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07076U - 三相星型连接双向llc变换器 - Google Patents

三相星型连接双向llc变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07076U
CN210807076U CN201922033350.9U CN201922033350U CN210807076U CN 210807076 U CN210807076 U CN 210807076U CN 201922033350 U CN201922033350 U CN 201922033350U CN 210807076 U CN210807076 U CN 2108070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ode
switch tube
anode
cathode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03335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义
刘斌
江良星
王华云
李琼
邓志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ate Grid Jiangxi Electric Power Co Ltd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ate Grid Jiangxi Electric Power Co Ltd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ate Grid Jiangxi Electric Power Co Ltd,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Priority to CN20192203335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8070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070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07076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c-Dc Converters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三相星型连接双向LLC变换器,包括原边侧,副边侧和谐振网络三个部分,原副边侧采用相同的三桥臂结构,一侧工作在三相逆变模式时,另一侧则工作在三相整流模式,谐振网络在传统的LLC结构的基础上,在副边侧串联一个谐振电容,使变换器在功率双向流动时均能实现软开关。三相相间交错并联,使得输出电流的脉动量较小,可明显降低输出电流纹波;同时原副边侧都采用星型连接,实现自均流效果,控制策略简单。当一侧工作在整流模式时,对应开关管采用同步整流控制来进一步降低损耗,提高了整体的工作效率。

Description

三相星型连接双向LLC变换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双向LLC变换器,具体涉及一种三相星型连接双向LLC变换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汽车,智能电网,太阳能供电***等配电设备电气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作为能量交互媒介的直流充电设备必须具有能量双向流动的功能。与采用两套的单向DC-DC变换器实现能量双向流动的方案相比,双向DC-DC变换器可以由同一套变换器实现能量的双向流动,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等优势,在未来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传统开关电源***中,双向DC-DC变换器功率管通常工作在硬开关状态。即功率管动作时,功率管上的电压和电流的变化有一个过渡过程,在这段时间里,电压电流有一个交叠区,从而产生了开通和关断损耗。随着开关频率的提高,开关损耗也不断变大,变换器功率下降,所需的散热器体积也不断增加,限制了变换器的小型化。
为了使变换器满足小型化,高频化,损耗小等特点,需要一种“软开关”技术,要使电压和电流周期过零的特点,使开关管在零电压或零电流的条件下开通或关断。
而传统的单相LLC谐振变换器,其输出纹波电流频率比较大,幅度减小有限,从而无法降低滤波电容的数量和大小。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三相星型连接双向LLC变换器,使得输出电流的脉动量较小,可明显降低输出电流纹波。
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三相星型连接双向LLC变换器,变换器包括原边侧、副边侧、谐振网络以及高频变压器,原、副边侧采用相同的三桥臂结构,一侧工作在三相逆变模式时,另一侧则工作在三相整流模式,在副边侧串联谐振电容,使变换器在功率双向流动时均能实现软开关。
进一步的,所述原边侧包括开关管Q1~Q6,开关管体二极管D1~D6,寄生电容C1~C6;所述副边侧包括开关管Q7~Q12,开关管体二极管D7~D12,寄生电容C7~C12;所述谐振网络包括谐振电感L1~L3,谐振电容C13~C18,励磁电感Lm1~Lm3;所述高频变压器包括T1~T3
进一步的,所述开关管Q1的漏极连接开关管Q3和Q5的漏极,开关管Q1的源极连接开关管Q2的漏极,开关管Q3的源极连接开关管Q4的漏极,开关管Q5的源极连接开关管Q6的漏极,开关管Q2的源极连接开关管Q4和Q6的源极;开关管Q7的漏极连接开关管Q9和Q11的漏极,开关管Q7的源极连接开关管Q8的漏极,开关管Q9的源极连接开关管Q10的漏极,开关管Q11的源极连接开关管Q12的漏极,开关管Q8的源极连接开关管Q10和Q12的源极。
进一步的,所述开关管Q1的源极、漏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1的阳极、阴极,二极管D1阳极、阴极并联有寄生电容C1;开关管Q2的源极、漏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2的阳极、阴极,二极管D2阳极、阴极并联有寄生电容C2;开关管Q3的源极、漏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3的阳极、阴极,二极管D3阳极、阴极并联有寄生电容C3;开关管Q4的源极、漏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4的阳极、阴极,二极管D4阳极、阴极并联有寄生电容C4;开关管Q5的源极、漏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5的阳极、阴极,二极管D5阳极、阴极并联有寄生电容C5;开关管Q6的源极、漏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6的阳极、阴极,二极管D6阳极、阴极并联有寄生电容C6;开关管Q7的源极、漏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7的阳极、阴极,二极管D7阳极、阴极并联有寄生电容C7;开关管Q8的源极、漏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8的阳极、阴极,二极管D8阳极、阴极并联有寄生电容C8;开关管Q9的源极、漏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9的阳极、阴极,二极管D9阳极、阴极并联有寄生电容C9;开关管Q10的源极、漏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10的阳极、阴极,二极管D10阳极、阴极并联有寄生电容C10;开关管Q11的源极、漏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11的阳极、阴极,二极管D11阳极、阴极并联有寄生电容C11;开关管Q12的源极、漏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12的阳极、阴极,二极管D12阳极、阴极并联有寄生电容C12
进一步的,所述开关管Q1的源极连接谐振电容C13,谐振电容C13的另一端连接谐振电感L1,谐振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变压器绕组的一端,对应变压器绕组异名端连接谐振电容C16,谐振电容C16的另一端连接开关管Q7的源极和开关管Q8的漏极;开关管Q3的源极连接谐振电容C14,谐振电容C14的另一端连接谐振电感L2,谐振电感L2的另一端连接变压器绕组的一端,对应变压器绕组异名端连接谐振电容C17,谐振电容C17的另一端连接开关管Q9的源极和开关管Q10的漏极;开关管Q5的源极连接谐振电容C15,谐振电容C15的另一端连接谐振电感L3,谐振电感L3的另一端连接变压器绕组的一端,对应变压器绕组异名端连接谐振电容C18,谐振电容C18的另一端连接开关管Q11的源极和开关管Q12的漏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谐振网络在传统的LLC结构的基础上,在副边侧串联一个谐振电容,使变换器在功率双向流动时均能实现软开关。(2) 三相相间交错并联,使得输出电流的脉动量较小,可明显降低输出电流纹波。(3)原副边侧都采用星型连接,实现自均流效果,控制策略简单。(4)原、副边侧采用相同的三桥臂结构,一侧工作在三相逆变模式时,另一侧则工作在三相整流模式,当一侧工作在整流模式时,对应开关管采用同步整流控制来进一步降低损耗,提高了整体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主电路拓扑图。
图2A-2F是变换器在正向工作分阶段模态图。
图2A为变换器在模态1下的各个元器件工作状态。
图2B为变换器在模态2下的各个元器件工作状态。
图2C为变换器在模态3下的各个元器件工作状态。
图2D为变换器在模态4下的各个元器件工作状态。
图2E为变换器在模态5下的各个元器件工作状态。
图2F为变换器在模态6下的各个元器件工作状态。
图3是变换器在正向工作波形图。
图4A-4F是变换器在反向工作分阶段模态图。
图4A为变换器在模态1下的各个元器件工作状态。
图4B为变换器在模态2下的各个元器件工作状态。
图4C为变换器在模态3下的各个元器件工作状态。
图4D为变换器在模态4下的各个元器件工作状态。
图4E为变换器在模态5下的各个元器件工作状态。
图4F为变换器在模态6下的各个元器件工作状态。
图5是变换器在反向工作波形图。
图6是开关管的软开关波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三相星型连接双向LLC变换器,变换器包括原边侧、副边侧、谐振网络以及高频变压器,原、副边侧采用相同的三桥臂结构,一侧工作在三相逆变模式时,另一侧则工作在三相整流模式,在副边侧串联谐振电容,使变换器在功率双向流动时均能实现软开关。
原边侧包括开关管Q1~Q6,开关管体二极管D1~D6,寄生电容C1~C6
副边侧包括开关管Q7~Q12,开关管体二极管D7~D12,寄生电容C7~C12
谐振网络包括谐振电感L1~L3,谐振电容C13~C18,励磁电感Lm1~Lm3
高频变压器包括T1~T3
开关管Q1的漏极连接开关管Q3和Q5的漏极,开关管Q1的源极连接开关管Q2的漏极,开关管Q3的源极连接开关管Q4的漏极,开关管Q5的源极连接开关管Q6的漏极,开关管Q2的源极连接开关管Q4和Q6的源极;
开关管Q7的漏极连接开关管Q9和Q11的漏极,开关管Q7的源极连接开关管Q8的漏极,开关管Q9的源极连接开关管Q10的漏极,开关管Q11的源极连接开关管Q12的漏极,开关管 Q8的源极连接开关管Q10和Q12的源极;
开关管Q1的源极、漏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1的阳极、阴极,二极管D1阳极、阴极并联有寄生电容C1;开关管Q2的源极、漏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2的阳极、阴极,二极管D2阳极、阴极并联有寄生电容C2;开关管Q3的源极、漏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3的阳极、阴极,二极管D3阳极、阴极并联有寄生电容C3;开关管Q4的源极、漏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4的阳极、阴极,二极管D4阳极、阴极并联有寄生电容C4;开关管Q5的源极、漏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5的阳极、阴极,二极管D5阳极、阴极并联有寄生电容C5;开关管Q6的源极、漏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6的阳极、阴极,二极管D6阳极、阴极并联有寄生电容C6;开关管Q7的源极、漏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7的阳极、阴极,二极管D7阳极、阴极并联有寄生电容C7;开关管Q8的源极、漏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8的阳极、阴极,二极管D8阳极、阴极并联有寄生电容C8;开关管Q9的源极、漏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9的阳极、阴极,二极管D9阳极、阴极并联有寄生电容C9;开关管Q10的源极、漏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10的阳极、阴极,二极管D10阳极、阴极并联有寄生电容C10;开关管Q11的源极、漏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11的阳极、阴极,二极管D11阳极、阴极并联有寄生电容C11;开关管Q12的源极、漏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12的阳极、阴极,二极管D12阳极、阴极并联有寄生电容C12
开关管Q1的源极连接谐振电容C13,谐振电容C13的另一端连接谐振电感L1,谐振电感 L1的另一端连接变压器绕组的一端,对应变压器绕组异名端连接谐振电容C16,谐振电容C16的另一端连接开关管Q7的源极和开关管Q8的漏极;
开关管Q3的源极连接谐振电容C14,谐振电容C14的另一端连接谐振电感L2,谐振电感 L2的另一端连接变压器绕组的一端,对应变压器绕组异名端连接谐振电容C17,谐振电容C17的另一端连接开关管Q9的源极和开关管Q10的漏极;
开关管Q5的源极连接谐振电容C15,谐振电容C15的另一端连接谐振电感L3,谐振电感 L3的另一端连接变压器绕组的一端,对应变压器绕组异名端连接谐振电容C18,谐振电容C18的另一端连接开关管Q11的源极和开关管Q12的漏极。
当变换器正向运行时,变换器具有两个谐振频率,分别为低频谐振点fm1和高频谐振点fr1
当变换器反向运行时,变换器同样具有两个谐振频率,分别为低频谐振点fm2和高频谐振点fr2
变换器正向运行时,根据变换器的工作频率f与fm1、fr1的关系和满足变换器的软开关要求,变换器的工作状态分为三种情况:fm1<f<fr1、f=fr1、f>fr1。下面以当f=fr1时为例,对各工作模态作简要说明。
模态1[t0-t1]:MOS管Q4、Q5导通。此时A相处于死区时间之内,谐振电流ilr1大于励磁电流ilm1,电流ia以正弦形式开始增大,同步管Q7导通,励磁电感Lm1被输出电压钳位。同时,谐振电流ilr1对寄生电容C2充电,对寄生电容C1放电,为开关管Q1的零电压开通提供了条件。对于B相,励磁电流ilm2大于谐振电流ilr2,电流ib以正弦形式反向增大,同步管Q10导通,励磁电感Lm2被输出电压钳位。对于C相,谐振电流ilr3大于励磁电流ilm3,电流ic以正弦形式减小,同步管Q11导通,励磁电感Lm3被输出电压钳位。图2A为变换器在模态1下的各个元器件工作状态。
模态2[t1-t2]:MOS管Q4、Q5导通;t1时刻,MOS管Q1零电压导通。对于A相,谐振电流ilr1大于励磁电流ilm1,电流ia以正弦形式继续增大,同步管Q7导通,励磁电感Lm1被输出电压钳位。对于B相,励磁电流ilm2大于谐振电流ilr2,电流ib以正弦形式变化,同步管Q10导通,励磁电感Lm2被输出电压钳位。对于C相,谐振电流ilr3大于励磁电流ilm3,电流ic以正弦形式减小,同步管Q11导通,励磁电感Lm3被输出电压钳位,当ic减小到零时, MOS管Q5关断。图2B为变换器在模态2下的各个元器件工作状态。
模态3[t2-t3]:MOS管Q1、Q4导通。对于A相,谐振电流ilr1大于励磁电流ilm1,电流ia以正弦形式继续增大,同步管Q7导通,励磁电感Lm1被输出电压钳位。对于B相,励磁电流ilm2大于谐振电流ilr2,电流ib以正弦形式反向减小,同步管Q10导通,励磁电感Lm2被输出电压钳位。此时C相处于死区时间之内,励磁电流ilm3大于谐振电流ilr3,电流ic以正弦形式开始反向增大,同步管Q12导通,励磁电感Lm3被输出电压钳位。同时,谐振电流ilr3对寄生电容C5充电,对寄生电容C6放电,这为开关管Q6的零电压开通提供了条件。图2C 为变换器在模态3下的各个元器件工作状态。
模态4[t3-t4]:MOS管Q1、Q4导通;t3时刻,MOS管Q6零电压导通。对于A相,谐振电流ilr1大于励磁电流ilm1,电流ia以正弦形式变化,同步管Q7导通,励磁电感Lm1被输出电压钳位。对于B相,励磁电流ilm2大于谐振电流ilr2,同步管Q10导通,励磁电感Lm2被输出电压钳位。电流ib以正弦形式反向减小,当ib减小到零时,MOS管Q4关断。对于C相,励磁电流ilm3大于谐振电流ilr3,电流ic以正弦形式反向继续增大,同步管Q12导通,励磁电感Lm3被输出电压钳位。图2D为变换器在模态4下的各个元器件工作状态。
模态5[t4-t5]:MOS管Q1、Q6导通。对于A相,谐振电流ilr1大于励磁电流ilm1,电流 ia以正弦形式减小,同步管Q7导通,励磁电感Lm1被输出电压钳位。此时B相处于死区时间之内,谐振电流ilr2大于励磁电流ilm2,电流ib以正弦形式开始增大,同步管Q9导通励磁电感Lm2被输出电压钳位。同时,谐振电流ilr2对寄生电容C4充电,对寄生电容C3放电,这为开关管Q3的零电压开通提供了条件。对于C相,励磁电流ilm3大于谐振电流ilr3,电流ic以正弦形式反向继续增大,同步管Q12导通,励磁电感Lm3被输出电压钳位。图2E为变换器在模态5下的各个元器件工作状态。
模态6[t5-t6]:MOS管Q1、Q6导通;t5时刻,MOS管Q3零电压导通。对于A相,谐振电流ilr1大于励磁电流ilm1,同步管Q7导通,励磁电感Lm1被输出电压钳位。电流ia以正弦形式减小,当ia减小到零时,MOS管Q1关断。对于B相,谐振电流ilr2大于励磁电流ilm2,电流ib以正弦形式继续增大,同步管Q9导通,励磁电感Lm2被输出电压钳位。对于C相,励磁电流ilm3大于谐振电流ilr3,电流ic以正弦形式变化,同步管Q12导通,励磁电感Lm3被输出电压钳位。图2F为变换器在模态6下的各个元器件工作状态。
t6时刻以后,各相下半个周期的工作状态与模态1、2、3、4、5、6对称,在此不再赘述。
变换器反向运行时,根据变换器的工作频率f与fm2、fr2的关系和满足变换器的软开关要求,变换器的工作状态分为三种情况:fm2<f<fr2、f=fr2、f>fr2。下面以当f=fr2时为例,对各工作模态作简要说明。
模态1[t0-t1]:MOS管Q10、Q11导通。此时A相处于死区时间之内,谐振电流Ilr1大于励磁电流Ilm1,电流Ia以正弦形式开始增大,同步管Q1导通,励磁电感Lm1被输出电压钳位。同时,谐振电流Ilr1对寄生电容C8充电,对寄生电容C7放电,为开关管Q7的零电压开通提供了条件。对于B相,励磁电流Ilm2大于谐振电流Ilr2,电流Ib以正弦形式反向增大,同步管Q4导通,励磁电感Lm2被输出电压钳位。对于C相,谐振电流Ilr3大于励磁电流Ilm3,电流Ic以正弦形式减小,同步管Q5导通,励磁电感Lm3被输出电压钳位。图4A为变换器在模态1下的各个元器件工作状态。
模态2[t1-t2]:MOS管Q10、Q11导通。t1时刻,MOS管Q7零电压导通。对于A相,谐振电流Ilr1大于励磁电流Ilm1,电流Ia以正弦形式继续增大,同步管Q1导通,励磁电感Lm1被输出电压钳位。对于B相,励磁电流Ilm2大于谐振电流Ilr2,电流Ib以正弦形式变化,同步管Q4导通,励磁电感Lm2被输出电压钳位。对于C相,谐振电流Ilr3大于励磁电流Ilm3,电流Ic以正弦形式减小,同步管Q5导通,励磁电感Lm3被输出电压钳位,当Ic减小到零时, MOS管Q11关断。图4B为变换器在模态2下的各个元器件工作状态。
模态3[t2-t3]:MOS管Q7、Q10导通。对于A相,谐振电流Ilr1大于励磁电流Ilm1,电流Ia以正弦形式继续增大,同步管Q1导通,励磁电感Lm1被输出电压钳位。对于B相,励磁电流Ilm2大于谐振电流Ilr2,电流Ib以正弦形式反向减小,同步管Q4导通,励磁电感Lm2被输出电压钳位。此时C相处于死区时间之内,谐振电流Ilr3大于励磁电流Ilm3,电流Ic以正弦形式开始反向增大,同步管Q6导通,励磁电感Lm3被输出电压钳位。同时,谐振电流Ilr3对寄生电容C11充电,对寄生电容C12放电,这为开关管Q12的零电压开通提供了条件。图4C为变换器在模态3下的各个元器件工作状态。
模态4[t3-t4]:MOS管Q7、Q10导通;t3时刻,MOS管Q12零电压导通。对于A相,谐振电流Ilr1大于励磁电流Ilm1,电流Ia以正弦形式变化,同步管Q1导通,励磁电感Lm1被输出电压钳位。对于B相,励磁电流Ilm2大于谐振电流Ilr2,同步管Q4导通,励磁电感Lm2被输出电压钳位。电流Ib以正弦形式反向减小,当Ib减小到零时,MOS管Q10关断。对于 C相,励磁电流Ilm3大于谐振电流Ilr3,电流Ic以正弦形式反向继续增大,同步管Q6导通,励磁电感Lm3被输出电压钳位。图4D为变换器在模态4下的各个元器件工作状态。
模态5[t4-t5]:MOS管Q7、Q12导通。对于A相,谐振电流Ilr1大于励磁电流Ilm1,电流Ia以正弦形式减小,同步管Q1导通,励磁电感Lm1被输出电压钳位。此时B相处于死区时间之内,谐振电流Ilr2大于励磁电流Ilm2,电流Ib以正弦形式开始增大,同步管Q3导通,励磁电感Lm2被输出电压钳位。同时,谐振电流Ilr2对寄生电容C10充电,对寄生电容C9放电,这为开关管Q9的零电压开通提供了条件。对于C相,励磁电流Ilm3大于谐振电流Ilr3,电流Ic以正弦形式反向继续增大,同步管Q6导通,励磁电感Lm3被输出电压钳位。图4E 为变换器在模态5下的各个元器件工作状态。
模态6[t5-t6]:MOS管Q7、Q12导通;t5时刻,MOS管Q9零电压导通。对于A相,谐振电流Ilr1大于励磁电流Ilm1,同步管Q1导通,励磁电感Lm1被输出电压钳位。电流Ia以正弦形式减小,当Ia减小到零时,MOS管Q7关断。对于B相,谐振电流Ilr2大于励磁电流Ilm2,电流Ib以正弦形式继续增大,同步管Q3导通,励磁电感Lm2被输出电压钳位。对于C相,励磁电流Ilm3大于谐振电流Ilr3,电流Ic以正弦形式变化,同步管Q6导通,励磁电感Lm3被输出电压钳位。图4F为变换器在模态6下的各个元器件工作状态。
t6时刻以后,各相下半个周期的工作状态与模态1、2、3、4、5、6对称,在此不再赘述。
图6是MOS管Q1零电压导通过程,MOS管Q1的漏极电压在栅极电压置高之前下降为0,表明开关管实现零电压导通。
LLC谐振变换器,具有自然软开关特性,即开关管实现零电压开通和二极管实现零电流关断。三相交错并联LLC变换器,除了具备传统单相LLC谐振变换器的全部优点外,输出纹波电流频率较传统LLC会成倍增加,幅度会成倍减小,从而降低滤波电容的数量和大小。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5)

1.三相星型连接双向LLC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变换器包括原边侧、副边侧、谐振网络以及高频变压器,原、副边侧采用相同的三桥臂结构,一侧工作在三相逆变模式时,另一侧则工作在三相整流模式,在副边侧串联谐振电容,使变换器在功率双向流动时均能实现软开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相星型连接双向LLC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原边侧包括开关管Q1~Q6,开关管体二极管D1~D6,寄生电容C1~C6;所述副边侧包括开关管Q7~Q12,开关管体二极管D7~D12,寄生电容C7~C12;所述谐振网络包括谐振电感L1~L3,谐振电容C13~C18,励磁电感Lm1~Lm3;所述高频变压器包括T1~T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相星型连接双向LLC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管Q1的漏极连接开关管Q3和Q5的漏极,开关管Q1的源极连接开关管Q2的漏极,开关管Q3的源极连接开关管Q4的漏极,开关管Q5的源极连接开关管Q6的漏极,开关管Q2的源极连接开关管Q4和Q6的源极;开关管Q7的漏极连接开关管Q9和Q11的漏极,开关管Q7的源极连接开关管Q8的漏极,开关管Q9的源极连接开关管Q10的漏极,开关管Q11的源极连接开关管Q12的漏极,开关管Q8的源极连接开关管Q10和Q12的源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相星型连接双向LLC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管Q1的源极、漏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1的阳极、阴极,二极管D1阳极、阴极并联有寄生电容C1;开关管Q2的源极、漏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2的阳极、阴极,二极管D2阳极、阴极并联有寄生电容C2;开关管Q3的源极、漏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3的阳极、阴极,二极管D3阳极、阴极并联有寄生电容C3;开关管Q4的源极、漏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4的阳极、阴极,二极管D4阳极、阴极并联有寄生电容C4;开关管Q5的源极、漏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5的阳极、阴极,二极管D5阳极、阴极并联有寄生电容C5;开关管Q6的源极、漏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6的阳极、阴极,二极管D6阳极、阴极并联有寄生电容C6;开关管Q7的源极、漏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7的阳极、阴极,二极管D7阳极、阴极并联有寄生电容C7;开关管Q8的源极、漏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8的阳极、阴极,二极管D8阳极、阴极并联有寄生电容C8;开关管Q9的源极、漏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9的阳极、阴极,二极管D9阳极、阴极并联有寄生电容C9;开关管Q10的源极、漏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10的阳极、阴极,二极管D10阳极、阴极并联有寄生电容C10;开关管Q11的源极、漏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11的阳极、阴极,二极管D11阳极、阴极并联有寄生电容C11;开关管Q12的源极、漏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12的阳极、阴极,二极管D12阳极、阴极并联有寄生电容C12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相星型连接双向LLC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管Q1的源极连接谐振电容C13,谐振电容C13的另一端连接谐振电感L1,谐振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变压器绕组的一端,对应变压器绕组异名端连接谐振电容C16,谐振电容C16的另一端连接开关管Q7的源极和开关管Q8的漏极;开关管Q3的源极连接谐振电容C14,谐振电容C14的另一端连接谐振电感L2,谐振电感L2的另一端连接变压器绕组的一端,对应变压器绕组异名端连接谐振电容C17,谐振电容C17的另一端连接开关管Q9的源极和开关管Q10的漏极;开关管Q5的源极连接谐振电容C15,谐振电容C15的另一端连接谐振电感L3,谐振电感L3的另一端连接变压器绕组的一端,对应变压器绕组异名端连接谐振电容C18,谐振电容C18的另一端连接开关管Q11的源极和开关管Q12的漏极。
CN201922033350.9U 2019-11-22 2019-11-22 三相星型连接双向llc变换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8070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33350.9U CN210807076U (zh) 2019-11-22 2019-11-22 三相星型连接双向llc变换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33350.9U CN210807076U (zh) 2019-11-22 2019-11-22 三相星型连接双向llc变换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07076U true CN210807076U (zh) 2020-06-19

Family

ID=712264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033350.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807076U (zh) 2019-11-22 2019-11-22 三相星型连接双向llc变换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80707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95004A (zh) * 2019-11-22 2020-04-10 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三相星型连接双向llc变换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95004A (zh) * 2019-11-22 2020-04-10 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三相星型连接双向llc变换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237503A1 (zh) 三相cllc双向直流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8448913B (zh) 一种单级式基于交错并联无桥pfc电路和llc谐振的隔离型ac-dc变换器
CN109560711B (zh) 一种隔离型双向dc-dc变换器及其调制方法
CN105141138B (zh) 一种倍压式软开关型推挽直流变换器
CN114301301A (zh) 一种宽范围谐振式软开关双向直流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0034683B (zh) 一种能实现自然双向功率流的llc变换器调制方法
CN111934567B (zh) 一种左右交替辅助换流的无桥双Boost功率因数校正整流器
CN211656002U (zh) 一种谐振无桥升压功率因数校正ac-dc变换器
CN103986330A (zh) 一种适用于高压大功率场合的谐振升压直/直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7204717A (zh) 一种无桥升压型cuk pfc电路
CN105226929A (zh) 一种变模态级联变换器
CN101604916B (zh) 基于π型辅助网络零电压开关全桥直流变换器
CN114337344A (zh) 一种基于自适应混合整流多开关谐振llc变换器的控制方法
CN109149952A (zh) 一种电流谐振型软开关推挽直流变换器
CN114665700A (zh) 正反激-谐振式单级无桥隔离型pfc变换器
CN110649802B (zh) 一种单级谐振式ac-dc功率因数校正变换装置的校正方法
CN109302078B (zh) 基于同步整流模式的dc-dc开关电源
CN104935173A (zh) 一种带辅助换流电路的电流源型全桥pwm变换器
CN110995004A (zh) 三相星型连接双向llc变换器
CN210807076U (zh) 三相星型连接双向llc变换器
He et al. The reg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bridge modular switched-capacitor AC-AC converter
CN210075085U (zh) 一种采用软开关控制的超导磁体电源
CN110829868A (zh) 一种基于谐振复位隔离的正激型swiss整流器
Sha et al. Unequal PWM control for a current-fed dc-dc converter for battery application
CN108322054A (zh) 降低二极管电压应力的软开关谐振直流变换器及计算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619

Termination date: 20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