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091295U - 热交换器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091295U
CN208091295U CN201690001147.5U CN201690001147U CN208091295U CN 208091295 U CN208091295 U CN 208091295U CN 201690001147 U CN201690001147 U CN 201690001147U CN 208091295 U CN208091295 U CN 2080912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tal collection
heat exchanger
collection pipe
refrigerant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9000114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滨馆润
滨馆润一
神藤正宪
织谷好男
坂卷智彦
山田甲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0912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0912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22Arrangements for directing heat-exchange media into successive compartments, e.g. arrangements of guide plat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一种热交换器,其设有将总集合管(80)的内部分隔成多个空间的多个分隔部(83、84),在该热交换器中,由布置在最靠近总集合管(80)的端部附近的端部分隔部(83)和布置在比总集合管(80)的两端更靠内侧的中间分隔部(84)构成多个分隔部(83、84),并使端部分隔部(83)的刚性大于该中间分隔部(84)的刚性,从而提高强度。

Description

热交换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根扁平管的端部连接在总集合管上的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使流体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已为人所知。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这种热交换器。
该热交换器具有:多根扁平管(传热管),多根所述扁平管分别具有很多制冷剂流路;总集合管,多根所述扁平管的端部连接在所述总集合管上;以及分隔部,所述分隔部连接在总集合管的内部,并将该总集合管的内部分隔成多个空间。在该热交换器中,制冷剂经由分流管分流到多个空间内后,从各个空间流入扁平管内。在扁平管内流动的制冷剂与扁平管周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被用于加热、冷却该空气。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2-163319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此,仅在总集合管的一方向上(一侧面)连接有多根扁平管,而在相反的方向上(相反的侧面)没有连接有扁平管。与连接有扁平管的部分相比,没有连接有扁平管的部分易于产生弯曲。特别是,在热泵式空调装置中使用上述热交换器的情况下,由于在总集合管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差较大,因而如图11所示,导致本来是如用虚线表示那样笔直的总集合管变形为弓形。
当总集合管变形为弓形时,强大的拉力施加到扁平管上,导致扁平管变形。一旦扁平管发生变形,制冷剂流路的截面的形状也就发生变形。具体而言,扁平管的制冷剂流路的纵横比发生变化,扁平管的耐压强度降低。对此,如果增加扁平管的壁厚来提高强度,或者增加总集合管的壁厚来防止变形为弓形,就能够避免上述问题,不过,这样就无法实现热交换器的轻量化,会出现成本提高这样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多根扁平管的端部连接在总集合管上的热交换器中,能够做到可实现热交换器轻量化的结构,并且通过抑制总集合管的变形,从而抑制热交换器本身的强度降低。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对于解决热交换器的上述问题这一新的课题,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发现了采用如下结构就能解决该课题,从而完成了本实用新型。
本公开的第一方面以热交换器为前提,该热交换器包括:多根扁平管63;总集合管80,多根所述扁平管63的端部连接在所述总集合管80上;以及多个分隔部83、84,多个所述分隔部83、84接合在所述总集合管80的内部,并将该总集合管80分隔成内部和外部且将该总集合管80的内部分隔成多个空间。
而且,所述热交换器的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分隔部83、84由布置在最靠近所述总集合管80的端部附近的端部分隔部83和布置在比该总集合管80的两端更靠内侧的中间分隔部84构成,该端部分隔部83的刚性比该中间分隔部84的刚性大。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中,所述端部分隔部83布置在所述总集合管80的两端部附近。
本公开的第三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或第二方面中,所述端部分隔部83和所述中间分隔部84分别是由板材形成的分隔板。
在上述第一到第三方面中,因为端部分隔部83的刚性比中间分隔部84的刚性大,所以端部分隔部83的耐压强度提高。由此,与现有技术中总集合管80弯曲成弓形的情况相比,能够保持总集合管80不弯曲的状态。
本公开的第四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一到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中,所述端部分隔部83的在所述总集合管80的长度方向上的厚度尺寸比所述中间分隔部84的在所述总集合管80的长度方向上的厚度尺寸大。
在该第四方面中,因为端部分隔部83的厚度尺寸比中间分隔部84的厚度尺寸大,所以端部分隔部83的耐压强度提高。由此,与现有技术中总集合管80弯曲成弓形的情况相比,能够保持总集合管80不弯曲的状态。
本公开的第五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三方面中,所述中间分隔部84分别由一张板材构成,所述端部分隔部83分别通过将多张板材层叠而构成,使得所述端部分隔部83的厚度尺寸比所述中间分隔部(84)的厚度尺寸大。
在该第五方面中,由一张板材形成中间分隔部84,相对于此,通过将多张板材层叠起来而形成端部分隔部83,因此,端部分隔部83的耐压强度提高。由此,与现有技术中总集合管80弯曲成弓形的情况相比,能够保持总集合管80不弯曲的状态。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到第三方面,通过使端部分隔部83比中间分隔部84厚,从而能够保持总集合管80不弯曲的状态,由此,总集合管80的两端的扁平管63不承受强大的拉力,也能够抑制扁平管63的强度降低。具体而言,因为能够维持扁平管63的制冷剂流路的纵横比不变,所以扁平管63的耐压强度不会降低。
此外,在现有技术中,如果增加扁平管63的壁厚来提高强度,或者增加总集合管80的壁厚来防止总集合管80变形为弓形,就能够避免上述问题,不过,这样就无法实现热交换器的轻量化,会出现成本提高这样的问题。相对于此,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到第三方面,只要增加端部分隔部83的厚度即可,因此,能够同时实现强度维持和轻量化,也能够解决成本提高的问题,从而能够解决上述新课题。
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面,只要使端部分隔部83的板材的厚度与中间分隔部84的板材的厚度不相等,就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来实现第一到第三方面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第五方面,只要采用厚度与中间分隔部84相等的板材且将多张该板材层叠起来形成端部分隔部83,就能够以更简单的结构来实现第一到第三方面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结构简图。
图2是室外热交换器的立体简图。
图3是图2的热交换部的部分放大图。
图4是在采用波纹状翅片作为传热翅片的情况下的、与图3相对应的图。
图5是室外热交换器的结构简图。
图6是图2的出入口总集合管及制冷剂分流器的放大图。
图7是分流部件的俯视图。
图8是中间分隔部即边界挡板的立体图。
图9是端部分隔部即封闭挡板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封闭挡板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1是说明图,示出在现有的热交换器中总集合管弯曲的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制冷剂分流器70应用到空调装置1的热交换单元U中。
<空调装置的基本结构>
图1是空调装置1的结构简图,该空调装置1具有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该空调装置1是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器的制冷装置(对库内空间进行冷冻冷藏或对室内进行空气调节的广义的制冷装置)之一例。
空调装置1是通过进行蒸气压缩式冷冻循环,能够对建筑物等的室内进行制冷和制热的装置。空调装置1主要是通过室外机组2与室内机组4连接起来而构成的。在此,室外机组2和室内机组4经由液态制冷剂连接管道5和气态制冷剂连接管道6相互连接。也就是说,空调装置1的蒸气压缩式制冷剂回路10是室外机组2与室内机组4经由制冷剂连接管道5、6连接起来而构成的。
〔室内机组〕
室内机组4设置在室内,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室内机组4主要具有室内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41。
在进行制冷运转时,室内热交换器41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而冷却室内空气,在进行制热运转时,室内热交换器41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作用而加热室内空气。室内热交换器41的液侧与液态制冷剂连接管道5连接,室内热交换器41的气侧与气态制冷剂连接管道6连接。
室内机组4具有室内风扇42,该室内风扇42用于将室内空气吸入室内机组4内而在室内热交换器41中让该室内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后,将热交换后的空气作为供给空气供向室内。也就是说,室内机组4具有室内风扇42作为将室内空气供向室内热交换器41的风扇,其中,该室内空气为在室内热交换器41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加热源或冷却源。在此,使用由室内风扇用电动机42a驱动的离心风扇、多叶片风扇等作为室内风扇42。
〔室外机组〕
室外机组2设置在室外,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室外机组2主要具有压缩机21、四通换向阀22、室外热交换器(第一热交换器)23、膨胀阀(膨胀机构)24、液侧常闭阀25以及气侧常闭阀26。
压缩机21是将冷冻循环的低压的制冷剂压缩至高压的设备。压缩机21具有:回转型、涡旋型等容积式压缩因素(未图示)被压缩机用电动机21a驱动而旋转的密闭结构。在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接有吸入管31,在压缩机21的喷出侧连接有喷出管32。吸入管31是将压缩机21的吸入侧与四通换向阀22连接起来的制冷剂管道。喷出管32是将压缩机21的喷出侧与四通换向阀22连接起来的制冷剂管道。
四通换向阀22是用于切换制冷剂回路10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切换阀。在进行制冷运转时,四通换向阀22将制冷剂回路10切换为制冷循环状态,在该制冷循环状态下,使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在压缩机21中已被压缩的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作用,并且使室内热交换器41作为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已散热的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在进行制冷运转时,四通换向阀22使压缩机21的喷出侧(在此为喷出管32)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侧(在此为第一气态制冷剂管道33)连接(参照图1中的四通换向阀22的实线)。此时,压缩机21的吸入侧(在此为吸入管31)与气态制冷剂连接管道6(在此为第二气态制冷剂管道34)被连接(参照图1中的四通换向阀22的实线)。
在进行制热运转时,四通换向阀22将制冷剂回路10切换为制热循环状态,在该制热循环状态下,使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在室内热交换器41中已散热的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并且使室内热交换器41作为在压缩机21中已被压缩的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在进行制热运转时,四通换向阀22使压缩机21的喷出侧(在此为喷出管32)与气态制冷剂连接管道6(在此为第二气态制冷剂管道34)连接(参照图1中的四通换向阀22的虚线)。此时,压缩机21的吸入侧(在此为吸入管31)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侧(在此为第一气态制冷剂管道33)被连接(参照图1中的四通换向阀22的虚线)。在此,第一气态制冷剂管道33是将四通换向阀22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侧连接起来的制冷剂管道。第二气态制冷剂管道34是将四通换向阀22与气侧常闭阀26连接起来的制冷剂管道。
室外热交换器23是一种如下所述的热交换器,即:在进行制冷运转时,作为以室外空气为冷却源的制冷剂的散热器(制冷剂散热器)发挥作用;在进行制热运转时,作为以室外空气为加热源的制冷剂的蒸发器(制冷剂蒸发器)发挥作用。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侧与液态制冷剂管道35连接,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侧与第一气态制冷剂管道33连接。液态制冷剂管道35是将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侧与液态制冷剂连接管道5连接起来的制冷剂管道。
膨胀阀24是一种如下所述的阀,即:在进行制冷运转时,将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已散热的冷冻循环的高压的制冷剂减压至冷冻循环的低压;在进行制热运转时,将在室内热交换器41中已散热的冷冻循环的高压的制冷剂减压至冷冻循环的低压。膨胀阀24设置在液态制冷剂管道35的靠近液侧常闭阀25的部分上。在此,使用电动膨胀阀作为膨胀阀24。
液侧常闭阀25及气侧常闭阀26是设置在外部的设备或管道(具体而言,液态制冷剂连接管道5及气态制冷剂连接管道6)与室外机组2的连接口处的阀。液侧常闭阀25设置在液态制冷剂管道35的端部上。气侧常闭阀26设置在第二气态制冷剂管道34的端部上。
室外机组2具有室外风扇36,该室外风扇36用于将室外空气吸入室外机组2内而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让该室外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后,将热交换后的空气排向外部。也就是说,室外机组2具有室外风扇36作为将室外空气供向室外热交换器23的风扇,其中,该室外空气为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冷却源或加热源。在此,使用由室外风扇用电动机36a驱动的螺旋桨风扇等作为室外风扇36。
〔制冷剂连接管道〕
制冷剂连接管道5、6是在将空调装置1设置在建筑物等的设置位置上之际,在现场进行安装的制冷剂管道,根据设置位置、室外机组2及室内机组4的组合情况等设置条件,使用具有各种长度、管道直径的连接管道5、6。
<室外热交换器的基本结构>
接着,参照图1至图5来对室外热交换器23的结构进行说明。这里,图2是热交换单元U(室外热交换器23)的立体简图,图3是图2中的热交换部60的部分放大图。图4是在采用波纹状翅片作为传热翅片64的情况下的、与图3相对应的图。图5是室外热交换器23的结构简图。需要说明的是,在下面的说明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方向、面的词语意味着以室外热交换器23设置在室外机组2的机壳(未图示)内的状态为基准的方向、面。
室外热交换器23是当俯视时呈大致L字形的热交换器板。室外热交换器23主要具有:让室外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部60;设置在热交换部60的一端侧的出入口总集合管80(第一总集合管);以及设置在热交换部60的另一端侧的中间总集合管90(第二总集合管)。室外热交换器23构成出入口总集合管80、中间总集合管90以及热交换部60都由铝或铝合金形成的热交换器。
热交换部60具有构成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上部的多个(在此为十二个)主热交换部61A~61L和构成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下部的多个(在此为十二个)辅助热交换部62A~62L。就主热交换部61A~61L而言,主热交换部61A布置在最上层,从该主热交换部61A的下侧起,往下侧依次布置有主热交换部61B~61L。就辅助热交换部62A~62L而言,辅助热交换部62A布置在最下层,从该辅助热交换部62A的上侧起,往上侧依次布置有辅助热交换部62B~62L。
热交换部60是由很多传热管63和很多传热翅片64构成的所谓的***翅片型热交换器,其中,传热管63由扁平管构成,传热翅片64由所谓的***翅片构成。传热管63由铝或铝合金形成,是具有平面部63a和很多细小的内部流路63b的扁平多孔管,其中,平面部63a成为传热面且朝向上下方向的上方和下方,制冷剂在内部流路63b中流动。很多传热管63沿着铅直方向以互相保持间隔的方式布置有多层。传热管63的一端连接到出入口总集合管80上,传热管63的另一端连接到中间总集合管90上。传热翅片64由铝或铝合金形成。在传热翅片64的一侧的侧缘部上形成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很多细长的缺口64a,以便能够将布置在出入口总集合管80与中间总集合管90之间的很多传热管63插到很多所述缺口64a内。传热翅片64的缺口64a的形状与传热管63的截面的外形大致一致。
很多传热管63分为主热交换部61A~61L和辅助热交换部62A~62L。在很多传热管63中,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最上层起朝向下侧,每规定数量(三~八根左右)的传热管63群分别构成主热交换部61A~61L。在很多传热管63中,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最下层起朝向上侧,每规定数量(一~三根左右)的传热管63群分别构成辅助热交换部62A~62L。
需要说明的是,室外热交换器23并不限于如上所述的采用***翅片(参照图3)作为传热翅片64的***翅片型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23也可以是采用很多波纹状翅片(参照图4)作为传热翅片64的波纹状翅片型热交换器。
〔中间总集合管的结构〕
参照图5来对中间总集合管90的结构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下面的说明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方向、面的词语意味着以包括中间总集合管90的室外热交换器23设置在室外机组2内的状态为基准的方向、面。
中间总集合管90是用铝或铝合金形成的、在铅直方向上延伸的筒状部件,具有纵向长度较长的中空的中间总集合管壳91。
由多个(在此为十一个)主侧中间挡板92、多个(在此为十一个)辅助中间挡板93、以及边界侧中间挡板94在铅直方向上分隔中间总集合管壳91的内部空间。多个主侧中间挡板92在铅直方向上依次设置,以便将中间总集合管壳91的上部的内部空间分隔成主侧中间空间95A~95K,其中,主侧中间空间95A~95K与主热交换部61A~61K的另一端连通。辅助中间挡板93在铅直方向上依次设置,以便将中间总集合管壳91的下部的内部空间分隔成辅助侧中间空间96A~96K,其中,辅助侧中间空间96A~96K与辅助热交换部62A~62K的另一端连通。边界侧中间挡板94设置为:将中间总集合管壳91的最下层侧的主侧中间挡板92与最上层侧的辅助中间挡板93之间的铅直方向的内部空间分隔成与主热交换部61L的另一端连通的主侧中间空间95L和与辅助热交换部62L的另一端连通的辅助侧中间空间96L。
在中间总集合管壳91上连接有多个(在此为十一根)中间连接管道97A~97K。中间连接管道97A~97K是使主侧中间空间95A~95K与辅助侧中间空间96A~96K连通的制冷剂管道。由此,主热交换部61A~61K与辅助热交换部62A~62K经由中间总集合管90及中间连接管道97A~97K连通,从而形成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通路65A~65K。此外,在边界侧中间挡板94上形成有使主侧中间空间95L与辅助侧中间空间96L连通的中间挡板连通孔94a。由此,主热交换部61L与辅助热交换部62L经由中间总集合管90及中间挡板连通孔94a连通,从而形成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通路65L。如上所述,室外热交换器23具有制冷剂通路分为多条(在此为十二条通路)通路即制冷剂通路65A~65L的结构。
〔出入口总集合管的结构〕
参照图5和图6来对出入口总集合管80的结构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下面的说明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方向、面的词语意味着以包括出入口总集合管80的室外热交换器23设置在室外机组2内的状态为基准的方向、面。
出入口总集合管80是由铝或铝合金形成的沿铅直方向延伸的部件,具有纵向长度较长的中空的出入口总集合管壳81。出入口总集合管壳81具有上端及下端敞开口的圆筒形状的出入口总集合管筒状体82,上端及下端的开口由两个封闭挡板83封闭。出入口总集合管壳81的内部空间由边界挡板84在铅直方向上分隔为上部的出入口空间85和下部的供给空间86A~86L。封闭挡板83构成后述的本实用新型的端部分隔部,边界挡板84构成后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中间分隔部,由端部分隔部和中间分隔部构成多个分隔部。上述端部分隔部即封闭挡板83布置在上述出入口总集合管(总集合管)80的两端部附近。
封闭挡板83和边界挡板84被***至形成在总集合管即出入口总集合管80上的狭缝S的内部。狭缝S由大致圆弧状的缺口部构成,该缺口部形成在出入口总集合管80的整个圆周中靠外侧的大致一半的区域上。封闭挡板83和边界挡板84将出入口总集合管80的内部分隔为供给空间86A~86L和出入口空间85。供给空间86A~86L构成流入传热管63以前的制冷剂(流体)流动的第一空间。出入口空间85构成流过传热管63以后的制冷剂(流体)流动的第二空间。
出入口空间85是与主热交换部61A~61L的一端连通的空间,作为使通过制冷剂通路65A~65L后的制冷剂在出口汇合的空间起作用。如上所述,具有出入口空间85的出入口总集合管80的上部作为使通过制冷剂通路65A~65L后的制冷剂在出口汇合的制冷剂出口部起作用。
就出入口总集合管80而言,第一气态制冷剂管道33与出入口空间85连通。供给空间86A~86L是与被多个(在此为十一个)供给侧出入口挡板87分隔的辅助热交换部62A~62L的一端连通的多个(在此为十二个)空间,并作为让制冷剂向制冷剂通路65A~65L流出的空间起作用。如上所述,具有多个供给空间86A~86L的出入口总集合管80的下部作为让制冷剂分到多个制冷剂通路65A~65L而流出的制冷剂供给部86起作用。
<制冷剂分流器>
参照图5~图7来对制冷剂分流器70的结构进行说明。
制冷剂分流器70是制冷剂通过部件,其让经由液态制冷剂管道35流入的制冷剂分流后向下游侧(在此为多个传热管63)流出。制冷剂分流器70设置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一端侧,并经由出入口总集合管80的制冷剂供给部86与传热管63的一端连接。制冷剂分流器70由铝或铝合金形成。制冷剂分流器70与室外热交换器23成为一体而构成热交换单元U。
制冷剂分流器70具有纵向长度较长的中空状的分流器主体71。分流器主体71具有上端及下端敞开口的圆筒形状的躯干部72。在躯干部72上形成有沿着该躯干部72的轴向(铅直方向)排列的多个***狭缝72a、72b、72c。多个挡板73、77、77a分别被***各个***狭缝72a、72b、72c中。需要说明的是,分流器主体71并不限于圆筒形状,也可以例如为方筒形状等多角筒形状。
多个***狭缝72a、72b、72c由两个端部侧狭缝72a、72a、一个喷嘴侧狭缝72c以及很多中间狭缝72b构成。端部侧狭缝72a、72a分别形成在躯干部72的上端和下端。喷嘴侧狭缝72c构成与多个***狭缝72a、72b、72c中的下侧的端部侧狭缝72a最接近的***狭缝72c。很多中间狭缝72b形成在上侧的端部侧狭缝72a与喷嘴侧狭缝72c之间。
多个挡板73、77、77a由两个端部侧挡板73、73和很多中间挡板77构成。各个端部侧挡板73、73形成为圆形板状,分别被***各个端部侧狭缝72a、72a内。各个端部侧挡板73、73分别对分流器主体71的躯干部72的上部开口和下部开口进行封闭。
在喷嘴侧狭缝72c内和各个中间狭缝72b内分别***有一个中间挡板77。在喷嘴侧狭缝72c中,喷嘴部件79被***中间挡板77的下侧。喷嘴侧挡板77a和中间挡板77是在中央部分形成有大致圆形的***孔77b的圆环板状的部件。棒状的分流部件74以贯穿各个***孔77b的方式被***很多***孔77b内。
在分流器主体71的内部形成有一个下部空间78和很多中继空间76A~76L。下部空间78被分隔成下侧的端部侧挡板73与喷嘴部件79之间的空间。液态制冷剂管道35的开口端与下部空间78连通。很多中继空间76A~76L分别形成在分流部件74与上下相邻的各个中间挡板77之间。也就是说,很多中继空间76A~76L是形成在分流部件74的周围的、呈大致圆筒柱状的空间。
分流部件74是沿铅直方向延伸的棒状部件。分流部件74由铝或铝合金形成。在分流部件74中形成有沿该分流部件74的圆周方向排列的多条(在此为十二条)分流路74A~74L。这些分流路74A~74L是例如通过将分流部件74向该分流部件74的长度方向挤压成型而形成的。在分流部件74中,由多条分流路74A~74L围起来的部分是实心部分。
分流部件74的上端与上侧的端部侧挡板73的下表面相接触。多条分流路74A~74L的上端的开口实质上被上侧的端部侧挡板73封闭。分流部件74的下端与喷嘴部件79的上表面相接触。多条分流路74A~74L的下端的开口与形成在喷嘴部件79上的一个分流空间75连通。
在分流部件74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很多(在此为十二个)侧面孔74a。各个侧面孔74a以随着从分流部件74的下侧朝向上侧沿圆周方向逐渐错开的方式排列成螺旋状。各个侧面孔74a与和各个所述侧面孔74a一对一地相对应的各个中继空间76A~76L连通。也就是说,各个侧面孔74a只与分别对应的中继空间76A~76L连通,而不与不对应的其它中继空间76A~76L连通。
喷嘴部件79与最下侧的中间挡板77一起被***喷嘴侧狭缝72c中。也就是说,喷嘴部件79以层叠在中间挡板77的下侧的状态被分流器主体71支承。喷嘴部件79由铝或铝合金形成。喷嘴部件79是圆盘状的板部件,在喷嘴部件79的径向上的中央部分形成有圆形的喷嘴孔70c。在喷嘴部件79的上表面上形成有凹部70b。凹部70b的内部的内径比喷嘴孔70c的内径大。在凹部70b的内部形成有圆柱状的分流空间75。分流空间75的下端与喷嘴孔70c连通。分流空间75的上端与各个分流路74A~74L连通。
制冷剂分流器70具有多根分流管88,多根分流管88使分流器主体71的各个中继空间76A~76L与出入口总集合管80的各个供给空间86A~86L一对一地连通。在图6的示例中,在分流器主体71与出入口总集合管80之间连接有12根分流管88A~88L。
<分隔部的结构>
参照图8和图9,对中间分隔部即边界挡板84、以及端部分隔部即封闭挡板83进行说明。
边界挡板84是呈大致圆形的板材(分隔板),具有第一大径部111a和第一小径部111b。第一大径部111a是呈大致半圆形的板部,形成边界挡板84的在***方向上的跟前侧(后侧)的大致一半的部分。第一大径部111a的半径与出入口总集合管80的外周面的半径大致相等。第一小径部111b是呈大致半圆形的板部,形成边界挡板84的在***方向上的进深侧(前侧)的大致一半部分。第一小径部111b的半径与出入口总集合管80的内周面的半径大致相等。第一大径部111a的宽度方向(扁平管63的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从第一小径部111b突出。这两个突出部分111c构成在将第一小径部111b***至狭缝S的进深侧的状态下与狭缝S的开口缘部相接触的接触部。
封闭挡板83是呈大致圆形的板材(分隔板),并且具有第二大径部121a和第二小径部121b。其中,假如将边界挡板84的厚度为t,则封闭挡板83的厚度尺寸为边界挡板84的厚度尺寸的大约两倍,即2t。第二大径部121a是呈大致半圆形的板部,形成封闭挡板83的在***方向上的跟前侧(后侧)的大致一半部分。第二大径部121a的半径与出入口总集合管80的外周面的半径大致相等。第二小径部121b是呈大致半圆形的板部,形成封闭挡板83的在***方向上的进深侧(前侧)的大致一半部分。第二小径部121b的半径与出入口总集合管80的内周面的半径大致相等。第二大径部121a的宽度方向(扁平管63的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从第二小径部121b突出。这两个突出部分121c构成在将第二小径部121b插到狭缝S的进深侧的状态下与狭缝S的开口缘部相接触的接触部。
如上所述,边界挡板84和封闭挡板83是多个分隔部,边界挡板84和封闭挡板83接合在上述出入口总集合管80的内部,并将该出入口总集合管80分隔成内部和外部且将该总集合管的内部分隔成多个空间。而且,封闭挡板83的厚度大约为边界挡板84的厚度的两倍,封闭挡板83的刚性比边界挡板84的刚性大。其中,封闭挡板83是布置在上述出入口总集合管80的最端部附近的端部分隔部,边界挡板84是布置在比该出入口总集合管80的两端更靠内侧的中间分隔部。
如上所述,由于封闭挡板83和边界挡板84的厚度尺寸不相等,因而形成在出入口总集合管80上的狭缝S的尺寸分别与封闭挡板83的厚度和边界挡板84的厚度对应。
<运转动作>
接着,参照图1来对空调机1的基本动作进行说明。空调装置1能够进行作为基本动作的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
<制冷运转>
在进行制冷运转时,四通换向阀22被切换为制冷循环状态(在图1中用实线示出的状态)。在制冷剂回路10中,冷冻循环的低压的气态制冷剂被压缩机21吸入,被压缩至冷冻循环的高压后喷出。
从压缩机21喷出的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由四通换向阀22被送到室外热交换器23。到达室外热交换器23的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散热器发挥作用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与由室外风扇36供来的作为冷却源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散热,变成高压的液态制冷剂。
在室外热交换器23内散热后的高压的液态制冷剂被送到膨胀阀24。到达膨胀阀24的高压的液态制冷剂由膨胀阀24减压至冷冻循环的低压,成为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在膨胀阀24内减压后的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经由液侧常闭阀25及液态制冷剂连接管道5,被送到室内热交换器41。
到达室内热交换器41的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41中与由室内风扇42供来的作为加热源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由此,室内空气被冷却后供向室内,从而室内得到制冷。
在室内热交换器41内蒸发后的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由气态制冷剂连接管道6、气侧常闭阀26以及四通换向阀22,再次被压缩机21吸入。
<制热运转>
在进行制热运转时,四通换向阀22被切换为制热循环状态(在图1中用虚线示出的状态)。在制冷剂回路10中,冷冻循环的低压的气态制冷剂被压缩机21吸入,并被压缩至冷冻循环的高压后喷出。
从压缩机21喷出的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由四通换向阀22、气侧常闭阀26以及气态制冷剂连接管道6,被送到室内热交换器41。到达室内热交换器41的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41中,与由室内风扇42供来的作为冷却源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散热,变成高压的液态制冷剂。由此,室内空气被加热后供向室内,从而室内得到制热。
在室内热交换器41内散热后的高压的液态制冷剂经由液态制冷剂连接管道5和液侧常闭阀25,被送到膨胀阀24。到达膨胀阀24的高压的液态制冷剂由膨胀阀24减压至冷冻循环的低压,成为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在膨胀阀24内减压后的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被送到室外热交换器23。
到达室外热交换器23的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与由室外风扇36供来的作为加热源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变成低压的气态制冷剂。
在室外热交换器23内蒸发后的低压的制冷剂经由四通换向阀22,再次被压缩机21吸入。
[制冷剂在制热运转时热交换单元中的流动情况]
参照图5、图6来对上述的制冷剂在制热运转时热交换单元U中的流动情况进行说明。
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流过液态制冷剂管道35后,流入制冷剂分流器70的下部空间78中。该制冷剂流过喷嘴孔70c、分流空间75、各条分流路74A~74L以及各个侧面孔74a而被进一步减压后,向各个中继空间76A~76L流出。各个中继空间76A~76L中的制冷剂流过各根分流管88,分别流入出入口总集合管80的各个供给空间86A~86L中。
各个供给空间86A~86L中的制冷剂分别流过辅助热交换部62A~62L的各根传热管63而从空气吸热后,流入中间总集合管90的各个辅助侧中间空间96A~96K中。各个辅助侧中间空间96A~96K中的制冷剂流过各根中间连接管道97A~97K后,流入各个主侧中间空间95A~95K中。
各个主侧中间空间95A~95K中的制冷剂流过主热交换部61A~61L的各根传热管63而从空气吸热后,流入出入口总集合管80的出入口空间85中。该制冷剂流过第一气态制冷剂管到33,被送到压缩机21的吸入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使用比中间分隔部即边界挡板84更厚的板材形成端部分隔部即封闭挡板83,所以封闭挡板83的耐压强度提高。由此,与在现有技术中出入口总集合管80如图11所示的那样弯曲成弓形的情况相比,能够保持出入口总集合管80不弯曲的状态。
-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因为使用比中间分隔部即边界挡板84更后的板材形成端部分隔部即封闭挡板83,从而能够保持出入口总集合管80不弯曲的状态,所以出入口总集合管80的两端的扁平管63不会承受强大的拉力,也能够抑制扁平管63的强度降低。具体而言,因为能够维持扁平管63的制冷剂流路的纵横比不变,所以扁平管63的耐压强度不会降低。
此外,在现有技术中,增加扁平管63的壁厚来提高强度,或者增加出入口总集合管80的壁厚来防止变形为弓形,从而能够避免上述问题,不过,这样就无法实现热交换器23的轻量化,会出现成本提高这样的问题。而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只要增加封闭挡板83的厚度就能够同时实现热交换器23的强度维持和轻量化,也能够防止成本提高。
(其它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上述实施方式中,总集合管即出入口总集合管80的封闭挡板83和边界挡板84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分隔部。不过,本实用新型不仅应用于出入口总集合管80中,还可以应用于将同样也是总集合管的中间总集合管90分隔成多个空间的分隔部(挡板)。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分别使用厚度不相等的一张板材来形成中间分隔板即边界挡板84和端部分隔板即封闭挡板83。不过,也可以是这样的:使用一张板材形成边界挡板84,另一方面,如图10所示,通过将两张与边界挡板84相同的板材层叠起来,从而将封闭挡板83形成为比边界挡板84厚的部件。这样一来,因为能够将相同的板材用于边界挡板84和封闭挡板83,所以易于管理材料。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封闭挡板83的厚度设为边界挡板84的大约两倍,但厚度尺寸的关系并不限于两倍,而也可以适当地加以改变。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室外热交换器23的具体结构和制冷剂分流器70的具体结构都仅为一个示例,也可以适当地加以改变。例如,室外热交换器23当俯视时可以不呈L字形,对传热管的层数也可以适当地加以改变。此外,室外热交换器23也可以是多个(例如为两列)热交换部60沿空气流通方向排列的热交换器。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制冷剂分流器不仅应用到空调装置1中,也可以应用到对库内空间进行冷却的制冷装置的库内热交换器中。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是本质上优选的示例,并没有意图对本实用新型、其应用对象或其用途的范围加以限制。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对多根扁平管的端部连接在总集合管上的热交换器很有用。
-符号说明-
23 热交换器
63 传热管(扁平管)
80 总集合管(出入口总集合管)
83 封闭挡板(端部分隔部)
84 边界挡板(中间分隔部)

Claims (6)

1.一种热交换器,其包括:多根扁平管(63);总集合管(80),多根所述扁平管(63)的端部连接在所述总集合管(80)上;以及多个分隔部(83、84),多个所述分隔部(83、84)接合在所述总集合管(80)的内部,并将该总集合管(80)分隔成内部和外部且将该总集合管(80)的内部分隔成多个空间,所述热交换器的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分隔部(83、84)由布置在最靠近所述总集合管(80)的端部附近的端部分隔部(83)和布置在比该总集合管(80)的两端更靠内侧的中间分隔部(84)构成,该端部分隔部(83)的刚性比该中间分隔部(84)的刚性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部分隔部(83)布置在所述总集合管(80)的两端部附近。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部分隔部(83)和所述中间分隔部(84)分别是由板材形成的分隔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部分隔部(83)的在所述总集合管(80)的长度方向上的厚度尺寸比所述中间分隔部(84)的在所述总集合管(80)的长度方向上的厚度尺寸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分隔部(84)分别由一张板材构成,
所述端部分隔部(83)分别通过将多张板材层叠而构成,使得所述端部分隔部(83)的厚度尺寸比所述中间分隔部(84)的厚度尺寸大。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部分隔部(83)的在所述总集合管(80)的长度方向上的厚度尺寸比所述中间分隔部(84)的在所述总集合管(80)的长度方向上的厚度尺寸大。
CN201690001147.5U 2015-09-14 2016-08-08 热交换器 Active CN20809129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80521 2015-09-14
JP2015180521A JP6386431B2 (ja) 2015-09-14 2015-09-14 熱交換器
PCT/JP2016/003653 WO2017046999A1 (ja) 2015-09-14 2016-08-08 熱交換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091295U true CN208091295U (zh) 2018-11-13

Family

ID=582884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90001147.5U Active CN208091295U (zh) 2015-09-14 2016-08-08 热交换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386431B2 (zh)
CN (1) CN208091295U (zh)
WO (1) WO201704699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23126B2 (ja) * 2018-01-31 2022-02-2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27983U (zh) * 1989-03-29 1990-10-22
JPH05332693A (ja) * 1992-06-02 1993-12-14 Showa Alum Corp 熱交換器
JPH0674684A (ja) * 1992-08-31 1994-03-18 Showa Alum Corp 熱交換器
JP3386335B2 (ja) * 1997-06-10 2003-03-17 川鉄鉱業株式会社 単結晶成長方法及び装置
JP3790946B2 (ja) * 1997-12-08 2006-06-28 株式会社ヴァレオ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 熱交換器
JP2012154604A (ja) * 2011-01-28 2012-08-16 Showa Denko Kk コンデンサ
JP6035089B2 (ja) * 2012-09-12 2016-11-30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サーマル・テクノロジー 熱交換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058030A (ja) 2017-03-23
WO2017046999A1 (ja) 2017-03-23
JP6386431B2 (ja) 2018-09-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77170B (zh) 热交换器及空调装置
EP2865967B1 (en) Heat pump
CN107166811B (zh) 微通道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分配器
JP4814907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10753656B2 (en) Low refrigerant charge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ES2788134T3 (es) Ciclo de refrigeración de un refrigerador
CN107076481B (zh) 制冷剂蒸发器
CN105683639B (zh) 管接头、换热器和空调装置
CN107110568A (zh) 多通路多板片折叠式微通道换热器
JP2008261518A (ja) 熱交換器及びこの熱交換器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CN105934645A (zh) 热交换器及具备此的空调机
WO2014012287A1 (zh) 一种带填料耦合盘管蒸发式冷凝器的空调机组
US10544969B2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JP5716496B2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CN208091295U (zh) 热交换器
JP2004077039A (ja) 蒸発式凝縮器
EP2570751B1 (en) Cooling system
WO2018025325A1 (ja) 室外ユニット、空気調和装置、及び、室外ユニットの取っ手の製造方法
JP6198976B2 (ja)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7003073A (zh) 耐霜冻微通道热交换器
CN107076525B (zh) 热交换器
CN101251320A (zh) 一种专用于空调机的平行流热交换器
KR102169284B1 (ko) 열교환기 및 이를 갖는 공기조화기
TWI830175B (zh) 除濕裝置
KR101582580B1 (ko) 열교환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