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48510U - 可移动充电*** - Google Patents

可移动充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148510U
CN212148510U CN202022376520.6U CN202022376520U CN212148510U CN 212148510 U CN212148510 U CN 212148510U CN 202022376520 U CN202022376520 U CN 202022376520U CN 212148510 U CN212148510 U CN 2121485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charging pile
pile body
track
wal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37652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峰
张冰洁
杨俊强
高洋
刘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Guoxin Intelligent Power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Guoxin Intelligent Power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Guoxin Intelligent Power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Guoxin Intelligent Power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37652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1485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1485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1485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6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operation of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领域,基于现有技术中提出的扫码技术提供一种可方便充电的地下充电桩,具体涉及一种可移动充电***,包括充电桩、设置于停车库地下的连通通道以及设置于连通通道内部的轨道;充电桩包括充电桩本体,充电桩本体底部设置有旋转承载装置,旋转承载装置可在动力装置驱动下带动充电桩本体顺时针旋转站立,或逆时针旋转水平;连通通道的顶部设置有与停车库的停车位相匹配的具有可启闭密封板的电口;在工作状态下,充电桩本体处于直立状态以与车辆对接充电;在非工作状态下,充电桩本体在旋转驱动装置的驱动下旋转至与轨道水平以落入连通通道内部。

Description

可移动充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移动充电***。
背景技术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新能源汽车以污染气体排放量少、高能效、低噪声、低运行成本的显著优点,正逐步取代普通的燃油汽车,在众多新能源汽车中,电动汽车以“零排放”等优点成为汽车市场的新兴宠儿;近年来,在企业的广泛参与下,电动汽车行业发展迅猛,相应的配套充电设施需求也在不断增大;电动汽车需要充电才能运行,而且现有技术并不能普遍解决电动汽车一次充电行程短的问题,因此就现有技术来说无疑广泛建汽车充电设施是解决汽车充电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类似加油站的形式,可以把停车库建设成为电动汽车充电的场所,这样车主就可以随时随地的解决充电难的问题了,还可以利用闲散的时间随时随地的充电,但是现有停车库的充电桩基本上是设置在地面上,现有很多停车库车位紧张,将充电桩建在地面上会大大妨碍车辆通行,减小停车场的使用面积,但是如果建在地下,会不方便拿出来,现有很多手机app都可以实现扫码充电或扫码开启,但是却只能应用于地面充电桩。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即为了实现现有技术中提出的基于现有扫码技术,提供一种可方便充电的地下充电桩,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移动充电***,该***设置于新能源汽车停车库的地下,包括总控装置,所述总控装置与移动端控制装置信号连接;所述可移动充电***包括充电桩、设置于停车库地下的连通通道以及设置于所述连通通道内部的轨道;所述充电桩包括可旋转设置的充电桩本体,所述充电桩本体底部设置有旋转承载装置和旋转驱动装置,在工作状态下,所述旋转承载装置在所述旋转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带动所述充电桩本体绕第一方向旋转以处于直立状态,在非工作状态下,所述旋转承载装置在所述旋转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带动所述充电桩本体绕第二方向旋转以处于水平状态,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设置;所述连通通道的顶部设置有与停车库的停车位相匹配的充电口,所述充电口具有可启闭的密封板;所述轨道设置于所述充电桩的底部,在接收到充电指令时,处于水平状态的所述充电桩根据所述充电指令沿着所述轨道移动至对应所述充电口;在工作状态下,所述充电桩本体处于直立状态以与车辆对接充电;在非工作状态下,所述充电桩本体在所述旋转驱动装置的驱动下旋转至与所述轨道水平以落入所述连通通道内部。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桩本体设置有行走装置以及与所述行走装置适配的推拉装置,所述行走装置设置于所述充电桩本体的侧部;所述行走装置包括行走轮和行走动力装置,在移动状态下,所述推拉装置在动力装置的驱动下带动所述行走装置伸展以使所述行走装置与所述轨道接触,所述行走轮在所述行走动力装置的驱动下带动所述充电桩本体沿着所述轨道移动。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推拉装置包括推拉动力装置、传动组件、弹性组件和连接件,所述传动组件的动力输入端与所述推拉动力装置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所述弹性组件设置于所述传动组件远离所述推拉动力装置的一端;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弹性组件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行走装置连接;所述推拉动力装置、所述传动组件、所述弹性组件与所述连接件均设置于所述充电桩本体的内部。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轨道为与所述行走轮相适配的水平面,所述水平面的接触面设置有绝缘层。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推拉装置为可伸缩液压柱结构。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轨道上设置有固定夹持装置,所述固定夹持装置包括第一承载装置和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固定设置于所述轨道;所述第一承载装置设置于所述限位装置上方,所述旋转承载装置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承载装置上侧;所述限位装置的上侧设置有齿条结构;所述第一承载装置外侧设置有与所述齿条结构匹配的弧形齿轮结构。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轨道为环形传送带结构。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桩本体的侧壁凹槽内设置有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靠近所述侧壁凹槽内壁的一侧设置有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在第三动力装置的驱动下带动所述支撑装置向外移动至第一预设位置或者向内移动至第二预设位置;所述第一预设位置为所述支撑装置与所述充电桩侧壁设置的铰接部铰接卡合的位置,所述第二预设位置为所述支撑装置的内侧与所述侧壁凹槽内壁贴合的位置。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连杆以及一个或多个第二连杆,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一连杆套设连接;所述第二连杆在连杆动力装置的驱动下向下伸展至与所述轨道底部设置的铰接卡合部卡合。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杆远离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设置有滑入凸起,所述滑入凸起与所述第二连杆可转动连接;所述铰接卡合部设置有与所述滑入凸起相适配的滑入凹槽;当所述滑入凸起与所述滑入凹槽卡合时,所述滑入凸起在所述滑入凹槽内部转动设置。
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旋转站立执行充电操作、可旋转水平后进行地下连通通道移动的充电***,可基于外部移动端的信号,在连通通道中通过轨道运行至对应的停车位对应的充电口处,再通过动力装置的驱动宣旋转站立后处于工作状态,并与车主操作;当不需要充电时,充电桩本体在自身动力装置的旋转至水平状态,充电口封闭,不影响地库地面的运行,实现在需要的时候才会开启充电口进行充电状态准备,在不需要充电的时候,地面不存在充电设施,方便地下车库的大量的布置,同时结合现有的扫码开启启动的方式,便于客户使用;通过连通通道以及轨道的设置,可实现充电桩本体的灵活运行,不局限于固定位置,对于停车库中的大量车辆,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移动充电***,可通过设置一个充电***,即可实现不同车辆的充电;对于充电车辆专用车库,通过本充电***可实现停车休息期间的免费充电,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免费充电站,将充电装置与停车库相结合,既符合现有停车规划,又能保证车辆的电源供应。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可移动充电***处于工作状态时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可移动充电***处于待移动变换过程中第一状态时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可移动充电***处于待移动变换过程中第二状态时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可移动充电***处于待移动变换过程中第三状态时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可移动充电***处于待移动变换过程中第四状态时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可移动充电***完成待移动变换时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可移动充电***在车库中的一种具体布局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0、连通通道,120、充电口,121、密封板;200、充电桩本体,210、侧壁凹槽,220、支撑装置,221、第一连杆,222、第二连杆,223、滑入凸起,224、铰接卡合部,230、旋转承载装置,240、行走装置;300、轨道,310、滑入凹槽;400、停车位。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明显,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以下参照附图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照附图1,图示是本实用新型可移动充电***处于工作状态时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包括充电桩、设置于停车库地下的连通通道100以及设置于连通通道内部的轨道300;充电桩包括可旋转设置的充电桩本体200,充电桩本体底部设置有旋转承载装置230和旋转驱动装置,旋转承载装置可在旋转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带动充电桩本体绕第一方向旋转以处于直立状态,或者绕第二方向旋转以处于水平状态,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为顺时针方向,第二方向为逆时针方向;连通通道的顶部设置有与停车库的停车位相匹配的充电口120,充电口具有可启闭的密封板;在工作状态下,充电桩本体处于直立状态以与车辆对接充电;轨道设置于充电桩的底部,处于水平状态的充电桩可沿着轨道移动至对应充电口;在非工作状态下,充电桩本体在旋转驱动装置的驱动下旋转至与轨道水平以落入连通通道内部。
进一步地,充电桩本体的内部还设置有容纳行走装置240的腔室,该行走装置在处于非水平状态下收回至充电桩本体中;充电桩本体200的侧壁凹槽210内设置有支撑装置220,支撑装置靠近侧壁凹槽内壁的一侧设置有连接装置(图中未示出);连接装置可在第三动力装置的驱动下带动支撑装置向外移动至第一预设位置或者向内移动至第二预设位置;第一预设位置为支撑装置与充电桩侧壁设置的铰接卡合部224铰接卡合的位置,第二预设位置为支撑装置的内侧与侧壁凹槽内壁贴合的位置,通过连接装置的设置可保证在充电桩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下时,支撑装置可密封于充电桩本体的内部,在该充电桩需要进入移动状态时,支撑装置在连接装置的控制下向外运动至设定位置,以执行下一步的任务。
进一步地轨道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支撑装置连接支撑的滑入凹槽310,滑入凹槽的位置到竖直设立的充电桩本体的距离等于设置在侧壁凹槽用于与支撑装置进行连接的铰接部到竖直设立的充电桩本体的距离,以保证充电桩本体旋转过程中的稳定,以及对充电桩本体整体的保护。
进一步地,参照附图2,图示是本实用新型可移动充电***处于待移动变换过程中第一状态时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当充电完成后,处于充电桩侧壁凹槽中的连接装置在第三动力装置的驱动下带动支撑装置向外移动至支撑装置与充电桩侧壁设置的铰接卡合部进行铰接卡合的位置,然后,支撑装置在支撑动力装置的驱动下向外旋转至设定角度,以进行充电桩本体旋转过程中的充电桩的侧壁与腔室底部之间的支撑;支撑装置为可伸缩设置的连杆装置,当该连杆装置旋转至设定位置时,连杆装置在连杆动力装置的驱动下伸展至与轨道底部设置的滑入凹槽相卡合连接的位置,充电桩本体、支撑装置与轨道面形成三角形状,以保证充电桩本体旋转过程中对充电桩的辅助支撑,同时与旋转驱动装置配合,减轻对应电机的承载,提高对应电机的运行寿命;连杆装置的两端分别与充电桩本体的侧壁凹槽的铰接卡合部、轨道面的滑入凹槽铰接设置,均为可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支撑装置(即连杆装置)包括第一连杆221以及一个或多个第二连杆222,一个或多个第二连杆与第一连杆套设连接,且可相对运动设置;一个或多个第二连杆在连杆动力装置的驱动下可向下伸展至与轨道面设置的滑入凹槽卡合。
进一步地,第二连杆(即多个第二连杆中伸缩最远部分的一节连杆)远离第一连杆的一端设置有滑入凸起223,滑入凸起223与第二连杆可转动连接;当滑入凸起与所述滑入凹槽卡合时,滑入凸起可在滑入凹槽内部可转动。
进一步地,参照附图3和附图4,图3是本实用新型可移动充电***处于待移动变换过程中第二状态时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可移动充电***处于待移动变换过程中第三状态时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附图3中显示的是在旋转倾倒过程中,支撑装置(即连杆装置)的多级套设设置的连杆在充电桩旋转倒下的过程中,在充电桩的重力以及连杆动力装置的双重作用下不断套设折叠,以实现充电桩本体的稳定下降。
进一步地参照附图4,当充电桩本体旋转下降靠近轨道面的位置,也为第二连杆全部收缩折叠至第一连杆221的位置,此时,铰接卡合部与滑入凹槽的距离约等于第一连杆221的长度,通过设置在轨道底部的距离检测传感装置进行充电桩侧壁的铰接卡合部与设置有滑入凹槽的铰接卡合部之间的距离,以保证充电桩本体的正常的旋转。
进一步地,距离检测传感装置设置在铰接卡合部的滑入凹槽的旁边或者底部以检测充电桩侧壁设置的铰接部与滑入凹槽之间的距离,并在该距离小于预设距离时控制滑入凹槽向下运动以脱离与滑入凸起的卡合,并且控制支撑动力装置停止运动以释放支撑装置使其处于自由状态;预设距离为设定的略大于第一连杆长度的安全距离,防止在旋转驱动装置的驱动下进行旋转的充电桩与腔室底部通过支撑装置造成硬性抗力,避免对充电桩本体造成破坏。
进一步地参照附图5,处于滑入凹槽与支撑装置端部设置的滑入凸起脱离卡合的状态,此时的支撑装置220可在支撑动力装置停止后通过设置的弹簧组件进行支撑装置相对于铰接卡合部的旋转使其旋转至第一预设位置;由于此时充电桩本体与连通通道内部预设降落位置之间的距离不大,所以可依靠旋转驱动装置的驱动承载即可实现充电桩的旋转落下,或者通过充电桩的重力落至腔室内的预设位置。优选地,腔室的底部还设置有一层弹性结构,用于保护充电桩本体。此时,行走装置240在设置的推拉装置的推动下向外移动至设定位置,在充电桩本体旋转下降过程中,通过设置的两组或四组行走轮进行充电桩本体的承载缓冲。
进一步地,行走装置设置于充电桩本体的侧部;行走装置包括行驶轮和行走动力装置,行走轮可在行走动力装置的驱动下带动充电桩本体沿着轨道移动;推拉装置在动力装置的驱动下可带动行走装置伸展以使行走装置与轨道接触。推拉装置包括推拉动力装置、传动组件、弹性组件和连接件,传动组件的动力输入端与推拉动力装置的动力输出端连接;弹性组件设置于传动组件远离推力动力装置的一端;连接件的一端与弹性组件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行走装置连接;推拉动力装置、传动组件、弹性组件与连接件均设置于充电桩本体的内部。
进一步地参照附图6,当充电桩完全落入腔室预设位置时,支撑装置在动力装置的驱动下向侧壁凹槽内部移动以保证充电桩本体的侧壁与轨道面不接触;此时仅通过行走装置实现充电桩与轨道面的接触承载。
进一步地,充电口的位置设置有可启闭的密封板121,密封板包括第一结构和第二结构,第一结构和第二结构可在对应的动力装置驱动下向内伸展卡合以进行充电桩所在腔室的封闭,既能防止车库地面污水杂物等进入连通轨道内部,又能保证充电装置原本所在地面的平整,不影响车库内车辆的运行。
优选地,轨道为与行走轮相适配的水平面,水平面的接触面设置有绝缘层。
优选地,推拉装置为可伸缩液压柱结构。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中的轨道还可为环形传送带结构,进行处于水平状态的充电桩本体的移动传送,无需行走装置进行行走驱动。
进一步地,轨道上设置有固定夹持装置,固定夹持装置包括第一承载装置和限位装置,限位装置固定设置于轨道;第一承载装置设置于限位装置上方,旋转承载装置固定设置于第一承载装置上侧;限位装置的上侧设置有齿条结构;第一承载装置外侧设置有与齿条结构匹配的弧形齿轮结构。
进一步地,参照附图7,图示是本实用新型可移动充电***在车库中的一种具体布局示意图;该***设置于新能源汽车停车库的地下,连通通道100的顶部设置有与停车库的停车位400相匹配的充电口120,充电桩本体在横向移动时,处于水平状态的充电桩本体的长度方向与轨道的延伸方向一致,当进行纵向移动时,充电桩本体通过环形传动带移动,或者通过行走装置中的万向轮进行横向移动,无需充电桩本体进行旋转,提高移动效率;此外,连通通道可设置成纵横贯通的结构,保证处于车辆前端、侧部的充电装置均能实现与充电口的对接充电。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术语“包括”或者任何其它类似用语旨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物品或者设备/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它要素,或者还包括这些过程、物品或者设备/装置所固有的要素。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做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可移动充电***,该***设置于新能源汽车停车库的地下,包括总控装置,所述总控装置与移动端控制装置信号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充电***包括充电桩、设置于停车库地下的连通通道以及设置于所述连通通道内部的轨道;所述充电桩包括可旋转设置的充电桩本体,所述充电桩本体底部设置有旋转承载装置和旋转驱动装置,在工作状态下,所述旋转承载装置在所述旋转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带动所述充电桩本体绕第一方向旋转以处于直立状态,在非工作状态下,所述旋转承载装置在所述旋转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带动所述充电桩本体绕第二方向旋转以处于水平状态,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设置;所述连通通道的顶部设置有与停车库的停车位相匹配的充电口,所述充电口具有可启闭的密封板;所述轨道设置于所述充电桩的底部,在接收到充电指令时,处于水平状态的所述充电桩根据所述充电指令沿着所述轨道移动至对应所述充电口;在工作状态下,所述充电桩本体处于直立状态以与车辆对接充电;在非工作状态下,所述充电桩本体在所述旋转驱动装置的驱动下旋转至与所述轨道水平以落入所述连通通道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充电***,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本体设置有行走装置以及与所述行走装置适配的推拉装置,所述行走装置设置于所述充电桩本体的侧部;所述行走装置包括行走轮和行走动力装置,在移动状态下,所述推拉装置在动力装置的驱动下带动所述行走装置伸展以使所述行走装置与所述轨道接触,所述行走轮在所述行走动力装置的驱动下带动所述充电桩本体沿着所述轨道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移动充电***,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拉装置包括推拉动力装置、传动组件、弹性组件和连接件,所述传动组件的动力输入端与所述推拉动力装置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所述弹性组件设置于所述传动组件远离所述推拉动力装置的一端;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弹性组件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行走装置连接;所述推拉动力装置、所述传动组件、所述弹性组件与所述连接件均设置于所述充电桩本体的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移动充电***,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为与所述行走轮相适配的水平面,所述水平面的接触面设置有绝缘层。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移动充电***,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拉装置为可伸缩液压柱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充电***,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上设置有固定夹持装置,所述固定夹持装置包括第一承载装置和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固定设置于所述轨道;所述第一承载装置设置于所述限位装置上方,所述旋转承载装置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承载装置上侧;所述限位装置的上侧设置有齿条结构;所述第一承载装置外侧设置有与所述齿条结构匹配的弧形齿轮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移动充电***,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为环形传送带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可移动充电***,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本体的侧壁凹槽内设置有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靠近所述侧壁凹槽内壁的一侧设置有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在第三动力装置的驱动下带动所述支撑装置向外移动至第一预设位置或者向内移动至第二预设位置;所述第一预设位置为所述支撑装置与所述充电桩侧壁设置的铰接部铰接卡合的位置,所述第二预设位置为所述支撑装置的内侧与所述侧壁凹槽内壁贴合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移动充电***,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连杆以及一个或多个第二连杆,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一连杆套设连接;所述第二连杆在连杆动力装置的驱动下向下伸展至与所述轨道底部设置的铰接卡合部卡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移动充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杆远离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设置有滑入凸起,所述滑入凸起与所述第二连杆可转动连接;所述铰接卡合部设置有与所述滑入凸起相适配的滑入凹槽;当所述滑入凸起与所述滑入凹槽卡合时,所述滑入凸起在所述滑入凹槽内部转动设置。
CN202022376520.6U 2020-10-23 2020-10-23 可移动充电*** Active CN2121485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376520.6U CN212148510U (zh) 2020-10-23 2020-10-23 可移动充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376520.6U CN212148510U (zh) 2020-10-23 2020-10-23 可移动充电***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148510U true CN212148510U (zh) 2020-12-15

Family

ID=736998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376520.6U Active CN212148510U (zh) 2020-10-23 2020-10-23 可移动充电***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1485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91934A (zh) 电动或太阳能公铁两用汽车及其线路
CN104118404A (zh) 更换电池机器人
CN207747777U (zh) 一种升降式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CN204940959U (zh) 一种新型可遥控移动的伸缩式汽车库
CN212148510U (zh) 可移动充电***
CN207190822U (zh) 一种电动汽车移动充电单轨自巡航刷电***
CN102390363B (zh) 纯电动客车整套充电物流***
CN101949225B (zh) 新型智能驰车机
CN103806387A (zh) 一种可移动隔离栏装置
CN211493821U (zh) 一种带有可自动闭合环保盖的自卸车厢
CN220114474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环保式充电桩
CN107571940B (zh) 翻转式地下停车装置
CN211493716U (zh) 一种电动单车扫码共享充电桩
CN210792855U (zh) 一种隐藏式电动汽车充电桩
CN201646285U (zh) 电动或太阳能公铁两用汽车及其线路
CN207510253U (zh) 一种便于使用的地面充电***
CN201354523Y (zh) 平移式停车装置
CN207190823U (zh) 一种智慧城市绿色出行可升降式充换电站
CN107176146B (zh) 一种可横向运动的小车移动底盘
CN211228235U (zh) 一种具有智能防恐功能的阻车器
CN107364362A (zh) 一种智慧城市绿色出行可升降式充换电站
CN211710650U (zh) 一种收缩式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CN105089314A (zh) 一种车轮夹持搬运小车及安装有该小车的停车设备
CN106368474A (zh) 一种侧向横式夹持移车机器人
CN204920368U (zh) 一种车轮夹持搬运小车及安装有该小车的停车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