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24936U - 移动设备保护壳 - Google Patents

移动设备保护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724936U
CN210724936U CN201921070430.5U CN201921070430U CN210724936U CN 210724936 U CN210724936 U CN 210724936U CN 201921070430 U CN201921070430 U CN 201921070430U CN 210724936 U CN210724936 U CN 2107249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bile device
photovoltaic module
crease
protective case
fo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07043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杰
沙振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zuqiang Ener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Apollo Ding Rong Sola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Apollo Ding Rong Sola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Apollo Ding Rong Sola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07043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7249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7249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7249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6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e.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日用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移动设备保护壳。该移动设备保护壳包括本体和光伏组件,所述本体具有包容面和外露面,所述包容面和所述外露面相对设置,所述包容面用于包裹所述移动设备外;所述光伏组件设置于所述外露面上,所述光伏组件具有第一折痕和第二折痕,所述第一折痕和所述第二折痕相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移动设备保护壳可以配合移动设备使用,便于携带,在光照条件下即可产生电能,并可以将电能输送至移动设备内,防止用户在户外等不能正常充电的条件下,因手机等移动设备电量低而不能获取及发送信息,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

Description

移动设备保护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日用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移动设备保护壳。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时代的逐步推进,智能手机等设备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由于智能手机的电池容量有限,且由于目前的充电宝重量相对较大,不易携带且电量优先,因而在人们外出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手机电量较低甚至断电关机的情况,从而造成人们不同通过手机获取或接收信息等,这给人们的生活和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一)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目前人们在外出过程中,容易出现因手机电量低关机而无法获取及接受信息的情况,给人们的生活和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二)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移动设备保护壳,其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具有包容面和外露面,所述包容面和所述外露面相对设置,所述包容面用于包裹所述移动设备外;
光伏组件,所述光伏组件设置于所述外露面上,所述光伏组件具有第一折痕和第二折痕,所述第一折痕和所述第二折痕相交。
可选地,所述第一折痕和所述第二折痕之间形成夹角α,0°<α<90°,或者90°<α<180°。
可选地,所述第一折痕和所述第二折痕均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折痕相互平行,且位于任意两个所述第一折痕之间的多个所述第二折痕相互平行。
可选地,所述光伏组件采用三浦折叠法折叠设置。
可选地,所述本体上设置有输出接口,且所述输出接口与所述光伏组件的连接处位于所述本体内,所述输出接口用于与所述移动设备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本体具有充电避让开口,所述充电避让开口与所述移动设备的充电接口相对设置,所述充电避让开口配设有封盖,所述封盖与所述本体活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本体上设置有输出插头,所述输出插头的输入端与所述光伏组件连接,所述输出插头用于与所述移动设备的充电接口插接配合。
可选地,所述输出插头配设有输入接口,所述输入接口设置于所述本体上,所述输入接口用于与输入设备连接。
可选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移动设备保护壳还包括收纳部,所述收纳部与所述本体活动连接,且二者之间形成有收纳空间,所述光伏组件收纳于所述收纳空间内。
可选地,所述收纳部包括盖板和与所述盖板连接的第一磁性部,所述盖板与所述本体转动连接,且所述本体上设置有第二磁性部,所述第一磁性部与所述第二磁性部相互吸合。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移动设备保护壳,其可以安装在手机等移动设备外,其包括光伏组件,从而在移动设备处于低电量状态时,可以在光照条件下借助光伏组件发电,并将电能传输至移动设备内,为移动设备充电,而且,在有光的情况下,该光伏组件即可产生电能,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手机等移动设备处于电量低的状态;同时,光伏组件具有第一折痕和第二折痕,因而该光伏组件可以采用折叠的方式配置,不会占据较大的空间,便于用户携带。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上述和/或附加方面的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移动设备保护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移动设备保护壳中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移动设备保护壳中光伏组件的一种展开图。
附图标记
1-本体;
11-充电避让开口;
12-按压结构;
13-包容面;
2-光伏组件;
21-第一折痕;
22-第二折痕;
3-收纳部;
31-盖板;
32-第一磁性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动设备保护壳,其包括本体1和光伏组件2,本体1具有包容面13和外露面(图中未示出),包容面和外露面相对设置,在使用该移动设备保护壳的过程中,可以将本体1安装在移动设备外,借助包容面13将移动设备包裹住,这可以使整个移动设备保护壳与移动设备形成一个整体,便于携带。光伏组件2与本体1连接,且光伏组件2设置在本体1的外部,光伏组件2具体连接在外露面上,从而保证光伏组件2在工作状态下能通过吸收光能以转化为电能;同时,在该移动设备保护壳的使用过程中,可以使光伏组件2与移动设备连接,从而将光伏组件2所产生的电能传输至移动设备内,实现借助光伏组件2为移动设备供电的目的,防止用户在不能充电的区域因手机等移动设备电量低而不能获取及接受信息。并且,为了降低整个移动设备保护壳,尤其是光伏组件2所占据的空间,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光伏组件2具有第一折痕21和第二折痕22,且第一折痕21和第二折痕22相交,进而使得光伏组件2可以在非工作条件下折叠设置,这可以降低整个光伏组件2所占用的空间。在光伏组件2处于折叠状态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自身被破坏。
该光伏组件2大体呈矩形,具有长边和短边。在一个实施例中,光伏组件2包括柔性衬底X和多个太阳能电池芯片Y。多个太阳能电池芯片Y呈一定规律地平铺连接在柔性衬底X上,且使相邻的太阳能电池芯片Y之间预留一预定间隔。该柔性衬底可折叠,一方面可以起到支撑和固定太阳能电池芯片Y的作用,另一方面,在该光伏组件2工作完成后,可以通过折叠柔性衬底X的方式将整个光伏组件2折叠起来,在这种状态下,第一折痕21和第二折痕22形成于柔性衬底X上。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光伏组件2可以为太阳能发电纸,其自身即可同时具备可折叠和可发电的功能,图3示出了光伏组件2在工作条件下的展开状态图。该光伏组件2具有第一折痕21和第二折痕22,第一折痕21和第二折痕22相交,从而使光伏组件2具备可折叠的功能。
具体地,可以采用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皮革、硅胶、布料、硬质塑料、软质塑料、金属或钢化玻璃等材料中的任意一种形成本体1,当然,本体1也可以由上述多种材料中的几种形成;或者,本体1还可以采用其他材料形成,此处不作具体限定;本体1的形状可以根据应用场景对应设计,可以根据移动设备的种类不同,对应设计本体1的形状和尺寸,具体可以分为平板电脑类、手机类和其他电子设备等多类;同时,该可以根据同一类产品内的不同型号或规格进一步划分,如4.7英寸手机和5.5英寸手机等,考虑文本简洁,此处不再详细介绍;另外,本体1与移动设备之间的连接结构也可以由多种,如图1所示,本体1可以为全包保护壳,在这种结构的本体1上,可以对应音量键、开机键等按键对应设置按压结构12,从而使用户能通过按压前述按压结构12控制对应按键;或者,本体1也可以采用半包式结构,这种结构的本体1在套设于移动设备上之后,移动设备上的音量键和开机键等按键则外露设置,从而无需为按键设置对应结构;当然,在某些情况下,本体1与移动设备之间还可以采用磁吸或粘接等其他方式连接为一体,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应选定,此处不再详细介绍。
光伏组件2可以采用CIGS(铜铟镓硒)、硅基薄膜或CdTe(碲化镉)等材料制成;并且,可以为光伏组件2配设有输出插头,该输出插头的输入端与光伏组件2相连接,在需要为移动设备充电的情况下,可以将该输出插头插接至移动设备的充电口处,以使光伏组件2在光照条件下所产生的电能能被输送至移动设备内;更具体地,光伏组件2可以内置设置有DC-DC集成芯片,以借助前述芯片对光伏组件2所产生的电能进行处理,然后再输送至移动设备内,这可以提升对移动设备内电池的保护效果。当然,光伏组件2还可以借助其他连接线将所产生的电能输送至移动设备内。另外,光伏组件2的厚度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确定,优选地,在保证光伏组件2具备良好发电功能的条件下,可以使其厚度尽可能得薄,从而进一步便于整个移动设备保护壳的携带和使用;同时,光伏组件2的长度和宽度可以根据本体1的具体尺寸对应选定,并通过设定方式对光伏组件2进行折叠操作,以使整个光伏组件2所占具的空间相对较小,便于携带。
第一折痕21和第二折痕22均可以设置有一个,如图3所示,二者之间的夹角为α,可选地,0°<α<90°,或者90°<α<180°。优选地,第一折痕21和第二折痕22均可以设置有多个,在这种情况下,整个光伏组件2在展开状态下的面积相对较大,且折叠状态所占据的空间也不会增加过多,综合考虑,采用这种结构形式的光伏组件2的收益相对较大。
具体地,第一折痕21和第二折痕22的数量均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确定,例如,二者均可以设置有两个、三个或更多个;同时,多个第一折痕21的排布方向可以为本体1的横向,也可以为本体1的纵向,相应地,第二折痕22的排布方向则可以根据第一折痕21的排布方向确定。另外,多个第一折痕21之间的间隔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选地,多个第一折痕21之间的间隔可以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整个光伏组件2展开时的总面积相对较大,可以提升光伏组件2的发电效率;相应地,也可以使多个第二折痕22之间的间隔相同。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在多个第一折痕21相互平行的情况下,还可以使位于任意两个第一折痕21之间的多个第二折痕相互平行。从而在折叠光伏组件2的过程中,可以先形成多个第一折痕21,然后再形成多个第二折痕22,各第二折痕22均相对第一折痕21倾斜。
优选地,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移动设备保护壳中的光伏组件2可以采用三浦折叠法进行折叠,通过采用这种方式对光伏组件2进行折叠,使得用户在需要打开光伏组件2时,只需沿光伏组件2的轴线方向进行拉伸,即可使整个结构展开,方便快捷;相应地,在需要收拢折叠光伏组件2时,也只需将光伏组件2向与前述拉伸法相相反的方向一推即可,这极大地降低了整个光伏组件2的开合难度,提升用户体验。具体地,在设计及生产该光伏组件2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确定该光伏组件2的折叠比,可选地,前述折叠比可以为25∶1,也可以为81∶1。
进一步地,可以在本体1上设置输出接口(图中未示出),以借助该输出接口将光伏组件2所产生的电能输送至移动设备内。例如,可以借助数据线等传输媒介将移动设备的充电口与输出接口连接到一起,从而实现光伏组件2为移动设备充电的目的。另外,在该移动设备保护壳的组装过程中,需要将光伏组件2与输出接口连接到一起,优选地,可以将光伏组件2与输出接口的连接处设置在本体1的内部,从而,一方面可以提升对二者连接处的保护效果,防止其处于暴露状态而损坏,且可以防止用户因触摸前述连接处而受伤;另一方面,通过将光伏组件2与输出接口的连接处内置,且增设输出接口,还可以防止因频繁展开和折叠光伏组件2,而增大光伏组件2与移动设备之间的连接线等装置的损毁概率,从而提升整个移动设备保护壳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输出接口可以设置在本体1的顶部、侧部或底部等位置处,考虑到移动设备的充电孔和音频输入输出孔通常设置于移动设备的底部;可选地,输出接口可以设置在本体1的顶部,且由于移动设备通常为近似长方体的结构,顶部的长度通常小于侧部的长度,因而通过将输出接口设置在本体1的顶部,可以使得本体1的侧边尺寸相对较小,这还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降低移动设备保护壳的整体尺寸,从而使得该移动设备保护壳更容易携带。输出接口可以为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接口,这种结构的输出接口的适配性较高,便于使用。当然,输出接口还可以为其他类型的结构,且输出接口与移动设备的充电口之间也可以借助其他种类的线缆或设备连接,此处不再详细介绍。
可选地,本体1上可以设置有充电避让开口11,且在该移动设备保护壳被安装至移动设备上之后,使充电避让开口11与移动设备的充电口相对设置,从而避让移动设备的充电口,防止移动设备保护壳阻挡本体1的充电口;并且,为了提升对移动设备的充电口的保护作用,可以在充电避让开口11处配设有封盖(图中未示出),封盖可以封堵充电避让开口11,从而防止外界灰尘或颗粒等杂物进入移动设备的充电口,提升移动设备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充电避让开口11的结构和尺寸可以根据所需安装的移动设备的充电口的结构和尺寸对应设计,且充电避让开口11可以随本体1的形成一体成型;封盖与本体1可以分体成型,或者在某些条件下,二者也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封盖与本体1之间活动连接,例如,二者之间可以采用滑动连接或滚动连接等方式连接,或者,二者之间还可以通过柔性连接带连接,在移动设备需要充电的情况下,可以将封盖打开,在前述柔性连接带的作用下,封盖不会与本体1分离;相应地,在完成充电工作之后,再将封盖安装至本体1上,以封堵充电避让开口11。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移动设备保护壳上还可以设置有输出插头(图中未示出),从而在移动设备安装以移动设备保护壳内之后,借助该输出插头将光伏组件2与移动设备的充电口连接到一起,以将光伏组件2所产生的电能输送至移动设备内。具体地,输出插头可以随本体1一体成型,且输出插头与光伏组件2之间的连接线也可以内置于本体1的内部,输出插头的具体结构可以根据所需配设的移动设备对应选定,且可以根据所需配设的移动设备对应选定输出插头的位置,从而在移动设备被安装至本体1内之后,输出插头可以被直接***至移动设备的充电口内。显然地,在移动设备保护壳采用上述结构的情况下,可以将光伏组件2与移动设备直接连接到一起,从而省去中间过渡设备,这可以进一步提升该移动设备保护壳的使用便利性。
进一步地,为了使用户无需取下该移动设备保护壳,即可对移动设备进行正常的充电操作,优选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移动设备保护壳上还设置有输入接口(图中未示出),输入接口与输出插头相配合,从而在需要为移动设备进行充电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直接将数据线或充电线连接至输入接口处即可,这可以极大地提升该移动设备保护壳的使用便利性。
具体地,输入接口可以设置在本体1上,更具体地,输入接口可以设置在输出插头的尾部,这可以节省本体上的安装空间;并且,还可以缩短输入接口与输出插头之间的传输距离,以减少能量损耗,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传输速度。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设备保护壳还可以包括收纳部3,且使收纳部3活动连接在壳体上,收纳部3与壳体之间形成有收纳空间,从而借助该收纳空间收纳光伏组件2,并对光伏组件2提供一定的保护作用。
具体地,收纳部3可以为方形结构,其与本体1之间可以形成有转动连接或滑动连接等活动连接关系,例如,本体1与收纳部3之间可以设置有滑道,从而借助滑道的连接作用,使收纳部3与本体1之间形成可靠的活动连接关系;或者,还可以借助转轴或柔性材料等,使收纳部3与本体1之间能形成转动连接关系,进而在需要打开光伏组件2的情况下,可以使收纳部3相对本体1移动,从而将光伏组件2暴露出来,以通过光伏组件2进行发电;相应地,在不需要继续使用光伏组件2的情况下,可以将光伏组件2折叠完好,然后通过使收纳部3恢复原位,即可将光伏组件2收纳于收纳部3与本体1之间的收纳空间内。
更具体地,本体1和收纳部3均可以采用硅胶等柔性材料制成,在这种情况下,二者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且本体1与收纳部3之间可以形成有转动连接关系,便于用户使用,且可以减少整个移动设备保护壳的组成部分,降低加工难度,提升生产效率。另外,收纳部3与本体1之间相对转动时的转轴所在的方向可以为多种,例如,前述转轴可以沿本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也可以沿本体1的宽度方向延伸,此处不作具体限定。并且,本体1与收纳部3的自由端之间可以通过卡接、或粘接等方式形成固定连接关系,从而在不需要使用光伏组件2的情况下,可以使收纳部3与本体1形成可靠的固定连接关系,防止收纳部3自动打开,进而造成光伏组件2可能被打开,甚至被破坏。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收纳部3可以包括盖板31和第一磁性部32,盖板31与本体1之间形成有转动连接关系,且第一磁性部32与盖板31连接,本体1上设置有第二磁性部(图中未示出),第一磁性部32与第二磁性部相互吸合,进而在不需要使用光伏组件2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使第一磁性部32和第二磁性部相互吸合的方式,将收纳部3固定与本体1上。
具体地,盖板31可以为长方形结构,且为了保证收纳部3与本体1之间能形成有满足需求的收纳空间,可选地,盖板31的两端均可以向自身的一侧形成有伸出结构,从而使盖板31与本体1之间具有一定尺寸的间隙,在这种情况下,前述两个伸出结构中,一者可以与本体1活动连接,具体可以为转动连接,另一者上可以连接有前述第一磁性部32,相应地,第二磁性部可以安装在本体1上的对应位置处,以在需要固定收纳部3和本体1的情况下,将第一磁性部32吸合至第二磁性部上。第一磁性部32和第二磁性部均可以为天然磁铁,且二者均可以采用一体注塑的方式分别埋设于盖板31和本体1内,以提升加工便利性。
进一步地,盖板31的其余两侧可以设置有阻挡结构(图中未示出),该阻挡结构设置在两个伸出结构之间,阻挡结构的尺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且阻挡结构与伸出结构之间设置有缝隙,以保证盖板31能相对本体1正常动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通”、“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通,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通,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移动设备保护壳,应用于移动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1),所述本体(1)具有包容面(13)和外露面,所述包容面(13)和所述外露面相对设置,所述包容面(13)用于包裹所述移动设备外;
光伏组件(2),所述光伏组件(2)设置于所述外露面上,所述光伏组件(2)具有第一折痕(21)和第二折痕(22),所述第一折痕(21)和所述第二折痕(22)相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设备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痕(21)和所述第二折痕(22)之间形成夹角α,0°<α<90°,或者90°<α<18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设备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痕(21)和所述第二折痕(22)均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折痕(21)相互平行,且位于任意两个所述第一折痕(21)之间的多个所述第二折痕(22)相互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设备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组件(2)采用三浦折叠法折叠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移动设备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上设置有输出接口,且所述输出接口与所述光伏组件(2)的连接处位于所述本体(1)内,所述输出接口用于与所述移动设备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设备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具有充电避让开口(11),所述充电避让开口(11)与所述移动设备的充电接口相对设置,所述充电避让开口(11)配设有封盖,所述封盖与所述本体(1)活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移动设备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上设置有输出插头,所述输出插头的输入端与所述光伏组件(2)连接,所述输出插头用于与所述移动设备的充电接口插接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设备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插头配设有输入接口,所述输入接口设置于所述本体(1)上,所述输入接口用于与输入设备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移动设备保护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收纳部(3),所述收纳部(3)与所述本体(1)活动连接,且二者之间形成有收纳空间,所述光伏组件(2)收纳于所述收纳空间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设备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部(3)包括盖板(31)和与所述盖板(31)连接的第一磁性部(32),所述盖板(31)与所述本体(1)转动连接,且所述本体(1)上设置有第二磁性部,所述第一磁性部(32)与所述第二磁性部相互吸合。
CN201921070430.5U 2019-07-09 2019-07-09 移动设备保护壳 Active CN2107249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70430.5U CN210724936U (zh) 2019-07-09 2019-07-09 移动设备保护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70430.5U CN210724936U (zh) 2019-07-09 2019-07-09 移动设备保护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724936U true CN210724936U (zh) 2020-06-09

Family

ID=709351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070430.5U Active CN210724936U (zh) 2019-07-09 2019-07-09 移动设备保护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72493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71814A1 (zh) * 2021-10-31 2023-05-04 中能创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柔性折叠光伏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71814A1 (zh) * 2021-10-31 2023-05-04 中能创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柔性折叠光伏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481857U (zh) 手机充电器
US20150008870A1 (en) Standby battery product and stackable charging system thereof
WO2014093782A1 (en) System for housing and powering a battery-operated device and associated methods
CN101322296A (zh) 储能式移动充电适配器
CN210724936U (zh) 移动设备保护壳
CN201563080U (zh) 磁吸式太阳能多功能便携电源
CN207474738U (zh) 具有数显功能的充电数据线
CN105703465A (zh) 一种具有存储功能的太阳能移动充电器
CN204669024U (zh) 一种太阳能多功能充电包
CN105356530A (zh) 一种适于野外的防水防尘移动电源
CN204741306U (zh) 一种无线充电移动电源
CN101369737A (zh) 用于低功率用电设备的充电器
CN204836485U (zh) 一种蓝牙耳机
CN210129748U (zh) 一种便携式多功能充电器
KR102186971B1 (ko) 노트북형 태양광 충전 전원공급장치
CN203398856U (zh) 拉升式移动电源
CN207320896U (zh) 共享充电器
WO2019119743A1 (zh) 可拆分太阳能充电装置
CN211405577U (zh) 一种太阳能移动电源
US20230352967A1 (en) Solar-Powered Protective Cell Phone Case and Method of Use
CN205610527U (zh) 一种可折叠智能太阳能环保移动电源
CN201562860U (zh) 一种内置充电器usb接口的电源插座
CN202759488U (zh) 太阳能充电手机
CN212849896U (zh) 石油勘探用便携式智能多功能光伏锂电储能一体机
CN215580418U (zh) 一种便携式移动电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100076 6015, 6th floor, building 8, 9 Yingshun Road, Yinghai Town, Daxi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Dingrong Photovoltaic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76 Beijing Daxing District Beij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Rongchang East Street 7 hospital 6 Building 3001 room.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APOLLO DING RONG SOLAR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413

Address after: 518066 Room 201, building A, No. 1, Qian Wan Road, Qianhai Shenzhen Hong Kong cooperation zone, Shenzhen, Guangdong (Shenzhen Qianhai business secretary Co., Ltd.)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Zhengyu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76 6015, 6th floor, building 8, 9 Yingshun Road, Yinghai Town, Daxi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Dingrong Photovoltaic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922

Address after: 201203 3rd floor, no.665 Zhangjiang Road, China (Shanghai) pilot Free Trade Zone,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zuqiang Ener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66 Room 201, building A, No. 1, Qian Wan Road, Qianhai Shenzhen Hong Kong cooperation zone, Shenzhen, Guangdong (Shenzhen Qianhai business secretary Co., Ltd.)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Zhengyu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