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97374U - 一种与滨河绿道合建兼做驳岸挡土墙的综合管廊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与滨河绿道合建兼做驳岸挡土墙的综合管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597374U
CN210597374U CN201920965545.4U CN201920965545U CN210597374U CN 210597374 U CN210597374 U CN 210597374U CN 201920965545 U CN201920965545 U CN 201920965545U CN 210597374 U CN210597374 U CN 2105973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tility tunnel
utility
river
shore
gre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96554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龚哲
唐琳强
何小林
兰迪
王翔
张戎
杨卫星
彭定新
杨泉鑫
何亦真
刘长庚
张妮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96554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5973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5973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5973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与滨河绿道合建兼做驳岸挡土墙的综合管廊,包括设置在河道与河岸绿化缓冲带之间的综合管廊,综合管廊的顶板上部设有滨河绿道,综合管廊的底板下部通过抗拔桩兼抗滑桩固定埋于土层内;位于综合管廊的底板下部设有透水垫层,在透水垫层靠岸一侧的基坑肥槽内填充有中粗砂。本实用新型将驳岸挡土墙、滨河绿道、综合管廊结合同步建设,既集约利用了有限的岸坡空间,避免了重复建设,节约了工程投资,综合管廊除了部分节点外均为浅埋,避免了深基坑开挖时采用止水帷幕等永久性的止水设施,且综合管廊垫层、基坑肥槽回填区域具有较大的渗透性,从而确保河水与地下水相互补给通道的畅通,符合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

Description

一种与滨河绿道合建兼做驳岸挡土墙的综合管廊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与滨河绿道合建兼做驳岸挡土墙的综合管廊。
背景技术
城市内河既是重要的防洪排涝通道,又具有重要的生态和景观价值。近年来,城市的发展对提升河道的防洪排涝能力和景观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城市对相关河道进行了综合整治:一方面,对河道进行清淤、拓宽、建设驳岸以增大河道的过流能力;另一方面,结合河道的线形开敞空间进行景观提升,建设层次丰富的亲水景观区和绿道等。
城市内河作为天然形成的狭长空间,往往成为高压电力架空线等干线管道的走廊。此外河道两侧往往需要进行截污,截污干管(包括污水压力管、重力流污水管)等往往沿着河岸布置,污水经过处理后形成的再生水往往需要输送到河道上游来补充其景观生态用水,再生水回用管也通常沿着河道布置。在河道综合整治时,高压架空线路往往需要入地敷设,结合岸坡上污水压力管、再生水回用管等管线的敷设,沿着河道有建设干线综合管廊的建设需求。
河道驳岸、滨河绿道、综合管廊均为沿着河道的线性工程,出于避免重复建设、节约投资的目的,应当尽量合建且同步实施,但目前少有此类工程合建的报道。
此外许多沿着河道建设的综合管廊还存在较大的缺陷:由于多数综合管廊的埋深在5m~8m的区间内,开挖深度较大,往往需采用型钢水泥土搅拌墙或钻孔灌注桩等进行基坑支护。考虑到河道附近地下水较丰富,为了确保基坑内干燥,在采取灌注桩支护时,往往采取了止水帷幕等防渗措施,而型钢水泥土搅拌墙则本身具有较好的防渗效果。在工程竣工后这些防渗设施并无法拆除。但河水与地下水本身为相互补给的***,在枯水期,地下水补给地表河道水,丰水期反之。如果在河岸旁通过这种支护方式开挖深基坑,其防渗墙必然阻断河道与地下水的补给通道,易导致河道枯水季干涸,而丰水期又无法涵养地下水,造成难以修复的生态破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与滨河绿道合建兼做驳岸挡土墙的综合管廊,既可以与滨河绿道、驳岸挡土墙合建,又可以不阻碍河水与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补给。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与滨河绿道合建兼做驳岸挡土墙的综合管廊,包括设置在河道与河岸绿化缓冲带之间的综合管廊,所述综合管廊的一侧墙临水,另一侧墙支挡所述河岸绿化缓冲带的岸坡土体,所述综合管廊的顶板上部设有滨河绿道,所述综合管廊的底板下部通过抗拔桩兼抗滑桩固定埋设于土层内;施工时在所述综合管廊邻水侧设置围堰隔绝河水后放坡开挖,形成放坡开挖面,在所述围堰和所述放坡开挖面之间,且位于所述综合管廊的底板下部的区域设有一层透水垫层,在所述透水垫层上,且位于所述综合管廊支挡岸坡土体的侧墙与所述放坡开挖面之间的区域填充有中粗砂,形成中粗砂回填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建设综合管廊,将沿着河道布置的高压电力、压力污水、再生水等管线入地集中敷设管理,有利于河道景观提升,也避免了后期管线扩容、维修时开挖岸坡;
2.将河道驳岸挡土墙、滨河绿道、综合管廊结合,可同步建设,避免了在河道岸坡上反复开挖,重复建设,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3.综合管廊兼做岸坡挡土墙,既集约利用了有限的岸坡空间,又节约了工程投资;
4.综合管廊可以浅埋,既避免了深基坑开挖时采用永久性止水措施切断河水与地下水的补给通道,又大大节约了基坑的工程费用;
5.综合管廊垫层、基坑肥槽具有较大的渗透性,形成的渗流通道,进一步确保河水与地下水相互补给通道的畅通,符合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综合管廊临水的侧墙的上端高出所述综合管廊的顶板,所述综合管廊临水的侧墙上方安装有栏杆和路灯,在所述综合管廊临水的侧墙上,且与所述滨河绿道的交汇处设置有泄水孔。
进一步,所述综合管廊的顶板上每间隔一段距离设置有通风口,所述综合管廊每段上的所述通风口中均设有电动风阀,所述综合管廊每段上的所述通风口上方均设置有一个风道并与对应的所述风道连通,所述综合管廊每段上的所述风道引入所述河岸绿化缓冲带中。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利用风道可以将风亭和风机布置在绿化控制带内进行遮挡,避免设置在综合管廊正上方,从而保证绿道的顺畅和景观效果。
进一步,所述综合管廊预设段位上的所述风道位于所述河岸绿化缓冲带中的端部设有屋顶风机,形成排风口。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屋顶风机实现机械排风,屋顶风机可以直接布置于室外,确保综合管廊内的通风效果。
进一步,所述综合管廊剩余段位上的所述风道位于所述河岸绿化缓冲带中的端部设有风亭,形成进风口,所述风亭顶部设有可开启顶盖,在所述河岸绿化缓冲带的岸坡土体中并位于所述进风口下方设有用于存放电气设备的设备间,所述设备间与所述风道连通。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风道与设备间合建不仅可以使得综合管廊的电气设备可直接连接到舱室内,设备间可以使其与管廊舱室同时通风,避免单独设置通风设施,且风亭顶部的可开启盖板开启后可以作为电气设备的吊装口,增强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
进一步,所述综合管廊的底板上每间隔一段距离设有人员出入口夹层,所述综合管廊支挡岸坡土体的侧墙外侧每间隔一段距离设有楼梯间,且所述楼梯间的顶部穿出所述河岸绿化缓冲带的岸坡土体并设有楼梯出口,所述人员出入口夹层与所述楼梯间一一对应且连通,所述人员出入口夹层与所述综合管廊的舱室之间通过设置楼梯连通,所述人员出入口夹层内设有至防火门,所述楼梯出口与所述楼梯间底部之间设有楼梯。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人员出入口夹层的设置方便施工人员进入综合管廊内施工。
进一步,所述人员出入口夹层底部设有集水井。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由于人员出入口夹层位于所述综合管廊内侧的底部,所以设置集水井,保证人员出入口夹层干燥。
进一步,所述综合管廊的底板上每间隔一段距离设有管线分支口夹层,从所述综合管廊的舱室内引出的出线支管贯穿对应的一个所述管线分支口夹层,并延伸至所述河岸绿化缓冲带的土体内,所述出线支管在所述管线分支口夹层的贯穿处设有防水管套。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管线分支口夹层方便综合管廊的舱室内的出线支管引出。
进一步,所述综合管廊的顶板上设有逃生孔,所述逃生孔上覆有液压自动井盖,所述液压自动井盖暴露镶嵌在所述滨河绿道或所述河岸绿化缓冲带的土体内,所述综合管廊的舱室内设有顶部位于逃生孔处的钢梯,所述综合管廊的舱室内还设有用于控制所述液压自动井盖的液压自动井盖控制箱。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中还设有逃生通道,可以保证进入综合管廊内的人员的人身安全。
进一步,所述综合管廊的顶板上设有吊装孔,所述吊装孔上覆有吊装孔盖板,所述吊装孔盖板暴露镶嵌在所述滨河绿道或所述河岸绿化缓冲带的土体内。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中设置的吊装通道,方便后期向综合管廊内投放管线或其他设备、材料。
附图说明
图1为综合管廊横截面示意图;
图2为综合管廊放坡开挖基坑示意图;
图3为综合管廊机械排风口横截面示意图;
图4为综合管廊自然进风口横截面示意图;
图5为综合管廊人员出入口横截面示意图;
图6为综合管廊管线分支口横截面示意图;
图7为综合管廊逃生口横截面示意图;
图8为综合管廊管线吊装口横截面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河道,2、综合管廊,3、电力舱,4、管道舱,5、抗拔桩兼抗滑桩,6、滨河绿道,7、路灯,8、栏杆,9、泄水孔,10、绿化缓冲带,11、通风口,12、电动风阀,13、风道,14、屋顶风机,15、设备间,16、电气设备,17、风亭,18、可开启顶盖,19、人员出入口夹层,20、楼梯,21、防火门;22、楼梯间;23、楼梯出口;24、集水井;25、管线分支口夹层;26、出线支管;27、防水套管;28、钢梯;29逃生孔;30、液压自动井盖;31、液压自动井盖控制箱;32、吊装孔;33、吊装孔盖板;34、围堰;35、基坑放坡面;36、透水垫层;37、中粗砂回填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与滨河绿道合建兼做驳岸挡土墙的综合管廊,包括设置在河道1与河岸绿化缓冲带10之间的综合管廊2(综合管廊2内部中空形成舱室),所述综合管廊2的一侧墙临水,另一侧墙支挡所述河岸绿化缓冲带10的岸坡土体,所述综合管廊2的顶板上部设有滨河绿道6,所述综合管廊2的底板下部通过抗拔桩兼抗滑桩5固定埋设于土层内;施工时在所述综合管廊2邻水侧设置围堰34隔绝河水后放坡开挖,形成放坡开挖面35,在所述围堰34和所述放坡开挖面35之间,且位于所述综合管廊2的底板下部的区域设有一层透水垫层36,在所述透水垫层36上,且位于所述综合管廊2支挡岸坡土体的侧墙与所述放坡开挖面35之间的区域填充有中粗砂,形成中粗砂回填区37。
其中,所述综合管廊2分为两个舱室,分别为电力舱3和管道舱4。实际工程中结合河岸沿线不同的管线敷设需求还有其他不同的综合管廊横断面布设形式,本实用新型仅针对此种较典型的综合管廊进行解释说明,其他不同横断面布设方式的综合管廊可以参照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实施。
考虑到综合管廊2为空腔,在浅覆土的情况下其抗浮安全系数和作为挡土墙时的抗滑移安全系数往往不能满足要求,故在综合管廊2的下方设置抗拔桩兼抗滑桩5与综合管廊2的底板连接,抗拔桩兼抗滑桩5兼做抗拔桩与抗滑桩,既避免了综合管廊2上浮,也阻止了所述综合管廊2在土体压力作用下滑移或倾覆,从而使得所述综合管廊2起到驳岸挡土墙的作用。
为了避免采用深基坑开挖时的永久性的止水措施,确保河水、地下水的相互补给通道不被切断,所以所述综合管廊2尽量浅埋,在其顶板防水层上方直接设置滨河绿道6的铺装层,即所述综合管廊2的顶板直接作为所述滨河绿道6的基层。
所述综合管廊2临水侧的侧墙的上端略高出顶板,上方安装所述滨河绿道6的栏杆8和路灯7,在所述综合管廊2临水的侧墙上,且与所述滨河绿道6的交汇处设置泄水孔9用于***路面积水。在所述滨河绿道6靠岸一侧为绿化缓冲带10。
所述综合管廊2的基坑可以采用钢板桩等后期可拔出的桩体进行支护或者放坡开挖,在所述综合管廊2的底板下方设置一定厚度的泡沫混凝土作为透水垫层36,透水垫层36每侧比综合管廊2的底板宽出约0.5m~1m,同时在挡土侧肥槽内(所述透水垫层36上且位于所述综合管廊2支挡岸坡土体的侧墙与所述放坡开挖面35之间的区域)采用中粗砂回填至一定高度形成中粗砂回填区37。透水垫层36与中粗砂回填区37具有较大的渗透性,在所述综合管廊2的底板下部和挡土侧(挡土侧即为所述综合管廊2支挡所述河岸绿化缓冲带10的岸坡土体的一侧)形成了一个半包围渗流通道,进一步确保河水与地下水相互补给通道的畅通,符合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原则上河道旁采用明挖法施工的所述综合管廊2的基坑不应采用灌注桩+止水帷幕、型钢水泥土搅拌墙、地连墙等支护,而应采用钢板桩等后期可拔出的桩体进行支护或者放坡开挖,以避免截断地下水与河水之间的相互补给。本实用新型仅针对放坡开挖的基坑进行解释说明,其他不同基坑支护方式的综合管廊垫层与肥槽可以参照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实施。
结合图3和图4,本实用新型的综合管廊内可采用机械排风+自然进风的通风方式。
图3为综合管廊机械排风口横截面示意图,节点处(所述综合管廊2每间隔一段距离划分的节点;其中,每间隔的一段距离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可以间隔100米划分节点,可以间隔200米划分节点,还可以间隔300米划分节点)的综合管廊2的顶板局部下卧形成风道13,每个舱室下卧的顶板上设置通风口11(通风口11具体为在风道13与综合管廊2的舱室之间的隔板上设置的通孔,使风道13与综合管廊2的舱室连通)并安装电动风阀12,风道13布置在下卧段上方从滨河绿道6下方横穿后引入绿化缓冲带10,风道13位于所述河岸绿化缓冲带10中的端部设置屋顶风机14形成排风口,屋顶风机14布置于绿化缓冲带10内,并进行绿化遮挡。
图4为综合管廊自然进风口横截面示意图,与机械排风口类似的,节点处的综合管廊2的顶板局部下卧形成风道13,每个舱室下卧的顶板上设置通风口11并安装电动风阀12,风道13布置在下卧段上方从滨河绿道6下方横穿。风道13的进风口与设备间15合建,设备间15与综合管廊2的舱室平行布置,位于绿化缓冲带10下方,设备间15与风道13连通,其上方布置风亭17。综合管廊2的舱室的通风通道流经设备间15,解决了设备间15的通风问题。风亭17顶部为可开启顶盖18,方便吊装设备间15内安装的设备。设备间15与综合管廊2的舱室之间通过滨河绿道6下方的管线通道连接设备线缆,综合管廊2的空气流通通道经过设备间,避免了在设备间单独设置通风设施,同时通过电动风阀12实现了设备间15与综合管廊2的舱室之间的防火分区。
图5为综合管廊人员出入口横截面示意图,所述综合管廊2的底板上设有人员出入口,人员出入口可以结合滨河绿道6的驿站来布置。所述综合管廊2的底板上设有人员出入口夹层19,所述综合管廊2接触所述河岸绿化缓冲带10的一侧墙外侧设有楼梯间22,且所述楼梯间22的顶部穿出所述河岸绿化缓冲带10的土体并设有楼梯出口23,所述人员出入口夹层19与所述楼梯间22连通,所述人员出入口夹层19与所述综合管廊2的舱室之间通过设置楼梯20连通,所述人员出入口夹层19内设有至防火门21,所述楼梯出口23与所述楼梯间22底部之间设有楼梯20。综合管廊2内的下方布置人员出入口夹层19,人员可以通过楼梯20上下,再从侧面的楼梯间22与地面连通,地面设置楼梯出口23,与驿站的建筑风格和功能布局协调。人员出入口夹层19内不同舱室之间应进行防火分隔并设置防火门21(具体可以为甲级防火门)。人员出入口夹层19内的富余空间可以存放巡检人员的劳保用品等用具和设施。人员出入口夹层19底部为低点,故设置集水井24。
图6为综合管廊管线分支口横截面示意图,所述综合管廊2上设有管线分支口,管线分支口可通过设置夹层引导管线分支出线。所述综合管廊2的底板上设有管线分支口夹层25,从所述综合管廊2的舱室内引出的出线支管26贯穿所述管线分支口夹层25,并延伸至所述河岸绿化缓冲带10的土体内,所述出线支管26在所述管线分支口夹层25的贯穿处设有防水管套27。具体的,节点处的所述综合管廊2内的底部设置管线分支口夹层25,出线支管26穿越底板进入所述管线分支口夹层25后从侧面出线,管道穿墙处设置防水套管27,防水套管27镶嵌在墙体内。管线分支口夹层25底部为低点,故设置集水井24。本实用新型仅针对管线分支口一种管道的出线进行解释说明,其他不同管线的分支出线可以参照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实施。
图7为综合管廊逃生口横截面示意图,所述综合管廊2的顶板上设有逃生孔29,所述逃生孔29上覆有液压自动井盖30,所述液压自动井盖30暴露镶嵌在所述滨河绿道6或所述河岸绿化缓冲带10的土体内,所述综合管廊2的舱室内设有顶部位于逃生孔29处的钢梯28,所述综合管廊2的舱室内还设有用于控制所述液压自动井盖30的液压自动井盖控制箱31,人员逃生时可在舱室内迅速控制液压自动井盖30开启。液压自动井盖30和液压自动井盖控制箱31是现有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要可以选择合适型号的液压自动井盖30和液压自动井盖控制箱31。
图8为综合管廊管线吊装口横截面示意图,所述综合管廊2的顶板上设有吊装孔32,所述吊装孔32上覆有吊装孔盖板33,所述吊装孔盖板33暴露镶嵌在所述滨河绿道6或所述河岸绿化缓冲带10的土体内。电力舱3的管线吊装可通过逃生孔29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与滨河绿道合建兼做驳岸挡土墙的综合管廊适用于河道沿线有多种管线需入地敷设且河道需进行综合整治的情况,建设综合管廊,有利于管线的集中敷设管理,而将驳岸挡土墙、滨河绿道、综合管廊结合同步建设,既集约利用了有限的岸坡空间,避免了重复建设,节约了工程投资,所述综合管廊除了部分节点外均为浅埋,避免了深基坑开挖时采用永久性的止水措施,且所述综合管廊垫层、基坑肥槽回填区域具有较大的渗透性,从而确保河水与地下水相互补给通道的畅通,符合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与滨河绿道合建兼做驳岸挡土墙的综合管廊,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河道(1)与河岸绿化缓冲带(10)之间的综合管廊(2),所述综合管廊(2)的一侧墙临水,另一侧墙支挡所述河岸绿化缓冲带(10)的岸坡土体,所述综合管廊(2)的顶板上部设有滨河绿道(6),所述综合管廊(2)的底板下部通过抗拔桩兼抗滑桩(5)固定埋设于土层内;施工时在所述综合管廊(2)邻水侧设置围堰(34)隔绝河水后放坡开挖,形成放坡开挖面(35),在所述围堰(34)和所述放坡开挖面(35)之间,且位于所述综合管廊(2)的底板下部的区域设有一层透水垫层(36),在所述透水垫层(36)上,且位于所述综合管廊(2)支挡岸坡土体的侧墙与所述放坡开挖面(35)之间的区域填充有中粗砂,形成中粗砂回填区(3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与滨河绿道合建兼做驳岸挡土墙的综合管廊,其特征在于:所述综合管廊(2)临水的侧墙的上端高出所述综合管廊(2)的顶板,所述综合管廊(2)临水的侧墙上方安装有栏杆(8)和路灯(7),在所述综合管廊(2)临水的侧墙上,且与所述滨河绿道(6)的交汇处设置有泄水孔(9)。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与滨河绿道合建兼做驳岸挡土墙的综合管廊,其特征在于:所述综合管廊(2)的顶板上每间隔一段距离设置有通风口(11),所述综合管廊(2)每段上的所述通风口(11)中均设有电动风阀(12),所述综合管廊(2)每段上的所述通风口(11)上方均设置有一个风道(13)并与对应的所述风道(13)连通,所述综合管廊(2)每段上的所述风道(13)引入所述河岸绿化缓冲带(10)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与滨河绿道合建兼做驳岸挡土墙的综合管廊,其特征在于:所述综合管廊(2)预设段位上的所述风道(13)位于所述河岸绿化缓冲带(10)中的端部设有屋顶风机(14),形成排风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与滨河绿道合建兼做驳岸挡土墙的综合管廊,其特征在于:所述综合管廊(2)剩余段位上的所述风道(13)位于所述河岸绿化缓冲带(10)中的端部设有风亭(17),形成进风口,所述风亭(17)顶部设有可开启顶盖(18),在所述河岸绿化缓冲带(10)的岸坡土体中并位于所述进风口下方设有用于存放电气设备(16)的设备间(15),所述设备间(15)与所述风道(13)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与滨河绿道合建兼做驳岸挡土墙的综合管廊,其特征在于:所述综合管廊(2)的底板上每间隔一段距离设有人员出入口夹层(19),所述综合管廊(2)支挡岸坡土体的侧墙外侧每间隔一段距离设有楼梯间(22),且所述楼梯间(22)的顶部穿出所述河岸绿化缓冲带(10)的岸坡土体并设有楼梯出口(23),所述人员出入口夹层(19)与所述楼梯间(22)一一对应且连通,所述人员出入口夹层(19)与所述综合管廊(2)的舱室之间通过设置楼梯(20)连通,所述人员出入口夹层(19)内设有至防火门(21),所述楼梯出口(23)与所述楼梯间(22)底部之间设有楼梯(2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与滨河绿道合建兼做驳岸挡土墙的综合管廊,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员出入口夹层(19)底部设有集水井(24)。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与滨河绿道合建兼做驳岸挡土墙的综合管廊,其特征在于:所述综合管廊(2)的底板上每间隔一段距离设有管线分支口夹层(25),从所述综合管廊(2)的舱室内引出的出线支管(26)贯穿对应的一个所述管线分支口夹层(25),并延伸至所述河岸绿化缓冲带(10)的土体内,所述出线支管(26)在所述管线分支口夹层(25)的贯穿处设有防水管套(27)。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与滨河绿道合建兼做驳岸挡土墙的综合管廊,其特征在于:所述综合管廊(2)的顶板上设有逃生孔(29),所述逃生孔(29)上覆有液压自动井盖(30),所述液压自动井盖(30)暴露镶嵌在所述滨河绿道(6)或所述河岸绿化缓冲带(10)的土体内,所述综合管廊(2)的舱室内设有顶部位于逃生孔(29)处的钢梯(28),所述综合管廊(2)的舱室内还设有用于控制所述液压自动井盖(30)的液压自动井盖控制箱(31)。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与滨河绿道合建兼做驳岸挡土墙的综合管廊,其特征在于:所述综合管廊(2)的顶板上设有吊装孔(32),所述吊装孔(32)上覆有吊装孔盖板(33),所述吊装孔盖板(33)暴露镶嵌在所述滨河绿道(6)或所述河岸绿化缓冲带(10)的土体内。
CN201920965545.4U 2019-06-25 2019-06-25 一种与滨河绿道合建兼做驳岸挡土墙的综合管廊 Active CN2105973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65545.4U CN210597374U (zh) 2019-06-25 2019-06-25 一种与滨河绿道合建兼做驳岸挡土墙的综合管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65545.4U CN210597374U (zh) 2019-06-25 2019-06-25 一种与滨河绿道合建兼做驳岸挡土墙的综合管廊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597374U true CN210597374U (zh) 2020-05-22

Family

ID=707211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965545.4U Active CN210597374U (zh) 2019-06-25 2019-06-25 一种与滨河绿道合建兼做驳岸挡土墙的综合管廊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59737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93305A (zh) * 2019-06-25 2019-12-20 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与滨河绿道合建兼做驳岸挡土墙的综合管廊
CN112761181A (zh) * 2021-01-12 2021-05-07 上海市政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综合管廊的节点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93305A (zh) * 2019-06-25 2019-12-20 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与滨河绿道合建兼做驳岸挡土墙的综合管廊
CN112761181A (zh) * 2021-01-12 2021-05-07 上海市政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综合管廊的节点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93305A (zh) 一种与滨河绿道合建兼做驳岸挡土墙的综合管廊
CN206386134U (zh) 一种地铁暗挖车站防排水构造
CN106351254A (zh) 多层式城市地下综合管廊
CN210597374U (zh) 一种与滨河绿道合建兼做驳岸挡土墙的综合管廊
CN112211157A (zh) 一种高海拔地区河岸带废弃采砂场微地形的生态修复方法
CN101148885B (zh) 填埋场地下水的立体式疏排***结构
WO2018036317A1 (zh) 一种集水排浸***及其施工方法
CN112746624A (zh) 一种新型泥岩地铁车站综合降排水方法及排水装置
CN102383408B (zh) 高水位不透水盐碱地的绿化方法和绿化体系
CN107152012A (zh) 水闸施工工艺
CN210684945U (zh) 一种雨水收集池
CN208619166U (zh) 隧道顶板防水引流结构
CN208121811U (zh) 综合管廊一体化开发与地铁共构的明挖车站
CN110185051A (zh) 深窄基坑开挖施工排水方法
CN105275021A (zh) 重金属尾矿的干堆封存与污染防治方法
CN112391993B (zh) 建筑在中小河流山区河段的坎儿井式地下水库
CN206111218U (zh) 富水砂卵石地层深埋暗挖车站的盆形冻结止水***
CN210712967U (zh) 地下室抗渗抗浮结构
TW201544660A (zh) 深層海洋水引水方法及引水隧道系統
CN211972919U (zh) 一种基于隧道口半路堑段基床翻浆冒泥整治***
CN211172113U (zh) 一种虹吸阻排法抗浮结构
CN210621879U (zh) 一种钢结构连廊排水结构体系
CN210002345U (zh) 一种深层取水***
CN209194585U (zh) 一种具有防水、排水功能的地下综合管廊结构
CN220908460U (zh) 一种斗轮机综合管廊式混凝土基础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