紧固位置的内侧延伸至比所述反射器的后端位置靠灯具单元后方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具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部形成为朝向灯具单元后方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灯具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部形成为在比所述反射器的后端位置靠灯具单元后方侧向所述反射器侧伸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灯具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部形成于所述左右两处的紧固位置的中心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灯具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器在该反射器的左右两处紧固于所述散热器,并且,在该反射器中的位于比所述左右两处的紧固位置靠灯具单元后方侧的部位形成有抵接于所述散热器的抵接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灯具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元件搭载于所述散热器的上表面,
所述散热器的上表面由搭载所述发光元件的区域朝向灯具单元后方而向下方侧倾斜的倾斜面构成。
CN202020684667.9U 2019-05-07 2020-04-29 灯具单元 Active CN21284133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87819 2019-05-07
JP2019087819A JP7221782B2 (ja) 2019-05-07 2019-05-07 灯具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841331U true CN212841331U (zh) 2021-03-30

Family

ID=730446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684667.9U Active CN212841331U (zh) 2019-05-07 2020-04-29 灯具单元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221782B2 (zh)
CN (1) CN212841331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139514A (ja) 2015-01-27 2016-08-04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給電アタッチメント、光源モジュールおよび車両用灯具
JP2017212052A (ja) 2016-05-23 2017-11-30 市光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灯具及びその車両用灯具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84444A (ja) 2020-11-12
JP7221782B2 (ja) 2023-0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746930B2 (ja) 車両用灯具
JP5570331B2 (ja) 車両用灯具
JP4500273B2 (ja) 車両用前照灯
JP5479751B2 (ja) 光源モジュール及び車輌用灯具
EP2522898B1 (en) Vehicle lamp
CN209819440U (zh) 灯具单元
JP2011243502A (ja) 車両用灯具
CN209926260U (zh) 车辆用灯具
CN212719547U (zh) 供电附件以及灯具单元
CN212841331U (zh) 灯具单元
US10571089B2 (en) Power supply attachment and automotive lamp
JP5749837B2 (ja) 光源固定用アタッチメント
CN212901305U (zh) 灯具单元
CN111911883B (zh) 供电附件以及灯具单元
JP5845050B2 (ja) 車両用灯具
CN112432128B (zh) 车辆用灯具
JP2012043748A (ja) 車両用灯具
JP7411134B2 (ja) 灯具ユニット
CN210118705U (zh) 灯具单元
CN217684752U (zh) 灯具单元
CN210128318U (zh) 灯具单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