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188810U - 微流控芯片、含有该微流控芯片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微流控芯片、含有该微流控芯片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188810U
CN209188810U CN201821544717.2U CN201821544717U CN209188810U CN 209188810 U CN209188810 U CN 209188810U CN 201821544717 U CN201821544717 U CN 201821544717U CN 209188810 U CN209188810 U CN 2091888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ine member
micro
fluidic chip
fluid channel
util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54471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珍仪
王竣弘
陈昭宏
陆祎
姜竣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Xingesai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Yi Tian Jia Ru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Yi Tian Jia Ru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Yi Tian Jia Ru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54471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1888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1888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1888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流控领域,特别涉及微流控芯片、含有该微流控芯片的装置。本实用新型为了减少主动式分选液滴细胞的缺点,利用有无细细胞的液滴的刚性与弹性(弹性变形性)差异再搭配脊状结构能够达到被动式分选(被动分类),而免除染色或标定萤光且无须进行侦测与切换等复杂的连动式操控等复杂且精密程序。

Description

微流控芯片、含有该微流控芯片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流控领域,特别涉及微流控芯片、含有该微流控芯片的装置。
背景技术
微流控芯片技术(Microfluidics)又被称为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能在一个几平方厘米的微小芯片上集成传统的生物和化学实验室的基本功能,包括样品分离、制备、化学反应、检测等操作。
微流控芯片具有液体流动可控、消耗试样和试剂极少、分析速度成十倍上百倍地提高等特点,它可以在几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内进行上百个样品的同时分析,并且可以在线实现样品的预处理及分析全过程。
液滴微流控技术是微流控芯片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液滴微流控技术是在传统的单相微流控芯片技术发展而来的,最早由芝加哥大学Rustem F. Ismagilov教授首先提出三入口T型微液滴芯片设计,并在之后的几年中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与单相微流控***相比,由于其水/油两相分离的特征,具有如消耗样品和试剂量更少,混合速度更快不易造成交叉污染,易于操控等优势。因此,在污染物快速高通量检测,生物样本分离、培育,观察化学反应进度等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微液滴因具有通量高,无交叉污染等优势,其在喷墨打印、微混合、DNA分析、材料合成、蛋白质结晶等领域呈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微流体油包水液滴芯片可以用于液滴分离与收集,应用于生物,生化,医学等领域,其主要优点为出口产物量少可减少昂贵试剂量,体积微小可加速反应时间等。然而大多数使用的设计为结合检测与切换连动的主动式收集 (主动排序)芯片,其设计不外乎使用荧光染色后搭配高阶显微镜摄像***,或以昂贵且高阶荧光光学检测***,搭配软件观察或荧光分析有无目标细胞后瞬间使用液体压力切换或阀门切换,使目标液滴被带往收集区。缺点为:1、细胞染需标定或染色;2、造成后续分子检测或测序上的困难度提高。
因此,提供一种自动式物理性分离细胞或液滴的微流控芯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流控芯片、含有该微流控芯片的装置。本实用新型为了减少主动式分选液滴细胞的缺点,利用有无细细胞的液滴的刚性与弹性(弹性变形性)差异再搭配脊状部件能够达到被动式分选(被动分类),而免除染色或标定萤光且无须进行侦测与切换等复杂的连动式操控等复杂且精密程序。
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微流控芯片,包括基片1,所述基片1设置有进样口2、进鞘口3、微流道4和出口6;
所述微流控芯片还包括脊状部件5;所述脊状部件5倾斜设置于所述基片1上且与所述微流道4的侧壁连接或倾斜设置于所述微流道4的顶端内壁;
所述进样口2、所述进鞘口3设置于所述微流道4的同侧;所述出口6 设置于所述微流道4的另一侧;
所述进样口2、所述进鞘口3设置于所述脊状部件5的同侧;所述出口6 设置于所述微流道4的另一侧;
所述脊状部件5凸出于所述微流道4的腔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脊状部件5的一端与所述微流道4的其中一侧的内壁连接,所述脊状部件5的另一端与所述微流道4的另一侧的内壁不连接,以确保待分离粒子的液体能够顺利通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脊状部件5的倾斜起始端靠近所述进样口2,所述脊状部件5的倾斜结束端靠近所述出口6。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脊状部件5的所述倾斜起始端与所述微流道4的侧壁之间的夹角为25°~70°。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脊状部件5的所述倾斜起始端与所述微流道4的侧壁之间的夹角为45°。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中,当所述脊状部件5设置于所述基片1上时,所述脊状部件5与所述微流道4顶部的间隙为待分离粒子直径的 1/10~1/2。当所述脊状部件5设置于所述微流道4的顶端内壁时,所述脊状部件5与所述微流道4底部的间隙为待分离粒子直径的1/10~1/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脊状部件5的数目不少于1 个。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脊状部件5的数目为10~30 个。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分离粒子的装置,包括所述的微流控芯片。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所述的微流控芯片或所述的装置在分离粒子、液滴中是否包含细胞的鉴定中的应用;所述粒子包括液滴和/或细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粒子包括硬度不同的粒子、弹性不同的粒子和细胞核大小不同的细胞。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粒子的分离方法,向所述的微流控芯片或所述的装置的所述进样口2通入待分离粒子,向所述进鞘口3通入鞘液,调整所述待分离粒子和所述鞘液的密度,使所述待分离粒子通过所述脊状部件5的挤压产生位移,收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待分离粒子的Y方向移动距离与脊状部件5的组数之关系为1/4W<K*D2<W(其中,D1为刚性、弹性或尺寸较小的粒子的偏移量,D2为刚性、弹性或尺寸较大的粒子的偏移量,K为脊状部件5的组数,W为微流道4的宽度;如图3所示),脊状部件5之间的间距须大于粒子通过脊状部件5后由挤压状态回复至原本型态的移动距离。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流控芯片或包括该微流控芯片的装置的有益效果包括但不限于:
1.利用有无细胞的液滴刚性(刚性)与弹性(弹性变形性)特性,无需荧光标定方法,也无需使用现今常见的利用高阶摄像***或高阶荧光分析方法辨别配合压力切换或阀门切换***进行分离,可保持细胞原有特性,且简化分离操控的复杂度。
2.进样部1与进鞘部2主要将所有液滴做集中效果,也可设置两个进鞘部2将进样部1压缩集中于中间(鞘流会增加使用液体量)。
3.根据脊状部件5对有无细胞的液滴的刚性与弹性等本身物物理力学特性可达到连续被动式分离的效果,无须搭配额外硬体设备判别与连动切换***。
4.脊状部件5与微流道4顶部的间隙约为目标细胞直径的1/10~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中,待分离粒子约为20-25微米,而间隙尺寸使用10微米。脊状部件5斜度25~70°,优选使用45°(使在最少脊状部件而液滴在x与y方向上两者受到最大的弹力);平均每10组脊状部件可使空液滴仅位移Δy约6微米,有细胞之液滴ΔY约18微米;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中,使用30组。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流控芯片也可反向操作,如图2将脊状部件5制作于微流道顶部内壁,溶液的密度比液滴重,使含有液滴的细胞往下沉。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a)示所述微流控芯片的示意图;图1(b)示俯视图;图1(c)示脊状部件5;图1(d)示空液滴受力示意图;图1(e)示含有细胞的液滴的受理示意图;
图2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脊状部件5设置于微流道4顶部内壁的微流控芯片示意图;
图3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脊状部件5的数目、间距与待分离粒子直径的关系;
其中,1-基片;2-进样口;3-进鞘口;4-微流道;5-脊状部件;6-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微流控芯片、含有该微流控芯片的装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借鉴本文内容,适当改进工艺参数实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类似的替换和改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它们都被视为包括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应用已经通过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相关人员明显能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内容、精神和范围内对本文所述的方法和应用进行改动或适当变更与组合,来实现和应用本实用新型技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流控芯片、含有该微流控芯片的装置中所用部件、原料及试剂均可由市场购得。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微流控芯片,包括基片1,所述基片1设置有进样口2、进鞘口3、微流道4和出口6;微流控芯片还包括脊状部件5;脊状部件5倾斜设置于基片1上且与微流道4的侧壁连接或倾斜设置于微流道4 的顶端内壁;进样口2、进鞘口3设置于微流道4的同侧;出口6设置于微流道4的另一侧;进样口2、进鞘口3设置于脊状部件5的同侧;出口6设置于微流道4的另一侧;脊状部件5凸出于微流道4的腔体。
脊状部件5的一端与微流道4的其中一侧的内壁连接,脊状部件5的另一端与微流道4的另一侧的内壁不连接,以确保待分离粒子的液体能够顺利通过。
脊状部件5的倾斜起始端靠近进样口2,脊状部件5的倾斜结束端靠近出口6。以便液滴或细胞在随着液体流向通过脊状部件5时产生位移,根据不同细胞或液滴的位移不同,对液滴或细胞进行分离。
脊状部件5的倾斜起始端与微流道4的侧壁之间的夹角为25°~70°。更优选的,脊状部件5的倾斜起始端与微流道(4)的侧壁之间的夹角为45°。当脊状部件5设置于基片1上时,脊状部件5与微流道4顶部的间隙为待分离粒子直径的1/10~1/2。当脊状部件5设置于微流道4的顶端内壁时,脊状部件5与微流道4底部的间隙为待分离粒子直径的1/10~1/2。更优选的,脊状部件5的高度与微流道4顶部或底部的间隙为待分离粒子直径的1/2。脊状部件5的数目不少于1个。脊状部件5的数目为10~30个。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中,脊状部件5与微流道4顶部的间隙约为目标细胞直径的1/10~1/2,例如:待分离粒子约为20-25微米,而间隙尺寸使用10微米。脊状部件斜度25~70°,优选使用45°(使在最少脊状部件而液滴在x与y方向上两者受到最大的弹力);平均每10组脊状部件可使空液滴仅位移Δy约6微米,有细胞之液滴ΔY约18微米;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中,使用30组。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分离粒子的装置,包括上述微流控芯片。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上述微流控芯片或装置在分离粒子、液滴中是否包含细胞的鉴定中的应用;粒子包括液滴和/或细胞。粒子包括硬度不同的粒子、弹性不同的粒子和细胞核大小不同的细胞。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粒子的分离方法,向微流控芯片或装置的进样口2通入待分离粒子,向进鞘口3通入鞘液,调整待分离粒子和鞘液的密度,使待分离粒子通过脊状部件5的挤压产生位移,收集。所述待分离粒子的Y 方向移动距离与脊状部件5的组数之关系为1/4W<K*D2<W(其中,D1为刚性、弹性或尺寸较小的粒子的偏移量,D2为刚性、弹性或尺寸较大的粒子的偏移量,K为脊状部件5的组数,W为微流道4的宽度;如图3所示),脊状部件 5之间的间距须大于粒子通过脊状部件5后由挤压状态回复至原本型态的移动距离。
工作原理:脊状分离部设计为在基片1上设置倾斜的脊状部件5,该结构如图1(b)中并未填满整个流道,剩余高度约为目标粒子直径的1/10~1/2,优选1/2,倾斜起始端为靠近进样口2一侧,结束端为另一侧靠近出口6处。当液滴流至通道内脊状部件5,由于微粒经过脊状部件5时产生形体的变形,如图1(d),当液滴被流体流力(FD)带至脊状部件5上时会产生形变受到挤压,此时因脊状部件5挤压而产生出与垂直于反作用弹力(FR),液滴受流体流力(FD)与弹力(FR)之合力沿着脊状部件5流出,此时也会受到回复之弹力影响,而合力使液滴稍微往上;液滴经过脊状部件5前后的位移差为(ΔY)。
较软的微粒由于弹性力(FR)小容易受到流体的带动力(FD)而产生较小的位移(ΔY);相对的,较硬的微粒会受到较大的弹力(FR)而易于随着结构的方向移动,产生较大的位移(ΔY),通过设计多根脊状部件5,可以将硬度不同的粒子进行分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案中,本实用新型如图1(c),利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流控芯片或包括该微流控芯片的装置对单一细胞的液滴进行有无细胞的判定,当空液滴经过脊状部件5时属于较软的粒子且弹性系数较小,会挤压通过脊状部件5,且通过脊状部件5后弹出的切线力道较弱,结果会随着流体的方向往出口一流动,有细胞的液滴则会因为液滴内的细胞带有细胞核,挤压形变能力较差,而造成较晚挤进脊状部件5中,而又因细胞的弹性大于液滴,造成液滴带着细胞穿过脊状部件5时弹出的切线力道较强(较无细胞的液滴强),导致切线偏移量更大,而连续偏移流至与进鞘口3 同侧的出口6。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流控芯片或包括该微流控芯片的装置可应用于分离液滴中不同大小细胞核或细胞弹性的细胞(如:肿瘤细胞与白血球细胞,正常细胞与病变细胞等),透过粒子本身不同硬度与弹性速度的物理力学性质产生不同大小的偏移。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基片(1),所述基片(1)设置有进样口(2)、进鞘口(3)、微流道(4)和出口(6);
所述微流控芯片还包括脊状部件(5);所述脊状部件(5)倾斜设置于所述基片(1)上且与所述微流道(4)的侧壁连接或倾斜设置于所述微流道(4)的顶端内壁;
所述进样口(2)、所述进鞘口(3)设置于所述微流道(4)的同侧;所述出口(6)设置于所述微流道(4)的另一侧;
所述进样口(2)、所述进鞘口(3)设置于所述脊状部件(5)的同侧;所述出口(6)设置于所述微流道(4)的另一侧;
所述脊状部件(5)凸出于所述微流道(4)的腔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脊状部件(5)的倾斜起始端靠近所述进样口(2),所述脊状部件(5)的倾斜结束端靠近所述出口(6)。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脊状部件(5)的所述倾斜起始端与所述微流道(4)的侧壁之间的夹角为25°~70°。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脊状部件(5)设置于所述基片(1)上时,所述脊状部件(5)与所述微流道(4)顶部的间隙为待分离粒子直径的1/10~1/2;当所述脊状部件(5)设置于所述微流道(4)的顶端内壁时,所述脊状部件(5)与所述微流道(4)底部的间隙为待分离粒子直径的1/10~1/2。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脊状部件(5)的数目不少于1个。
6.分离粒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微流控芯片。
CN201821544717.2U 2018-09-20 2018-09-20 微流控芯片、含有该微流控芯片的装置 Active CN2091888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544717.2U CN209188810U (zh) 2018-09-20 2018-09-20 微流控芯片、含有该微流控芯片的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544717.2U CN209188810U (zh) 2018-09-20 2018-09-20 微流控芯片、含有该微流控芯片的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188810U true CN209188810U (zh) 2019-08-02

Family

ID=674063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544717.2U Active CN209188810U (zh) 2018-09-20 2018-09-20 微流控芯片、含有该微流控芯片的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18881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18140A (zh) * 2018-09-20 2020-03-27 北京怡天佳瑞科技有限公司 微流控芯片、含有该微流控芯片的装置及其分离粒子的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18140A (zh) * 2018-09-20 2020-03-27 北京怡天佳瑞科技有限公司 微流控芯片、含有该微流控芯片的装置及其分离粒子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l-Faqheri et al. Particle/cell separation on microfluidic platforms based on centrifugation effect: a review
Martel et al. Inertial focusing in microfluidics
Shields Iv et al. Microfluidic cell sorting: a review of the advances in the separation of cells from debulking to rare cell isolation
CN107110766B (zh) 在微流体装置中对颗粒的联合分选和浓缩
Radisic et al. Micro-and nanotechnology in cell separation
US7314060B2 (en) Fluid flow conducting module
Chung et al. Recent advances in miniaturized microfluidic flow cytometry for clinical use
US9597692B2 (en) Micro-fluidic device for sorting particles, and methods for sorting particles
Yuan et al. On-chip microparticle and cell washing using coflow of viscoelastic fluid and newtonian fluid
JP6338766B2 (ja) 非ニュートン流体とニュートン流体の並行層流を利用したマイクロ粒子分離及び洗浄方法
Morijiri et al. Microfluidic counterflow centrifugal elutriation system for sedimentation-based cell separation
CN209287355U (zh) 微流控芯片及含有该微流控芯片的装置
CN110045102A (zh) 试剂顺序加载装置、离心微流控装置及分析***
CN111690508B (zh) 一种多功能单元集成稀有肿瘤细胞多级分选器件
CN111763606B (zh) 从血液中无标记分离循环肿瘤细胞的惯性聚焦微流控芯片
CN106076446B (zh) 一种双支路实现间隔微液滴融合功能的微通道
Lee et al. Microfluidic-based cell handling devices for biochemical applications
CN111040928B (zh) 一种用于寇氏隐甲藻处理及收集的高通量微流控芯片
CN209188810U (zh) 微流控芯片、含有该微流控芯片的装置
Wang et al. The automatic and high‐throughput purification and enrichment of microalgae cells using deterministic lateral displacement arrays with different post shapes
AU2019414140B2 (en) A method of microfluidic particle separation enhancement and the device thereof
US20140234892A1 (en) Microfluidic device for separating cells from a fluid
CN209636230U (zh) 微流控芯片及捕获单一目标物的装置
Loutherback Microfluidic Devices for High Throughput Cell Sorting and Chemical Treatment
CN209292323U (zh) 微流控芯片及分离粒子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803

Address after: Room 101, No. 37, Lane 1566, Guoquan North Road,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0082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Xingesai Bio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93 no.301-9, 3rd floor, building 2, zone B, central liquid cooling and heating source environmental system industrial base project, No.80 xingshikou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YITIAN JIARUI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