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60652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60652U
CN209960652U CN201920347797.0U CN201920347797U CN209960652U CN 209960652 U CN209960652 U CN 209960652U CN 201920347797 U CN201920347797 U CN 201920347797U CN 209960652 U CN209960652 U CN 2099606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dissipation structure
air conditioner
snow
ca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34779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殷鹏飞
郭志冬
唐国胜
王海胜
张中晓
张伟
柴庆伦
孙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34779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9606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606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606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空调器,旨在解决现有空调器的室外机存在雪花进入电控盒导致电控元件发生短路而被损坏的问题。为此目的,本实用新型空调器的室外机包括电抗组件和电控组件,电抗组件包括第一壳体以及设置于第一壳内的电抗器,电控组件包括第二壳体以及设置于第二壳体内的电控元件,第一壳体上设置有与室外机的外部连通的第一散热结构,第二壳体上设置有第二散热结构且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通过第二散热结构彼此连通,室外机还包括防雪挡板,防雪挡板设置于第一壳体和/或第二壳体,以便通过防雪挡板与第一散热结构和/或第二散热结构的配合,降低雪花经第一散热结构和第二散热结构到达电控元件的概率。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空调器成为了人们的生活中常用的电器设备。在空调器的室外机中,电控元件被集成在一个电控盒中以便与室外机的其他零部件隔离开,提高安全性。电控盒中的电控元件包括电抗器,而电抗器的体积较大,相应地,电控盒的体积较大,占用室外机较大的空间,不便于室外机内零部件的布设。
鉴于此,市场上出现了改进的空调器的室外机,在改进后的空调器的室外机中,电控盒的外部设置有电抗罩,电控盒和电抗罩均设置有散热结构。不过这样的设置存在如下问题:在降雪的情形下,可能会出现雪花随风依次经过电抗罩的散热结构和电控盒的散热结构进入电控盒内导致电控元件发生短路而被损坏。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空调器的室外机存在雪花进入电控盒导致电控元件发生短路而被损坏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室外机,所述室外机包括电抗组件和电控组件,所述电抗组件包括第一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壳内的电抗器,所述电控组件包括第二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内的电控元件,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室外机的外部连通的第一散热结构,所述第二壳体上设置有第二散热结构且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通过所述第二散热结构彼此连通,所述室外机还包括防雪挡板,所述防雪挡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或第二壳体,以便通过所述防雪挡板与所述第一散热结构和/或所述第二散热结构的配合,降低雪花经所述第一散热结构和所述第二散热结构到达所述电控元件的概率。
在上述空调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防雪挡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并与所述第一壳体的相应侧形成腔体,所述防雪挡板上设置有第三散热结构,以便通过所述第一散热结构、所述第三散热结构以及所述腔体的配合改变雪花进入所述第一壳体的路径。
在上述空调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防雪挡板对应于所述第三散热结构的区域与所述第一壳体对应于所述第一散热结构的区域之间交错分布。
在上述空调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散热结构和所述第三散热结构均为条形孔,且两种条形孔不相同。
在上述空调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三散热结构的进风风向与所述第一散热结构的进风风向不相同。
在上述空调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散热结构包括多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三散热结构包括多个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通孔的面积。
在上述空调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壳体在其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二散热结构,所述第一壳体在与每个所述第二散热结构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有所述防雪挡板。
在上述空调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两个所述防雪挡板中的至少一个位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侧。
在上述空调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防雪挡板上形成有所述腔体,所述腔体的外缘设置有安装结构,所述安装结构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
在上述空调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室外机包括外壳体,所述电控组件和所述电抗组件均设置于所述外壳体内,所述外壳体上设置有连通结构,所述电抗罩通过所述第二散热结构和所述连通结构与外部连通。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电抗组件的第一壳体上设置有第一散热结构,电控组件的第二壳体上设置有第二散热结构,在第一壳体和/或第二壳体上设置防雪挡板,通过防雪挡板与第一散热结构和/或第二散热结构的配合,增加了雪花经第一散热结构和第二散热结构进入第二壳体的难度,从而降低了雪花进入第二壳体到达电控元件的概率,避免了雪花进入第二壳体内融化成水造成电控元件短路而被损坏的情况发生,提高了电控元件的安全性,保证了室外机的正常工作。同时,通过增设防雪挡板,无需改变第一壳体的第一散热结构以及第二壳体的第二散热结构,避免了通过改变第一散热结构和第二散热结构来达到防雪效果的技术方案需重新设计制造磨具而导致成本大幅增加。
优选地,防雪挡板设置于第一壳体并与第一壳体的相应侧形成腔体,防雪挡板上设置有第三散热结构。通过第一散热结构、第三散热结构以及腔体的配合改变了雪花进入第一壳体的路径,从第一散热结构进入的大量雪花能够被拦截在腔体内,进而增加了雪花进入第二壳体的难度,降低了雪花到达电控元件的概率,提高了电控元件的安全性。此外,在室外机工作时,电控元件以及电抗器散发的热量能够使腔体内积存的雪花融化,避免雪花融化形成的水分布在第一壳体各处而产生一定的安全隐患。
优选地,防雪挡板对应于第三散热结构的区域与第一壳体对应于第一散热结构的区域交错分布,如防雪挡板上对应于第三散热结构的区域与第一壳体上对应于第一散热结构的区域完全不重合,或者防雪挡板上对应于第三散热结构的区域的一部分与第一壳体上对应于第一散热结构的区域的一部分重合,也可以防雪挡板上对应于第三散热结构的区域与第一壳体上对应于第一散热结构的区域的一部分重合。通过这样的设置,从第三散热结构进入腔体的气流只有部分能够沿直线从第二散热结构进入第一壳体内,进一步增加了雪花随风从第三散热结构和第一散热结构进入第一壳体内的难度,降低了雪花进入第一壳体的概率,进而进一步降低雪花进入第二壳体而到达电控元件的概率。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并结合壁挂式空调器的室外机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壁挂式空调器的室外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壁挂式空调器的室外机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壁挂式空调器的室外机中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防雪挡板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局部A的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壁挂式空调器的室外机中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防雪挡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一;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壁挂式空调器的室外机中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防雪挡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列表:
1、外壳体;11、出风口;12、换热器;2、第一壳体;21、第一散热结构A;211、第一通孔A;22、第一散热结构B;221、第一通孔B;3、第二壳体;31、第二散热结构;311、第二通孔;41、第一防雪挡板;411、第三散热结构A;4111、第三通孔A;42、第二防雪挡板;421、第三散热结构B;4211、第三通孔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例如,虽然本实用新型是结合壁挂式空调器的室外机来进行介绍的,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如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可以是立柜式空调器、吊顶式空调器等。显然,调整后的技术方案仍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没有某些具体细节,本实用新型同样可以实施。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手段、元件和电路未作详细描述,以便于凸显本本实用新型的主旨。
参照图1至图6,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壁挂式空调器的室外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壁挂式空调器的室外机的局部剖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壁挂式空调器的室外机中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防雪挡板的***示意图;图4是图3中局部A的放大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壁挂式空调器的室外机中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防雪挡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一;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壁挂式空调器的室外机中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防雪挡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二。
如图1至图6所示并按照图2所述的方位,壁挂式空调器(以下简称空调器)包括室外机,室外机包括外壳体1,外壳体1的前部设置有两个出风口11,外壳体1内设置有换热器12,外壳体1内与出风口11对应的位置设置有风机(图中未示出),外壳体1内设置有电抗组件和电控组件,电抗组件包括第一壳体2以及设置于第一壳体2内的电抗器(图中未示出),电抗组件在换热器12和出风口11之间的空间内,电控组件包括第二壳体3以及设置于第二壳体3内的电控元件(图中未示出)。第一壳体2上设置有第一散热结构,第一壳体2通过第一散热结构、出风口11与室外机的外部连通,第二壳体3的左侧壁上设置有第二散热结构31,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通过第二散热结构31连通。室外机还包括防雪挡板,防雪挡板设置于第一壳体2上。
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第一散热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一壳体2左侧的第一散热结构A21和设置在第一壳体2右侧的第一散热结构B22,第一壳体2上与第一散热结构A21和第一散热结构B22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有防雪挡板,如第一壳体2的内侧与第一散热结构A21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防雪挡板41,第一壳体2的外侧与第一散热结构B22对应的第二防雪挡板42,第一防雪挡板41和第二防雪挡板42均为钣金件且自身形成有开放的腔体,第一防雪挡板41上设置有第三散热结构A411,第二防雪挡板42上设置有第二散热结构B421,第一防雪挡板41与第一壳体2焊接固定,第二防雪挡板42形成的外缘上设置有螺钉孔,第二防雪挡板42通过螺钉与第一壳体2固定连接。在装配好的状态下,第一防雪挡板41和第二防雪挡板42的腔体分别扣在第一散热结构A21和第一散热结构B22的一侧。第一散热结构A21包括多个第一通孔A211,第一散热结构B22包括多个第一通孔B221,第二散热结构31包括多个第二通孔311。第一防雪挡板41上的第三散热结构A411包括多个第三通孔A4111,如圆形微孔,圆形微孔的面积小于第一通孔A211并且其在第一壳体2左侧的侧板上的投影完全落在第一通孔A211所在的区域内。第一散热结构B22包括多个第一通孔B221,如竖直方向的条形孔,第三散热结构B421包括多个第三通孔B4211,如水平方向的条形孔,水平方向的条形孔(第三通孔B4211)与竖直方向的条形孔(第一通孔B221)不重合,即水平方向的条形孔(第三通孔B4211)在第一壳体2的右侧板上的投影与竖直方向的条形孔(第一通孔B221)所在的区域没有重合的部分。
在冬季天空飘雪的情况下,一部分飘落的雪花随风从出风口11进入外壳体1内,雪花进入外壳体1内之后,部分雪花会随风向第一壳体2上的第一散热结构(第一散热结构A21或者第一散热结构B22)飘入,通过在第一散热结构设置防雪挡板(第一防雪挡板41和第二防雪挡板42),对气流的流动产生了一定的阻力,从而减少了从第一散热结构吹入第一壳体2内的风量,从而降低了雪花从第一散热结构飘入第一壳体2内进而从第二散热结构31飘入第二壳体3内的概率,避免了大量雪花进入第二壳体3融化成水而使电控元件发生短路而被损坏。进入外壳体1内的雪花经过第一散热结构A21和第一散热结构B22进入到腔体之后由于第一防雪挡板41和第二防雪挡板42的阻挡作用,使雪花困在融雪腔内,少量的雪花在温度相对较高时自行融化。在腔体内存在有较多雪花的情况下,在室外机工作时,第一壳体2内电抗器和第二壳体3中的电控元件散发的热量能够促使腔体内的雪花融化。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在第一壳体2的侧板上、第一防雪挡板41上以及第二防雪挡板42上分别形成凹陷结构,第一防雪挡板41上的凹陷结构和第二防雪挡板42上的凹陷结构分别与第一壳体2的侧板上的凹陷结构相扣而形成腔体。
第一散热结构A21包括多个第一通孔A211、第一散热结构B22包括多个第一通孔B221、第三散热结构A411包括多个第三通孔A4111、第三散热结构B421包括多个第三通孔B,通过这样的设置能够在保证散热面积的基础上增加雪花飘入的难度,从而降低雪花进入第二壳体3而达到电控元件的概率。圆形微孔(第三通孔A4111)的面积小于第一通孔A211并且其在第一壳体2左侧的侧板上的投影完全落在第一通孔A211所在的区域内,这样能够进一步增大雪花从第一通孔A211和第三通孔A4111穿过的难度。水平方向的条形孔(第三通孔B4211)与竖直方向的条形孔(第一通孔B221)不重合,这样增加了雪花从第一通孔B221和第三通孔B4211穿过的难度。另外,在第一壳体2相对侧壁上分别设置第一散热结构A21和第一散热结构B22,能够使气流从第一散热结构A21和第一散热结构B22中的一个穿过另一个流动,从而使部分雪花随着气流从第一散热结构A21和第一散热结构B22中的一个进入第一壳体2之后飘向其中的另一个,甚至从另一个飘出第一壳体2,从而避免从第一壳体2上的第一散热结构进入的雪花直接飘向第二散热结构31而进入第二壳体3。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第三通孔A4111为圆形微孔,圆形微孔的面积小于第一通孔A211并且其在第一壳体2左侧的侧板上的投影完全落在第一通孔A211所在的区域内”仅是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如第三通孔A4111的形状可以是三角形、菱形或者长条形等。“第一通孔B221为竖直方向的条形孔,第三通孔B4211为水平方向的条形孔,水平方向的条形孔(第三通孔B4211)与竖直方向的条形孔(第一通孔B221)不重合”仅是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如第一通孔B221和第三通孔B4211可以是两个不同的其他形式的条形孔,如两个条形孔可以均沿水平方向设置但尺寸(如宽度、长度等)不同,或者两个条形孔的尺寸完全相同而设置位置不同,如两个相同尺寸的条形孔在同一平面内的投影仅有一部分重合。并且,第一散热结构和第三散热结构在第一壳体2和防雪挡板上的设置不局限于上述形式,防雪挡板对应于第三散热结构的区域与第一壳体2对应于第一散热结构的区域之间可以以其他交错分布的方式设置,如第一通孔B221可以是水平方向的条形孔、三角形孔或者异性孔等,第三通孔B4211可以是竖直方向的条形孔、圆形孔或者异性孔等,第一通孔B221的一部分与第三通孔B4211的一部分重合等。还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通孔B221和第三通孔B4211的数量、形状、大小、位置可以相同或者不同,只要第三通孔B4211与第一通孔B221相对应的部分小于第一通孔B221的面积即可。第一防雪挡板41和第二防雪挡板42分别通过焊接方式和螺接方式与第一壳体2固定连接仅是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如可以通过卡接、销接等可拆卸方式固定,也可以通过焊接、铆接、粘接等不可拆卸方式固定。
另外,“第一散热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一壳体2左侧的第一散热结构A21和设置在第一壳体2右侧的第一散热结构B22,第一壳体2上与第一散热结构A21和第一散热结构B22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有防雪挡板”仅是一种优选地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如第一壳体2上的第一散热结构可以仅有一个,防雪挡板的数量同样为一个,防雪挡板与第一散热结构配合以便增加雪花飘入的难度;也可以在第一壳体2上设置多个第一散热结构,如3个、4个等,防雪挡板的数量与第一散热结构的数量相同,或者其他合适的设置方式等。
此外,“第一防雪挡板41设置于第一壳体2的内侧,第二防雪挡板42设置于第一壳体2的外侧”仅是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如第一防雪挡板41和第二防雪挡板42均设置在第一壳体2的外侧,这样能够增加第一壳体2内的空间,有利于散热;当然,也可以将第一防雪挡板41和第二防雪挡板42均设置在第一壳体2的内侧,只不过这样会占用第一壳体2内的空间,对散热有一定的影响。
在一种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防雪挡板的数量为一个,该防雪挡板设置在第二壳体3上并与第二散热结构31对应,通过防雪挡板与第二散热结构31的配合降低进入第一壳体2的雪花从第二散热结构31进入第二壳体3而到达电控元件的概率。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防雪挡板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分别设置在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上并分别与第一散热结构和第二散热结构31对应,这样既增加了进入外壳体1的雪花从第二散热结构进入第一壳体2的难度,又增加了进入第一壳体2的雪花从第二散热结构31进入第二壳体3的难度,从而进一步降低了雪花进入第二壳体3的概率。需要说明的是,在防雪挡板为一个或者三个以上的情况下,所述防雪挡板和对应散热结构的具体形式和相对位置关系等均适用。
在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防雪挡板可以不与第一壳体2形成腔体,如仅在与第一散热结构和/或第二散热结构相对的位置设置防雪挡板,防雪挡板上可以不设置开口结构,使气流从第一散热结构或第二散热结构穿过之后在平行于防雪挡板的平面内向四周流动至防雪挡板的边缘之后绕过防雪挡板进入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从而改变气流的路径,增加雪花随风飘入的难度进而降低雪花飘入的概率。
优选地,多个第三通孔A4111的面积的总和不小于多个第一通孔A211的面积的总和,多个第三通孔B4211的面积的总和不小于多个第一通孔B第一通孔B221的通流面积的总和。在防雪挡板设置于与第二散热结构31对应的位置且第二散热结构31包括多个第二通孔311的情况下,多个第三通孔的面积的总和不小于多个第二通孔311的面积的总和。通过这样的设置,保证了散热结构的气流流通面积,从而保证了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内部的散热效果,有利于空调器的室外机的正常工作。
优选地,如图3所示,第一通孔B221的进风方向沿水平方向,第三通孔B4211进风方向为由上向下倾斜的方向。通过这样的设置,雪花随风从第三通孔B4211进入第二防雪挡板42与第一壳体2之间的腔体内不能直接吹向第一通孔B221,进一步增加了雪花从第一通孔B221进入第一壳体2的难度,从而降低雪花进入第二壳体3而到达电控元件的概率。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通孔B221的进风方向沿水平方向,第三通孔B4211进风方向为由上向下倾斜的方向仅是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如第一通孔B221的进风方向为由上向下倾斜的方向,第三通孔B4211的进风方向为沿水平方向,或者第一通孔B221的进风方向和第三通孔B4211的进风方向均倾斜设置,但倾斜方向不同,或者其他合适的设置方式使第三通孔B4211的进风方向和第一通孔B221的进风方向不相同等。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通孔A211的进风方向与第三通孔A4111的进风方向也可以不相同。此外,在防雪挡板设置在第二壳体3上与第二散热结构对应的情况下,第二散热结构的进风方向与第三散热结构的进风方向也可以不同。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器中,通过电抗组件的第一壳体2设置在电控组件的外壳体1内仅是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如电抗组件的第一壳体可以设置于外壳体1的外部,并通过第二散热结构(如管道)与第二壳体连通,第一壳体上设置有室外机的外部连通的第一散热结构,或者电抗组件的第一壳体设置于其他合适的位置等。
通过以上描述可以看出,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壳体上的第一散热结构和/或第二壳体上的第二散热结构设置防雪挡板,防雪挡板上设置第三散热结构,改变了雪花随风进入第二壳体内的路径,在保证电控元件散热的基础上,增加了雪花依次经第一散热结构、第二散热结构进入第二壳体的难度,从而降低了雪花进入第二壳体而达到电控元件的概率,避免了雪花随风进入第二壳体内导致电控元件发生短路而被损坏的问题。第三散热结构与第一散热结构的进风方向不相同,进一步增加了雪花飘入的困难,降低了雪花进入第二壳体的概率。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室外机,所述室外机包括电抗组件和电控组件,所述电抗组件包括第一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壳内的电抗器,所述电控组件包括第二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内的电控元件,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室外机的外部连通的第一散热结构,所述第二壳体上设置有第二散热结构且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通过所述第二散热结构彼此连通,
所述室外机还包括防雪挡板,所述防雪挡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或第二壳体,以便通过所述防雪挡板与所述第一散热结构和/或所述第二散热结构的配合,降低雪花经所述第一散热结构和所述第二散热结构到达所述电控元件的概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雪挡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并与所述第一壳体的相应侧形成腔体,所述防雪挡板上设置有第三散热结构,以便通过所述第一散热结构、所述第三散热结构以及所述腔体的配合改变雪花进入所述第一壳体的路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雪挡板对应于所述第三散热结构的区域与所述第一壳体对应于所述第一散热结构的区域之间交错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结构和所述第三散热结构均为条形孔,且两种条形孔不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散热结构的进风风向与所述第一散热结构的进风风向不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结构包括多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三散热结构包括多个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通孔的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在其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二散热结构,所述第一壳体在与每个所述第二散热结构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有所述防雪挡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防雪挡板中的至少一个位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侧。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雪挡板上形成有所述腔体,所述腔体的外缘设置有安装结构,所述安装结构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机包括外壳体,所述电控组件和所述电抗组件均设置于所述外壳体内,所述外壳体上设置有连通结构,所述电抗罩通过所述第二散热结构和所述连通结构与外部连通。
CN201920347797.0U 2019-03-19 2019-03-19 空调器 Active CN2099606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47797.0U CN209960652U (zh) 2019-03-19 2019-03-19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47797.0U CN209960652U (zh) 2019-03-19 2019-03-19 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60652U true CN209960652U (zh) 2020-01-17

Family

ID=692400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347797.0U Active CN209960652U (zh) 2019-03-19 2019-03-19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96065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39164B (zh) 室外机及空调器
CN108844144B (zh) 电气盒以及空调器
CN209763320U (zh) 空调器
CN106979565B (zh) 空调室外机的防水盒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外机
CN209960652U (zh) 空调器
CN217979061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和空调设备
CN109915947B (zh) 空调器
CN215260191U (zh) 空调室外机的电控盒及空调室外机
CN211739320U (zh) 空调室外机
KR101889445B1 (ko) 자연 및 강제식 배출구를 이용한 태양광발전장치
CN216844927U (zh) 一种电控盒、控制组件及空调室外机
CN212538076U (zh) 一种控制器和空调室外机
CN213841427U (zh) 一种散热良好的电器盒及热泵机组
CN115342445A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和空调设备
CN211119714U (zh) 一种热泵空调器室外机
CN209960651U (zh) 空调器
KR101889444B1 (ko) 이중 흡입을 통한 교차 공기 유속을 이용한 태양광발전장치
CN209267931U (zh) 一种电气控制柜
CN110880705A (zh) 散热顶盖、变电站箱体及箱式变电站
CN218033431U (zh) 一种室外机以及空调***
CN212519830U (zh) 一种防水防尘的电源盒
CN221327478U (zh) 一种电抗器组件及空气处理装置
CN211739471U (zh) 屋顶机的风机装置及具有其的屋顶机
CN106051954B (zh)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
CN218599880U (zh) 空调室外机散热盒及空调室外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66101 Haier Industrial Park, 1 Haier Road, Laoshan District, Shandong, Qingdao

Patentee after: QINGDAO HAIER AIR-CONDITIONING ELECTRONIC Co.,Ltd.

Patentee after: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Address before: 266101 Haier Industrial Park, 1 Haier Road, Laoshan District, Shandong, Qingdao

Patentee before: QINGDAO HAIER AIR-CONDITIONING ELECTRONIC Co.,Ltd.

Patentee before: QINGDAO HAIER JOINT STOCK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116

Address after: 266101 Haier Industrial Park, 1 Haier Road, Laoshan District, Shandong, Qingdao

Patentee after: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ERAL Corp.,Ltd.

Patentee after: QINGDAO HAIER AIR-CONDITIONING ELECTRONIC Co.,Ltd.

Patentee after: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Address before: 266101 Haier Industrial Park, 1 Haier Road, Laoshan District, Shandong, Qingdao

Patentee before: QINGDAO HAIER AIR-CONDITIONING ELECTRONIC Co.,Ltd.

Patentee before: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