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84758U -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电池冷却***布置结构 - Google Patents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电池冷却***布置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84758U
CN211684758U CN202020005034.0U CN202020005034U CN211684758U CN 211684758 U CN211684758 U CN 211684758U CN 202020005034 U CN202020005034 U CN 202020005034U CN 211684758 U CN211684758 U CN 2116847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storage bottle
water storage
hose
coo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00503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德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Changan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Changan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Changan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Changan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00503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6847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847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847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电池冷却***布置结构,包括车体和设置在车体上的电池冷却***,所述电池冷却***包括冷却管路以及通过冷却管路依次连接形成冷却液循环回路的蓄水瓶、电子水泵、冷却器、动力电池和充电机,所述动力电池设置于所述车体前部,所述蓄水瓶、所述电子水泵、所述冷却器和所述充电机均设置于所述车体后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电池冷却***布置结构,能够改善汽车机舱空间拥挤、热害问题突出以及美观性不足等问题,并且缩短了连接冷却器到动力电池之间的冷却管路长度,冷却液从冷却器流出后,不经过其他部件直接通过冷却管路进入动力电池,从而降低能耗损失、提高冷却效率。

Description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电池冷却***布置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电池冷却***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各汽车厂都在大力投入研发新能源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车型作为新能源汽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车型,现有的前置前驱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主流的布置方法为机舱布置混动动力总成、传统动力总成附件***、电机控制器、电机以及电池冷却***,电池一般布置于中通道、第二排座椅下方、行李箱内或者行李箱底部。这就导致机舱管路特别复杂,空间拥挤,热害问题突出、美观性不足,并且冷却器到电池之间的连接管路过长,冷却效率较低以及能耗损失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电池冷却***布置结构,通过将动力电池设置在车体前部,将电池冷却***其它部件设在在车体后部,从而将冷却管路布置在汽车机舱外,改变传统的将冷却管路设置在机舱内的布置方式,改善汽车机舱空间拥挤、热害问题突出以及美观性不足等问题,并且缩短了连接冷却器到动力电池之间的冷却管路长度,冷却液从冷却器流出后,不经过其他部件直接通过冷却管路进入动力电池,从而降低能耗损失、提高冷却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电池冷却***布置结构,包括车体和设置在车体上的电池冷却***,所述电池冷却***包括冷却管路以及通过冷却管路依次连接形成冷却液循环回路的蓄水瓶、电子水泵、冷却器、动力电池和充电机,所述动力电池设置于所述车体前部,所述蓄水瓶、所述电子水泵、所述冷却器和所述充电机均设置于所述车体后部。
进一步,所述动力电池的管路接口端位于所述动力电池后部且朝向所述车体后方,所述冷却器的管路接口端位于所述冷却器前部且朝向所述车体前方。
进一步,所述车体包括行李箱地板、行李箱前横梁、左纵梁和右纵梁,所述左纵梁中部和所述右纵梁中部均与所述行李箱前横梁连接,所述行李箱地板同时与所述左纵梁后段、所述右纵梁后段以及所述行李箱前横梁搭接。
进一步,所述电子水泵和所述冷却器均设置在所述右纵梁后段的下方并且所述冷却器位于所述电子水泵之前,所述蓄水瓶设置在所述左纵梁后段的上方,所述充电机设置在所述右纵梁后段的上方,所述动力电池设置在所述左纵梁前段和所述右纵梁前段之间。
进一步,所述行李箱地板上设置有双通管安装板;所述冷却管路包括蓄水瓶出水连接软管、电子水泵进水软管、动力电池出水软管和充电机进水软管,所述蓄水瓶出水连接软管与所述电子水泵进水软管通过第一双通管连通,所述动力电池出水软管与所述充电机进水软管通过第二双通管连通;所述第一双通管和所述第二双通管均固定在所述双通管安装板上。
进一步,所述冷却管路还包括蓄水瓶出水软管、蓄水瓶出水硬管、冷却器进水软管、冷却器出水软管、动力电池进水硬管、动力电池进水软管、动力电池出水软管、充电机出水软管、蓄水瓶回水硬管和蓄水瓶回水软管,冷却液循环回路为:蓄水瓶→蓄水瓶出水软管→蓄水瓶出水硬管→蓄水瓶出水连接软管→第一双通管→电子水泵进水软管→电子水泵→冷却器进水软管→冷却器→冷却器出水软管→动力电池进水硬管→动力电池进水软管→动力电池→动力电池出水软管→第二双通管→充电机进水软管→充电机→充电机出水软管→蓄水瓶回水硬管→蓄水瓶回水软管→蓄水瓶。
进一步,所述冷却器出水软管上设置有用于检测冷却液温度的水温传感器。
进一步,所述蓄水瓶出水硬管和所述蓄水瓶回水硬管通过第二固定套固定在所述行李箱地板上,所述蓄水瓶出水软管和所述蓄水瓶回水软管通过第一固定套固定在所述行李箱地板上,所述动力电池进水硬管通过第三固定套固定在所述行李箱前横梁上。
进一步,所述冷却器通过空调高低压管与空调连接。
进一步,还包括用于安装蓄水瓶的第一安装支架和用于安装充电机的第二安装支架,所述第一安装支架固定在左轮毂包上,所述第二安装支架同时与所述右纵梁和右轮毂包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电池冷却***布置结构,通过将动力电池设置在车体前部,将电池冷却***其它部件设在在车体后部,从而将冷却管路布置在汽车机舱外,改变传统的将冷却管路设置在机舱内的布置方式,改善汽车机舱空间拥挤、热害问题突出以及美观性不足等问题,并且缩短了连接冷却器到动力电池之间的冷却管路长度,冷却液从冷却器流出后,不经过其他部件直接通过冷却管路进入动力电池,从而降低能耗损失、提高冷却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水泵和冷却器的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的充电机的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蓄水瓶的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管路的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双通管安装板的布置结构示意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1-蓄水瓶,201-蓄水瓶出水软管,202-蓄水瓶出水硬管,203-蓄水瓶出水连接软管,204-电子水泵进水软管,205-冷却器进水软管,206-冷却器出水软管,207-动力电池进水硬管,208-动力电池进水软管,209-动力电池出水软管,210-充电机进水软管,211-充电机出水软管,212-蓄水瓶回水硬管,213-蓄水瓶回水软管,3-双通管安装板,4-电子水泵,5-冷却器,6-水温传感器,7-动力电池,8-充电机,901-第四安装支架,902-第三安装支架,903-第二安装支架,904-第一安装支架,10-空调高低压管,11-行李箱前横梁,1201-第一固定套,1202-第二固定套, 1203-第三固定套,13-左纵梁,14-右纵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电池冷却***布置结构,包括车体和设置在车体上的电池冷却***,所述电池冷却***包括冷却管路以及通过冷却管路依次连接形成冷却液循环回路的蓄水瓶1、电子水泵4、冷却器5、动力电池7和充电机8,所述动力电池7设置于所述车体前部,所述蓄水瓶1、所述电子水泵4、所述冷却器5和所述充电机8均设置于所述车体后部。通过将动力电池7设置在车体前部,将电池冷却***其它部件设在在车体后部,从而将冷却管路布置在汽车机舱外,改变传统的将冷却管路设置在机舱内的布置方式,改善汽车机舱空间拥挤、热害问题突出以及美观性不足等问题,并且缩短了连接冷却器5到动力电池7之间的冷却管路长度,冷却液从冷却器5流出后,不经过其他部件直接通过冷却管路进入动力电池7,从而降低能耗损失、提高冷却效率。此外,蓄水瓶1能够使加注冷却液更加简便。
本实施例中,所述动力电池7的管路接口端位于所述动力电池7后部且朝向所述车体后方,所述冷却器5的管路接口端位于所述冷却器5前部且朝向所述车体前方。通过上述设计,连接动力电池7与冷却器5之间的冷却管路长度得到进一步缩短,进一步降低能耗损失、提高冷却效率。并且动力电池7的管路接口端位于动力电池7后部且朝向所述车体后方,可以最大限度降低汽车机舱内的冷却管路长度,使得汽车机舱空间拥挤、热害问题突出以及美观性不足等问题得到极大的改善。
本实施例中,所述车体包括行李箱地板、行李箱前横梁11、左纵梁13和右纵梁14,所述左纵梁13中部和所述右纵梁14中部均与所述行李箱前横梁11连接,所述行李箱地板同时与所述左纵梁13后段、所述右纵梁14后段以及所述行李箱前横梁11搭接。左轮毂包安装在左纵梁13后段上,右轮毂包安装在右纵梁14后段上。图1中为了便于展示电池冷却***各部件位置未示出行李箱地板、左轮毂包以及右轮毂包。车体前部是指行李箱前横梁11前方的部分车体,车体后部是指行李箱前横梁11后方的部分车体。
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子水泵4和所述冷却器5均设置在所述右纵梁14后段的下方并且所述冷却器5位于所述电子水泵4之前,所述蓄水瓶1设置在所述左纵梁13后段的上方,所述充电机8设置在所述右纵梁14后段的上方,所述动力电池7设置在所述左纵梁13前段和所述右纵梁14前段之间。由于右纵梁14后段的下方也是行李箱地板的下方,所以电子水泵4和冷却器5位于行李箱之外,降低电子水泵4和冷却器5工作时振动、噪音对于整车NVH的影响。本实施例中,冷却器5通过空调高低压管10与空调连接,冷却器5位置靠前,不仅可以缩短冷却器5与空调之间的距离,还缩短了冷却器5与动力电池7之间的距离,能够减少冷却液在管路中流动的能耗损失,提高冷却效率。由于行李箱两侧的空间有限,所以蓄水瓶1和充电机8位于不同的两侧,此外加注冷却液时可能会不慎溢出或溅出蓄水瓶1,蓄水瓶1和充电机8位于不同的两侧能够避免溢出或溅出的冷却液对充电机8造成影响。蓄水瓶1设置在左纵梁13后段的上方,位于行李箱前梁的后方,也就是位于行李箱的左侧,打开行李箱盖就能够加注冷却液,十分方便。此外,当蓄水瓶1、充电机8出现故障时,维修时也更加方便。动力电池7设置在左纵梁13前段和右纵梁14前段之间,位于行李箱前横梁11的前方,而冷却管路的大部分管道、蓄水瓶1、电子水泵4、冷却器5和充电机8均位于行李箱前横梁11的后方,从汽车机舱中独立出来,所以汽车机舱内的管路数量减少,空间布置得到了优化,能够降低机舱热害风险。
本实施例中,所述行李箱地板上设置有双通管安装板3;所述冷却管路包括蓄水瓶出水连接软管203、电子水泵进水软管204、动力电池出水软管209和充电机进水软管210,所述蓄水瓶出水连接软管203与所述电子水泵进水软管204通过第一双通管连通,所述动力电池出水软管209与所述充电机进水软管210通过第二双通管连通;所述第一双通管和所述第二双通管均固定在所述双通管安装板3上。由于蓄水瓶1与电子水泵4的管路、动力电池7与充电机8之间的管路均需要穿过行李箱地板,通过双通管安装板3安装第一双通管和第二双通管,所以车身上只需要开一个过孔安装双通管安装板3即可,减少了车身过孔数量,能够提高整车NVH。同时,由于过孔处均需要密封,所以一个过孔相较于两个过孔的形式使装配更加简便。
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管路还包括蓄水瓶出水软管201、蓄水瓶出水硬管202、冷却器进水软管205、冷却器出水软管206、动力电池进水硬管207、动力电池进水软管208、动力电池出水软管209、充电机出水软管211、蓄水瓶回水硬管212和蓄水瓶回水软管213,冷却液循环回路为:蓄水瓶1→蓄水瓶出水软管201→蓄水瓶出水硬管202→蓄水瓶出水连接软管203→第一双通管→电子水泵进水软管204→电子水泵4→冷却器进水软管205→冷却器5→冷却器出水软管206→动力电池进水硬管207→动力电池进水软管208→动力电池7→动力电池出水软管209→第二双通管→充电机进水软管210→充电机8→充电机出水软管211→蓄水瓶回水硬管212→蓄水瓶回水软管213→蓄水瓶1。与蓄水瓶1、电子水泵4、冷却器5、动力电池7和充电机8这些部件的进水端或出水端连接应采用便于装配的软管,由于蓄电池出水端与电子水泵4进水端的间距、冷却器5出水端与动力电池7进水端的间距以及充电机8出水端与蓄电池进水端的间距均较大,软管的长度过长那么将会难以保证装配一致性以及装配效率,所以将这三部分管路进行拆分,通过在蓄水瓶出水软管201与蓄水瓶出水连接软管203之间设置蓄水瓶出水硬管202、在冷却器出水软管206与动力电池进水软管208之间设置动力电池进水硬管207以及在充电机出水软管211与蓄水瓶回水软管213设置蓄水瓶回水硬管212,提高装配一致性和装配效率。
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却器出水软管206上设置有用于检测冷却液温度的水温传感器6。根据水温传感器6检测到的冷却器出水软管206的温度,冷却器5会根据水温传感器6检测到的温度改变冷却效率,可以采用水温传感器6、控制器以及冷却器5依次信号连接的方式,此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所述蓄水瓶出水硬管202和所述蓄水瓶回水硬管212通过第二固定套1202固定在所述行李箱地板上,所述蓄水瓶出水软管201和所述蓄水瓶回水软管213通过第一固定套1201固定在所述行李箱地板上,所述动力电池进水硬管207通过第三固定套1203固定在所述行李箱前横梁11上。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套1201设有两个。第一固定套1201和第二固定套1202的截面均呈“8”字形;第一固定套1201套设在蓄水瓶出水硬管202和蓄水瓶回水硬管212上,使蓄水瓶出水硬管202和蓄水瓶回水硬管212均贴于行李箱地板上,第二固定套1202套设在蓄水瓶出水软管201和蓄水瓶回水软管213上,使蓄水瓶出水软管201和蓄水瓶回水软管213均贴于行李箱地板上,因此第一固定套1201和第二固定套1202能够保证行李箱盖板的平整性,降低车辆行驶时蓄水瓶出水硬管202、蓄水瓶回水硬管212、蓄水瓶出水软管201和蓄水瓶回水软管213发生晃动程度或者位移程度。第三固定套1203截面呈“O”型,第三固定套1203套设在动力电池进水硬管207上,使动力电池进水硬管207固定在行李箱前横梁11上,防止车辆行驶时发生晃动或者位移。
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却器5通过空调高低压管10与空调连接。通过空调冷媒与流经冷却器5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实现冷却液的降温。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安装蓄水瓶1的第一安装支架904和用于安装充电机8的第二安装支架903,所述第一安装支架904固定在左轮毂包上,所述第二安装支架903同时与所述右纵梁14和右轮毂包连接。这种设计能够减小蓄水瓶1和充电机8对行李箱容积的影响。此外,冷却器5通过第三安装支架902与右纵梁14连接,电子水泵4通过第四安装支架901与右纵梁14连接。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电池冷却***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和设置在车体上的电池冷却***,所述电池冷却***包括冷却管路以及通过冷却管路依次连接形成冷却液循环回路的蓄水瓶(1)、电子水泵(4)、冷却器(5)、动力电池(7)和充电机(8),所述动力电池(7)设置于所述车体前部,所述蓄水瓶(1)、所述电子水泵(4)、所述冷却器(5)和所述充电机(8)均设置于所述车体后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电池冷却***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电池(7)的管路接口端位于所述动力电池(7)后部且朝向所述车体后方,所述冷却器(5)的管路接口端位于所述冷却器(5)前部且朝向所述车体前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电池冷却***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包括行李箱地板、行李箱前横梁(11)、左纵梁(13)和右纵梁(14),所述左纵梁(13)中部和所述右纵梁(14)中部均与所述行李箱前横梁(11)连接,所述行李箱地板同时与所述左纵梁(13)后段、所述右纵梁(14)后段以及所述行李箱前横梁(11)搭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电池冷却***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水泵(4)和所述冷却器(5)均设置在所述右纵梁(14)后段的下方并且所述冷却器(5)位于所述电子水泵(4)之前,所述蓄水瓶(1)设置在所述左纵梁(13)后段的上方,所述充电机(8)设置在所述右纵梁(14)后段的上方,所述动力电池(7)设置在所述左纵梁(13)前段和所述右纵梁(14)前段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电池冷却***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李箱地板上设置有双通管安装板(3);所述冷却管路包括蓄水瓶出水连接软管(203)、电子水泵进水软管(204)、动力电池出水软管(209)和充电机进水软管(210),所述蓄水瓶出水连接软管(203)与所述电子水泵进水软管(204)通过第一双通管连通,所述动力电池出水软管(209)与所述充电机进水软管(210)通过第二双通管连通;所述第一双通管和所述第二双通管均固定在所述双通管安装板(3)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电池冷却***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路还包括蓄水瓶出水软管(201)、蓄水瓶出水硬管(202)、冷却器进水软管(205)、冷却器出水软管(206)、动力电池进水硬管(207)、动力电池进水软管(208)、动力电池出水软管(209)、充电机出水软管(211)、蓄水瓶回水硬管(212)和蓄水瓶回水软管(213),冷却液循环回路为:蓄水瓶(1)→蓄水瓶出水软管(201)→蓄水瓶出水硬管(202)→蓄水瓶出水连接软管(203)→第一双通管→电子水泵进水软管(204)→电子水泵(4)→冷却器进水软管(205)→冷却器(5)→冷却器出水软管(206)→动力电池进水硬管(207)→动力电池进水软管(208)→动力电池(7)→动力电池出水软管(209)→第二双通管→充电机进水软管(210)→充电机(8)→充电机出水软管(211)→蓄水瓶回水硬管(212)→蓄水瓶回水软管(213)→蓄水瓶(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电池冷却***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器出水软管(206)上设置有用于检测冷却液温度的水温传感器(6)。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电池冷却***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瓶出水硬管(202)和所述蓄水瓶回水硬管(212)通过第二固定套(1202)固定在所述行李箱地板上,所述蓄水瓶出水软管(201)和所述蓄水瓶回水软管(213)通过第一固定套(1201)固定在所述行李箱地板上,所述动力电池进水硬管(207)通过第三固定套(1203)固定在所述行李箱前横梁(11)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电池冷却***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器(5)通过空调高低压管(10)与空调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电池冷却***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安装蓄水瓶(1)的第一安装支架(904)和用于安装充电机(8)的第二安装支架(903),所述第一安装支架(904)固定在左轮毂包上,所述第二安装支架(903)同时与所述右纵梁(14)和右轮毂包连接。
CN202020005034.0U 2020-01-03 2020-01-03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电池冷却***布置结构 Active CN2116847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05034.0U CN211684758U (zh) 2020-01-03 2020-01-03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电池冷却***布置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05034.0U CN211684758U (zh) 2020-01-03 2020-01-03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电池冷却***布置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84758U true CN211684758U (zh) 2020-10-16

Family

ID=727987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005034.0U Active CN211684758U (zh) 2020-01-03 2020-01-03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电池冷却***布置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68475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2144888A (ja) ハイブリット車両
CN102844214A (zh) 车辆用电池的冷却装置
CN102089172A (zh) 混合动力车辆
CN207257354U (zh) 新能源车辆
JP2007182857A (ja) 冷却装置
CN211684758U (zh)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电池冷却***布置结构
BRPI1102164A2 (pt) motor de combustão interna, e, conjunto de coletor de admissão para um motor de combustão interna
JP7507538B2 (ja) 車両、及び、電池パック
CN207403543U (zh) 电池包、下车体组件及车辆
CN218661236U (zh) 整车热管理***、车辆
CN102361392B (zh) 内燃机车变流器冷却***
CN113133266A (zh) 一种冷却装置
CN113071285B (zh) 副水箱总成和热管理***
US20100044013A1 (en) Radiator of Automobile
CN112356639B (zh) 一种油电混合动力商用车热管理***及使用方法
CN206769990U (zh) 防爆柴油机排气冷却***
CN102080591B (zh) 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尾气减排发电***
CN213108959U (zh) 一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机舱布置结构及车辆
CN211210320U (zh) 一种冷却装置
CN209274707U (zh)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附件集成安装的副车架及其连接***
CN204677276U (zh) 一种半导体制冷的汽车冷却水箱
CN212499782U (zh) 一种热管理***及纯电动汽车
JP3178965U (ja) 電気自動車の温調装置
CN102259572A (zh) 汽车采暖装置
CN207711826U (zh) 拆卸式的增程动力***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