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92794U - 线性马达 - Google Patents

线性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92794U
CN212392794U CN201922324979.9U CN201922324979U CN212392794U CN 212392794 U CN212392794 U CN 212392794U CN 201922324979 U CN201922324979 U CN 201922324979U CN 212392794 U CN212392794 U CN 2123927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ar motor
supporting
magnetic steel
driving magnetic
supporting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32497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杰
汤赟
王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AC Technologies Pte Ltd
Original Assignee
AAC Technologies Pte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AC Technologies Pte Ltd filed Critical AAC Technologies Pte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32497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927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927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9279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 Apparatuses For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线性马达,所述线性马达包括设有收容空间的壳体、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支承轴和振子组件;所述振子组件滑动连接于所述支承轴上进行往复振动;所述支承轴的两端均通过支撑件连接所述壳体,所述支撑件的刚度小于所述支承轴的刚度。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性马达,所述支承轴的两端均通过支撑件连接所述壳体,所述支撑件的刚度小于所述支承轴的刚度,当轴部受到外部冲击力后,轴部不易变形。

Description

线性马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马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性马达。
【背景技术】
现有的线性马达采用轴支承时,总是通过不同形式将支承轴进行固定或者硬支承,当轴部受到外部冲击后冲击力全部由轴承受,导致轴易变形。
因此,亟需一种当轴部受到外部冲击力后,轴部不易变形的线性马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性马达,以使当轴部受到外部冲击力后,轴部不易变形。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线性马达,所述线性马达包括设有收容空间的壳体、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支承轴和振子组件;
所述振子组件滑动连接于所述支承轴上进行往复振动;
所述支承轴的两端均通过支撑件连接所述壳体,所述支撑件的刚度小于所述支承轴的刚度。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线性马达还包括固定于所述支撑件靠近所述振子组件一侧的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呈环形并环绕所述支承轴。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限位件包括固定于所述支撑件靠近所述振子组件一侧的第一固定部以及自所述第一固定部边缘弯折延伸至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的第二固定部。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线性马达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壳体上的撞击片,所述撞击片具有沿振动方向贯穿的通孔,所述支撑件和所述限位件收容于所述通孔内。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撞击片沿振动方向的厚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限位件与所述支撑件沿振动方向的厚度之和。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支撑件沿振动方向的投影面积大于等于所述支承轴沿振动方向的投影面积。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线性马达还包括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的线圈,所述线圈绕置于所述振子组件的外侧并与所述振子组件间隔设置。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振子组件包括套设于所述支承轴外的第一驱动磁钢和第二驱动磁钢,所述第一驱动磁钢和所述第二驱动磁钢沿振动方向充磁,且所述第一驱动磁钢和所述第二驱动磁钢相对面的磁极相同。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振子组件还包括套设于所述支承轴外的极芯、第一配重块及第二配重块,所述极芯设置在所述第一驱动磁钢和所述第二驱动磁钢之间,所述第一配重块和所述第二配重块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驱动磁钢和所述第二驱动磁钢靠近所述支撑件的一侧。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线性马达还包括沿振动方向设置于所述线圈两侧的回复组件,所述回复组件包括两个沿垂直振动方向分别设于所述振子组件两侧的回复件,所述回复件沿垂直振动方向充磁,两个所述回复件的充磁方向相反,所述回复件靠近所述支承轴一侧的磁极与所述第一驱动磁钢和所述第二驱动磁钢靠近所述支撑件一侧的磁极相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所述支承轴的两端均通过支撑件连接所述壳体,所述支撑件的刚度小于所述支承轴的刚度,当轴部受到外部冲击力后,轴部不易变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线性马达的局部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线性马达的立体***结构图;
图3为图2中支承轴与支撑件及撞击片之间的***结构图;
图4为图2中振子组件的***结构图和支承轴与支撑件及撞击片之间的***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线性马达的支承轴受到撞击前后与支撑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线性马达的振子组件和回复组件的磁力线关系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看图1和2,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线性马达,所述线性马达包括设有收容空间15的壳体10、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15内的支承轴14、振子组件20、线圈30及回复组件40;所述振子组件20滑动连接于所述支承轴14上进行往复振动;所述线圈30与所述壳体10连接,所述线圈30绕置于所述振子组件20的外侧并与所述振子组件20间隔设置,所述线圈30用于在通电后驱动所述振子组件20沿所述支承轴14的轴向方向做往复运动;所述回复组件40连接所述壳体10,所述回复组件40与所述振子组件20之间形成磁作用力,所述磁作用力用于在所述线圈30断电后驱动所述振子组件20复位。
请参看图3,所述支承轴14的两端均通过支撑件(17A,17B)连接所述壳体10,所述支撑件(17A,17B)用于限制所述支承轴14相对所述壳体10发生位移,所述支撑件(17A,17B)的刚度小于所述支承轴14的刚度,所述支撑件(17A,17B)用于在所述支承轴14受到冲击后先于所述支承轴14发生形变,从而使支承轴14部不易变形;并且便于装配支承轴14。
请一并参看图1-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包括依次连接的框体11、第一端盖12、第二端盖13及底板16;所述振子组件20包括套设于所述支承轴14外的第一驱动磁钢21A和第二驱动磁钢21B,所述振子组件20还包括套设于所述支承轴14外的极芯22,所述极芯22设置在所述第一驱动磁钢21A和所述第二驱动磁钢21B之间,所述第一驱动磁钢21A和所述第二驱动磁钢21B沿振动方向充磁,且所述第一驱动磁钢21A和所述第二驱动磁钢21B靠近所述极芯22的一面的磁极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承轴14为圆柱形,所述线圈30通电后与所述第一驱动磁钢21A和所述第二驱动磁钢21B之间产生磁作用力,所述磁作用力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驱动磁钢21A和所述第二驱动磁钢21B沿所述支承轴14的轴向方向做往复运动时以撞击第一端盖12或第二端盖13;所述振子组件20还包括套设于所述支承轴14外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驱动磁钢21A和所述第二驱动磁钢21B第二驱动磁钢21B外侧的第一配重块23及第二配重块2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配重块23和所述第二配重块24的内部均设有安装槽231,所述安装槽231用于容纳轴承(25A,25B)、以使所述第一配重块23和所述第二配重块24通过所述轴承(25A,25B)套设于所述支承轴14外;当振子组件20在收容空间15内做往复运动时,由于轴承(25A,25B)与支承轴14之间的摩擦力非常小,因此支承轴14的固定较为稳定,在轴向不发生位移,线性马达可正常运行。
在一实施例中,请一并参看图4和5,每一支撑件(17A,17B)沿振动方向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支承轴14沿振动方向的投影面积,所述线性马达还包括固定于所述支撑件(17A,17B)靠近所述振子组件20一侧的限位件(18A,18B),所述限位件(18A,18B)呈环形并环绕所述支承轴14,所述支承轴14通过所述限位件(18A,18B)的中心孔固定于所述支撑件(17A,17B)。所述线性马达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壳体10上的撞击片(19A,19B),所述撞击片(19A,19B)具有沿振动方向贯穿的通孔191,所述支撑件(17A,17B)和所述限位件(18A,18B)收容于所述通孔191内,每一撞击片(19A,19B)沿振动方向的厚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限位件(18A,18B)与所述支撑件(17A,17B)沿振动方向的厚度之和,所述每一撞击片(19A,19B)均用于使振子组件20在往复运动的极限行程时先撞击所述撞击片(19A,19B)或同时撞击所述撞击片(19A,19B)和所述限位件(18A,18B);优选地是,所述限位件(18A,18B)包括固定于所述支撑件(17A,17B)靠近所述振子组件20一侧的第一固定部以及自所述第一固定部边缘弯折延伸至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的第二固定部(图中未示出)。
在另一实施例中,每一支撑件(17A,17B)沿振动方向的投影面积均等于所述支承轴14沿振动方向的投影面积。
请参看图5,图5(a)中为受冲击前支撑件(17A,17B)与支承轴14的相对位置,图5(b)中为受冲击后支撑件(17A,17B)与支承轴14的相对位置,由此可直观的看出:当线性马达收到冲击后,振子组件20完全由支承轴14进行支承,冲击力很大,此时支承轴14带动支撑件(17A,17B)发生变形,支撑件(17A,17B)的刚度小于支承轴14的刚度,因此支撑件(17A,17B)先发生形变,并且支撑件(17A,17B)的形变量比支承轴14的形变量要大,一部分冲击力被支撑件(17A,17B)通过形变后吸收;并且支承轴14整体沿支承轴14的径向发生位移,又一部分冲击力被支承轴14与支撑件(17A,17B)之间的摩擦吸收,应当指出的是,这里指的支承轴14的状态是加上振子组件20的重力的,从而使支承轴14自身变形减小,从而保护了支承轴14。
请参看图6,图6具体描述了振子组件20和回复组件40的磁力线关系俯视图,应当指出的是,箭头所指的正方向定义为N极,X表示电流从线圈30流入的方向,O代表电流从线圈30流出的方向,所述第一驱动磁钢21A和所述第二驱动磁钢21B沿所述振子组件20的运动方向充磁,且所述第一驱动磁钢21A和所述第二驱动磁钢21B相对面的磁极相同,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磁钢21A和所述第二驱动磁钢21B相对面的磁极均为N极;所述回复组件40设置于所述线圈30两侧,每一回复组件40均包括位于所述振子组件20两侧的回复件,所述每一回复组件40中的两个回复件沿所述支承轴14的径向方向充磁,所述每一回复组件40中的两个回复件靠近所述极芯22的一面的磁极相同,且所述每一回复组件40中的两个回复件的磁极与所述第一驱动磁钢21A和所述第二驱动磁钢21B相对面的磁极相同;具体地,所述回复组件40包括设置于所述线圈30一侧的第一回复件41和第二回复件42,设置于所述线圈30另一侧第三回复件43和第四回复件44,所述第一回复件41、第二回复件42、第三回复件43及第四回复件44均沿所述支承轴14的径向方向充磁,所述第一回复件41、第二回复件42、第三回复件43及第四回复件44靠近所述极芯22的一面的磁极相同,且所述第一回复件41、第二回复件42、第三回复件43及第四回复件44的磁极与所述第一驱动磁钢21A和所述第二驱动磁钢21B相对面的磁极相同,所述第一回复件41、第二回复件42、第三回复件43及第四回复件44均固定于所述壳体10内且均与所述振子组件20间隔设置;优选的,第一驱动磁钢21A的左端面伸入并位于所述第一回复件41和第二回复件42在支承轴14轴向的中部,第二驱动磁钢21B的右端面伸入并位于所述第三回复件43和第四回复件44在支承轴14轴向的中部;第一回复件41、第二回复件42、第三回复件43和第四回复件44靠近所述振子组件20的磁极为N极;当线圈30通电,优选地,线圈30通过柔性电路板通电,柔性电路板固定安装于壳体10内,且电流方向如图5所示,线圈30内电流的方向也确定,因此线圈30产生的磁场方向也确定,根据左手定则,可以得出线圈30受向右的洛伦兹力F,根据牛顿第三运动定律可得,振子受到向左的洛伦兹力F;同理可知线圈30通电后的电流方向相反的情况,故在此不再赘述;从而驱动振子组件20往复运动输出振感;优选地,为输出更为强烈的振感,振子通过第一质量块23撞击所述第一端盖以及第二质量块24撞击所述第二端盖从而输出振感。
下面描述回复组件40的工作过程:线圈30断电后,位于线圈30两侧的两个第一回复件41和第二回复件42与第一驱动磁钢21A之间产生第一磁作用力;第三回复件43和第四回复件44与第二驱动磁钢21B之间产生第二磁作用力,第一磁作用力和第二磁作用力相互配合、将振子组件20移动到线圈30通电前的平衡位置,完成复位动作;通过回复组件40与振子组件20之间形成的磁作用力不仅能够提供振子组件20回复时回复力的作用,而且还起到支撑振子组件20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内、外、顶部、底部……)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还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时,该元件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线性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性马达包括设有收容空间的壳体、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支承轴和振子组件;
所述振子组件滑动连接于所述支承轴上进行往复振动;
所述支承轴的两端均通过支撑件连接所述壳体,所述支撑件的刚度小于所述支承轴的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性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性马达还包括固定于所述支撑件靠近所述振子组件一侧的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呈环形并环绕所述支承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性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包括固定于所述支撑件靠近所述振子组件一侧的第一固定部以及自所述第一固定部边缘弯折延伸至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的第二固定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性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性马达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壳体上的撞击片,所述撞击片具有沿振动方向贯穿的通孔,所述支撑件和所述限位件收容于所述通孔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性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撞击片沿振动方向的厚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限位件与所述支撑件沿振动方向的厚度之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性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沿振动方向的投影面积大于等于所述支承轴沿振动方向的投影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性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性马达还包括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的线圈,所述线圈绕置于所述振子组件的外侧并与所述振子组件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性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子组件包括套设于所述支承轴外的第一驱动磁钢和第二驱动磁钢,所述第一驱动磁钢和所述第二驱动磁钢沿振动方向充磁,且所述第一驱动磁钢和所述第二驱动磁钢相对面的磁极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性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子组件还包括套设于所述支承轴外的极芯、第一配重块及第二配重块,所述极芯设置在所述第一驱动磁钢和所述第二驱动磁钢之间,所述第一配重块和所述第二配重块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驱动磁钢和所述第二驱动磁钢靠近所述支撑件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性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性马达还包括沿振动方向设置于所述线圈两侧的回复组件,所述回复组件包括两个沿垂直振动方向分别设于所述振子组件两侧的回复件,所述回复件沿垂直振动方向充磁,两个所述回复件的充磁方向相反,所述回复件靠近所述支承轴一侧的磁极与所述第一驱动磁钢和所述第二驱动磁钢靠近所述支撑件一侧的磁极相反。
CN201922324979.9U 2019-12-20 2019-12-20 线性马达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23927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24979.9U CN212392794U (zh) 2019-12-20 2019-12-20 线性马达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24979.9U CN212392794U (zh) 2019-12-20 2019-12-20 线性马达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92794U true CN212392794U (zh) 2021-01-22

Family

ID=742473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324979.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2392794U (zh) 2019-12-20 2019-12-20 线性马达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9279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89278A (zh) * 2021-06-29 2021-10-08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线性振动马达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89278A (zh) * 2021-06-29 2021-10-08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线性振动马达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52542B2 (en) Vibrator generator having swing unit, frame and elastic member
US11462984B2 (en) Linear vibration motor
CN107107112B (zh) 线性振动马达
JP2005102486A (ja) シリンダ型リニアモータ用可動子
JP6120539B2 (ja) 振動発生器
CN111082630B (zh) 一种振动装置
CN107147267B (zh) 线性振动马达
US20170126109A1 (en) Vibration motor
CN212392794U (zh) 线性马达
CN107847976B (zh) 线性振动马达以及包括该线性振动马达的移动电子设备
JP6033577B2 (ja) 振動発生器用ホルダ及び振動発生器
KR102049335B1 (ko) 수평 사각 진동모터
JP2022190091A (ja) 振動発生器
WO2021120198A1 (zh) 线性马达
JP6181836B2 (ja) 振動発生器
JP4602888B2 (ja) 振動発生装置
JP6423911B2 (ja) 振動発生器
JP6346688B2 (ja) 振動発生器
CN211530973U (zh) 一种振动电机
JP7444550B2 (ja)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触覚デバイス
JP2017185495A (ja) 振動発生器
JP2017029000A (ja) 振動発生器
JP6042107B2 (ja) 振動発生器用ホルダ及び振動発生器
JP2023043027A (ja) 回転往復駆動アクチュエーター
JP2021052449A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触覚デバイ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12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