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19652U - 副车架总成及含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副车架总成及含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19652U
CN211519652U CN201922334713.2U CN201922334713U CN211519652U CN 211519652 U CN211519652 U CN 211519652U CN 201922334713 U CN201922334713 U CN 201922334713U CN 211519652 U CN211519652 U CN 2115196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frame
vehicle frame
reinforcing plate
sub vehicl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33471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旭晖
徐佳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oros Automotiv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oros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oros Automotiv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oros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33471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196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196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196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副车架总成及含其的车辆,副车架总成包括副车架本体,所述副车架本体具有中空的内腔,所述副车架总成还包括:悬置支架,所述悬置支架连接于所述副车架本体的表面;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竖直设置并固定于所述副车架本体的内腔,所述加强板沿所述副车架总成的纵向方向延伸,所述加强板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副车架本体和所述悬置支架的连接处。该副车架总成及含其的车辆中,副车架总成通过的副车架本体的内腔固定加强板,并使加强板沿纵向方向延伸至副车架本体和悬置支架的连接处,使得副车架本体中空的内腔能够被加强板左右分隔,以提高局部应力在副车架本体上传递的能力,有效分散应力,避免副车架本体出现疲劳失效问题。

Description

副车架总成及含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部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副车架总成及含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副车架总成可以看作是车辆前后车桥的骨架,是车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有产品的副车架本体通常由副车架上片和副车架下片组合焊接而成,以形成一个具有中空内腔的部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副车架本体局部受到的应力不易通过内腔进行分散,导致局部受到的应力比较大,容易出现疲劳失效。其中,特别是在副车架本体与悬置支架的连接处位置,该处的垂向刚度较小,容易出现变形和共振。
另外,现有技术中对副车架结构进行设计时,若在车辆开发设计中要增加副车架的负载时,一般会采取增加副车架上下片厚度的方式以增加副车架承载能力,这种加强方式容易导致副车架整体重量的上升,且由于材料用量上升,产品成本也难以控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副车架本体受到的应力无法分散,容易出现变形、共振或疲劳失效等问题的缺陷,提供一种副车架总成及含其的车辆。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副车架总成,其包括副车架本体,所述副车架本体具有中空的内腔,所述副车架总成还包括:
悬置支架,所述悬置支架连接于所述副车架本体的表面;
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竖直设置并固定于所述副车架本体的内腔,所述加强板沿所述副车架总成的纵向方向延伸,所述加强板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副车架本体和所述悬置支架的连接处。
该副车架总成通过的副车架本体的内腔固定加强板,并使加强板沿纵向方向延伸至副车架本体和悬置支架的连接处,使得副车架本体中空的内腔能够被加强板左右分隔,以提高局部应力在副车架本体上传递的能力,有效分散应力,避免副车架本体出现疲劳失效问题。
此外,加强板还能对副车架本体与悬置支架的连接处进行加强,以改善该处的垂向刚度,避免副车架总成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变形和共振。
较佳地,所述悬置支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并列设置并分别连接于所述副车架本体的表面;
所述加强板的一端具有分叉结构,所述分叉结构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副车架本体的连接处以及所述第二支架和所述副车架本体的连接处,以在悬置支架呈分体状态下同样实现加强板对悬置支架与副车架本体连接处进行加强的目的。
较佳地,所述加强板包括:
连接加强板,所述连接加强板为弯板,所述连接加强板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副车架本体的连接处以及所述第二支架和所述副车架本体的连接处;
中间加强板,所述中间加强板为直板,所述中间加强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加强板的中间位置,所述中间加强板沿所述副车架总成的纵向方向延伸。
较佳地,所述连接加强板为“U”形弯板,以通过圆弧过度的方式避免应力在连接加强板的某个折弯处集中。
较佳地,所述副车架本体包括副车架上片和副车架下片,所述副车架上片和所述副车架下片相互贴合并形成所述副车架本体的内腔,所述加强板的上下两侧分别连接于所述副车架上片和所述副车架下片。
较佳地,所述加强板的下表面焊接于所述副车架下片,所述加强板的上表面具有与所述副车架上片平面贴合的折边;
所述副车架上片的表面具有焊接孔,所述焊接孔分布于所述副车架上片与所述加强板相贴合的位置处,以在副车架上片和副车架下片完成焊接后,可通过焊接孔从外部将位于内腔内的加强板焊接在副车架上片的内表面。
较佳地,所述焊接孔为沿所述加强板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槽孔,以增加加强板与副车架上片的焊接面积。
较佳地,所述悬置支架和所述加强板均焊接于所述副车架本体,所述悬置支架与所述副车架本体的焊接点和所述加强板与所述副车架本体的焊接点错位设置,以防止焊接应力集中的情况发生。
较佳地,所述加强板的表面设有减重孔,以实现零件轻量化的目的。
一种车辆,其具有如上所述的副车架总成。
该车辆通过在副车架本体的特定位置设置加强板,可有效增加副车架本体整体的横向刚度和扭转刚度,进而提高车辆整车横向刚度和抗扭刚度,以提升整车操纵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该副车架总成及含其的车辆中,副车架总成通过的副车架本体的内腔固定加强板,并使加强板沿纵向方向延伸至副车架本体和悬置支架的连接处,使得副车架本体中空的内腔能够被加强板左右分隔,以提高局部应力在副车架本体上传递的能力,以有效分散应力,避免副车架本体出现疲劳失效问题。
此外,加强板还能对副车架本体与悬置支架的连接处进行加强,以改善该处的垂向刚度,避免副车架总成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变形和共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副车架总成的组合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副车架总成的分解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连接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中间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副车架本体1,内腔1a
副车架上片11,焊接孔111
副车架下片12
悬置支架2
第一支架21
第二支架22
加强板3,减重孔a,折边b
连接加强板31
中间加强板3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副车架总成,如图1所示,该副车架总成包括副车架本体1以及悬置支架2,其中,悬置支架2包括相对并列设置的第一支架21和第二支架22,第一支架21和第二支架22分别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副车架本体1的一侧表面位置,第一支架21和第二支架22共同连接悬置总成(图中未示出),以实现悬置总成与副车架总成相连的目的。
如图2所示,副车架本体1包括副车架上片11和副车架下片12,副车架上片11和副车架下片12上下贴合并焊接固定,以在副车架上片11和副车架下片12之间形成一中空的内腔1a。该副车架总成还包括加强板3,加强板3竖直设置并固定在副车架本体1的内腔1a中,加强板3沿着副车架总成的纵向方向A延伸,且加强板3的一端延伸至副车架本体1和悬置支架2的连接位置处。
其中,本实施例中的副车架总成的纵向方向A是指副车架总成的前后方向,也即车辆的前后方向
该副车架总成通过的副车架本体1的内腔1a固定加强板3,并使加强板3沿纵向方向A延伸至副车架本体1和悬置支架2的连接处,使得副车架本体1中空的内腔1a能够被加强板3左右分隔,以提高局部应力在副车架本体1上传递的能力,有效分散应力,避免疲劳失效。此外,加强板3还能对副车架本体1与悬置支架2的连接处进行加强,以改善该处的垂向刚度,避免副车架总成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变形和共振。
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通过增加板厚方式加强副车架本体1的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副车架总成能够不改变前副车架本体1的形状,并降低了开发成本和用料成本的基础上,有效解决副车架本体1容易形变的问题。
其中,对于加强板3的具体结构,在此以本实施例为例:由于悬置支架2有两个相对独立的第一支架21和第二支架22组成,如图2所示,加强板3朝向悬置支架2侧的一端也对应地呈“Y”形的分叉结构,该分叉结构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一支架21和副车架本体1的连接处,以及第二支架22和副车架本体1的连接处,以在悬置支架2为分体状态的情况下同样实现加强板3对悬置支架2与副车架本体1连接处进行加强的目的。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的加强板3包括连接加强板31和中间加强板32两种。连接加强板31如图3所示的为弯板,该连接加强板31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一支架21和副车架本体1的连接处,以及第二支架22和副车架本体1的连接处,实现加强悬置支架2连接处的目的。优选地,该连接加强板31可以“U”形弯板,以通过圆弧过度的方式避免应力在连接加强板31的某个折弯处集中。
中间加强板32如图4所示的为直板,该中间加强板32的一端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加强板3的中间位置处,且中间加强板32沿着副车架总成的纵向方向A延伸,以将副车架本体1的内腔1a分隔为左右两个区域,使作用于副车架本体1的局部应力能够更有效地分散。
如图3和图4所示,在连接加强板31和中间加强板32的表面均设置有减重孔a结构,以实现零件轻量化的目的。
此外,虽然连接加强板31的两端均通过焊接的方式与副车架本体1固定,但第一支架21、第二支架22以及连接加强板31与副车架本体1的焊接点应当交错布置,以防止焊接应力集中的情况发生。
如图2,副车架本体1由副车架上片11和副车架下片12焊接而成,而加强板3则分别与副车架上片11和副车架下片12焊接固定。具体来说,在副车架上片11和副车架下片12未焊接时,加强板3的连接加强板31和中间加强板32的下表面首先焊接在副车架下片12上。而后,副车架上片11和副车架下片12焊接固定,使加强板3位于副车架本体1的内腔1a内。
对于加强板3与副车架上片11之间如何焊接固定的具体方案,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较佳的解决方案:如图2-4所示,加强板3的连接加强板31和中间加强板32的上表面均具有与副车架上片11相贴合并焊接的折边b,而副车架上片11的表面也具有焊接孔111,这些焊接孔111分布在副车架上片11与加强板3相贴合的位置处。因此,当副车架上片11和副车架下片12完成焊接后,可通过上述焊接孔111从外部将位于内腔1a内的加强板3焊接在副车架上片11的内表面。
优选地,该焊接孔111可以是沿加强板3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槽孔,以通过设置长槽孔的方式增加加强板3与副车架上片11的焊接面积。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副车架本体1的焊接顺序也可以颠倒,即:焊接孔设置在副车架下片12的表面,加强板3先与副车架上片11进行焊接,再在副车架上片11和副车架下片12焊接之后通过位于加强板3下部的折边与副车架下片12的焊接孔进行焊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其采用如上所述的副车架总成。该车辆通过在副车架本体1的特定位置设置加强板3,可有效增加副车架本体1整体的横向刚度和扭转刚度,进而提高车辆整车横向刚度和抗扭刚度,以提升整车操纵稳定性。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副车架总成,其包括副车架本体,所述副车架本体具有中空的内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总成还包括:
悬置支架,所述悬置支架连接于所述副车架本体的表面;
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竖直设置并固定于所述副车架本体的内腔,所述加强板沿所述副车架总成的纵向方向延伸,所述加强板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副车架本体和所述悬置支架的连接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悬置支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并列设置并分别连接于所述副车架本体的表面;
所述加强板的一端具有分叉结构,所述分叉结构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副车架本体的连接处以及所述第二支架和所述副车架本体的连接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包括:
连接加强板,所述连接加强板为弯板,所述连接加强板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副车架本体的连接处以及所述第二支架和所述副车架本体的连接处;
中间加强板,所述中间加强板为直板,所述中间加强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加强板的中间位置,所述中间加强板沿所述副车架总成的纵向方向延伸。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加强板为“U”形弯板。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本体包括副车架上片和副车架下片,所述副车架上片和所述副车架下片相互贴合并形成所述副车架本体的内腔,所述加强板的上下两侧分别连接于所述副车架上片和所述副车架下片。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的下表面焊接于所述副车架下片,所述加强板的上表面具有与所述副车架上片平面贴合的折边;
所述副车架上片的表面具有焊接孔,所述焊接孔分布于所述副车架上片与所述加强板相贴合的位置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孔为沿所述加强板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槽孔。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悬置支架和所述加强板均焊接于所述副车架本体,所述悬置支架与所述副车架本体的焊接点和所述加强板与所述副车架本体的焊接点错位设置。
9.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的表面设有减重孔。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其具有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副车架总成。
CN201922334713.2U 2019-12-23 2019-12-23 副车架总成及含其的车辆 Active CN2115196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34713.2U CN211519652U (zh) 2019-12-23 2019-12-23 副车架总成及含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34713.2U CN211519652U (zh) 2019-12-23 2019-12-23 副车架总成及含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19652U true CN211519652U (zh) 2020-09-18

Family

ID=724466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334713.2U Active CN211519652U (zh) 2019-12-23 2019-12-23 副车架总成及含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51965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721312B2 (ja) 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US7083225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of periphery of rear suspension
CN108349536A (zh) 后副车架结构
JP3866415B2 (ja) 車体構造
JPH11180347A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6159974B2 (ja) フロントクロスメンバ
US20230331306A1 (en) Chassis Subframe of a Two-Track Vehicle
CN108349534A (zh) 后副车架结构
CN211519652U (zh) 副车架总成及含其的车辆
CN107161217B (zh) 一种提升后悬置安装点刚度的前副车架加强支架结构
WO2013171828A1 (ja)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CN214396950U (zh) 车架和车辆
CN106828090B (zh) 一种传动轴安装结构
JPH11192977A (ja) 自動車の車体フレーム補強構造
EP3293079B1 (en) Auxiliary cross-member structure for supporting elements of a motor-vehicle front suspension
CN221188754U (zh) 副车架及车辆
JP2002019643A (ja) 自動車の車体フロア側部構造
CN220430285U (zh) 副车架和车辆
CN217456111U (zh) 一种后副车架安装结构
CN216546375U (zh) 一种副车架横梁、副车架和车辆
CN220430284U (zh) 副车架总成和车辆
JP2985034B2 (ja) トレーリングア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の構造
CN214928884U (zh) 一种后背门加强结构及汽车
CN218662041U (zh) 汽车后副车架及汽车
CN216734482U (zh) 车架总成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