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416981U - 带有自动排液功能的立式液下泵 - Google Patents

带有自动排液功能的立式液下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416981U
CN208416981U CN201821146362.1U CN201821146362U CN208416981U CN 208416981 U CN208416981 U CN 208416981U CN 201821146362 U CN201821146362 U CN 201821146362U CN 208416981 U CN208416981 U CN 2084169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mp
impeller
liquid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pump c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14636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温询
张宏中
刘磊
罗绍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Pump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Pump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Pump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Pump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14636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4169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4169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4169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有自动排液功能的立式液下泵,包括泵壳和竖直的泵轴,泵壳包括上下扣合的泵盖和泵体;泵轴的上端连接电动机,下端穿过泵盖并与泵壳内的叶轮连接,泵体的下表面开设有入水口,入水口向上延伸并与泵壳内与叶轮对应的叶轮周向甩水空间连通,叶轮周向甩水空间的下表面为朝向入水口逐渐降低的倾斜面;泵盖的上表面为以泵轴穿过位置为中心向四周放坡而成的倾斜面;泵盖上供泵轴穿过的孔的内壁与孔内对应的转子之间具有间隙。本实用新型从多方面考虑了余留流质的自动排除并匹配了对应构造,泵从泵送流质中提出时,余留流质在重力作用下全部自动排除;无需专门进行排水操作,避免工序遗漏;保证了后续工作顺畅,保障了人身安全。

Description

带有自动排液功能的立式液下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非变容式泵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有自动排液功能的立式液下泵。
背景技术
离心泵是靠叶轮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来输送流体的泵,流体从入水口被吸入,从出水口被泵出。工作时,泵轴带动泵壳内的叶轮高速旋转,在离心力作用下,流体在泵壳的与叶轮对应的叶轮周向甩水空间内被甩向叶轮外缘,经泵壳的与叶轮周向甩水空间连通的蜗壳式吐出流道从出水口被泵出,叶轮中心处,则因流体被甩出后形成负压区,外界的流体在压力作用下从入水口被吸入,叶轮不停转动,使得流体在叶轮的作用下不断吸入与吐出,达到输送流体的目的。
立式液下泵的原理与上述原理相同,参见附图3的现有立式液下泵,只是其泵轴1是呈竖直方向的,工作时其整个泵壳2需置于泵送的液体中,而在大修或其它需要将泵壳2从液体中取出的情况时,取出后的泵通常带有大量对应液体,排不干净,给后续拆解维护维修等工作造成困难,特别是在泵送液体为有毒、易结晶凝固或有辐照的流体介质时,更加麻烦,甚至对操作人员的身体造成损害。其实,根据水往低处流的原理,只要将取出后的立式液下泵从多角度反复倾斜、摇晃,就可以使泵带出的余留流质排出,但操作人员往往因为麻烦或直接就忽略了该操作,直到造成拆解维护维修工作困难甚至造成身体损害后才感到追悔莫及,所以,有必要设置带自排液功能的立式液下泵。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带有自动排液功能的立式液下泵,避免立式液下泵的泵壳从液体中取出后,带有大量余留液体不易排出给后续工作带来困难的问题,取得无需专门进行排水操作即可自动排出余液,保证后续工作顺畅和保障操作人员人身安全的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带有自动排液功能的立式液下泵,包括泵壳和竖直的泵轴,所述泵壳包括上下扣合的泵盖和泵体;所述泵轴的上端连接电动机,下端穿过所述泵盖并与泵壳内的叶轮连接以带动叶轮转动,所述泵体的下表面开设有入水口,所述入水口向上延伸并与泵壳内与叶轮对应的叶轮周向甩水空间连通,所述叶轮周向甩水空间的下表面为朝向所述入水口逐渐降低的倾斜面以使泵壳内的余留流质能在重力作用下全部排出。
泵壳内是最容易有流质余留并且不容易被直接发现的,本发明的立式液下泵,当从泵送流质中提出时(通常为竖直向上提出),泵壳内余留的流质在重力作用下,从入水口自动全部排出,无需操作人员专门进行排水操作,避免操作工序的人为遗漏;泵壳内余留流质自动全部排出,不会给后续拆解维护维修等工作造成困难,也避免了泵送流质为有毒、易结晶凝固或有辐照的流体介质时可能对操作人员造成的身体损害,保证了后续工作的顺畅进行,对操作人员人身安全也起到保障作用。
进一步完善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泵盖的上表面为以泵轴穿过位置为中心向四周放坡而成的倾斜面以避免泵盖上积水。
这样,除了泵壳内余留流质自动排出外,同时也避免在泵壳的上部余留流质,当从泵送流质中提出时,泵壳外部的流质自动流向泵盖的四周,不会形成余留。
进一步地,所述泵盖上供泵轴穿过的孔的内壁与孔内对应的转子之间具有间隙。
这样,进一步避免不易被留意到的泵轴穿过泵盖的孔内有流质余留,流质在重力作用下从该间隙流到叶轮周向甩水空间内,再从入水口自动排出。
进一步地,所述泵盖上设有电机支架并通过所述电机支架连接所述电动机,所述电机支架为在泵轴的周向围设一圈的格栅结构以避免积水;所述电机支架内支设有连接部并通过所述连接部和轴承与泵轴连接以增加泵轴转动稳定性。
这样,可避免在部分呈封闭筒形的电机支架内有流质余留,考虑全面;电机支架内支设有连接部并通过所述连接部和轴承与泵轴连接,可增加泵轴转动时的稳定性,减小泵工作过程中的振动,即使在泵盖上供泵轴穿过的孔的内壁与孔内对应的转子之间设置间隙,而不连接轴承,也不会影响泵工作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泵壳上开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通过泵壳内的吐出流道与所述叶轮周向甩水空间连通,所述吐出流道的下表面为沿水流方向逐渐降低或逐渐升高的倾斜面以避免吐出流道内积水。
这样,兼顾考虑吐出流道中可能的余留流质,避免吐出流道中有流质余留,当从泵送流质中提出时,如果吐出流道的下表面为沿水流方向逐渐降低的倾斜面,则余留流质在重力作用下从出水口被排出,如果吐出流道的下表面为沿水流方向逐渐升高的倾斜面,则余留流质在重力作用下流到叶轮周向甩水空间内,再从入水口自动排出。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立式液下泵从吸入流动、泵壳内部空间、吐出流道、泵壳外形以及电机支架等各方面充分考虑了余留流质的自动排除,匹配了对应的构造形式,保证从泵送流质中提出时,余留流质在重力作用下,全部自动排除;无需专门进行排水操作,避免操作工序的人为遗漏;
余留流质全部自动排除,不会给后续拆解维护维修等工作造成困难,也避免了泵送流质为有毒、易结晶凝固或有辐照的流体介质时可能对操作人员造成的身体损害,保证了后续工作的顺畅进行,保障了人员的人身安全,排除了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具体实施例的带有自动排液功能的立式液下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2-具体实施例的带有自动排液功能的立式液下泵的排水路径效果图;
图3-现有立式液下泵的示意图;
其中,泵轴1,泵壳2,泵体21,入水口211,泵盖22,叶轮周向甩水空间23,出水口24,吐出流道25,叶轮3,电机支架4,连接部41,间隙5,轴承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参见图1,具体实施例的带有自动排液功能的立式液下泵,包括泵壳2和竖直的泵轴1,所述泵壳2包括上下扣合的泵盖22和泵体21;所述泵轴1的上端连接电动机(图中未示出),下端穿过所述泵盖22并与泵壳2内的叶轮3连接以带动叶轮3转动,所述泵盖22上连接有电机支架4并通过所述电机支架4连接所述电动机,所述电机支架4为在泵轴1的周向围设一圈的格栅结构以避免积水;所述泵盖22的上表面为以泵轴1穿过位置为中心向四周放坡而成的倾斜面以避免泵盖22上积水,即泵盖22的上表面为以泵轴1穿过位置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的倾斜面;所述泵体21的下表面开设有入水口211,所述入水口211向上延伸并与泵壳2内与叶轮3对应的叶轮周向甩水空间23连通,所述叶轮周向甩水空间23的下表面为朝向所述入水口211逐渐降低的倾斜面以使泵壳2内的余留流质能在重力作用下全部排出;所述泵壳2上开设有出水口24,所述出水口24通过泵壳2内的吐出流道25与所述叶轮周向甩水空间23连通,所述吐出流道25的下表面为沿水流方向逐渐降低的倾斜面以避免吐出流道25内积水。
参见图2,当从泵送流质中提出时(图下部虚线示意的是泵送流质),泵壳2内余留的流质在重力作用下,从入水口211自动全部排出,泵壳2外部的流质自动流向泵盖22的四周而排除,电机支架4为格栅结构,内部也不会有流质余留,吐出流道25内的余留流质在重力作用下从出水口24被排出;余留流质自动排除,不会给后续拆解维护维修等工作造成困难,也避免了泵送流质为有毒、易结晶凝固或有辐照的流体介质时可能对操作人员造成的身体损害,保证了后续工作的顺畅进行,保障了人员的人身安全,排除了安全隐患;同时,无需再专门进行排水操作,避免操作工序的人为遗漏。
其中,所述泵盖22上供泵轴1穿过的孔的内壁与孔内对应的转子之间具有间隙5,这样,进一步避免不易被留意到的泵轴1穿过泵盖22的孔内有流质余留,流质在重力作用下从该间隙5流到叶轮周向甩水空间23内,再从入水口211自动排出;对应的,所述电机支架4内支设有连接部41并通过所述连接部41和轴承6与泵轴1连接以增加泵轴1转动稳定性,减小泵工作过程中的振动,即使泵盖22与泵轴1之间未连接轴承6,也不会影响泵工作的稳定性。
实施时,吐出流道25可以是蜗壳式流道,不影响余留流质的排出;吐出流道25的下表面也可以为沿水流方向逐渐升高的倾斜面,当从泵送流质中提出时,余留流质则在重力作用下流到叶轮周向甩水空间23内,再从入水口211自动排出,同样达到排出效果。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5)

1.带有自动排液功能的立式液下泵,包括泵壳(2)和竖直的泵轴(1),所述泵壳(2)包括上下扣合的泵盖(22)和泵体(21);所述泵轴(1)的上端连接电动机,下端穿过所述泵盖(22)并与泵壳(2)内的叶轮(3)连接以带动叶轮(3)转动,所述泵体(21)的下表面开设有入水口(211),所述入水口(211)向上延伸并与泵壳(2)内与叶轮(3)对应的叶轮周向甩水空间(23)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周向甩水空间(23)的下表面为朝向所述入水口(211)逐渐降低的倾斜面以使泵壳(2)内的余留流质能在重力作用下全部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带有自动排液功能的立式液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盖(22)的上表面为以泵轴(1)穿过位置为中心向四周放坡而成的倾斜面以避免泵盖(22)上积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带有自动排液功能的立式液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盖(22)上供泵轴(1)穿过的孔的内壁与孔内对应的转子之间具有间隙(5)。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带有自动排液功能的立式液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盖(22)上设有电机支架(4)并通过所述电机支架(4)连接所述电动机,所述电机支架(4)为在泵轴(1)的周向围设一圈的格栅结构以避免积水;所述电机支架(4)内支设有连接部(41)并通过所述连接部(41)和轴承(6)与泵轴(1)连接以增加泵轴(1)转动稳定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带有自动排液功能的立式液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壳(2)上开设有出水口(24),所述出水口(24)通过泵壳(2)内的吐出流道(25)与所述叶轮周向甩水空间(23)连通,所述吐出流道(25)的下表面为沿水流方向逐渐降低或逐渐升高的倾斜面以避免吐出流道(25)内积水。
CN201821146362.1U 2018-07-19 2018-07-19 带有自动排液功能的立式液下泵 Active CN2084169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46362.1U CN208416981U (zh) 2018-07-19 2018-07-19 带有自动排液功能的立式液下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46362.1U CN208416981U (zh) 2018-07-19 2018-07-19 带有自动排液功能的立式液下泵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416981U true CN208416981U (zh) 2019-01-22

Family

ID=651238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146362.1U Active CN208416981U (zh) 2018-07-19 2018-07-19 带有自动排液功能的立式液下泵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41698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08860A (zh) * 2018-07-19 2018-10-26 重庆水泵厂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带有自动排液功能的立式液下泵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08860A (zh) * 2018-07-19 2018-10-26 重庆水泵厂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带有自动排液功能的立式液下泵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500148U (zh) 带有密封防堵机构的潜水轴流泵
CN207349117U (zh) 一种高效潜水泵
CN202326279U (zh) 一种可调节底座的水泵
CN204755377U (zh) 一种立式轴流泵
CN208416981U (zh) 带有自动排液功能的立式液下泵
CN109056990A (zh) 一体化泵闸站及应用
CN208982361U (zh) 一种焊接式蜗壳泵
CN104763641B (zh) 一种旋流自吸泵
CN108708860A (zh) 一种带有自动排液功能的立式液下泵
CN109654036B (zh) 一种户外使用防堵塞排污自吸泵
CN210457710U (zh) 一种用于有机纳米导电膜生产线的高效废水处理装置
CN207660844U (zh) 一种离心泵
CN109538536B (zh) 一种抗汽蚀的离心装置及其方法
CN208669615U (zh) 一种智能冷热水自吸旋涡泵
CN208804050U (zh) 一种带过滤的小型离心式排水离心泵装置
CN208900365U (zh) 一种具有密封装置的卧式联体自吸泵组
CN207686995U (zh) 无堵塞可靠型浮子泵
CN209361471U (zh) 一种新型单自由度磁悬浮离心式叶轮
CN205956005U (zh) 一种新型智能的双级无密封自控自吸泵
CN109538491A (zh) 一种具有诱导轮的多级离心泵及其安装方法
CN204941979U (zh) 一种离心水泵无底阀上水装置
CN208089562U (zh) 液压式潜水排涝泵
CN208330771U (zh) 一种用于连接直联化工离心泵叶轮与电动机的配合结构
CN215890495U (zh) 一种立式管道式离心泵
CN220201623U (zh) 一种用于河塘水体修复的mbr工艺水质循环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