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90645U - 免充气轮胎与车轮 - Google Patents

免充气轮胎与车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90645U
CN210390645U CN201921379391.7U CN201921379391U CN210390645U CN 210390645 U CN210390645 U CN 210390645U CN 201921379391 U CN201921379391 U CN 201921379391U CN 210390645 U CN210390645 U CN 2103906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matrix
pneumatic tire
blind
side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37939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春如
孙智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Nedo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Nedo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Nedo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Nedo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37939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3906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906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906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免充气轮胎与车轮,改变胎体结构,使胎体具有可压缩变形空间。当胎体受到较大冲击力或者行驶在凹凸不平的道路上时,胎体上受力的部分会向第一盲孔处内凹变形,使得胎体所受冲击力随着胎体内凹变形缓慢减弱,从而使得胎体利用第一盲孔结构充分吸收冲击能量,避免冲击力通过胎体直接传递至用户上,大大提升免充气轮胎的缓冲减震性能,有利于提高车辆骑行或者驾驶的舒适度。同时,在第一胎侧上开设第一盲孔,有利于减轻胎体整体重量,以便免充气轮胎实现轻量化。此外,免充气轮胎将第二胎侧保持完整侧面,即,本方案的免充气轮胎为单边孔结构,在保证轻量化与高减震的前提下,兼顾胎体的高结构强度,以便胎体稳定支撑车辆行驶。

Description

免充气轮胎与车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轮胎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免充气轮胎与车轮。
背景技术
由于具备免充气、防刺穿、防爆胎等优点,免充气轮胎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广泛用于车辆行业中。然而,传统的免充气轮胎大部分为实心胎,不仅在重量上远重于普通充气轮胎,而且,在缓冲减震性能上,也弱于普通充气轮胎,如此,严重影响用户的使用,大大降低了车辆骑行或者驾驶的舒适度。为此,亟需提供一种轮胎,以解决重量与减震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轻、缓冲减震效果好的免充气轮胎与车轮。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免充气轮胎,包括:胎体,所述胎体包括胎面、第一胎侧及第二胎侧,所述第一胎侧与所述第二胎侧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胎侧与所述第二胎侧分别与所述胎面连接,所述第一胎侧上设有多个第一盲孔,多个所述第一盲孔沿着所述胎体的周向设置,所述第二胎侧为完整侧面。
上述的免充气轮胎,在第一胎侧上开设多个第一盲孔,改变胎体结构,使胎体具有可压缩变形空间。当胎体受到较大冲击力或者行驶在凹凸不平的道路上时,胎体上受力的部分会向第一盲孔处内凹变形,使得胎体所受冲击力随着胎体内凹变形缓慢减弱,从而使得胎体利用第一盲孔结构充分吸收冲击能量,避免冲击力通过胎体直接传递至用户上,大大提升免充气轮胎的缓冲减震性能,有利于提高车辆骑行或者驾驶的舒适度。同时,在第一胎侧上开设第一盲孔,有利于减轻胎体整体重量,以便免充气轮胎实现轻量化。此外,免充气轮胎将第二胎侧保持完整侧面,即,本方案的免充气轮胎为单边孔结构,在保证轻量化与高减震的前提下,兼顾胎体的高结构强度,以便胎体稳定支撑车辆行驶。另外,将免充气轮胎设计为单边孔结构,减小胎体上开孔面积,避免大量砂石或者其他硬物堵塞孔而导致减震效果降低,以保证免充气轮胎的性能更加稳定。
下面结合上述方案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效果进一步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盲孔相对水平方向倾斜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胎侧与所述第二胎侧之间的距离为轮胎宽度,所述第一盲孔的深度h值为所述轮胎宽度的最大值的1/4~1/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胎侧上设有多个第二盲孔,多个所述第二盲孔沿着所述胎体的周向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盲孔与所述第二盲孔沿着所述胎体的周向交替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一盲孔围设成第一环形,多个所述第二盲孔围设成第二环形,所述第一环形环绕在所述第二环形的外部或者内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盲孔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菱形、正方形、多边形、凸透镜状、凹透镜状或者哑铃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胎体内设有通孔,所述通孔沿着所述胎体的周向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孔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通孔沿着所述胎体的径向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盲孔连通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胎体还包括内胎侧,所述第一胎侧与所述第二胎侧还与所述内胎侧连接,所述内胎侧上设有第一凹部与第二凹部,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第二凹部均沿着所述胎体的周向设置,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第二凹部分别用于卡入轮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孔为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多边形、凸透镜状、凹透镜状或者哑铃形。
一种车轮,包括轮毂与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免充气轮胎,所述胎体套设在所述轮毂上。
上述的车轮,采用以上的免充气轮胎,在第一胎侧上开设多个第一盲孔,改变胎体结构,使胎体具有可压缩变形空间。当胎体受到较大冲击力或者行驶在凹凸不平的道路上时,胎体上受力的部分会向第一盲孔处内凹变形,使得胎体所受冲击力随着胎体内凹变形缓慢减弱,从而使得胎体利用第一盲孔结构充分吸收冲击能量,避免冲击力通过胎体直接传递至用户上,大大提升免充气轮胎的缓冲减震性能,有利于提高车辆骑行或者驾驶的舒适度。同时,在第一胎侧上开设第一盲孔,有利于减轻胎体整体重量,以便免充气轮胎实现轻量化。此外,免充气轮胎将第二胎侧保持完整侧面,即,本方案的免充气轮胎为单边孔结构,在保证轻量化与高减震的前提下,兼顾胎体的高结构强度,以便胎体稳定支撑车辆行驶。另外,将免充气轮胎设计为单边孔结构,减小胎体上开孔面积,避免大量砂石或者其他硬物堵塞孔而导致减震效果降低,以保证免充气轮胎的性能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免充气轮胎一视角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免充气轮胎另一视角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免充气轮胎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胎体截面图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胎体截面图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胎体截面图三;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胎体截面图四;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不同形状第一盲孔的免充气轮胎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不同形状第一盲孔与第二盲孔的免充气轮胎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免充气轮胎,110、胎体,111、胎面,1111、防滑部,112、第一胎侧, 1121、第一盲孔,1122、第二盲孔,1123、第三环形,1124、第一环形,1125、第二环形,113、第二胎侧,114、内胎侧,1141、第一凹部,1142、第二凹部, 115、通孔,116、填充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与图2,一种免充气轮胎100,包括胎体110。胎体110包括胎面111、第一胎侧112及第二胎侧113,第一胎侧112与第二胎侧113相对设置,且第一胎侧112与第二胎侧113分别与胎面111连接,第一胎侧112上设有多个第一盲孔1121,多个第一盲孔1121沿着胎体110的周向设置,第二胎侧113为完整侧面。
上述的免充气轮胎100,在第一胎侧112上开设多个第一盲孔1121,改变胎体110结构,使胎体110具有可压缩变形空间。当胎体110受到较大冲击力或者行驶在凹凸不平的道路上时,胎体110上受力的部分会向第一盲孔1121处内凹变形,使得胎体110所受冲击力随着胎体110内凹变形缓慢减弱,从而使得胎体110利用第一盲孔1121结构充分吸收冲击能量,避免冲击力通过胎体110 直接传递至用户上,大大提升免充气轮胎100的缓冲减震性能,有利于提高车辆骑行或者驾驶的舒适度。同时,在第一胎侧112上开设第一盲孔1121,有利于减轻胎体110整体重量,以便免充气轮胎100实现轻量化。此外,免充气轮胎100将第二胎侧113保持完整侧面,即,本实施例的免充气轮胎100为单边孔结构,在保证轻量化与高减震的前提下,兼顾胎体110的高结构强度,以便胎体110稳定支撑车辆行驶。另外,将免充气轮胎100设计为单边孔结构,减小胎体110上开孔面积,避免大量砂石或者其他硬物堵塞孔而导致减震效果降低,以保证免充气轮胎100的性能更加稳定。同时,将免充气轮胎100设计成单边孔结构,避免手指容易误入而折伤或者折断,大大提高了免充气轮胎100 的使用安全。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胎侧113为完整侧面应理解为第二胎侧113没有开设口、槽或者孔,以使得表面保持完整、连续。由于第二胎侧113表面完整、连续,因此,第二胎侧113上可布置多个信息,比如图案、数据、形状等。当免充气轮胎100在三轮车、汽车、货车等使用时,两个免充气轮胎100并排使用,且两个第一胎侧112位于两个第二胎侧113之间,即第一胎侧112相对第二胎侧 113靠内设置,如此,使得第一盲孔1121得到有效隐藏,减小手指误塞入,进一步提高免充气轮胎100的使用安全。
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理解胎体110的周向,以图2为例,胎体110 的周向为图2中S1表示的方向。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4(b)与图4(c),第一盲孔1121相对水平方向倾斜设置。由此可知,第一盲孔1121有两种打孔方式:一、在第一胎侧112上相对水平方向向上倾斜打孔;二、在第二胎侧113上相对水平方向向下倾斜打孔。由于这两种盲孔均为斜孔,因此,均有效避免砂石或者其他硬物直接进入第一盲孔1121 中,如此,有利于保持第一盲孔1121内干净、无杂物,使得免充气轮胎100的减震性能更加稳定。
当然,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a),第一盲孔1121在胎体110上还可相对水平方向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a)至图4(c),第一胎侧112与第二胎侧113之间的距离为轮胎宽度。第一盲孔1121的深度h值为轮胎宽度的最大值的1/4~ 1/3。如此,本实施例通过合理控制第一盲孔1121的深度,实现胎体110结构强度与减震性能之间的平衡,既保证高结构强度,又具有良好的减震性能。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盲孔1121的深度h为1mm~60mm。
需要说明的是,轮胎宽度的最大值应理解为当第一胎侧112与第二胎侧113 均为曲面时,第一胎侧112与第二胎侧113之间的距离随着曲面的曲率不同有不同的数值,因此,本实施例在设计第一盲孔1121的深度值时,采用第一胎侧 112与第二胎侧113之间距离的最大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9,第一胎侧112上设有多个第二盲孔1122。多个第二盲孔1122沿着胎体110的周向设置。如此,在第一胎侧112上增设第二盲孔1122,以增加胎体110的减震性能;同时,也减轻胎体110的整体重量。其中,第一盲孔1121与第二盲孔1122可设计为相同形状;也可设计为不同的形状;比如,第一盲孔1121与第二盲孔1122均设计为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多边形、凸透镜状或者凹透镜状;或者,第一盲孔1121设计为圆形,而第二盲孔1122设计为哑铃形。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并不局限以上列举的第一盲孔1121与第二盲孔 1122的形状搭配,第一盲孔1121与第二盲孔1122的形状搭配可进行任意搭配。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2、图9(a)与图9(b),第一盲孔1121与第二盲孔1122 沿着胎体110的周向交替设置。由此可知,本实施例将第一盲孔1121与第二盲孔1122交替设置,使得胎体110所受的冲击力均匀作用在第一盲孔1121与第二盲孔1122处,大大改善胎体110的减震性能。同时,将第一盲孔1121与第二盲孔1122交替设置,也有利于改善免充气轮胎100的外观效果。具体在本实例中,第一盲孔1121为圆形,第二盲孔1122为圆形或者哑铃形,同时,第一胎侧112 上沿着胎体110的径向间隔设置两个以上的第二盲孔1122。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理解胎体110的径向,以图2为例,胎体110的径向为图2中S2表示的方向。
更进一步地,第一盲孔1121与第二盲孔1122交替设置、并围设成第三环形1123,第三环形1123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第三环形1123沿着胎体110的径向依次环绕设置。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9(c)与图9(d),多个第一盲孔1121围设成第一环形1124。多个第二盲孔1122围设成第二环形1125。第一环形1124环绕在第二环形1125的外部或者内部。由此可知,第一环形1124与第二环形1125在胎体110上为或者近似为同心圆结构,如此,使得胎体110所受冲击力由第一环形1124传递至第二环形1125或者由第二环形1125传递至第一环形1124上,从而使得冲击力层层减弱,大大提升了免充气轮胎100的减震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环形1124为多个,第二环形1125为多个,第一环形1124 与第二环形1125按照一定比例沿着胎体110的径向交替环绕设置,比如,一个第一环形1124对应一个第二环形1125交替设置;或者,一个第一环形1124对应两个以上第二环形1125交替设置;又或者,两个以上第一环形1124对应一个第二环形1125交替设置,再或者,两个以上第一环形1124对应两个以上第二环形1125交替设置。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请参考图8(a)至图8(d),第一盲孔1121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菱形、正方形、多边形、凸透镜状、凹透镜状或者哑铃形。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a)与图3(b),胎体110内设有通孔115。通孔115沿着胎体110的周向设置。由此可知,胎体110内部具有内腔结构,使得胎体110具有缓冲变形能力,充分吸收冲击力的能量,使得免充气轮胎100具有更好的减震性能。同时,本实施例将通孔115与第一盲孔1121巧妙结合,进一步提高了免充气轮胎100的减震性能。此外,在胎体110上同时设置通孔115 与第一盲孔1121,大大减小了整体结构重量,更利于提升车辆行驶或者驾驶中的舒适度。其中,通孔115与第一盲孔1121在胎体110内可连通或者隔开设置,具体可参考图6(c)与图6(d)。
具体地,请参考图6(d),通孔115与第一盲孔1121连通设置,如此,使得通孔115处与第一盲孔1121处的受力相互传递,使得胎体110内的受力均匀分布,从而使得免充气轮胎100的性能更加稳定。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6(a)与图6(b),通孔115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通孔 115沿着胎体110的径向间隔设置。如此,当胎体110受到较大冲击力或者行驶在凹凸不平的道路上时,该冲击力会受到两个以上通孔115层层削弱、减震,使得该冲击力无法传递至骑行者或者极少部分冲击力传递至骑行者上,极大提高了免充气轮胎100的使用性能。当然,两个以上通孔115可依次连通设置,具体可参考图6(b)。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7,通孔115内装入填充物116,其中,填充物 116的材料可为TPE(Thermoplastic Elastomer)、TPU(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s)、TPR热塑性橡胶、泡沫塑料或者其他弹性材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胎体110还包括内胎侧114。第一胎侧 112与第二胎侧113还与内胎侧114连接。内胎侧114上设有第一凹部1141与第二凹部1142。第一凹部1141与第二凹部1142均沿着胎体110的周向设置,第一凹部1141与第二凹部1142分别用于卡入轮毂。如此,使得轮毂稳定安装在胎体110上。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凹部1141与第二凹部1142均为台阶状结构。当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多个第一环形1124或者第二环形1125可单独沿着胎体110的径向间隔设置。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a)至图5(d),通孔115为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多边形、凸透镜状、凹透镜状或者哑铃形。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胎面111上设有防滑部1111,通过防滑部 1111提高免充气轮胎100的防滑性能。其中,防滑部1111为防滑条或者防滑槽。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与图2,一种车轮,包括轮毂与以上任意一项实施例中的免充气轮胎100。胎体110套设在轮毂上。
上述的车轮,采用以上的免充气轮胎100,在第一胎侧112上开设多个第一盲孔1121,改变胎体110结构,使胎体110具有可压缩变形空间。当胎体110 受到较大冲击力或者行驶在凹凸不平的道路上时,胎体110上受力的部分会向第一盲孔1121处内凹变形,使得胎体110所受冲击力随着胎体110内凹变形缓慢减弱,从而使得胎体110利用第一盲孔1121结构充分吸收冲击能量,避免冲击力通过胎体110直接传递至用户上,大大提升免充气轮胎100的缓冲减震性能,有利于提高车辆骑行或者驾驶的舒适度。同时,在第一胎侧112上开设第一盲孔1121,有利于减轻胎体110整体重量,以便免充气轮胎100实现轻量化。此外,免充气轮胎100将第二胎侧113保持完整侧面,即,本实施例的免充气轮胎100为单边孔结构,在保证轻量化与高减震的前提下,兼顾胎体110的高结构强度,以便胎体110稳定支撑车辆行驶。另外,将免充气轮胎100设计为单边孔结构,减小胎体110上开孔面积,避免大量砂石或者其他硬物堵塞孔而导致减震效果降低,以保证免充气轮胎100的性能更加稳定。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包括:胎体,所述胎体包括胎面、第一胎侧及第二胎侧,所述第一胎侧与所述第二胎侧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胎侧与所述第二胎侧分别与所述胎面连接,所述第一胎侧上设有多个第一盲孔,多个所述第一盲孔沿着所述胎体的周向设置,所述第二胎侧为完整侧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盲孔相对水平方向倾斜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胎侧与所述第二胎侧之间的距离为轮胎宽度,所述第一盲孔的深度h值为所述轮胎宽度的最大值的1/4~1/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胎侧上设有多个第二盲孔,多个所述第二盲孔沿着所述胎体的周向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盲孔与所述第二盲孔沿着所述胎体的周向交替设置;或者,
多个所述第一盲孔围设成第一环形,多个所述第二盲孔围设成第二环形,所述第一环形环绕在所述第二环形的外部或者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盲孔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菱形、正方形、多边形、凸透镜状、凹透镜状或者哑铃形。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胎体内设有通孔,所述通孔沿着所述胎体的周向设置,且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盲孔连通或者隔开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所述通孔沿着所述胎体的径向间隔设置;或者,
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盲孔连通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胎体还包括内胎侧,所述第一胎侧与所述第二胎侧还与所述内胎侧连接,所述内胎侧上设有第一凹部与第二凹部,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第二凹部均沿着所述胎体的周向设置,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第二凹部分别用于卡入轮毂;或者,
所述通孔为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多边形、凸透镜状、凹透镜状或者哑铃形。
10.一种车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轮毂与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免充气轮胎,所述胎体套设在所述轮毂上。
CN201921379391.7U 2019-08-23 2019-08-23 免充气轮胎与车轮 Active CN2103906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79391.7U CN210390645U (zh) 2019-08-23 2019-08-23 免充气轮胎与车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79391.7U CN210390645U (zh) 2019-08-23 2019-08-23 免充气轮胎与车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90645U true CN210390645U (zh) 2020-04-24

Family

ID=703393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379391.7U Active CN210390645U (zh) 2019-08-23 2019-08-23 免充气轮胎与车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39064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60728A (zh) * 2020-07-10 2020-09-15 广州市耐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免充气轮胎与车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60728A (zh) * 2020-07-10 2020-09-15 广州市耐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免充气轮胎与车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93843B1 (ko) 비공기압 타이어
EP3053759B1 (en) Tire
CN102582365A (zh) 一种刚柔结构非充气轮胎
CN210390645U (zh) 免充气轮胎与车轮
CN111055635A (zh) 一种赵州桥式封闭非充气轮胎
CN212499743U (zh) 免充气轮胎及车轮
KR200452219Y1 (ko) 자전거 통 타이어의 단면구조
CN210191039U (zh) 交通工具、车轮及免充气轮胎
CN204586332U (zh) 一种非充气轮胎
CN212353484U (zh) 免充气轮胎及车轮
CN107627787B (zh) 免充气轮胎
CN110920325A (zh) 免充气轮胎、车轮及车辆
CN210454347U (zh) 一种胎侧蜂窝式结构免充气实心轮胎
CN210436919U (zh) 一种可用于多种路面的耐压静音轮胎
CN210416073U (zh) 一种新型结构非充气车轮
CN203046757U (zh) 镂空加强筋免充气轮胎
CN206579785U (zh) 具缓冲避震的易替换式踏板结构
CN213441931U (zh) 一种免充气实心轮胎
KR101001822B1 (ko) 저소음 공기입 타이어
CN219487085U (zh) 免充气减震轮胎
CN213228209U (zh) 一种五边形实心轮胎
CN217259429U (zh) 免维护镂空减震轮胎
CN212827699U (zh) 一种抗磨多用途工程车轮
CN210211898U (zh) 轮毂总成和具有其的电动车
CN210436929U (zh) 一种降低震动传导性的轮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