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58916U - 直下式背光模组 - Google Patents

直下式背光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58916U
CN212658916U CN202020992416.7U CN202020992416U CN212658916U CN 212658916 U CN212658916 U CN 212658916U CN 202020992416 U CN202020992416 U CN 202020992416U CN 212658916 U CN212658916 U CN 2126589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ource
diffusion
light
plate
back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99241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申崇渝
崔稳
刘国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Yimei New Technology Co ltd
Shineon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Yimei New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Yimei New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Yimei New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99241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589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589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589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背板、灯板及扩散板;背板包括与扩散板平行设置的底背板以及围设于底背板边缘的侧背板,背板与扩散板形成空腔,灯板容置于空腔内且安装在背板上;灯板包括设置有反射表面的电路板以及设置于电路板反射表面的光源,电路板背离光源的表面粘接于背板上;扩散板包括扩散主体以及扩散主体靠近光源侧的白油墨层。白油墨层可使用厚度相对较小的扩散主体与其配合,从而降低扩散板的厚度;通过白油墨层、电路板反射表面以及扩散主体,可对距离相对较远的光源产生的光线进行混合,从而降低了光源的使用量,进而降低光源驱动负担、制作难度及制作成本,也可缩小扩散板和灯板之间的光学距离。

Description

直下式背光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直下式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液晶显示装置被应用于各种电子产品中,因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不具有发光特征,从而为了使得液晶显示装置显示画面有亮度,需要为液晶显示装置设置背光模组,现有的背光模组包括直下式背光模组和侧入式背光模组,直下式背光模组由于成本较低,因此广泛应用于显示装置及电视机中。传统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大多由背板、胶框、电路板、LED光源、扩散板和光学膜片组成,其中扩散板与LED光源间存在空腔,空腔的存在使得背光模组具有一定的厚度,导致传统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在对体积存在要求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使用受到了限制。
目前,mini LED直下式背光模组可以有效减小显示器的厚度,但是为了保证出光的均匀度,LED芯片之间的间距通常很小,导致显示器使用的LED芯片数量非常多,比如,75寸电视的LED芯片的使用量以万计甚至接近十万颗,增加了光源驱动负担、制作难度及制作成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由于白油墨层较薄且对光线具有较强的折射、反射及散射能力,可使用厚度相对较小的扩散主体与其配合,从而降低扩散板的厚度,进而降低了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厚度;通过白油墨层和电路板反射表面之间的光线散射以及扩散主体对光线的扩散作用,可对距离相对较远的光源产生的光线进行混合,并确保出光均匀度,从而降低了光源的使用量,进而降低光源驱动负担、制作难度及制作成本。同时也可以缩小扩散板和灯板之间的光学距离,进而降低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厚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背板、灯板及扩散板;
所述背板包括与所述扩散板平行设置的底板以及围设于所述底背板边缘的侧板,所述背板与所述扩散板形成空腔,所述灯板容置于所述空腔内且安装在所述背板上;
所述灯板包括设置有反射表面的电路板以及设置于所述电路板反射表面的光源,所述电路板背离所述光源的表面粘接于所述背板上;
所述扩散板包括扩散主体以及白油墨层。
优选地,所述扩散主体靠近所述光源的表面设置有第一光学微结构,所述第一光学微结构用于使光线射入所述扩散主体内部,并改变射入光线的角度。
优选地,所述扩散主体背离所述光源的表面设置有第二光学微结构,所述第二光学微结构用于使所述扩散主体内部的光线射出,并改变光线射出的角度。
优选地,所述侧背板靠近所述光源的表面用于反射所述光源产生的光线。
优选地,还包括:所述侧背板靠近光源侧的第一反射片。
优选地,还包括:所述电路板靠近所述扩散板的表面上的第二反射片,所述第二反射片开设有通孔,所述光源位于所述通孔内。
优选地,所述光源的出光面距离所述扩散板的最小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反射片靠近所述扩散板的表面距离所述扩散板的最小距离。
优选地,所述灯板还包括:覆盖于所述光源上的保护层。
优选地,所述扩散板还包括:所述扩散主体背离所述光源侧的量子点层。
优选地,还包括:所述扩散板背离所述光源侧的光学膜层。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背板、灯板及扩散板;背板包括与扩散板平行设置的底背板以及围设于底背板边缘的侧背板,背板与扩散板形成空腔,灯板容置于空腔内且安装在背板上;灯板包括设置有反射表面的电路板以及设置于电路板反射表面的光源,电路板背离光源的表面粘接于背板上;扩散板包括扩散主体以及扩散主体靠近光源侧的白油墨层。由于白油墨层较薄且对光线具有较强的折射、反射及散射能力,可使用厚度相对较小的扩散主体与其配合,从而降低扩散板的厚度,进而降低了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厚度;通过白油墨层和电路板反射表面之间的光线散射以及扩散主体对光线的扩散作用,可对距离相对较远的光源产生的光线进行混合,并确保出光均匀度,从而降低了光源的使用量,进而降低光源驱动负担、制作难度及制作成本。同时也可以缩小扩散板和灯板之间的光学距离,进而降低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厚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白油墨层图案和光源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背板;11-底背板;12-侧背板;2-灯板;21-电路板;22-光源;23-保护层;3-扩散板;31-白油墨层;32-扩散主体;321-第一光学微结构;322-第二光学微结构;33-量子点层;4-第一反射片;5-第二反射片;51-通孔;6-光学膜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或者间接位于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仅是为了便于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背板1、灯板2及扩散板3;
所述背板1包括与所述扩散板3平行设置的底背板11以及围设于所述底背板11边缘的侧背板12,所述背板1与所述扩散板3形成空腔,所述灯板2容置于所述空腔内且安装在所述背板1上;
所述灯板2包括设置有反射表面的电路板21以及设置于所述电路板21反射表面的光源22,所述电路板21背离所述光源22的表面粘接于所述背板1上;
所述扩散板3包括扩散主体32以及所述扩散主体32靠近所述光源22侧的白油墨层31。
请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灯板2及扩散板3;背板1包括与扩散板3平行设置的底背板11以及围设于底背板11边缘的侧背板12,背板1与扩散板3形成空腔,灯板2容置于空腔内且安装在背板1上;灯板2包括设置有反射表面的电路板21以及设置于电路板21反射表面的光源22,电路板21背离光源22的表面粘接于背板1上;扩散板3包括扩散主体32以及扩散主体32靠近光源22侧的白油墨层31。由于白油墨层31较薄且对光线具有较强的折射、反射及散射能力,可使用厚度相对较小的扩散主体32与其配合,从而降低扩散板3的厚度,进而降低了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厚度;通过白油墨层31和电路板21反射表面之间的光线散射以及扩散主体32对光线的扩散作用,可对距离相对较远的光源22产生的光线进行混合,并确保出光均匀度,从而降低了光源22的使用量,进而降低光源22驱动负担、制作难度及制作成本。同时也可以缩小扩散板3和灯板2之间的光学距离,进而降低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厚度。
需要说明的是,白油墨层31的设计能够降低扩散板3的厚度,尽管白油墨层31和光源22之间存在空腔,但是可以降低扩散板3的厚度,也可以降低扩散板3和光源22之间的光学距离,从而实现降低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厚度;白油墨层31、电路板21反射表面及扩散主体32的设计,能够有效的提高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出光均匀度,换言之,提高相邻光源22之间的距离,对距离较远的光源22发出的光线进行混合,并不会降低直下式背光模组出光面的均匀度,从而实现降低光源22的使用量,进而提高光源22的可靠性,降低光源22的驱动能耗以及驱动控制的难度,同时也可以降低电路板21设计的难度以及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制作难度及成本。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直下式背光模组中驱动光源22的电流是微电流,微电流范围为0-50mA,其中,实际生产过程中最常用的范围是0-25mA,光源22的电光转化效率在微电流情况下基本稳定,即输入电功率和输出光通量在微电流范围内存在线性关系,单颗光源22的正向电压变化范围很小,通常不超过1V,所以输入电功率的变量侧重于输入电流的变化,即表现为输入电流越大,输出光通量值越大。因此,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组时,光源22的使用量降低,在输入电功率不变的前提下,光源22的驱动电流将会提高,对应的,其输出光通量也会提高,并不会影响直下式背光模组的整体亮度,需要说明的是,常规mini背光模组设计使用的LED光源数量巨大,单颗LED驱动控制在2mA以下,出于发光面均匀的需求使用很多LED,却因亮度太高不得不将驱动电流调整的很低,既是对驱动性能的挑战,也是对LED资源的浪费。光源22由于是微电流,而且光源22的使用量虽然减少了但是其使用量仍然是大量的,几千甚至上万,因此,驱动光源22的微电流不会发生过大的提升,从而确保电光转化效率基本稳定。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在减少光源22的使用量的前提下,可确保出光均匀度及出光强度。
具体地,当直下式背光模组工作时,光源22发出光线,光线射到白油墨层31后,一部分光线被反射或散射到电路板21反射表面,电路板21反射表面能够对光线进行再次反射或散射,实现混光,提高光线利用效率并增加光线均匀程度,一部分光线通过白油墨层31折射到扩散主体32内进行扩散后射出,进一步提高出光均匀度。
具体地,电路板21可以是印刷电路板21,此处对印刷电路板21的种类不做任何限制。光源22有多个,数个光源22阵列排布并电性连接于印制电路板21上,印制电路板21用于实现光源22的电气连接和提供支撑,光源22均匀的排布在印制电路板21上。
具体地,白油墨层31对光源22产生的光线具有相对较强的散射功能,以提高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出光均匀度。白油墨层31包括散射材料,散射材料可以是白油墨,此处不做任何限定,任何现有技术中对光线具有较强散射能力,且能对光线进行折射与反射,并能够减小扩散层厚度的材料皆可。可选地一些实施例中,白油墨层31中的材料包括导光油、导光剂、稀释剂等成分,从而确保对光线具有较强的散射作用,可使光线发生不同方向的折射、反射与散射,即使几乎垂直于白油墨层31的光线也能被有效散射。
具体地,白油墨层31可以具有图案,可以是连续图案也可以是不连续图案,此处不做任何限定。其中,连续图案可以理解为整层覆盖,换言之,白油墨整层覆盖在扩散板3下表面上;不连续图案可以是几何图形阵列,几何图形可以是圆形、三角形、四边形(包含正方形、菱形等)、六边形等,此处不做任何限定,请参考图5,白油墨层的图案可以是六边形阵列。几何图形的尺寸与光源22之间的间距是同一数量级即mm级,可选地一些实施例中,几何图形中心到中心的距离范围可以是1至5mm,相邻图形边缘到边缘的距离范围可以是0.05至0.25mm,几何图形的厚度范围可以是0.08mm-0.1mm。
具体地,扩散主体32包括透明塑料,比如,可以通过在PMMA(Polymethylmethacrylate,有机玻璃)、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PS(聚苯乙烯系塑料)、PP(Polypropylene,聚丙烯)等材料中添加无机或有机光扩散剂制成,此处不做具体限制,任何现有技术中具有高透明度的且能对光线进行扩散的材料皆可。
扩散板3的表面可以是平滑,但是平滑的表面对于提升背光模组的出光均匀度以及光线利用效率的效果有限,为了使光源22产生的大部分光线能够进入到扩散主体32进行扩散,同时改变光线射入的角度,从而确保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出光均匀度及高光线利用效率,请参考图2至图4,可选地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扩散主体32靠近所述光源22的表面设置有第一光学微结构321,所述第一光学微结构321用于使光线射入所述扩散主体32内部,并改变射入光线的角度。
第一光学微结构321可以是磨砂纹理或立体几何凸起的阵列排列,立体几何可以是凌锥、半球体、棱柱等,此处不做任何限定。具体地,白油墨层31覆盖于第一光学微结构321上,使得光源22产生的光线经过白油墨层31散射后通过第一光学微结构321进入扩散主体32进行扩散,从而缩小光源22上方光斑中心与光斑周围的能量的差异,进而提高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出光均匀度。
为了使扩散主体32可射出大部分光线且改变光线射出角度,以提高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出光均匀度及光线利用效率,请参考图2至图4,可选地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扩散主体32背离所述光源22的表面设置有第二光学微结构322,所述第二光学微结构322用于使所述扩散主体32内部的光线射出,并改变光线射出的角度。
第二光学微结构322可以是磨砂纹理或立体几何凸起的阵列排列,立体几何可以是凌锥、半球体、棱柱等,此处不做任何限定。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光学微结构321和第二光学微结构32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具体需要结合实际需求确定,此处不做任何限定。
具体地,扩散主体32靠近光源22的表面设置有第一光学微结构321,扩散主体32背离光源22的表面设置有第二光学微结构322;光源22产生的光线穿过白油墨层31后,通过第一光学微结构321进入扩散主体32内部,经过在扩散主体32内部扩散后,通过第二光学微结构322射出,射出的光线经过多层扩散,减小了光源上方光斑中心与光斑周围的能量的差距,从而提高了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出光均匀度。
为了使扩散主体32靠近光源22的表面的扩散作用强于扩散主体32背离光源22的表面的扩缩作用,从而确保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出光均匀度、光线利用效率及出光强度,可选地一些实施例中,扩散主体32靠近光源22的表面的粗糙度不小于扩散主体32背离光源22的表面的粗糙度,换言之,第一光学微结构321的粗糙度不小于第二光学微结构322的粗糙度。
为了确保光源22的可靠性,请参考图2至图4,可选地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灯板2还包括:覆盖于所述光源22上的保护层23。
具体地,光源22可以是裸芯片,比如,LED(发光二极管)、CCFL(冷阴极荧光灯管)等灯源,其中LED可以为蓝光LED、白光LED或绿光LED等,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也可以是任何现有技术中的LED灯珠;也可以是封装有荧光粉或量子点的LED芯片,实现色彩转换,从而提高色彩再现能力。
具体地,保护层23的材料可以是硅胶、环氧树脂等,此处不做任何限定,任何现有技术中透明且具有粘性的材料皆可。保护层23用于对光源22进行保护,从而确保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可靠性、安全性及使用寿命。具体地,保护层23外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曲面、平面及其组合等,优选地,保护层23外形状可以是曲面,从而使得光源22发出的光线先由曲面进行折射,进而提高光源22产生的出光均匀度。
为了提高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光线利用效率及出光均匀度,可选地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背板12靠近所述光源22的表面用于反射所述光源22产生的光线。
具体地,侧背板12靠近光源22的表面能够对光源22发射的及其他地方反射或散射来的光线进行反射或散射,实现混光,从而提高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光线利用率及出光均匀度。
为了确保对光线具有更好的散射作用,同时确保光线利用效率,请参考图3及图4,可选地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所述侧背板12靠近光源22侧的第一反射片4。
第一反射片4的反射率不小于96%,降低光线的吸收损耗,从而能够有效的对光源22产生的光线、白油墨层31反射或散射的光线以及电路板21反射表面反射的光线进行反射或散射,确保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出光均匀度、光线利用率及出光强度,可进一步减少直下式背光模组中光源22的使用量,提高光源22的可靠性,降低光源22的驱动能耗以及驱动控制的难度,降低电路板21设计的难度、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制作难度及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反射片4的一端与扩散板3抵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未对第一反射片4和扩散板3之间的角度进行限定,具体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确定。
考虑到现有技术中电路板21反射表面的反射率通常在80%左右,光线的吸收损失较大,为了降低光线损失,请参考图3及图4,可选地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所述电路板21靠近所述扩散板3的表面上的第二反射片5,所述第二反射片5上设置有通孔51,所述光源22位于所述通孔51内。
具体地,第二反射片5和第一反射片4,或者第二反射片5与用于反射光线的侧背板12,能够对反射或散射来的光线进行反射或散射,从而确保出光均匀度。
优选地,第二反射片5上设置的通孔51与光源22一一对应,换言之,每个光源22分别位于一个通孔51内。具体地安装过程如下:光源22与电路板21实现电性连接后,将第二反射片5贴合到电路板21上,安装后,每个光源22分别位于第二反射片5上的通孔51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反射片5的外形尺寸大于等于电路板21的外形尺寸,从而确保扩散板3和灯板2之间的空腔的光线混合效果。
请参考图3及图4,需要说明的是,通孔51和光源22的之间的间隙下为电路板21反射表面,从而确保反射到通孔51和光源22之间的间隙内的光线可被反射,降低光线的损失,提高光线利用率,同时确保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出光均匀度,也不会不影响光源22的设置位置。此处对通孔51与光源22之间的间隙的距离不做限制,一般通孔51与光源22之间的间隙最少为0.2mm,最大不宜超过0.6mm,需要说明的是,光源22的底部可能是方形的,通孔51可能是圆形的,此时,通孔51与光源22之间的间隙的最小值为0.2mm,最大不宜超过0.6mm。
为了提升色彩再现能力,请参考图4,可选地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扩散板3还包括:所述扩散主体32背离所述光源22侧的量子点层33。
量子点层33包括量子点材料,量子点材料是一种纳米级别的半导体,受到蓝紫光激发后,可转换成高纯度的单色光,颜色可通过量子点的直径控制,因此,量子点层33的设置可对光线的进行色彩转化,提高色域,实现色彩再现。比如,当光源22产生蓝光时,可使得直下式背光模组具有与蓝光混合为高色域白光的功能。需要说明的是,量子点层33可以理解为将量子点材料和其他用于封装量子点材料的材料混合后形成的层,能够实现对量子点材料的封装,确保量子点层33的稳定性,进而确保背光模组的可靠性及使用寿命。
可选地一些实施例中,量子点层33可以具有图案,可以是连续图案也可以是不连续图案,此处不做任何限定。其中,连续图案可以理解为整层覆盖,换言之,量子点制剂整层覆盖在扩散板3背离光源22的表面上;不连续图案可以是几何图形阵列或几何图形网格,几何图形可以是圆形、三角形、四边形(包含正方形、菱形等)、六边形等,此处不做任何限定。需要说明的是,量子点层33的图案和白油墨层31的图案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此处不做任何限定,具体需要结合实际需求确定。
需要说明的是,现有技术中的直下式量子点电视的显示屏存在明显的灯影问题,即显示屏上直接对应于蓝光LED芯片上方的区域出现明显的蓝色灯影,因此,需要对位LED芯片上方印刷量子点的光学部件,但对位设计对于精度控制要求较高,而背光的光学部件印刷精度通常不高,无法满足在对位设计要求。同时,LED芯片正上方光斑能量从正中心到***逐渐减小,需要对量子点剂量与LED上方光斑中心能量进行精确控制匹配,投入量产容易出现质量维持困难的问题。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光源22产生的光线经过白油墨层31及电路板21反射表面进行反射或散射,并经过扩散板3进行扩散,降低了光源22正上方的光斑能量,提高了光源22之间的光斑的均匀程度,确保了量子点层33的出光均匀度及色彩亮度,无需进行量子点与光源22的对位设计,也无需对量子点剂量与光源22正上方光斑中心能量进行精确控制匹配,解决了量子点与LED芯片的对位以及量子点剂量与LED芯片正上方光斑中心能量进行匹配的技术问题。
请参考图2至图4,可选地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所述扩散板3背离所述光源22侧的光学膜层6。
具体地,光学膜层6可以是复合膜,从而具有光线扩散、光线增亮、防静电、防静电吸附以及防刮伤中的一种或多种功能,能够折射从扩散板3或量子点层33射出的光线,改善光线的角分布,将光线集中到正视角度上,提高正视角度的出光光通量,提高光线利用率。
可选地一些实施例中,光学膜片可以包括扩散片(Diffuser film)、增光片(Brightness enhanced film,BEF)与棱镜片(Prism sheet)中的至少其中之一,上述的扩散片可以使光源22产生的光线更均匀地散射,而增光片可以提升直下式背光模组所呈现的亮度。此外,棱镜片可以提升光线出射方向的正确性。具体可依据直下式背光模组所欲呈现出的光学效果而选用上述的光学膜片。
具体地,光学膜片可通过光学粘合剂粘接于扩散板3背离光源22侧,从而减小光学膜片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应力变形而产生相关问题,比如,整体视效亮暗带水波纹的问题。
以下提供几种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的是,直下式背光模组也可以为其他形式,并不仅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请参阅图1,实施例一:
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灯板2及扩散板3;背板1包括底背板11以及侧背板12;灯板2包括:电路板21以及光源22;扩散板3包括:白油墨层31及扩散主体32。
请参阅图2,实施例二:
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灯板2、扩散板3及光学膜层6;背板1包括底背板11以及侧背板12;灯板2包括:电路板21、光源22及保护层23;扩散板3包括:白油墨层31及扩散主体32,扩散主体32靠近光源22侧的表面设置有第一光学微结构321,扩散主体32背离光源22侧的表面设置有第二光学微结构322。
请参阅图3,实施例三:
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灯板2、扩散板3、第一反射片4、第二反射片5及光学膜层6;背板1包括底背板11以及侧背板12;灯板2包括:电路板21、光源22以及保护层23;扩散板3包括:白油墨层31及扩散主体32,扩散主体32靠近光源22侧的表面设置有第一光学微结构321,扩散主体32背离光源22侧的表面设置有第二光学微结构322;第二反射片5设置有通孔51,光源22位于通孔51内。
请参阅图4,实施例四:
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灯板2、扩散板3、第一反射片4、第二反射片5及光学膜层6;背板1包括底背板11以及侧背板12;灯板2包括:电路板21、光源22以及保护层23;扩散板3包括:白油墨层31、扩散主体32以及量子点层33,扩散主体32靠近光源22侧的表面设置有第一光学微结构321,扩散主体32背离光源22侧的表面设置有第二光学微结构322;第二反射片5设置有通孔51,光源22位于通孔51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的有益效果至少在于:由于白油墨层31较薄且对光线具有较强的折射、反射及散射能力,可使用厚度相对较小的扩散主体32与其配合,从而降低扩散板3的厚度,进而降低了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厚度;通过白油墨层31和电路板21反射表面之间的光线散射以及扩散主体32对光线的扩散作用,可对距离相对较远的光源22产生的光线进行混合,并确保出光均匀度,从而降低了光源22的使用量,进而降低光源22驱动负担、制作难度及制作成本。同时也可以缩小扩散板3和灯板2之间的光学距离,进而降低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厚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液晶模组,该液晶模组包括直下式背光模组及设置于直下式背光模组上方的液晶显示面板,直下式背光模组为如上任一实施例中的直下式背光模组。该液晶模组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液晶模组采用了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该液晶模组的成本更低,提高市场竞争力。
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可以为电视机、显示器和广告机等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壳体以及设于壳体内的液晶模组,液晶模组为如上所述的液晶模组。由于液晶模组采用了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背板、灯板及扩散板;
所述背板包括与所述扩散板平行设置的底背板以及围设于所述底背板边缘的侧背板,所述背板与所述扩散板形成空腔,所述灯板容置于所述空腔内且安装在所述背板上;
所述灯板包括设置有反射表面的电路板以及设置于所述电路板反射表面的光源,所述电路板背离所述光源的表面粘接于所述背板上;
所述扩散板包括扩散主体以及所述扩散主体靠近所述光源侧的白油墨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主体靠近所述光源的表面设置有第一光学微结构,所述第一光学微结构用于使光线射入所述扩散主体内部,并改变射入光线的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主体背离所述光源的表面设置有第二光学微结构,所述第二光学微结构用于使所述扩散主体内部的光线射出,并改变光线射出的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背板靠近所述光源的表面用于反射所述光源产生的光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侧背板靠近光源侧的第一反射片。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电路板靠近所述扩散板的表面上的第二反射片,所述第二反射片开设有通孔,所述光源位于所述通孔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的出光面距离所述扩散板的最小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反射片靠近所述扩散板的表面距离所述扩散板的最小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灯板还包括:覆盖于所述光源上的保护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板还包括:所述扩散主体背离所述光源侧的量子点层。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扩散板背离所述光源侧的光学膜层。
CN202020992416.7U 2020-06-03 2020-06-03 直下式背光模组 Active CN2126589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92416.7U CN212658916U (zh) 2020-06-03 2020-06-03 直下式背光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92416.7U CN212658916U (zh) 2020-06-03 2020-06-03 直下式背光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58916U true CN212658916U (zh) 2021-03-05

Family

ID=747523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992416.7U Active CN212658916U (zh) 2020-06-03 2020-06-03 直下式背光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5891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41163A (zh) * 2021-12-08 2022-03-04 江苏智慧光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灯板结构及显示装置
CN115113439A (zh) * 2022-08-23 2022-09-27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41163A (zh) * 2021-12-08 2022-03-04 江苏智慧光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灯板结构及显示装置
CN114141163B (zh) * 2021-12-08 2023-08-18 上饶市智慧光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灯板结构及显示装置
CN115113439A (zh) * 2022-08-23 2022-09-27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5113439B (zh) * 2022-08-23 2022-12-23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US11789317B1 (en) 2022-08-23 2023-10-17 HKC Corporation Limited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051787A1 (zh) 一种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
US7537374B2 (en) Edge-lit backlight having light recycling cavity with concave transflector
TWI494655B (zh) 具有結構性薄膜之空孔背光裝置及具有該空孔背光裝置之顯示器
TWI596406B (zh) 光導元件
US7039286B2 (en) Light guide module having uniform light diffusion arrangement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CN110609417B (zh) 灯板及其制造方法、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KR101883839B1 (ko) 발광소자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JP2008046601A (ja) 光学板、及びこの光学板を用いる直下型バックライト
JP2004206916A (ja) 面状光源
JP2001166299A (ja) 導光板、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01936489A (zh) 背光模块及其光学组件
KR20100029720A (ko) 모아레 무늬를 가지는 광학 시트와 복합 시트 및 상기 시트를 구비하는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CN212658916U (zh) 直下式背光模组
CN210244014U (zh) 一种背光模块、显示屏及移动终端
JP5386551B2 (ja) 発光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反射部材の設計方法
CN113238409A (zh) 光源结构、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CN111045253B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EP2733415B1 (en)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WO2020063155A1 (zh) 一种led显示屏
JP2001147329A (ja) 導光板、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14842741A (zh) 一种发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US7878682B2 (en) Mixed light apparatus
CN215986818U (zh) 背光组件和显示装置
TWI414835B (zh) 導光板及背光模組
CN112987394B (zh) 一种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