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957957U - 一种马达定子配线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马达定子配线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957957U
CN210957957U CN201921849338.9U CN201921849338U CN210957957U CN 210957957 U CN210957957 U CN 210957957U CN 201921849338 U CN201921849338 U CN 201921849338U CN 210957957 U CN210957957 U CN 2109579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ase coil
motor stator
wiring structure
stator wiring
silicon st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84933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简连达
陈盛基
李庆隆
林光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gchuang Lvne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gchuang Lvne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gchuang Lvne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gchuang Lvne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84933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9579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9579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9579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Abstract

一种马达定子配线结构,包括一硅钢本体、一绝缘组件、复数线圈组、以及复数电连接件;其中,硅钢本体具有一轭部、以及复数间隔环设于轭部上的磁极,绝缘组件对应硅钢本体之各磁极而设置,各线圈组则分别缠绕于硅钢本体之各磁极与绝缘组件上,并包含一第一相线圈组、一第二相线圈组与一第三相线圈组,而各电连接件则叠靠于硅钢本体之一侧面上,并供各该线圈组之第一相线圈组、第二相线圈组与第三相线圈组分别作电性连接。

Description

一种马达定子配线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系与一种车用马达有关,尤指一种马达定子配线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如用于电动车作为动力源的马达,其主要系由三相交流和线圈制造旋转磁界,使得马达的定子与转子产生相对旋转而作为动力来源。
而目前应用于此种车用马达之定子,其主要系透过各线圈组(即U相、V 相及W相线圈)分别连线电缆后,再以串联或并联等方式将所有电缆捆绑成一捆,使得捆绑成一捆的电缆仅得由马达定子一侧面随意杂乱留置、或是硬塞至定子上的空隙内,不仅造成电缆走在线的混杂,同时也影响日后维修的困难性。尤其,在现今马达动力源需更加提升,其电流也相对较高,因此所采用的电缆也相对较粗,就更容易使得捆成一捆的电缆占用空间,而且更加不容易挤塞至定子的空隙内。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人系为改善并解决上述之缺失,乃特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之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失之本实用新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之主要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马达定子配线结构,其系可有效整理走线,使得马达定子容易进行线圈的焊接与维修等作业,同时也能避免走线杂乱而占用不必要的空间。
为了达成上述之目的,本实用新型系提供一种马达定子配线结构,包括一硅钢本体、一绝缘组件、复数线圈组、以及复数电连接件;其中,硅钢本体具有一轭部、以及复数间隔环设于轭部上的磁极,绝缘组件对应硅钢本体之各磁极而设置,各线圈组则分别缠绕于硅钢本体之各磁极与绝缘组件上,并包含一第一相线圈组、一第二相线圈组与一第三相线圈组,而各电连接件则叠靠于硅钢本体之一侧面上,并供各该线圈组之第一相线圈组、第二相线圈组与第三相线圈组分别作电性连接。
优选地,其中所述磁极系环列于所述轭部的外周缘或内周缘上。
优选地,其中各所述磁极系包含一由所述轭部延伸而出的齿部、以及一形成于所述齿部末端的靴部。
优选地,其中所述绝缘组件系为二并分别以上、下夹置所述硅钢本体之各所述磁极上。
优选地,其中各所述绝缘组件皆包含复数绝缘套,且各所述绝缘套分别对应各所述磁极而具有一套部与一突缘,所述套部套设在各所述磁极之齿部上,而所述突缘则对应各所述靴部并突出于所述套部末端。
优选地,其中各所述绝缘套系呈一“ㄇ”形。
优选地,其中所述绝缘组件更包含一整线部。
优选地,其中所述第一、二及三线圈组系分别对应U相线圈、V相线圈及W 相线圈。
优选地,其中所述电连接件系分别为一循环电缆。
优选地,其中所述电连接件系以同心圆方式排列,并排列于所述线圈组内。
本发明提供的马达定子配线结构可有效整理走线,使得马达定子容易进行线圈的焊接与维修等作业,同时也能避免走线杂乱而占用不必要的空间。
附图说明
通过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清晰。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且并未刻意按实际尺寸等比例缩放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主旨。
图1系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未缠绕线圈之立体分解图;
图2系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未缠绕线圈之立体组合图;
图3系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缠绕线圈之平面示意图;
图4系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循环电缆与线圈电性连接之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硅钢本体 1
轭部 10
磁极 11
齿部 110
靴部 111
绝缘组件 2
绝缘套 20
套部 200
突缘 201
整线部 21
隔线部 210
空间 211
线圈组 3
第一相线圈组 3a
第一连接端 30a、31a
第二相线圈组 3b
第二连接端 30b、31b
第三相线圈组 3c
第三连接端 30c、31c
电连接件 4
第一循环 40
绝缘皮 400
线芯 401
破孔 402
焊点 403
第二循环 41
第三循环 42
第四循环 4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贵审查委员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之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之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者。
请参阅图1、图2及图3,系分别为本实用新型未缠绕线圈之立体分解图及立体组合图、以及本实用新型缠绕线圈之平面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系提供一种马达定子配线结构,包括一硅钢本体1、一绝缘组件2、复数线圈组3、以及复数电连接件4;其中:
该硅钢本体1系具有一轭部10、以及复数间隔环设于该轭部10上的磁极 11。而在本实用新型所举实施例中,该轭部10可用于固定在轮轴上,并使该磁极11环列于该轭部10的外周缘上,以供马达转子(图略)相对配置于该磁极 11外作感应;此外,在其它未于图式揭露的实施样态中,该磁极11也可以环列于该轭部10的内周缘上,以供马达转子(图略)相对配置于该磁极11内作感应。而各磁极11可包含一由上述轭部10延伸而出的齿部110、以及一形成于该齿部110末端的靴部111,其中之齿部110即用以供上述线圈组3分别绕缠。
该绝缘组件2主要系对应上述各齿部110而设置。在本实用新型所举之实施例中,该绝缘组件2可为二并分别以上、下夹置该硅钢本体1的各磁极11上,并皆包含复数绝缘套20与一整线部21,其中之各绝缘套20即分别对应各磁极 11而具有一套部200与一突缘201,该套部200可呈一「ㄇ」形而套设在磁极 11的齿部110上,而该突缘201则对应各靴部111并突出于该套部200末端。
如图3所示,该线圈组3系分别缠绕于上述硅钢本体1之各磁极11与绝缘组件2之绝缘套20上,并分别为至少一第一相线圈组3a、至少一第二相线圈组 3b、以及至少一第三相线圈组3c,所述第一、二及三线圈组3a、3b及3c可分别对应U相线圈、V相线圈及W相线圈,借以构成三相交流的相位变化,从而交互产生S极与N极而感应转子(图略)并带动旋转。此外,各线圈组3a、3b、 3c所对应的磁极11数量亦可视实际的需求而定。
该电连接件4可分别为一循环电缆,所述循环电缆系可由缆线二端相对接后而形成一循环者,而上述各线圈组3则依据串联或并联方式而与该电连接件4 作电性连接,且该电连接件4系叠靠于上述硅钢本体1任一侧面上;而在本实用新型所举之实施例中,各电连接件4系构成循环电缆而以同心圆方式排列,并排列于各线圈组3内。更详细地,该电连接件4可分别为一第一循环40、一第二循环41、一第三循环42、以及一第四循环43,且所述第一相线圈组3a具有二第一连接端30a、31a,所述第二相线圈组3b具有二第二连接端30b、31b,所述第三相线圈组3c亦具有二第三连接端30c、31c,所述第一相线圈组3a之一第一连接端30a、所述第二相线圈组3b之一第二连接端30b与所述第三相线圈组3c之一第三连接端30c皆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循环40上,而所述第一相线圈组3a之另一第一连接端31a、所述第二相线圈组3b之另一第二连接端31b 与所述第三相线圈组3c之另一第三连接端31c则分别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二循环 41、所述第三循环42与所述第四循环43,从而达到电性连接之目的。
再请参阅图4所示,上述第一、二及三线圈组3a、3b及3c的第一连接端 30a、30b、30c与第二连接端31a、31b、31c,在与第一、二、三及四循环40、 41、42及43作电性连接时(图4以第一循环40为例),主要系在各循环40、 41、42及43欲与各线圈组3a、3b及3c作电性连接的部位上,将其包覆于外的绝缘皮400剥除,进而使第一连接端30a、30b、30c与第二连接端31a、31b、 31c能与其绝缘皮400内的线芯401作电性接触,而所述剥除即系于该绝缘皮 400上割破一破孔402,从而能进一步将第一连接端30a(以此为例)通过该破孔402而焊固于该第一循环40之线芯401上,以藉由形成的焊点403达到电性接触与固定连接之目的。同时,由于各循环40、41、42及43能整齐排列于硅钢本体1一侧面上,因此在与各线圈组3a、3b及3c进行焊接等配线或线修的作业上也相对清楚而容易,整在线整齐且无须预留过多的长度作为捆绑所需,相较之下也能节省材料成本与不必要的走线占位,并避免影响马达定子在配置上所需占用的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再请一并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亦可藉由上述绝缘组件2之整线部21,来提供各循环40、41、42及43以同心圆方式排列于该整线部21上,且该整线部21上可设有复数隔线部210,该等隔线部210至少环列一排而阻隔于外,以供第一循环40圈围于该等隔线部210外、第二循环41则圈围于该等隔线部210内,从而使该整线部21内剩余的空间211能供第三及第四循环42、43依序向内圈围且作同心排列。
是以,藉由上述之构造组成,即可得到本实用新型马达定子配线结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确可达到预期之使用目的,而解决习知之缺失,又因极具新颖性及进步性,完全符合新型专利申请要件,爰依专利法提出申请,敬请详查并赐准本案专利,以保障创作人之权利。
惟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可行实施例,非因此即拘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故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手段等变化,均同理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之范围内,合予陈明。

Claims (10)

1.一种马达定子配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硅钢本体,具有一轭部、以及复数间隔环设于所述轭部上的磁极;
一绝缘组件,对应所述硅钢本体之各所述磁极而设置;
复数线圈组,分别缠绕于所述硅钢本体之各所述磁极与所述绝缘组件上,并包含一第一相线圈组、一第二相线圈组与一第三相线圈组;以及
复数电连接件,叠靠于所述硅钢本体之一侧面上,并供所述第一相线圈组、所术第二相线圈组与所述第三相线圈组分别作电性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马达定子配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磁极系环列于所述轭部的外周缘或内周缘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之马达定子配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各所述磁极系包含一由所述轭部延伸而出的齿部、以及一形成于所述齿部末端的靴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之马达定子配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绝缘组件系为二并分别以上、下夹置所述硅钢本体之各所述磁极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之马达定子配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各所述绝缘组件皆包含复数绝缘套,且各所述绝缘套分别对应各所述磁极而具有一套部与一突缘,所述套部套设在各所述磁极之齿部上,而所述突缘则对应各所述靴部并突出于所述套部末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之马达定子配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各所述绝缘套系呈一“ㄇ”形。
7.如权利要求5所述之马达定子配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绝缘组件更包含一整线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马达定子配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二及三线圈组系分别对应U相线圈、V相线圈及W相线圈。
9.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马达定子配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电连接件系分别为一循环电缆。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之马达定子配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电连接件系以同心圆方式排列,并排列于所述线圈组内。
CN201921849338.9U 2019-10-30 2019-10-30 一种马达定子配线结构 Active CN2109579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49338.9U CN210957957U (zh) 2019-10-30 2019-10-30 一种马达定子配线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49338.9U CN210957957U (zh) 2019-10-30 2019-10-30 一种马达定子配线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957957U true CN210957957U (zh) 2020-07-07

Family

ID=713744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849338.9U Active CN210957957U (zh) 2019-10-30 2019-10-30 一种马达定子配线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9579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49107B2 (en) Spacer for supporting conductors in an electric machine
JP5070248B2 (ja) 回転電機とその製造方法
CN108462277B (zh) 用于定子组件的分布式连接环组件
EP2369722A2 (en) Stator for rotary electrical machine
JP5150930B2 (ja) アウタロータ型多極発電機
US8587176B2 (en) Salient pole concentrated winding stator for electric motor
EP2690757A2 (en) Electricity collection and distribution ring and electric motor
US11509180B2 (en) Stator
WO2017110760A1 (ja) 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40285056A1 (en) Wound member for manufacturing coil, coil,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oil
CN114450870A (zh) 包括具有矩形横截面的线圈元件的分数槽电动马达
JP2005130586A (ja) 電動機の固定子
JP2010124636A (ja) コイルユニットおよびステータ
JP2016052224A (ja) ステータ、そのステータを適用した回転電機及びステータの結線方法
JP2003189525A (ja) 回転電機
CN112531933A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JP2017077085A (ja) 集配電リング、電動機、及び電動機の製造方法
CN210957957U (zh) 一种马达定子配线结构
JP2006187164A (ja) 回転電機
JP2019009962A (ja) 三相モータの結線構造、結線方法及び三相モータ
CN111478477A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CN112751437A (zh) 一种马达定子配线结构
TWI737019B (zh) 馬達定子配線結構
CN219181253U (zh) 马达定子及其接线模块
KR101105408B1 (ko) 3상 모터용 스테이터 어셈블리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