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67133U - 变速器及其变速器壳体 - Google Patents

变速器及其变速器壳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67133U
CN211667133U CN201922212780.7U CN201922212780U CN211667133U CN 211667133 U CN211667133 U CN 211667133U CN 201922212780 U CN201922212780 U CN 201922212780U CN 211667133 U CN211667133 U CN 2116671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rib plate
bearing chamber
transmission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21278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桂兵
杨波
张金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zhou Gea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zhou Ge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zhou Ge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zhou Gea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21278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6671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671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671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变速器及其变速器壳体。变速器壳体包括第一半壳体及第二半壳体。第一半壳体的内壁设置有用于安装第一输入轴轴承的第一轴承室。第一半壳体的内壁凸设有挡油筋板及第一接油筋板。挡油筋板沿第一轴承室的周向延伸。挡油筋板开设有贯穿所述挡油筋板的集油口。第一接油筋板与第一半壳体的内壁围设形成用于收集润滑油的接油腔。接油腔位于挡油筋板背向第一轴承室的一侧并与集油口连通。第二半壳体的内壁设置有用于安装第二输入轴轴承的第二轴承室。第二半壳体的内壁凸设有第二接油筋板。第二接油筋板与第二半壳体的内壁围设形成与接油腔连通的集油腔。集油腔与第二轴承室连通。故上述变速器壳体的设置,延长了变速器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变速器及其变速器壳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传动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变速器及其变速器壳体。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汽车的各项性能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汽车的传动性能。而在变速器中,为了防止齿轮及轴承由于摩擦等而发生过热磨损等情况,通常都会在使用时向变速器壳体内添加润滑油,并使差速器齿轮部分浸润在润滑油中,以通过转动的齿轮将变速器壳体底部的润滑油甩到需要润滑的齿轮及轴承处。
但是,很多时候由于受变速器安装条件限制,输入轴只能布置在差速器轴与中间轴连线的上侧,在润滑油液面与输入轴之间阻挡物也较多,另外由于变速器中齿轮很多时候都是斜齿轮,从而导致输入轴两端的两个轴承,至少一个不能接受足够的润滑油,使得至少一个轴承无法得到足够的润滑,大大影响了变速器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输入轴位置较高的变速器的使用寿较低的问题,提供一种使用寿命较长的变速器及其变速器壳体。
一种变速器壳体,包括:
第一半壳体,内壁设置有用于安装第一输入轴轴承的第一轴承室,所述第一半壳体的内壁凸设有挡油筋板及第一接油筋板,所述挡油筋板沿所述第一轴承室的周向延伸,且所述挡油筋板开设有贯穿所述挡油筋板的集油口,所述第一接油筋板与所述第一半壳体的内壁围设形成用于收集润滑油的接油腔,且所述接油腔位于所述挡油筋板背向所述第一轴承室的一侧,并与所述集油口连通;及
第二半壳体,与所述第一半壳体相对扣合,以形成呈中空结构的所述变速器壳体,所述第二半壳体的内壁设置有用于安装第二输入轴轴承的第二轴承室,所述第二半壳体的内壁凸设有第二接油筋板,所述第二接油筋板与所述第二半壳体的内壁围设形成与所述接油腔连通的集油腔,且所述集油腔与所述第二轴承室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变速器壳体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第一接油筋板的一端穿过所述集油口,并朝向所述第一端的方向弯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油筋板及所述第二接油筋板均沿所述第一轴承室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一接油筋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接油筋板的一端对接,以使所述接油腔及所述集油腔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油筋板沿所述第一轴承室径向的截面形状与所述第二接油筋板沿所述第一轴承室径向的截面形状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油腔及所述集油腔的内壁分别内陷有沿所述第一轴承室轴向延伸的第一导油槽及第二导油槽,且所述第一导油槽与所述第二导油槽连通,且所述第二导油槽与所述第二轴承室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油筋板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二接油筋板的第一出油孔,所述集油腔通过所述第一出油孔与所述第二轴承室连通;
所述第二半壳体的侧壁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二半壳体侧壁的第二出油孔,且所述第二出油孔与所述第一出油孔连通并轴对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油塞,所述油塞密封安装于所述第二出油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油腔的内壁开设有用于放置磁铁块的安装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半壳体的内壁凸设有与所述挡油筋板连接的导油筋板,以将所述第一半壳体的内壁分隔成顶部区域及底部区域,且所述第一轴承室位于所述底部区域内。
一种变速器,包括变速器壳体。
上述变速器及其变速器壳体,工作时,变速器壳体内的旋转部件旋转(主要包括齿轮、轴、轴承等),以将变速器壳体底部的润滑油甩出至挡油筋板朝向第一轴承室一侧的表面,此时位于挡油筋板表面的部分润滑油沿挡油筋板的表面流至集油口,并经集油口流入接油腔内,接油腔内的润滑油流动至集油腔内,并经集油腔流至第二轴承室内,以对第二轴承室内的第二输入轴轴承进行润滑。因此,挡油筋板、第一接油筋板及第二接油筋板的设置,可将变速器中旋转部件甩出至挡油筋板表面的部分润滑油引导至第二轴承室内,以对第二输入轴轴承进行的强制润滑,从而使得第一输入轴轴承及第二输入轴轴承均能得到充分润滑,有效地延长了变速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变速器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变速器壳体中第一半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变速器壳体中第二半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第二半壳体的剖视图;
图5为图4所示第二半壳体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在描述位置关系时,除非另有规定,否则当一元件被指为在另一元件“上”时,其能直接在其他元件上或亦可存在中间元件。亦可以理解的是,当元件被指为在两个元件“之间”时,其可为两个元件之间的唯一一个,或亦可存在一或多个中间元件。
在使用本文中描述的“包括”、“具有”、和“包含”的情况下,除非使用了明确的限定用语,例如“仅”、“由……组成”等,否则还可以添加另一部件。除非相反地提及,否则单数形式的术语可以包括复数形式,并不能理解为其数量为一个。
此外,附图并不是1:1的比例绘制,并且各元件的相对尺寸在附图中仅以示例地绘制,而不一定按照真实比例绘制。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变速器(图未示)及其变速器壳体10。其中,变速器包括变速器壳体10。
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3,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的变速器壳体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半壳体100及第二半壳体200。具体的,第一半壳体100及第二半壳体200相对扣合后形成呈中空结构的变速器壳体10。一般情况下,变速器壳体10由前壳体及后壳体组成,故第一半壳体100为前壳体及后壳体中的任意一个,第二半壳体200为前壳体及后壳体中的另一个。
第一半壳体100及第二半壳体200的内壁分别设置有用于安装第一输入轴轴承(图未示)的第一轴承室110及用于安装第二输轴轴承(图未示)的第二轴承室210。具体的,变速器还包括输入轴(图未示)。输入轴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输入轴轴承及第二输入轴轴承可转动地穿设于第一轴承室110及第二轴承室210。
第一半壳体100的内壁凸设有挡油筋板120及第一接油筋板130。挡油筋板120沿第一轴承室110的周向延伸。挡油筋板120主要起导油及遮挡的作用。挡油筋板120开设有贯穿挡油筋板120的集油口121。
变速器工作时,变速器壳体10内的旋转部件旋转,特别是安装于输入轴上的齿轮旋转时,以将位于变速器壳体10底部的润滑油甩至挡油筋板120朝向第一轴承室110一侧的表面,位于挡油筋板120表面的部分润滑油在变速器中齿轮转动时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下流至集油口121,另外一部分则在其重力作用下流至第一轴承室110内,以对第一输入轴轴承进行充分润滑。
第一接油筋板130与第一半壳体100的内壁围设形成用于收集润滑油的接油腔140。接油腔140位于挡油筋板120背向第一轴承室110的一侧,并与集油口121连通。变速器工作时,流至集油口121的润滑油,经集油口121流入接油腔140内,以实现润滑油在接油腔140内的汇集。
第二半壳体200的内壁凸设有第二接油筋板220。第二接油筋板220与第二半壳体200的内壁围设形成与接油腔140连通的集油腔230。
第二接油筋板220凸设于第二半壳体200的内壁,并与第二半壳体200的内壁围设形成与接油腔140连通的集油腔230。集油腔230与第二轴承室210连通。由此,变速器工作时,汇集于接油腔140内的润滑油流动至集油腔230内,并经集油腔230流至第二轴承室210内以对第二输入轴轴承进行润滑。
由此,挡油筋板120、第一接油筋板130及第二接油筋板220的设置,可将变速器旋转部件甩出至挡油筋板120表面的部分润滑油引导至第二轴承室210内,以对第二输入轴轴承进行强制润滑,从而使得第一输入轴轴承及第二输入轴轴承均能得到充分润滑,有效地延长了变速器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变速器壳体10包括相对的第一端310及第二端320。当变速器位于水平面时,第一端310为变速器壳体10的顶端,第二端320为变速器壳体10的底端。第一接油筋板130的一端穿过集油口121,并朝向第一端310的方向弯折。具有的,第一接油筋板130的一端穿过集油口121,并向上弯折。由此,第一接油筋板130的一端向上弯折,使得变速器中旋转部件旋转甩至挡油筋板120表面的润滑油,更多地经集油口121流至接油腔140内,使得更多的润滑油经集油腔230流至第二轴承室210内,进而使得位于第二轴承室210内的第二输入轴轴承的润滑效果更好,进一步降低了第二输入轴轴承由于过热、磨损等而损坏的概率,进一步延长了变速器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接油筋板130及第二接油筋板220均沿第一轴承室110的轴向延伸。第一接油筋板130的一端与第二接油筋板220的一端对接,以使接油腔140及集油腔230连通。由此,第一接油筋板130沿第一轴承室110的轴向延伸。当第一半壳体100及第二半壳体200相对扣合后,第一接油筋板130及第二接油筋板220对接,以使接油腔140及集油腔230连通,可实现接油腔140内的润滑油向集油腔230内的流动。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接油筋板130沿第一轴承室110径向的截面形状与第二接油筋板220沿第一轴承室110径向的截面形状相同。由此,第一接油筋板130及第二接油筋板220均沿第一轴承室110的轴向延伸。将第一接油筋板130及第二接油筋板220设置为相同的形状,使得第一接油筋板130及第二接油筋板220在对接处平齐,可提高第一接油筋板130与第二接油筋板220对接时的对接效果。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接油腔140的内壁及集油腔230的内壁分别内陷形成沿第一轴承室110的轴向延伸的第一导油槽(图未示)及第二导油槽(图未示)。第一导油槽与第二导油槽连通。第二导油槽与第二轴承室210连通。
使用时,进入接油腔140内的润滑油在其自身重力作用中汇集到第一导油槽内,第一导油槽内的润滑油流至第二导油槽内,第二导油槽内的润滑油再流至第二轴承室210内以对第二输入轴轴承进行润滑。由于第一导油槽及第二导油槽为细长的内凹结构,进入接油腔140内的润滑油更容易在第一导油槽内汇集,而第一导油槽及第二导油槽内较多的润滑油,使其由接油腔140及集油腔230内的流动速度更快,从而使得第二轴承室210内第二输入轴轴承可以得到更为充分的润滑。
请一并参阅图4,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接油筋板220开设有贯穿第二接油筋板220的第一出油孔221。接油腔140通过第一出油孔221与第二轴承室210连通。具体的,当集油腔230的内壁开设有第二导油槽时,第一出油孔221位于第二导油槽内。由此,第一出油孔221的设置,可实现集油腔230与第二轴承室210的连通,集油腔230内的润滑油经第一出油孔221流至第二轴承室210内。
请一并参阅图5,第二半壳体200的侧壁开设有贯穿第二半壳体200侧壁的第二出油孔240。第一出油孔221与第二出油孔240相互连通并轴对齐。由此,第一出油孔221与第二出油孔240之间可形成一个贯通孔。
当需要加工第一出油孔221时,可以直接利用钻刀等工具从第二半壳体200的外部对第二半壳体200进行钻孔操作,以形成第一出油孔221及第二出油孔240;也可以在第二半壳体200铸造加工时,在注塑模具的模腔内设置一个芯轴,当第二半壳体200注塑完成后脱模时,可将芯轴从第二出油孔240位于第二半壳体200外表面的开口直接取出,即可完成第一出油孔221及第二出油孔240的加工。由此,第二出油孔240是一个工艺孔,主要用于第一出油孔221的辅助加工。因此,第二出油孔240的设置,使得第一出油孔221的加工较为简单。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变速器壳体10还包括油塞400。油塞400密封安装于第二出油孔240内。油塞400可以为螺塞、碗型塞等。在变速器工作时,若不对第二出油孔240进行封堵,则集油腔230内的润滑油极有可能会进第二出油孔240流出第二半壳体200外。因此,油塞400主要起封堵第二出油孔240的作用,以降低集油腔230内的润滑油流出变速器壳体10外的概率。
请再次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接油腔140的内壁开设有用于放置磁铁块(图未示)的安装槽231。在变速器中,磁铁块可拆卸地安装于安装槽231内。具体的,磁铁块吸附于安装槽231的内壁。
变速器工作时,变速器壳体10内的铁屑颗粒通过旋转部件旋转,飞溅至挡油筋板120朝向第一轴承室110一侧的表面,部分铁屑在挡油筋板120的表面移动,并经集油口121运动至接油腔140内。若这些混合有铁屑的润滑油经集油腔230流至第二轴承室210内对第二输入轴轴承进行润滑时,会影响第二输入轴轴承的运行精度。
而设置于接油腔140内的磁铁块,通过磁力可将接油腔140内润滑油中的铁屑进吸附收集在磁铁块的表面,以对接油腔140内润滑油中的铁屑进行过滤,以延长润滑油的使用期限,并提高对第二输入轴轴承的润滑效果,为第二输入轴轴承的运行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进一步延长了变速器的使用寿命。而接油腔140内的磁铁块可在变速器保养时取出,并将其表面的铁屑清理之后重新安装到安装槽231内。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半壳体100的内壁凸设有与挡油筋板120连接的导油筋板150,以将第一半壳体100的内壁分隔成顶部区域160及底部区域170。第一轴承室110位于底部区域170内。由此,第一轴承室110位于底部区域170。挡油筋板120及导油筋板150可阻挡飞溅的润滑油,大大减少了进入富女干部区域的润滑油,减少了润滑油的浪费,提高了变速器的润滑效果。
当变速器壳体10包括相对的第一端310及第二端320时,顶部区域160为第二半壳体200位于第一端310的内部区域,底部区域170为第二半壳体200位于第二端320的内壁区域。
上述变速器及其变速器壳体10,工作时,变速器壳体10内的旋转部件旋转(主要包括齿轮、轴、轴承等),以将变速器壳体10底部的润滑油甩出至挡油筋板120朝向第一轴承室110一侧的表面,此时位于挡油筋板120表面的部分润滑油沿挡油筋板120的表面流至集油口121,并经集油口121流入接油腔140内,接油腔140内的润滑油流动至集油腔230内,并经集油腔230流至第二轴承室210内,以对第二轴承室210内的第二输入轴轴承进行润滑。因此,挡油筋板120、第一接油筋板130及第二接油筋板220的设置,可将变速器中旋转部件甩出至挡油筋板120表面的部分润滑油引导至第二轴承室210内,以对第二输入轴轴承进行的强制润滑,从而使得第一输入轴轴承及第二输入轴轴承均能得到充分润滑,有效地延长了变速器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变速器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半壳体,内壁设置有用于安装第一输入轴轴承的第一轴承室,所述第一半壳体的内壁凸设有挡油筋板及第一接油筋板,所述挡油筋板沿所述第一轴承室的周向延伸,且所述挡油筋板开设有贯穿所述挡油筋板的集油口,所述第一接油筋板与所述第一半壳体的内壁围设形成用于收集润滑油的接油腔,且所述接油腔位于所述挡油筋板背向所述第一轴承室的一侧,并与所述集油口连通;及
第二半壳体,与所述第一半壳体相对扣合,以形成呈中空结构的所述变速器壳体,所述第二半壳体的内壁设置有用于安装第二输入轴轴承的第二轴承室,所述第二半壳体的内壁凸设有第二接油筋板,所述第二接油筋板与所述第二半壳体的内壁围设形成与所述接油腔连通的集油腔,且所述集油腔与所述第二轴承室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器壳体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第一接油筋板的一端穿过所述集油口,并朝向所述第一端的方向弯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油筋板及所述第二接油筋板均沿所述第一轴承室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一接油筋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接油筋板的一端对接,以使所述接油腔及所述集油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速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油筋板沿所述第一轴承室径向的截面形状与所述第二接油筋板沿所述第一轴承室径向的截面形状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速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油腔及所述集油腔的内壁分别内陷有沿所述第一轴承室轴向延伸的第一导油槽及第二导油槽,且所述第一导油槽与所述第二导油槽连通,且所述第二导油槽与所述第二轴承室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油筋板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二接油筋板的第一出油孔,所述集油腔通过所述第一出油孔与所述第二轴承室连通;
所述第二半壳体的侧壁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二半壳体侧壁的第二出油孔,且所述第二出油孔与所述第一出油孔连通并轴对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速器壳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油塞,所述油塞密封安装于所述第二出油孔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油腔的内壁开设有用于放置磁铁块的安装槽。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壳体的内壁凸设有与所述挡油筋板连接的导油筋板,以将所述第一半壳体的内壁分隔成顶部区域及底部区域,且所述第一轴承室位于所述底部区域内。
10.一种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变速器壳体。
CN201922212780.7U 2019-12-11 2019-12-11 变速器及其变速器壳体 Active CN2116671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12780.7U CN211667133U (zh) 2019-12-11 2019-12-11 变速器及其变速器壳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12780.7U CN211667133U (zh) 2019-12-11 2019-12-11 变速器及其变速器壳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67133U true CN211667133U (zh) 2020-10-13

Family

ID=727338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212780.7U Active CN211667133U (zh) 2019-12-11 2019-12-11 变速器及其变速器壳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66713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13648A1 (zh) * 2022-12-02 2024-06-06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混动变速器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13648A1 (zh) * 2022-12-02 2024-06-06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混动变速器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39717A (zh) 变速器及其变速器壳体
CN109538743A (zh) 一种水冷电机前轴承油润滑机构和电机驱动总成
CN202274066U (zh) 一种电动汽车减速器箱体
CN210290680U (zh) 变速器及其变速器壳体
CN211667133U (zh) 变速器及其变速器壳体
US10962102B2 (en) Supporting device for a bearing mounted on a differential housing
JP4869513B2 (ja) 変速機用潤滑装置
US11306814B2 (en) Differential reducer including means for collecting oil in the two directions of rotation
EP2187099A1 (en) Lubrication structure of gear train encased in gear case
CN104405849A (zh) 一种自动变速箱
CN210068902U (zh) 一种电驱动总成
CN219327773U (zh) 一种对油冷电机减速器的差速器前端轴承供油的流道结构
CN217481912U (zh) 电动汽车高速行星齿轮箱
CN220668337U (zh) 一种变速器箱体润滑结构及汽车
CN217135284U (zh) 油室及泵用电机
CN203892519U (zh) 一种变速器壳体组件及汽车
CN216895669U (zh) 电驱动总成***及包括其的车辆
CN219493011U (zh) 减速器挡油板、减速器及动力总成
CN212536608U (zh) 变速箱轴承座、变速箱及车辆
CN220118611U (zh) 一种变速箱轴承润滑结构
CN111288152A (zh) 一种轴承润滑装置
CN217152919U (zh) 电机变速箱动力总成及电动车辆
CN213628809U (zh) 一种变速器轴承独立润滑结构
CN212959788U (zh) 一种驱动桥主减速器的油润滑结构
CN218000362U (zh) 行星传动固定行星轮的主动润滑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