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55145U - 电磁炉锅具及电磁炉炊具 - Google Patents

电磁炉锅具及电磁炉炊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55145U
CN211155145U CN201922058811.8U CN201922058811U CN211155145U CN 211155145 U CN211155145 U CN 211155145U CN 201922058811 U CN201922058811 U CN 201922058811U CN 211155145 U CN211155145 U CN 2111551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conduction
magnetic
layer
conduction layer
p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05881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旋
杜征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05881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1551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551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551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锅具及电磁炉炊具。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炉锅具,包括锅体(1),锅体(1)的至少部分锅底(11)设置有导磁层(2),导磁层(2)由环状导磁件从导磁层(2)的中心向外螺旋缠绕形成,以使导磁层(2)在电磁加热时形成螺旋形电流回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锅具能够提高电磁炉锅具中有效加热区域的分布均匀性,改善电磁炉锅具的加热效果。

Description

电磁炉锅具及电磁炉炊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炉锅具及电磁炉炊具。
背景技术
电磁炉锅具是厨房中常用的家用电器,配合电磁炉使用,能够快速加热食物,且使用过程安全方便,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并且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现有的电磁炉锅具一般在其锅底设置有在圆周方向上整片的导磁层,电磁炉内的电磁线圈通入交变的激励电流,产生垂直于线圈平面的空间交变磁场,磁场穿过与线圈平行的电磁炉锅具的导磁层,在导磁层上产生与交变磁场平行的且为同心圆形的交变感应电流,该感应电流在交变激励下对该导磁层有发热效应,从而加热电磁炉锅具。图1为现有技术中电磁炉锅具的锅底的发热区示意图,其中,阴影部分表示有效发热区,阴影浓度表示发热强度,参照图1所示,目前的交变感应电流在锅具的直径方向上分布不均匀,导致有效发热区域较小,高热区域较为集中,高热区域两侧的中心冷区和外侧冷区较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现有技术通常通过改变线圈的尺寸、线圈的绕线方式或着改变导磁条的排布方式,从而提高加热的均匀性。
然而目前的改进方式对电磁炉的线圈的绕线工艺、导磁条排布工艺要求较高,改进难度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锅具及电磁炉炊具,能够提高电磁炉锅具中有效加热区域的分布均匀性,改善电磁炉锅具的加热效果。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锅具,包括锅体,锅体的至少部分锅底设置有导磁层,导磁层由环状导磁件从导磁层的中心向外螺旋缠绕形成,以使导磁层在电磁加热时形成螺旋形电流回路。
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炉锅具,通过在锅体的至少部分锅底上设置导磁层,利用导磁层与电磁炉中产生的交变磁场相互作用,交变磁场在导磁层上产生电磁感应电流,从而对锅底以及锅体内的食物进行加热;通过导磁层由环状导磁件形成,以在导磁层内形成电流回路,并且环状导磁件由导磁层的中心向外螺旋缠绕形成导磁层,这样环状导磁件由导磁层中心至外缘形成双螺旋形结构,导磁层在受到电磁炉的电磁加热时,电磁感应电流沿着导磁层的双螺旋形结构流动,从导磁层的中心至外缘形成螺旋形电流回路,从而使产生的电磁感应电流从导磁层中心之外缘均匀分布,提高了电磁感应电流在导磁层径向上的分布均匀性,由电磁感应电流产生的热量可均匀地覆盖整个导磁层,从而增大了导磁层的有效发热面积,提高了导磁层的发热均匀性,提高了电磁炉锅具对锅体内食物加热的均匀性,改善了电磁炉锅具的加热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环状导磁件包括第一导磁部和第二导磁部,第一导磁部和第二导磁部相互缠绕并由导磁层的中心向外螺旋,且第一导磁部和第二导磁部的位于导磁层的中心的首端相连接,第一导磁部和第二导磁部的位于导磁层的外缘的尾端相连接。
通过环状导磁件由第一导磁部和第二导磁部组成,且第一导磁部和第二导磁部相互缠绕且由导磁层中心向外螺旋,这样第一导磁部和第二导磁部相互穿插形成由导磁层中心至外缘的双螺旋结构;并且通过第一导磁部和第二导磁部的首端及尾端分别相互连接,这样在第一导磁部和第二导磁部形成的导磁层内沿两者的螺旋形结构可形成由导磁层中心至外缘的螺旋形电流回路,以使导磁层均匀发热。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磁部和第二导磁部分别由导磁层的中心两侧向外以相同的旋向螺旋。
通过第一导磁部和第二导磁部的首端分别位于导磁层中心两侧,两者由导磁层中心至外缘螺旋的旋向相同,这样相邻的第一导磁部和第二导磁部中的电磁感应电流的流向相反,从而形成由导磁层中心至外缘的每相邻层之间的电磁感应电流的流向相反的螺旋形电流回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内外相邻的第一导磁部和第二导磁部之间具有间隙。
通过相邻的第一导磁部和第二导磁部之间具有间隙,这样可避免内外相邻的第一导磁部和第二导磁部之间局部接触而发生短路,以保证形成由导磁层中心至外缘的完全的螺旋形电流回路,提高导磁层的发热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内外相邻的第一导磁部和第二导磁部之间的间隙大于或等于0.1mm。
通过将相邻的第一导磁部和第二导磁部之间的间隙控制在≥0.1mm的范围内,以保证相邻的第一导磁部和第二导磁部之间具有足够的电气间隙,以避免第一导磁部和第二导磁部之间发生电压击穿现象。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磁部和第二导磁部的面积之和占锅底的总面积的比例大于或等于0.5。
通过第一导磁部和第二导磁部的面积之和≥锅底总面积的0.5,保证导磁层在锅底有足够的占比,以保证导磁层有足够的有效发热面积,提高导磁层的发热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磁部和第二导磁部的除首端和尾端之外的其他部位的宽度相同;
和/或,第一导磁部和第二导磁部的相连接的首端和尾端的宽度大于或等于其他部位的宽度。
通过第一导磁部和第二导磁部的除连接部位的首端和尾端之外的其他部位的宽度相等,以使电磁感应电流更均匀的流过第一导磁部和第二导磁部,从而使导磁层均匀发热;
通过第一导磁部和第二导磁部的相连接的首端和尾端的宽度大于或等于其他部位的宽度,提高电磁感应电流流过首端和尾端时与流过其他部位时的均匀性,从而形成单一的、均匀宽度的电流回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磁部和第二导磁部各自螺旋的圈数至少为0.5圈。
通过第一导磁部和第二导磁部各自螺旋的圈数至少为0.5圈,至少使第一导磁部和第二导磁部分别覆盖导磁层的一半区域,以使第一导磁部和第二导磁部之间形成的电流回路占满整个导磁层,使导磁层均匀发热。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锅底为金属件,导磁层附着在锅底的外表面;或者,锅底为非金属件,导磁层附着在锅底的内表面或外表面。
对于锅体及锅底由金属材料制成,通过导磁层附着在锅底的外表面,电磁炉产生的交变磁场可以直接作用于导磁层,以使导磁层产生电磁感应电流而发热;
对于锅体及锅底由非金属材料制成,通过导磁层附着在锅底外表面或内表面,电磁炉产生的交变磁场可以直接作用于锅底外表面的导磁层,或透过锅底作用于锅底内表面的导磁层,以使导磁层产生电磁感应电流而发热。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导磁层附着在锅底的外表面时,锅底的外表面形成有螺旋形容置槽,容置槽与导磁层的形状大小相匹配,导磁层嵌合在容置槽内,且容置槽的槽壁卡入第一导磁部和第二导磁部之间的间隙中。
对于导磁层附着在锅底外表面的情况,通过锅底的外表面形成与导磁层的形状大小匹配的螺旋形容置槽,导磁层可以位于容置槽内,这样可以提高导磁层与锅底连接的稳定性,且可以提高锅底外表面的平整性;其中,通过容置槽的槽壁卡在第一导磁部和第二导磁部之间的间隙中,可以保证第一导磁部和第二导磁部之间存在间隙,且可以提高导磁层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炊具,包括电磁炉和如上所述的电磁炉锅具。
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炉炊具,由电磁炉和电磁炉锅具组成,电磁炉锅具放置在电磁炉上,通过在电磁炉锅具的锅体的至少部分锅底上设置导磁层,利用导磁层与电磁炉中产生的交变磁场相互作用,交变磁场在导磁层上产生电磁感应电流,从而对锅底以及锅体内的食物进行加热;通过导磁层由环状导磁件形成,以在导磁层内形成电流回路,并且环状导磁件由导磁层的中心向外螺旋缠绕形成导磁层,这样环状导磁件由导磁层中心至外缘形成双螺旋形结构,导磁层在受到电磁炉的电磁加热时,电磁感应电流沿着导磁层的双螺旋形结构流动,从导磁层的中心至外缘形成螺旋形电流回路,从而使产生的电磁感应电流从导磁层中心之外缘均匀分布,提高了电磁感应电流在导磁层径向上的分布均匀性,由电磁感应电流产生的热量可均匀地覆盖整个导磁层,从而增大了导磁层的有效发热面积,提高了导磁层的发热均匀性,提高了电磁炉锅具对锅体内食物加热的均匀性,改善了电磁炉锅具的加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电磁炉锅具的锅底的发热区域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导磁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导磁层在某时刻产生的电磁感应电流的流向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导磁层的发热区域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锅具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锅底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A-A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锅体;11-锅底;111-容置槽;2-导磁层;21-第一导磁部;22-第二导磁部;23-首端;24-尾端;25-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为现有技术中电磁炉锅具的锅底的发热区域示意图。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的电磁炉锅具一般是在锅底设置整片的圆形导磁层,电磁炉内部的电磁线圈在工作时产生垂直于电磁线圈的交变磁场,该交变磁场穿过锅具的导磁层并在导磁层上产生垂直于该交变磁场,即与电磁线圈平行的交变感应涡流,该交变感应涡流在交变磁场激励下对该导磁层有发热效应,使该导磁层发热,从而加热电磁炉锅具及锅具内的食物。
但是,由于电磁炉采用的大都是由内到外依次层叠的圆环形绕线的平板状或凹面状电磁线圈盘,且电磁炉锅具的导磁层为圆片状结构,电磁感应加热时在锅具上形成绕圆心的多层闭合环状感应涡流,该环状感应涡流在锅具的直径方向上分布不均匀,导致如图1中出现的锅底有效发热区域较小,且集中在导磁层上靠近半径中点附近的区域内,具体的,该有效发热区域一般集中在导磁层距离中心部分的半径上1/3至1/2的区域内。
由于高热区域较为集中,高热区域两侧的中心冷区和外侧冷区较大,即靠近导磁层的中心部分以及外缘部分的发热温度较低,导致电磁炉锅具的发热不均匀,从而导致对锅具内的食物的加热不均匀,常常出现糊锅或食物夹生的情况,降低了锅具的加热效果。
为了能够解决该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锅具及电磁炉炊具,以提高锅底的导磁层上的电磁感应电流的分布均匀性,提高导磁层的发热均匀性,进而改善电磁炉锅具的加热效果。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该电磁炉锅具及电磁炉炊具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导磁层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导磁层在某时刻产生的电磁感应电流的流向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导磁层的发热区域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锅具的***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锅底的示意图;图7为图6的A-A剖视图。
如图2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炉锅具,包括锅体1,锅体1的至少部分锅底11设置有导磁层2,导磁层2由环状导磁件从导磁层2的中心向外螺旋缠绕形成,以使导磁层2在电磁加热时形成螺旋形电流回路。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锅具包括锅体1,在实际使用时,还可以包括盖设在锅体1顶部开口上的锅盖,可以根据烹饪需求将锅盖盖设在锅体1上或者从锅体1上移开。本实施例的电磁炉锅具可以和电磁炉配套使用,锅具可以放置在电磁炉的加热面板上,以通过电磁炉对锅具进行加热,进而通过锅具产生的热量对锅内的食物进行加热。
具体实施时,位于锅体1底部的锅底11可以与电磁炉的加热面板对应,电磁炉用于对锅底11进行加热,从而通过锅底11将热量传导至锅体1的其他部位并对锅内的食物进行加热,本实施例对此不再赘述。
通过在锅具的至少部分锅底11设置导磁层2,导磁层2用于和电磁炉的电磁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相互作用,交变磁场在导磁层2上产生电磁感应电流,通过电磁感应电流在导磁层2内的流动使导磁层2发热,进而通过导磁层2产生的热量对锅底11进行加热,从而加热锅体1内的食物。
本实施例中,导磁层2由环状导磁件形成,具体的,制作环状导磁件的材料可以为铁、铁碳合金、铁硅合金、铁锰合金或不锈钢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本实施例对环状导磁件的材料并不加以限制,环状导磁件也可以为相较于锅体1其余部位的材料在同等频率下,导磁性和电磁感应发热能力增强的其他材料。
环状导磁件为周向环绕一圈的环状结构,这样当环状导磁件被施加交变磁场时,环状导磁件可以产生沿其轮廓流动的电磁感应电流;并且,本实施例中,环状导磁件以螺旋缠绕的形式设置在锅体1,如图2所示,具体的,环状导磁件可以由导磁层2的中心向外螺旋缠绕堆叠形成导磁层2,导磁层2在锅体1形成由导磁层2中心至外缘螺旋的双螺旋结构,这样导磁层2在被施加交变磁场后,在导磁层2中产生电磁感应电流,并具体形成从导磁层2中心至外缘的螺旋形电流回路。
如图3所示,通过将环状导磁件由导磁层2中心向外螺旋缠绕,导磁层2由中心至外缘形成双螺旋状结构,这样导磁层2中产生的电磁感应电流会沿着导磁层2的螺旋形状流动,其中,通过设置环状导磁件,环状导磁件自身可形成环形电流回路,并且导磁层2中的环状导磁件为由中心向外的螺旋缠绕结构,因此导磁层2形成由中心向外依次堆叠的双螺旋形状,电磁感应电流在内外相邻的两层结构之间的流向相反,由此形成由导磁层2中心向外的相邻层之间电流流向相反的螺旋形电流回路。
该导磁层2形成的螺旋形电流回路沿着环形导磁件的双螺旋形回路流动,因而导磁层2在径向方向上由内向外会产生均匀的电磁感应电流,即双螺旋形回路的各部位的电流密度是较为均匀的,且电磁感应电流沿着规则的双螺旋形回路流动,这样形成的电磁感应电流的流速也是较为平稳的,电磁感应电流均匀且平稳地沿着双螺旋形回路流过导磁层2的每个部位。
如图4所示,由电磁感应电流产生的热量也均匀的覆盖导磁层2的整个双螺旋形回路的盘面,进而可以使导磁层2的各部位均匀发热,不存在现有技术中的高热区域及高热区域两侧的中心冷区和外侧冷区,这样可以提高电磁炉锅具的发热均匀性,从而提高了对锅具内食物加热的均匀性,避免锅具存在加热冷区和高热区域,改善了电磁炉锅具的加热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在部分或者全部锅底11上设置导磁层2。当导磁层2覆盖部分锅底11时,较为优选的,导磁层2可以集中设置在靠近锅底11的中心区域,在减少制备成本的同时保证食物的加热效果;或者,导磁层2可以覆盖整个锅底11,这样导磁层2可以对整个锅底11进行加热,加热效率较高。本实施例对导磁层2在锅底11上的面积并不加以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
对于形成导磁层2的环状导磁件,示例性的,环状导磁件的初始形状可以为圆环形,并可以使圆环形的环状导磁件产生形变形成长条形的环状结构,进而将长条形的环状导磁件由内向外依次螺旋缠绕形成本实施例的双螺旋形导磁层2;或者环状的导磁件的初始形状可以为单根的导磁条形式,通过将导磁条的中部进行弯折,使导磁条形成“U”形的条状结构,进而以导磁条的对应“U”形的底部的一端作为中心由内向外螺旋缠绕,缠绕完成后,在将“U”形的两端连接在一起,形成双螺旋形结构的导磁层2。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环状导磁件可以包括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相互缠绕并由导磁层2的中心向外螺旋,且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的位于导磁层2的中心的首端23相连接,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的位于导磁层2的外缘的尾端24相连接。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环状导磁件可以由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组成,即导磁层2由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组成,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相互缠绕且由导磁层2的中心向外螺旋,也就是说,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同时由导磁层2的中心向外螺旋,且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之间内外相邻设置,即在导磁层2的由内之外的多层结构中,与第一导磁部21相邻的内层和外层均为第二导磁部22,与第二导磁部22相邻的内层和外层均为第一导磁部21。
并且,位于导磁层2中心的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的首端23相连接,位于导磁层2外缘的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的尾端24相连接,这样可以对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分别单独缠绕,易于将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成形在锅底11,示例性的,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可以通过热压铆、钎焊、熔覆或丝印等工艺附着在锅底11并形成双螺旋缠绕形状。
在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均由导磁层2的中心至外缘形成螺旋缠绕结构后,再将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的首端23及尾端24通过热熔、热压或其他工艺连接在一起,使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形成双螺旋形回路结构,这样可以使电磁力感应电流沿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的双螺旋形回路流动,从而形成由导磁层2中心至外缘的均匀地螺旋形电流回路。
其中,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可以分别由导磁层2的中心两侧向外以相同的旋向螺旋。如图2所示,构成导磁层2的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的首端23均位于导磁层2的中心,并且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均由导磁层2的中心开始逐层向导磁层2的边缘螺旋,通过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以相同的旋向旋转,这样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在向外螺旋的过程中不会出现相互交叉的情况,而是绕导磁层2中心以相同的方向螺旋展开,可以确保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螺旋展开的结构中形成螺旋形电流回路,例如,两者螺旋展开的方向为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
另外,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的首端23可以分别位于导磁层2中心的两侧,即第一导磁部21的首端23和第二导磁部22的首端23相对设置,这样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的螺旋缠绕方式更规则,可以确保整个导磁层2的中心由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相连接的首端23覆盖,保证有足够的电磁感应电流流过导磁层2中心,以使导磁层2对锅底11具有较为均匀的加热效果。
如此在将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未成形在锅底11之前,可以先成形两个形状同样的螺旋状导磁件分别作为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然后将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以互为相反的方式对应设置在锅底11,使两者的首端23分别位于导磁层2中心两侧,最后再采用前述的工艺将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成形在锅底11上,并对应连接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的首端23及尾端24,形成导磁层2由其中心至边缘的双螺旋形回路。
另外,如图2所示,由于位于导磁层2中心的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的首端23分别相对位于中心两侧,因而便于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的首端23的连接,且由于两者的首端23正对连接,因而不存在弯折部位,可以提高两者首端23的连接强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内外相邻的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之间可以具有间隙25。如图2所示,由于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相互螺旋缠绕,因而由导磁层2中心至导磁层2边缘的各层螺旋结构中,总是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内外相邻,通过在相邻的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之间设置间隙25,可避免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之间出现局部相接触的情况。
若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接触的话,会造成该接触部位短路,会出现小部分电磁感应电流在此接触部位形成涡流形式的回路,有可能造成该接触部位过热,而且可能会由于短路而造成部分螺旋形式的电磁感应电流减弱或消失的情况,这样会降低导磁层2的发热效果。因此,为了保证电磁感应电流在导磁层2的双螺旋回路中有规律的流动,内外相邻的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之间均具有间隙25,这样可防止发生局部短路现象,保证导磁层2的发热效果。
具体的,内外相邻的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之间的间隙25可以大于或等于0.1mm。通过将内外相邻的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之间的间隙25控制在≥0.1mm的范围内,可以保证相邻的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之间具有足够的电气间隙25,从而可以防止由于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之间间隙25过小而导致产生的电压较大,进而可以防止发生电压击穿现象,以保证导磁层2工作时的稳定性。
另外,由于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之间的间隙25≥0.1mm,这样的间隙25也保证了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之间不会出现局部接触的现象,因而能够确保导磁层2产生的电磁感应电流在其双螺旋回路中稳定流动,不会发生部分电磁感应电流减弱或消失的情况,从而可以保证导磁层2的发热效果。
可选的,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的面积之和占锅底11的总面积的比例可以大于或等于0.5。本实施例中,对于导磁层2占锅底11的面积比例,即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的面积之和应该至少占据锅底11总面积的一半,这样可以保证导磁层2具有足够的面积来加热锅底11,以保证导磁层2的发热效果,进而保证导磁层2可有效加热锅底11和锅底11内的食物。
另外,通过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的面积之和大于或等于锅底11总面积的一半,也就是说,导磁层2的有效面积,即导磁层2除了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之间的间隙25之外的面积大于或等于所有间隙25及锅底11未设置导磁层2部位的面积之和,从而保证导磁层2有足够的有效发热面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的除首端23和尾端24之外的其他部位的宽度相同。如图2至图4所示,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除首端23和尾端24的连接部位外,其他部位均相邻间隔设置,通过使其他部位的宽度相同,这样可以使电磁感应电流较为均匀的流过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的除首端23和尾端24之外的其他部位,电流在其他部位中流动时电流密度及流速均较为平均和稳定,这样可以使导磁层2在径向方向上从中心至边缘均匀发热,提高导磁层2对锅底11及锅体1内食物的加热效果。
另外,如图2至图4所示,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的相连接的首端23和尾端24的宽度可以大于或等于其他部位的宽度。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的首端23及尾端24的连接部位的宽度可以大于其他部位的宽度,即首端23和尾端24的连接部位的宽度不小于单个螺旋的宽度,由于首端23和尾端24的连接部位相对其他部位的弯折幅度较大,这样可以保证弯折部位的宽度大于或等于其他部位的宽度,这样不会减小电磁感应电流在首端23和尾端24的连接部位的密度和流速,可以使电磁感应电流形成单一的、密度较为均匀的螺旋形回路,以使导磁层2发热更均匀。
其中,通过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的首端23的连接部位的宽度大于其他部位的宽度,两者相连接的位于导磁层2中心的首端23的覆盖面积更大,可以保证导磁层2中心有足够的电磁感应电流,从而提高了导磁层2中心的发热效率。
可选的,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各自螺旋的圈数可以至少为0.5圈。本实施例中,为了满足导磁层2的最基本的性能要求,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各自螺旋的圈数至少为0.5圈,也就是说,在周向方向上,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均至少螺旋半圈,从而使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整体占满导磁层2的周向一圈。
示例性的,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在螺旋半圈的情况下,应能够分别覆盖导磁层2包括间隙25在内的总面积的一半区域,由于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首尾相连接,这种结构仍可以确保导磁层2形成在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之间流动的电磁感应电流回路。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设置为螺旋缠绕的内外多层结构,更能提高电磁感应电流在螺旋回路中的均匀性,可以更好的提高导磁层2的发热效果。
在具体应用时,锅底11可以为金属件,导磁层2可以附着在锅底11的外表面;或者,锅底11可以为非金属件,导磁层2可以附着在锅底11的内表面或外表面。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电磁炉锅具可以为平底锅具,此时锅具底部的平直段或近似平直段的部分形成锅底11,围设在锅底11周围的部分为锅体1的锅壁。需要说明的是,该电磁炉锅具也可以是非平底锅具,比如,锅具为圆底锅具,此时锅具底部弧形段部分形成锅底11,与之过渡连接的部分即为锅体1的锅壁。
本实施例中,锅具的锅底11可以由金属材料或非金属材料制成,其中,锅底11和锅体1可以一体成型,即锅底11和锅体1采用同样的材料制成。当锅底11为金属件时,制成锅底11的金属材料可以为非导磁材料或者导磁性较差的材料,从而避免锅底11除导磁层2之外的其他部位传导感应电流,这会影响导磁层2上感应电流的分布均匀性及流动稳定性。例如,锅底11可以由铝或铜及其合金材料制成。
对于锅底11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情况,导磁层2具体可以设置在锅底11的外表面,即锅底11的远离锅体1内腔的表面,导磁层2上产生的热量经过锅底11外表面传导至锅体1内腔中,从而将锅体1内腔中的食物加热。这样也使得导磁层2的安装和设置都比较方便。
在其他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锅底11也可以为非金属件,例如锅底11及锅体1可以一体成型为玻璃锅体1或陶瓷锅体1等。对于锅底11由非金属材料制成时,首先锅底11不会影响导磁层2的发热性能,且电磁炉的电磁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可以穿透锅底11,因而导磁层2不仅可以设置在锅底11的外表面,导磁层2产生的热量通过锅底11传导至锅体1内的食物,进而对食物进行加热;或者,导磁层2也可以设置在锅底11的内表面,即锅底11的朝向锅体1内腔的表面,这样导磁层2产生的热量能够直接传递至锅体1内的食物,加热更迅速,而且可以提高锅具结构的灵活性,提高锅底11的外表面的完整性和美观度。
如图5至图7所示,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导磁层2附着在锅底11的外表面时,锅底11的外表面可以形成有螺旋形容置槽111,容置槽111与导磁层2的形状大小可以相匹配,导磁层2可以嵌合在容置槽111内,且容置槽111的槽壁可以卡入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之间的间隙25中。
对于导磁层2附着在锅底11外表面的情况,可以在锅底11的对应导磁层2的部位设置容置槽111,该容置槽111可以为与导磁层2的双螺旋形结构匹配的螺旋形的容置槽111,在锅底11外表面安装导磁层2时,导磁层2对应设置在容置槽111内,这样通过容置槽111对导磁层2的作用,可以提高导磁层2与锅底11连接的稳定性。
其中,容置槽111的槽壁可以卡入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之间的间隙25内,这样容置槽111的槽壁对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的作用力,可以时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稳定的设置在锅底11,提高了导磁层2的机械强度,可以避免导磁层2产生断裂和变形,延长了该电磁炉锅具的使用寿命。另外,由于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位于容置槽111的槽壁两侧,这样利用容置槽111的槽壁厚度即可保证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之间具有足够的间隙25,从而可以保证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之间不会发生短路。
需要说明的是,该容置槽111可以是按照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的形状尺寸预先设置在锅底11的,这样在安装导磁层2时,可以先将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卡入容置槽111内,然后在通过上述工艺实现导磁层2与锅底11的稳定连接;或者,锅底11最初可以没有该容置槽111,而是在安装导磁层2的时候,通过上述工艺过程使部分锅底11熔融并填充入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之间的间隙25内,于是便在锅底11形成了该螺旋形的容置槽111。对于容置槽111的具体成形方式,本实施例并不加以限制。
另外,对于锅底11形成有螺旋形容置槽111,容置槽111的槽壁卡入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之间的间隙25的情况,导磁层2的外表面可以和锅底11平齐,即容置槽111的槽深与导磁层2的厚度相匹配,这样可以提高锅底11的平整度和美观性,可以提高锅具的稳定性,且便于使用者清洁锅底11。
同样的,对于锅底11为非金属件,导磁层2位于锅底11内表面的情况,同样可以在锅底11的内表面形成有容置槽111,并且容置槽111的槽深可以和导磁层2的厚度相匹配,本实施例对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电磁炉锅具,通过在锅体的至少部分锅底上设置导磁层,利用导磁层与电磁炉中产生的交变磁场相互作用,交变磁场在导磁层上产生电磁感应电流,从而对锅底以及锅体内的食物进行加热;通过导磁层由环状导磁件形成,以在导磁层内形成电流回路,并且环状导磁件由导磁层的中心向外螺旋缠绕形成导磁层,这样环状导磁件由导磁层中心至外缘形成双螺旋形结构,导磁层在受到电磁炉的电磁加热时,电磁感应电流沿着导磁层的双螺旋形结构流动,从导磁层的中心至外缘形成螺旋形电流回路,从而使产生的电磁感应电流从导磁层中心之外缘均匀分布,提高了电磁感应电流在导磁层径向上的分布均匀性,由电磁感应电流产生的热量可均匀地覆盖整个导磁层,从而增大了导磁层的有效发热面积,提高了导磁层的发热均匀性,提高了电磁炉锅具对锅体内食物加热的均匀性,改善了电磁炉锅具的加热效果。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炉炊具,该电磁炉炊具可以包括电磁炉和实施例一所述的电磁炉锅具,其中,电磁炉内可以设置有电磁线圈,电磁炉用于对电磁炉锅具进行加热,在使用时,电磁炉锅具可以放置在电磁炉的加热面上。
本实施例中的电磁炉锅具与实施例一的电电磁炉锅具的结构相同,并能带来相同或者类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具体可参照实施例一的描述。
本实施例中,电磁炉可以包括:底壳和位于底壳顶部的面板,底壳内设有线圈盘、导磁条、控制板等。盛装有食材的电磁炉锅具放置在面板上,给电磁炉通电,此时会有高频的电流通过线圈盘上的线圈,从而产生无数封闭的交变磁场力,磁力线切割面板上的电磁炉锅具的导磁层2,在导磁层2上产生电磁感应电流,从而对电磁炉锅具进行加热。
本实施例的电磁炉炊具,由电磁炉和电磁炉锅具组成,电磁炉锅具放置在电磁炉上,通过在电磁炉锅具的锅体的至少部分锅底上设置导磁层,利用导磁层与电磁炉中产生的交变磁场相互作用,交变磁场在导磁层上产生电磁感应电流,从而对锅底以及锅体内的食物进行加热;通过导磁层由环状导磁件形成,以在导磁层内形成电流回路,并且环状导磁件由导磁层的中心向外螺旋缠绕形成导磁层,这样环状导磁件由导磁层中心至外缘形成双螺旋形结构,导磁层在受到电磁炉的电磁加热时,电磁感应电流沿着导磁层的双螺旋形结构流动,从导磁层的中心至外缘形成螺旋形电流回路,从而使产生的电磁感应电流从导磁层中心之外缘均匀分布,提高了电磁感应电流在导磁层径向上的分布均匀性,由电磁感应电流产生的热量可均匀地覆盖整个导磁层,从而增大了导磁层的有效发热面积,提高了导磁层的发热均匀性,提高了电磁炉锅具对锅体内食物加热的均匀性,改善了电磁炉锅具的加热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电磁炉锅具,包括锅体(1),所述锅体(1)的至少部分锅底(11)设置有导磁层(2),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层(2)由环状导磁件从所述导磁层(2)的中心向外螺旋缠绕形成,以使所述导磁层(2)在电磁加热时形成螺旋形电流回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导磁件包括第一导磁部(21)和第二导磁部(22),所述第一导磁部(21)和所述第二导磁部(22)相互缠绕并由所述导磁层(2)的中心向外螺旋,且所述第一导磁部(21)和所述第二导磁部(22)的位于所述导磁层(2)的中心的首端(23)相连接,所述第一导磁部(21)和所述第二导磁部(22)的位于所述导磁层(2)的外缘的尾端(24)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炉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磁部(21)和所述第二导磁部(22)分别由所述导磁层(2)的中心两侧向外以相同的旋向螺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炉锅具,其特征在于,内外相邻的所述第一导磁部(21)和所述第二导磁部(22)之间具有间隙(2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炉锅具,其特征在于,内外相邻的所述第一导磁部(21)和所述第二导磁部(22)之间的间隙(25)大于或等于0.1mm。
6.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炉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磁部(21)和所述第二导磁部(22)的面积之和占所述锅底(11)的总面积的比例大于或等于0.5。
7.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炉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磁部(21)和所述第二导磁部(22)的除所述首端(23)和所述尾端(24)之外的其他部位的宽度相同;
和/或,所述第一导磁部(21)和所述第二导磁部(22)的相连接的所述首端(23)和所述尾端(24)的宽度大于或等于其他部位的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炉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磁部(21)和所述第二导磁部(22)各自螺旋的圈数至少为0.5圈。
9.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炉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底(11)为金属件,所述导磁层(2)附着在所述锅底(11)的外表面;或者,所述锅底(11)为非金属件,所述导磁层(2)附着在所述锅底(11)的内表面或外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磁炉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层(2)附着在所述锅底(11)的外表面时,所述锅底(11)的外表面形成有螺旋形容置槽(111),所述容置槽(111)与所述导磁层(2)的形状大小相匹配,所述导磁层(2)嵌合在所述容置槽(111)内,且所述容置槽(111)的槽壁卡入所述第一导磁部(21)和所述第二导磁部(22)之间的间隙(25)中。
11.一种电磁炉炊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磁炉和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炉锅具。
CN201922058811.8U 2019-11-26 2019-11-26 电磁炉锅具及电磁炉炊具 Active CN2111551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58811.8U CN211155145U (zh) 2019-11-26 2019-11-26 电磁炉锅具及电磁炉炊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58811.8U CN211155145U (zh) 2019-11-26 2019-11-26 电磁炉锅具及电磁炉炊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55145U true CN211155145U (zh) 2020-08-04

Family

ID=718142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058811.8U Active CN211155145U (zh) 2019-11-26 2019-11-26 电磁炉锅具及电磁炉炊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15514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472185B1 (en) Heating system
EP2048914B1 (en) A cooking device having an induction heating element
CN106923685B (zh) 适于电磁加热的内锅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108618583A (zh) 一种电磁加热专用双层真空保温锅的结构
CN211155145U (zh) 电磁炉锅具及电磁炉炊具
US11304269B2 (en) Cooking utensil
AU689535B2 (en) Induction heating element
CN107361620B (zh) 烹饪器具
JP2012110636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用調理容器
JP2674259B2 (ja) 中華料理用なべの誘導加熱装置
WO2017113922A1 (zh) 适于电磁加热的内锅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05831627U (zh) 烹饪器具
CN205433389U (zh) 适于电磁加热的锅盖及具有其的电饭煲
CN105982562B (zh) 用于电磁加热烹饪的锅具和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CN210408062U (zh) 电磁烹饪锅具和烹调器
CN211093332U (zh) 电磁烹饪锅具以及烹调器
CN201789651U (zh) 电磁炉线圈盘
CN217987334U (zh) 发热盘组件和烹饪器具
CN111743377B (zh) 感应加热容器和加热器具
CN110351916A (zh) 感应加热和烹饪
CN220023121U (zh) 线圈盘以及烹饪器具
CN217987335U (zh) 发热盘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1093333U (zh) 电磁烹饪锅具以及烹调器
JPH04319288A (ja) 加熱調理器
CN217987333U (zh) 发热盘组件和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