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90655U - 一种蒸发器及制冷*** - Google Patents

一种蒸发器及制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90655U
CN212390655U CN202021707950.5U CN202021707950U CN212390655U CN 212390655 U CN212390655 U CN 212390655U CN 202021707950 U CN202021707950 U CN 202021707950U CN 212390655 U CN212390655 U CN 2123906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exchange tubes
group
pair
evapor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70795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苏秀平
梅露
袁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rk Wuxi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Co Ltd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
Original Assignee
York Wuxi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Co Ltd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rk Wuxi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Co Ltd,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 filed Critical York Wuxi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70795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906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906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906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蒸发器及包括蒸发器的制冷***,蒸发器包括:壳体,壳体具有容腔;从下至上设置的第一组换热管、第二组换热管和第三组换热管,第二组换热管具有一对侧部,第一组换热管的顶部在容腔的宽度方向上具有分别延伸超过一对侧部的一对伸出部;以及一对底部隔板,一对底部隔板分别紧邻并沿着一对侧部以及一对伸出部延伸,以通过一对底部隔板与壳体共同限定底部换热空间。本申请的蒸发器将一部分用做满液管束的第一组换热管设置为第二组换热管,使得充注的制冷剂量仅需浸没更少的第一组换热管,减少了需要的制冷剂充注量。并且本申请相应地设置底部隔板来限制气态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的流动路径,使得每组换热管均能达到最大的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蒸发器及制冷***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制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降膜式蒸发器及使用该降膜式蒸发器的制冷***。
背景技术
制冷***主要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和蒸发器四个部件,其中蒸发器用于将液态制冷剂蒸发为气态制冷剂。降膜式蒸发器是一种常用的蒸发器,其包括降膜管束,通常采用分配器将制冷剂分配到降膜管束的换热管表面,在换热管表面形成液膜进行蒸发。降膜式蒸发器利用了换热管表面的薄膜蒸发机理,具有传热效率高且制冷剂充注量少的优点,是近年来空调行业的研究热点。
降膜式蒸发器中通常包含设置在蒸发器底部的满液管束,和设置在满液管束上方的降膜管束。工作时,制冷剂分配器将经过节流装置后的气液两相制冷剂均匀分配到降膜管束的顶部,气液两相制冷剂流经降膜管束并与流经降膜管束的换热管内部的热流体进行换热,一部分液态制冷剂蒸发为气态制冷剂,未蒸发完的液态制冷剂落到满液管束区,与满液管束的换热管内部的热流体进行换热,进一步蒸发。
实用新型内容
在一方面,为了防止降膜管束底部的换热管产生干斑从而降低降膜管束的换热效率,通常降膜管束中的换热管数量占整个蒸发器中总管数的比例不能太高。在另一方面,为了保证满液管束的换热效率,通常需要足够的制冷剂充注量,将满液管束全部浸没在液态制冷剂中。由此,能够保证总管数一定的降膜式蒸发器达到最大的换热效率。
本申请的至少一个目的是在保证降膜式蒸发器达到最大换热效率的前提下,减少充注的液态制冷剂的流量。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申请在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蒸发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容腔以及与所述容腔连通的制冷剂入口和制冷剂出口,所述容腔具有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第一组换热管、第二组换热管和第三组换热管,所述第一组换热管、第二组换热管和第三组换热管中的每个换热管沿着所述容腔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组换热管和所述第二组换热管位于所述容腔的底部,所述第二组换热管位于所述第一组换热管的上方,所述第三组换热管位于所述第二组换热管的上方,所述制冷剂入口位于所述第三组换热管的上方并被配置为朝向所述第三组换热管提供液体制冷剂,并且其中第二组换热管具有沿所述容腔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一对侧部,所述第二组换热管的一对侧部分别与所述壳体之间具有一定间距,所述第一组换热管的顶部在所述容腔的宽度方向上具有分别延伸超过所述第二组换热管的一对侧部的一对伸出部;以及一对底部隔板,所述一对底部隔板分别紧邻并沿着所述第二组换热管的一对侧部以及所述第一组换热管的一对伸出部延伸,以通过所述一对底部隔板与所述壳体共同限定底部换热空间,所述底部换热空间具有位于所述底部隔板的顶部的第一流体出口,所述第一流体出口与所述制冷剂出口流体连通。
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第三组换热管具有沿所述容腔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一对侧部,所述第三组换热管的一对侧部分别与所述壳体之间具有一定间距;所述蒸发器还包括一对上部隔板,所述一对上部隔板分别紧邻并沿着所述第三组换热管的一对侧部延伸,以通过所述一对上部隔板限定上部换热空间,所述上部换热空间具有位于所述上部隔板的底部的第二流体出口,所述第二流体出口与所述制冷剂出口流体连通。
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所述一对底部隔板中的每一个沿着所述第一组换热管的一对伸出部延伸至与所述壳体相接。
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第一组换热管、所述第二组换热管和所述第三组换热管中的换热管的管径相同并沿着所述容腔的宽度方向成列设置;其中所述第二组换热管的列数小于所述第一组换热管的最大列数。
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第二组换热管的列数不小于所述第三组换热管的列数。
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所述一对底部隔板中的每一个包括沿着所述第一组换热管的一对伸出部延伸的横向隔板,所述横向隔板至少部分地相对于所述容腔的宽度方向倾斜延伸。
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所述一对底部隔板中的每一个包括沿着所述第一组换热管的一对伸出部延伸的横向隔板,所述横向隔板至少部分地相对于所述容腔的长度方向倾斜延伸。
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所述横向隔板具有贯穿所述横向隔板的至少一个通孔,所述至少一个通孔设置在所述横向隔板相对于所述容腔的宽度方向倾斜延伸的部分上或设置在所述横向隔板相对于所述容腔的长度方向倾斜延伸的部分上。
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第一组换热管和所述第二组换热管的换热管数量之和与所述第三组换热管的换热管数量相等。
本申请在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冷***,包括:设置在制冷剂回路中的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和蒸发器,其中所述蒸发器为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制冷***的示意性框图;
图2为图1中的蒸发器的立体结构图;
图3为图2中的蒸发器的一个实施例的轴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底部隔板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
图5为图2中的蒸发器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轴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6A为图3中的底部隔板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
图6B为图6A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构成本说明书一部分的附图对本发明的各种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在本申请中使用表示方向的术语,诸如“前”、“后”、“上”、“下”、“左”、“右”、“顶”、“底”等描述本申请的各种示例结构部分和元件,但是在此使用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的目的,基于附图中显示的示例方位而确定的。由于本申请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
图1为本申请的制冷***190的示意性框图,用于示出蒸发器100在制冷***190中的位置和功能。
如图1所示,制冷***190包括压缩机193、冷凝器191、节流装置192和蒸发器100,它们通过管路连接成一个封闭的***,并在***中充注有制冷剂。其中,制冷剂依次流经压缩机193、冷凝器191、节流装置192和蒸发器100,使得制冷***190能够对外制冷。具体而言,压缩机193排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流入冷凝器191,在冷凝器191中释放出热量而被冷凝为高压液体制冷剂,然后流入节流装置192,节流为低压两相制冷剂后通过蒸发器100的制冷剂入口101流入蒸发器100中,在蒸发器100中吸收热量而被蒸发为低压气体制冷剂,最后从蒸发器100的制冷剂出口102流出并重新流入压缩机193,完成制冷剂的循环。作为一个示例,蒸发器100为降膜式蒸发器。
图2为图1中蒸发器100的立体结构图,用于示出蒸发器100的外部结构。
如图2所示,降膜式蒸发器100具有壳体203,壳体203大致为圆筒形状,具有长度方向L,宽度方向W和高度方向H。壳体203上设有制冷剂入口101、制冷剂出口102和进、出水管207、208。其中,制冷剂入口101设置在壳体203的中上部,并且与节流装置192的出口流体连通,以向壳体203内部提供两相制冷剂。需要说明的是,流经制冷剂入口101的制冷剂的流量可以通过已知的阀体等控制装置进行控制,在此不进行具体说明,并且根据降膜式蒸发器的不同设计,也可以设置多个制冷剂入口。制冷剂出口102与压缩机193的吸气端流体连通,以将壳体203内部蒸发得到的气态制冷剂排出至压缩机193吸气端。在本实施例中,制冷剂出口102设置在壳体203的中部的上方。
在壳体203的两端具有用于封闭壳体203的管板205,其中前侧的管板205上还设有进、出水管207、208。进、出水管207、208与热水流体连通,并且与壳体203中的换热管内部流体连通,用于向换热管提供用来热交换的热水。
由此,来自节流装置192的两相制冷剂从制冷剂入口101进入降膜式蒸发器100的壳体203内部后,在壳体内与换热管进行热交换,制冷剂吸热而被蒸发为气体后,经过制冷剂出口102排出降膜式蒸发器100而流入压缩机193的吸气端。其中,换热管中的用于热交换的介质水通过进、出水管207、208从换热管中流入和流出。
图3为降膜式蒸发器100的一个实施例的轴截面的结构示意图,用于示出降膜式蒸发器100的壳体203的内部结构。如图3所示,壳体203内具有由壳体203限定形成的容腔310,制冷剂入口101和制冷剂出口102与容腔310流体连通。容腔310中包括若干换热管、分配器341和除雾器313。分配器341连接在壳体203两端的管板205上。制冷剂入口101的管道伸入壳体203中,并与分配器341流体连通。换热管设置在分配器341下方。除雾器313连接在分配器341和壳体203之间,并且位于这些换热管和制冷剂出口102之间。作为一个示例,除雾器313可以为钢丝网等,用于过滤气态制冷剂中夹带的液滴。由此,从制冷剂入口101流入的两相制冷剂先经过分配器341分布后,与分配器341下方的这些换热管进行热交换以变成气态制冷剂,然后再流经除雾器313除去夹带的液滴后通过制冷剂出口102排出容腔310。
具体来说,这些换热管沿高度方向H内从下至上依次包括第一组换热管315、第二组换热管316和第三组换热管317。每组换热管中包括若干沿着长度方向L延伸的换热管,换热管在长度方向L上的前后两端支撑在管板205上,并且换热管的内部与进、出水管207、208连通。作为一个示例,各组换热管设置为成列排列。当然在其他示例中,换热管也可以按照其他方式排列,例如成行排列。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组换热管315位于容腔310的底部,其作为满液管束,用于被浸没在液态制冷剂中,进行满液式热交换。第三组换热管317位于容腔310的中上部,其作为降膜管束,用于降膜式热交换。第二组换热管316位于第一组换热管315和第三组换热管317之间,用于满液管束和降膜管束之间的过渡,既能够与从第三组换热管317向下流动的过量的液态制冷剂热交换,也能够与从第一组换热管315向上流动的气态制冷剂中夹带的液态制冷剂热交换。作为一个具体的示例,第一组换热管315布满容腔310的底部,第二组换热管316和第三组换热管317大致排列为方形。在宽度方向W上,第二组换热管316的宽度小于第一组换热管315的顶部的宽度,并且不小于第三组换热管317的宽度。在每组换热管中换热管的管径相同的情况下,第二组换热管316的列数小于第一组换热管315的最大列数(即其顶部的列数),并大于或等于第三组换热管317的列数。
容腔310中还包括一些隔板,这些隔板在长度方向L上的前后两端连接至壳体203两端的管板205上,并通过这些隔板和壳体203限定形成上部换热空间332和底部换热空间331。制冷剂在限定的上部换热空间332和底部换热空间331中与这些换热管进行热交换。具体来说,容腔310中包括一对上部隔板323和一对底部隔板320。第三组换热管317具有在宽度方向W上相对并且沿长度方向L延伸的一对侧部325,一对上部隔板323连接在壳体203两端的管板205上,并且分别设置在一对侧部325的外侧,紧邻一对侧部325延伸。一对上部隔板323的外侧与壳体203之间间隔一定距离,以供气态制冷剂流动。在一对上部隔板323之间能够限定形成上部换热空间332,上部隔板323的底部形成上部换热空间332的流体出口329。在上部换热空间332中换热得到的气态制冷剂能够从流体出口329逸出,经过除雾器313后从制冷剂出口102被排出。作为一个具体的示例,第三组换热管317的另一部分换热管位于流体出口329的下方,以防止逸出的气态制冷剂中夹带的液滴(即液态制冷剂)随着气态制冷剂流动。
第二组换热管316也具有在宽度方向W上相对并且沿长度方向L延伸的一对侧部324,第一组换热管315的顶部在宽度方向W上具有分别延伸超过第二组换热管316的一对侧部324的一对伸出部326。一对底部隔板320连接在壳体203两端的管板205上,并且分别紧邻并沿着第二组换热管316的一对侧部324以及第一组换热管315的一对伸出部326延伸。具体来说,每个底部隔板320包括横向隔板321和纵向隔板322,每个横向隔板321的一侧边缘与相应的纵向隔板322的底部连接,另一侧边缘连接至壳体203。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横向隔板321沿着第一组换热管315的一个伸出部326大致水平地横向延伸至与壳体203相连,每个纵向隔板322沿着第二组换热管316的一个侧部324大致竖直地纵向延伸,并且每个纵向隔板322的外侧与壳体203之间间隔一定距离,以供气态制冷剂流动。通过一对底部隔板320和壳体203共同限定形成底部换热空间331,在底部隔板320的纵向隔板322的顶部形成底部换热空间331的流体出口328。在底部换热空间311中换热得到的气态制冷剂能够从流体出口328逸出,经过除雾器313后从制冷剂出口102被排出。作为一个具体的示例,第二组换热管316的顶部也有一到两排换热管位于流体出口328的上方,以防止逸出的气态制冷剂中夹带的液滴(即液态制冷剂)随着气态制冷剂流动。
由此,在第一方面,从制冷剂入口101进入并经过分配器341分配的两相制冷剂在上部换热空间332内与第三组换热管317进行热交换,其中的液态制冷剂被蒸发为气态制冷剂,气态制冷剂被上部隔板323限制而从流体出口329逸出。气态制冷剂向上流动至经过除雾器313后从制冷剂出口102被排出,剩余未蒸发完全的液态制冷剂继续在重力地作用下向下流动。由于第二组换热管316的顶部的宽度不小于第三组换热管317底部的宽度,液态制冷剂能够向下流动至进入底部换热空间311。这些液态制冷剂在流经第二组换热管316后,一部分液态制冷剂堆积在容腔310的底部,并且浸没第一组换热管315,另一部分液态制冷剂与第二组换热管316热交换变成气态制冷剂后再从底部换热空间311的流体出口328逸出,向上流动至经过除雾器313后从制冷剂出口102被排出。
在第二方面,聚集在容腔310底部的液态制冷剂在底部换热空间311下部与浸没其中的第一组换热管315进行热交换,产生携带液态制冷剂的气态制冷剂气流(以下简称气流)。由第二组换热管316正下方的第一组换热管315中的换热管产生的气流从下至上地流经底部换热空间311上部的第二组换热管316。由第一组换热管315的一对伸出部326及伸出部326正下方的换热管产生的气流在底部隔板320的横向隔板321的限制下,先向中部集中流动,再从下至上地流经底部换热空间311上部的第二组换热管316。其中的液态制冷剂与第二组换热管316热交换变成气态制冷剂后,与气态制冷剂一起被底部隔板320的纵向隔板322限制而从底部换热空间311的流体出口328逸出,再向上流动至经过除雾器313后从制冷剂出口102被排出。
在一对上部隔板323的外侧与壳体203之间,以及一对下部隔板320的外侧与壳体203之间的容腔310中残留的液态制冷剂通过底部隔板320上的通孔(参见图4或图6A、图6B)重新流回到容腔310底部,重新与底部换热空间311内的换热管进行热交换。
由此可见,通过设置底部隔板320,第二组换热管316既能够与流过了第三组换热管317的液态制冷剂从上至下进行热交换,又能够与流过了第一组换热管315的液态制冷剂从下至上进行热交换,从而使得第二组换热管316中的每根换热管都能达到最大换热效率。并且本申请仅需要堆积在容腔310底部的液态制冷剂能够浸没过第一组换热管315即可保证第一组换热管315中换热管的最大换热效率。
相较于不包括第二组换热管316的降膜式蒸发器来说,本申请的降膜式蒸发器在换热管总数量以及第三组换热管317的换热管数量(大致上即为上部换热空间332中换热管数量)一定的情况下,虽然第一组换热管315和第二组换热管316的换热管数量之和(大致上即为底部换热空间311中换热管数量)保持不变,但是减少了用于浸没在制冷剂中的换热管数量。既能够保证每根换热管都达到最大的换热效率,还能够减少制冷剂的充注量。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紧邻是指的隔板靠近换热管但不与换热管的外表面接触,以限制相应的换热空间中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的流动。并且需要说明的是,每组换热管的顶部或底部是指的其外轮廓上最上方或最下方的换热管,每组换热管的侧部是指其外轮廓上最外侧的换热管。在本实施例中,每组换热管的顶部或底部是指的每组换热管的中最上或最下的一排或两排换热管,每组换热管的侧部是指最外侧的一列或两列换热管。
图4为底部隔板320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用于示出底部隔板320上的通孔435。如图4所示,底部隔板320包括横向隔板321和纵向隔板322,它们沿与换热管相同的长度方向L延伸,并且连接至壳体203两端的管板205上。在如图所示的实施例中,在横向隔板321上设有四个通孔435,每个通孔435间隔地设置在横向隔板321的长度方向上,并且贯穿横向隔板321。并且每个通孔435设置在横向隔板321用于与壳体203相连的一侧边缘上,以通过通孔435连通横向隔板321的上下两侧,即连通底部隔板320的外侧和内侧。在底部隔板320外侧和壳体203之间的液态制冷剂能够通过通孔435流回到底部隔板320内侧的底部换热空间311中。并且通孔435被设置为间隔的数个,在一些实施例中,通孔435的尺寸较小并且数量也不多,可以使得由第一组换热管315产生的气流的绝大部分还是会受到横向隔板321的限制,流动至第二组换热管316处。
结合图3中可以看出,在本实施例中将通孔435设置在横向隔板321的外侧边缘(即用于与壳体203相连的一侧边缘)处,能够便于一部分积累的液态制冷剂沿着壳体203的内壁直接穿过通孔435流入底部换热空间311。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只需要能够使液态制冷剂在重力的作用下,从底部隔板320的外侧流回到内侧的底部换热空间311中,通孔435也可以设置在横向隔板321上的其他位置。并且在一些其他的示例中,通孔435也可以设置为其他数量。
图5为根据本申请的降膜式蒸发器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轴截面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示出的降膜式蒸发器500的大致结构以及换热管的排列方式与降膜式蒸发器200相同,与降膜式蒸发器200的区别仅在于底部隔板结构不同。如图5所示,底部隔板520也包括横向隔板521和纵向隔板522,横向隔板521的一侧边缘连接至壳体203,另一侧边缘连接至纵向隔板522的底部。在本实施例中,横向隔板521相对于宽度方向W不是水平的,而是倾斜延伸的。具体来说,每个横向隔板521从纵向隔板522的底部略向下地倾斜延伸至与壳体203相连。虽然图中未示出,但是在每个横向隔板521的外侧边缘,即用于与壳体203连接的边缘处也设有若干用于连通横向隔板521外侧与底部换热空间的通孔。
这样设置可以便于引导残留的液态制冷剂流动到横向隔板521的外侧边缘,从而能够将残留的液态制冷剂更加集中地通过通孔(图中未示出)流回到底部换热空间中重新与换热管热交换。
图6A和图6B为底部隔板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6B为图6A的左视图。如图6A和图6B所示,底部隔板620也包括横向隔板621和纵向隔板622,横向隔板621的一侧边缘用于连接至壳体,另一侧边缘用于连接至纵向隔板622的底部。在本实施例中,横向隔板621相对于长度方向L是倾斜延伸的。具体来说,每个横向隔板621从后端到前端略向下地倾斜延伸(在图6B所示的角度下,横向隔板621从左端到右端略向下地倾斜延伸)。通孔635设置在横向隔板621的较低的一端上,例如前端上。作为一个示例,通孔635设置在横向隔板621的前端的外侧边缘处。在本实施例中,通孔635仅设置一个,以进一步减少气流从通孔635中冲出的可能性。
这样设置也可以便于引导残留的液态制冷剂聚集后更加集中地通过通孔635流回到底部换热空间中重新与换热管热交换。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具体的降膜式蒸发器设计需要,底部隔板的横向隔板也可以设计为既相对于长度方向L倾斜延伸,也相对于宽度方向W倾斜延伸。
本申请的降膜式蒸发器将一部分用做满液管束的第一组换热管设置为第二组换热管,使得充注的制冷剂量仅需浸没更少的第一组换热管,减少了需要的制冷剂充注量。并且本申请相应地设置底部隔板来限制气态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的流动路径,使得每组换热管均能达到最大的换热效率。
尽管参考附图中出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将对本申请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在不背离本申请教导的精神和范围和背景下,本申请的蒸发器可以有许多变化形式。本领域技术普通技术人员还将意识到有不同的方式来改变本申请所公开的实施例中的结构细节,均落入本发明和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蒸发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203),所述壳体(203)具有容腔(310)以及与所述容腔(310)连通的制冷剂入口(101)和制冷剂出口(102),所述容腔(310)具有长度方向(L)、宽度方向(W)和高度方向(H);
第一组换热管(315)、第二组换热管(316)和第三组换热管(317),所述第一组换热管(315)、第二组换热管(316)和第三组换热管(317)中的每个换热管沿着所述容腔(310)的长度方向(L)延伸,所述第一组换热管(315)和所述第二组换热管(316)位于所述容腔(310)的底部,所述第二组换热管(316)位于所述第一组换热管(315)的上方,所述第三组换热管(317)位于所述第二组换热管(316)的上方,所述制冷剂入口(101)位于所述第三组换热管(317)的上方并被配置为朝向所述第三组换热管(317)提供液体制冷剂,并且其中第二组换热管(316)具有沿所述容腔(31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一对侧部(324),所述第二组换热管(316)的一对侧部(324)分别与所述壳体(203)之间具有一定间距,所述第一组换热管(315)的顶部在所述容腔(310)的宽度方向(W)上具有分别延伸超过所述第二组换热管(316)的一对侧部(324)的一对伸出部(326);以及
一对底部隔板(320),所述一对底部隔板(320)分别紧邻并沿着所述第二组换热管(316)的一对侧部(324)以及所述第一组换热管(315)的一对伸出部(326)延伸,以通过所述一对底部隔板(320)与所述壳体(203)共同限定底部换热空间(331),所述底部换热空间(331)具有位于所述底部隔板(320)的顶部的第一流体出口(328),所述第一流体出口(328)与所述制冷剂出口(102)流体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组换热管(317)具有沿所述容腔(310)的长度方向(L)延伸的一对侧部(325),所述第三组换热管(317)的一对侧部(325)分别与所述壳体(203)之间具有一定间距;
所述蒸发器(100)还包括一对上部隔板(323),所述一对上部隔板(323)分别紧邻并沿着所述第三组换热管(317)的一对侧部(325)延伸,以通过所述一对上部隔板(323)限定上部换热空间(332),所述上部换热空间(332)具有位于所述上部隔板(323)的底部的第二流体出口(329),所述第二流体出口(329)与所述制冷剂出口(102)流体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底部隔板(320)中的每一个沿着所述第一组换热管(315)的一对伸出部(326)延伸至与所述壳体(203)相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组换热管(315)、所述第二组换热管(316)和所述第三组换热管(317)中的换热管的管径相同并沿着所述容腔(310)的宽度方向(W)成列设置;
其中所述第二组换热管(316)的列数小于所述第一组换热管(315)的最大列数。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组换热管(316)的列数不小于所述第三组换热管(317)的列数。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底部隔板(320)中的每一个包括沿着所述第一组换热管(315)的一对伸出部(326)延伸的横向隔板(321),所述横向隔板(321)至少部分地相对于所述容腔(310)的宽度方向(W)倾斜延伸。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底部隔板(320)中的每一个包括沿着所述第一组换热管(315)的一对伸出部(326)延伸的横向隔板(321),所述横向隔板(321)至少部分地相对于所述容腔(310)的长度方向(L)倾斜延伸。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向隔板(321)具有贯穿所述横向隔板(321)的至少一个通孔(335),所述至少一个通孔(335)设置在所述横向隔板(321)相对于所述容腔(310)的宽度方向(W)倾斜延伸的部分上或设置在所述横向隔板(321)相对于所述容腔(310)的长度方向(L)倾斜延伸的部分上。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组换热管(315)和所述第二组换热管(316)的换热管数量之和与所述第三组换热管(317)的换热管数量相等。
10.一种制冷***,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置在制冷剂回路中的压缩机(193)、冷凝器(191)、节流装置(192)和蒸发器(100),其中所述蒸发器(100)为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
CN202021707950.5U 2020-08-14 2020-08-14 一种蒸发器及制冷*** Active CN2123906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07950.5U CN212390655U (zh) 2020-08-14 2020-08-14 一种蒸发器及制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07950.5U CN212390655U (zh) 2020-08-14 2020-08-14 一种蒸发器及制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90655U true CN212390655U (zh) 2021-01-22

Family

ID=742538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707950.5U Active CN212390655U (zh) 2020-08-14 2020-08-14 一种蒸发器及制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9065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65005A (zh) * 2021-04-29 2022-11-01 约克(无锡)空调冷冻设备有限公司 蒸发器及使用其的制冷***
WO2023036004A1 (zh) * 2021-09-08 2023-03-16 约克(无锡)空调冷冻设备有限公司 蒸发器及包括其的制冷***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65005A (zh) * 2021-04-29 2022-11-01 约克(无锡)空调冷冻设备有限公司 蒸发器及使用其的制冷***
CN115265005B (zh) * 2021-04-29 2024-01-05 约克(无锡)空调冷冻设备有限公司 蒸发器及使用其的制冷***
WO2023036004A1 (zh) * 2021-09-08 2023-03-16 约克(无锡)空调冷冻设备有限公司 蒸发器及包括其的制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21855B2 (en) Gas trap distributor for an evaporator
EP2853843B1 (en) A refrigerant distributing device, and heat exchanger equipped with such a refrigerant distributing device
CN212390655U (zh) 一种蒸发器及制冷***
CN104303000A (zh) 热交换器
JP7364930B2 (ja) 熱交換器
WO2003060411A1 (en) Submerged evaporator with integrated heat exchanger
CN104395687A (zh) 热交换器
CN202304118U (zh) 一种降膜式蒸发器
CN112283983B (zh) 一种降膜式蒸发器及空调***
CN108844258B (zh) 蒸发器及空调机组
CN114076424A (zh) 一种蒸发器及制冷***
JP2000179975A (ja) 多段蒸発吸収型の吸収冷温水機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大温度差空調システム
CN113819684A (zh) 经济器及包括该经济器的制冷***
JPH0355490A (ja) 熱交換器
CN114763947B (zh) 蒸发器
JP6656950B2 (ja)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KR19990020128U (ko) 수액기 일체형 응축기
CN212431408U (zh) 蒸发器及制冷***
CN114151986A (zh) 冷水机组
CN216953629U (zh) 一种带过冷盒的冷凝器
CN220793413U (zh) 换热器及空调
CN214120898U (zh) 一种扁管蒸发冷凝换热器
KR102088826B1 (ko) 열교환기
EP4300009A1 (en) Condenser
CN112815744B (zh) 三维冷却蒸发冷凝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