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989391U - 送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送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989391U
CN207989391U CN201820170053.1U CN201820170053U CN207989391U CN 207989391 U CN207989391 U CN 207989391U CN 201820170053 U CN201820170053 U CN 201820170053U CN 207989391 U CN207989391 U CN 2079893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on
incorporating section
supply
wind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17005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洪嘉汉
黄瑞
温莹莹
杨敬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17005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9893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9893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9893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包括:供空气进入的开口构成的进风口;将从进风口吸入的空气吹出的出风口;将空气由进风口向出风口引导的送风部;连通进风口与出风口的送风风路;以及,具有产生离子的电极的离子发生部,送风风路的上方设有连通送风风路,且收纳离子发生部的离子收纳部;送风风路中设有与离子收纳部连通,且具有与送风风路在上游侧与下游侧连通的空间的离子混合部;送风装置中设有从送风风路中,位于离子收纳部的上游侧分支、并连接离子收纳部的分支风路;送风装置设有使离子收纳部的风压比离子混合部的风压高的高风压结构。本实用新型送风装置能够防止离子因风压过小而难以吹出的情况发生。

Description

送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离子释放装置。图1为现有技术离子释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离子释放装置包括:多翼离心风机10、离子产生器20、离子产生器壳体30,多翼离心风机10具有风扇转子11和蜗壳12,从风扇转子11流出的风流过形成于蜗壳12的空气流路,经由吹出口D朝上方吹出。离子产生器20配置于离子产生器收容空间A内,离子产生器收容空间A位于空气流路外,并经由连通空间B与空气流路C连通。离子产生器壳体30将离子产生器收容空间A围住。
如上所揭示的离子释放装置,由于离子产生器收容空间A经由连通空间B与空气流路C连通,容易因为空气流路C等主要风路中的风压较大,导致产生的离子不易从连通空间B向空气流路C中吹出,甚至难以从装置的吹出口吹出的情况。
另外,一般的离子发生装置由于设置有电极,如果有水从空气流路中进入,可能会损坏离子发生装置20。
再者,为了使离子发生装置20能够电离产生离子,必须要有一定量的空气经过离子发生装置20,而空气中的灰尘也会附着在离子发生装置20中,由于难以清洁,离子发生装置20的寿命也会有缩短的可能性。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中提供了一种能够防止离子因为风压过小而难以吹出的情况发生,同时能够防水防尘的送风装置。
(二)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送风装置,包括:供空气进入的开口构成的进风口;将从进风口吸入的空气吹出的出风口;将空气由进风口向出风口引导的送风部;连通进风口与出风口的送风风路;以及,具有产生离子的电极的离子发生部,其中:送风风路的上方设有连通送风风路,且收纳离子发生部的离子收纳部;送风风路中设有与离子收纳部连通,且具有与送风风路在上游侧与下游侧连通的空间的离子混合部;送风装置中设有从送风风路上相对于离子收纳部的上游侧开始分支,并连接离子收纳部的分支风路;送风装置设有使离子收纳部的风压比离子混合部的风压高的高风压结构。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离子收纳部还包括:离子收纳部入风口,设于离子收纳部的上游侧并与分支风路的下游侧端部连通;以及,离子收纳部出风口,设于离子收纳部的下游侧并与离子混合部连通;离子混合部还包括:离子混合部入风口,连通送风风路的上游侧;以及,离子混合部出风口,连通送风风路的下游侧。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高风压结构为:离子收纳部入风口比离子混合部入风口大或与离子混合部入风口一样大。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送风部包括:构成送风风路的一部分、且设有供空气进入的蜗牛壳吸气口与供空气吹出的蜗牛壳出风口的蜗牛壳;设于蜗牛壳中的扇叶;以及,驱动扇叶旋转的马达;高风压结构包括:离子收纳部入风口比离子混合部入风口更靠近蜗牛壳出风口设置。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离子收纳部中、离子发生部与离子收纳部入风口之间设有防尘壁。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防尘壁由离子收纳部上设有离子收纳部出风口的一面,向一面相对的另一面突出延设,并且与离子收纳部上除了设有离子收纳部出风口的一面之外的其他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保持一定间隙。
(三)有益效果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送风装置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其中之一或其中的一部分:
(1)由于送风装置中设有高风压结构,例如离子收纳部入风口与离子混合部入风口一样大,但离子收纳部入风口的形状较离子混合部入风口更为狭长,通过离子收纳部入风口的空气的风速比进入离子混合部入风口的空气的风速更大,使离子收纳部中的风压比离子混合部中的风压更大;
另外,由于从设于蜗牛壳内的扇叶吹出的风吹向蜗牛壳出风口,靠近蜗牛壳出风口的气流与蜗牛壳侧壁或者与送风装置上的其他部件干涉,因此越靠近蜗牛壳出风口,吹出的气流的风速越大。例如,在送风距离上,离子收纳部入风口比离子混合部入风口更靠近蜗牛壳出风口设置。因此,在离子收纳部入风口处的气流风速比在离子混合部入风口处的气流风速更大,使得离子收纳部中的风压比离子混合部中的风压更大;
当离子收纳部中的风压比离子混合部中的风压大时,进入离子收纳部的空气能够顺畅地向离子收纳部出风口吹去,再从离子收纳部出风口向离子混合部吹出。不会由于离子混合部中的风压过大,导致离子收纳部中的空气难以向离子混合部吹出。因此,离子收纳部中设置的离子发生部所产生的离子能够被顺畅地吹入离子混合部。
(2)设于离子收纳部中的离子发生器具有电极。由于离子收纳部设于送风风路的上方,并且与出风口不直接连通,因此,即使有水等液体从出风口进入送风风路,水等液体也不会沿送风风路向上逆流进入离子收纳部,防止由于水等液体接触电极损坏离子发生部的情况发生。
(3)由于离子发生部需要一定的空气经过才能发生电离产生离子,因此需要设置分支风路使空气流经离子发生部。离子收纳部中设有防尘壁,由于防尘壁设于离子发生部与离子收纳部入风口之间,更甚者,例如,防尘壁与离子收纳部入风口相对设置,由离子收纳部入风口进入离子收纳部中的空气,要吹向离子发生部及离子收纳部出风口,就必须先与防尘部接触,再从防尘部两侧的间隙流向离子收纳部出风口,空气中的灰尘会先附着在防尘壁上,净洁的空气再吹向离子发生部,因此,能够防止空气中的灰尘附着在离子发生部上,导致离子发生部的寿命减少。
(4)离子发生部产生的离子由于重力向下移动,即向设在离子收纳部底面的离子收纳部出风口吹出,并吹向离子混合部。由于防尘壁从离子收纳部上设有离子收纳部出风口的一面向上突出延设,使从离子收纳部入风口进入的空气无法直接流向离子收纳部出风口,防止从离子收纳部入风口进入的空气从防尘壁的侧边上的间隙经过的同时,又直接向离子收纳部出风口吹去,两股气流在离子收纳部出风口处形成乱流,导致离子收纳部300中的空气及离子无法顺畅地向离子混合部吹出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离子释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送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送风装置中本体中送风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送风装置中离子收纳部、离子发生部、离子混合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和图6分别为图4所示送风装置中离子收纳部的立体图和侧视图。
图7为图2所示送风装置中离子混合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2所示送风装置中高风压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背景技术]
10-多翼离心风机;
11-具有风扇转子; 12-蜗壳;
20-离子产生器;
30-离子产生器壳体;
A-收容空间; B-连通空间;
C-空气流路; D-吹出口;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
100-本体、
110-筐体; 121-进风口; 122-出风口; 140-送风风路;
130-送风部;
131-蜗牛壳;
131a-蜗牛壳卷板; 131b-蜗牛壳侧壁; 131c-蜗牛壳出风口;
131d-蜗牛壳吸气口;
132-扇叶 133-马达;
200-离子发生部;
300-离子收纳部;
310-壁面; 340-防尘壁;
321-离子收纳部入风口; 322-离子收纳部出风口;
S1-间隙;
400-离子混合部;
411-离子混合部入风口; 412-离子混合部出风口;
500-分支风路;
600-高风压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中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并且是能够防止离子因风压过小而难以吹出的情况发生,同时能够防水防尘的送风装置。
在本公开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本实施例中所说的上下左右等方位,均以本送风装置处于正常使用状态时为准。
图2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送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送风装置包括:本体100、离子发生部200、离子收纳部300、离子混合部400、分支风路500、高风压结构600。
本体100包括:形成本体外廓的筐体110;设于筐体上的进风口121与出风口122;设于筐体内的送风部130,以及设于筐体内、并连通进风口与出风口的送风风路140。
筐体110呈长方形筒状,在本实施例送风装置正常使用状态下,构成筐体的面上与地面垂直的面为侧面。
进风口121设于筐体侧面上,供空气进入筐体。
出风口122设于筐体侧面上,供被吸入筐体的空气再吹出筐体,本实施例中,出风口设于筐体侧面的上部,使空气向上方吹出。
送风风路140设于筐体内,连通进风口121与出风口122的风路。
图3为图2所示送风装置中本体中送风部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4和图3,送风部130设于筐体110内,将空气由进风口向出风口引导,包括:构成送风风路一部分的蜗牛壳131,设于蜗牛壳内的扇叶132,以及驱动扇叶旋转的马达133。
蜗牛壳131包括:其中一边设有供空气进入的蜗牛壳吸气口131d的、相互平行的两片蜗牛壳卷板131a;连接两片蜗牛壳卷板的蜗牛壳侧壁131b。蜗牛壳卷板131a与蜗牛壳侧壁131b围成供空气进入的蜗牛壳出风口131c。
图4为图2所示送风装置中离子收纳部、离子发生部、离子混合部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2和图4,本实施例送风装置还包括:设于送风风路上方的离子收纳部200,设于离子收纳部之中用于产生离子的离子发生部200,设于送风风路之中的离子混合部400,以及从送风风路分支的分支风路500。
分支风路500设于筐体内,由送风风路上相对于离子收纳部200处于上游侧的位置开始分支,并连接离子收纳部200。
请参照图4,离子发生部200设于筐体110内,具有产生离子的电极,本实施例中,离子发生部200设于送风风路140的上方。
图5和图6分别为图4所示送风装置中离子收纳部的立体图和侧视图。请参照图3、图4、图5和图6,离子收纳部300设于筐体内,且设于送风风路140的上方,具有收纳离子发生部200的空间。离子收纳部300包括:形成收纳离子发生部空间的壁面310,设于其中一个壁面上的离子收纳部入风口321,以及离子收纳部出风口322。离子收纳部入风口321设于离子收纳部上的处于上游侧的一个壁面,并且与分支风路500的下游端部连通,分支风路500上的空气通过离子收纳部入风口321进入离子收纳部300。离子收纳部出风口322设于所述离子收纳部上的处于下游侧的一个壁面,并且与离子混合部400连通,离子收纳部300中的空气通过离子收纳部出风口322吹向离子混合部400。
请参照图6,离子收纳部300中设有防尘壁340。防尘壁340为设于离子发生部200与离子收纳部入风口321之间的平面,隔离离子收纳部入风口321与离子收纳部出风口322,由离子收纳部300上设有离子收纳部出风口322的面向其相对的面突出延设,并且与离子收纳部300的壁面中除了设有离子收纳部出风口322的一面之外的其他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之间保持一定间隙S1。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离子收纳部出风口322设于离子收纳部300的底面,与离子收纳部入风口321设于不同的面上,并且与离子收纳部入风口321相对设置。防尘壁340由设有离子收纳部出风口322的底面向其相对的顶面突出延设,且防尘壁340的外周边缘上的侧边与离子收纳部300的壁面之间保持一定间隙,且与离子收纳部300的顶面连接。离子收纳部入风口321与离子收纳部出风口322也可以设于离子收纳部300的同一壁面上。防尘壁也可以设为外周边缘上的侧边与离子收纳部300的壁面连接,并且与离子收纳部300的顶面之间保持一定间隙,也可以同时与离子收纳部300的侧壁面与顶面之间保持间隙。
图7为图2所示送风装置中离子混合部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4和图7,离子混合部400设于送风风路140中,连通进风口与出风口,并且通过离子收纳部出风口322与离子收纳部300连通,具有与送风风路140在上游侧与下游侧连通的空间。离子混合部400还包括:离子混合部入风口411与离子混合部出风口412。离子混合部入风口411连通送风风路140的上游侧,离子混合部出风口412连通送风风路140的下游侧。即离子混合部上有三个开口,分别是与离子收纳部出风口322相连的开口,与送风风路140的上游侧连通的离子混合部入风口411,以及与送风风路140的下游侧连通的离子收纳部出风口322。本实施例中,离子混合部400设于离子收纳部300的下方。
图8为图2所示送风装置中高风压结构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4、图7和图8,本实施例中,送风装置中设有维持离子收纳部300中的风压比离子混合部中的风压大的高风压结构600。
所述高风压结构600可以为,离子收纳部入风口321比离子混合部入风口411大或者与离子混合部入风口411一样大。
所述高风压结构600也可以为,在送风距离上,离子收纳部入风口321比离子混合部入风口411更靠近蜗牛壳出风口131c。
所述高风压结构600也可以同时具有上述两种特征。
本实施例中,高风压结构为离子收纳部入风口321与离子混合部入风口411一样大,并且在送风距离上,离子收纳部入风口321比离子混合部入风口411更靠近蜗牛壳出风口设置。
本实施例中,由进风口121进入筐体110的空气,沿送风风路140依次经过蜗牛壳吸气口131d、扇叶132、蜗牛壳131、离子混合部入风口411、离子混合部出风口412再从出风口122吹出筐体110。而由送风风路分支的分支风路500中的空气,则依次经过离子收纳部入风口321、离子收纳部出风口322、离子收纳部300。离子收纳部300中的空气最终在离子混合部400与由送风风路140吹出的空气混合后,再由离子混合部出风口412被吹出出风口122。
本实施例中,离子发生部300、离子收纳部300与离子混合部400均设于筐体110内,但也可以设于筐体110外,只要连通送风风路140也可以有同样的效果。
当本实施例送风装置处于正常使用状态时,空气在送风部130的引导下,从筐体上的进风口121进入送风风路140,再向出风口122吹出。其中,送风风路140中的空气由离子混合部入风口411进入离子混合部400,分支风路500中的空气由离子收纳部入风口321进入离子收纳部300。由于送风装置中设有高风压结构600,如本实施例中所示,离子收纳部入风口321与离子混合部入风口411一样大,但离子收纳部入风口321的形状较离子混合部入风口411更为狭长,因此通过离子收纳部入风口321的空气的风速比进入离子混合部入风口411的空气的风速更大,使离子收纳部300中的风压比离子混合部400中的风压更大。
另外,由于从设于蜗牛壳内的扇叶吹出的风吹向蜗牛壳出风口131c,靠近蜗牛壳出风口131c的气流与蜗牛壳侧壁131b或者与送风装置上的其他部件干涉,因此越靠近蜗牛壳出风口131c,吹出的气流的风速越大。本实施例中,在送风距离上,离子收纳部入风口321比离子混合部入风口411更靠近蜗牛壳出风口设置。因此,在离子收纳部入风口321处的气流风速比在离子混合部入风口411处的气流风速更大,使得离子收纳部300中的风压比离子混合部中的风压更大。
当离子收纳部300中的风压比离子混合部中的风压大时,进入离子收纳部300的空气能够顺畅地向离子收纳部出风口322吹去,再从离子收纳部出风口322向离子混合部400吹出。不会由于离子混合部400中的风压过大,导致离子收纳部300中的空气难以向离子混合部400吹出。因此,离子收纳部300中设置的离子发生部200所产生的离子能够被顺畅地吹入离子混合部400。
另外,设于离子收纳部300中的离子发生器具有电极。由于离子收纳部300设于送风风路140的上方,并且与出风口122不直接连通,因此,即使有水等液体从出风口122进入送风风路140,水等液体也不会沿送风风路140向上逆流进入离子收纳部300,防止由于水等液体接触电极损坏离子发生部200的情况发生。
由于离子发生部200需要一定的空气经过才能发生电离产生离子,因此需要设置分支风路使空气流经离子发生部200。离子收纳部300中设有防尘壁340,由于防尘壁340设于离子发生部200与离子收纳部入风口321之间,更甚者,如本实施例中,防尘壁340与离子收纳部入风口321相对设置,由离子收纳部入风口321进入离子收纳部中的空气,要吹向离子发生部200及离子收纳部出风口322,就必须先与防尘部接触,再从防尘部两侧的间隙流向离子收纳部出风口322,空气中的灰尘会先附着在防尘壁340上,净洁的空气再吹向离子发生部200,因此,能够防止空气中的灰尘附着在离子发生部200上,导致离子发生部200的寿命减少。
离子发生部200产生的离子由于重力向下移动,即向设在离子收纳部底面的离子收纳部出风口322吹出,并吹向离子混合部400。由于防尘壁340从离子收纳部上设有离子收纳部出风口322的一面向上突出延设,使从离子收纳部入风口321进入的空气无法直接流向离子收纳部出风口322,防止从离子收纳部入风口321进入的空气从防尘壁340的侧边上的间隙经过的同时,又直接向离子收纳部出风口322吹去,两股气流在离子收纳部出风口322处形成乱流,导致离子收纳部300中的空气及离子无法顺畅地向离子混合部吹出的情况发生。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或说明书正文中,未绘示或描述的实现方式,均为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的形式,并未进行详细说明。此外,上述对各元件和方法的定义并不仅限于实施例中提到的各种具体结构、形状或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对其进行简单地更改或替换。
依据以上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对本实用新型送风装置有了清楚的认识。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中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能够防止离子因风压过小而难以吹出的情况发生,同时能够防水防尘的送风装置,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还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中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贯穿附图,相同的元素由相同或相近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在可能导致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造成混淆时,将省略常规结构或构造。
并且图中各部件的形状和尺寸不反映真实大小和比例,而仅示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另外,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
再者,单词“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元件或步骤。位于元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元件。
说明书与权利要求中所使用的序数例如“第一”、“第二”、“第三”等的用词,以修饰相应的元件,其本身并不意味着该元件有任何的序数,也不代表某一元件与另一元件的顺序、或是制造方法上的顺序,该些序数的使用仅用来使具有某命名的一元件得以和另一具有相同命名的元件能做出清楚区分。
类似地,应当理解,为了精简本实用新型并帮助理解各个公开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在上面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本实用新型的各个特征有时被一起分组到单个实施例、图、或者对其的描述中。然而,并不应将该公开的方法解释成反映如下意图:即所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要求比在每个权利要求中所明确记载的特征更多的特征。更确切地说,如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所反映的那样,公开方面在于少于前面公开的单个实施例的所有特征。因此,遵循具体实施方式的权利要求书由此明确地并入该具体实施方式,其中每个权利要求本身都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单独实施例。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送风装置,包括:
供空气进入的开口构成的进风口;
将从所述进风口吸入的空气吹出的出风口;
将空气由所述进风口向所述出风口引导的送风部;
连通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的送风风路;
以及,具有产生离子的电极的离子发生部,
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风路的上方设有连通所述送风风路,且收纳所述离子发生部的离子收纳部;
所述送风风路中设有与所述离子收纳部连通,且具有与所述送风风路在上游侧与下游侧连通的空间的离子混合部;
所述送风装置中设有从所述送风风路上相对于所述离子收纳部的上游侧开始分支,并连接所述离子收纳部的分支风路;
所述送风装置设有使所述离子收纳部的风压比所述离子混合部的风压高的高风压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离子收纳部还包括:
离子收纳部入风口,设于所述离子收纳部的上游侧并与所述分支风路的下游侧端部连通;
以及,离子收纳部出风口,设于所述离子收纳部的下游侧并与所述离子混合部连通;
所述离子混合部还包括:
离子混合部入风口,连通所述送风风路的上游侧;
以及,离子混合部出风口,连通所述送风风路的下游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风压结构为:
所述离子收纳部入风口比所述离子混合部入风口大或与所述离子混合部入风口一样大。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部包括:
构成送风风路的一部分、且设有供空气进入的蜗牛壳吸气口与供空气吹出的蜗牛壳出风口的蜗牛壳;
设于所述蜗牛壳中的扇叶;
以及,驱动所述扇叶旋转的马达;
所述高风压结构包括:
所述离子收纳部入风口比所述离子混合部入风口更靠近所述蜗牛壳出风口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子收纳部中、所述离子发生部与所述离子收纳部入风口之间设有防尘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尘壁由所述离子收纳部上设有所述离子收纳部出风口的一面,向所述一面相对的另一面突出延设,并且与所述离子收纳部上除了设有所述离子收纳部出风口的一面之外的其他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保持一定间隙。
CN201820170053.1U 2018-01-30 2018-01-30 送风装置 Active CN2079893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70053.1U CN207989391U (zh) 2018-01-30 2018-01-30 送风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70053.1U CN207989391U (zh) 2018-01-30 2018-01-30 送风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989391U true CN207989391U (zh) 2018-10-19

Family

ID=638216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170053.1U Active CN207989391U (zh) 2018-01-30 2018-01-30 送风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9893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52576B2 (en) Multi-processor system and tubelike computer module thereof
CN103363587B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空调用独立送风部件
JP2017092257A (ja) 冷却装置及び情報処理装置
CN104390334A (zh) 空调器及该空调器的送风方法
CN207989391U (zh) 送风装置
JP5277647B2 (ja) 熱交換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発熱体収納装置
CN208075236U (zh) 取暖换气装置
WO2019229879A1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2015197049A (ja) 送風機
CN211236548U (zh) 投影仪
JP2009030857A (ja) ファンフィルターユニット
JP2007187402A (ja) 空気調和機
JP2014173425A (ja) 送風装置
JP2006138268A (ja) 遠心ファン装置
JPH11257698A (ja) 換気装置
JP2015124624A (ja) 送風機
CN214998432U (zh) 一种三层扇叶和空气循环扇
JP2006046786A (ja) 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CN207278310U (zh) 涡轮发动机排气降噪结构及涡轮发动机机组
JP5380928B2 (ja) 熱交換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発熱体収納装置
CN212511634U (zh) 送风装置
CN210485966U (zh) 空气加湿器
CN207478157U (zh) 空气净化装置
JP2017067064A (ja) 送風装置
CN218672494U (zh) 一种双吹风口出雾结构及加湿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