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90805U - 一种带输出线便携式充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带输出线便携式充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90805U
CN211790805U CN201922490304.1U CN201922490304U CN211790805U CN 211790805 U CN211790805 U CN 211790805U CN 201922490304 U CN201922490304 U CN 201922490304U CN 211790805 U CN211790805 U CN 2117908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put line
portable charging
shell
wire
inte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49030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侯芳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49030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7908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908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908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输出线便携式充电设备,包括:电路板;壳体,形成容置空间用于容置充电电路,所述壳体的一侧设置有开口;线材,所述线材的一端设置有接口,所述线材设置于所述壳体外,所述线材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开口在所述壳体内与所述设备的轴向成一预设角度延伸,并电连接至所述电路板;线材固定结构,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临近所述开口的位置,用于固定所述线材。所述带输出线便携式充电设备能够提高输出线与本体的连接强度提升连接的可靠性并提升握持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带输出线便携式充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带输出线便携式充电设备。
背景技术
移动电源,也叫,也叫“外挂电池”、“外置电池”、“后备电池”、“数码充电伴侣”、“充电宝”,“移动电源”这个概念是随着数码产品的普及和快速增长而发展起来的,其定义就是:方便易携带的随身电源。针对数码产品功能日益多样化,使用更加频繁,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联也越来越密切,如何提高数码产品的使用时间、方便人们的生活、及时补充电源、发挥其最大功用的重要性就更加刻不容缓。移动电源,就是针对并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案,随身携带一个移动电源,就可以随时随地为多种数码产品充电。目前的移动电源基本上是只有一个接口或者两个接口,接口设置在侧面,并且数据线一般与移动电源是分开设置的,这样的设置使得接口很容易进水或者其他杂质,影响移动电源的使用寿命;而且数据线与移动电源分离,很容易弄丢。
因此,提出了一种附带输入或者输出线的移动电源,然而,目前市面上附带输入或者输出连接线的移动电源普遍存在下面两个问题。一是连接线与移动电源本体连接不可靠,连接强度不够往往会导致连接的不可靠性,当连接线受到外力拉扯或者晃动时,容易与移动电源本体脱离;二是移动电源的连接线***手持设备,比如手机、平板电脑、超薄本、IPAD等智能终端时,叠放到一起使用,将造成手持移动终端时线材会干扰手的握持,且线材会对手持移动终端设备产生一个推力,导致手持终端设备尤其是手机难以与移动电源摆放整齐,握持时体验很差。
因此,鉴于上述技术问题的存在,有必要提出一种带输出线便携式充电设备。此实用新型通过调整线材的固定方式以及出线角度避免上面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带输出线便携式充电设备包括:电路板;壳体,形成容置空间用于容置充电电路,所述壳体的一侧设置有开口;线材,所述线材的一端设置有接口,所述线材设置于所述壳体外,所述线材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开口在所述壳体内与所述设备的轴向成一预设角度延伸,并电连接至所述电路板;线材固定结构,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临近所述开口的位置,用于固定所述线材。
进一步地,所述预设角度为10-80度。
进一步地,所述预设角度为30度。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结构还包括金属片和螺丝。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片两端通过所述螺丝固定在所述壳体内,所述金属片中部与所述壳体形成线材通道,所述金属片的延伸方向为延所述通道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卡槽,用于容纳线材与接口。
进一步地,所述接口为Micro USB接口、USB Type-C接口、mini USB接口或Lightning接口。
进一步地,所述开口设置于所述设备的一角上。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提供特定的连接角度和连接结构,其线材固定结构能够提高输出线与本体的连接强度提升连接的可靠性并提升握持体验。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带输出线便携式充电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带输出线便携式充电设备与手机叠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连接线与带输出线便携式充电设备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连接线与带输出线便携式充电设备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面壳
2 底壳
3 输出线
4 电量指示按键
5 手机
6 金属片
7 卡槽
8 螺丝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不同形式实施,而不应当解释为局限于这里提出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将使公开彻底和完全,并且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全地传递给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附图中,为了清楚,层和区的尺寸以及相对尺寸可能被夸大。自始至终相同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
应当明白,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上”、“与...相邻”、“连接到”或“耦合到”其它元件或层时,其可以直接地在其它元件或层上、与之相邻、连接或耦合到其它元件或层,或者可以存在居间的元件或层。相反,当元件被称为“直接在...上”、“与...直接相邻”、“直接连接到”或“直接耦合到”其它元件或层时,则不存在居间的元件或层。应当明白,尽管可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描述各种元件、部件、区、层和/或部分,这些元件、部件、区、层和/或部分不应当被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仅用来区分一个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与另一个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教导之下,下面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可表示为第二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
空间关系术语例如“在...下”、“在...下面”、“下面的”、“在...之下”、“在...之上”、“上面的”等,在这里可为了方便描述而被使用从而描述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其它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应当明白,除了图中所示的取向以外,空间关系术语意图还包括使用和操作中的器件的不同取向。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翻转,然后,描述为“在其它元件下面”或“在其之下”或“在其下”元件或特征将取向为在其它元件或特征“上”。因此,示例性术语“在...下面”和“在... 下”可包括上和下两个取向。器件可以另外地取向(旋转90度或其它取向)并且在此使用的空间描述语相应地被解释。
在此使用的术语的目的仅在于描述具体实施例并且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此使用时,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和“所述/ 该”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指出另外的方式。还应明白术语“组成”和/或“包括”,当在该说明书中使用时,确定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不排除一个或更多其它的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组的存在或添加。在此使用时,术语“和/或”包括相关所列项目的任何及所有组合。
为了彻底理解本实用新型,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以便阐释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带输出线便携式充电设备,包括:电路板;壳体,形成容置空间用于容置充电电路,所述壳体的一侧设置有开口;线材,所述线材的一端设置有接口,所述线材设置于所述壳体外,所述线材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开口在所述壳体内与所述设备的轴向成一预设角度延伸,并电连接至所述电路板;线材固定结构,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临近所述开口的位置,用于固定所述线材。
本实用新型的带输出线便携式充电设备能够提高输出线与本体的连接强度提升连接的可靠性并提升握持体验。
下面,参考图1、图2和图3对本实用新型的带输出线便携式充电设备的便携式充电设备做详细说明,其中,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便携式充电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便携式充电设备与手机叠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连接线与便携式充电设备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连接线与便携式充电设备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所称的输出线,指的是一端连接便携式充电设备,一端可以***终端设备,并给终端设备进行充电的线材。示例性地,其连接所述便携式充电设备的位置是其PCB板。
本实用新型所称的Micro USB,是USB 2.0标准的一个便携版本,由USB标准化组织美国USB Implementers Forum(USB-IF)于2007 年1月4日制定完成。目前全球主流的手机、平板电脑等都是采用 micro USB接口,作为充电和数据传输的接口。
本实用新型所称的USB Type-C,是2013年12月,USB 3.0推广团队已经公布了下一代USB Type-C连接器的渲染图,随后在 2014年8月开始已经准备好进行大规模量产。新版接口的亮点在于更加纤薄的设计、更快的传输速度(最高10Gbps)以及更强悍的电力传输(最高100W),并且支持从正反两面均可***的“正反插”功能。此接口是未来便携手持设备的主要接口,目前已有大量安卓设备相关的产品采用USB Type-C接口。
本实用新型所称的Lightning接口,是Lightning接口也称闪电接口,是苹果公司制作的专属连接器规格。其最早出现在2012年 iPhone 5的发布会上,也就是从iPhone 5开始,历代新iPhone与iPad 都配备了这种Lightning数据接口。
在前述概念的基础上,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便携式充电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其示出了一款便携式充电设备,其包括的主要零部件为面壳 1、底壳2、输出线3、电量指示按键4。其中输出线3在底壳2的底端,输出线3一端固定于便携式充电设备,另一端带有连接器,并且带连接器的一端可以拉出给设备充电。
面壳1和底壳2构成了便携式移动电源的壳体,形成容置空间用于容置充电电路,所述壳体的一侧设置有开口;线材,示例性地,为输出线3,输出线3的一端设置有接口,输出线3设置于所述壳体外,输出线3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开口在所述壳体内与所述设备的轴向成一预设角度延伸,并电连接至所述电路板;输出线3的固定结构,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临近所述开口的位置,用于固定输出线3。金属片6 两端通过螺丝8固定在壳体内,金属片6中部与壳体形成输出线的通道,所述金属片6的延伸方向为延通道延伸。
示例性地,壳体上设置有卡槽7,用于容纳输出线3和接口。
示例性地,接口为Micro USB接口、USB Type-C接口、mini USB 接口或Lightning接口。
如图1所示,开口设置于便携式充电设备的一角上。
其中,输出线3的一端固定连接于便携式充电设备上,示例性地,其连接所述便携式充电设备的位置是其PCB板。输出线3的另一端带有的连接器的接口类型可以是MicroUSB接口、USB Type-C接口、 mini USB接口、Apple的Lightning接口等。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不对上述接口的类型做具体限定。
如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便携式充电设备与手机叠置的结构示意图;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主要的使用场景为便携式充电设备本体与手机5叠拿在手上,可以让手机一边进行充电一边继续手持使用。如果输出线3的线材不够柔软就会对手机5产生一个推力,导致手机5与便携式充电设备很难放整齐。很多时候线材由于电气性能和机械可靠性问题很难做到充分的柔软。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上述的用户体验问题。
其中手机也可以为平板电脑、超薄本、IPAD等智能终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不对上述智能终端的类型做具体限定。
实施例一
如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连接线与便携式充电设备连接的结构示意图;输出线3一端固定于底壳2,且与底壳2竖直方向成30度角,底壳2需要避开输出线的弯曲路径。其中,底壳2 的竖直方向为移动终端长边方向的对称轴所在方向,输出线3的方向为输出线3与底壳2相交位置向底壳2内部延伸的线所在的直线的方向,前述两个方向的夹角为30度角,此角度用于释放线材弯曲后的应力。
特别说明,此30度角可以是10度~80度的范围。
将前述角度设置为预设角度,比如30度角,或10度~80度的范围内的任一角度,将避免输出线3在弯曲后产生不利的应力,该角度的设置能够释放线材弯曲后的应力,因此,将输出线3的连接器适用于手持移动终端时,线材将不再干扰手的握持,且由于应力已经得到释放,线材不会对手持移动终端设备产生一个推力,如此设置将保证手持终端设备尤其是手机能够与便携式充电设备摆放整齐,握持时体验非常棒。
实施例二
如图4,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连接线与便携式充电设备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底壳2上设有卡槽7,输出线3置于卡槽7上,然后用金属片6和螺丝8固定压住输出线3于卡槽7上。
其中,卡槽7上设置有与所述输出线3的形状相对应的凹槽部分,其能够保证输出线3与卡槽上的凹槽充分接触和固定,且卡槽7上还设置有固定孔,示例性地,该固定孔可以为一个固定孔,两个固定孔或者更多个固定孔。示例性地,所述固定孔为盲孔。
其中,金属片6上设置有与所述输出线3的形状相对应的凹槽部分,其能够保证输出线3与卡槽上的凹槽充分接触和固定,且金属片 6上还设置有通孔,示例性地,所述通孔的数量可以为一个通孔,两个通孔或更多个通孔,所述通孔的数量可以与所述固定孔的数量相同,也可以与所述固定的数量不同,示例性地,所述通孔和所述固定孔具有对应的位置。
其中,所述螺丝8通过所述金属片6上的通孔旋入所述卡槽上7 的固定孔从而实现对所述输出线3的固定。示例性地,所述螺丝8的数量可以与所述通孔数量相同,也可以与所述通孔数量不同。
如图4中所示的结构中,其中包括两个通孔、两个固定孔和两个螺丝8。所述螺丝8在所述输出线3的两侧对其进行固定,该固定结构简单可靠,且成本低廉。改善了现在市场上类似便携式充电设备输出线与便携式充电设备本体连接强度不够的问题,提高了连接的可靠性。
实施例三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提出了一种能够同时解决现有技术两个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输出线3一端固定于底壳2,且与底壳2竖直方向成30度角,底壳2需要避开输出线的弯曲路径。其中,底壳2 的竖直方向为移动终端长边方向的对称轴所在方向,输出线3的方向为输出线3与底壳2相交位置向底壳2内部延伸的线所在的直线的方向,前述两个方向的夹角为30度角,此角度用于释放线材弯曲后的应力。
特别说明,此30度角可以是10度~80度的范围。
将前述角度设置为预设角度,比如30度角,或10度~80度的范围内的任一角度,将避免输出线3在弯曲后产生不利的应力,该角度的设置能够释放线材弯曲后的应力,因此,将输出线3的连接器适用于手持移动终端时,线材将不再干扰手的握持,且由于应力已经得到释放,线材不会对手持移动终端设备产生一个推力,如此设置将保证手持终端设备尤其是手机能够与便携式充电设备摆放整齐,握持时体验非常棒。
并且在底壳2上设有卡槽7,输出线3置于卡槽7上,然后用金属片6和螺丝8固定压住输出线3于卡槽7上。
其中,卡槽7上设置有与所述输出线3的形状相对应的凹槽部分,其能够保证输出线3与卡槽上的凹槽充分接触和固定,且卡槽7上还设置有固定孔,示例性地,该固定孔可以为一个固定孔,两个固定孔或者更多个固定孔。示例性地,所述固定孔为盲孔。
其中,金属片6上设置有与所述输出线3的形状相对应的凹槽部分,其能够保证输出线3与卡槽上的凹槽充分接触和固定,且金属片 6上还设置有通孔,示例性地,所述通孔的数量可以为一个通孔,两个通孔或更多个通孔,所述通孔的数量可以与所述固定孔的数量相同,也可以与所述固定的数量不同,示例性地,所述通孔和所述固定孔具有对应的位置。
其中,所述螺丝8通过所述金属片6上的通孔旋入所述卡槽上7 的固定孔从而实现对所述输出线3的固定。示例性地,所述螺丝8的数量可以与所述通孔数量相同,也可以与所述通孔数量不同。
其中包括两个通孔、两个固定孔和两个螺丝8。所述螺丝8在所述输出线3的两侧对其进行固定,该固定结构简单可靠,且成本低廉。改善了现在市场上类似便携式充电设备输出线与便携式充电设备本体连接强度不够的问题,提高了连接的可靠性。
其中,输出线3的一端固定连接于便携式充电设备上,示例性地,其连接所述便携式充电设备的位置是其PCB板。输出线3的另一端带有的连接器的接口类型是Micro USB接口或mini USB接口。
由此可见,实施例三不仅能够改善现在市场上类似便携式充电设备输出线与便携式充电设备本体连接强度不够的问题,提高了连接的可靠性,加强了输出线与便携式充电设备本体的结构强度,让线材与便携式充电设备固定更可靠,还能够保证手持终端设备尤其是手机能够与便携式充电设备摆放整齐,带输出线便携式充电设备和手持智能终端设备比如手机等叠放在一起使用时更舒适,消除输出线对手持设备的应力,改善了用户体验,其握持时体验非常棒。
实施例四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四提出了一种能够同时解决现有技术两个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输出线3一端固定于底壳2,且与底壳2竖直方向成30度角,底壳2需要避开输出线的弯曲路径。其中,底壳2 的竖直方向为移动终端长边方向的对称轴所在方向,输出线3的方向为输出线3与底壳2相交位置向底壳2内部延伸的线所在的直线的方向,前述两个方向的夹角为30度角,此角度用于释放线材弯曲后的应力。
特别说明,此30度角可以是10度~80度的范围。
将前述角度设置为预设角度,比如30度角,或10度~80度的范围内的任一角度,将避免输出线3在弯曲后产生不利的应力,该角度的设置能够释放线材弯曲后的应力,因此,将输出线3的连接器适用于手持移动终端时,线材将不再干扰手的握持,且由于应力已经得到释放,线材不会对手持移动终端设备产生一个推力,如此设置将保证手持终端设备尤其是手机能够与便携式充电设备摆放整齐,握持时体验非常棒。
并且在底壳2上设有卡槽7,输出线3置于卡槽7上,然后用金属片6和螺丝8固定压住输出线3于卡槽7上。
其中,卡槽7上设置有与所述输出线3的形状相对应的凹槽部分,其能够保证输出线3与卡槽上的凹槽充分接触和固定,且卡槽7上还设置有固定孔,示例性地,该固定孔可以为一个固定孔,两个固定孔或者更多个固定孔。示例性地,所述固定孔为盲孔。
其中,金属片6上设置有与所述输出线3的形状相对应的凹槽部分,其能够保证输出线3与卡槽上的凹槽充分接触和固定,且金属片 6上还设置有通孔,示例性地,所述通孔的数量可以为一个通孔,两个通孔或更多个通孔,所述通孔的数量可以与所述固定孔的数量相同,也可以与所述固定的数量不同,示例性地,所述通孔和所述固定孔具有对应的位置。
其中,所述螺丝8通过所述金属片6上的通孔旋入所述卡槽上7 的固定孔从而实现对所述输出线3的固定。示例性地,所述螺丝8的数量可以与所述通孔数量相同,也可以与所述通孔数量不同。
其中包括两个通孔、两个固定孔和两个螺丝8。所述螺丝8在所述输出线3的两侧对其进行固定,该固定结构简单可靠,且成本低廉。改善了现在市场上类似便携式充电设备输出线与便携式充电设备本体连接强度不够的问题,提高了连接的可靠性。
其中,输出线3的一端固定连接于便携式充电设备上,示例性地,其连接所述便携式充电设备的位置是其PCB板。输出线3的另一端带有的连接器的接口类型是USB Type-C接口。
由此可见,实施例四不仅能够改善现在市场上类似便携式充电设备输出线与便携式充电设备本体连接强度不够的问题,提高了连接的可靠性,加强了输出线与便携式充电设备本体的结构强度,让线材与便携式充电设备固定更可靠,还能够保证手持终端设备尤其是手机能够与便携式充电设备摆放整齐,带输出线便携式充电设备和手持智能终端设备比如手机等叠放在一起使用时更舒适,消除输出线对手持设备的应力,改善了用户体验,其握持时体验非常棒。
实施例五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五提出了一种能够同时解决现有技术两个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输出线3一端固定于底壳2,且与底壳2竖直方向成30度角,底壳2需要避开输出线的弯曲路径。其中,底壳2 的竖直方向为移动终端长边方向的对称轴所在方向,输出线3的方向为输出线3与底壳2相交位置向底壳2内部延伸的线所在的直线的方向,前述两个方向的夹角为30度角,此角度用于释放线材弯曲后的应力。
特别说明,此30度角可以是10度~80度的范围。
将前述角度设置为预设角度,比如30度角,或10度~80度的范围内的任一角度,将避免输出线3在弯曲后产生不利的应力,该角度的设置能够释放线材弯曲后的应力,因此,将输出线3的连接器适用于手持移动终端时,线材将不再干扰手的握持,且由于应力已经得到释放,线材不会对手持移动终端设备产生一个推力,如此设置将保证手持终端设备尤其是手机能够与便携式充电设备摆放整齐,握持时体验非常棒。
并且在底壳2上设有卡槽7,输出线3置于卡槽7上,然后用金属片6和螺丝8固定压住输出线3于卡槽7上。
其中,卡槽7上设置有与所述输出线3的形状相对应的凹槽部分,其能够保证输出线3与卡槽上的凹槽充分接触和固定,且卡槽7上还设置有固定孔,示例性地,该固定孔可以为一个固定孔,两个固定孔或者更多个固定孔。示例性地,所述固定孔为盲孔。
其中,金属片6上设置有与所述输出线3的形状相对应的凹槽部分,其能够保证输出线3与卡槽上的凹槽充分接触和固定,且金属片 6上还设置有通孔,示例性地,所述通孔的数量可以为一个通孔,两个通孔或更多个通孔,所述通孔的数量可以与所述固定孔的数量相同,也可以与所述固定的数量不同,示例性地,所述通孔和所述固定孔具有对应的位置。
其中,所述螺丝8通过所述金属片6上的通孔旋入所述卡槽上7 的固定孔从而实现对所述输出线3的固定。示例性地,所述螺丝8的数量可以与所述通孔数量相同,也可以与所述通孔数量不同。
其中包括两个通孔、两个固定孔和两个螺丝8。所述螺丝8在所述输出线3的两侧对其进行固定,该固定结构简单可靠,且成本低廉。改善了现在市场上类似便携式充电设备输出线与便携式充电设备本体连接强度不够的问题,提高了连接的可靠性。
其中,输出线3的一端固定连接于便携式充电设备上,示例性地,其连接所述便携式充电设备的位置是其PCB板。输出线3的另一端带有的连接器的接口类型是Apple的Lightning接口。
由此可见,实施例五不仅能够改善现在市场上类似便携式充电设备输出线与便携式充电设备本体连接强度不够的问题,提高了连接的可靠性,加强了输出线与便携式充电设备本体的结构强度,让线材与便携式充电设备固定更可靠,还能够保证手持终端设备尤其是手机能够与便携式充电设备摆放整齐,带输出线便携式充电设备和手持智能终端设备比如手机等叠放在一起使用时更舒适,消除输出线对手持设备的应力,改善了用户体验,其握持时体验非常棒。
至此,完成了对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充电设备的主要部件的解释和说明,对于完整的便携式充电设备还可能包括其他的部件在此不做一一赘述。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Claims (8)

1.一种带输出线便携式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路板;
壳体,形成容置空间用于容置充电电路,所述壳体的一侧设置有开口;
线材,所述线材的一端设置有接口,所述线材设置于所述壳体外,所述线材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开口在所述壳体内与所述设备的轴向成一预设角度延伸,并电连接至所述电路板;
线材固定结构,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临近所述开口的位置,用于固定所述线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输出线便携式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角度为10-80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输出线便携式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角度为30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输出线便携式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结构包括金属片和螺丝。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输出线便携式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片两端通过所述螺丝固定在所述壳体内,所述金属片中部与所述壳体形成线材通道,所述金属片的延伸方向为延所述通道延伸。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输出线便携式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卡槽,用于容纳线材与接口。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输出线便携式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为Micro USB接口、USB Type-C接口、mini USB接口或Lightning接口。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输出线便携式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设置于所述设备的一角上。
CN201922490304.1U 2019-12-31 2019-12-31 一种带输出线便携式充电设备 Active CN2117908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90304.1U CN211790805U (zh) 2019-12-31 2019-12-31 一种带输出线便携式充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90304.1U CN211790805U (zh) 2019-12-31 2019-12-31 一种带输出线便携式充电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90805U true CN211790805U (zh) 2020-10-27

Family

ID=728905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490304.1U Active CN211790805U (zh) 2019-12-31 2019-12-31 一种带输出线便携式充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7908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498193U (zh) 一种屏幕与主体可分离的新概念手机
KR101668461B1 (ko) 전자기기의 인터페이스용 디바이스
CN207801095U (zh) 一种转接装置及充电设备
CN204577749U (zh) 电连接器
US20130323951A1 (en) Adaptor for connecting connectors with different interfaces
CN211790805U (zh) 一种带输出线便携式充电设备
CN205122939U (zh) 一种传输电能和数据的装置
CN204407650U (zh) 应用于保护壳的充电用转接装置
CN205355407U (zh) 一种磁吸数据线
CN204992198U (zh) 超短微型usb2.0母座转usb3.1pcba一体式转接头
CN211320490U (zh) 一种视频图形阵列转接头
CN204732632U (zh) 两用型数据传输的插头
CN203521712U (zh) 用于电源及数据传输的连接装置及壳套
CN203415795U (zh) 片状转接头
CN208904683U (zh) 移动电源
CN208158650U (zh) 一种三防智能手机主板及三防智能手机
CN207098061U (zh) 移动终端
US8029304B1 (en) Portable storage device
CN207320896U (zh) 共享充电器
CN216851370U (zh) 移动电源
CN203014102U (zh) 新型手机移动电源插头
CN203521702U (zh) 用于移动设备的连接插头
JP2016534533A (ja)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その製造に対する改良
CN209266708U (zh) 一种手机支架数据线
US20120140393A1 (en) Protective cas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