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20319U - 下通风结构及设有该下通风结构的下通风单元 - Google Patents

下通风结构及设有该下通风结构的下通风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20319U
CN210320319U CN201921022820.5U CN201921022820U CN210320319U CN 210320319 U CN210320319 U CN 210320319U CN 201921022820 U CN201921022820 U CN 201921022820U CN 210320319 U CN210320319 U CN 2103203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ntilation
air
groove
panel
lower venti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02282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闯
张亚国
刘亚平
谭世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92102282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3203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203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203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下通风结构及设有该下通风结构的下通风单元,下通风结构包括下通风面板,下通风面板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下通风面与第二下通风面,下通风面板开设有分离的下出风槽及下回风槽,下出风槽与下回风槽分别贯穿第一下通风面与第二下通风面。上述下通风结构,由于集成了下出风槽与下回风槽,因此可在满足下回风的同时实现下部出风,从而在冬季时,暖风可从下出风槽吹出,有效提高了房间内下部空间的温度。

Description

下通风结构及设有该下通风结构的下通风单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下通风结构及设有该下通风结构的下通风单元。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风管式空调***在实现室内温度调节的同时,由于采用了将主机与管道隐藏于吊顶的安装方式,因此不会影响室内环境的美观,从而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各类住宅中。
但是,目前的风管式空调***的出风方向较为单一,特别是在冬季,由于风管式空调机输出的暖风的高度较高,且热空气的重量较轻,因此房间内靠近地面的下部区域难以达到理想温度,从而影响了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风管式空调***的出风方向单一、制热效果较差的问题,提供一种出风方向多样化、制热效果较好的下通风结构及设有该下通风结构的下通风单元。
一种下通风结构,所述下通风结构包括下通风面板,所述下通风面板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下通风面与第二下通风面,所述下通风面板开设有分离的下出风槽及下回风槽,所述下出风槽与所述下回风槽分别贯穿所述第一下通风面与所述第二下通风面。
上述下通风结构,由于集成了下出风槽与下回风槽,因此可在满足下回风的同时实现下部出风,从而在冬季时,暖风可从下出风槽吹出,有效提高了房间内下部空间的温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出风槽与所述下回风槽间隔开设于所述下通风面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通风面板还包括多个下导风件,多个所述下导风件间隔安装于所述下出风槽内,每相邻两个所述下导风件之间形成一个通风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下导风件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下出风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通风面板开设有多个所述下回风槽,且多个所述下回风槽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下回风槽呈矩阵排列。
一种下通风单元,包括上述的下通风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通风单元还包括下安装结构,所述下通风结构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下安装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通风单元还包括连接铰链,所述下通风结构与所述下安装结构通过所述连接铰链可转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回风槽位于所述通风面板靠近所述连接铰链一侧,所述下出风槽位于所述通风面板远离所述连接铰链一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换热设备安装于吊顶的装配图;
图2为图1所示风管机主体及通风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通风装置的前通风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前通风装置的***图;
图5为图2所示通风装置的下通风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一种换热设备,该换热设备至少部分安装于形成有安装空间310的室内吊顶300中,用于调节室内温度。
吊顶300位于天花板与垂直于天花板的墙体的连接处,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顶面320与第二顶面340。其中,第一顶面320间隔位于墙面一侧,并自天花板沿竖直方向朝地面延伸,第二顶面340间隔位于天花板一侧,并自墙面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一顶面320远离天花板的一侧与第二顶面340远离墙面的一侧相交,从而形成封闭的安装空间310。
第一顶面320开设有矩形的第一空槽,第一空槽的长边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一空槽的短边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二顶面340开设有矩形的第二空槽,第二空槽的长边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二空槽的短边垂直于墙面延伸。而且,第一空槽的一条长边与第二空槽的一条长边在第一顶面320与第二顶面340的连接处完全重合。如此,第一空槽与第二空槽相互连通,形成连通安装空间310与外界环境的安装口。可以理解,吊顶300及安装口的形状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可根据需要设置为其它形状。
请继续参阅图1,换热设备包括风管机主体100及通风装置200,风管机主体100安装于安装空间310内并与安装口对应设置,通风装置200独立于风管机主体100安装于安装口。风管机主体100开设有至少一个用于出风或回风的风口,通风装置200设有连通风口与外界环境的检修口及通风口,风管机主体100在通风装置200上的正投影位于检修口范围内。其中,通风装置200可在通风状态与检修状态之间切换。当通风装置200处于通风状态时,安装空间310通过通风口连通外界环境。当通风装置200处于检修状态时,安装空间310通过检修口连通外界环境。
上述换热设备的通风装置200独立安装于安装口,因此可根据维修及更换需要设置检修口大小而不受风管机主体100的结构限制。当换热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风管机主体100的风口通过通风口出风或回风。而当需要维修或更换风管机主体100时,安装空间310通过检修口连通外界环境。由于风管机主体100在通风装置200上的正投影位于检修口范围内,因此具有足够的操作空间,维修人员可通过检修口对安装空间310内的风管机主体100进行维修,也可通过检修口更换风管机主体100。
具体在一些实施例中,风管机主体100大致呈立方体结构,可拆卸地安装于天花板或墙体。风管机主体100靠近吊顶300的第一顶面320的一侧表面开设有前出风口,且前出风口与第一顶面320上开设的第一空槽对应设置。风管机主体100靠近第二顶面340的一侧表面间隔开设有下出风口与下回风口,且下出风口与下回风口与第二顶面340上开设的第二空槽对应设置。如此,前出风口与下出风口及下回风口的通风方向相交,前出风口朝水平方向出风,下出风口朝竖直方向出风,外界空气自下向上通过下回风口回到风管机主体100。可以理解,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风管机主体100开设的风口的数量与位置不限于此,可根据需要设置。
通风装置200包括前通风单元230及下通风单元250。前通风单元230安装于第一顶面320的第一空槽,以与风管机主体100的前出风口对应设置。下通风单元250安装于第二顶面340的第二空槽,以与风管机主体100的下出风口及下回风口对应设置。如此,前通风单元230与下通风单元250形成预设夹角(具体可为90°)以共同封闭吊顶300上的安装孔,从而与吊顶300形成一个整体,前通风单元230与下通风单元250在承担通风功能的同时共同形成检修口以便于对风管机主体100进行维修或更换。
如图1、图3及图4所示,前通风单元230包括前安装结构232及可转动地安装于前安装结构232的前通风结构234,前通风结构234通过前安装结构232安装于第一空槽,前出风口输出的气流通过前通风结构234流出。
具体在一些实施例中,前安装结构232呈一端开口的矩形框状结构,包括一个长边及两个连接于长边两端的短边,从而与第一空槽匹配以绕设第一空槽。具体地,前安装结构232的长边与短边的横截面呈“L”形,包括第一安装部2321及连接于第一安装部2321一侧并垂直于第一安装部2321的第二安装部2323,第一安装部2321贴合于第一顶面320,第二安装部2323贴合于第一空槽的槽壁,从而牢固地安装于第一顶面320。
前通风结构234包括前通风面板2341及功能模块2345,前通风面板2341用于引导前出风口输出的气流流动,功能模块2345可拆卸地安装于前通风面板2341,功能模块2345具有过滤、除湿等功能,以对前出风口输出的气流进行处理。
具体在一些实施例中,前通风面板2341呈形状与前安装结构232的形状匹配的矩形的板状结构。前安装结构232绕设于前通风面板2341外周,前通风面板2341的一侧长边与前安装结构232的一侧长边的第二安装部2323通过铰链236可转动连接,从而可打开或遮蔽第一空槽。具体在一实施例中,两个铰链236沿前通风面板2341的长边方向间隔设置。可以理解,前通风面板2341与前安装结构232的连接方式不限于此,可根据需要设置。
进一步地,前通风面板2341包括相互背向的第一前通风面与第二前通风面,前通风面板2341开设有贯穿第一前通风面与第二前通风面的前出风槽,从而连通前出风口与外界环境。具体地,前出风槽呈沿前通风面板234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条状,多个前导风件2343沿出风槽的宽度方向间隔安装于前出风槽,每个前导风件2343均沿前出风槽的长度方向延伸,每两个相邻前导风件2343之间形成一个沿前通风面板234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条状的前通风口。如此,前出风口输出的气流通过多个间隔排列的前通风口流出。
前通风结构234还包括模块安装组件2347,模块安装组件2347设于前通风面板2341朝向风管机主体100的一侧的第一前通风面,模块安装组件2347开设有模块安装槽,功能模块2345可拆卸地安装于模块安装槽内,从而处理前出风口输出的气流。
具体地,模块安装组件2347包括模块安装部2347a、模块限位部2347b以及模块抵持部2347d,模块安装部2347a、模块限位部2347b以及模块抵持部2347d共同形成模块安装槽以安装功能模块2345。
其中,两个模块安装部2347a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两个模块安装部2347a相对的两侧表面分别开设有沿第一方向延伸安装孔2347c,且两个安装孔2347c均连通模块安装槽。模块限位部2347b呈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长条状结构,模块限位部2347b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模块安装部2347a的靠近铰链236的一侧边沿。模块抵持部2347d呈中空的框架结构,且嵌设于两个模块安装部2347a与模块限位部2347b之间的。其中,第一方向为前通风面板2341的长度方向。
如此,功能模块2345通过模块安装组件2347可拆卸地安装于前通风面板2341,功能模块2345在前通风面板2341的宽度方向上抵持于模块限位部2347b,功能模块2345在第一方向(即前通风面板2341的宽度方向)上通过两个安装孔限位于两个模块安装部2347a之间,模块抵持部2347d在前通风面板2341的厚度方向上限位功能模块2345。可以理解,模块安装组件2347的构造不限于此,可根据功能模块2345的形状设置为其它构造。
在一些实施例中,功能模块2345包括滤网安装架2345b及滤网2345a,滤网安装架2345b设有滤网安装腔,滤网2345a可拆卸地嵌设于滤网安装腔内,可用于过滤空气中的微粒。如此,功能模块2345用于过滤流过出风槽的气流,从而对室内空气进行过滤,在调节室内环境温度的同时对室内空气起到净化作用。
进一步地,滤网安装架2345b的形状与模块抵持部2347d的形状匹配,从而在前通风面板2341的厚度方向上抵持于模块抵持部2347d。滤网安装架2345b在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端分别开有限位槽,限位槽内嵌设有滑动件2346。滑动件2346包括第一滑动部与第二滑动部,第一滑动部沿第一方向可滑动地限位于限位槽内,第二滑动部沿第一方向突伸出限位槽以插设于安装孔中。如此,滤网安装架2345b限位于模块安装槽中,滑动件2346***模块安装部2347a的安装孔中以防止滤网安装架2345b松脱。
如此,功能模块2345通过模块安装组件2347可拆卸地安装于模块安装组件2347,从而对前出风口输出的气流进行过滤,保证室内空气的清洁。可以理解,可根据实际需要过滤的物质种类选择不同材料及结构的滤网2345a,从而满足不同通风量与净化效果的要求。在一些实施例中,功能模块2345的作用与构造不限于此,功能模块2345还可为具有除湿等作用的其它模块。
如图1及图4所示,下通风单元250包括下安装结构252及可转动地安装于下安装结构252的下通风结构254,下通风结构254通过下安装结构252安装于第二空槽,下出风口输出的气流通过前通风结构234流出。
具体在一些实施例中,下安装结构252呈一端开口的矩形框状结构,包括一个长边及两个连接于长边两端的短边,从而与第二空槽匹配以绕设第二空槽。具体地,下安装结构252的长边与短边的横截面呈“L”形,包括第三安装部2521及连接于第三安装部2521的一侧并垂直于第三安装部2521的第四安装部2523,第三安装部2521贴合于第二顶面340,第四安装部2523贴合于第二凹槽的槽壁,从而牢固地安装于第二顶面340。
下通风结构254包括下通风面板2541,下通风面板2541呈矩形的板状结构,且形状与下安装结构252的形状匹配。下安装结构252绕设于下通风面板2541外周,下安装结构252的一侧长边与下安装结构252的一侧长边的第三安装部2521通过连接铰链256可转动连接,从而可打开或遮蔽第一空槽。具体在一实施例中,两个连接铰链256沿下通风面板2541的长边方向间隔设置。可以理解,下通风面板2541与下安装结构252的连接方式不限于此,可根据需要设置。
进一步地,下通风面板2541包括在自身厚度方向上相互背向的第一下通风面与第二下通风面,下通风面板2541开设有分离的下出风槽及下回风槽2541a,下出风槽与下回风槽2541a分别贯穿第一下通风面与第二下通风面,且间隔设于下通风面板2541。
如此,下通风结构254集成了下出风槽与下回风槽2541a,因此可在满足下回风的同时实现下部出风,从而在冬季时,暖风可从下出风槽吹出,有效提高了房间内下部空间的温度。
具体地,下出风槽开设于下通风面板2541远离连接铰链256的一侧以连通前出风口与外界环境,且呈沿下通风面板254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条状。多个下导风件2543沿下出风槽的宽度方向间隔安装于下出风槽,每个下导风件2543沿下出风槽的长度方向延伸。每相邻两个下导风件2543之间形成一个下通风口,下出风口输出的气流通过多个间隔排列的下通风口流出。可以理解,下导风件2543的数量不限,可根据需要设置为不同的数量。
进一步地,每个下导风件2543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可传动地连接于下出风槽的槽壁,从而使下导风件2543件可转动地安装于下出风槽内,因此可根据需要调整下导风件2543相对下通风面板2541的角度,进而改变下出风角度,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下回风槽2541a开设于下通风面板2541远离连接铰链256的一侧以连通下回风口与外界环境。具体地,多个下回风槽2541a间隔设置,且多个下回风槽2541a呈矩阵排列。如此,外界环境中的空气通过下回风槽2541a与下回风口回到风管机主体100内。可以理解,下回风槽2541a的形状、数量及排列方式不限,可根据需要设置。
如此,前安装结构232及下安装结构252分别绕设于第一空槽与第二空槽的边缘,从而共同环绕安装孔边缘而形成检修口,前通风面板2341的转动轴与下通风面板2541的转动轴分别位于检修口的相对两侧并相互平行。当前通风结构234与下通风结构254共同遮蔽检修口时,前通风面板2341远离自身转动轴的一端与下通风面板2541远离自身转动轴的一端相互接触,且前通风结构234与下通风结构254之间形成的夹角呈90°,前通风结构234与下通风结构254共同遮蔽检修口且与吊顶300形成一个整体,同时可引导气流流动实现换热设备正常的进风与回风过程。而当需要维修或更换风管机主体100时,可将前通风面板2341与下通风面板2541向相反的方向转动而同时打开前通风结构234与下通风结构254,而前安装结构232及下安装结构252始终安装于吊顶300上无需拆卸,从而使风管机主体100通过检修口完全暴露在维修人员面前,方便维修或更换操作。
上述通风装置200及设有其的换热设备,由于仅需在吊顶300上开设一个安装口即可完成风管机主体100的安装,因此提高了安装效率。而且,由于通风装置200独立安装于安装口,因此实现了风管机主体100的随意更换。更重要的是,在实现了前出风与下出风的同时,可轻松对风管机主体100进行检修与更换,大大降低了风管机主体100的检修与更换难度。而且,前通风结构234集成了可起到过滤作用的功能模块2347,在保证通风装置200具有简洁的结构的同时拓展了通风装置200的功能。下通风结构254的设置实现了下出风模式,从而增强了换热设备的制热效果,提高了用户体验。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下通风结构(254),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通风结构(254)包括下通风面板(2541),所述下通风面板(2541)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下通风面与第二下通风面,所述下通风面板(2541)开设有分离的下出风槽及下回风槽(2541a),所述下出风槽与所述下回风槽(2541a)分别贯穿所述第一下通风面与所述第二下通风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通风结构(254),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出风槽与所述下回风槽(2541a)间隔开设于所述下通风面板(254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通风结构(254),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通风面板(2541)还包括多个下导风件(2543),多个所述下导风件(2543)间隔安装于所述下出风槽内,每相邻两个所述下导风件(2543)之间形成一个下通风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通风结构(254),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下导风件(2543)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下出风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通风结构(254),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通风面板(2541)开设有多个所述下回风槽(2541a),且多个所述下回风槽(2541a)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下通风结构(254),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下回风槽(2541a)呈矩阵排列。
7.一种下通风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下通风结构(254)。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下通风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通风单元还包括下安装结构(252),所述下通风结构(254)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下安装结构(25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下通风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通风单元还包括连接铰链(256),所述下通风结构(254)与所述下安装结构(252)通过所述连接铰链(256)可转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下通风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风槽位于所述下通风面板(2541)靠近所述连接铰链(256)一侧,所述下出风槽位于所述下通风面板(2541)远离所述连接铰链(256)一侧。
CN201921022820.5U 2019-07-01 2019-07-01 下通风结构及设有该下通风结构的下通风单元 Active CN2103203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22820.5U CN210320319U (zh) 2019-07-01 2019-07-01 下通风结构及设有该下通风结构的下通风单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22820.5U CN210320319U (zh) 2019-07-01 2019-07-01 下通风结构及设有该下通风结构的下通风单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20319U true CN210320319U (zh) 2020-04-14

Family

ID=701480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022820.5U Active CN210320319U (zh) 2019-07-01 2019-07-01 下通风结构及设有该下通风结构的下通风单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32031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788317B1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KR102514029B1 (ko) 공기가 통과하는 행거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천장 조립체
US4334461A (en) Portable window dryer vent
CN101825315A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KR102052348B1 (ko) 환기장치
CN210320319U (zh) 下通风结构及设有该下通风结构的下通风单元
KR20180012957A (ko) 상치형 열회수형환기장치
CN210320318U (zh) 通风装置及设有其的换热设备
CN210425279U (zh) 通风结构及设有该通风结构的通风单元
KR101540034B1 (ko) 바이패스 덕트를 구성하는 전열교환기
CN115628476A (zh) 室内机及空调器
KR102646982B1 (ko) 실내기의 본체와 연결덕트의 조립 구조
CN113137736B (zh) 可转动连接机构及新风取暖器
CN109405072B (zh) 空调室内机
JP5247610B2 (ja) 熱交換換気装置
JP7270411B2 (ja) 熱交換換気装置
CN219868408U (zh) 用于风管机的出风结构和风管机
KR102485951B1 (ko) 창호용 환기 시스템
KR20070077642A (ko)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실내기
JP3617278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KR102631967B1 (ko) 양축모터 듀얼팬을 적용한 에너지절감형 스탠드 공기순환기
CN1979018A (zh) 分体型空调器的壁挂式室内机
CN215597717U (zh) 空调维修板、进风栅和空调柜机
CN211177134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9042599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