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551161U - 烹饪锅具及烹调器 - Google Patents

烹饪锅具及烹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551161U
CN208551161U CN201820549808.9U CN201820549808U CN208551161U CN 208551161 U CN208551161 U CN 208551161U CN 201820549808 U CN201820549808 U CN 201820549808U CN 208551161 U CN208551161 U CN 2085511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t body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silica gel
measurement component
gel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54980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宇
袁勇
赵礼荣
王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54980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5511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5511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5511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锅具及烹调器,该烹饪锅具包括锅体(1)以及用于检测锅体(1)的锅底温度的第一测温组件(21),第一测温组件(21)的采温端(211)位于锅体(1)的锅底(101),锅体(1)的锅底(101)还设置有硅胶件(3),且硅胶件(3)至少覆盖第一测温组件(21)的采温端(211),从而通过硅胶件对第一测温组件进行防护和固定,同时硅胶件起到了较好的减震作用,有效降低了锅具在加热过程中发出的噪音。

Description

烹饪锅具及烹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烹饪锅具及烹调器。
背景技术
电磁炉具有加热快速、无明火、安全方便等优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认可。人们通常将烹饪锅具放置在电磁炉上进行烹饪。
电磁炉主要包括:底壳和位于底壳顶部的面板,底壳内设有线圈盘、电路板等。电磁炉一般都有烧水、煮粥、煲汤等功能,精确控温可以使电磁炉更好的实现这些功能。为了实现电磁炉等加热装置对烹饪锅具的精确控温,现有技术的烹饪锅具主要包括:锅体以及设置在锅体上的测温组件,测温组件的采温端位于锅体的锅底,用于检测锅体的锅底温度。烹饪时,将烹饪锅具放置在电磁炉上,通过测温组件采集锅底的温度,然后使电磁炉根据测温组件测得的温度调节电磁炉的加热功率、加热时间等,从而实现电磁炉对烹饪锅具的控温。
但是,由于上述烹饪锅具的测温组件的采温端显露在锅体的锅底,测温组件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发生损坏,尤其是锅具需要经常清洗,长时间使用后,测温组件容易生锈,从而影响测温组件的准确测温,影响电磁炉的温控精度。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锅具及烹调器,能够对测温组件进行有效防护,以保证测温精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锅具,包括锅体以及用于检测所述锅体的锅底温度的第一测温组件,所述第一测温组件的采温端位于所述锅体的锅底,所述锅体的锅底还设置有硅胶件,且所述硅胶件至少覆盖所述第一测温组件的采温端。
本实用新型的烹饪锅具,通过在锅体的锅底上设置硅胶件,且使硅胶件至少覆盖第一测温组件的采温端,从而通过硅胶件对第一测温组件的采温端进行防护和固定,避免采温端受外界环境影响而生锈或损坏,提高了第一测温组件的稳定性,为测温组件的准确测温提供了保障;而且,硅胶件起到了有效的隔热效果,减少了锅体的热量向电磁炉面板的传递,提高了加热效率,同时硅胶件起到了防滑作用,可防止锅体在电磁炉或者桌面上滑动,提高了锅体的稳定性和使用安全性,防止烫伤等情况发生;另外,由于硅胶件自身具有一定的弹性,硅胶件能够起到较好的减震作用,有效地降低锅具在加热过程中发出的噪音,而且在放置锅体时,硅胶件的存在降低了锅体与桌面或电磁炉面板之间接触而产生的噪音,从而大大提升了用户烹饪体验。
可选的,所述硅胶件至少覆盖在所述锅体的整个锅底的外表面。
通过使硅胶件至少覆盖锅体的整个锅底的外表面,在实现对第一测温组件进行有效保护的同时,提高了锅体锅底的平整性,使得锅体的放置更加平稳,进一步提高了锅具的外观美感;而且使得隔热效果更好,进一步减少了锅体的热量向电磁炉面板的传递,进一步提高了加热效率。
可选的,所述硅胶件通过注塑的方式固定在所述锅体上;
或者,所述硅胶件粘接在所述锅体上。
这样在制作时,可先将第一测温组件放置或者固定在锅体的底部,然后在锅体的底部注塑硅胶,使硅胶至少将第一测温组件的采温端覆盖,硅胶固化后即形成为硅胶件,从而使得硅胶件不易从锅体上松脱,提高了硅胶件与锅体之间连接的可靠性,进而提高了第一测温组件的采温端的稳定性,装配方便且固定可靠。
或者,使用自带粘性的硅胶件,这样硅胶件可通过自身的粘性固定在锅体上,同时对第一测温组件进行固定;或者,使用不带粘性的硅胶件,将硅胶件、第一测温组件和锅体装在一起,然后通过模具采用流胶将锅体、第一测温组件和硅胶件粘接为一个整体,装配方便且可靠。
可选的,所述硅胶件的面向所述锅体的锅底的一面上具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测温组件的采温端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
通过在硅胶件上设置第一凹槽,通过第一凹槽对第一测温组件的采温端进行定位,提高了装配的便捷性以及第一测温组件的稳定性,而且使得硅胶件、第一测温组件以及锅体之间的结合更加紧密。
可选的,所述硅胶件的面向所述锅体的锅底的一面上具有朝向所述锅体凸起的至少两条间隔设置的加强筋,相邻的两条所述加强筋之间形成为所述第一凹槽。
这样在提高硅胶件自身强度的同时,对第一测温组件的采温端进行了有效定位。
可选的,所述第一测温组件的采温端被所述硅胶件压紧在所述锅体的锅底上。
通过硅胶件将第一测温组件的采温端压紧在锅体的锅底上,使采温端与锅体紧密接触,进一步提高了测温精度。
可选的,所述锅体的锅底开设有可容纳所述第一测温组件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一测温组件的采温端位于所述第二凹槽中,所述硅胶件至少覆盖所述第二凹槽。
通过在锅体的锅底上设置凹槽,在装配时,将第一测温组件的采温端置于凹槽中,使采温端得以有效定位,然后将硅胶件覆盖凹槽,对采温端进行防护和进一步加固。
可选的,所述硅胶件的厚度范围为0.5mm~5mm。
通过将硅胶件的厚度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在保证硅胶件的减震降噪作用以及对第一测温组件进行防护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
可选的,所述锅体的外侧壁上设置有保护件。
这样可通过保护件对锅体的侧壁进行保护,能够提高锅体的隔热防烫效果,而且可以提高锅体的外观美感,或者,当锅体侧壁上设置有零部件时,可通过保护件对零部件进行保护。
可选的,所述保护件为所述硅胶件的部分沿所述锅体的外侧壁向上延伸而形成。
这样使得制作和安装都比较方便,且进一步提高了锅具的外观美感。
可选的,所述保护件为塑胶件;
所述锅体的至少一侧具有手柄,所述塑胶件为与所述手柄一体注塑并沿所述锅体的外侧壁向下延伸而形成。
通过将保护件设置为塑胶件,同样可实现对锅体的外侧壁以及位于锅体外侧壁上的零部件进行保护。
通过使塑胶件为与手柄一体注塑并沿锅体外侧壁向下延伸而形成,即,在制作手柄时,一体注塑成型塑胶件,制作和安装都比较方便。
可选的,所述保护件的高度不小于50mm。
可选的,所述第一测温组件的连接端沿着所述锅体的外侧壁向上延伸,以与所述烹饪锅具的控制板电连接,所述保护件至少覆盖在所述第一测温组件的位于锅体外侧壁的部分的外侧。
通过使第一测温组件的连接端沿着锅体的外侧壁向上延伸,使得第一测温组件的走线更加方便且整齐,同时通过保护件对第一测温组件的位于锅体外侧壁的部分进行覆盖,以对第一测温组件的该部分进行保护,防止该部分受外界环境影响而损坏,且提高了锅具的外观美感。
可选的,所述锅体的外侧壁上还设置有用于检测所述锅体的侧壁温度的第二测温组件。
这样通过在锅体上设置第一测温组件和第二测温组件,使得电磁炉内的控制器结合第一测温组件采集到的温度信号和第二测温组件采集到的温度信号对锅具进行控温,以进一步提高温控精度,当锅体内液体很少或者干烧时,第一测温组件能够及时感应到锅底的温度,以防止干烧或者及时阻止干烧;当锅内正常烹饪食物时,由于固体食材沉淀覆盖住内部锅底,导致热对流交换不畅,此时第一测温组件采集到的温度比实际锅内温度大,采温不准确,此时位于锅体侧壁的第二测温组件检测到的温度能更准确地反映锅内食物的实际温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温控精度。
可选的,所述保护件至少覆盖在所述第二测温组件的外侧。
这样可通过保护件对第二测温组件进行保护,提高了第二测温组件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可选的,所述锅体的至少一侧具有手柄,所述烹饪锅具的控制板设置在所述手柄内,所述第一测温组件的连接端沿着所述锅体的外侧壁向上延伸至所述手柄中,以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
通过手柄可方便地将锅体端起或放下,同时将与第一测温元件电连接的控制板设置在手柄中,对控制板进行了有效保护,不仅有效利用了手柄的内部空间,而且使得第一测温组件与控制板之间的走线更加方便、合理。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调器,包括电磁炉以及如上所述的烹饪锅具,所述烹饪锅具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测温组件电连接的控制板,所述电磁炉内设置有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的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的烹调器,通过在锅体的锅底上设置硅胶件,且使硅胶件至少覆盖第一测温组件的采温端,从而通过硅胶件对第一测温组件的采温端进行防护和固定,避免采温端受外界环境影响而生锈或损坏,提高了第一测温组件的稳定性,为测温组件的准确测温提供了保障;而且,硅胶件起到了有效的隔热效果,减少了锅体的热量向电磁炉面板的传递,提高了加热效率,同时硅胶件起到了防滑作用,可防止锅体在电磁炉或者桌面上滑动,提高了锅体的稳定性和使用安全性,防止烫伤等情况出现;另外,由于硅胶件自身具有一定的弹性,硅胶件能够起到较好的减震作用,有效地降低锅具在加热过程中发出的噪音,而且在放置锅体时,硅胶件的存在降低了锅体与桌面或电磁炉面板之间接触而产生的噪音,从而大大提升了用户烹饪体验。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锅体底部未设置硅胶件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结构***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A向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结构示意图二;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结构***图二;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锅体底部未设置硅胶件时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调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锅体;
101—锅底;
102—外侧壁;
11—手柄;
21—第一测温组件;
211—采温端;
212—连接端;
22—第二测温组件;
3—硅胶件;
30—第一凹槽;
31—保护件;
4—控制板;
5—电磁炉;
51—底壳;
52—面板;
53—线圈盘;
54—接收模块;
55—控制器;
h—高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锅体底部未设置硅胶件时的结构示意图一。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结构***图一。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A-A向的剖视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调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至图5、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烹饪锅具,该烹饪锅具可应用在电磁炉上。
该烹饪锅具具体可包括:锅体1以及锅盖(图中未示出)。锅盖盖设在锅体1上。需要说明的是,在烹饪时,可以使用锅盖,也可以不使用锅盖。具体实现时,可以在锅体1的至少一侧设置手柄11,通过手柄11可方便地将锅体1端起或者放下。在本实施例中,锅体1的两侧分别设置一个手柄11,当然,手柄11也可以仅设置一个。
为了实现电磁炉等加热装置对该烹饪锅具的精确控温,该烹饪锅具还包括第一测温组件21、与第一测温组件21电连接的控制板4。其中,第一测温组件21的采温端211位于锅体1的锅底101,第一测温组件21的连接端212与控制板4电连接,第一测温组件21用于检测锅体1的锅底的温度。
以将该烹饪锅具使用在电磁炉上为例进行说明:在烹饪时,将盛装有食材的烹饪锅具放置在电磁炉5的面板52上,给电磁炉5通电,即会有高频的电流流过电磁炉5内的线圈盘53,产生的磁力线切割锅体1,从而在锅体1的底面形成无数小涡流,从而对锅体1进行加热。通过第一测温组件21直接采集锅底的温度,然后将温度信号传递至控制板4,控制板4接收到该温度信号后,将其传递至电磁炉5内的控制器55,控制器55根据接收到的温度信号进行加热功率、加热时间等的调整,从而实现电磁炉5对该烹饪锅具的精确控温。
具体地,当锅体1内的液体很少或者发生干烧时,锅底的温度会骤升,由于第一测温组件21的采温端211位于锅体1的锅底,第一测温组件21能够及时感应到锅底的温度,当第一测温组件21检测到锅底的温度达到或者超过预设阈值时,向控制板4发送信号,控制板4将该信号传输至电磁炉5内的控制器55,控制器55接收到该信号后立即控制电磁炉停止加热,从而防止锅具干烧或者及时阻止干烧情况发生。其中,预设阈值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测温组件21具体为热电偶,热电偶测温准确且灵敏度高。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现方式中,第一测温组件21也可以为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NegativeTemperature Coefficient,简称NTC)或者其他能够进行测温的电子器件。
为了对第一测温组件21的采温端211进行防护,防止其受外界环境影响而生锈或损坏,进而导致测温不准确,基于此,在本实施例中,锅体1的锅底101上还设置有硅胶件3,硅胶件3至少覆盖第一测温组件21的采温端211。也就是说,通过锅体1上的硅胶件3对第一测温组件21的采温端211进行防护和固定,避免其受外界环境影响而生锈或损坏,从而提高第一测温组件21的稳定性,为第一测温组件21准确测温提供保障。
同时,由于锅体1的锅底有硅胶件3存在,硅胶件3起到了有效的隔热效果,减少了锅体1的热量向电磁炉面板的传递,提高了加热效率;同时,硅胶件3起到了防滑作用,可防止锅体1在电磁炉面板或者桌面上滑动,提高了锅体1的稳定性和使用安全性,防止烫伤的情况发生。另外,由于硅胶件3自身具有一定的弹性,硅胶件3能够起到较好的减震作用,有效地降低锅具在加热过程中发出的噪音。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不仅能够在电磁炉5上使用,也可以在电陶炉等利用电磁加热方式进行加热的器具上使用。
本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通过在锅体1的锅底101上设置硅胶件3,且使硅胶件3至少覆盖第一测温组件21的采温端211,从而通过硅胶件3对第一测温组件21的采温端211进行防护和固定,避免其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生锈或损坏,提高了第一测温组件21的稳定性,为测温组件的准确测温提供了保障;而且,硅胶件3起到了有效的隔热效果,减少了锅体1的热量向电磁炉面板的传递,提高了加热效率,同时硅胶件3起到了防滑作用,可防止锅体1在电磁炉或者桌面上滑动,提高了锅体1的稳定性和使用安全性,防止烫伤等情况发生;另外,由于硅胶件3自身具有一定的弹性,硅胶件3能够起到较好的减震作用,有效地降低锅具在加热过程中发出的噪音,而且在放置锅体时,硅胶件3的存在降低了锅体1与桌面或电磁炉面板之间接触而产生的噪音,从而大大提升了用户烹饪体验。
参照图3所示,硅胶件3可至少覆盖在锅体1的整个锅底101的外表面上。这样在实现对第一测温组件21进行有效保护的同时,提高了锅体1底部的平整性,使得锅体1的放置更加平稳,进一步提高了锅具的外观美感;而且使得隔热效果更好,进一步减少了锅体1的热量向电磁炉面板的传递,进一步提高了加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现方式中,硅胶件3也可以覆盖在锅体1的部分锅底101上,比如,硅胶件3为环形,这样既能够将第一测温组件21的采温端211覆盖住,也可以保证锅底的平稳性。
在本实施例中,硅胶件3具体通过注塑的方式固定在锅体1上。比如,可先将第一测温组件21直接放置或固定(比如粘接)在锅体1的底部,然后在锅体1的底部注塑硅胶,使硅胶至少将第一测温组件21的采温端211覆盖,硅胶固化后即形成为硅胶件3,从而使得硅胶件3不易从锅体1上松脱,提高了硅胶件3与锅体1之间连接的可靠性,进而提高了第一测温组件21的采温端的稳定性,装配方便且固定可靠。
在其他实现方式中,硅胶件3也可以粘接在锅体1上。这里的粘接具体包括两种方式,第一种:硅胶件3为自带粘力的硅胶件,比如,硅胶件3的一面具有粘力,在装配时,先将第一测温组件21直接放置或粘接在锅体1的锅底101的对应位置,使硅胶件3带粘力的一面朝向锅体1的锅底101,将硅胶件3覆盖在第一测温组件21的采温端211上,从而将锅体1、第一测温组件21和硅胶件3固定为一个整体。第二种:硅胶件3自身不带粘力,在装配时,可先将硅胶件3覆盖在第一测温组件21上,然后通过模具流胶将锅体1、第一测温组件21、硅胶件3结合成一个整体。当然,硅胶件3也可以通过铆钉等固定在锅体1的外表面上,本实用新型对其固定方式并不限于此。
其中,硅胶件3的面向锅体1的锅底101的一面上具有第一凹槽30,第一测温组件21的采温端211位于第一凹槽30内。通过在硅胶件3上设置第一凹槽30,通过第一凹槽30对第一测温组件21的采温端211进行定位,提高了装配的便捷性以及第一测温组件21的稳定性,而且使得硅胶件3、第一测温组件21以及锅体1之间的结合更加紧密。
具体地,硅胶件3的面向锅体1的锅底101的一面上具有朝向锅体1凸起的至少两条间隔设置的加强筋,相邻的两条加强筋之间形成为上述的第一凹槽30,这样在提高硅胶件3自身强度的同时,对第一测温组件21的采温端211进行了有效定位。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加强筋,而是直接在硅胶件3的面向锅体1的锅底101的一面上开设第一凹槽30。
或者,也可以是,锅体1的锅底101上开设有可容纳第一测温组件21的第二凹槽(图中未示出),第一测温组件21的采温端211位于第二凹槽中,硅胶件3至少覆盖第二凹槽。通过在锅体1的锅底101上设置第二凹槽,在装配时,将第一测温组件21的采温端211置于第二凹槽中,使采温端211得以有效定位,然后将硅胶件3覆盖第二凹槽,对采温端211进行防护和进一步加固。其中,硅胶件3可以覆盖在第二凹槽的外侧,也可以覆盖在第二凹槽的内侧,只要能够将位于第二凹槽内的第一测温组件21覆盖住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较为优选的,第一测温组件21的采温端211被硅胶件3压紧在锅体1的锅底101上。通过硅胶件3将第一测温组件21的采温端压紧在锅体1的锅底101上,使得采温端211与锅体1紧密接触,进一步提高了测温精度。
具体实现时,可将硅胶件3的厚度设置在0.5mm~5mm之间。为了保证减震效果,可将硅胶件3做的厚一些,但做的较厚会导致制作成本增大,本实施例通过将硅胶件3的厚度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在保证硅胶件3的减震降噪作用以及对第一测温组件21进行防护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
进一步地,锅体1的外侧壁102上设置有保护件31。可通过保护件31对锅体1的外侧壁进行保护,能够提高锅体1的隔热防烫效果,而且可以提高锅体1的外观美感,或者,当锅体1外侧壁上设置有零部件时,可通过保护件31对零部件进行保护。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测温组件21的连接端212沿着锅体1的外侧壁102向上延伸,以与烹饪锅具的控制板4电连接,保护件31至少覆盖在第一测温组件21的位于锅体1外侧壁102的部分的外侧。通过使第一测温组件21的连接端212沿着锅体1的外侧壁102向上延伸,使得第一测温组件21的走线更加方便且整齐,同时通过保护件31对第一测温组件21的位于锅体1外侧壁102的部分进行覆盖,以对第一测温组件21的该部分进行保护,防止该部分受外界环境影响而损坏,且提高了锅具的外观美感。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板具体设置在手柄11内,第一测温组件21的连接端212沿着锅体1的外侧壁102向上延伸至手柄11中,以与控制板4电连接。通过将与测温元件电连接的控制板设置在手柄11中,对控制板4进行了有效保护,不仅有效利用了手柄11的内部空间,而且使得第一测温组件21与控制板4之间的走线更加方便、合理。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控制板4也可以不设置在手柄11内,而是在锅体1的一侧设置安装盒,将控制板4安装在安装盒内。
继续参照图1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保护件31具体为硅胶件3的部分沿锅体1的外侧壁102向上延伸而形成。即,硅胶件3和保护件31一体成型,这样使得制作和安装都比较方便,且进一步提高了锅具的外观美感。具体实现时,可以将保护件31的高度h设置为不小于50mm,以保证保护件31对第一测温组件21的位于锅体1外侧壁的部分进行有效覆盖。
在本实施例中,保护件31具体为两个,其中一个保护件31覆盖在第一测温组件21的位于锅体1外侧壁102的部分的外侧。将保护件31设置为两个,且两个保护件31对称设置在锅体1的两侧,可进一步提高锅具的外观美感。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保护件31也可以为设置在锅体1的外侧壁上的耐高温塑胶件,比如塑胶壳或塑胶盖。进一步地,手柄11一般由塑胶材质制成,保护件31具体可以为与手柄11一体注塑并沿锅体1的外侧壁102向下延伸而形成。
具体实现时,硅胶件3可以做成不同的颜色,从而进一步提高锅具的外观美感。
具体实现时,可以在手柄11内设置与控制板4电连接的发射模块,同时在电磁炉5内设置与控制器55电连接的接收模块54,发射模块与接收模块54电连接,控制板通过发射模块将采集到的温度信号发送至接收模块54,由接收模块54将温度信号传输至控制器55。需要说明的是,发射模块可以直接集成在控制板上,接收模块54可以直接集成在控制器55上。当然,发射模块和接收模块54也可以是单独的模块,只要能够实现控制板与控制器55之间正常的信号传输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发射模块为无线发射模块,接收模块54为无线接收模块,也就是说,通过无线连接的方式实现发射模块和接收模块54之间的信号传输,信号传输顺畅且可靠,而且使整个烹饪锅具的外观更加简洁。
此外,还可以在锅体1的底部设置电磁感应线圈(图中未示出),将电磁感应线圈与控制板电连接,当电磁炉的线圈盘通电时,产生的磁力线在切割锅体1的同时,会切割到电磁感应线圈,使电磁感应线圈上产生电流,从而通过电磁感应线圈为控制板供电,使磁力线得以有效利用,无需在锅体上设置电池等供电装置,省去了更换电池的麻烦,节约能源且环保。
其中,电磁感应线圈具体可以设置在锅体1的锅底和硅胶件3之间。或者,也可以是,电磁感应线圈嵌设在硅胶件3中,同时,使电磁感应线圈的连接端从硅胶件3中伸出,以与控制板4电连接。
实施例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结构示意图二。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结构***图二。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锅体底部未设置硅胶件时的结构示意图二。参照图6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另一种结构的烹饪锅具。
在本实施例中,锅体1的外侧壁102上还设置有第二测温组件22。具体地,第二测温组件22用于检测锅体1侧壁的温度,第二测温组件22的连接端与控制板4电连接。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烹饪锅具包括第一测温组件21和第二测温组件22,第一测温组件21用于检测锅体1的锅底的温度,第二测温组件22用于检测锅体1的侧壁的温度。在烹饪过程中,第一测温组件21和第二测温组件22同时工作,当锅体1内的液体很少时或者发生干烧时,锅底的温度会骤升,由于第一测温组件21的采温端211位于锅体1的锅底,第一测温组件21能够及时感应到锅底的温度,当第一测温组件21检测到锅底的温度达到或者超过预设阈值时,向控制板4发送信号,控制板4将该信号传输至电磁炉5内的控制器55,控制器55接收到该信号后立即控制电磁炉停止加热,从而防止锅具干烧或者及时阻止干烧情况发生。而当锅内正常烹饪食物时,由于固体食材沉淀覆盖住内部锅底,导致热对流交换不畅,此时第一测温组件21采集到的温度比实际锅内温度大,采温不准确,此时位于锅体1侧壁的第二测温组件22检测到的温度能更准确地反映锅内食物的实际温度,从而通过设置两个测温组件进一步提高了温控精度。具体地,将第一测温组件21采集到的温度信号称之为第一温度信号,将第二测温组件22采集到的温度信号称之为第二温度信号,也就是说,控制器55具体根据第一温度信号和第二温度信号控制加热时间、加热功率等。
其中,第二测温组件22具体可以为热电偶,热电偶测温准确且灵敏度高。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现方式中,第二测温组件22也可以为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NegativeTemperature Coefficient,简称NTC)或者其他能够进行测温的电子器件。
其中,可以在锅体1的外侧壁102上开设可容纳第二测温组件22的凹槽,以对第二测温组件22进行有效定位,提高第二测温组件22的稳定性,为准确测温提供保障。
进一步地,锅体1的外侧壁102上还设置有保护件31。保护件31至少覆盖在第二测温组件22的外侧,通过保护件31对第二测温组件22进行保护,提高了第二测温组件22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保护件31具体为硅胶件3的部分沿锅体1的外侧壁102向上延伸而形成。即,硅胶件3和保护件31一体成型,通过硅胶件3同时对第一测温组件21和第二测温组件22进行保护,这样使得制作和安装都比较方便,且进一步提高了锅具的外观美感。其中,保护件31可以具体设置为两个,其中一个保护件31覆盖在第二测温组件22的外侧。将保护件31设置为两个,且两个保护件31对称设置在锅体1的两侧,可进一步提高锅具的外观美感。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保护件31也可以是手柄11的部分向下延伸而形成。或者,保护件31为设置在锅体1的外侧壁上的耐高温塑胶壳或塑胶盖。当然,也可以不设置保护件31。
在本实施例中,保护件31可将第一测温组件21的位于锅体1外侧壁102的部分以及第二测温组件22同时覆盖住,这样使得整个锅具的走线更加整齐,外观更美。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的保护件和实施例一中的保护件指的是同一个保护件。
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是,第一测温组件21的位于锅体1外侧壁的部分和第二测温组件22处于不同位置,第二测温组件22的外侧以及第一测温组件21的位于锅体1的外侧壁的部分的外侧各自覆盖一个保护件31。
其他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相同,并能达到相同或类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具体可参照实施例一的描述。
实施例三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调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烹调器,该烹调器包括电磁炉5和烹饪锅具。
本实施例中的烹饪锅具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提供的烹饪锅具的结构相同,并能达到相同或类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具体可参照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描述。
其中,电磁炉5包括:底壳51和位于底壳51顶部的面板52,底壳51内设有线圈盘53、电路板、控制器55等。面板52可以是玻璃面板,也可以是陶瓷面板,本实用新型对面板52的材质不作限定。其中,控制器55与烹饪锅具的控制板4电连接。
示例性的,利用电磁炉5进行烹饪时,将盛装有食材的锅具放置在面板52上,给电磁炉5通电,此时会有高频的电流通过线圈盘53上的线圈,从而产生无数封闭的磁场力,磁力线切割面板52上的烹饪锅具,在烹饪锅具的底面产生无数小涡流,从而对烹饪锅具进行加热。
当锅体1上仅设置有第一测温组件21时,电磁炉5工作过程中,第一测温元件21检测锅体1的锅底温度,并将检测到的温度信号传递至手柄11上的控制板4,然后控制板4将该温度信号传递至电磁炉5内的控制器55上,从而使电磁炉5的控制器55根据接收到的温度信号控制锅具的温度,实现电磁炉5的精确控温,避免干烧等情况发生。当锅体1上设置有第一测温组件21和第二测温组件22时,控制器55根据第一测温组件21采集到的温度信号和第二测温组件22采集到的温度信号对锅具进行控温,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温控精度。
本实施例提供的烹调器,通过在其烹饪锅具的锅体1的锅底101上设置硅胶件3,且使硅胶件3至少覆盖第一测温组件21的采温端211,从而通过硅胶件3对第一测温组件21的采温端211进行防护和固定,避免其受外界环境影响而生锈或损坏,提高了第一测温组件的稳定性,为测温组件的准确测温提供了保障;而且,硅胶件3起到了有效的隔热效果,减少了锅体1的热量向电磁炉面板的传递,提高了加热效率,同时硅胶件3起到了防滑作用,可防止锅体1在电磁炉或者桌面上滑动,提高了锅体1的稳定性和使用安全性,防止烫伤等情况发生;另外,由于硅胶件3自身具有一定的弹性,硅胶件3能够起到较好的减震作用,有效地降低锅具在加热过程中发出的噪音,而且在放置锅体时,硅胶件3的存在降低了锅体1与桌面或电磁炉面板之间接触而产生的噪音,从而大大提升了用户烹饪体验。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5)

1.一种烹饪锅具,包括锅体(1)以及用于检测所述锅体(1)的锅底温度的第一测温组件(21),所述第一测温组件(21)的采温端(211)位于所述锅体(1)的锅底(101),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1)的锅底(101)还设置有硅胶件(3),且所述硅胶件(3)至少覆盖所述第一测温组件(21)的采温端(2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硅胶件(3)至少覆盖在所述锅体(1)的整个锅底(101)的外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硅胶件(3)通过注塑的方式固定在所述锅体(1)上;
或者,所述硅胶件(3)粘接在所述锅体(1)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硅胶件(3)的面向所述锅体(1)的锅底(101)的一面上具有第一凹槽(30),所述第一测温组件(21)的采温端(211)位于所述第一凹槽(30)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硅胶件(3)的面向所述锅体(1)的锅底(101)的一面上具有朝向所述锅体(1)凸起的至少两条间隔设置的加强筋,相邻的两条所述加强筋之间形成为所述第一凹槽(3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测温组件(21)的采温端(211)被所述硅胶件(3)压紧在所述锅体(1)的锅底(101)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1)的锅底(101)开设有可容纳所述第一测温组件(21)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一测温组件(21)的采温端(211)位于所述第二凹槽中,所述硅胶件(3)至少覆盖所述第二凹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硅胶件(3)的厚度范围为0.5mm~5mm。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1)的外侧壁(102)上设置有保护件(3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件(31)为所述硅胶件(3)的部分沿所述锅体(1)的外侧壁(102)向上延伸而形成;
或者,所述保护件(31)为塑胶件,
所述锅体(1)的至少一侧具有手柄(11),所述塑胶件为与所述手柄(11)一体注塑并沿所述锅体(1)的外侧壁(102)向下延伸而形成;
所述保护件(31)的高度(h)不小于50mm。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测温组件(21)的连接端(212)沿着所述锅体(1)的外侧壁(102)向上延伸,以与所述烹饪锅具的控制板(4)电连接,所述保护件(31)至少覆盖在所述第一测温组件(21)的位于锅体(1)外侧壁(102)的部分的外侧。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1)的外侧壁(102)上还设置有用于检测所述锅体(1)的侧壁温度的第二测温组件(22)。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件(31)至少覆盖在所述第二测温组件(22)的外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1)的至少一侧具有手柄(11),所述烹饪锅具的控制板(4)设置在所述手柄(11)内,所述第一测温组件(21)的连接端(212)沿着所述锅体(1)的外侧壁(102)向上延伸至所述手柄(11)中,以与所述控制板(4)电连接。
15.一种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磁炉(5)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烹饪锅具,所述烹饪锅具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测温组件(21)电连接的控制板(4),所述电磁炉(5)内具有与所述控制板(4)电连接的控制器(55)。
CN201820549808.9U 2018-04-18 2018-04-18 烹饪锅具及烹调器 Active CN2085511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549808.9U CN208551161U (zh) 2018-04-18 2018-04-18 烹饪锅具及烹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549808.9U CN208551161U (zh) 2018-04-18 2018-04-18 烹饪锅具及烹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551161U true CN208551161U (zh) 2019-03-01

Family

ID=654807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549808.9U Active CN208551161U (zh) 2018-04-18 2018-04-18 烹饪锅具及烹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551161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E1028749B1 (de) * 2020-10-28 2022-05-23 Miele & Cie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Kochsystems, Kochgeschirr und Steuereinrichtung
BE1028748B1 (de) * 2020-10-28 2022-05-24 Miele & Cie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Kochsystems, Kochgeschirr und Steuereinrichtung
EP3992531A3 (de) * 2020-10-28 2022-10-19 Miele & Cie. KG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kochsystems, kochgeschirr und steuereinrichtung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E1028749B1 (de) * 2020-10-28 2022-05-23 Miele & Cie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Kochsystems, Kochgeschirr und Steuereinrichtung
BE1028748B1 (de) * 2020-10-28 2022-05-24 Miele & Cie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Kochsystems, Kochgeschirr und Steuereinrichtung
EP3992531A3 (de) * 2020-10-28 2022-10-19 Miele & Cie. KG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kochsystems, kochgeschirr und steuereinrichtu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551161U (zh) 烹饪锅具及烹调器
CN201067347Y (zh) 精确控温装置
CN203619308U (zh) 精确感应内锅温度的锅具
CN203454224U (zh) 一种电磁炉
CN109222618A (zh) 烹调器的控制方法和烹调器
CN108720550A (zh) 烹饪用锅具及烹饪控制方法
CN107912962A (zh) 用于烹饪器具的烹饪方法
CN208610634U (zh) 烹饪锅具及烹调器
CN203555530U (zh) 一种安全测温的电热锅
CN208740625U (zh) 烹饪器具
CN109744856A (zh) 无线测温装置、无线测温锅具及无线测温锅灶***
CN204105719U (zh) 电压力器具的煲盖和电压力器具
CN208425894U (zh) 烹饪锅具及烹调器
CN208740642U (zh) 烹饪锅具及烹调器
CN208463876U (zh) 烹饪锅具及烹调器
CN205807541U (zh) 电磁炉组件
CN208925810U (zh) 烹饪锅具及烹调器
CN208170456U (zh) 电磁烹饪套装
CN208524517U (zh) 烹饪锅具及烹调器
CN208740624U (zh) 烹饪器具
CN208551118U (zh) 烹饪锅具及烹调器
CN208524507U (zh) 烹饪锅具及烹调器
CN208286831U (zh) 一种内锅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08463620U (zh) 烹饪锅具及烹调器
CN208551117U (zh) 烹饪锅具及烹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