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243480U - 陡坡道路 - Google Patents

陡坡道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243480U
CN209243480U CN201821759549.9U CN201821759549U CN209243480U CN 209243480 U CN209243480 U CN 209243480U CN 201821759549 U CN201821759549 U CN 201821759549U CN 209243480 U CN209243480 U CN 2092434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ad
abrupt slope
cantilever beams
friction pile
slo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75954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康承磊
谢淼
裴利华
徐永浩
贺敏杰
张健
李晓娜
焦世杰
杨昆
王海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Southwest Survey and Design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Southwest Survey and Design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Southwest Survey and Design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75954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2434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2434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2434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60Planning or developing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Landscapes

  • Pit Excavations, Shoring, Fill Or Stabilisation Of Slop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陡坡施工建筑结构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陡坡道路,该陡坡道路包括:在陡坡上设置有若干条抗滑桩且所述抗滑桩露出陡坡面一段,所述抗滑桩的上端部设置有等高布置的悬挑梁和平衡板,所述悬挑梁和所述平衡板分别位于所述抗滑桩相对的两个侧面;在相邻所述抗滑桩之间设置有竖直布置的挡土板,通过所述挡土板和所述平衡板形成土体回填区;通过所述悬挑梁和所述土体回填区构建并行不等高双向分幅道路。该陡坡道路结构轻巧,陡坡地形适应性强,对于山区陡坡地段新建道路或改扩建道路或增建并行骑行道、步道、景观绿道等,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和社会经济价值。

Description

陡坡道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陡坡施工建筑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陡坡道路。
背景技术
现有陡坡地段,道路形式基本上分两种道路横断面形式:一种是并行等高双向道路断面形式,一种是并行不等高双向分幅道路断面形式。
前者会出现内侧路堑边坡高、挖方量大而外侧填方量大路堤边坡高的情况出现,目前传统的路堑高边坡往往采用高重力式挡土墙、桩板墙等结构形式,但是受限于其支挡能力,往往挡土墙最高不会超过8m,桩板墙也一般不会超过10m,即便是加预应力锚索的情况下,桩板墙也不会超过15m,而下挡采用衡重式挡土墙一般也不会超过10m,再高的话需要加桩基托梁或承台,或者采用桩板墙,甚至需要换成桥梁形式,即便如此,也会大大增加征地拆迁的面积和费用,增加了水土流失的程度以及产生滑坡溜坍的地质灾害风险;
若是采用后者,会有效降低征地面积,降低水土流失和滑坡地质灾害的风险,但是需要增加上下分幅道路之间的挡护工程,整体上虽比并行等高的道路断面形式有较明显的优势,但是土建投资规模未必降低或者降低不够明显。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陡坡道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陡坡道路包括:在陡坡上设置有若干条抗滑桩且所述抗滑桩露出陡坡面一段,所述抗滑桩的上端部设置有等高布置的悬挑梁和平衡板,所述悬挑梁和所述平衡板分别位于所述抗滑桩相对的两个侧面;在相邻所述抗滑桩之间设置有竖直布置的挡土板,通过所述挡土板和所述平衡板形成土体回填区;通过所述悬挑梁和所述土体回填区构建并行不等高双向分幅道路。
其中,在所述土体回填区的上表面构建第一道路。
其中,位于所述第一道路路面以上的陡坡设置有用于永久性加固的长锚杆;位于所述第一道路路面以下的陡坡设置有用于临时性加固的短锚杆。
其中,在相邻的两根所述悬挑梁上铺设预制板以构建第二道路。
其中,所述悬挑梁的下方设置有竖直放置的墩柱,所述墩柱用于支撑所述悬挑梁。
其中,所述悬挑梁的下方设置有斜撑梁,所述斜撑梁用于支撑所述悬挑梁。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陡坡道路,为减少填挖方,采用并行不等高分幅的道路横断面形式,上幅道路与下幅道路之间设置共用抗滑桩;为减少下幅道路的下挡甚至桥梁结构形式,充分利用分幅道路间的抗滑桩,增设平衡板及连接抗滑桩桩体的悬挑梁,悬挑梁上铺设预制板,预制板上施作路面结构层,悬挑梁及其上部的板荷载、行人荷载、非机动车荷载由平衡板及其上部填土荷载来平衡掉,平衡板的平衡荷载面积按照所需要提供的填土厚度产生的平衡力确定并预留一定量的安全储备。该陡坡道路与陡坡地段并行等高道路结构形式相比,显著降低路堑边坡高度、减少下挡规模及难度、降低桥梁占比,在土石方、挡护圬工量、征用地规模方面优势显著;与并行不等高双下挡道路结构形式相比,显著降低上幅道路路堑边坡高度、挖方量及支挡规模,省去下幅道路支挡措施,降低桥梁占比,在土石方、挡护圬工量、征用地规模方面优势显著;与半路半桥道路结构形式相比,优势更加明显,直接减少桥梁占比,显著降低投资造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陡坡道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陡坡道路的纵向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另一种陡坡道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又一种陡坡道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陡坡;2-抗滑桩;3-悬挑梁;4-平衡板;5-腋;6-长锚杆;7-短锚杆;8-土体回填区;9-第一道路;10-挡土板;11-预制板;12-墩柱;13-斜撑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从城市景观角度,独具匠心的轨道交通结构设计可以给城市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城市的形象代表。目前,全世界范同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中,高架线路约占一半以上。采用高架方式敷设的中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可成为立体、动态的城市景观,与整个地面交通网络及其他城市景观有机结合存一起,可增加城市的动感和美感。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陡坡道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陡坡道路包括:在陡坡1上设置有若干条抗滑桩2,且抗滑桩2露出陡坡面一段,抗滑桩2的上端部设置有等高布置的悬挑梁3和平衡板4,悬挑梁3和平衡板4分别位于抗滑桩2相对的两个侧面;在相邻抗滑桩2之间设置有竖直布置的挡土板10,通过挡土板10和平衡板4形成土体回填区8;通过悬挑梁3和土体回填区8构建并行不等高双向分幅道路。
在本实施例中,一般陡坡道路的施工地点所在山坡坡角较陡,一般重型设备难于进行施工,采用人工进入场地搭设人工施工小平台,先进行抗滑桩2的施工,利用抗滑桩2提供竖向承载力,且可提供抵抗水平承载力,并提供抗滑及整体稳定能力。
在本实施例中,在开挖抗滑桩2的桩孔前,先对陡坡进行削坡以形成削坡区,在削坡区的底端开挖桩孔。桩孔垂直深入陡坡中,相邻桩孔的间距为2-5倍桩孔的直径。在桩孔中放置符合规格大小的钢筋柱,形成抗滑桩骨架,钢筋柱露出陡坡面一段,在钢筋柱上端部设置悬挑梁钢筋和平衡板钢筋,悬挑梁钢筋、平衡板钢筋以及钢筋柱一体设置,在相邻钢筋柱之间设置挡土板钢筋;
对连接成整体的抗滑桩骨架、悬挑梁钢筋、平衡板钢筋和挡土板钢筋浇注混凝土,形成钢筋混凝土抗滑桩、钢筋混凝悬挑梁、钢筋混凝土平衡板和钢筋混凝土挡土板;
通过钢筋混凝土挡土板和钢筋混凝土平衡板形成土体回填区,对土体回填区填土,通过钢筋混凝土悬挑梁和土体回填区构建并行不等高双向分幅道路。
在本实施例中,为减少填挖方,采用并行不等高分幅的道路横断面形式,上幅道路与下幅道路之间设置共用抗滑桩;为减少下幅道路的下挡甚至桥梁结构形式,充分利用分幅道路间的抗滑桩,增设平衡板及连接抗滑桩桩体的悬挑梁,悬挑梁上铺设预制板,预制板上施作路面结构层,悬挑梁及其上部的板荷载、行人荷载、非机动车荷载由平衡板及其上部填土荷载来平衡掉,平衡板的平衡荷载面积按照所需要提供的填土厚度产生的平衡力确定并预留一定量的安全储备。该陡坡道路与陡坡地段并行等高道路结构形式相比,显著降低路堑边坡高度、减少下挡规模及难度、降低桥梁占比,在土石方、挡护圬工量、征用地规模方面优势显著;与并行不等高双下挡道路结构形式相比,显著降低上幅道路路堑边坡高度、挖方量及支挡规模,省去下幅道路支挡措施,降低桥梁占比,在土石方、挡护圬工量、征用地规模方面优势显著;与半路半桥道路结构形式相比,优势更加明显,直接减少桥梁占比,显著降低投资造价。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土体回填区8的上表面构建第一道路9。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道路9由下而上包括:基体层、碎石层、第一混凝土层、第一玻纤网布层、第二混凝土层、第二玻纤网布层和沥青表层,沥青表层和第一混凝土层之间设置有竖直的加强筋,沥青表层的厚度是第二混凝土层厚度的2.4倍;
各个加强筋之间的间距相等,第一玻纤网布层和第二玻纤网布层的面密度相等,第一玻纤网布层是轴向为0°和90°的玻纤层复合,第二玻纤网布层是轴向为45°和-45°的复合;第一混凝土层和第二混凝土层的厚度相等,基体层的厚度是沥青表层厚度的4倍,基体层由特殊水泥材料制成,固化后的强度是普通水泥的3倍;基体层的底部也可以设置成尖锐的凹凸不平的形状,有利于基体层与位于下层的土体回填区8的上表面的紧密结合。
为保证桩体施工安全和上幅道路路堑边坡的永久性安全,位于第一道路9路面以上的陡坡设置有用于永久性加固的长锚杆6;位于第一道路9路面以下的陡坡设置有用于临时性加固的短锚杆7。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2所示,在相邻的两根悬挑梁3上铺设预制板11以构建第二道路。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道路由多个排列的路面单元铺设而成,每个路面单元包括4块预制板,四个预制板利用钢铰线组成一个路面单元,预制板的两侧均设置有用于放置钢绞线的孔道,相邻的预制板之间通过钢绞线连接。为了更好的增大强度,预制板的四侧均设置具有放置钢绞线的孔道,相邻的预制板之间通过钢绞线连接,这样形成了每一块预制板都有3到4条钢绞线连接,增强了路面单元整体稳定性;
预制板在加工厂预制,运至施工现场定位拼装。预制板几何尺寸,根据设计要求的车道数和设计等级来确定。对设计等级较高的混凝土路面,铺设前应结合当地工程地质与水纹相关资料,依据有关检验标准、规范,对其路基是否满足设计文件要求进行检查和验收。
预制板采用钢筋混凝土制作,模板可采用定型钢模板,制作时需注意预留孔道、抗剪键预埋及窨井洞口位置和尺寸准确。预制板划分为多个型号,以便定尺标准化生产。依据预制板短边和长边的长度比值划分为多个种类,每个种类根据预制板短边长度划分为多个型号;根据道路设计宽度,选择不同型号的配套产品进行拼装。
相邻之间的预制板还安装有连接键结构,连接键结构包括相互配合的抗剪凸键和抗剪凹键。连接键结构有若干个,均匀的排列安装在相邻的两个预制板之间;预制板的两个内侧端均安装有抗剪凸键,与之相对应预制板的一侧安装有抗剪凹键。抗剪凸键和抗剪凹键分别预埋入预制板侧面中,并用锚固筋焊接,牢固并且安装方便。
钢制连接板带与预制板接触面之间设置一块橡胶板。预防对钢铰线施加应力时,造成路面板外表面产生局部损坏。相邻的预制板之间的缝隙里安装有橡胶块,橡胶块预留有孔用于安装连接键结构以及钢绞线的孔,这样使得整体形成一个软连接,抗挤压效果好、同时起到伸缩缝作用。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悬挑梁3、平衡板4以及抗滑桩2为一体式连接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为保证悬挑梁与平衡板之间的受力效果,须将悬挑梁与平衡板的受力筋贯通抗滑桩骨架;为提高悬挑梁的受力效果,在抗滑桩与悬挑梁的上折角处增设腋5。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抗滑桩2的上端面设置有栏杆。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第一道路9和第二道路的安全性,在抗滑桩2的上端面设置有栏杆以防止人员或者车辆从第一道路9跌落至第二道路。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另一种陡坡道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陡坡道路包括:在陡坡1上设置有若干条抗滑桩2,且抗滑桩2露出陡坡面一段,抗滑桩2的上端部设置有等高布置的悬挑梁3和平衡板4,悬挑梁3和平衡板4分别位于抗滑桩2相对的两个侧面,悬挑梁3的下方设置有竖直放置的墩柱12,墩柱12用于支撑悬挑梁3;在相邻抗滑桩之间设置有竖直布置的挡土板10,通过挡土板10和平衡板4形成土体回填区8;通过悬挑梁3和土体回填区8构建并行不等高双向分幅道路。
在本实施例中,为减少填挖方,采用并行不等高分幅的道路横断面形式,上幅道路与下幅道路之间设置共用抗滑桩;为减少下幅道路的下挡甚至桥梁结构形式,充分利用分幅道路间的抗滑桩,增设平衡板及连接抗滑桩桩体的悬挑梁,悬挑梁上铺设预制板,预制板上施作路面结构层,悬挑梁及其上部的板荷载、行人荷载、非机动车荷载由墩柱、平衡板及平衡板上部填土荷载来平衡掉,平衡板的平衡荷载面积按照所需要提供的填土厚度产生的平衡力确定并预留一定量的安全储备。该陡坡道路与陡坡地段并行等高道路结构形式相比,显著降低路堑边坡高度、减少下挡规模及难度、降低桥梁占比,在土石方、挡护圬工量、征用地规模方面优势显著;与并行不等高双下挡道路结构形式相比,显著降低上幅道路路堑边坡高度、挖方量及支挡规模,省去下幅道路支挡措施,降低桥梁占比,在土石方、挡护圬工量、征用地规模方面优势显著;与半路半桥道路结构形式相比,优势更加明显,直接减少桥梁占比,显著降低投资造价。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又一种陡坡道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陡坡道路包括:在陡坡1上设置有若干条抗滑桩2且抗滑桩2露出陡坡面一段,抗滑桩2的上端部设置有等高布置的悬挑梁3和平衡板4,悬挑梁3和平衡板4分别位于抗滑桩2相对的两个侧面,悬挑梁3的下方设置有斜撑梁13,斜撑梁13用于支撑悬挑梁3;在相邻抗滑桩之间设置有竖直布置的挡土板10,通过挡土板10和平衡板4形成土体回填区8;通过悬挑梁3和土体回填区8构建并行不等高双向分幅道路。
在本实施例中,为减少填挖方,采用并行不等高分幅的道路横断面形式,上幅道路与下幅道路之间设置共用抗滑桩;为减少下幅道路的下挡甚至桥梁结构形式,充分利用分幅道路间的抗滑桩,增设平衡板及连接抗滑桩桩体的悬挑梁,悬挑梁上铺设预制板,预制板上施作路面结构层,悬挑梁及其上部的板荷载、行人荷载、非机动车荷载由斜撑梁、平衡板及平衡板上部填土荷载来平衡掉,平衡板的平衡荷载面积按照所需要提供的填土厚度产生的平衡力确定并预留一定量的安全储备。该陡坡道路与陡坡地段并行等高道路结构形式相比,显著降低路堑边坡高度、减少下挡规模及难度、降低桥梁占比,在土石方、挡护圬工量、征用地规模方面优势显著;与并行不等高双下挡道路结构形式相比,显著降低上幅道路路堑边坡高度、挖方量及支挡规模,省去下幅道路支挡措施,降低桥梁占比,在土石方、挡护圬工量、征用地规模方面优势显著;与半路半桥道路结构形式相比,优势更加明显,直接减少桥梁占比,显著降低投资造价。
在本实施例中,如上述所述的陡坡道路的施工方法,包括:在陡坡上开挖若干个桩孔,桩孔深入陡坡中,在桩孔中放置符合规格大小的钢筋柱,形成抗滑桩骨架,钢筋柱露出陡坡面一段,在钢筋柱上端部设置悬挑梁钢筋和平衡板钢筋,在相邻钢筋柱之间设置挡土板钢筋;
对连接成整体的抗滑桩骨架、悬挑梁钢筋、平衡板钢筋和挡土板钢筋浇注混凝土,形成钢筋混凝土抗滑桩、钢筋混凝悬挑梁、钢筋混凝土平衡板和钢筋混凝土挡土板;
通过钢筋混凝土挡土板和钢筋混凝土平衡板形成土体回填区,对土体回填区填土,通过钢筋混凝土悬挑梁和土体回填区构建并行不等高双向分幅道路。
在本实施例中,在开挖抗滑桩的桩孔前,先对陡坡进行削坡以形成削坡区,在削坡区的底端开挖桩孔。桩孔垂直深入陡坡中,相邻桩孔的间距为2-5倍桩孔的直径。钢筋混凝土挡土板的高度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一般陡坡道路的施工地点所在山坡坡角较陡,一般重型设备难于进行施工,采用人工进入场地搭设人工施工小平台,先进行抗滑桩2的施工,利用抗滑桩2提供竖向承载力,且可提供抵抗水平承载力,并提供抗滑及整体稳定能力。为减少填挖方,采用并行不等高分幅的道路横断面形式,上幅道路与下幅道路之间设置共用抗滑桩;为减少下幅道路的下挡甚至桥梁结构形式,充分利用分幅道路间的抗滑桩,增设平衡板及连接抗滑桩桩体的悬挑梁,悬挑梁上铺设预制板,预制板上施作路面结构层,悬挑梁及其上部的板荷载、行人荷载、非机动车荷载由平衡板及其上部填土荷载来平衡掉,平衡板的平衡荷载面积按照所需要提供的填土厚度产生的平衡力确定并预留一定量的安全储备。该陡坡道路与陡坡地段并行等高道路结构形式相比,显著降低路堑边坡高度、减少下挡规模及难度、降低桥梁占比,在土石方、挡护圬工量、征用地规模方面优势显著;与并行不等高双下挡道路结构形式相比,显著降低上幅道路路堑边坡高度、挖方量及支挡规模,省去下幅道路支挡措施,降低桥梁占比,在土石方、挡护圬工量、征用地规模方面优势显著;与半路半桥道路结构形式相比,优势更加明显,直接减少桥梁占比,显著降低投资造价。
为了提高施工效率采用泵送方式对连接成整体的抗滑桩骨架、悬挑梁钢筋、平衡板钢筋和挡土板钢筋浇注混凝土。
通过钢筋混凝土悬挑梁和土体回填区构建并行不等高双向分幅道路具体为:在土体回填区的上表面构建第一道路,在相邻的两根钢筋混凝土悬挑梁上铺设预制板以构建第二道路。
为保证桩体施工安全和上幅道路路堑边坡的永久性安全,位于第一道路路面以上的陡坡设置有用于永久性加固的长锚杆;位于第一道路路面以下的陡坡设置有用于临时性加固的短锚杆。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陡坡道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在陡坡上设置有若干条抗滑桩且所述抗滑桩露出陡坡面一段,所述抗滑桩的上端部设置有等高布置的悬挑梁和平衡板,所述悬挑梁和所述平衡板分别位于所述抗滑桩相对的两个侧面;在相邻所述抗滑桩之间设置有竖直布置的挡土板,通过所述挡土板和所述平衡板形成土体回填区;通过所述悬挑梁和所述土体回填区构建并行不等高双向分幅道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陡坡道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土体回填区的上表面构建第一道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陡坡道路,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一道路路面以上的陡坡设置有用于永久性加固的长锚杆;位于所述第一道路路面以下的陡坡设置有用于临时性加固的短锚杆。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陡坡道路,其特征在于,在相邻的两根所述悬挑梁上铺设预制板以构建第二道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陡坡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挑梁的下方设置有竖直放置的墩柱,所述墩柱用于支撑所述悬挑梁。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陡坡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挑梁的下方设置有斜撑梁,所述斜撑梁用于支撑所述悬挑梁。
CN201821759549.9U 2018-10-29 2018-10-29 陡坡道路 Active CN2092434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59549.9U CN209243480U (zh) 2018-10-29 2018-10-29 陡坡道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59549.9U CN209243480U (zh) 2018-10-29 2018-10-29 陡坡道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243480U true CN209243480U (zh) 2019-08-13

Family

ID=675261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759549.9U Active CN209243480U (zh) 2018-10-29 2018-10-29 陡坡道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24348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03170A (zh) * 2018-10-29 2019-03-01 中铁四院集团西南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陡坡道路及其施工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03170A (zh) * 2018-10-29 2019-03-01 中铁四院集团西南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陡坡道路及其施工方法
CN109403170B (zh) * 2018-10-29 2024-04-16 中铁四院集团西南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陡坡道路及其施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03170A (zh) 陡坡道路及其施工方法
CN106012797A (zh) 一种全地锚式独塔双跨斜拉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837506B (zh) 一种在运营中的隧道上方开挖箱形结构的施工方法
CN102352590A (zh) 采用桩板式挡墙进行高填方路基拼接的方法
CN106436592A (zh) 一种采用z形钢板连接件的桥梁拼宽构造及其施工方法
CN102864737A (zh) 一种钢结构人行天桥
CN106192646A (zh) 公路隧道行车减振降噪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0258221A (zh) 一种箱型框路基
CN112878193A (zh) 一种悬索桥通道式锚碇基础及施工方法
CN110409252A (zh) 一种拼装式预制砼边沟同步道路分层施工方法
CN208266912U (zh) 一种路基段挡土墙
CN209243480U (zh) 陡坡道路
CN108708290B (zh) 小半径铁路曲线单元的箱桥架空结构及现浇施工方法
CN110552706A (zh) 永临结合盾构吊装孔封闭结构及方法
CN111287088A (zh) 保护跨越管线的专用钢便桥及其施工方法
CN112627002B (zh) 一种适用于隧道穿越巨型溶洞的连续梁桥及其施工技术方法
CN111188275B (zh) 上跨既有隧道u型槽的钢-混凝土组合便桥快速搭设方法
Wang et al. Study on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technology of high-speed railway passing through giant karst tunnel
CN111894017A (zh) 微型群桩边坡加固结构
CN214939278U (zh) 一种悬索桥通道式锚碇基础
Thiagarajan et al. Cost-efficient and innovative design for bridge approach slab
CN107989059B (zh) 一种现浇梁支架基础垫层结构的施工方法
Baxter et al. DESIGN OF WESTERN AVENUE EXTENSION (WESTWAY).
RU2681179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земляного полотна высокоскоростных магистралей на участках с развитием карстово-суффозионных процессов
RAWLINSON et al. THE HAMMERSMITH FLYOVER (INCLUDES PLAT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