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828770U - 升降装置及运输车 - Google Patents

升降装置及运输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828770U
CN212828770U CN202021804777.0U CN202021804777U CN212828770U CN 212828770 U CN212828770 U CN 212828770U CN 202021804777 U CN202021804777 U CN 202021804777U CN 212828770 U CN212828770 U CN 2128287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lifting
adjusting
lifting device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80477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小旭
徐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Bozhilin Robo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Bozhilin Robo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Bozhilin Robo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Bozhilin Robo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80477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8287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8287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8287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升降装置及运输车。升降装置包括:驱动部;传动部,驱动部与传动部连接;升降部;安装座;位置调整结构,位置调整结构包括第一调整杆和与第一调整杆枢转连接的第二调整杆,第一调整杆与升降部枢转连接,第二调整杆的远离第一调整杆的一端与安装座枢转连接,传动部与第一调整杆和第二调整杆之间的枢转点枢转连接,传动部带动第一调整杆和第二调整杆运动,以调整升降部的高度。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带动待升降部件上升或者下降。

Description

升降装置及运输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升降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升降装置及运输车。
背景技术
随着近几年来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国内物流及仓储行业的快速升级,物流及仓储企业对AGV车的需求日益增强。移动AGV车主要的动作就是交换和搬运,最常见的交换就是举升交换,即从这个平台举升后搬运到另一个平台。举升、下降、移动构成了AGV绝大多数动作,也是决定一台AGV小车机械结构稳定运行的大多数性能参数。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能够用于AGV小车的升降装置,该升降装置能够带动待升降部件上升或者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升降装置及运输车,能够带动待升降部件上升或者下降。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升降装置,包括:驱动部;传动部,驱动部与传动部连接;升降部;安装座;位置调整结构,位置调整结构包括第一调整杆和与第一调整杆枢转连接的第二调整杆,第一调整杆与升降部枢转连接,第二调整杆的远离第一调整杆的一端与安装座枢转连接,传动部与第一调整杆和第二调整杆之间的枢转点枢转连接,传动部带动第一调整杆和第二调整杆运动,以调整升降部的高度。驱动部通过传动部将动力传递给位置调整结构,使位置调整结构能够沿竖直方向移动,位置调整结构带动升降部,使升降部随位置调整结构沿竖直方向移动,从而使升降部上升或者下降,实现升降部在竖直方向上高度的可调节。具体地,在驱动部的带动下,传动部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传动部带动第一调整杆和第二调整杆之间的枢转点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使第一调整杆的远离第二调整杆的一端在竖直方向上靠近或者远离第二调整杆的远离第一调整杆的一端,也就是说,使升降部在竖直方向上靠近或者远离安装座,从而实现了升降部在竖直方向上的上升或者下降,使升降部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可调节,进而带动待升降部件上升或者下降。
进一步地,升降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安装座上的导向柱,升降部沿着导向柱在竖直方向上可滑动地设置。安装座支撑导向柱,导向柱对升降部具有导向作用,使升降部在竖直方向上可移动,实现升降部的上升或者下降。
进一步地,升降部包括支撑板和与支撑板连接的举升座,举升座与导向柱滑动配合,举升座与第一调整杆枢转连接。举升座能够沿导向柱在竖直方向上滑动,举升座带动支撑板在竖直方向上滑动,使支撑板能够上升或者下降,从而实现升降部的上升或者下降;待升降部件设置在支撑板上,待升降部件随支撑板上升或者下降,实现升降装置对待升降部件在竖直方向上的移动功能;第一调整杆带动举升座使举升座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第一调整杆与举升座枢转连接,能够使第一调整杆与举升座之间的连接更加灵活,保证举升座顺利的上升或者下降。
进一步地,传动部包括:传动轮,与驱动部连接;传动杆组件,与传动轮枢转连接,传动杆组件和传动轮之间的枢转点与传动轮的转动轴线之间具有间隔,传动杆组件与第一调整杆和第二调整杆之间的枢转点枢转连接。传动杆组件和传动轮之间的枢转点与传动轮的转动轴线偏心设置,这样,传动杆组件带着位置调整结构从原始状态到举升状态是逐渐升高的。具体地,驱动部驱动传动轮使传动轮转动,传动轮转动带动传动杆组件沿水平方向移动,传动杆组件带动第一调整杆和第二调整杆之间的枢转点沿水平方向移动,从而调整第一调整杆的远离第二调整杆的一端与第二调整杆的远离第一调整杆的一端在竖直方向上之间的间距,也就是说,调整升降部与安装座在竖直方向上的间距,从而能够带动升降部上升或者下降,进而使升降部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可调节。
进一步地,传动杆组件包括与传动轮枢转连接的第一连接杆和与第一连接杆枢转连接的第二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的远离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一调整杆和第二调整杆之间的枢转点枢转连接。传动轮转动带动第一连接杆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第一连接杆带动第二连接杆在水平方向上移动,通过第二连接杆带动第一调整杆和第二调整杆之间的枢转点沿水平方向移动,从而调整第一调整杆的远离第二调整杆的一端与第二调整杆的远离第一调整杆的一端在竖直方向上之间的间距,进而调节升降部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通过设置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使传动轮、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以及第一调整杆和第二调整杆之间的枢转点之间的传动更加灵活,使升降部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的调节更加方便。
进一步地,升降装置包括多个位置调整结构和与多个位置调整结构一一对应设置的多个升降部,各位置调整结构均与第二连接杆枢转连接。第二连接杆带动位置调整结构,使位置调整结构沿竖直方向移动,从而通过位置调整结构带动升降部上升或者下降,实现对升降部的高度的调整。待升降部件置于升降部上,设置四个升降部,能够平稳地带动待升降部件上升或者下降。各位置调整结构分别独立调整与其相对应的升降部,保证了各位置调整结构和各升降部之间的独立性,方便维修和更换。进一步地,四个位置调整结构由一个驱动部驱动,使得与四个位置调整结构对应的四个升降部的同步性较好,可以更好地举升待升降部件,克服了发明人所知道的其它升降装置中多电机多结构不同步举升的问题。
进一步地,升降装置还包括转轴,驱动部与转轴驱动连接,沿转轴的轴向,转轴的两端均设有传动部,转轴与传动部驱动连接。驱动部驱动转轴转动,转轴转动带动传动部的传动轮转动,通过传动轮转动带动传动杆组件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传动杆组件带动位置调整结构在竖直方向上移动,使升降部上升或者下降,从而实现对升降部在竖直方向上高度的调节。转轴的两端与两个传动部一一对应设置,通过转轴能够同时带动两个传动部,使两个传动部同步运动,保证了传动部运动的同步性。
进一步地,升降装置还包括动力传递组件,驱动部通过动力传递组件与转轴连接,其中,动力传递组件包括与驱动部连接的主动轮、与转轴连接的从动轮以及设置在主动轮和从动轮的外周的传动链,主动轮通过传动链与从动轮连接;或者,驱动部包括电机和与电机的动力输出端连接的减速机,减速机的动力输出端与动力传递组件的动力输入端连接。通过动力传递组件将驱动部提供的动力传递给转轴,使转轴转动。驱动部驱动主动轮使主动轮转动,主动轮通过传动链带动从动轮转动,从动轮转动带动转轴转动,从而实现了动力传递组件的动力传递作用。电机提供动力,通过减速机将动力传递给动力传递组件,动力传递组件带动转轴转动。
进一步地,升降装置还包括与转轴连接的支撑部,支撑部包括支撑座和设置在支撑座上的轴承,转轴与轴承连接。支撑部用于支撑转轴并同时保证转轴可转动,具体地,转轴与轴承连接,使转轴能够转动,支撑座对转轴起支撑作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运输车,包括移动底板和与移动底板连接的升降装置,升降装置为上述的升降装置。升降装置设置在移动底板上,移动底板能够移动并同时带着升降装置一起移动,待升降部件置于升降装置的升降部上后,能够随移动底板和升降装置一起移动,并且,升降装置能够带动待升降部件上升或者下降,从而实现对待升降部件的运输目的。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驱动部通过传动部将动力传递给位置调整结构,使位置调整结构能够沿竖直方向移动,位置调整结构带动升降部,使升降部随位置调整结构沿竖直方向移动,从而使升降部上升或者下降,实现升降部在竖直方向上高度的可调节。具体地,在驱动部的带动下,传动部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传动部带动第一调整杆和第二调整杆之间的枢转点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使第一调整杆的远离第二调整杆的一端在竖直方向上靠近或者远离第二调整杆的远离第一调整杆的一端,也就是说,使升降部在竖直方向上靠近或者远离安装座,从而实现了升降部在竖直方向上的上升或者下降,使升降部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可调节,进而带动待升降部件上升或者下降。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升降装置的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升降装置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的A处的放大图;
图4示出了图1的升降装置的右视图(此时升降部与安装座在竖直方向上的间距最小);
图5示出了图4的局部放大图;
图6示出了图1的升降装置的另一右视图(此时升降部与安装座在竖直方向上的间距最大);以及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运输车的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驱动部;11、电机;12、减速机;20、传动部;21、传动轮;22、传动杆组件;221、第一连接杆;222、第二连接杆;223、长杆;30、升降部;31、支撑板;32、举升座;321、侧板;40、位置调整结构;41、第一调整杆;42、第二调整杆;51、安装座;52、导向柱;60、转轴;70、动力传递组件;71、主动轮;72、从动轮;73、传动链;80、支撑部;81、支撑座;82、轴承;90、移动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申请及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水平方向指的是第二连接杆222的长度延伸方向。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升降装置包括驱动部10、传动部20、升降部30和位置调整结构40,驱动部10与传动部20连接,位置调整结构40沿竖直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以调整升降部30的高度,位置调整结构40包括第一调整杆41和与第一调整杆41枢转连接的第二调整杆42,第一调整杆41与升降部30枢转连接,第二调整杆42的远离第一调整杆41的一端与安装座51枢转连接,传动部20与第一调整杆41和第二调整杆42之间的枢转点枢转连接。
上述设置中,驱动部10通过传动部20将动力传递给位置调整结构40,使位置调整结构40能够沿竖直方向移动,位置调整结构40带动升降部30,使升降部30随位置调整结构40沿竖直方向移动,从而使升降部30上升或者下降,实现升降部30在竖直方向上高度的可调节。具体地,在驱动部10的带动下,传动部20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传动部20带动第一调整杆41和第二调整杆42之间的枢转点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使第一调整杆41的远离第二调整杆42的一端在竖直方向上靠近或者远离第二调整杆42的远离第一调整杆41的一端,也就是说,使升降部30在竖直方向上靠近或者远离安装座51,从而实现了升降部30在竖直方向上的上升或者下降,使升降部30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可调节,进而带动待升降部件(比如货物或者工件等)上升或者下降。
本申请的升降装置中,第一调整杆41与升降部30枢转连接,第二调整杆42的远离第一调整杆41的一端与安装座51枢转连接,传动部20与第一调整杆41和第二调整杆42之间的枢转点枢转连接,通过传动部20带动第一调整杆41和第二调整杆42均能够绕第一调整杆41和第二调整杆42之间的枢转点转动,这样,第二调整杆42、第一调整杆41和升降部30连接形成曲柄滑块机构,其中,第二调整杆42相当于曲柄滑块机构中的曲柄,第一调整杆41相当于曲柄滑块机构中的连杆,升降部30相当于曲柄滑块机构中的滑块,传动部20带动第一调整杆41和第二调整杆42之间的枢转点运动,从而带动升降部30在竖直方向上上升或者下降。
优选地,第一调整杆41与升降部30通过转销枢转连接。优选地,第二调整杆42与安装座51通过转销枢转连接。优选地,第一调整杆41和第二调整杆42通过转销枢转连接。
如图2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升降装置还包括安装座51和设置在安装座51上的导向柱52,升降部30沿着导向柱52在竖直方向上可滑动地设置。
上述设置中,安装座51支撑导向柱52,导向柱52对升降部30具有导向作用,使升降部30在竖直方向上可移动,实现升降部30的上升或者下降。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升降部30包括支撑板31和与支撑板31连接的举升座32,举升座32设置在导向柱52的外周,举升座32与第一调整杆41枢转连接。
上述设置中,举升座32能够沿导向柱52在竖直方向上滑动,举升座32带动支撑板31在竖直方向上滑动,使支撑板31能够上升或者下降,从而实现升降部30的上升或者下降;待升降部件设置在支撑板31上,待升降部件随支撑板31上升或者下降,实现升降装置对待升降部件在竖直方向上的移动功能;第一调整杆41带动举升座32使举升座32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第一调整杆41与举升座32枢转连接,能够使第一调整杆41与举升座32之间的连接更加灵活,保证举升座32顺利的上升或者下降。
优选地,举升座32包括设置在导向柱52的外周的两个侧板321,两个侧板321均与支撑板31连接,两个侧板321均与第一调整杆41枢转连接,两个侧板321沿导向柱52在竖直方向上滑动,保证支撑板31在竖直方向上移动,导向柱52对两个侧板321具有限位作用,使两个侧板321沿导向柱52滑动。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传动部20包括传动轮21和传动杆组件22,传动轮21与驱动部10连接,传动杆组件22与传动轮21枢转连接,传动杆组件22和传动轮21之间的枢转点与传动轮21的转动轴线之间具有间隔,传动杆组件22与第一调整杆41和第二调整杆42之间的枢转点枢转连接。
上述设置中,传动杆组件22和传动轮21之间的枢转点与传动轮21的转动轴线偏心设置,这样,传动杆组件22带着位置调整结构40从原始状态(即如图4所示的状态)到举升状态(即如图6所示的状态)是逐渐升高的。具体地,驱动部10驱动传动轮21使传动轮21转动,传动轮21转动带动传动杆组件22沿水平方向移动,传动杆组件22带动第一调整杆41和第二调整杆42之间的枢转点沿水平方向移动,从而调整第一调整杆41的远离第二调整杆42的一端与第二调整杆42的远离第一调整杆41的一端在竖直方向上之间的间距,也就是说,调整升降部30与安装座51在竖直方向上的间距,从而能够带动升降部30上升或者下降,进而使升降部30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可调节。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传动杆组件22包括与传动轮21枢转连接的第一连接杆221和与第一连接杆221枢转连接的第二连接杆222,第二连接杆222的远离第一连接杆221的一端与第一调整杆41和第二调整杆42之间的枢转点枢转连接。
上述设置中,传动轮21转动带动第一连接杆221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第一连接杆221带动第二连接杆222在水平方向上移动,通过第二连接杆222带动第一调整杆41和第二调整杆42之间的枢转点沿水平方向移动,从而调整第一调整杆41的远离第二调整杆42的一端与第二调整杆42的远离第一调整杆41的一端在竖直方向上之间的间距,进而调节升降部30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通过设置第一连接杆221和第二连接杆222,使传动轮21、第一连接杆221、第二连接杆222以及第一调整杆41和第二调整杆42之间的枢转点之间的传动更加灵活,使升降部30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的调节更加方便。
优选地,传动轮21与第一连接杆221通过销轴枢转连接。优选地,第一连接杆221和第二连接杆222通过销轴枢转连接。优选地,第二连接杆222与第一调整杆41和第二调整杆42之间的枢转点通过销轴枢转连接。
优选地,第一连接杆221由一个具有内螺纹的关节轴承和一个具有外螺纹的关节轴承连接形成,可以消除安装、制造等精度误差,适应不平衡内力。
优选地,第二连接杆222包括沿第二连接杆222的移动方向延伸的两个长杆223,两个长杆223平行设置,位置调整结构40设置在两个长杆223之间,位置调整结构40与两个长杆223均枢转连接。优选地,两个长杆223均与第一调整杆41和第二调整杆42之间的枢转点枢转连接。优选地,举升座32的两个侧板321设置在两个长杆223之间,通过两个平行设置的长杆223能够防止两个侧板321在垂直于竖直方向的水平平面内转动,保证两个侧板321沿导向柱52在竖直方向上滑动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传动轮21、第一连接杆221和第二连接杆222连接形成传动部20,其中,第二连接杆222同时具有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自由度,也就是说,第二连接杆222可以沿水平方向移动也可以沿竖直方向移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传动部20水平布置,因此,第二连接杆222主要进行沿水平方向的移动。
如图1、图2和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升降装置包括四个位置调整结构40和与四个位置调整结构40一一对应设置的四个升降部30,各位置调整结构40均与第二连接杆222枢转连接。
上述设置中,第二连接杆222带动位置调整结构40,使位置调整结构40沿竖直方向移动,从而通过位置调整结构40带动升降部30上升或者下降,实现对升降部30的高度的调整。待升降部件置于升降部30上,设置四个升降部30,能够平稳地带动待升降部件上升或者下降。各位置调整结构40分别独立调整与其相对应的升降部30,保证了各位置调整结构40和各升降部30之间的独立性,方便维修和更换。进一步地,四个位置调整结构40由一个驱动部10驱动,使得与四个位置调整结构40对应的四个升降部30的同步性较好,可以更好地举升待升降部件,克服了发明人所知道的其它升降装置中多电机多结构不同步举升的问题。
当然,在本申请的附图未示出的替代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升降装置设置为包括一个或者两个或者三个或者至少五个位置调整结构40以及与位置调整结构40一一对应设置的一个或者两个或者三个或者至少五个升降部30,各位置调整结构40均与第二连接杆222枢转连接。
如图1、图2和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升降装置还包括转轴60,驱动部10与转轴60驱动连接,沿转轴60的轴向,转轴60的两端均设有传动部20。
上述设置中,驱动部10驱动转轴60转动,转轴60转动带动传动部20的传动轮21转动,通过传动轮21转动带动传动杆组件22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传动杆组件22带动位置调整结构40在竖直方向上移动,使升降部30上升或者下降,从而实现对升降部30在竖直方向上高度的调节。转轴60的两端与两个传动部20一一对应设置,通过转轴60能够同时带动两个传动部20,使两个传动部20同步运动,保证了传动部20运动的同步性。
如图1、图2、图4、图6和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升降装置包括两个传动部20,各传动部20均与两个位置调整结构40连接。各传动部20能够带动与其相对应的两个位置调整结构40同步运动,由于通过转轴60能够同时带动两个传动部20,使两个传动部20同步运动,因此,与两个传动部20连接的四个位置调整结构40能够同步运动,从而保证了与四个位置调整结构40一一对应设置的四个升降部30能够同步运动,进而保证了通过升降部30带动待升降部件运动的平稳性。
具体地,与一个传动部20对应设置的两个位置调整结构40均与传动部20的传动杆组件22连接;更进一步地,上述两个位置调整结构40与传动杆组件22的第二连接杆222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升降装置共设置了四个位置调整结构40和与四个位置调整结构40一一对应设置的四个升降部30,四个位置调整结构40设置在矩形结构的四个角;设置在同一侧(这里所说的同一侧指的是图1所示的左侧或者右侧)的两个位置调整结构40由与上述两个位置调整结构40设置在同一侧的传动部20耦合在一起,通过传动部20的第二连接杆222与位置调整结构40的第一连接杆221和第二连接杆222铰接连接,保证设置在同一侧的两个位置调整结构40运动的同步性(即同步上升或者同步下降)。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升降装置的两个传动部20通过转轴60连接,两个传动部20设置在转轴60的两端,驱动部10带动转轴60转动,通过转轴60使两个传动部20同步运动。
当然,在本申请的附图未示出的替代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升降装置设置为包括一个或者至少三个传动部20,一个或者至少三个传动部20均与转轴60连接。
如图1、图2和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升降装置还包括动力传递组件70,驱动部10通过动力传递组件70与转轴60连接。通过动力传递组件70将驱动部10提供的动力传递给转轴60,使转轴60转动。
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驱动部10包括电机11和与电机11的动力输出端连接的减速机12,减速机12的动力输出端与动力传递组件70的动力输入端连接。电机11提供动力,通过减速机12将动力传递给动力传递组件70,动力传递组件70带动转轴60转动。优选地,减速机12具有减速机安装板,通过减速机安装板可以将减速机12安装到待安装部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待安装部件为移动底板90)上。
如图1、图3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动力传递组件70包括与驱动部10连接的主动轮71、与转轴60连接的从动轮72以及设置在主动轮71和从动轮72的外周的传动链73,主动轮71通过传动链73与从动轮72连接。
上述设置中,驱动部10驱动主动轮71使主动轮71转动,主动轮71通过传动链73带动从动轮72转动,从动轮72转动带动转轴60转动,从而实现了动力传递组件70的动力传递作用。
具体地,驱动部10的减速机12的动力输出端与主动轮71连接,带动主动轮71转动。
优选地,从动轮72可以为链轮或者齿轮。优选地,主动轮71可以为链轮或者齿轮。优选地,传动链73可以为链条。优选地,从动轮72的径向尺寸可以大于主动轮71的径向尺寸。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成本较低、承载能力较强的链轮链条形成动力传递组件70,整体结构可承受较大的负载。
当然,在本申请的附图未示出的替代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传动链73设置为同步带或者V带或者其他能够实现传动的结构。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升降装置还包括与转轴60连接的支撑部80,支撑部80包括支撑座81和设置在支撑座81上的轴承82,转轴60与轴承82连接。
上述设置中,支撑部80用于支撑转轴60并同时保证转轴60可转动,具体地,转轴60与轴承82连接,使转轴60能够转动,支撑座81对转轴60起支撑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转轴60由支撑部80支撑,保证了布置在转轴60两端的两个传动部20的同步运动。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升降装置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一个驱动部10可带动四个升降部30同时上升或者下降。并且,升降部30在竖直方向上的移动通过导向柱52导向,升降部30能够沿导向柱52稳定的上升或者下降,从而保证了升降装置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运输车,该运输车能够带动待升降部件上升或者下降或者移动,实现对待升降部件的运输目的。
如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运输车包括移动底板90和与移动底板90连接的升降装置,该升降装置为上述的升降装置。
升降装置设置在移动底板90上,移动底板90能够移动并同时带着升降装置一起移动,待升降部件置于升降装置的升降部30上后,能够随移动底板90和升降装置一起移动,并且,升降装置能够带动待升降部件上升或者下降,从而实现对待升降部件的运输目的。
优选地,运输车可以为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小车。
另外,由于本申请的运输车具有本申请的升降装置,因此,本申请的运输车也具有本申请的升降装置的上述优点,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升降装置安装在移动底板90上,升降装置通过减速机安装板、支撑座81和安装座51安装在移动底板90上。减速机安装板、支撑座81和安装座51直接与移动底板90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升降装置和运输车的操作过程如下(需要注意的是,以下步骤为人为划分的步骤,不存在先后顺序,也就是说,可以同步进行,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相应步骤进行执行,只要能够实现升降部的上升或者下降即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上升过程:
第一步:安装在减速机安装板上的驱动部10为整个升降装置提供力矩及速度,力矩和速度通过主动轮71、从动轮72、传动链73传递给转轴60。转轴60具有三要素:力矩、速度及旋转动作。安装在转轴60两端的相同的传动部20的传动轮21同时也获得了三要素。转轴60由安装在移动底板90上的支撑部80支撑。
第二步:传动部20包括传动轮21、第一连接杆221、第二连接杆222。传动部20的传动轮21获得上述三要素开始拉动第一连接杆221向前和向上运动,第二连接杆222也随第一连接杆221向前和向上动作。
第三步:升降部30、第一调整杆41、第二调整杆42、安装座51和导向柱52构成经典曲柄滑块机构。第二连接杆222将上述三要素传递给第一调整杆41和第二调整杆42之间的枢转点。由第二连接杆222提供向前的拉力,第一调整杆41和第二调整杆42开始动作,使升降部30开始举升,导向柱52为升降部30提供导向。
下降过程:
下降过程与上升过程完全相反,此处不再做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升降装置和运输车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升降装置主要是一个驱动部同时驱动四点举升,有很好的同步性,克服了多电机多结构不同步举升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升降装置采用传动部做了一次速度传递,传动部随着转轴匀角速度ω旋转,此时圆周的切线上的速度为v=ω×r(如图5所示),其中,第二连接杆222在水平方向的速度为v1=ω×r×cosɑ,其中r为第一连接杆221和传动轮21之间的枢转点与转轴60和传动轮21的旋转中心(即转轴60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以转轴60的旋转中心为圆心,以r为半径形成圆,α为第一连接杆221和传动轮21之间的枢转点在该圆上的切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从原始状态(即如图4所示的状态)到举升状态(即如图6所示的状态)呈“余弦曲线”逐渐增速。这样的特性保证启动力矩的良性表现。
3、结构受力好,整体稳定性极强。
4、整体制造成本低,设计上避免了安装精度造成的受力不好、安装不到位导致机械结构内部的“憋劲”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升降装置的安装性好、维护性能好。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驱动部通过传动部将动力传递给位置调整结构,使位置调整结构能够沿竖直方向移动,位置调整结构带动升降部,使升降部随位置调整结构沿竖直方向移动,从而使升降部上升或者下降,实现升降部在竖直方向上高度的可调节。具体地,在驱动部的带动下,传动部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传动部带动第一调整杆和第二调整杆之间的枢转点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使第一调整杆的远离第二调整杆的一端在竖直方向上靠近或者远离第二调整杆的远离第一调整杆的一端,也就是说,使升降部在竖直方向上靠近或者远离安装座,从而实现了升降部在竖直方向上的上升或者下降,使升降部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可调节。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部;
传动部,所述驱动部与所述传动部连接;
升降部;
安装座;
位置调整结构,所述位置调整结构包括第一调整杆和与所述第一调整杆枢转连接的第二调整杆,所述第一调整杆与所述升降部枢转连接,所述第二调整杆的远离所述第一调整杆的一端与所述安装座枢转连接,所述传动部与所述第一调整杆和所述第二调整杆之间的枢转点枢转连接,所述传动部带动所述第一调整杆和所述第二调整杆运动,以调整所述升降部的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的导向柱,所述升降部沿着所述导向柱在竖直方向上可滑动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部包括支撑板和与所述支撑板连接的举升座,所述举升座与所述导向柱滑动配合,所述举升座与所述第一调整杆枢转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部包括:
传动轮,与所述驱动部连接;
传动杆组件,与所述传动轮枢转连接,所述传动杆组件和所述传动轮之间的枢转点与所述传动轮的转动轴线之间具有间隔,所述传动杆组件与所述第一调整杆和所述第二调整杆之间的枢转点枢转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杆组件包括与所述传动轮枢转连接的第一连接杆和与所述第一连接杆枢转连接的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调整杆和所述第二调整杆之间的枢转点枢转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多个所述位置调整结构和与多个所述位置调整结构一一对应设置的多个所述升降部,各所述位置调整结构均与所述第二连接杆枢转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还包括转轴,所述驱动部与所述转轴驱动连接,沿所述转轴的轴向,所述转轴的两端均设有所述传动部,所述转轴与所述传动部驱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还包括动力传递组件,所述驱动部通过所述动力传递组件与所述转轴连接,其中,
所述动力传递组件包括与所述驱动部连接的主动轮、与所述转轴连接的从动轮以及设置在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的外周的传动链,所述主动轮通过所述传动链与所述从动轮连接;或者,
所述驱动部包括电机和与所述电机的动力输出端连接的减速机,所述减速机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动力传递组件的动力输入端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还包括与所述转轴连接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包括支撑座和设置在所述支撑座上的轴承,所述转轴与所述轴承连接。
10.一种运输车,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底板和与所述移动底板连接的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为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升降装置。
CN202021804777.0U 2020-08-25 2020-08-25 升降装置及运输车 Active CN2128287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04777.0U CN212828770U (zh) 2020-08-25 2020-08-25 升降装置及运输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04777.0U CN212828770U (zh) 2020-08-25 2020-08-25 升降装置及运输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828770U true CN212828770U (zh) 2021-03-30

Family

ID=751412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804777.0U Active CN212828770U (zh) 2020-08-25 2020-08-25 升降装置及运输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8287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15174A (zh) 负荷提升装置
CN212893697U (zh) 举升装置及搬运设备
CN212475985U (zh) 一种升降平台
CN113955410A (zh) 一种电机零部件运输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11762719A (zh) 一种升降平台及其驱动方法
CN212828770U (zh) 升降装置及运输车
CN113443579A (zh) 举升装置及搬运设备
CN218663851U (zh) 一种滑板导向翻倒装置
CN116277381A (zh) 一种混凝土浇筑模台的电驱动装置
JP3018710U (ja) リフト付台車
CN211255140U (zh) 底盘组件及搬运机器人
CN211110826U (zh) 一种新型汽车专用升降机
CN210451716U (zh) 一种行星轮排布装置
CN210914881U (zh) 一种顶驱式液压安全别墅电梯
JP2000211895A (ja) 昇降台装置
KR200395673Y1 (ko) 승강기식 주차시스템의 회전플레이트 승강장치
CN219929427U (zh) 一种可移动式吊装龙门架
CN220412754U (zh) 举升装置及举升组件
CN110734002A (zh) 一种回旋式升降机
CN217623716U (zh) 一种搬运设备的支撑装置
CN211997427U (zh) 一种皮带输送机液压举升装置
CN220578356U (zh) 一种铝材送料导向组件
CN211945187U (zh) 一种用于齿轮加工的输送装置
CN220078498U (zh) 一种复合举升装置及agv小车
CN212954109U (zh) 一种机械生产用升降平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