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52310U - 电子设备、显示模组及其盖板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显示模组及其盖板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52310U
CN212752310U CN202021439976.6U CN202021439976U CN212752310U CN 212752310 U CN212752310 U CN 212752310U CN 202021439976 U CN202021439976 U CN 202021439976U CN 212752310 U CN212752310 U CN 2127523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semi
cover plate
refractive index
dielectric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43997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天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43997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7523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523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523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主要是涉及电子设备、显示模组及其盖板组件,盖板组件包括透明盖板、半吸收层和第一介质层,半吸收层形成在透明盖板上,第一介质层形成在半吸收层上,半吸收层吸收穿过透明盖板的环境光,环境光在半吸收层朝向透明盖板一侧的界面上产生的反射光和环境光在半吸收层朝向第一介质层一侧的界面上产生的反射光进一步发生相消干涉。本申请提供的盖板组件应用于显示模组时,不仅能够保护显示模组,还因在透明盖板上形成有半吸收层及第一介质层而能够消除显示模组对环境光的反射,进而实现“一件两用”。而且,由于半吸收层及第一介质层的几何厚度可以远小于圆偏光片的几何厚度,使得盖板组件应用于显示模组时,还能够极大地减小显示模组的厚度。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显示模组及其盖板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电子设备、显示模组及其盖板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的不断普及,电子设备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社交、娱乐工具,用户对于电子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电子设备而言,其显示屏的对比度是决定其显示品质的因素之一。然而,当用户所处环境具有较强的环境光时,尤其是用户在户外使用电子设备的情况下,如果环境光被显示屏大量的反射,将显著地降低显示屏的对比度,甚至是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显示模组的盖板组件,该盖板组件包括透明盖板、半吸收层和第一介质层,半吸收层形成在透明盖板上,第一介质层形成在半吸收层上,半吸收层吸收穿过透明盖板的环境光,环境光在半吸收层朝向透明盖板一侧的界面上产生的反射光和环境光在半吸收层朝向第一介质层一侧的界面上产生的反射光进一步发生相消干涉。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该显示模组包括发光组件和上述盖板组件,盖板组件与发光组件组装;其中,透明盖板相较于第一介质层更远离发光组件。
本申请实施例又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中框、后盖板和上述显示模组,显示模组和后盖板分别位于中框相背的两侧,并与中框固定连接;其中,盖板组件相较于发光组件更远离中框。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提供的盖板组件应用于显示模组时,不仅能够保护显示模组,还因在透明盖板上形成有半吸收层及第一介质层而能够消除显示模组对环境光的反射,进而实现“一件两用”。而且,由于半吸收层及第一介质层的几何厚度可以远小于圆偏光片的几何厚度,使得盖板组件应用于显示模组时,还能够极大地减小显示模组的厚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一实施例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显示模组一实施例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盖板组件一实施例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第一介质层一实施方式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中盖板组件另一实施例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第二介质层一实施方式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本申请的发明人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对于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Diode)这类显示屏而言,相关技术一般会在显示屏的出光面设置一圆偏振片,以降低环境光(主要是考虑可见光)的透过率,并进一步降低环境光在显示屏(具体是其金属电极层)上产生的反射光的透过率,进而改善环境光对显示屏的显示品质的影响。然而,相关技术所采用的圆偏振片一般是线偏振片与1/4λ相位膜的复合结构,其几何厚度一般大于124μm;而圆偏光片还要粘贴固定在透明盖板等结构上,其胶体的几何厚度一般大于25μm。此时,显示屏的厚度会很大,这样将导致两方面的问题:其一,当显示屏应用于电子设备时,不利于电子设备的轻薄化;当显示屏进一步迎合当前流行的曲面屏、柔性屏等设计时,也不利于显示屏的贴合、弯折等性能。为此,本申请提出了如下实施例。
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一实施例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中,电子设备10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等便携装置。其中,本实施例以电子设备10为手机为例进行示例性的说明。
如图1所示,电子设备10可以包括显示模组11、中框12和后盖板 13。其中,显示模组11和后盖板13分别位于中框12相背的两侧,并可以通过胶接、卡接、焊接等组装方式中的一种或其组合与中框12固定连接,以使得三者组装之后形成显示模组11与后盖板13一同夹持中框12的基本结构。进一步地,显示模组11与后盖板13之间还可以形成一具有一定容积的腔体,该腔体可以用于设置电池14、主板15、摄像头模组16及其它诸如指纹模组、天线模组等结构件(图1中均未示出),以使得电子设备10能够实现相应的功能。例如:上述结构件均固定在中框12上,以保持相对固定,进而组装成一个完整的电子设备 10。其中,显示模组11、摄像头模组16等结构件可以通过柔性电路板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分别与电池14、主板15等电性连接,以使得它们能够得到电池14的电能供应,并能够在主板15的控制下执行相应的指令。
一般地,显示模组11可以是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这类显示屏,也可以是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这类显示屏,还可以是Mini-LED、Micro-LED这类显示屏。其中,本实施例以显示模组 11为OLED这类显示屏为例进行示例性的说明。
进一步地,显示模组11的边缘可以朝向中框12弯曲,以使得显示模组11上显示的画面能够以类似于“瀑布”的形态从显示模组11的正面延伸至其侧面。如此设置,不仅能够减小甚至是隐藏显示模组11的黑边,以使得电子设备10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大的显示视野,还能够使得显示模组11营造一种环绕显示的视觉效果,从而使得电子设备10给用户带来一种不同于刘海屏、水滴屏、挖孔屏、升降式摄像头、滑盖式摄像头等平板式全面屏的视觉体验,进而增加电子设备10的竞争力。相应地,后盖板13的边缘也可以朝向中框12弯曲,以便于改善电子设备10的握持手感及外观美感。
参阅图2,图2是图1中显示模组一实施例的层叠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箭头L1所指的方向可以简单地视作显示模组的出光方向,图2中箭头L2所示的方向可以简单地视作环境光照射在显示模组上的入射方向。进一步地,显示模组的出光方向与环境光的入射方向可以简单地视作两个相反的方向。
如图2所示,显示模组11可以包括发光组件111和盖板组件112,盖板组件112可以借助光学胶(Optically Clear Adhesive,OCA)、压敏胶(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PSA)等胶体113与发光组件111组装。其中,在显示模组11与中框12组装之后,盖板组件112相较于发光组件111更远离中框12。进一步地,盖板组件112可以用于保护发光组件 111,并可以作为电子设备10的外表面,以便于用户进行点击、滑动、按压等触控操作。发光组件111主要是用于使得显示模组11能够显示画面,并可以作为交互界面而指示用户在盖板组件112上进行上述触控操作。
进一步地,发光组件111可以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阵列基板1111、第一电极层1112、有机电致发光层1113、第二电极层1114和封装层1115。其中,在盖板组件112与发光组件111组装之后,封装层1115相较于阵列基板1111更靠近盖板组件112。阵列基板111一般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薄膜晶体管(TFT),并一般与有机电致发光层1113中阵列排布的 RGB子像素一一对应。第一电极层1112一般为透明阳极(ITO),并一般呈网格状设置。第二电极层1114一般为半透明阴极(Mg/Ag),并一般呈整面状设置。需要说明的是:相较于透明阳极,半透明阴极对光线具有更强的反射性。封装层1115主要是用于实现有机电致发光层1113 与水、氧之间的隔绝需求,以保证有机电致发光层1113的可靠性,进而延长显示模组11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阵列基板1111主要是与第一电极层1112、第二电极层1114电性连接,以使得有机电致发光层1113 中阵列排布的RGB子像素能够获取不同的电流输入,进而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线,以使得显示模组11能够显示画面。
基于OLED这类显示屏的基本结构,在显示模组11与中框12组装之后,为了便于用户观看电子设备10上显示的画面,显示模组11具有一出光方向(如图2中箭头L1所示的方向)。其中,在显示模组11的出光方向上,第二电极层1114相较于第一电极层1112更靠近外界环境。此时,当用户所处环境具有较强的环境光时,尤其是用户在户外使用电子设备的情况下,环境光照射在显示模组11上之后会被第二电极层1114 大量的反射,且反射光与显示模组11的出光方向大体同向,这样将显著地降低显示模组11的对比度,甚至是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为此,本申请的一个发明构思可以是:一方面,借助某些金属或半导体单质对光线具有相对均衡的吸收、透过及反射的综合性能,以在环境光到达发光组件111之前将其吸收一部分(俗称“消光”);另一方面,基于光的干涉原理,在发光组件111背离中框12的一侧设置光学膜层,以使得环境光至少在到达发光组件111之前即可产生反射并发生相消干涉(俗称“抗反射”)。
参阅图3,图3是图2中盖板组件一实施例的层叠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3中箭头L2可以简单地视作环境光照射在显示模组上的入射光,图3中箭头L21可以简单地视作环境光在半吸收层朝向透明盖板一侧的界面上产生的反射光,图3中箭头L22可以简单地视作环境光在半吸收层朝向第一介质层一侧的界面上产生的反射光。
如图3所示,盖板组件112可以包括透明盖板1121、半吸收层1122 和第一介质层1123。其中,透明盖板1121可以为玻璃等刚性基体,也可以为聚酰亚胺(Polyimide,PI)、无色聚酰亚胺(Colorless Polyimide, CPI)等柔性基体。进一步地,半吸收层1122可以通过热蒸镀、物理气相沉积、原子层沉积等工艺形成在透明盖板1121上;第一介质层1123 可以通过热蒸镀、化学气相沉积、原子层沉积等工艺形成在半吸收层 1122上。需要说明的是:在盖板组件112与发光组件111组装之后,透明盖板1121相较于第一介质层1123更远离发光组件111,也即是封装层1115相较于阵列基板1111更靠近第一介质层1123。进一步地,半吸收层1122对光线具有相对均衡的吸收、透过及反射的综合性能。此时,环境光在到达发光组件111之前,至少需要依次穿过透明盖板1121、半吸收层1122和第一介质层1123。在此过程中,半吸收层1122能够吸收穿过透明盖板1121的环境光;环境光在半吸收层1122朝向透明盖板1121一侧的界面上产生的反射光和环境光在半吸收层1122朝向第一介质层1123一侧的界面上产生的反射光进一步发生相消干涉。其中,发生相消干涉的环境光主要是未被半吸收层1122吸收的那部分。如此设置,本申请可以有效地消除显示模组11对环境光的反射,进而显著地增加显示模组11的对比度,改善用户的日常使用。此时,透明盖板1121 不仅能够保护显示模组11,还因形成有半吸收层1122及第一介质层1123 而能够消除显示模组11对环境光的反射,进而实现“一件两用”。
除此之外,基于光的干涉原理,为了实现上述相消干涉,一般会把半吸收层1122、第一介质层1123等膜层的光学厚度Δ设置成接近1/4λ。其中,对于可见光而言,其波长λ一般为390-780nm。进一步地,可见光在折射率为n的膜层中传播时,上述膜层的光学厚度Δ与其几何厚度 L满足如下关系式:Δ=n×L。另外,由于可见光在上述膜层中传播的光速一般会小于其在真空中传播的光速,使得上述膜层的折射率均会大于1。显然,就理论上而言,半吸收层1122和第一介质层1123的几何厚度均可以小于200nm。换言之,本实施例用于消除环境光的各个膜层的几何厚度可以小于400nm,远小于相关技术所采用的圆偏振片的几何厚度(一般大于200μm)。因此,本实施例可以极大地减小显示模组 11的厚度,进而有利于电子设备10的轻薄化,也有利于迎合曲面屏、柔性屏等设计。
需要说明的是:图3主要是示意出了环境光在半吸收层1122与透明盖板1121形成的界面上产生的反射光和环境光在第一介质层1123与半吸收层1122形成的界面上产生的反射光发生相消干涉。基于上述的相关描述,合理地设计半吸收层1122、第一介质层1123等膜层的光学厚度,环境光在第一介质层1123背离半吸收层1122的界面上产生的反射光也可以和上述反射光发生相消干涉。
进一步地,半吸收层1122的材料可以为In、Nb、Cr、Ti、Mo、Ni、 W、Al、Ag、Au、Fe、Mg、Pt等中的任意一种或其合金。优选地,半吸收层1122的材料为In、Nb等。第一介质层1123的材料可以为NbOx、 TiOx、SiOx、SiNx等中的任意一种或其组合;其中,x≥1。此时,第一介质层1123与透明盖板1121配合,还可以用作半吸收层1122的封装层,以避免水、氧对半吸收层1122的侵蚀,进而保证半吸收层1122的光学性能。相较于相关技术将半吸收层1122及其封装层(不同于上述封装层1115)等膜层形成在发光组件111上,本实施例将半吸收层1122、第一介质层1123等膜层形成在透明盖板1121上,可以缩短发光组件111 的加工时长,尤其是发光组件111暴露在热蒸镀、气相沉积、原子层沉积等工艺中的时长,有利于保证发光组件111的良品率。
作为示例性地,半吸收层1122的折射率可以大于透明盖板1121的折射率和第一介质层1123的折射率。如此设置,环境光在盖板组件112 传播的过程中,会依次经过光疏介质、光密介质、光疏介质。基于光的干涉原理,环境光在半吸收层1122朝向透明盖板1121一侧的界面上产生的反射光会存在一半波损失,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地减小半吸收层1122 的几何厚度。进一步地,对于玻璃这类刚性基体而言,透明盖板1121 的折射率一般为1.5;对于聚酰亚胺这类柔性基体而言,透明盖板1121 的折射率一般为1.7。根据菲涅尔公式:光以入射角(临近)为90°的方式从一种介质(其折射率记作n1)进入另一种介质(其折射率记作n2)时,会在两种介质形成的界面上发生反射,反射率R可以描述为: R=[(n1-n2)/(n1+n2)]2。显然,相邻两种介质的折射率相差越大,光的反射率越大,光的透光率则相应地越小。基于此,对于环境光而言,半吸收层1122的折射率越大,环境光能够更多地发生反射,越有利于进行相消干涉,也即是环境光更少地达到发光组件111;但是对于发光组件111发出的光线而言,在穿过盖板组件112的过程中,同样会被大量的反射,导致能够穿过盖板组件112达到环境的光线较少(也即是出光量较少),直观感受就是显示模组11的亮度不够。换言之,盖板组件112在使得环境光发生相消干涉的同时,也会降低显示模组11的亮度。因此,在设计半吸收层1122的折射率时,需要综合考虑上述两方面的影响。本实施例中,半吸收层1122的折射率可以取闭区间[1.8,2.5]内的任意数值。
进一步地,在盖板组件112与发光组件111组装之后,虽然通过上述方式可以有效地消除显示模组11对环境光的反射,但可能还是会有少许的环境光穿过盖板组件112而达到发光组件111,进而被第二电极层1114反射。为此,本申请还可以设计半吸收层1122、第一介质层1123 及后文中提及的第二介质层1124等膜层的光学厚度,使得环境光在第二电极层1114与封装层1115形成的界面上产生的反射光能够和环境光在半吸收层1122朝向透明盖板1121一侧的界面上产生的反射光进一步发生相消干涉,或者环境光在第二电极层1114与封装层1115形成的界面上产生的反射光能够和环境光在半吸收层1122朝向第一介质层1123 一侧的界面上产生的反射光进一步发生相消干涉,进而增加相消干涉的效果。
参阅图4,图4是图3中第一介质层一实施方式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基于上述的相关描述,发光组件111发出的光线在穿过盖板组件112 的过程中,也会发生一定的反射,导致显示模组11的亮度不够。为此,本实施方式的一个发明构思可以是:基于菲涅尔公式,将第一介质层1123分成多个折射率具有一定差异的膜层,以减少发光组件111发出的光线在穿过盖板组件112过程中发生的反射,进而增加光线的透过率。
如图4所示,第一介质层1123可以包括第一无机物层11231和第二无机物层11232。其中,第一无机物层11231形成在半吸收层1122上,第二无机物层11232形成在第一无机物层11231上。进一步地,第一无机物层11231的折射率可以介于半吸收层1122的折射率与第二无机物层 11232的折射率之间。作为示例性地,第一无机物层11231的折射率可以取闭区间[1.6,2.0]内的任意数值,第二无机物层11232的折射率可以取闭区间[1.8,2.5]内的任意数值。
作为示例性地,第一无机物层11231的材料可以为NbOx、TiOx等中的任意一种或其组合,第二无机物层11232的材料可以为SiOx、SiNx 等中的任意一种或其组合;其中,x≥1。
参阅图5,图5是图2中盖板组件另一实施例的层叠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5中箭头L2可以简单地视作环境光照射在显示模组上的入射光,图5中箭头L23可以简单地视作环境光在第二介质层与透明盖板形成的界面上产生的反射光,图5中箭头L24可以简单地视作环境光在半吸收层与第二介质层形成的界面上产生的反射光,图5中箭头 L25可以简单地视作环境光在第一介质层与半吸收层形成的界面上产生的反射光。
与上述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盖板组件112还可以包括第二介质层1124。其中,第二介质层1124形成在透明盖板1121上,半吸收层1122形成在第二介质层1124上。此时,环境光在到达发光组件111之前,至少需要依次穿过透明盖板1121、第二介质层1124、半吸收层1122和第一介质层1123。在此过程中,半吸收层 1122能够吸收穿过透明盖板1121的环境光;环境光在第二介质层1124 与透明盖板1121形成的界面上产生的反射光、环境光在半吸收层1122 与第二介质层1124形成的界面上产生的反射光、环境光在第一介质层 1123与半吸收层1122形成的界面上产生的反射光中的任意两者进一步发生相消干涉。其中,第二介质层1124的材料可以为NbOx、TiOx、SiOx、SiNx等中的任意一种或其组合;其中,x≥1。
作为示例性地,基于光的干涉原理,同样可以将第二介质层1124 的光学厚度Δ设置成接近1/4λ。此时,环境光在第二介质层1124与透明盖板1121形成的界面上产生的反射光和环境光在半吸收层1122与第二介质层1124形成的界面上产生的反射光可以进一步发生相消干涉(可以记作第一次相消干涉),环境光在半吸收层1122与第二介质层1124 形成的界面上产生的反射光和环境光在第一介质层1123与半吸收层 1122形成的界面上产生的反射光可以进一步发生相消干涉(可以记作第二次相消干涉)。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介质层1124的光学膜厚与半吸收层1122的光学膜厚可以不相等,以使得上述第一次相消干涉与第二次相消干涉能够分别针对可见光中不同的波长范围,进而增加相消干涉的适用范围。在其它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介质层1124的光学膜厚与半吸收层1122的光学膜厚可以相等,以使得上述第一次相消干涉与第二次相消干涉能够针对可见光中某一波长范围,进而增加相消干涉的效果。
作为示例性地,半吸收层1124的折射率可以大于透明盖板1121的折射率、第一介质层1123的折射率和第二介质层1124的折射率。如此设置,基于上述的相关描述,环境光在半吸收层1122朝向透明盖板1121 一侧的界面上产生的反射光会存在一半波损失,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地减小半吸收层1122的几何厚度。进一步地,基于上述的相关描述,如果半吸收层1122的折射率与透明盖板1121的折射率相差较大,将导致发光组件111发出的光线经过两者形成的界面时发生较为严重的反射,进而影响显示模组11的亮度。为此,本实施例可以进一步设计第二介质层1124的折射率,使之在与透明盖板1121、半吸收层1122配合以发生第一次相消干涉的同时,还能够兼顾显示模组11的亮度需求,也即是增加发光组件111发出的光线的透过率。优选地,第二介质层1124的折射率可以介于半吸收层1122的折射率与透明盖板1121的折射率之间。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其它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的相同或相似,请参照上述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参阅图6,图6是图5中第二介质层一实施方式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与图4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类似,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第二介质层1124可以包括第三无机物层11241和第四无机物层11242。其中,第四无机物层11242形成在透明盖板1121上,第三无机物层11241形成在第四无机物层11242上,半吸收层1122形成在第三无机物层11241 上。进一步地,第三无机物层11241的折射率可以介于第四无机物层 11242的折射率与半吸收层1122的折射率之间。作为示例性地,第三无机物层11241的折射率可以取闭区间[1.6,2.0]内的任意数值,第四无机物层11242的折射率可以取闭区间[1.8,2.5]内的任意数值。
作为示例性地,第三无机物层11241的材料可以为NbOx、TiOx等中的任意一种或其组合,第四无机物层11242的材料可以为SiOx、SiNx 等中的任意一种或其组合;其中,x≥1。
基于上述的详细描述,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半吸收层1122的几何厚度不超过100nm,第一无机物层11231、第三无机物层11241的几何厚度分别不超过50nm,第二无机物层11232、第四无机物层11242的几何厚度分别不超过100nm。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应用于显示模组的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组件包括透明盖板、半吸收层和第一介质层,所述半吸收层形成在所述透明盖板上,所述第一介质层形成在所述半吸收层上,所述半吸收层吸收穿过所述透明盖板的环境光,所述环境光在所述半吸收层朝向所述透明盖板一侧的界面上产生的反射光和所述环境光在所述半吸收层朝向所述第一介质层一侧的界面上产生的反射光进一步发生相消干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吸收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透明盖板的折射率和所述第一介质层的折射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层包括第一无机物层和第二无机物层,所述第一无机物层形成在所述半吸收层上,所述第二无机物层形成在所述第一无机物层上,所述第一无机物层的折射率介于所述半吸收层的折射率与所述第二无机物层的折射率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组件还包括第二介质层,所述第二介质层形成在所述透明盖板上,所述半吸收层形成在所述第二介质层上,所述环境光在所述第二介质层与所述透明盖板形成的界面上产生的反射光、所述环境光在所述半吸收层与所述第二介质层形成的界面上产生的反射光、所述环境光在所述第一介质层与所述半吸收层形成的界面上产生的反射光中的任意两者进一步发生相消干涉。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吸收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透明盖板的折射率、所述第一介质层的折射率和所述第二介质层的折射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介质层的折射率介于所述半吸收层的折射率与所述透明盖板的折射率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介质层包括第三无机物层和第四无机物层,所述第四无机物层形成在所述透明盖板上,所述第三无机物层形成在所述第四无机物层上,所述半吸收层形成在所述第三无机物层上,所述第三无机物层的折射率介于所述第四无机物层的折射率与所述半吸收层的折射率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2或5所述的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吸收层的折射率取闭区间[1.8,2.5]内的任意数值。
9.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包括发光组件和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盖板组件,所述盖板组件与所述发光组件组装;其中,所述透明盖板相较于所述第一介质层更远离所述发光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组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阵列基板、第一电极层、有机电致发光层、第二电极层和封装层;其中,所述封装层相较于所述阵列基板更靠近所述第一介质层,所述环境光在所述第二电极层与所述封装层形成的界面上产生的反射光和所述环境光在所述半吸收层朝向所述透明盖板一侧的界面上产生的反射光进一步发生相消干涉,或者所述环境光在所述第二电极层与所述封装层形成的界面上产生的反射光和所述环境光在所述半吸收层朝向所述第一介质层一侧的界面上产生的反射光进一步发生相消干涉。
1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中框、后盖板和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和所述后盖板分别位于所述中框相背的两侧,并与所述中框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盖板组件相较于所述发光组件更远离所述中框。
CN202021439976.6U 2020-07-17 2020-07-17 电子设备、显示模组及其盖板组件 Active CN2127523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39976.6U CN212752310U (zh) 2020-07-17 2020-07-17 电子设备、显示模组及其盖板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39976.6U CN212752310U (zh) 2020-07-17 2020-07-17 电子设备、显示模组及其盖板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52310U true CN212752310U (zh) 2021-03-19

Family

ID=750372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439976.6U Active CN212752310U (zh) 2020-07-17 2020-07-17 电子设备、显示模组及其盖板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52310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03075A (zh) * 2021-09-17 2021-11-26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CN114335061A (zh) * 2021-12-30 2022-04-12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CN114509840A (zh) * 2022-02-10 2022-05-1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膜片、显示屏和电子设备
CN114967216A (zh) * 2022-06-10 2022-08-30 浙江水晶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屏盖板及显示器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03075A (zh) * 2021-09-17 2021-11-26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CN113703075B (zh) * 2021-09-17 2022-08-26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CN114335061A (zh) * 2021-12-30 2022-04-12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CN114509840A (zh) * 2022-02-10 2022-05-1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膜片、显示屏和电子设备
CN114967216A (zh) * 2022-06-10 2022-08-30 浙江水晶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屏盖板及显示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752310U (zh) 电子设备、显示模组及其盖板组件
US11050044B2 (en) Electronic devices with light sensors and displays
US9429988B2 (en) Touch screen panel
WO2020062414A1 (zh) 光学组件以及显示装置
JP2002090730A (ja) 液晶表示装置並びに半透過型反射体
US11335740B2 (en) Display assembly,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display assembly
US12058886B2 (en) Display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3053236A (zh) 电子设备、显示模组及盖板
CN112074131A (zh) 电子设备及其壳体组件
JP3313337B2 (ja) 低反射タッチパネル
US20230122614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08198846B (zh) 触控显示装置及其触控显示面板、偏光片
TWI363890B (zh)
CN113495662A (zh) 显示装置
CN113794027B (zh) 电池盖及电子设备
CN112306277A (zh) 触控面板
TW202143503A (zh) 電子裝置
CN108037858A (zh) 一种触摸屏、触控显示器及终端设备
CN114141967A (zh) 电子设备、显示模组及显示面板
CN218868603U (zh) Oled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US11925052B2 (en)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CN114545677B (zh) 反射式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US20220190300A1 (en)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a light receiving device on an active area
US20240224604A1 (en)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7784425A (zh) 镜片及其制作方法和ar光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