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795102U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795102U
CN209795102U CN201790001157.3U CN201790001157U CN209795102U CN 209795102 U CN209795102 U CN 209795102U CN 201790001157 U CN201790001157 U CN 201790001157U CN 209795102 U CN209795102 U CN 2097951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oot
vehicle
air conditioning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9000115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平祐二
朝波正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rilyn Co ltd
Highly Marelli Automotive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rnacle Kwan 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rnacle Kwan 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rnacle Kwan Jing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7951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7951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车辆用空调装置(1)的空调箱(4)形成有与前排座位用脚部通道(500A、500B)以及后排座位用脚部通道(700)相连通的腔体(C)。腔体(C)具有与各个前排座位用脚部通道(500A、500B)相连通的第一区域(A1)和与该第一区域(A1)左右相连通的第二区域(A2),并且具备与第一区域(A1)的下游侧和第二区域(A2)的下游侧相连通的后排座位用辅助通道(600a、600b)。

Description

车辆用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调节车辆室内温度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提供了各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其中,在空调箱(case)上具备:具有通风门(vent door)的侧通风用吹风口;具有除霜门(defroster door)的除霜用吹风口;以及具有脚部风门(foot door)的脚部用吹风口(参照专利文献1)。
作为这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存在将空调箱内的空调风向前排座位的乘客脚部送风的前排座位用脚部开口部以及将空调风向后排座位的乘客脚部送风的后排座位用脚部开口部。
由此,空调风不仅对前排座位的乘客脚部,而且也对后排座位的乘客脚部送风。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特开2003-154836号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传统技术的空调装置中,因为在空调箱的侧面形成有一对前排座位用脚部开口部,因此在形成后排座位用脚部开口部的情况下,欲使后排座位获得充足的风量的话,就会使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变大而带来不便。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不增加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的前提下能够确保后排座位用的充足的风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解决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包括:一对前排座位用脚部开口部,其形成在中空的空调箱的两侧面,所述空调箱的内部具有空调用空气流动的空气通道;后排座位用脚部开口部,其形成在一对前排座位用脚部开口部之间;一对前排座位用脚部通道,其由分别与一对前排座位用脚部开口部相连通的前排座位用脚部导管构成;以及后排座位用脚部通道,其由与后排座位用脚部开口部相连通的后排座位用脚部导管构成。空调箱形成有与一对前排座位用脚部通道以及上述后排座位用脚部通道相连通的腔体。该腔体具有与各个前排座位用脚部通道相连通的第一区域和与该第一区域的左右相连通的第二区域,并且在第一区域的下游侧和各个第二区域的下游侧具备与上述后排座位用脚部通道相连通的后排座位用辅助通道。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设置有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仪表面板的结构例的立体图。
图2为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结构例的侧剖面图。
图3为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所具备的腔体等的剖面立体图。
图4为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通风状态的剖面图。
图5为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通风状态的上部剖面图。
图6为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整体结构的概略俯视图。
图7为示出传统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通风状态的剖面图。
图8为示出传统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通风状态的上部剖面图。
图9为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所适用的脚部风门的结构例的外侧立体图。
图10为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所适用的脚部风门的结构例的里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例子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在此,附图中对相同的部件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了重复的说明。另外,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
(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大致结构)
参照图1、图2,对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的结构等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1,对用于配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的仪表面板(instrument panel)200进行简要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配设在位于车室内前方的仪表面板200内部的大致中央位置(图1中未表示)。
由车辆用空调装置1所产生的空调风通过未图示的导管(duct)而分别以如下方式吹出至车内:即,作为空调风W20从形成在仪表面板200的上部面侧的除霜用吹风口 201吹出;作为空调风W21a、W21b从形成在前部面侧的中央通风用吹风口202吹出;作为空调风W22a、W22b从侧通风用吹风口203、204吹出;以及,作为空调风W23a、 W23b从未图示的前排座位用脚部吹风口吹出。
另外,为了防止侧窗的结雾,侧通风用吹风口203、204的附近设置有防结雾用吹风口205a、205b,该防结雾用吹风口205a、205b通过连接在车室内的侧通风用吹风口 203、204的侧配风管而常时吹出所谓的侧通风用泄漏风W30a、W30b。
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通过向后排座位侧延伸设置的导管而连接的后排座位用脚部出风口也能够向车内吹出空调风。
(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结构例)
其次,参照图2而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的结构例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车辆用空调装置1具备中空的空调箱4,该空调箱4具有空调用空气 W1在图中从左侧内部流动至右上侧内部而成为空调风W10的空气通道3。该空调箱4 的内部设置有:对空气通道3中流动的空调用空气W1进行冷却、除湿而生成冷风W7 的冷却用热交换器(蒸发器;evaporator)5和对冷风W7进行加热的加热用热交换器(加热芯(heater core))7。该空调箱4在内部具备混合风门(mix door)100,该混合风门 100用于调整来自冷却用热交换器5的冷风W7和加热用热交换器7所加热的暖风W8 的风量比例。该空调箱4在内部还具备混合室13,该混合室13在与成为加热用热交换器7所加热的暖风W8的出口的暖风出口部12面向的位置处对来自冷却用热交换器5的冷风W7中未被加热用热交换器7加热而导入的冷风W9和来自暖风出口部12的暖风 W8进行混合。
在此,冷却用热交换器5在上风侧(上游侧)具备过滤器50。
另外,加热用热交换器7设置在冷却用热交换器5的下风侧(下游侧)。
另外,在加热用热交换器7的下游侧设置有PTC(正温度系数;PositiveTemperature Coefficient)加热器51。
另外,在混合室13的上游侧设置有向乘客的脚下吹出空调用空气的脚部开口部F和用于开闭脚部开口部F的脚部风门18。
脚部风门18借助于上端侧的旋转轴185而被枢轴支撑而能够在D1方向上转动。
另外,对于脚部风门18的详细结构,参照图9以及图10而后续进行说明。
此外,在混合室13的下游侧形成有朝向乘客的胸部吹出空调用空气W12的通风用开口部21、为了防止结雾而朝向前窗玻璃(挡风玻璃)吹出空调用空气W11的除霜用开口部22等的开口部。
在通风用开口部21以及除霜用开口部22的附近枢轴支撑有开闭这些开口部的模式风门23,该模式风门23借助于旋转轴23a而能够在D2方向上转动。
在此,空调用空气W8~W12等是由在空调箱4的入口侧设置的风扇25的作用下导入至空调箱4内的外部空气、即空调用空气W1所生成的。
该风扇25具有风扇本体25a和风扇箱(case)25b,并一体设置于车辆用空调装置 1上。
关于冷却用热交换器5所冷却的冷风W7的流通,在混合风门100的作用下分流成暖风通道27侧和冷风W7中未被加热而流入至混合室13的冷风W9侧之后,在混合室 13内再次汇流。
加热用热交换器7以及PTC加热器51设置在暖风通道27内。
如图2所示,混合风门100具有通过铰链部100c而将2枚风门部件100a、100b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连接的二折叠结构。
该混合风门100构成为:以上方的风门部件100b所具备的旋转轴120为支点而转动,与此动作相连动地,下方的风门部件100a沿着轨道部件250在D3方向上移动。
冷却用热交换器5由在内部使制冷剂蒸发而从空调用空气W1中夺取蒸发潜热的蒸发器构成。
加热用热交换器7由利用发动机(engine)冷却***中所使用的发动机冷却液的热量来对空调用空气W2进行加热而生成暖风W8的加热芯构成。
另外,图中的附图标记450为冷却用热交换器5的制冷剂输入输出部。
(车辆用空调装置的腔体等的结构)
参照图3~图6,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所具备的腔体C等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此,图3为示出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所具备的腔体C等的剖面立体图;图4为示出车辆用空调装置1的通风状态的剖面图;图5为其上部剖面图;图6为示出车辆用空调装置1的整体结构的概略俯视图。
如图3所示,在车辆用空调装置1的前方侧(车辆的乘车室侧)设置有:形成在空调箱4的两侧面的前排座位用脚部开口部FF1、FF2和形成在两个前排座位用脚部开口部FF1、FF2之间的后排座位用脚部开口部RF1、RF2。进而,车辆用空调装置1设置有:由与前排座位用脚部开口部FF1、FF2相连通的前排座位用脚部导管501A、501B 构成的前排座位用脚部通道500A、500B和由与后排座位用脚部开口部RF1、RF2相连通的后排座位用脚部导管701构成的后排座位用脚部通道700(参照图4)。
另外,空调箱4形成有与前排座位用脚部通道500A、500B以及后排座位用脚部通道700相连通的腔体C。
该腔体C具有:与各个前排座位用脚部通道500A、500B相连通的第一区域A1;以及与第一区域A1的左右相邻地配置且与该第一区域A1相连通的第二区域A2a、A2b。
进而,腔体C具备后排座位用辅助通道600a、600b,该后排座位用辅助通道600a、600b在第一区域A1的下游侧和各个第二区域A2a、A2b的下游侧与后排座位用脚部通道700相连通。
另外,在图3所示的腔体C的结构例中,第一区域A1沿着腔体C内的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且由在腔体C内空调风的通道直径变得最狭窄的最窄部800构成。
另外,各个第二区域A2a、A2b由比最窄部800直径更大的大径部801a、801b构成。
另外,各个前排座位用脚部开口部FF1、FF2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开口。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中,与前排座位用脚部通道500A、500B以及后排座位用脚部通道700相连通的腔体C具有在第一区域A1的下游侧和各个第二区域 A2a、A2b的下游侧与后排座位用脚部通道700相连通的后排座位用辅助通道600a、600b。由此,在不增加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的前提下能够充分获得后排座位用脚部通道700的截面,并能够对后排座位保障充足的风量。
在此,参照图4~图6,对于车辆用空调装置1的腔体C等的通风状态进行说明。
如图4~图6所示,空调风W50a、W50b从腔体C的左右流入于前排座位用脚部通道500A、500B而成为向图1所示的侧通风用吹风口203、204、以及未图示的前排座位用脚部吹风口等处供给的空调风W100a、W100b,并输出至前排座位用乘客的脚部。
另一方面,对于后排座位脚部通道700,从后排座位用脚部开口部RF1、RF2流入空调风W51a、W51b的同时,空调风W50a、W50b的一部分作为空调风W52a、W52b 而通过后排座位用辅助通道600a、600b流入。
另外,在图4中,由附图标记510a、510b表示的部位是在后排座位用脚部导管701的上端侧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突起并且其内侧端部形成为与腔体C间隔而能够使空调风W52a、W52b流入的壁部。
如图4以及图6所示,空调风W51a、W51b以及W52a、W52b经由向车辆的后侧延伸设置的导管702A、702B而导入到后排座位侧,作为空调风101a、101b而从后排座位用脚部吹风口输出至后排座位乘客的脚部。
在此,参照图7以及图8,对传统的车辆用空调装置900的腔体C’等中的通风状态进行简要说明。
另外,与图4以及图5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了重复的说明。
在传统的车辆用空调装置900的腔体C’中,在腔体C’的左右端部的下方形成有从后排座位用脚部导管701延伸而抵接于腔体C’的壁部901a、901b。
因此,空调风W50a、W50b以及沿着壁部901a、901b流动的空调风W200a、W200b 从腔体C’的左右流入于前排座位用脚部通道500A、500B而成为向图1所示的侧通风用吹风口203、204、以及未图示的前排座位用脚部吹风口等处供给的空调风W100a、 W100b,并输出至前排座位乘客的脚部。
另一方面,对于后排座位用脚部通道700,仅仅从后排座位用脚部开口部流入空调风W51a、W51b,所以从后排座位用脚部吹风口作为空调风201a、201b而输出至后排座位乘客的脚部的风量比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的少。
因此,在这种传统的车辆用空调装置900中,在相同宽度尺寸下,欲要充分获得用于后排座位的风量的话,则存在如下的不足之处:即,有必要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增大腔体C’的尺寸,这会使装置整体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变大而不能满足小型化的需求。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空调风W50a、W50b的一部分作为空调风W52a、W52b而经由后排座位辅助通道600a、600b流入,所以能够对后排座位保障充足的风量而不增加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因此,车辆用空调装置1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实现小型化。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中,因为各个前排座位用脚部开口部FF1、FF2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开口,所以能够充分获得后排座位用脚部通道700的截面,并且能够对后排座位保障更加充足的风量。
(车辆用空调装置的脚部风门的结构例)
参照图2、图9以及图10,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中所适用的脚部风门18结构例进行说明。
在此,图9为示出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中所采用的脚部风门18的结构例的外侧立体图;图10为里侧(背侧)立体图。
如图2所示,空调箱4内设置有用于开闭与前排座位用脚部开口部FF1、FF2以及后排座位用脚部开口部RF1、RF2相连通的脚部开口部F的脚部风门18,其旋转轴185 的左右端部185a支撑于未图示的轴承部而脚部风门18能够转动。
脚部风门18由例如耐热性树脂等成形。
该脚部风门18的风门本体18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181a、181b向脚部开口部F的相反一侧弯曲。
由此,能够降低在脚部风门18的左右方向上流动的空气阻力,在空调箱4内能够使空调风顺畅流通。
另外,如图10所示,由脚部风门18的两端部181a、181b的上方侧根部182a、182b 和旋转轴185的两端部185a、185b所形成的区域中形成有空调风的遮蔽部183a、183b。
由此,在作为图2所示的状态的脚部风门18完全打开状态下,在遮蔽部183a、183b的作用下能够防止空调风向上方穿过的情况,能够提高密闭性。
另外,如图9所示,脚部风门18的外侧立起设置有用于增强风门本体180的多个加强筋186。
另外,风门本体180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用于提高暖风和冷风的混合度的突起部187。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具体说明了由本发明人所完成的实用新型,但是应理解为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实施方式仅仅是各个方面的例子,所公开的技术并不限于此。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并不会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而被限制性地解释,归根结底应根据权利要求范围的内容进行解释,应包含与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等同的技术以及在权利要求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本专利申请主张基于日本专利申请第2016-159156号(2016年8月15日申请)的优先权,并该申请的全部内容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申请的说明书中。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形态的车辆用空调装置,提供一种能够对后排座位保障充足的风量而不增加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用空调装置
4:空调箱
5:冷却用热交换器(蒸发器)
7:加热用热交换器(加热芯)
18:脚部风门
50:过滤器
100:混合风门
180:风门部本体
181a、181:端部
182a、182b:上方侧根部
183a、183b:遮蔽部
185:旋转轴
186:加强筋
187:突起部
500A、500B:前排座位用脚部通道
501A、501B:前排座位用脚部导管
600a、600b:后排座位用辅助通道
700:后排座位用脚部通道
701:后排座位用脚部导管
702A、702B:导管
800:最窄部
801a、802b:大径部
A1:第一区域
A2a、A2b:第二区域
C:腔体
FF1、FF2:前排座位用脚部开口部
RF1、RF2:后排座位用脚部开口部

Claims (4)

1.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包括:
一对前排座位用脚部开口部,其形成在中空的空调箱的两侧面,所述空调箱的内部具有空调用空气流动的空气通道;
后排座位用脚部开口部,其形成在上述一对前排座位用脚部开口部之间;
一对前排座位用脚部通道,其由分别与上述一对前排座位用脚部开口部相连通的前排座位用脚部导管构成;以及
后排座位用脚部通道,其由与上述后排座位用脚部开口部相连通的后排座位用脚部导管构成,其特征在于:
上述空调箱形成有与上述一对前排座位用脚部通道以及上述后排座位用脚部通道相连通的腔体,
上述腔体具有与各个上述前排座位用脚部通道相连通的第一区域和与所述第一区域的左右相连通的第二区域,并且在上述第一区域的下游侧和各个上述第二区域的下游侧具备与上述后排座位用脚部通道相连通的后排座位用辅助通道,
上述第一区域由上述腔体内的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最窄部构成,
上述第二区域由比上述最窄部直径更大的大径部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各个上述前排座位用脚部开口部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空调箱内设置有用于开闭与上述一对前排座位用脚部开口部以及后排座位用脚部开口部相连通的脚部开口部的脚部风门,所述脚部风门借助于旋转轴而能够转动,
所述脚部风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向上述脚部开口部的相反一侧弯曲。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脚部风门的由上述两端部的上方侧根部和上述旋转轴的端部所形成的区域形成有空调风的遮蔽部。
CN201790001157.3U 2016-08-15 2017-08-07 车辆用空调装置 Active CN20979510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59156 2016-08-15
JP2016159156A JP6837778B2 (ja) 2016-08-15 2016-08-15 車両用空調装置
PCT/JP2017/028627 WO2018034190A1 (ja) 2016-08-15 2017-08-07 車両用空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795102U true CN209795102U (zh) 2019-12-17

Family

ID=611966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90001157.3U Active CN209795102U (zh) 2016-08-15 2017-08-07 车辆用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837778B2 (zh)
CN (1) CN209795102U (zh)
WO (1) WO201803419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20517B1 (ja) * 2018-06-04 2018-11-07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20220332167A1 (en) * 2019-10-11 2022-10-20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Thermal Systems, Ltd. Air-conditioning device for veh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96492B2 (ja) * 1999-08-17 2008-12-1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1277838A (ja) * 2000-03-30 2001-10-10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3159927A (ja) * 2001-11-22 2003-06-03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5178591A (ja) * 2003-12-19 2005-07-07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5178592A (ja) * 2003-12-19 2005-07-07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車両用空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027721A (ja) 2018-02-22
WO2018034190A1 (ja) 2018-02-22
JP6837778B2 (ja) 2021-03-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60073B2 (en)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JP4287848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6415857B1 (en)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with front and rear foot air outlets
JP4444347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20050205247A1 (en) Automotive air-conditioning system
JP2017094753A (ja)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JP2015164837A (ja)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JP2006036032A (ja)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CN113646196A (zh) 机动车辆的加热、通风和/或空调装置
JP6134535B2 (ja)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JP2014180985A (ja) 車両用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CN209795102U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WO2014156061A1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6382518B1 (en)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with side face opening
US20230234420A1 (en) Heating, ventilation and/or air-conditioning device for a motor vehicle
JP4602839B2 (ja)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
JP4209695B2 (ja)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および車両用空調装置
WO2007139078A1 (ja)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JP2005225445A (ja)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WO2017065101A1 (ja)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WO2022249857A1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4256048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WO2023119445A1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7038746A (ja)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JP2024512711A (ja) 温度管理が改善された自動車用の空気を熱処理するための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Marilyn Co.,Ltd.

Address before: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CALSONIC KANSEI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120

Address after: Building C, No. 888, Huanhu West 2nd Road, Lingang New District, China (Shanghai) pilot Free Trade Zone,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Marelli (China)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Marilyn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