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476093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476093U
CN211476093U CN202020121581.5U CN202020121581U CN211476093U CN 211476093 U CN211476093 U CN 211476093U CN 202020121581 U CN202020121581 U CN 202020121581U CN 211476093 U CN211476093 U CN 2114760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outlet
carrier
air conditioner
wi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2158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健
谢鹏
刘奇伟
翟富兴
郑辉
郭绍胜
姬安生
易正清
贺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12158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4760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4760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4760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空调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出风口;出风组件,设于所述出风口处,所述出风组件具有第一出风结构、第二出风结构和导风板,所述第一出风结构和所述第二出风结构均适于供气流通过,所述导风板适于转动以调节所述第一出风结构和第二出风结构的风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导风板能够引导气流的流动方向,从而可将气流引导后流向第一出风结构或第二出风结构,从而形成多种出风方式,进而调节第一出风结构和第二出风结构的风量,使得用户可以基于自身需求合理分配送风方向及风量,使用自由度更高,提高了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相关技术中的空调器,送风经由出风口通过导风构件进行导向后排出,送风方向单一且送风风量不可调,无法满足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提供了一种空调器。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壳体具有出风口;出风组件,设于出风口处,出风组件具有第一出风结构、第二出风结构和导风板,第一出风结构和第二出风结构均适于供气流通过,导风板适于转动以调节第一出风结构和第二出风结构的风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在工作过程中,导风板能够引导气流的流动方向,从而可将气流引导后流向第一出风结构或第二出风结构,从而形成多种出风方式,进而调节第一出风结构和第二出风结构的风量,使得用户可以基于自身需求合理分配送风方向及风量,使用自由度更高,提高了用户体验。
可以理解的是,出风组件通过第一出风结构、第二出风结构及导风板的设置可以提供不同的工作模式。例如,当用户对制冷或制热要求较高时,可以控制空调器以正常送风模式进行工作,控制导风板转动,对空调器的送风风量进行分配,使送风经由第一出风结构和第二出风结构中朝向用户的一者进行送风;当用户对送风舒适度要求较高,可以控制空调器以无风感模式进行工作,控制导风板转动,使送风经由第一出风结构和第二出风结构中非朝向用户的一者进行送风;也可以控制导风板转动,送风经由第一出风结构和第二出风结构同时排出,对送风风量起到分流作用,能够在总送风量未减少的前提下,减少或避免送风直接朝向用户,在无风感状态下能够确保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果。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空调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出风组件还包括:第一载体,第一出风结构设于第一载体上;第二载体,第二出风结构设于第二载体上,第二载体适于在遮挡出风口的位置和打开出风口的位置之间运动;其中,第二载体适于遮挡出风口并与第一载体搭靠配合以拼合形成腔体,腔体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出风口外侧,且腔体与出风口相连通,腔体形成有用于排风的侧开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出风组件进一步包括了第一载体和第二载体,第一出风结构设置在第一载体上,第二出风结构设置在第二载体上,第一载体与第二载体搭靠配合以拼合形成腔体,且腔体上形成有侧开口。腔***于出风口外并与出风口相连通,从而可以通过腔体实现大量出风,腔体形成有用于排风的侧开口,气流由侧面吹出避免正面出风直接吹人,实现了无风感出风,并且还降低了整体出风阻力,进一步地提升了房间温度的均匀性,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第一载体与第二载体搭靠配合以拼合形成腔体,便于腔体的形成,通过腔体的形成能够对空调器的送风进行缓冲,且能够通过第二载体及腔体上的侧开口改变送风方向,实现无风感出风,进一步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二出风结构包括散风部件,散风部件适于供气流穿过且适于使穿过的气流扩散流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提供了第二出风结构的组成,第二出风结构包括了散风部件。第二载体的散风部件能够使气流扩散流动,进而可以改变空调器送风的方向,能够避免送风直接吹向用户,加强无风感效果,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具体地,散风部件适于对穿过其的气流切割,从而形成无风感。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散风部件包括:第一扇叶,第一扇叶具有第一叶片;第二扇叶,第二扇叶具有第二叶片,第二扇叶与第一扇叶沿轴向设置,第二扇叶适于转动,且第二扇叶适于转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其中,当第二扇叶处于第一位置,第二叶片与第一叶片沿散风部件的轴向错开,当第二扇叶处于第二位置,第二叶片与第一叶片沿散风部件的轴向至少部分重合。
在该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提供了散风部件的结构,散风部件包括了第一扇叶与第二扇叶,第二扇叶能够转动与第一扇叶轴向错开或轴向部分重合,如此设置散风部件可以提供不同程度的散风效果。
具体地,当第二扇叶与第一扇叶轴向错开时,第二扇叶上的第二叶片与第一扇叶上的第一叶片之间缝隙较小,第二载体会处于封闭状态;当第二扇叶与第一扇叶轴向部分重合时,第二扇叶上的第二叶片与第一扇叶上的第一叶片之间缝隙较大,空调器送风可以通过散风部件排出,通过第一叶片与第二叶片进行气流扩散流动,实现无风感送风。通过第一扇叶与第二扇叶不同的重合面积即可提供不同的散风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出风组件具有第一形态,出风组件处于第一形态下,第二载体遮挡出风口,且第一载体和第二载体拼合形成腔体,导风板将出风口吹出的风导向第一载体,第二扇叶处于第一位置;和/或出风组件具有第二形态,出风组件处于第二形态下,第二载体遮挡出风口,且第一载体和第二载体拼合形成腔体,导风板将出风口吹出的风导向第二载体,第二扇叶处于第二位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出风组件具备第一形态与第二形态,出风组件在第一形态下和第二形态下能够形成不同的出风方式。进一步地,出风组件在第一形态下的出风方向与出风组件在第二形态下的出风方向不同。
具体地,出风组件在第一形态下,第二载体遮挡出风口并与第一载体拼合成腔体,且腔体具有侧开口,从而能够通过腔体形成多方位的无风感出风,也就是使得原本只能从出风口流出的气流,能够由第一出风结构、第二出风结构和两侧的侧开口这四个部分流出,削弱了气流的冲击力,进而形成4D无风感,其中,导风板将风导向第一载体,第二叶片处于第一位置,此时第二扇叶与第一扇叶轴向错开,第二扇叶上的第二叶片与第一扇叶上的第一叶片之间缝隙较小,送风通过第二载体排出的难度较大,从而大部分气流经由第一载体上的第一出风结构排出。
具体地,出风组件在第二形态下,第二载体遮挡出风口,并与第一载体拼合成腔体,且腔体具有侧开口,从而能够通过腔体形成多方位的无风感出风,也就是使得原本只能从出风口流出的气流,能够由第一出风结构、第二出风结构和两侧的侧开口这四个部分流出,削弱了气流的冲击力,进而形成4D无风感出风,其中,从而可通过腔体形成无风感出风,其中,导风板将风导向第二载体,且第二扇叶处于第二位置,也即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至少部分重合,从而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的轴向缝隙更大,气流流出的阻力较小,使得大部分气流将由第二出风结构排出,进行形成另一种出风方式以供用户选择。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载体和第二载体拼合成腔体后,能够形成无风感出风模式,同时,通过导风板的转动实现第一出风结构和第二出风结构的出风风量的调节,从而形成多种出风方式。
具体地,由于散风组件的运动、导风板的转动及第二扇叶的转动使得出风组件具有不同的形态,比如上述第一形态和第二形态。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出风组件还包括:导风件,设置在侧开口处,导风件适于转动以开启或关闭侧开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出风组件进一步包括了导风件,通过导风件的设置能够关闭或开启侧开口,使空调器的控制更为灵活。具体地,当需要对空调器进行分流送风时可以转动导风件开启侧开口,为送风提供出口;当需要较强制冷或制热效果时,可以通过导风件关闭侧开口,使空调器送风优先相用户方向送出,进一步提高了用户体验。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空调器还包括:百叶,设置在出风口处和/或设置在侧开口处。
在该技术方案中,空调器进一步包括了百叶,通过百叶的设置可以实现对送风进行分流与导向的作用,使空调器使用更为方便、舒适。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出风口处的百叶形成在导风板上;侧开口处的百叶形成在导风件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百叶形成在导风件上,也就是百叶和导风件集成为一体式结构,从而使得导风件在导风时也具有散风作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壳体的一部分形成第一载体。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壳体上形成第一载体,使得第一载体与壳体为一体式结构,从而提高了第一载体的连接强度,同时也避免第一载体与壳体的连接处漏风,提高了送风效果。进一步地,第一载体形成在壳体上,便于第一载体的安装,无需额外装配第一载体的安装构件,降低了生产成本与装配难度,省去了装配安装构件的工艺步骤,大大提高了空调器的生产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壳体内设有底盘,底盘限定出风道,风道与出风口相连通,其中,壳体的一部分沿着风道的内表面的延伸方向自风道的出口延伸至出风口形成第一载体。
在该技术方案中,壳体的一部分沿着风道的内表面的延伸方向自风道的出口延伸至出风口形成第一载体,使得第一载体的延伸方向与出风方向相同,进而使得第一载体的导风效果更加柔和。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载体自风道的出口延伸至出风口,一方面为空调器送风提供导向作用,使空调器能够朝向预期方向送风,能够提高空调器制冷或制热的效率,提高用户体验;另一方面,使得经由风道送达的风能够尽快与第一载体接触,在送风从风道出口进入壳体到经由出风口排出的过程中,第一载体均可起到导向作用,使得空调器送风方向的控制更为可靠,同时能够避免空调器出现跑风或漏风等现象,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底盘的设置,一方面为出风道提供了设置位置,同时也可以将空调器的换热器设置在底盘上,也可以为空调器的换热器提供安装位置,使得空调器的组装更为方便,布局更为紧凑。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载体具有导风面,导风面至少部分限定为凹弧面。
在该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提供了第一载体的具体结构,导风面的至少部分为限定为凹弧面,使得空调器的送风能够通过凹弧面进行导向。一方面能够避免空调器送风直接冲击第一载体,导致送风流速衰减,使能够保障空调器的送风量,能够提高空调器制冷或制热的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凹弧面的设置能够改变空调器送风的朝向,便于使空调器的送风朝向预期方向送风。例如当空调器为挂式空调时,通过凹弧面的设置能够使空调器的送风与挂设空调器的墙体之间形成一定的角度,提高送风效率的同时使用户更为舒适,提高了用户体验。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壳体包括面框,第一载体形成在面框上;其中,第一载***于壳体的底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提供了第一载体的设置位置,第一载体形成在壳体的面框上,位于壳体的底部,一方面第一载体形成于壳体的面框上,使得空调器更为美观,使空调器设计感更强,能够提高用户体验;另一方面第一载***于壳体底部,使得空调器送风经由空调器壳体的底部排出,使用户使用更为舒适。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壳体包括收容部,第二载体的至少一部分收容于收容部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壳体进一步包括了收容部,第二载体的至少一部分收容于收容部内,收容部能够对第二载体起到固定与收容的作用,能够防止空调器的送风流经第二载体时,由于送风的推动作用导致第二载体与空调器发生脱离,提高了空调器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维修与维护频率,进一步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收容部包括容纳槽,第二载体与容纳槽滑动连接,其中,第二载体相对于容纳槽滑动以伸出容纳槽或收容于容纳槽。
在该技术方案中,收容部进一步包括了容纳槽,第二载体与容纳槽滑动连接,第二载体能够相对于容纳槽滑动以伸出容纳槽或收容于容纳槽。容纳槽结构简单,且容易生产制造,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第二载体与容纳槽滑动连接,在第二载体收纳于容纳槽时,降低了第二载体对送风的分散作用,使得空调器正常送风,在第二载体伸出于容纳槽时,使得第二载体能够滑入容纳槽以实现第二载体的收纳,并且还能够由容纳槽滑出与导风部拼合成腔体以实现无风感出风,使空调器使用更为方便。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壳体还包括面板,面板和壳体的面框限定出收容部;其中,收容部位于壳体的前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壳体进一步包括了面板,同时进一步提供的收容部的设置位置。通过面板的设置便于收容部的形成,同时使空调器更为美观;收容部位于壳体的前部,从而第二载体能够收容在壳体的前侧,在空调器开启无风感出风模式时,第二载体直接由壳体前侧的收容部伸出,以与第一载体拼合成腔体,且将收容部设置在壳体的前侧,避免了对空调器高度的增加。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出风结构包括通孔;和/或第一出风结构包括出风格栅;和/或第一出风结构包括散风旋叶,散风旋叶适于供气流穿过且适于使穿过的气流扩散流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提供了第一出风结构的具体样式,第一出风结构包括通孔、出风格栅、散风旋叶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空调器的送风可以直接经由通孔排出,降低送风风阻,能够提高空调器制冷或制热效果;通过出风格栅的设置,在空调器送风经由第一出风结构排出时便于调节送风的方向;通过散风旋叶的设置,在空调器送风经由第一出风结构排出时能够使气流扩散流动,进而可以改变空调器送风的方向,实现无风感送风。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导风板适于周圈转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提供了导风板的转动方式,通过导风板周圈转动便于调节第一出风结构和第二出风结构的风量。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处于第一形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处于第二形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二出风结构伸出收容部时空调器的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第二出风结构收纳于收容部时的主视图;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第二出风结构伸出于收容部时的主视图;
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开启无风感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以正常模式工作的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4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壳体,200出风组件,300换热器,400底盘,500进风格栅,102出风口,104面框,106收容部,108容纳槽,110面板,202第一出风结构,204第二出风结构,206导风板,208第一载体,210第二载体,212侧开口,2044散风部件,2082导风面,2022通孔,2024出风格栅,2026散风旋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3和图7至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100及出风组件200。
其中,壳体100具有出风口102;出风组件200设于出风口102处,出风组件200具有第一出风结构202、第二出风结构204和导风板206,第一出风结构202和第二出风结构204均适于供气流通过,导风板206适于转动以调节第一出风结构202和第二出风结构204的风量。
如图4和图8所示,其中图8中朝向空调器的箭头表示进风缝隙,背离于空调器的箭头表示出风风向。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在工作过程中,导风板206能够引导气流的流动方向,从而可将气流引导后流向第一出风结构202或第二出风结构204,从而形成多种出风方式,进而调节第一出风结构202和第二出风结构204的风量,使得用户可以基于自身需求合理分配送风方向及风量,使用自由度更高,提高了用户体验。
可以理解的是,出风组件200通过第一出风结构202、第二出风结构204及导风板206的设置可以提供不同的工作模式。例如,如图5和图6所示,其中图5和图6中朝向空调器的箭头表示进风缝隙,背离于空调器的箭头表示出风风向。当用户对制冷或制热要求较高时,可以控制空调器以正常送风模式进行工作,控制导风板206转动,对空调器的送风风量进行分配,使送风经由第一出风结构202和第二出风结构204中朝向用户的一者进行送风;当用户对送风舒适度要求较高,可以控制空调器以无风感模式进行工作,控制导风板206转动,使送风经由第一出风结构202和第二出风结构204中非朝向用户的一者进行送风;也可以控制导风板206转动,送风经由第一出风结构202和第二出风结构204同时排出,对送风风量起到分流作用,能够在总送风量未减少的前提下,减少或避免送风直接朝向用户,在无风感状态下能够确保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果。
实施例二
如图1至图3和图7至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100及出风组件200。
其中,壳体100具有出风口102;出风组件200设于出风口102处,出风组件200具有第一出风结构202、第二出风结构204和导风板206,第一出风结构202和第二出风结构204均适于供气流通过,导风板206适于转动以调节第一出风结构202和第二出风结构204的风量。
如图1至图3、图7至图10和图14所示,进一步地,出风组件200还包括:第一载体208,第一出风结构202设于第一载体208上;第二载体210,第二出风结构204设于第二载体210上,第二载体210适于在遮挡出风口102的位置和打开出风口102的位置之间运动;其中,第二载体210适于遮挡出风口102并于第一载体208搭靠配合以拼合形成腔体,腔体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出风口102外侧,且腔体与出风口102相连通,腔体形成有用于排风的侧开口212。
在该实施例中,出风组件200进一步包括了第一载体208和第二载体210,第一出风结构202设置在第一载体208上,第二出风结构204设置在第二载体210上,第一载体208与第二载体210搭靠配合以拼合形成腔体,且腔体上形成有侧开口212。腔***于出风口102外并与出风口102相连通,从而可以通过腔体实现大量出风,腔体形成有用于排风的侧开口212,气流由侧面吹出避免正面出风直接吹人,实现了无风感出风,并且还降低了整体出风阻力,进一步地提升了房间温度的均匀性,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具体地,第一载体208适于导风,且第一载体208与壳体100形成出风口102,第二载体210适于打开或关闭出风口102,从而在空调器关闭时,第二载体210可形成空调器的外观,避免出风口102裸露在外。
如图4至图6和图11至图13所示,其中图12和图13中朝向空调器的箭头表示进风缝隙,背离于空调器的箭头表示出风风向进一步地,第一载体208与第二载体210搭靠配合以拼合形成腔体,便于腔体的形成,通过腔体的形成能够对空调器的送风进行缓冲,且能够通过第二载体210及腔体上的侧开口212改变送风方向,实现无风感出风,进一步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实施例三
如图1至图3和图7至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100及出风组件200。
其中,壳体100具有出风口102;出风组件200设于出风口102处,出风组件200具有第一出风结构202、第二出风结构204和导风板206,第一出风结构202和第二出风结构204均适于供气流通过,导风板206适于转动以调节第一出风结构202和第二出风结构204的风量。
如图1至图3、图7至图10和图14所示,进一步地,出风组件200还包括:第一载体208,第一出风结构202设于第一载体208上;第二载体210,第二出风结构204设于第二载体210上,第二载体210适于在遮挡出风口102的位置和打开出风口102的位置之间运动;其中,第二载体210遮挡出风口102,第一载体208与第二载体210搭靠配合以拼合形成腔体,腔体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出风口102外侧,且腔体与出风口102相连通,腔体形成有用于排风的侧开口212。
如图10所示,进一步地,第二出风结构204包括散风部件2044,散风部件2044适于供气流穿过且适于使穿过的气流扩散流动。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提供了第二出风结构204的组成,第二出风结构204包括了散风部件2044。第二载体210的散风部件2044能够使气流扩散流动,进而可以改变空调器送风的方向,能够进一步避免送风直接吹向用户,加强无风感效果,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具体地,散风部件2044适于对穿过其的气流切割,从而形成无风感。
进一步地,散风部件2044包括:第一扇叶,第一扇叶具有第一叶片;第二扇叶,第二扇叶具有第二叶片,第二扇叶与第一扇叶沿轴向设置,第二扇叶适于转动,且第二扇叶适于转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其中,当第二扇叶处于第一位置,第二叶片与第一叶片沿散风部件2044的轴向错开,当第二扇叶处于第二位置,第二叶片与第一叶片沿散风部件2044的轴向至少部分重合。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提供了散风部件2044的结构,散风部件2044包括了第一扇叶与第二扇叶,第二扇叶能够转动与第一扇叶轴向错开或轴向部分重合,如此设置散风部件2044可以提供不同程度的散风效果。
具体地,当第二扇叶与第一扇叶轴向错开时,第二扇叶上的第二叶片与第一扇叶上的第一叶片之间缝隙较小,第二载体210会处于封闭状态;当第二扇叶与第一扇叶轴向部分重合时,第二扇叶上的第二叶片与第一扇叶上的第一叶片之间缝隙较大,空调器送风可以通过散风部件2044排出,通过第一叶片与第二叶片进行气流扩散流动,实现无风感送风。通过第一扇叶与第二扇叶不同的重合面积即可提供不同的散风效果。
实施例四
如图1至图3和图7至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100及出风组件200。
其中,壳体100具有出风口102;出风组件200设于出风口102处,出风组件200具有第一出风结构202、第二出风结构204和导风板206,第一出风结构202和第二出风结构204均适于供气流通过,导风板206适于转动以调节第一出风结构202和第二出风结构204的风量。
如图1至图3、图7至图10和图14所示,进一步地,出风组件200还包括:第一载体208,第一出风结构202设于第一载体208上;第二载体210,第二出风结构204设于第二载体210上,第二载体210适于在遮挡出风口102的位置和打开出风口102的位置之间运动;其中,第二载体210遮挡出风口102,第一载体208与第二载体210搭靠配合以拼合形成腔体,腔体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出风口102外侧,且腔体与出风口102相连通,腔体形成有用于排风的侧开口212。
进一步地,第二出风结构204包括散风部件2044,散风部件2044适于供气流穿过且适于使穿过的气流扩散流动。
进一步地,散风部件2044包括:第一扇叶,第一扇叶具有第一叶片;第二扇叶,第二扇叶具有第二叶片,第二扇叶与第一扇叶沿轴向设置,第二扇叶适于转动,且第二扇叶适于转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其中,当第二扇叶处于第一位置,第二叶片与第一叶片沿散风部件2044的轴向错开,当第二扇叶处于第二位置,第二叶片与第一叶片沿散风部件2044的轴向至少部分重合。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出风组件200具有第一形态,出风组件200处于第一形态下,第二载体210遮挡出风口102,且第一载体208和第二载体210拼合形成腔体,导风板206将出风口102吹出的风导向第一载体208,第二扇叶处于第一位置;和/或如图5所示,出风组件200具有第二形态,出风组件200处于第二形态下,第二载体210遮挡出风口102,且第一载体208和第二载体210拼合形成腔体,导风板206将出风口102吹出的风导向第二载体210,第二扇叶处于第二位置。
在该实施例中,出风组件200具备第一形态与第二形态,出风组件200在第一形态下和第二形态下能够形成不同的出风方式。进一步地,出风组件200在第一形态下的出风方向与出风组件200在第二形态下的出风方向不同。
具体地,出风组件200在第一形态下,第二载体210遮挡出风口102并与第一载体208拼合成腔体,且腔体具有侧开口212,从而能够通过腔体形成多方位的无风感出风,也就是使得原本只能从出风口102流出的气流,能够由第一出风结构202、第二出风结构204和两侧的侧开口212这四个部分流出,削弱了气流的冲击力,进而形成4D无风感,其中,导风板206将风导向第一载体208,第二叶片处于第一位置,此时第二扇叶与第一扇叶轴向错开,第二扇叶上的第二叶片与第一扇叶上的第一叶片之间缝隙较小,送风通过第二载体210排出的难度较大,从而大部分气流经由第一载体208上的第一出风结构202排出。
具体地,出风组件200在第二形态下,第二载体210遮挡出风口102,并与第一载体208拼合成腔体,且腔体具有侧开口212,从而能够通过腔体形成多方位的无风感出风,也就是使得原本只能从出风口102流出的气流,能够由第一出风结构202、第二出风结构204和两侧的侧开口212这四个部分流出,削弱了气流的冲击力,进而形成4D无风感出风,其中,从而可通过腔体形成无风感出风,其中,导风板206将风导向第二载体210,且第二扇叶处于第二位置,也即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至少部分重合,从而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的轴向缝隙更大,气流流出的阻力较小,使得大部分气流将由第二出风结构204排出,进行形成另一种出风方式以供用户选择。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载体208和第二载体210拼合成腔体后,能够形成无风感出风模式,同时,通过导风板206的转动实现第一出风结构202和第二出风结构204的出风风量的调节,从而形成多种出风方式。
具体地,由于散风组件的运动、导风板206的转动及第二扇叶的转动使得出风组件200具有不同的形态,比如上述第一形态和第二形态。
实施例五
如图1至图3和图7至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100及出风组件200。
其中,壳体100具有出风口102;出风组件200设于出风口102处,出风组件200具有第一出风结构202、第二出风结构204和导风板206,第一出风结构202和第二出风结构204均适于供气流通过,导风板206适于转动以调节第一出风结构202和第二出风结构204的风量。
如图1至图3、图7至图10和图14所示,进一步地,出风组件200还包括:第一载体208,第一出风结构202设于第一载体208上;第二载体210,第二出风结构204设于第二载体210上,第二载体210适于在遮挡出风口102的位置和打开出风口102的位置之间运动;其中,第二载体210遮挡出风口102,第一载体208与第二载体210搭靠配合以拼合形成腔体,腔体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出风口102外侧,且腔体与出风口102相连通,腔体形成有用于排风的侧开口212。
进一步地,出风组件200还包括:导风件,设置在侧开口212处,导风件适于转动以开启或关闭侧开口212。
在该实施例中,出风组件200进一步包括了导风件,通过导风件的设置能够关闭或开启侧开口212,使空调器的控制更为灵活。具体地,当需要对空调器进行分流送风时可以转动导风件开启侧开口212,为送风提供出口;当需要较强制冷或制热效果时,可以通过导风件关闭侧开口212,使空调器送风优先相用户方向送出,进一步提高了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空调器还包括:百叶,设置在出风口102处和/或设置在侧开口212处。
在该实施例中,空调器进一步包括了百叶,通过百叶的设置可以对送风进行分流与导向的作用,使空调器使用更为方便、舒适。
进一步地,出风口102处的百叶形成在导风板206上;侧开口212处的百叶形成在导风件上。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提供了百叶的设置位置,便于百叶的安装与固定。
实施例六
如图1至图3和图7至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100及出风组件200。
其中,壳体100具有出风口102;出风组件200设于出风口102处,出风组件200具有第一出风结构202、第二出风结构204和导风板206,第一出风结构202和第二出风结构204均适于供气流通过,导风板206适于转动以调节第一出风结构202和第二出风结构204的风量。
如图1至图3、图7至图10和图14所示,进一步地,出风组件200还包括:第一载体208,第一出风结构202设于第一载体208上;第二载体210,第二出风结构204设于第二载体210上,第二载体210适于在遮挡出风口102的位置和打开出风口102的位置之间运动;其中,第二载体210遮挡出风口102,第一载体208与第二载体210搭靠配合以拼合形成腔体,腔体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出风口102外侧,且腔体与出风口102相连通,腔体形成有用于排风的侧开口212。
如图1至图3和图7至图10所示,进一步地,壳体100的一部分形成第一载体208。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壳体100上形成第一载体208,便于第一出风结构202的安装,无需额外装配第一出风结构202的安装构件,降低了生产成本与装配难度,省去了装配安装构件的工艺步骤,大大提高了空调器的生产效率。
如图14所示,进一步地,壳体100内设有底盘400,底盘400限定出风道,风道与出风口102相连通,其中,壳体100的一部分沿着风道的内表面的延伸方向自风道的出口延伸至出风口102形成第一载体208。
在该实施例中,壳体100的一部分沿着风道的内表面的延伸方向自风道的出口延伸至出风口102形成第一载体208,使得第一载体208的延伸方向与出风方向相同,进而使得第一载体208的导风效果更加柔和。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载体208自风道的出口延伸至出风口102,一方面为空调器送风提供导向作用,使空调器能够朝向预期方向送风,能够提高空调器制冷或制热的效率,提高用户体验;另一方面,使得经由风道送达的风能够尽快与第一载体208接触,在送风从风道出口进入壳体100到经由出风口102排出的过程中,第一载体208均可起到导向作用,使得空调器送风方向的控制更为可靠,同时能够避免空调器出现跑风或漏风等现象,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底盘400的设置,一方面为出风道提供了设置位置,同时也可以将空调器的换热器300设置在底盘400上,也可以为空调器的换热器300提供安装位置,使得空调器的组装更为方便,布局更为紧凑。
如图11至图13所示,进一步地,第一载体208具有导风面2082,导风面2082至少部分限定为凹弧面。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提供了第一载体208的具体结构,导风面2082的至少部分为限定为凹弧面,使得空调器的送风能够通过凹弧面进行导向。一方面能够避免空调器送风直接冲击第一载体208,导致送风流速衰减,使能够保障空调器的送风量,能够提高空调器制冷或制热的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凹弧面的设置能够改变空调器送风的朝向,便于使空调器的送风朝向预期方向送风。例如当空调器为挂式空调时,通过凹弧面的设置能够使空调器的送风与挂设空调器的墙体之间形成一定的角度,提高送风效率的同时使用户更为舒适,提高了用户体验。
具体地,如图9所示,导风部的导风面2082为凹弧面,也即导风面2082向空调器的底部凹陷,从而能够将风向空调器的上方引导,进而避免出风口102流出的风正面吹人。
如图12所示,进一步地,壳体100包括面框104,第一载体208形成在面框104上;其中,第一载体208位于壳体100的底部。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提供了第一载体208的设置位置,第一载体208形成在壳体100的面框104上,位于壳体100的底部,一方面第一载体208形成于壳体100的面框104上,使得空调器更为美观,使空调器设计感更强,能够提高用户体验;另一方面第一载体208位于壳体100底部,使得空调器送风经由空调器壳体100的底部排出,使用户使用更为舒适。
实施例七
如图1至图3和图7至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100及出风组件200。
其中,壳体100具有出风口102;出风组件200设于出风口102处,出风组件200具有第一出风结构202、第二出风结构204和导风板206,第一出风结构202和第二出风结构204均适于供气流通过,导风板206适于转动以调节第一出风结构202和第二出风结构204的风量。
如图1至图3、图7至图10和图14所示,进一步地,出风组件200还包括:第一载体208,第一出风结构202设于第一载体208上;第二载体210,第二出风结构204设于第二载体210上,第二载体210适于在遮挡出风口102的位置和打开出风口102的位置之间运动;其中,第二载体210遮挡出风口102,第一载体208与第二载体210搭靠配合以拼合形成腔体,腔体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出风口102外侧,且腔体与出风口102相连通,腔体形成有用于排风的侧开口212。
如图11至图13所示,进一步地,壳体100包括收容部106,第二载体210的至少一部分收容于收容部106内。
在该实施例中,壳体100进一步包括了收容部106,第二载体210的至少一部分收容于收容部106内,收容部106能够对第二载体210起到固定与收容的作用,能够防止空调器的送风流经第二载体210时,由于送风的推动作用导致第二载体210与空调器发生脱离,提高了空调器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维修与维护频率,进一步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如图11至图13所示,进一步地,收容部106包括容纳槽108,第二载体210与容纳槽108滑动连接,其中,第二载体210相对于容纳槽108滑动以伸出容纳槽108或收容于容纳槽108。
在该实施例中,收容部106进一步包括了容纳槽108,第二载体210与容纳槽108滑动连接,第二载体210能够相对于容纳槽108滑动以伸出容纳槽108或收容于容纳槽108。容纳槽108结构简单,且容易生产制造,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第二载体210与容纳槽108滑动连接,在第二载体210收纳于容纳槽108时,降低了第二载体210对送风的分散作用,使得空调器正常送风,在第二载体210伸出于容纳槽108时,使得第二载体210能够滑入容纳槽108以实现第二载体210的收纳,并且还能够由容纳槽108滑出与导风部拼合成腔体以实现无风感出风,使空调器使用更为方便。
如图11至图13所示,进一步地,壳体100还包括面板110,面板110和壳体100的面框104限定出收容部106;其中,收容部106位于壳体100的前部。
在该实施例中,壳体100进一步包括了面板110,同时进一步提供的收容部106的设置位置。通过面板110的设置便于收容部106的形成,同时使空调器更为美观;收容部106位于壳体100的前部,从而第二载体210能够收容在壳体100的前侧,在空调器开启无风感出风模式时,第二载体210直接由壳体100前侧的收容部106伸出,以与第一载体208拼合成腔体,且将收容部106设置在壳体100的前侧,避免了对空调器高度的增加。
实施例八
如图1至图3和图7至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100及出风组件200。
其中,壳体100具有出风口102;出风组件200设于出风口102处,出风组件200具有第一出风结构202、第二出风结构204和导风板206,第一出风结构202和第二出风结构204均适于供气流通过,导风板206适于转动以调节第一出风结构202和第二出风结构204的风量。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第一出风结构202包括通孔2022;和/或如图2所示,第一出风结构202包括出风格栅2024;和/或如图3所示,第一出风结构202包括散风旋叶2026,散风旋叶2026适于供气流穿过且适于使穿过的气流扩散流动。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提供了第一出风结构202的具体样式,第一出风结构202包括通孔2022、出风格栅2024、散风旋叶2026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通过通孔2022的设置空调器的送风可以直接经由通孔2022排出,降低送风风阻,能够提高空调器制冷或制热效果;通过出风格栅2024的设置,在空调器送风经由第一出风结构202排出时便于调节送风的方向;通过散风旋叶2026的设置,在空调器送风经由第一出风结构202排出时能够使气流扩散流动,进而可以改变空调器送风的方向,实现无风感送风。
具体地,散风旋叶2026适于切割穿过其的气流并使气流扩散流动。
如图3至图6和图11至图13所示,进一步地,导风板206适于周圈转动。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提供了导风板206的转动方式,通过导风板206周圈转动便于调节第一出风结构202和第二出风结构204的风量。
实施例九
具体地,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用于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接收控制指令,根据控制指令调节出风组件的工作形态。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用于控制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空调器,在工作过程中,接收控制指令,根据控制指令调节出风组件的工作形态。通过调节出风组件的工作形态,通过导风板转动调节第一出风结构和第二出风结构的风量,使得用户可以基于自身需求合理分配送风方向,用户自由度更高,提高了用户体验。
具体地,控制指令包括多种指令,比如关机指令或开机指令,开机指令还可包括普通制冷指令、制热指令以及无风感出风指令,其中,无风感出风指令中还可以包括使出风组件以上述第一形态工作的指令或使出风组件以上述第二形态工作的指令。
具体地,当控制指令为关机指令时,空调器关机,且第二载体关闭出风口,当控制指令为普通制冷指令时,空调器制冷,第二载体打开出风口;当控制指令为制热指令时,第二载体打开出风口,空调器制热。
进一步地,出风组件的形态包括第一形态,控制方法还包括:接收控制指令,根据控制指令控制出风组件以第一形态工作。
在该实施例中,出风组件的形态进一步包括了第一形态,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发出控制指令控制出风组件以第一形态工作,用户自由度更高,进一步提高了用户体验。
具体地,出风组件处于第一形态下,空调器形成无风感出风,且通过导风板的作用,将风吹向第一载体,使得出风口的气流由第一出风结构流出。
进一步地,根据控制指令控制出风组件以第一形态工作的步骤,具体包括:控制导风板转动第一角度,以及控制空调器的第二载体遮挡出风口,控制空调器的第二扇叶处于第一位置。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提供了控制指令控制出风组件以第一形态工作的具体步骤,导风板转动第一角度,出风组件的第二载体遮挡出风口,第二扇叶处于第一位置,第二载体遮挡出风口且第二叶片与第一叶片沿散风部件的轴向错开,第二载体上的散风部件处于封闭状态,空调器的优先通过第一载体排出,实现空调器送风。
具体地,第一角度可以为向上转动0°至180°之间的任意数值,比如90°或者80°,此时导风板将风导向第一载体。其中,导风板的初始位置为关闭出风口的位置,此时导风板的角度为0°。
进一步地,出风组件的形态还包括第二形态,控制方法还包括:接收控制指令,根据控制指令控制出风组件以第二形态工作。
在该实施例中,出风组件的形态进一步包括了第二形态,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发出控制指令控制出风组件以第二形态工作,用户自由度更高,进一步提高了用户体验。
具体地,出风组件处于第二形态下,空调器形成无风感出风,且通过导风板的作用,将风吹向第二载体,使得出风口的气流由第二出风结构流出。
进一步地,根据控制指令控制出风组件以第二形态工作的步骤,具体包括:控制导风板转动第二角度,以及控制空调器的第二载体遮挡出风口,控制空调器的第二扇叶处于第二位置。
具体地,第二角度可以为向下转动0°至180°之间的任意数值,比如90°或者80°,此时导风板将风导向第二载体。其中,导风板的初始位置为关闭出风口的位置,此时导风板的角度为0°。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提供了控制指令控制出风组件以第二形态工作的具体步骤,导风板转动第二角度,出风组件的第二载体遮挡出风口,第二扇叶处于第二位置,第二载体遮挡出风口且第二叶片与第一叶片沿散风部件的轴向至少部分重合,第二载体上的散风部件处于开启状态,空调器的优先通过第二载体排出,通过散风部件对送风进行,对送风风量起到分流作用,能够在总送风量未减少的前提下,减少或避免送风直接朝向用户,实现无风感送风。
具体实施例
如图1至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100及出风组件200。
其中,壳体100具有出风口102;出风组件200设于出风口102处,出风组件200具有第一出风结构202、第二出风结构204和导风板206,第一出风结构202和第二出风结构204均适于供气流通过,导风板206适于转动以调节第一出风结构202和第二出风结构204的风量。
具体地,空调器具有壳体100,底盘400,风轮风道组件,进风格栅500等,壳体100的背部设置有进风口,进风口有进风格栅500,为了留有足够的进风面积,面框104的前部形成有出风口102且出风口102贯穿面框的底部,面框104的左右两侧部的端盖上均形成有侧开口(形成4D出风),面框104的前侧设有可上下移动的第二载体210以打开和关闭出风口,在无风感模式时,第二载体210关闭出风口102且具有散风作用;面框104的前部设有面板110,面板110位于出风口102的上方,面框104与面板110之间限定出适于容纳第二载体210的至少一部分的收容部106。其中,第二载体210处工作状态时,在出风口102形成特殊出风区域,该区域侧面,正面,底部均有风口出风,实现无风感出风,即实现将风弱化,又实现不同角度出风,避免冷风吹人,解决了空调器在弱风感、无风感下冷量不足的问题。
面框104延伸一段形成弧形的第一载体208,即面框104由风道的出口沿着弧线延长形成第一载体208,从而省略相关技术中的导风件,进一步,空调器还包括导风板206,导风板206设置于出风口内,且适于360°转动,导风板206用于开闭出风口102,第二载体210关闭时放置在面板110和面框104之间的收容部106内,打开时滑出与弧线延长部分搭接形成4D区域。
具体地,空调器包括两个第一出风结构和第二出风结构,其中,第二出风结构上设有散风部件,第一出风结构上设有通孔、出风格栅、散风旋叶等,导风板用于调节风量,进一步地,导风板能够360°转动,进一步地,侧开口处设置有导风件,进一步地,还包括百叶,其中,导风件上集成有百叶或者导风板上集成有百叶。
空调器的进风口设置在背部和顶部,出风口102设置在底部,第二出风结构204与空调整机外观一体。第二出风结构204处于工作状态时,在出风口102处与第一载体208与第二载体210搭靠配合以拼合形成腔体。该腔体侧面、正面及底部均有风口出风,实现无风感模式下,即实现将风弱化,又实现不同角度出风,避免冷风吹人,解决空调在弱风感、无风感下冷量不足的问题。第二出风结构204不工作时,可以收纳在容纳部内,不影响常规空调制冷制热模式工作。4、散风组件第二载体210关闭出风口102时状态时,可以经由容纳槽伸出作为导风构件遮挡出风口102。
具体地,通过出风组件的第一形态和第二形态,使得空调器实现了双向冷量调节,使得无风凉干自由控。通过导风板206的转动空调器正面和下面冷量可调节,当侧重于正面或底面输送冷量时,对应的风量不小于总风量的50%。通过导风板206的导风面的位置关系可以控制第一出风结构202及第二出风结构204的风量,第一出风结构202及第二出风结构204出风量的比例可以为2比3也可以为1比1,导风板206控制着冷量分配。
具体实施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进一步提供了一种空调器控制方法,接收控制指令,根据控制指令调节出风组件的工作形态。
进一步地,出风组件的形态包括第一形态和第二形态,控制方法还包括:接收控制指令,根据控制指令控制出风组件以第一形态或第二形态工作。
根据控制指令控制出风组件以第一形态工作的步骤,具体包括:驱动电机转动带动导风板绕轴旋转到第一预设角度,通过往位于壳体底侧的第一出风结构导风实现偏向底侧送风;控制器驱动电机转动带动第二载体经由容纳槽向下滑动遮挡出风口,并且控制器驱动电机转动带动第二扇叶旋转65°,第二扇叶处于第一位置,第二扇叶的第二叶片与第一扇叶的第一叶片错开,通过第二叶片与第一叶片导将前侧送风往四周打散,实现前侧无风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出风结构底侧都有微孔,可以通过微孔将导风板向底侧的送风打散。
以上通过控制导风板的相互配合动作,能够实现空调器前侧的无风感。
根据控制指令控制出风组件以第二形态工作的步骤,具体包括:驱动电机转动带动导风板绕轴旋转到第二预设角度,通过往位于壳体前侧的第二出风结构导风实现偏向前侧送风;控制器驱动电机转动带动第二载体经由容纳槽向下滑动遮挡出风口,并且控制器驱动电机转动带动第二扇叶旋转65°,第二扇叶处于第二位置,第二扇叶的第二叶片与第一扇叶的第一叶片至少部分重合,通过第二叶片与第一叶片导将前侧送风往四周打散,实现前侧无风效果。
以上通过控制导风板的相互配合动作,能够实现空调器低侧的无风感。
第一出风结构与第二出风结构均能起到散风效果,能够现象双面无风感。空调器正面下面都是无风感;通过控制导风板转动,能够实现风量分配,进而能够调节冷量朝前或朝下的分配比例;通过调节第二扇叶的转动角度,能够实现第二出风结构开启、闭合及开度的调节,进而能够调节冷量朝前或朝下的分配比例。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7)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出风口;
出风组件,设于所述出风口处,所述出风组件具有第一出风结构、第二出风结构和导风板,所述第一出风结构和所述第二出风结构均适于供气流通过,所述导风板适于转动以调节所述第一出风结构和第二出风结构的风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组件还包括:
第一载体,所述第一出风结构设于所述第一载体上;
第二载体,所述第二出风结构设于所述第二载体上,所述第二载体适于在遮挡所述出风口的位置和打开所述出风口的位置之间运动;
其中,所述第二载体适于遮挡所述出风口并与所述第一载体搭靠配合以拼合形成腔体,所述腔体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出风口外侧,且所述腔体与所述出风口相连通,所述腔体形成有用于排风的侧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出风结构包括散风部件,所述散风部件适于供气流穿过且适于使穿过的气流扩散流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风部件包括:
第一扇叶,所述第一扇叶具有第一叶片;
第二扇叶,所述第二扇叶具有第二叶片,所述第二扇叶与所述第一扇叶沿轴向设置,所述第二扇叶适于转动,且所述第二扇叶适于转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其中,当所述第二扇叶处于第一位置,所述第二叶片与所述第一叶片沿所述散风部件的轴向错开,当所述第二扇叶处于第二位置,所述第二叶片与所述第一叶片沿所述散风部件的轴向至少部分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风组件具有第一形态,所述出风组件处于第一形态下,所述第二载体遮挡所述出风口,且所述第一载体和所述第二载体拼合形成所述腔体,所述导风板将所述出风口吹出的风导向所述第一载体,所述第二扇叶处于第一位置;和/或
所述出风组件具有第二形态,所述出风组件处于第二形态下,所述第二载体遮挡所述出风口,且所述第一载体和所述第二载体拼合形成所述腔体,所述导风板将所述出风口吹出的风导向所述第二载体,所述第二扇叶处于第二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组件还包括:
导风件,设置在所述侧开口处,所述导风件适于转动以开启或关闭所述侧开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百叶,设置在所述出风口处和/或设置在所述侧开口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风口处的所述百叶形成在所述导风板上;
所述侧开口处的所述百叶形成在所述导风件上。
9.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的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一载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内设有底盘,所述底盘限定出风道,所述风道与所述出风口相连通,其中,所述壳体的一部分沿着所述风道的内表面的延伸方向自所述风道的出口延伸至所述出风口形成所述第一载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载体具有导风面,所述导风面至少部分限定为凹弧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包括面框,所述第一载体形成在所述面框上;
其中,所述第一载***于所述壳体的底部。
13.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包括收容部,所述第二载体的至少一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部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容部包括容纳槽,所述第二载体与所述容纳槽滑动连接,其中,所述第二载体相对于所述容纳槽滑动以伸出所述容纳槽或收容于所述容纳槽。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还包括面板,所述面板和所述壳体的面框限定出所述收容部;
其中,所述收容部位于所述壳体的前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出风结构包括通孔;和/或
所述第一出风结构包括出风格栅;和/或
所述第一出风结构包括散风旋叶,所述散风旋叶适于供气流穿过且适于使穿过的气流扩散流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板适于周圈转动。
CN202020121581.5U 2020-01-19 2020-01-19 空调器 Active CN2114760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21581.5U CN211476093U (zh) 2020-01-19 2020-01-19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21581.5U CN211476093U (zh) 2020-01-19 2020-01-19 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476093U true CN211476093U (zh) 2020-09-11

Family

ID=723636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21581.5U Active CN211476093U (zh) 2020-01-19 2020-01-19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47609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40914A (zh) * 2020-01-19 2020-05-1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40914A (zh) * 2020-01-19 2020-05-1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40915A (zh) 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657495B (zh) 空调内机
CN111140922A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0762627A (zh) 空调器
US20220341622A1 (en) Air conditioner, control method for air conditioner,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CN211476093U (zh) 空调器
CN211400031U (zh) 空调器
CN111140914A (zh) 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CN211575272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1575269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1575290U (zh) 柜式空调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1140924A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2987427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2319904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4249827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1400038U (zh) 空调器
CN214841206U (zh) 空调室内机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2319906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1345544U (zh) 空调器
WO2021143334A1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0801395U (zh) 出风组件以及空调器
CN113959009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1600893U (zh) 空调器
CN220828896U (zh) 空调器的出风框组件及空调器
CN220061912U (zh) 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