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101645U - 一种天窗后玻璃加强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天窗后玻璃加强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101645U
CN208101645U CN201820420725.XU CN201820420725U CN208101645U CN 208101645 U CN208101645 U CN 208101645U CN 201820420725 U CN201820420725 U CN 201820420725U CN 208101645 U CN208101645 U CN 2081016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lass
skylight
location hole
stiffening plate
bound e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42072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夏文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42072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1016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1016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1016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oof Covering Using Slabs Or Stiff She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天窗后玻璃加强板,该天窗后玻璃加强板呈L形,具有安装立面和水平承载面,安装立面上开设有玻璃安装孔,水平承载面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玻璃定位孔和第二玻璃定位孔,第一玻璃定位孔与第二玻璃定位孔之间开设有包边定位孔。本实用新型采用PU包边一体注塑在天窗后玻璃和天窗后玻璃加强板周边,通过将原先的粘结工艺变为注塑工艺,提高了天窗后玻璃的稳定性,外观也更加美观,并通过在包边定位孔与第二玻璃定位孔之间焊接加强筋,使天窗后玻璃和天窗后玻璃加强板的连接更加牢固,提高了天窗后玻璃的安装强度,防止天窗后玻璃受到气流压力的影响发生脱落。

Description

一种天窗后玻璃加强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天窗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天窗后玻璃加强板。
背景技术
汽车天窗安装于车顶,能够有效地使车内空气流通,增加新鲜空气的进入,为车主带来健康、舒适的享受。同时汽车车窗也可以开阔视野,也常用于移动摄影摄像的拍摄需求,汽车天窗改变了传统的换气形式,风吹进来形成一股气流,将车厢内的浑浊空气抽出去,可以迅速除却车内雾气,同时还有节能的功效。
汽车天窗在生产中需要进行装配,将各个部件装配到一起。现有的天窗后玻璃装配中,天窗后玻璃固定支架一般通过胶水与玻璃之间进行粘结,这样的装配结构强度较差,当汽车在高速行驶时打开天窗,车顶内外会有气流压力差,天窗后玻璃受到气流压力的影响,容易发生脱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天窗后玻璃加强板,其能够提高天窗后玻璃的安装强度,防止天窗后玻璃受到气流压力的影响发生脱落。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天窗后玻璃加强板,所述天窗后玻璃加强板具有安装立面和水平承载面,所述安装立面上开设有玻璃安装孔,所述水平承载面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玻璃定位孔和第二玻璃定位孔,所述第一玻璃定位孔与所述第二玻璃定位孔之间开设有包边定位孔。
优选的,所述安装立面通过将安装螺栓穿过所述玻璃安装孔而与天窗后玻璃连接。
优选的,所述包边定位孔靠近所述第一玻璃定位孔设置。
所述加强筋的数量为一个,且设置在所述包边定位孔与所述第二玻璃定位孔之间。
优选的,所述加强筋的数量为两个,且均设置在所述包边定位孔与所述第二玻璃定位孔之间。
优选的,所述加强筋的数量为三个,且均设置在所述包边定位孔与所述第二玻璃定位孔之间。
优选的,所述天窗后玻璃加强板和所述天窗后玻璃的外侧设有PU包边。
优选的,所述天窗后玻璃加强板呈L形。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采用PU包边一体注塑在天窗后玻璃和天窗后玻璃加强板周边,通过将原先的粘结工艺变为注塑工艺,提高了天窗后玻璃的稳定性,同时使外观更加美观;
2、本实用新型在包边定位孔与第二玻璃定位孔之间焊接有加强筋,焊接方便,操作灵活;
3、本实用新型使天窗后玻璃和天窗后玻璃加强板的连接更加牢固,提高了天窗后玻璃的安装强度,防止天窗后玻璃受到气流压力的影响发生脱落。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天窗后玻璃加强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天窗后玻璃加强板的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天窗后玻璃加强板与天窗后玻璃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天窗后玻璃加强板和天窗后玻璃经过包边后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安装立面,2-水平承载面,3-玻璃安装孔,4-第一玻璃定位孔,5-第二玻璃定位孔,6-包边定位孔,7-加强筋,8-天窗后玻璃,9-PU包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此外,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装置、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实施例1
汽车天窗在生产中需要进行装配,将各个部件装配到一起。现有的天窗后玻璃装配中,天窗后玻璃固定支架一般通过胶水与玻璃之间进行粘结,这样的装配结构强度较差,当汽车在高速行驶时打开天窗,车顶内外会有气流压力差,天窗后玻璃受到气流压力的影响,容易发生脱落。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天窗后玻璃加强板,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天窗后玻璃加强板呈L形,具有安装立面1和水平承载面2。所述安装立面1上开设有玻璃安装孔3。所述水平承载面2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玻璃定位孔4和第二玻璃定位孔5,所述第一玻璃定位孔4和所述第二玻璃定位孔5的大小与所要定位的天窗后玻璃相适配。所述第一玻璃定位孔4和所述第二玻璃定位孔5可对所述天窗后玻璃进行准确定位,提高了所述天窗后玻璃的定位精度。
在使用时,首先通过所述第一玻璃定位孔4和所述第二玻璃定位孔5对安装在天窗后玻璃固定支架内的天窗后玻璃8进行定位,然后通过安装螺栓穿过所述玻璃安装孔3使所述天窗后玻璃8固定在所述安装立面1上,从而将所述天窗后玻璃加强板与所述天窗后玻璃8固定连接,如图3所示。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采用PU包边9一体注塑在所述天窗后玻璃8和所述天窗后玻璃加强板周边,通过将原有的粘结工艺变为注塑工艺,提高了天窗后玻璃的稳定性,同时外观更美观。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一玻璃定位孔4与所述第二玻璃定位孔5之间开设有包边定位孔6,且所述包边定位孔6靠近所述第一玻璃定位孔4设置。所述包边定位孔6可对所述PU包边9进行准确定位,提高了所述PU包边9的定位精度。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包边定位孔6与所述第二玻璃定位孔5之间焊接有一个加强筋7,焊接方便,操作灵活,使所述天窗后玻璃8和所述天窗后玻璃加强板的连接更加牢固,降低了现有技术中因所述天窗后玻璃固定支架与所述天窗后玻璃8之间的安装强度不够,气流压力过大造成所述天窗后玻璃8发生脱落的风险,提高了所述天窗后玻璃8的安装强度。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天窗后玻璃加强板,所述天窗后玻璃加强板呈L形,具有安装立面和水平承载面。所述安装立面上开设有玻璃安装孔。所述水平承载面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玻璃定位孔和第二玻璃定位孔,所述第一玻璃定位孔和所述第二玻璃定位孔的大小与所要定位的天窗后玻璃相适配。所述第一玻璃定位孔和所述第二玻璃定位孔可对所述天窗后玻璃进行准确定位,提高了所述天窗后玻璃的定位精度。
在使用时,首先通过所述第一玻璃定位孔和所述第二玻璃定位孔对安装在天窗后玻璃固定支架内的天窗后玻璃进行定位,然后通过安装螺栓穿过所述玻璃安装孔使所述天窗后玻璃固定在所述安装立面上,从而将所述天窗后玻璃加强板与所述天窗后玻璃固定连接。
所述天窗后玻璃和所述天窗后玻璃加强板周边采用PU包边一体注塑,通过将原有的粘结工艺变为注塑工艺,提高了天窗后玻璃的稳定性,同时使外观更加美观。
所述第一玻璃定位孔与所述第二玻璃定位孔之间开设有包边定位孔,且所述包边定位孔靠近所述第一玻璃定位孔设置。所述包边定位孔可对所述PU包边进行准确定位,提高了所述PU包边的定位精度。
所述包边定位孔与所述第二玻璃定位孔之间焊接有两个加强筋,与实施例1相比,进一步提高了所述天窗后玻璃的安装强度。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天窗后玻璃加强板,所述天窗后玻璃加强板呈L形,具有安装立面和水平承载面。所述安装立面上开设有玻璃安装孔。所述水平承载面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玻璃定位孔和第二玻璃定位孔,所述第一玻璃定位孔和所述第二玻璃定位孔的大小与所要定位的天窗后玻璃相适配。所述第一玻璃定位孔和所述第二玻璃定位孔可对所述天窗后玻璃进行准确定位,提高了所述天窗后玻璃的定位精度。
在使用时,首先通过所述第一玻璃定位孔和所述第二玻璃定位孔对安装在天窗后玻璃固定支架内的天窗后玻璃进行定位,然后通过安装螺栓穿过所述玻璃安装孔使所述天窗后玻璃固定在所述安装立面上,从而将所述天窗后玻璃加强板与所述天窗后玻璃固定连接。
所述天窗后玻璃和所述天窗后玻璃加强板周边采用PU包边一体注塑,通过将原有的粘结工艺变为注塑工艺,提高了天窗后玻璃的稳定性,同时使外观更加美观。
所述第一玻璃定位孔与所述第二玻璃定位孔之间开设有包边定位孔,且所述包边定位孔靠近所述第一玻璃定位孔设置。所述包边定位孔可对所述PU包边进行准确定位,提高了所述PU包边的定位精度。
所述包边定位孔与所述第二玻璃定位孔之间焊接有三个加强筋,与实施例2相比,进一步提高了所述天窗后玻璃的安装强度。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采用PU包边一体注塑在天窗后玻璃和天窗后玻璃加强板周边,通过将原先的粘结工艺变为注塑工艺,提高了天窗后玻璃的稳定性,同时使外观更加美观;
2、本实用新型在包边定位孔与第二玻璃定位孔之间焊接有加强筋,焊接方便,操作灵活;
3、本实用新型使天窗后玻璃和天窗后玻璃加强板的连接更加牢固,提高了天窗后玻璃的安装强度,防止天窗后玻璃受到气流压力的影响发生脱落。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天窗后玻璃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窗后玻璃加强板具有安装立面(1)和水平承载面(2),所述安装立面(1)上设有玻璃安装孔(3),所述水平承载面(2)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玻璃定位孔(4)和第二玻璃定位孔(5),所述第一玻璃定位孔(4)与所述第二玻璃定位孔(5)之间设有包边定位孔(6)和加强筋(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窗后玻璃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立面(1)通过将安装螺栓穿过所述玻璃安装孔(3)而与天窗后玻璃(8)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窗后玻璃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边定位孔(6)靠近所述第一玻璃定位孔(4)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窗后玻璃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7)的数量为一个,且设置在所述包边定位孔(6)与所述第二玻璃定位孔(5)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窗后玻璃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7)的数量为两个,且均设置在所述包边定位孔(6)与所述第二玻璃定位孔(5)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窗后玻璃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7)的数量为三个,且均设置在所述包边定位孔(6)与所述第二玻璃定位孔(5)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窗后玻璃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窗后玻璃加强板和所述天窗后玻璃(8)的外侧设有PU包边(9)。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窗后玻璃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窗后玻璃加强板呈L形。
CN201820420725.XU 2018-03-27 2018-03-27 一种天窗后玻璃加强板 Active CN2081016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420725.XU CN208101645U (zh) 2018-03-27 2018-03-27 一种天窗后玻璃加强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420725.XU CN208101645U (zh) 2018-03-27 2018-03-27 一种天窗后玻璃加强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101645U true CN208101645U (zh) 2018-11-16

Family

ID=641216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420725.XU Active CN208101645U (zh) 2018-03-27 2018-03-27 一种天窗后玻璃加强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10164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995596U (zh) 一种汽车天窗装置
CN208411381U (zh) 一种汽车天窗挡风网结构
CN208101645U (zh) 一种天窗后玻璃加强板
CN210174571U (zh) 一种带安装结构的驻车空调
CN106240322A (zh) 一种汽车天窗前框架结构
CN207140755U (zh) 车辆天窗的导轨
CN208085815U (zh) 一种新型通风盖板角饰装置、车辆车身及汽车
CN207416983U (zh) 一种轿车扰流板及其安装结构
CN203410271U (zh) 机动车镜窗一体大雨遮
CN105584337B (zh) 一种连杆、机构组及后排水槽之间的装配结构
CN103192775B (zh) 一种调整型风窗下装饰板总成
CN209274323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天窗结构
CN209552917U (zh) 一种内滑式汽车天窗的密封条结构
CN201439322U (zh) 货车用车厢盖的外壳
CN103303108A (zh) 机动车镜窗一体大雨遮
CN207388826U (zh) 一种天窗导水装置
CN209634248U (zh) 一种分段式塑料天窗支架
CN209382149U (zh) 全景天窗和汽车
CN106976384A (zh) 一种汽车全景天窗总成结构
CN208101650U (zh) 一种天窗玻璃密封条
CN102383694A (zh) 房车车窗
CN206693879U (zh) 一种汽车车门的散热结构
CN206749484U (zh) 一种汽车后视镜与侧门窗挡雨装置
CN106314309A (zh) 一种上安装装饰板结构
CN104972872A (zh) 一种汽车天窗拼接可变式遮阳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