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95720U - 一种双旋尘雾净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旋尘雾净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495720U
CN210495720U CN201921080429.0U CN201921080429U CN210495720U CN 210495720 U CN210495720 U CN 210495720U CN 201921080429 U CN201921080429 U CN 201921080429U CN 210495720 U CN210495720 U CN 2104957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double
card
dust
pattern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08042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常玉锋
贾沛
石零
向晓东
姜学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h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Jiangh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h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Jiangh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2108042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4957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4957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4957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yclones (AREA)
  • Separating Particles In Gases By Inertia (AREA)
  • Separation Of Particles Using Liquid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旋尘雾净化装置,包括外壳和吸收筒,外壳内上下间隔一定距离设有上花板和下花板,外壳下部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烟道,吸收筒为圆柱形的壳体结构,多个吸收筒固定在上花板和下花板间,上花板上设有与吸收筒连通的出气孔,吸收筒侧壁下部开有多个与吸收筒侧壁相切的旋流孔,下花板上设有与旋流孔连通的进气孔,吸收筒内设有上下两端分别与上花板和下花板固定的旋流柱,旋流柱外表面固定有导流叶片,导流叶片的螺旋方式是自下而上的阿基米德螺旋线,下花板下方设有雾化喷头。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旋尘雾净化装置,采用双旋方式,过饱和烟气经过旋流孔和旋流柱在吸收筒内形成强烈的外旋上升气流,进行离心净化。

Description

一种双旋尘雾净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尘雾净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旋尘雾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湿式除尘是利用洗涤液(一般为水)与含尘气体充分接触,将尘粒洗涤下来而使气体净化的方法。这种除尘方式的结构简单,造价低,特别适宜于处理高温、高湿、易燃、易爆的含尘气体,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的各部门的空气污染控制与气体净化。
相对于袋式除尘器、静电除尘器(包括湿式静电除尘器)等高效除尘器,现有的湿法除尘(除雾)设备的除尘效率较低。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陷,石零、向晓东、吴高明等公开了“柔性纤维旋线除雾装置”(ZL201320783148.8)专利技术,该技术在管道中安装柔性纤维旋线除雾装置,充分了利用了纤维线网对水雾的碰撞、拦截、离心分离等复合除雾(除尘)作用,除雾效率高。由于柔性纤维旋线采用变频电机驱动,结构较一般的湿法除尘设备复杂,此外变频电机的工作环境较为恶劣,日常维护不方便。
周琪公开了“高效微旋流除尘除雾装置”(ZL20152059474.2)专利技术,该技术通过微旋流中心筒上设置的微旋流叶片实现含尘气流的离心分离,工业应用中配合雾化喷头使用,除尘(除雾)效率相对较高。由于仅靠微旋流叶片实现气流的旋转,随着旋流筒径的增加,离心分离效果急剧降低。在处理大断面大流量烟气时,其旋流筒个数增加,结构相对复杂,日常维护工作量大。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旋尘雾净化装置,通过在吸收筒内设置旋流柱和在旋流柱的外侧固定有导流叶片,以及将导流叶片的螺旋方式设计成自下而上的阿基米德螺旋线,使得过饱和烟气多次被排向吸收筒内壁从而进行离心分离,达到净化含尘烟气的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双旋尘雾净化装置,包括外壳和吸收筒,所述外壳内上下间隔一定距离设有上花板和下花板,所述外壳下部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烟道,所述吸收筒为圆柱形的壳体结构,多个所述吸收筒固定在所述上花板和所述下花板间,所述上花板上设有与所述吸收筒连通的出气孔,所述吸收筒侧壁下部开有多个与所述吸收筒侧壁相切的旋流孔,所述下花板上设有与所述旋流孔连通的进气孔,所述吸收筒内设有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上花板和所述下花板固定的旋流柱,所述旋流柱外表面固定有导流叶片,所述导流叶片的螺旋方式是自下而上的阿基米德螺旋线,所述下花板下方设有雾化喷头,所述雾化喷头安装在穿过所述外壳的进水管上。
进一步的,所述双旋尘雾净化装置还包括污水收集装置,所述污水收集装置包括气流均布板、汇水槽和排污管,所述气流均布板设置在所述下花板下方,所述气流均布板向上倾斜一定角度,所述汇水槽设在所述气流均布板外圈,所述排污管穿过所述外壳与所述汇水槽贯通。
进一步的,所述气流均布板的倾角为5到10度。
进一步的,所述气流均布板上均匀开设有多个上凸的气孔。
进一步的,所述吸收筒和所述旋流柱同轴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雾化喷头与所述外壳同轴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旋流柱上下两端均通过“十”字形的支撑架分别固定在所述上花板和所述下花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烟道通过法兰固定在所述外壳上。
进一步的,所述旋流孔的个数是3到4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双旋尘雾净化装置,采用双旋方式,过饱和烟气经过旋流孔和旋流柱在吸收筒内分别形成强烈的外旋上升气流,过饱和烟气流速越高,离心力越大,离心分离的效果越强,净化效率越高。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双旋尘雾净化装置,含尘气体依次与气流均布板上的水膜、雾化喷头形成的细水雾和吸收筒内壁的水膜接触,多机理作用下的除尘(除雾)效率高。
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双旋尘雾净化装置,吸收筒内壁上被捕集的粉尘和液滴形成连续的水膜不易被高速气流夹带而进入气流,因此不存在由于烟尘/液滴的二次脱落而导致净化效率降低的情况。
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双旋尘雾净化装置,主要阻力构件为气流均布板、旋流孔和旋流柱等,因此本体阻力小,故无需改变原有净化***风机的运行工况。
5.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双旋尘雾净化装置,具有净化效率高、结构简单等特点,广泛适用于湿法除尘、除雾和烟气净化技术领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吸收筒的仰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气流均布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壳;2、上花板;3、吸收筒;4、旋流柱;5、导流叶片;6、旋流孔;7、进水管;8、雾化喷头;9、法兰;10、排污管;11、汇水槽;12、气流均布板;13、下花板;14、支撑架;15、气孔;16、进气孔;17、出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参照图1-图3所示,一种双旋尘雾净化装置,包括外壳1和吸收筒3,外壳1为两端开口的圆柱形腔体结构,外壳1内上下间隔一定距离设有上花板2和下花板13,外壳1下部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烟道(图中未示出),含尘气流从烟道进入外壳1下部进而上升,吸收筒3为圆柱形的壳体结构,多个吸收筒3固定在上花板2和下花板13间,上花板2上设有与吸收筒3连通的出气孔17,吸收筒3侧壁下部开有多个与吸收筒3侧壁相切的旋流孔6,旋流孔6的个数是3到4个,多个旋流孔6以吸收筒3为中心呈中心对称分布,下花板13上设有与旋流孔6连通的进气孔16,吸收筒3内设有上下两端分别与上花板2和下花板13固定的旋流柱4,旋流柱4外表面固定有导流叶片5,导流叶片5的螺旋方式是自下而上的阿基米德螺旋线,下花板13下方设有雾化喷头8,雾化喷头8安装在穿过外壳1的进水管7上。
使用过程中,开启雾化喷头8,在下花板13下方形成细水雾,细水雾在重力作用下自上而下落下,含尘气流从烟道进入外壳1内,含尘气流上升过程中与下落的细水雾逆流运动,充分接触,部分含尘气流被水雾捕集后在重力作用下落下,另外一部分含尘气流形成过饱和烟气上升。过饱和湿烟气通过吸收筒3下部侧壁的旋流孔6切向进入吸收筒3,在吸收筒3内形成螺旋上升的旋转气流。由于靠近吸收筒3中部的气流离心力较弱,而导流叶片5的螺旋方式是自下而上的阿基米德螺旋线,以保证气流自下而上的行程相同,过饱和湿烟气上升过程中,经过旋流柱4时被旋流柱4上的导流叶片5多次扰流,在旋流柱4和吸收筒3之间形成强烈的外旋气流,过饱和湿烟气中的水滴和粉尘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不断被赶向吸收筒3内壁而被捕集,净化后的气体从与吸收筒3连通的上花板2上的出气孔17排出。吸收筒3内壁捕集的粉尘和水滴在重力的作用下沿吸收筒3壁面下流,汇集的尘水流经旋流孔6后落下。
本实用新型中,可根据烟道的尺寸均匀布置吸收筒。
参照图4和图5所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若原有烟道底部不设有污水收集装置,本双旋尘雾净化装置可设有污水收集装置,进一步对落下的污水进行收集,本装置的污水收集装置包括气流均布板12、汇水槽11和排污管10,气流均布板12设置在下花板13下方,气流均布板12向上倾斜一定角度,汇水槽11设在气流均布板12外圈,方便尘水排入汇水槽,排污管10穿过外壳1与汇水槽11贯通。本实用新型中,气流均布板12的倾角为5到10度。
使用过程中,开启雾化喷头8,在气流均布板12与下花板13之间形成细水雾,细水雾在重力作用下自上而下落下,含尘气流从烟道进入外壳1内,先与气流均布板12上的水膜接触,气流上升过程中与下落的细水雾逆流运动,充分接触,部分粉尘被水雾捕集后在重力作用下落入气流均布板12,流入气流均布板12外圈的汇水槽11中,进而从排污管10排出,另外一部分含尘气流形成过饱和烟气上升。过饱和湿烟气通过吸收筒3下部侧壁的旋流孔6切向进入吸收筒3,在吸收筒3内形成螺旋上升的旋转气流,通过自下而上的阿基米德螺旋的导流叶片5的作用,过饱和湿烟气在旋流柱4和吸收筒3之间形成强烈的外旋气流,湿烟气中的水滴和粉尘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不断被赶向吸收筒3内壁而被捕集,净化后的气体从与吸收筒3连通的上花板2上的出气孔17排出。吸收筒3内壁捕集的粉尘和水滴在重力的作用下沿壁面下流,汇集的尘水流经旋流孔6后落入气流均布板12上,再进入汇水槽11中,进而从排污管10排出。
雾化喷头8形成的细水雾一部分随含尘气流进入吸收筒3,一部分携带尘粒落入气流均布板12后进入汇水槽11。
参照图1和图4所示,为了方便含尘气流进入外壳1内,烟道通过法兰9固定在外壳1下部。
参照图4和图5所示,为了帮助汇流,以利于落下的水能汇集到气流均布板12四周的汇水槽11内,气流均布板12倾角为5到10度。
参照图4和图5所示,为了防止分离落下的水通过气流均布板12上的孔掉到气流均布板12下方,为了阻止水膜流下,气流均布板12上均匀开设有多个上凸的气孔15。在制造过程中,冲孔后不需要磨平,利用冲孔后形成的凸起部分来阻挡水膜的流下。
参照图1-图4所示,为了减小阻力,提高离心力,进而提高烟气净化效果,可将吸收筒3和所述旋流柱4同轴设置。
参照图1和图4所示,为了保证含尘气流与细水雾的均匀接触与混合,可将雾化喷头8与外壳1同轴设置。
参照图2和图3所示,旋流柱4上下两端均通过“十”字形的支撑架14分别固定在上花板2和下花板13上。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双旋尘雾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和吸收筒,所述外壳内上下间隔一定距离设有上花板和下花板,所述外壳下部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烟道,所述吸收筒为圆柱形的壳体结构,多个所述吸收筒固定在所述上花板和所述下花板间,所述上花板上设有与所述吸收筒连通的出气孔,所述吸收筒侧壁下部开有多个与所述吸收筒侧壁相切的旋流孔,所述下花板上设有与所述旋流孔连通的进气孔,所述吸收筒内设有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上花板和所述下花板固定的旋流柱,所述旋流柱外表面固定有导流叶片,所述导流叶片的螺旋方式是自下而上的阿基米德螺旋线,所述下花板下方设有雾化喷头,所述雾化喷头安装在穿过所述外壳的进水管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旋尘雾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旋尘雾净化装置还包括污水收集装置,所述污水收集装置包括气流均布板、汇水槽和排污管,所述气流均布板设置在所述下花板下方,所述气流均布板向上倾斜一定角度,所述汇水槽设在所述气流均布板外圈,所述排污管穿过所述外壳与所述汇水槽贯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旋尘雾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均布板的倾角为5到10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旋尘雾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均布板上均匀开设有多个上凸的气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旋尘雾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筒和所述旋流柱同轴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旋尘雾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喷头与所述外壳同轴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双旋尘雾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柱上下两端均通过“十”字形的支撑架分别固定在所述上花板和所述下花板上。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双旋尘雾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烟道通过法兰固定在所述外壳上。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双旋尘雾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孔的个数是3到4个。
CN201921080429.0U 2019-07-11 2019-07-11 一种双旋尘雾净化装置 Active CN2104957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80429.0U CN210495720U (zh) 2019-07-11 2019-07-11 一种双旋尘雾净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80429.0U CN210495720U (zh) 2019-07-11 2019-07-11 一种双旋尘雾净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495720U true CN210495720U (zh) 2020-05-12

Family

ID=705824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080429.0U Active CN210495720U (zh) 2019-07-11 2019-07-11 一种双旋尘雾净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49572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94011A (zh) * 2019-07-11 2019-11-01 江汉大学 一种双旋尘雾净化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94011A (zh) * 2019-07-11 2019-11-01 江汉大学 一种双旋尘雾净化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90652B (zh) 一种湿式高效旋流脱除细微颗粒装置
CN101254399B (zh) 高效低能耗脱硫除尘设备
CN206168155U (zh) 一种湿式高效旋流脱除细微颗粒装置
CN211069511U (zh) 一种前置滤除式湿式除尘风机
CN110833737B (zh) 一种多级滤除湿式除尘风机
CN209865656U (zh) 旋风水洗式漆雾粉尘水洗柜
CN105964084B (zh) 高效旋转雾化除尘净化装置
CN216092659U (zh) 一种具有离心分离功能的洗涤塔
CN210495720U (zh) 一种双旋尘雾净化装置
CN102921259B (zh) 一种自循环旋液复合式气体过滤器及其过滤方法
CN108939778A (zh) 用于环境工程大气污染治理冲击式惯性除尘器
CN211302504U (zh) 一种多风道综合除尘***
CN205886495U (zh) 气液分离装置
CN213995319U (zh) 一种旋风式混合烟尘净化装置
CN209848589U (zh) 一种新型湿式除尘设备
CN210584287U (zh) 水雾净化器
CN208694471U (zh) 一种管束旋汇气液固多相分离器
KR0133239B1 (ko) 동력을 이용한 원심력 집진장치
CN214159033U (zh) 一种废气处理用湿式除尘器
CN218485536U (zh) 一种气旋混动喷淋塔
CN215692862U (zh) 分级除尘处理结构
CN217662332U (zh) 一种新型湿式净化器
CN218573074U (zh) 除雾组件及应用该组件的除雾器
CN219984254U (zh) 湿法除尘器
CN212818632U (zh) 一种管束除雾器、脱硫装置及生产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