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05318U - 一种车用敞篷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用敞篷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305318U
CN209305318U CN201822140856.5U CN201822140856U CN209305318U CN 209305318 U CN209305318 U CN 209305318U CN 201822140856 U CN201822140856 U CN 201822140856U CN 209305318 U CN209305318 U CN 2093053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wall
bottom plate
plate body
plate
rotating 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14085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常连焱
刘坤
张友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Guang Tong Automobile Co Ltd
Yinlong New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Guang Tong Automobile Co Ltd
Yinlong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Guang Tong Automobile Co Ltd, Yinlong New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jin Guang To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14085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3053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3053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3053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用敞篷结构,涉及乘用车领域。该车用敞篷结构包括底板、侧围、固定车框以及顶盖。固定车框设置于底板上;侧围包括相连接的第一侧围和第二侧围;第一侧围与底板可活动地连接;第二侧围位于第一侧围远离底板的一端,且第二侧围与底板可活动地连接;顶盖位于第二侧围上远离第一侧围的一端,且顶盖与固定车框可活动地连接。其顶盖和侧围能够打开,实现车内乘客与周围环境的亲密接触,有效提高乘客乘车的舒适度。

Description

一种车用敞篷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乘用车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用敞篷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一般的旅游车顶盖与侧围均为刚性结构,无法打开侧围与顶盖。在旅行途中,很难使人与环境进行亲密接触。
因此,设计一种顶盖和侧围能够打开的乘用车结构,以满足乘客的需求,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包括提供一种车用敞篷结构,顶盖和侧围能够打开,实现车内乘客与周围环境的亲密接触,有效提高乘客乘车的舒适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车用敞篷结构,应用于乘用车领域,所述车用敞篷结构包括底板、侧围、固定车框以及顶盖;所述固定车框设置于所述底板上;所述侧围包括相连接的第一侧围和第二侧围;所述第一侧围与所述底板可活动地连接;所述第二侧围位于所述第一侧围远离所述底板的一端,且所述第二侧围与所述底板可活动地连接;所述顶盖位于所述第二侧围上远离所述第一侧围的一端,且所述顶盖与所述固定车框可活动地连接。
所述第一侧围向靠近所述底板中部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二侧围向靠近所述底板的方向运动,以实现乘用车从侧面与外部空间连通;所述顶盖沿所述固定车框运动,以实现所述乘用车从顶部与外部空间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围包括第一板体、剪式机构、第一驱动机构以及第一滑块;所述底板上靠近所述第一板体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滑轨;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第一板体连接,并设置于所述第一滑轨上;所述剪式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上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且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剪式机构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剪式机构动作,使所述剪式机构带动所述第一板体沿所述第一滑轨的轨道方向运动,实现所述第一板体向靠近所述底板中部方向的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上设置有立板;所述剪式机构包括第一铰接部、第二铰接部、铰接杆以及同步连杆;所述第一铰接部和所述第二铰接部相对的设置于所述铰接杆的两端,且所述第一铰接部和所述第二铰接部分别与所述铰接杆铰接;所述第一铰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立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板体连接;所述第二铰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立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板体连接;所述同步连杆分别与所述第一铰接部和所述第二铰接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同步连杆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同步连杆,使所述同步连杆带动所述第一铰接部和所述第二铰接部同步运动,实现所述第一板体远离或靠近所述立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铰接部包括相互交叉的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且所述铰接杆的一端在交叉处同时与所述第一转动杆和所述第二转动杆铰接;所述第一转动杆的一端与所述立板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板体铰接;所述第二转动杆的一端与所述同步连杆的一端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板体铰接。
所述第二铰接部包括相互交叉的第三转动杆和第四转动杆,且所述铰接杆的另一端在交叉处同时与所述第三转动杆和所述第四转动杆铰接;所述第三转动杆的一端与所述立板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板体铰接;所述第四转动杆的一端与所述同步连杆的另一端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板体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电机和同轴连杆;所述同步连杆上开设有连接孔,且所述连接孔上设置有螺纹;所述同轴连杆的端部设置有螺纹;所述同轴连杆与所述连接孔通过螺纹配合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与所述同轴连杆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侧围包括第二板体、第二驱动机构以及第二滑块;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丝杆、第二驱动电机以及连接板;所述底板上设置导向柱;所述丝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均设置于所述导向柱上,且所述第二驱动电机与所述丝杆连接;所述丝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板连接;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第二板体连接;所述固定车框上设置有第二滑轨;所述第二滑块与所述第二板体连接,且设置于所述第二滑轨上;所述第二驱动电机驱动所述丝杆,使所述丝杆带动所述第二板体运动,且沿所述第二滑轨的轨道方向远离或靠近所述底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侧围还包括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的一端设置于所述连接板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限位部的另一端用于抵持所述固定车框。
进一步地,所述顶盖包括盖体、导向轮以及第一驱动部;所述导向轮和所述第一驱动部均设置于所述盖体上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固定车框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三滑轨和第二驱动部;所述第一驱动部与所述第二驱动部连接;所述导向轮设置于所述第三滑轨上;所述第二驱动部驱动所述第一驱动部,使所述第一驱动部带动所述盖体在所述第三滑轨上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部为齿条;所述齿条沿所述第三滑轨的轨道方向设置于所述盖体上;所述第二驱动部包括齿轮和第三驱动电机;所述第三驱动电机与所述齿轮连接;所述齿轮与所述齿条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导向轮为多个;多个所述导向轮沿所述第三滑轨的轨道方向间隔设置。
相比现有的乘用车,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车用敞篷结构的有益效果是:
车用敞篷结构能将顶盖和侧围单独的打开,实现车内空间从车顶和侧面与外部空间连通,使乘客能够与外部环境亲密接触,进一步提高了乘客乘坐的舒适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用敞篷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用敞篷结构的底板与第一侧围连接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本图2中I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侧围的剪式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A的截面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底板、固定车框以及第二侧围连接的局部示意图;
图7为图6中II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盖和固定车框连接的局部示意图;
图9为图8中III的局部放大图。
图标:100-车用敞篷结构;01-底板;11-立板;12-第一滑轨;13-导向柱;02-侧围;21-第一侧围;211-第一板体;212-剪式机构;2121-第一铰接部;21211-第一转动杆;21212-第二转动杆;21213-缺口;2122-第二铰接部;2123-铰接杆;2124-同步连杆;21241-连接孔;213-第一驱动机构;2131-同轴连杆;2132-第一驱动电机;214-第一滑块;22-第二侧围;221-第二板体;222-第二驱动机构;2221-第二驱动电机;2222-连接板;2223-丝杆;223-第二滑块;224-限位部;03-顶盖;31-盖体;32-第一驱动部;33-导向轮;04-固定车框;41-第二滑轨;42-第二驱动部;43-第三滑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用敞篷结构100。该车用敞篷结构100包括底板01、侧围02、顶盖03以及固定车框04。侧围02包括第一侧围21和第二侧围22。第一侧围21设置于底板01上,且第一侧围21与底板01可活动地连接。第二侧围22位于第一侧围21远离底板01的一端,且第二侧围22与底板01可活动地连接。固定车框04设置于底板01上,顶盖03位于第二侧围22远离第一侧围21的一端,且顶盖03与固定车框04可活动地连接。
第一侧围21能相对底板01向靠近底板01中部的方向运动,第二侧围22能相对底板01向靠近底板01的方向运动,以实现乘用车从侧边开启,与外界空间连通。顶盖03能相对固定车框04沿固定车框04运动,以实现乘用车从顶部开启,与外界空间连通。
下面,请参阅附图,具体介绍车用敞篷结构100的各子部件的具体结构,以清楚的展现车用敞篷结构100的结构
请参阅图2和图3。第一侧围21包括第一板体211、剪式机构212、第一驱动机构213以及第一滑块214。剪式机构212和第一滑块214均设置于第一板体211上。具体地,第一滑块214设置于第一板体211上靠近底板01的一端,相应地,在底板01上设置有第一滑轨12。第一滑轨12的位置与第一滑块214的位置相适应,且第一滑块214设置于第一滑轨12上,第一滑块214能沿第一滑轨12的轨道方向运动。
在第一滑块214上开设有第一导向槽,第一滑轨12的轨道形状与第一导向槽的形状相适应。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向槽的形状多样,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向槽的的截面呈T字形,相应地,第一滑轨12的形状也呈T字形。
底板01上靠近第一侧围21的一端设置有立板11。剪式机构212设置于第一板体211上,且与立板11连接。剪式机构212能带动第一板体211沿第一滑轨12的方向远离或靠近底板01。
请参阅图4和图5,剪式机构212包括第一铰接部2121、第二铰接部2122、铰接杆2123以及同步连杆2124。第一铰接部2121和第二铰接部2122相对的设置于铰接杆2123的两端,且第一铰接部2121与铰接杆2123铰接,第二铰接部2122与铰接杆2123铰接。
具体地,第一铰接部2121包括第一转动杆21211和第二转动杆21212。第一转动杆21211和第二转动杆21212相互交叉,且第一转动杆21211与第二转动杆21212同时在交叉处分别与铰接杆2123铰接。这样,第一转动杆21211和第二转动杆21212均可相对铰接处转动。
第一转动杆21211的一端与立板11铰接,另一端与第一板体211铰接;第二转动杆21212的一端与同步连杆2124铰接,另一端与第一板体211铰接。这样,第二转动杆21212在同步连杆2124的带动下,能相对铰接处转动,同时第二转动杆21212带动第一板体211向靠近底板01中部的方向运动,进而第一转动杆21211被第一板体211带动,并绕铰接处转动,便实现了剪式机构212带动第一板体211的运动。
与第一铰接部2121相同地,第二铰接部2122包括第三转动杆和第四转动杆。第三转动杆和第四转动杆相互交叉,且第三转动杆和第四转动杆同时在交叉处分别与铰接杆2123铰接。这样,第三转动杆和第四转动杆均可相对铰接处转动。
第四转动杆的一端与立板11铰接,另一端与第一板体211铰接;第三转动杆的一端与同步连杆2124铰接,另一端与第一板体211铰接。这样,第四转动杆在同步连杆2124的带动下,能相对铰接处转动,同时第四转动杆带动第一板体211向靠近底板01中部的方向运动,进而第三转动杆被第一板体211带动,并绕铰接处转动,便实现了剪式机构212带动第一板体211的运动。
另外,为了防止第一转动杆21211与第二转动杆21212在转动的过程中发生干涉,也为了是第一侧围21的运动量程能够尽量的扩大,并考虑剪式机构212在带动第一板体211向靠近底板01中部运动到最终状态后,其结构占据空间尽量小,因此,在第一转动杆21211上靠近第二转动杆21212的一侧开设缺口21213,同样地,在第二转动杆21212上靠近第一转动杆21211的一侧开设缺口21213,在第三转动杆上靠近第四转动杆的一侧开设渠口21213,在第四转动杆上靠近第三转动杆的一侧开设缺口21213。这样,在第一转动杆21211和第二转动21212杆、第三转动杆和第四转动杆在各自绕铰接处转动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不发生干涉,进一步提升剪式机构212的功能。
请结合图1和图2,由于第一板体211的长度较长,为了保持第一板体211在运动的过程中能够受力均匀,剪式机构212至少设置两个,不设上限,具体的数量根据乘用车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相应地,安装剪式机构212的立板11也随剪式机构212布置的数量而增加。
第一驱动机构213包括第一驱动电机2132和同轴连杆2131。第一驱动电机2132设置于立板11上,第一驱动电机2132通过同轴连杆2131与每个剪式机构212连接,这样,第一驱动电机2132能同时控制每个剪式机构212的动作,并实现多个剪式机构212的同步运动,避免第一板体211在运动过程中受力不均匀发生卡阻现象。
具体地,请参阅图4和图5,在剪式机构212的同步连杆2124上开设带螺纹的连接孔21241,同轴连杆2131上与连接孔21241配合的位置也开设有螺纹孔,同轴连杆2131设置在连接孔21241中,通过螺纹配合实现与同步连杆2124的连接。当需要控制剪式机构212运动时,第一驱动电机2132驱动同轴连杆2131转动,同轴连杆2131通过螺纹的配合的运动,来推动第二转动杆21212和第四转动杆运动,实现剪式机构212的运动,从而带动第一板体211的运动。
请参阅图6和图7,第二侧围22包括第二板体221、第二驱动机构222、第二滑块223以及限位部224。第二滑块223设置于第二板体221上,在固定车框04上靠近第二板体221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滑轨41。第二滑块223与第二滑轨41连接,这样,第二板体221能沿第二滑轨41的轨道方向运动,以实现第二板体221远离或靠近底板01的运动。
第二驱动机构222包括第二驱动电机2221、连接板2222以及丝杆2223。底板01上设置有导向柱13,第二驱动电机2221和丝杆2223均设置于导向柱13上,且丝杆2223与第二驱动电机2221连接。连接板2222的一端与第二板体221连接,另一端与丝杆2223连接,这样,丝杆2223在第二驱动电机2221的驱动下,带动连接板2222运动,使第二板体221沿第二滑轨41的轨道方向远离或靠近底板01。
限位部224设置于连接板2222上远离丝杆2223的一侧,在第二板体221的运动过程中,第二板体221会首先向远离底板01的方向运动一段距离,再向靠近底板01的方向运动,为了防止第二板体221向远离底板01的方向运动距离过大,破坏顶盖03的结构,设置限位部224,以限定第二板体221向远离底板01方向运动的最大距离。
请结合图1,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使第二板体221在运动的过程中受力均匀,也为了防止第二板体221沿第二滑轨41运动时发生卡阻现象,第二驱动机构222、第二滑轨41以及第二滑块223可间隔设置多个,其数量不设上限,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优选地,本实施例中,在固定车框04上,靠近第二板体221的两侧设置分别设置了第二滑轨41,相应地,在第二板体221上设置两个第二滑块223,并在第二板体221靠近固定车框04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二驱动机构222和导向柱13,以确保第二板体221的正常工作。
请参阅图8和图9。顶盖03包括盖体31、第一驱动部32以及导向轮33。顶盖03设置于第二板体221远离底板01的一端。导向轮33和第一驱动部32均设置于盖体31上靠近固定车框04的一侧。固定车框04上,靠近盖体31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驱动部42。第一驱动部32和第二驱动部42相配合,第一驱动部32能在第二驱动部42的驱动下,带动盖体31沿第一驱动部32的设置方向远离或靠近固定车框04。
固定车框04上,靠近盖体31的一侧设置有第三滑轨43。导向轮33设置在第三滑轨43上。盖体31在导向轮33与第三滑轨43的配合下,沿第三滑轨43的轨道方向运动,这里,第一驱动部32的设置方向与第三滑轨43的轨道设置方向相同。
具体地,第一驱动部32为齿条,齿条设置于盖体31的中部,齿条的设置方向与第三滑轨43的方向相同,相应地,第二驱动部42包括齿轮和第三驱动电机,第三驱动电机和齿轮连接,齿轮与齿条连接,第三驱动部驱动齿轮运动,使齿轮带动齿条运动,从而实现盖体31的运动。
为了避免盖体31沿第三滑轨43运动出现卡阻现象,第三滑轨43的数量为多个,不设上限,具体的数量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第三滑轨43为两个,且相对的设置在固定车框04靠近盖体31一侧的两端上。相应地,导向轮33也相对的设置在盖体31靠近固定车框04一侧的两端,其位置与第三滑轨43的位置相适应。
这里,导向轮33为两个并排间隔设置的滑轮,第三滑轨43被夹持在两个滑轮之间。导向轮33在第三滑轨43的轨道方向上间隔设置多个,以保证盖体31的正常工作。
请结合各附图,本实施例提供的车用敞篷结构100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当要打开车用敞篷结构100时,首先控制第一驱动电机2132,带动剪式机构212运动,使第一板体211沿第一滑轨12的轨道方向朝靠近底板01中部的方向运动。
再控制第二驱动电机2221,带动第二板体221沿第二滑轨41的轨道方向先向上运动,将盖体31向上方顶起,使盖体31到达能够向靠近固定车框04运动的规定位置后,再向靠近底板01的方向运动,实现乘用车内部空间从侧面与外部空间的连通。
同时,控制第三驱动电机,带动盖体31沿第三滑轨43的轨道方向朝靠近固定车框04的一方运动,以实现乘用车内部空间从顶部与外部空间连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用敞篷结构100,至少具有以下几点
有益效果:
第一侧围21向靠近底板01中部的方向运动,第二侧围22向靠近底板01的方向运动,可实现乘用车从侧边开启,与外界空间连通。顶盖03向靠近固定车框04的方向运动,可实现乘用车从顶部开启,与外界空间连通,进一步提高了乘客乘坐的舒适感。
通过剪式机构212能够实现第一板体211向靠近底板01中部的方向运动,且剪式机构212结构简单,占据空间少,简单实用且可靠。同轴连杆2131的设置能够实现多个剪式机构212的同步运动,避免第一板体211在运动过程中发生卡阻现象。
设置限位部224,以限定第二板体221向远离底板01方向运动的最大距离,保证顶盖03结构不被破坏。
第二驱动机构222、第二滑轨41以及第二滑块223间隔设置多个,使第二板体221在运动的过程中受力均匀,也保证第二板体221沿第二滑轨41运动时不发生卡阻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所有附图中带箭头的附图标记是指代虚体结构,例如孔、槽、腔等,不带箭头的附图标记是指代实体结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用敞篷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侧围、固定车框以及顶盖;所述固定车框设置于所述底板上;所述侧围包括相连接的第一侧围和第二侧围;所述第一侧围与所述底板可活动地连接;所述第二侧围位于所述第一侧围远离所述底板的一端,且所述第二侧围与所述底板可活动地连接;所述顶盖位于所述第二侧围上远离所述第一侧围的一端,且所述顶盖与所述固定车框可活动地连接;
所述第一侧围向靠近所述底板中部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二侧围向靠近所述底板的方向运动,以实现乘用车从侧面与外部空间连通;所述顶盖沿所述固定车框运动,以实现所述乘用车从顶部与外部空间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敞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围包括第一板体、剪式机构、第一驱动机构以及第一滑块;所述底板上靠近所述第一板体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滑轨;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第一板体连接,并设置于所述第一滑轨上;所述剪式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上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且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剪式机构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剪式机构动作,使所述剪式机构带动所述第一板体沿所述第一滑轨的轨道方向运动,实现所述第一板体向靠近所述底板中部方向的运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敞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设置有立板;所述剪式机构包括第一铰接部、第二铰接部、铰接杆以及同步连杆;所述第一铰接部和所述第二铰接部相对的设置于所述铰接杆的两端,且所述第一铰接部和所述第二铰接部分别与所述铰接杆铰接;所述第一铰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立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板体连接;所述第二铰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立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板体连接;所述同步连杆分别与所述第一铰接部和所述第二铰接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同步连杆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同步连杆,使所述同步连杆带动所述第一铰接部和所述第二铰接部同步运动,实现所述第一板体远离或靠近所述立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用敞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铰接部包括相互交叉的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且所述铰接杆的一端在交叉处同时与所述第一转动杆和所述第二转动杆铰接;所述第一转动杆的一端与所述立板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板体铰接;所述第二转动杆的一端与所述同步连杆的一端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板体铰接;
所述第二铰接部包括相互交叉的第三转动杆和第四转动杆,且所述铰接杆的另一端在交叉处同时与所述第三转动杆和所述第四转动杆铰接;所述第三转动杆的一端与所述立板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板体铰接;所述第四转动杆的一端与所述同步连杆的另一端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板体铰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用敞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电机和同轴连杆;所述同步连杆上开设有连接孔,且所述连接孔上设置有螺纹;所述同轴连杆的端部设置有螺纹;所述同轴连杆与所述连接孔通过螺纹配合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与所述同轴连杆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敞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围包括第二板体、第二驱动机构以及第二滑块;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丝杆、第二驱动电机以及连接板;所述底板上设置导向柱;所述丝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均设置于所述导向柱上,且所述第二驱动电机与所述丝杆连接;所述丝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板连接;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第二板体连接;所述固定车框上设置有第二滑轨;所述第二滑块与所述第二板体连接,且设置于所述第二滑轨上;所述第二驱动电机驱动所述丝杆,使所述丝杆带动所述第二板体运动,且沿所述第二滑轨的轨道方向远离或靠近所述底板。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用敞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围还包括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的一端设置于所述连接板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限位部的另一端用于抵持所述固定车框。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敞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包括盖体、导向轮以及第一驱动部;所述导向轮和所述第一驱动部均设置于所述盖体上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固定车框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三滑轨和第二驱动部;所述第一驱动部与所述第二驱动部连接;所述导向轮设置于所述第三滑轨上;所述第二驱动部驱动所述第一驱动部,使所述第一驱动部带动所述盖体在所述第三滑轨上运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用敞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部为齿条;所述齿条沿所述第三滑轨的轨道方向设置于所述盖体上;所述第二驱动部包括齿轮和第三驱动电机;所述第三驱动电机与所述齿轮连接;所述齿轮与所述齿条配合。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用敞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轮为多个;多个所述导向轮沿所述第三滑轨的轨道方向间隔设置。
CN201822140856.5U 2018-12-18 2018-12-18 一种车用敞篷结构 Active CN2093053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40856.5U CN209305318U (zh) 2018-12-18 2018-12-18 一种车用敞篷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40856.5U CN209305318U (zh) 2018-12-18 2018-12-18 一种车用敞篷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305318U true CN209305318U (zh) 2019-08-27

Family

ID=676777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140856.5U Active CN209305318U (zh) 2018-12-18 2018-12-18 一种车用敞篷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3053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45405C (zh) 电动闭锁机构
CN110261172A (zh) 一种粮食取样用固定式扦样机及其操作方法
CN209305318U (zh) 一种车用敞篷结构
CN208534281U (zh) 用于塞拉门装置的承重组件和具有其的塞拉门装置及车辆
CN209582724U (zh) 一种可调式开关生产用传送装置
CN208578468U (zh) 塞拉门
CN112141150B (zh) 车厢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5150898B (zh) 电动桌板
CN210554815U (zh) 一种对开门设备及轿厢
CN208516731U (zh) 一种电梯轿厢防坠落承托装置
CN208294310U (zh) 铰链、塞拉门装置和车辆
CN110510346A (zh) 一种运输台车横移换向装置
CN108190002A (zh) 可折叠自动登机梯
CN112249061B (zh) 车厢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1001325U (zh) 一种轿厢门设备及轿厢
CN216424404U (zh) 一种列车车门锁紧结构
CN214933377U (zh) 一种具有顶升及换向功能的穿梭车
CN208306538U (zh) 车载显示屏的双轴旋转安装机构
CN204845643U (zh) 电动桌板
CN207737167U (zh) 工作娱乐桌板
CN209730490U (zh) 一种10千伏配电线路用升降式支撑安装柜
CN208325666U (zh) 具有保险结构的自动折叠登机梯
CN110406358A (zh) 导轨组件和车辆
CN208325599U (zh) 可折叠自动登机梯
CN201999000U (zh) 轨道车辆用多功能边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