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838211U - 双缸充气泵 - Google Patents

双缸充气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838211U
CN212838211U CN202021412619.0U CN202021412619U CN212838211U CN 212838211 U CN212838211 U CN 212838211U CN 202021412619 U CN202021412619 U CN 202021412619U CN 212838211 U CN212838211 U CN 2128382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ston
air
cylinder
guide pip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41261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超彬
黄宗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Jisheng Automation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Jisheng Automation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Jisheng Automation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Jisheng Automation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41261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8382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8382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8382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ciprocating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充气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缸充气泵,包括安装件,驱动电机、传动机构、两件活塞和两个活塞缸,以及气管;两活塞缸设于安装件上,且两活塞缸呈120°~180°设置,两活塞设于对应的活塞缸内,且与传动机构连接;驱动电机连接传动机构;驱动电机驱动传动机构,使得活塞沿对应的活塞缸往复运动;气管连接两活塞缸的出气端,气管上设有排气口。传动机构驱动两个活塞沿对应的活塞缸做往复运动,并同时将活塞缸内的气体挤压,两个活塞缸的气体被挤压后均通过气管排送至排气口排出,从而实现双缸充气泵的双向打气,使得单次充气的气量成倍增加,充气时间以及效率也相对提升。

Description

双缸充气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充气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缸充气泵。
背景技术
充气泵又叫打气机、打气泵、充气泵,通过马达的运转来工作马达运转,抽气时,连通器的阀门被大气的气压冲开,气体进入气筒,而向轮胎中打气时,阀门又被气筒内的气压关闭,气体就进入了轮胎中。现有充气泵的核心结构就是采用电机通过传动机构带动气缸的活塞往复运动,现在的充气泵多为单缸充气泵,单次的充气量都比较小,为此,市面上也出现了双缸体的充气泵,但是,现在的双缸体充气泵虽然较单缸体充气泵而言,单次充气气量在成倍增加,可是充气时间以及充气效率却相对下降了,并没有真正达到充气时间缩短和充气效率提高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缸充气泵,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双缸充气泵没有达到充气时间缩短和充气效率同步提高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缸充气泵,包括安装件,驱动电机、传动机构、两件活塞和两个活塞缸,以及气管;两所述活塞缸设于所述安装件上,且两所述活塞缸呈120°~180°设置,两所述活塞设于对应的所述活塞缸内,且与所述传动机构连接;所述驱动电机连接所述传动机构;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所述传动机构,使得所述活塞沿对应的所述活塞缸往复运动;所述气管连接两所述活塞缸的出气端,所述气管上设有排气口。
可选地,所述传动机构和所述驱动电机均设于所述安装件上。
可选地,所述传动机构包括转轴、主动锥齿轮、从动锥齿轮、第一直齿轮、第二直齿轮和两连杆;所述转轴转动地穿过所述安装件,所述主动锥齿轮设于所述驱动电机的主轴上,所述从动锥齿轮设于所述转轴的下端且与所述主动锥齿轮啮合;所述第一直齿轮设于所述转轴的上端,所述第二直齿轮转动连接在所述安装件上,且与所述第一直齿轮啮合,所述第二直齿轮上设有偏心连接柱,两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所述偏心连接柱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对应的所述活塞连接。
可选地,所述活塞设有胶套,所述胶套内设有锥孔,所锥孔的小端与所述活塞固定连接;所述锥孔的大端形成弹性密封部,与所述活塞缸的内孔贴合。
可选地,所述连杆与对应的所述活塞一体成形。
可选地,所述活塞上设有第一单向阀,用于所述活塞往所述活塞外端移动时打开。
可选地,所述气管包括第一导气管、第二导气管、第三导管气管、第二单向阀和第三单向阀,所述第一导气管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导气管的一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活塞缸的出气端连接,所述第二导气管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导气管上,所述第三导气管连接于所述第二导气管与对应的所述活塞缸连接的一端,所述排气口位于所述第三导气管上;所述第二单向阀设于所述第一导气管与所述活塞缸连接的一端,所述第三单向阀设于所述第二导气管与所述活塞缸的出气端的连接处之间。
可选地,所述双缸充气泵还包括气压检测表,所述气压检测表连接于所述第一导气管的底部。
可选地,两所述活塞缸对称设置在所述安装件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缸充气泵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缸充气泵,两活塞缸通过安装件固定;使用时,启动驱动电机,由于驱动电机与传动机构连接,驱动电机给传动机构提供动力,然后传动机构驱动两个活塞沿对应的活塞缸做往复运动,其中一活塞向内运动挤压气体,气体进入气管后从排气口排出,此时另一活塞向外运动使活塞缸内充气,使得两个活塞缸的气体依次被挤压后均通过气管排送至排气口排出,从而实现双缸充气泵的双向打气,使得充气过程连续不断,充气时间缩短以及充气效率也相对提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缸充气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缸充气泵的剖切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缸充气泵的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缸充气泵的活塞和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安装件 20—驱动电机 30—传动机构
31—转轴 32—主动锥齿轮 33—从动锥齿轮
34—第一直齿轮 35—第二直齿轮 36—连杆
40—活塞缸 50—气管 51—排气口
52—第一导气管 53—第二导气管 54—第三导气管
60—气压检测表 70—活塞 71—第一单向阀
72—胶套 351—偏心连接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1~4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提供一种双缸充气泵,双缸充气泵,包括安装件10,驱动电机20、传动机构30、两件活塞70和两个活塞缸40,以及气管50;两所述活塞缸40设于所述安装件10上,且两所述活塞缸40呈120°~180°设置,两所述活塞70设于对应的所述活塞缸40内,且与所述传动机构30连接;所述驱动电机20连接所述传动机构30;所述驱动电机20驱动所述传动机构30,使得所述活塞70沿对应的所述活塞缸40往复运动;所述气管50连接两所述活塞缸40的出气端,所述气管50上设有排气口51。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缸充气泵,两活塞缸40通过安装件10固定;使用时,启动驱动电机20,由于驱动电机20与传动机构30连接,驱动电机20给传动机构30提供动力,然后传动机构30驱动两个活塞70沿对应的活塞缸40做往复运动,其中一活塞70向内运动挤压气体,气体进入气管50后从排气口51排出,此时另一活塞70向外运动使活塞缸40内充气,两个活塞缸40的气体依次被挤压后均通过气管50排送至排气口51排出,从而实现双缸充气泵的双向打气,使得充气过程连续不断,充气时间缩短以及充气效率也相对提升。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所述传动机构30和所述驱动电机20均设于所述安装件10上。具体地,传动机构30和驱动电机20均通过安装件10实现固定,且驱动电机设于安装件10的底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所述传动机构30包括转轴31、主动锥齿轮32、从动锥齿轮33、第一直齿轮34、第二直齿轮35和两连杆36;所述转轴31转动地穿过所述安装件10,所述主动锥齿轮32设于所述驱动电机20的主轴上,所述从动锥齿轮33设于所述转轴31的下端且与所述主动锥齿轮32啮合;所述第一直齿轮34设于所述转轴31的上端,所述第二直齿轮35转动连接在所述安装件10上,且与所述第一直齿轮34啮合,所述第二直齿轮35上设有偏心连接柱351,两所述连杆36的一端与所述偏心连接柱351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对应的所述活塞70连接。具体地,驱动电机20启动时,由于主动锥齿轮32设于驱动电机20的主轴上,从动锥齿轮33设于竖直设置的转轴31的下端并与主动锥齿轮32啮合,驱动电机20的主轴转动,带动主动锥齿轮32转动,主动锥齿轮32带动从动锥齿轮33转动,又有转轴31在安装件10上可转动,从动锥齿轮33带动转轴31或转动,转轴31带动设置于转轴31上端的第一直齿轮34,第一直齿轮34与第二直齿轮35啮合,第一直齿轮34带动第二直齿轮35转动,偏心连接柱351靠近于第二直齿轮35边缘处设置,并在第二直齿轮35的带动下转动,两连杆36在偏心连接柱351带动下转动并带动活塞70在对应的活塞缸40内做往复运动,从而实现双缸充气泵的双向打气,单次充气的气量成倍增加,充气时间以及效率也相对提升。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所述活塞70设有胶套72,所述胶套72内设有锥孔,所锥孔的小端与所述活塞70固定连接;所述锥孔的大端形成弹性密封部,与所述活塞缸40的内孔贴合。具体地,胶套72套设于活塞70之外,活塞70设于锥孔内,并与活塞70固定连接,锥孔的大端与胶套72形成弹性密封部锥以及孔的大端与活塞缸40的内壁贴合,避免活塞70在活塞缸40内挤压气体时漏气。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所述连杆36与对应的所述活塞70一体成形。具体地,两连杆36分别与对应的活塞70一体成形设置。由于连杆36与活塞70为一体结构,当连杆36在运动过程中会带动活塞70压缩弹性密封部,使得活塞70在在活塞缸40内往复运动过程中,连杆36不会与活塞缸40的内壁造成干涉。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所述活塞70上设有第一单向阀71,用于所述活塞70往所述活塞70外端移动时打开。具体地,活塞70内设有通气孔,第一单向阀71设于通气孔内,第一单向阀71呈瓣膜结构,当活塞70在活塞缸40内向内运动,挤压气体后,活塞70在连杆36的带动下向外运动,此时第一单向阀71打开,外部气体通过第一单向阀71向活塞缸40内补充气体,以供活塞70在向内运动时可以挤压气体,使气体从气管50的排气口51排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所述气管50包括第一导气管52、第二导气管53、第三导管气管50、第二单向阀和第三单向阀,所述第一导气管52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导气管53的一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活塞缸40的出气端连接,所述第二导气管53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导气管52上,所述第三导气管54连接于所述第二导气管53与对应的所述活塞缸40连接的一端,所述排气口51位于所述第三导气管54上;所述第二单向阀设于所述第一导气管52与所述活塞缸40连接的一端,所述第三单向阀设于所述第二导气管53与所述活塞缸40的出气端的连接处之间。具体地,第二单向阀和第三单向阀均呈瓣膜结构,第二单向阀靠近于第一导气管52与对应的活塞缸40连接的一端设置,第一导气管52的管道与第二导气管53的管道连通,第一导气管52与对应的活塞缸40内部连通,第二导气管53与对应的活塞缸40内部连通,第三导气管54与对应的活塞缸40连通,且排气口51设于第三导气管54远离活塞缸40的一端;当双缸充气泵打气时,其中一活塞缸40内的气体依次通过第一导气管52、第二导气管53和第三导气管54排出,当另一活塞缸40的活塞70向内运动挤压气体时,由于第二导气管53和第一导气管52呢均设有单向阀,使得气体直接通过第三导气管54排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所述双缸充气泵还包括气压检测表60,所述气压检测表60连接于所述第一导气管52的底部。具体地,第一导气管52的一端与对应的活塞缸40的出气端连接,另一端与气压检测表60连接,并用于检测气压。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两所述活塞缸40对称设置在所述安装件10上。具体地,两活塞缸40呈对称设置,并分别固定在安装件10的顶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双缸充气泵,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件,驱动电机、传动机构、两件活塞和两个活塞缸,以及气管;两所述活塞缸设于所述安装件上,且两所述活塞缸呈120°~180°设置,两所述活塞设于对应的所述活塞缸内,且与所述传动机构连接;所述驱动电机连接所述传动机构;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所述传动机构,使得所述活塞沿对应的所述活塞缸往复运动;所述气管连接两所述活塞缸的出气端,所述气管上设有排气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缸充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和所述驱动电机均设于所述安装件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缸充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包括转轴、主动锥齿轮、从动锥齿轮、第一直齿轮、第二直齿轮和两连杆;所述转轴转动地穿过所述安装件,所述主动锥齿轮设于所述驱动电机的主轴上,所述从动锥齿轮设于所述转轴的下端且与所述主动锥齿轮啮合;所述第一直齿轮设于所述转轴的上端,所述第二直齿轮转动连接在所述安装件上,且与所述第一直齿轮啮合,所述第二直齿轮上设有偏心连接柱,两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所述偏心连接柱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对应的所述活塞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缸充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设有胶套,所述胶套内设有锥孔,所锥孔的小端与所述活塞固定连接;所述锥孔的大端形成弹性密封部,与所述活塞缸的内孔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缸充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与对应的所述活塞一体成形。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双缸充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上设有第一单向阀,用于所述活塞往所述活塞外端移动时打开。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双缸充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管包括第一导气管、第二导气管、第三导气管、第二单向阀和第三单向阀,所述第一导气管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导气管的一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活塞缸的出气端连接,所述第二导气管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导气管上,所述第三导气管连接于所述第二导气管与对应的所述活塞缸连接的一端,所述排气口位于所述第三导气管上;所述第二单向阀设于所述第一导气管与所述活塞缸连接的一端,所述第三单向阀设于所述第二导气管与所述活塞缸的出气端的连接处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缸充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缸充气泵还包括气压检测表,所述气压检测表连接于所述第一导气管的底部。
9.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双缸充气泵,其特征在于:两所述活塞缸对称设置在所述安装件上。
CN202021412619.0U 2020-07-16 2020-07-16 双缸充气泵 Active CN2128382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12619.0U CN212838211U (zh) 2020-07-16 2020-07-16 双缸充气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12619.0U CN212838211U (zh) 2020-07-16 2020-07-16 双缸充气泵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838211U true CN212838211U (zh) 2021-03-30

Family

ID=751178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412619.0U Active CN212838211U (zh) 2020-07-16 2020-07-16 双缸充气泵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83821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20825A (zh) * 2021-11-22 2022-04-12 杨建平 一种双缸式充气泵
CN116624358A (zh) * 2023-05-25 2023-08-22 广州市安途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双缸交替持续平滑泵送的充气泵及充气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20825A (zh) * 2021-11-22 2022-04-12 杨建平 一种双缸式充气泵
CN116624358A (zh) * 2023-05-25 2023-08-22 广州市安途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双缸交替持续平滑泵送的充气泵及充气方法
CN116624358B (zh) * 2023-05-25 2024-03-22 广州市安途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双缸交替持续平滑泵送的充气泵及充气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838211U (zh) 双缸充气泵
CN214309692U (zh) 一种无人机挂载水质取样模块装置
CN114180147B (zh) 一种吹气式撑袋机构
CN114964636B (zh) 电动汽车用电池箱体气密性检测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4612937A (zh) 车用充气泵
WO2024008161A1 (zh) 充气泵
CN106640589B (zh) 一种便携式四缸直驱空压机
CN209102288U (zh) 一种油箱气密性检测装置
CN219412834U (zh) 同向双缸气泵
CN204532743U (zh) 车用充气泵
CN212603242U (zh) 一种用于挤塑机进模口抽真空装置
CN212250377U (zh) 一种充气泵的机芯结构
CN206397671U (zh) 一种便携式四缸直驱空压机
CN2833166Y (zh) 电动双活塞高压充气泵
CN218177390U (zh) 汽车充气泵的驱动装置
CN2804428Y (zh) 电动三活塞高压充气泵
CN109443646A (zh) 一种油箱气密性检测装置
CN2804429Y (zh) 电动双活塞充气泵
CN215448374U (zh) 一种成套波纹管气密性测试装置
CN218913083U (zh) 一种四缸气泵
CN220319770U (zh) 一种新型打气泵
CN216483658U (zh) 一种燃气管道压力测试装置
CN219081793U (zh) 一种传感器两用型充气宝
CN215890385U (zh) 一种空压机用连接套管
CN221173786U (zh) 一种汽车管道气密性检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