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90534U - 一种用于立式双端面磨床的磨削动力头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立式双端面磨床的磨削动力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790534U
CN210790534U CN201921710933.4U CN201921710933U CN210790534U CN 210790534 U CN210790534 U CN 210790534U CN 201921710933 U CN201921710933 U CN 201921710933U CN 210790534 U CN210790534 U CN 2107905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head
spacer
double
grinding
main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71093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仲祥泉
黄建明
罗国宁
管博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jiang Machine Tool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jiang Machine Tool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jiang Machine Tool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jiang Machine Tool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71093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7905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7905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7905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rinding Of Cylindrical And Plane Surfaces (AREA)
  • Constituent Portions Of Griding Lathes, Driving, Sensing And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立式双端面磨床的磨削动力头,属于磨削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包括箱体、前端盖、后端盖、动力头主轴和磨削砂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带轮、旋转接头、第一隔套、第二隔套和第三隔套,动力头主轴前端与箱体之间设置有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位于第一隔套和第二隔套之间,所述动力头主轴后端与箱体之间设置有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所述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位于第三隔套和后端盖之间。本实用新型能够在承载能力、刚性和转速之间达到一个良好的平衡,提供足够的轴向径向承载力,保障磨削质量,提高了磨削精度。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立式双端面磨床的磨削动力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磨削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立式双端面磨床的磨削动力头。
背景技术
磨削动力头主要用于空调压缩机内部气缸、活塞、轴承法兰等的两面或单面磨削加工,该类零件特点为两端面厚度较小,平面度要求较高。目前多数磨削动力头的主轴结构由四列角接触球轴承构成,使用两两并列组合,整体背对背组合。
空调压缩机内部零件,如:气缸、活塞、轴承法兰等的端面磨削加工方式中必须使用双端面磨床或单端面磨床,无论是双端面磨床,还是单端面磨床,磨削动力头均是其关键部件。采用四列角接触球轴承构成的动力头主轴虽然速度高,但轴向径向承载力不足,限制了端面磨削效果的发挥。从长期的实际应用中累积的经验数据可以看出它的不足与缺点是很明显的。主要表现在:加工范围偏小,加工规格参数难以提升;适用于高速径向磨削,端面不能承受较大负荷;精度稳定性较差,平面度只能达到0.01mm以上。
如公开号为CN 207448182U,公开日为2018年06月05日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用于单晶硅棒滚磨设备的多功能动力磨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动力头外壳,设置在动力头外壳内部的动力头主轴,所述动力头主轴分为四段,分别为动力头主轴头部,动力头主轴前端,动力头主轴后端,动力头主轴尾端;所述位于动力头主轴头部处的动力头外壳与头部法兰固定连接,该动力头主轴头部从所述头部法兰中伸出并与刀盘配合连接,磨削砂轮固定安装在所述刀盘上;所述动力头主轴前端的台阶上安装有一对第二角接触球轴承,所述一对第二角接触球轴承之间隔有第二轴承外圈压套和第二轴承内圈压套,第二轴承压圈压紧远离动力头主轴前端的第二角接触球轴承并通过安装的第二锁紧螺母压紧第二轴承压圈;所述动力头主轴后端的台阶上装有一对以背靠背形式安装的第一角接触球轴承,并依次通过第一轴承压圈压紧和第一锁紧螺母压紧;所述动力头主轴尾端通过变频电机联轴器与变频电机输出端连接,所述变频电机通过电机法兰与动力头外壳固定连接。
该专利文献公开的用于单晶硅棒滚磨设备的多功能动力磨头,虽然主轴速度高,提高了磨削效率,但轴向径向承载力不足,端面不能承受较大负荷,端面磨削精度较差,影响了磨削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立式双端面磨床的磨削动力头,本实用新型能够在承载能力、刚性和转速之间达到一个良好的平衡,提供足够的轴向径向承载力,保障磨削质量,提高了磨削精度。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用于立式双端面磨床的磨削动力头,包括箱体、前端盖、后端盖、设置在箱体内的动力头主轴和与动力头主轴前端连接的磨削砂轮,前端盖与箱体前端连接,后端盖与箱体后端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带轮、与动力头主轴连接的旋转接头、套在动力头主轴上的第一隔套、第二隔套和第三隔套,所述驱动带轮安装在动力头主轴后端,所述动力头主轴前端与箱体之间设置有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的外圈与箱体的内壁接触,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的内圈与动力头主轴接触,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位于第一隔套和第二隔套之间,所述动力头主轴后端与箱体之间设置有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的外圈与箱体的内壁接触,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的内圈与动力头主轴接触,所述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位于第三隔套和后端盖之间。
所述动力头主轴上通过螺纹连接有第一拼紧螺母、第二拼紧螺母和第三拼紧螺母,第一隔套设置在前端盖与动力头主轴之间,第二隔套设置在第一拼紧螺母与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之间,第三隔套设置在第二拼紧螺母与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之间。
所述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位于第三隔套和第三拼紧螺母之间。
所述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与第一隔套之间设置有第二双列圆柱滚子轴承,第二双列圆柱滚子轴承的一端与第一隔套接触,第二双列圆柱滚子轴承的另一端与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接触。
所述磨削砂轮与前端盖之间设置有连接盘,连接盘的一端与磨削砂轮固定连接,连接盘的另一端与动力头主轴前端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使用时,应用在磨削砂轮直径为300-355 mm的双端面磨削机床上,对小于直径为150 mm加工范围的工件的双端面进行磨削时,由于采用了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和双列圆柱滚子轴承,双列圆柱滚子轴承是一种具有锥孔的圆柱滚子轴承,其优于圆柱孔轴承,因为锥面能够在安装过程中精确的调整游隙和预载荷,因而能够在承载能力、刚性和转速之间提供一个独特的平衡;而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能够使轴承在两个方向承受高轴向载荷,并提供较高的刚性,能够承受双向轴向载荷,接触角大,轴向刚度大,因此动力头主轴带动磨削砂轮对工件的双端面进行磨削时,能够保障磨削质量,提高磨削精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本实用新型,驱动带轮安装在动力头主轴后端,动力头主轴前端与箱体之间设置有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的外圈与箱体的内壁接触,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的内圈与动力头主轴接触,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位于第一隔套和第二隔套之间,动力头主轴后端与箱体之间设置有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的外圈与箱体的内壁接触,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的内圈与动力头主轴接触,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位于第三隔套和后端盖之间,使用时,由于双列圆柱滚子轴承在安装过程中能够精确的调整游隙和预载荷,因而能够在承载能力、刚性和转速之间提供一个独特的平衡;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能够使轴承在两个方向承受高轴向载荷,并提供较高的刚性,能够承受双向轴向载荷,接触角大,轴向刚度大;较现有技术而言,动力头主轴带动磨削砂轮对工件的双端面进行磨削时,能够提供足够的轴向径向承载力,保障磨削质量,提高磨削精度。
二、本实用新型,动力头主轴上通过螺纹连接有第一拼紧螺母、第二拼紧螺母和第三拼紧螺母,第一隔套设置在前端盖与动力头主轴之间,第二隔套设置在第一拼紧螺母与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之间,第三隔套设置在第二拼紧螺母与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之间,能够进一步保障动力头主轴的刚性,提高磨削工作稳定性,保障磨削精度。
三、本实用新型,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位于第三隔套和第三拼紧螺母之间,能够对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进行良好的轴向限定,保障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的工作可靠性和承载能力。
四、本实用新型,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与第一隔套之间设置有第二双列圆柱滚子轴承,第二双列圆柱滚子轴承的一端与第一隔套接触,第二双列圆柱滚子轴承的另一端与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接触,能够进一步增强动力头主轴刚性及提升径向磨削力,保障磨削质量。
五、本实用新型,磨削砂轮与前端盖之间设置有连接盘,连接盘的一端与磨削砂轮固定连接,连接盘的另一端与动力头主轴前端固定连接,通过设置连接盘,便于更换磨削砂轮,维护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箱体,2、前端盖,3、后端盖,4、动力头主轴,5、磨削砂轮,6、驱动带轮,7、旋转接头,8、第一隔套,9、第二隔套,10、第三隔套,11、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12、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13、第一拼紧螺母,14、第二拼紧螺母,15、第三拼紧螺母,16、第二双列圆柱滚子轴承,17、连接盘。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见图1,一种用于立式双端面磨床的磨削动力头,包括箱体1、前端盖2、后端盖3、设置在箱体1内的动力头主轴4和与动力头主轴4前端连接的磨削砂轮5,前端盖2与箱体1前端连接,后端盖3与箱体1后端连接,还包括驱动带轮6、与动力头主轴4连接的旋转接头7、套在动力头主轴4上的第一隔套8、第二隔套9和第三隔套10,所述驱动带轮6安装在动力头主轴4后端,所述动力头主轴4前端与箱体1之间设置有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11,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11的外圈与箱体1的内壁接触,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11的内圈与动力头主轴4接触,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11位于第一隔套8和第二隔套9之间,所述动力头主轴4后端与箱体1之间设置有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12,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12的外圈与箱体1的内壁接触,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12的内圈与动力头主轴4接触,所述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12位于第三隔套10和后端盖3之间。
本实施例为最基本的实施方式,驱动带轮安装在动力头主轴后端,动力头主轴前端与箱体之间设置有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的外圈与箱体的内壁接触,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的内圈与动力头主轴接触,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位于第一隔套和第二隔套之间,动力头主轴后端与箱体之间设置有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的外圈与箱体的内壁接触,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的内圈与动力头主轴接触,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位于第三隔套和后端盖之间,使用时,由于双列圆柱滚子轴承在安装过程中能够精确的调整游隙和预载荷,因而能够在承载能力、刚性和转速之间提供一个独特的平衡;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能够使轴承在两个方向承受高轴向载荷,并提供较高的刚性,能够承受双向轴向载荷,接触角大,轴向刚度大;较现有技术而言,动力头主轴带动磨削砂轮对工件的双端面进行磨削时,能够提供足够的轴向径向承载力,保障磨削质量,提高磨削精度。
实施例2
参见图1,一种用于立式双端面磨床的磨削动力头,包括箱体1、前端盖2、后端盖3、设置在箱体1内的动力头主轴4和与动力头主轴4前端连接的磨削砂轮5,前端盖2与箱体1前端连接,后端盖3与箱体1后端连接,还包括驱动带轮6、与动力头主轴4连接的旋转接头7、套在动力头主轴4上的第一隔套8、第二隔套9和第三隔套10,所述驱动带轮6安装在动力头主轴4后端,所述动力头主轴4前端与箱体1之间设置有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11,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11的外圈与箱体1的内壁接触,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11的内圈与动力头主轴4接触,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11位于第一隔套8和第二隔套9之间,所述动力头主轴4后端与箱体1之间设置有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12,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12的外圈与箱体1的内壁接触,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12的内圈与动力头主轴4接触,所述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12位于第三隔套10和后端盖3之间。
所述动力头主轴4上通过螺纹连接有第一拼紧螺母13、第二拼紧螺母14和第三拼紧螺母15,第一隔套8设置在前端盖2与动力头主轴4之间,第二隔套9设置在第一拼紧螺母13与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11之间,第三隔套10设置在第二拼紧螺母14与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12之间。
本实施例为一较佳实施方式,动力头主轴上通过螺纹连接有第一拼紧螺母、第二拼紧螺母和第三拼紧螺母,第一隔套设置在前端盖与动力头主轴之间,第二隔套设置在第一拼紧螺母与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之间,第三隔套设置在第二拼紧螺母与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之间,能够进一步保障动力头主轴的刚性,提高磨削工作稳定性,保障磨削精度。
实施例3
参见图1,一种用于立式双端面磨床的磨削动力头,包括箱体1、前端盖2、后端盖3、设置在箱体1内的动力头主轴4和与动力头主轴4前端连接的磨削砂轮5,前端盖2与箱体1前端连接,后端盖3与箱体1后端连接,还包括驱动带轮6、与动力头主轴4连接的旋转接头7、套在动力头主轴4上的第一隔套8、第二隔套9和第三隔套10,所述驱动带轮6安装在动力头主轴4后端,所述动力头主轴4前端与箱体1之间设置有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11,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11的外圈与箱体1的内壁接触,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11的内圈与动力头主轴4接触,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11位于第一隔套8和第二隔套9之间,所述动力头主轴4后端与箱体1之间设置有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12,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12的外圈与箱体1的内壁接触,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12的内圈与动力头主轴4接触,所述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12位于第三隔套10和后端盖3之间。
所述动力头主轴4上通过螺纹连接有第一拼紧螺母13、第二拼紧螺母14和第三拼紧螺母15,第一隔套8设置在前端盖2与动力头主轴4之间,第二隔套9设置在第一拼紧螺母13与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11之间,第三隔套10设置在第二拼紧螺母14与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12之间。
所述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12位于第三隔套10和第三拼紧螺母15之间。
本实施例为又一较佳实施方式,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位于第三隔套和第三拼紧螺母之间,能够对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进行良好的轴向限定,保障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的工作可靠性和承载能力。
实施例4
参见图2,一种用于立式双端面磨床的磨削动力头,包括箱体1、前端盖2、后端盖3、设置在箱体1内的动力头主轴4和与动力头主轴4前端连接的磨削砂轮5,前端盖2与箱体1前端连接,后端盖3与箱体1后端连接,还包括驱动带轮6、与动力头主轴4连接的旋转接头7、套在动力头主轴4上的第一隔套8、第二隔套9和第三隔套10,所述驱动带轮6安装在动力头主轴4后端,所述动力头主轴4前端与箱体1之间设置有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11,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11的外圈与箱体1的内壁接触,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11的内圈与动力头主轴4接触,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11位于第一隔套8和第二隔套9之间,所述动力头主轴4后端与箱体1之间设置有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12,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12的外圈与箱体1的内壁接触,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12的内圈与动力头主轴4接触,所述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12位于第三隔套10和后端盖3之间。
所述动力头主轴4上通过螺纹连接有第一拼紧螺母13、第二拼紧螺母14和第三拼紧螺母15,第一隔套8设置在前端盖2与动力头主轴4之间,第二隔套9设置在第一拼紧螺母13与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11之间,第三隔套10设置在第二拼紧螺母14与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12之间。
所述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12位于第三隔套10和第三拼紧螺母15之间。
所述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11与第一隔套8之间设置有第二双列圆柱滚子轴承16,第二双列圆柱滚子轴承16的一端与第一隔套8接触,第二双列圆柱滚子轴承16的另一端与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11接触。
本实施例为又一较佳实施方式,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与第一隔套之间设置有第二双列圆柱滚子轴承,第二双列圆柱滚子轴承的一端与第一隔套接触,第二双列圆柱滚子轴承的另一端与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接触,能够进一步增强动力头主轴刚性及提升径向磨削力,保障磨削质量。
实施例5
参见图2,一种用于立式双端面磨床的磨削动力头,包括箱体1、前端盖2、后端盖3、设置在箱体1内的动力头主轴4和与动力头主轴4前端连接的磨削砂轮5,前端盖2与箱体1前端连接,后端盖3与箱体1后端连接,还包括驱动带轮6、与动力头主轴4连接的旋转接头7、套在动力头主轴4上的第一隔套8、第二隔套9和第三隔套10,所述驱动带轮6安装在动力头主轴4后端,所述动力头主轴4前端与箱体1之间设置有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11,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11的外圈与箱体1的内壁接触,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11的内圈与动力头主轴4接触,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11位于第一隔套8和第二隔套9之间,所述动力头主轴4后端与箱体1之间设置有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12,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12的外圈与箱体1的内壁接触,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12的内圈与动力头主轴4接触,所述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12位于第三隔套10和后端盖3之间。
所述动力头主轴4上通过螺纹连接有第一拼紧螺母13、第二拼紧螺母14和第三拼紧螺母15,第一隔套8设置在前端盖2与动力头主轴4之间,第二隔套9设置在第一拼紧螺母13与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11之间,第三隔套10设置在第二拼紧螺母14与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12之间。
所述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12位于第三隔套10和第三拼紧螺母15之间。
所述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11与第一隔套8之间设置有第二双列圆柱滚子轴承16,第二双列圆柱滚子轴承16的一端与第一隔套8接触,第二双列圆柱滚子轴承16的另一端与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11接触。
所述磨削砂轮5与前端盖2之间设置有连接盘17,连接盘17的一端与磨削砂轮5固定连接,连接盘17的另一端与动力头主轴4前端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为最佳实施方式,驱动带轮安装在动力头主轴后端,动力头主轴前端与箱体之间设置有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的外圈与箱体的内壁接触,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的内圈与动力头主轴接触,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位于第一隔套和第二隔套之间,动力头主轴后端与箱体之间设置有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的外圈与箱体的内壁接触,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的内圈与动力头主轴接触,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位于第三隔套和后端盖之间,使用时,由于双列圆柱滚子轴承在安装过程中能够精确的调整游隙和预载荷,因而能够在承载能力、刚性和转速之间提供一个独特的平衡;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能够使轴承在两个方向承受高轴向载荷,并提供较高的刚性,能够承受双向轴向载荷,接触角大,轴向刚度大;较现有技术而言,动力头主轴带动磨削砂轮对工件的双端面进行磨削时,能够提供足够的轴向径向承载力,保障磨削质量,提高磨削精度。
磨削砂轮与前端盖之间设置有连接盘,连接盘的一端与磨削砂轮固定连接,连接盘的另一端与动力头主轴前端固定连接,通过设置连接盘,便于更换磨削砂轮,维护方便。

Claims (5)

1.一种用于立式双端面磨床的磨削动力头,包括箱体(1)、前端盖(2)、后端盖(3)、设置在箱体(1)内的动力头主轴(4)和与动力头主轴(4)前端连接的磨削砂轮(5),前端盖(2)与箱体(1)前端连接,后端盖(3)与箱体(1)后端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带轮(6)、与动力头主轴(4)连接的旋转接头(7)、套在动力头主轴(4)上的第一隔套(8)、第二隔套(9)和第三隔套(10),所述驱动带轮(6)安装在动力头主轴(4)后端,所述动力头主轴(4)前端与箱体(1)之间设置有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11),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11)的外圈与箱体(1)的内壁接触,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11)的内圈与动力头主轴(4)接触,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11)位于第一隔套(8)和第二隔套(9)之间,所述动力头主轴(4)后端与箱体(1)之间设置有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12),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12)的外圈与箱体(1)的内壁接触,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12)的内圈与动力头主轴(4)接触,所述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12)位于第三隔套(10)和后端盖(3)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立式双端面磨床的磨削动力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头主轴(4)上通过螺纹连接有第一拼紧螺母(13)、第二拼紧螺母(14)和第三拼紧螺母(15),第一隔套(8)设置在前端盖(2)与动力头主轴(4)之间,第二隔套(9)设置在第一拼紧螺母(13)与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11)之间,第三隔套(10)设置在第二拼紧螺母(14)与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12)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立式双端面磨床的磨削动力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双列圆柱滚子轴承(12)位于第三隔套(10)和第三拼紧螺母(15)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立式双端面磨床的磨削动力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11)与第一隔套(8)之间设置有第二双列圆柱滚子轴承(16),第二双列圆柱滚子轴承(16)的一端与第一隔套(8)接触,第二双列圆柱滚子轴承(16)的另一端与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11)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立式双端面磨床的磨削动力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磨削砂轮(5)与前端盖(2)之间设置有连接盘(17),连接盘(17)的一端与磨削砂轮(5)固定连接,连接盘(17)的另一端与动力头主轴(4)前端固定连接。
CN201921710933.4U 2019-10-14 2019-10-14 一种用于立式双端面磨床的磨削动力头 Active CN2107905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10933.4U CN210790534U (zh) 2019-10-14 2019-10-14 一种用于立式双端面磨床的磨削动力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10933.4U CN210790534U (zh) 2019-10-14 2019-10-14 一种用于立式双端面磨床的磨削动力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790534U true CN210790534U (zh) 2020-06-19

Family

ID=712406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710933.4U Active CN210790534U (zh) 2019-10-14 2019-10-14 一种用于立式双端面磨床的磨削动力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79053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30072A (zh) * 2020-07-28 2020-10-02 北京博鲁斯潘精密机床有限公司 一种高刚度高精度工件主轴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30072A (zh) * 2020-07-28 2020-10-02 北京博鲁斯潘精密机床有限公司 一种高刚度高精度工件主轴结构
CN111730072B (zh) * 2020-07-28 2024-06-11 北京博鲁斯潘精密机床有限公司 一种高刚度高精度工件主轴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427970U (zh) 一种立式升降台铣床的主轴支承结构
CN102303247A (zh) 机加工切削机床的细长工件对心***
CN101439469B (zh) 机床液体动压中心架
CN210790534U (zh) 一种用于立式双端面磨床的磨削动力头
CN201483311U (zh) 打印机充电辊研磨机
CN201483356U (zh) 一种研磨机磨头主轴结构
CN202106255U (zh) 轧辊磨床旋转顶块
CN202207898U (zh) 机加工切削机床的细长工件对心***
CN204976329U (zh) 一种深孔内圆磨头
CN100429044C (zh) 高精度重载复合轴承结构
CN216608289U (zh) 一种精度和刚性更高的外圆磨头架结构
CN202192437U (zh) 一种机加工切削机床的中心架
CN102294602A (zh) 一种宽范围调节的机加工切削机床中心架
CN214186749U (zh) 一种高精度磨床主轴
CN102950317A (zh) 齿形板双面坡口铣边机铣削头机构
CN107009208A (zh) 深孔内圆磨床磨头装置
CN111451930A (zh) 一种用于汽车配件加工的砂轮装置
CN206436087U (zh) 一种内沟磨床的外切加工机构
CN103128656A (zh) 球磨机械砂轮架主轴
CN202192436U (zh) 一种机加工切削机床中心架的顶轮
CN206445663U (zh) 油泵维修抛光机
CN204525155U (zh) 一种立式钢球研球机的主轴
CN217800667U (zh) 一种十字轴端面磨削装置
CN205734425U (zh) 一种新型龙门磨床磨头
CN202301867U (zh) 一种改进的车床床头带轮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