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889823U - 车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889823U
CN207889823U CN201820281096.7U CN201820281096U CN207889823U CN 207889823 U CN207889823 U CN 207889823U CN 201820281096 U CN201820281096 U CN 201820281096U CN 207889823 U CN207889823 U CN 2078898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kylight
front windshield
vehicle
gusset
vehicle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28109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锐
周昌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IC Group ORV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28109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8898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8898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8898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架和具有其的车辆,车架,包括:前风窗,所述前风窗设在车辆的前部;侧围,所述侧围设在车辆的左右两侧;天窗,所述天窗设在车辆的顶部,所述天窗的前端与所述前风窗相连,所述天窗的两侧分别与所述侧围相连;前风窗支架,所述前风窗支架设在所述天窗与所述前风窗之间以连接所述前风窗支架与所述天窗;天窗支架,所述天窗支架设在所述天窗与所述侧围之间以连接所述侧围与所述天窗;顶盖,所述顶盖覆盖在车辆的顶部。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架,通过前风窗支架连接天窗和前风窗,通过天窗支架连接天窗和侧围,该安装方式极大的增加了天窗的稳定性,并且增加了侧围与顶盖的连接作用,利于整车状态下的应力传导。

Description

车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备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车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市场下,带天窗的车辆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满足在汽车行驶过程中用户对更好的空气通畅性需求,同时天窗也是一些爱好户外运动的年强人的必备配置。然而,目前车辆上天窗的安装比较复杂,与侧围和前风窗的搭接不方便,并且稳定性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架。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该车架的车辆。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架,包括:
前风窗,所述前风窗设在车辆的前部;
侧围,所述侧围设在车辆的左右两侧;
天窗,所述天窗设在车辆的顶部,所述天窗的前端与所述前风窗相连,所述天窗的两侧分别与所述侧围相连;
前风窗支架,所述前风窗支架设在所述天窗与所述前风窗之间以连接所述前风窗支架与所述天窗;
天窗支架,所述天窗支架设在所述天窗与所述侧围之间以连接所述侧围与所述天窗;
顶盖,所述顶盖覆盖在车辆的顶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前风窗支架与所述前风窗焊接相连,所述前风窗支架上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天窗上与所述第一安装孔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一螺母,所述天窗与所述前风窗支架通过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的螺栓与所述第一螺母相连进行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前风窗支架包括:
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形成为长条形;
侧板,所述侧板为两个且分别设在所述支架本体的两侧,两个所述侧板的上边沿分别与所述支架本体的两侧相连,每个所述侧板的下边沿分别设有向所述支架本体的两侧折弯的折边,所述侧板的邻近所述前风窗的一端设有分别向所述支架本体的两侧折弯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前风窗焊接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架本体和所述折边上分别设有所述第一安装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架本体的长度大于所述侧板的长度且所述支架本体的邻近所述天窗的一端超出所述侧板,所述支架本体的超出所述侧板的部分设有一个所述第一安装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前风窗支架为两个,两个所述前风窗支架沿左右方向间隔开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天窗支架与所述侧围焊接相连,所述天窗支架上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天窗上与所述第二安装孔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螺母,所述天窗与所述侧围通过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孔的螺栓与所述第二螺母相连进行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天窗支架形成为片状,所述天窗支架外周沿设有沿其厚度方向折弯的翻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天窗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三个沿前后方向间隔开分布的所述天窗支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车架。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架,通过前风窗支架连接天窗和前风窗,通过天窗支架连接天窗和侧围,该安装方式极大的增加了天窗的稳定性,并且增加了侧围与顶盖的连接作用,利于整车状态下的应力传导。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架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架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架的又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架的天窗与前风窗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架的前风窗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架的天窗与侧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架的天窗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车架100;
前风窗10;
侧围20;
天窗30;
前风窗支架40;支架本体41;侧板42;折边43;连接板44;第一安装孔45;
天窗支架50;第二安装孔51;翻边52;
顶盖60;
螺栓7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首先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架100。
如图1至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架100包括前风窗10、侧围20、天窗30、前风窗支架40、天窗支架50和顶盖60。
具体而言,前风窗10设在车辆的前部,侧围20设在车辆的左右两侧,天窗30设在车辆的顶部,天窗30的前端与前风窗10相连,天窗30的两侧分别与侧围20相连,前风窗支架40设在天窗30与前风窗10之间以连接前风窗支架40与天窗30,天窗支架50设在天窗30与侧围20之间以连接侧围20与天窗30,顶盖60覆盖在车辆的顶部。
换言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架100主要由前风窗10、侧围20、天窗30和顶盖60几个部分组成,其中,天窗30通过前风窗支架40与前风窗10相连,天窗30通过天窗支架50与侧围相连。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架100,通过前风窗支架40连接前风窗10与天窗30,通过天窗支架50连接侧围20与天窗30,有效的增加了天窗的稳定性,并且增加了侧围20与顶盖60的连接作用,有利于整车状态下的应力传导。
如图3和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前风窗支架40与前风窗10焊接相连,前风窗支架40上设有第一安装孔45,天窗30上与第一安装孔45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一螺母,天窗30与前风窗支架40通过穿过第一安装孔45的螺栓70与第一螺母相连进行固定。由此,该前风窗支架40不仅结构简单,而且可以方便地与天窗30和前风窗10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前风窗支架40包括:支架本体41和侧板42。
具体地,支架本体41形成为长条形,侧板42为两个且分别设在支架本体41的两侧,两个侧板42的上边沿分别与支架本体41的两侧相连,每个侧板42的下边沿分别设有向支架本体41的两侧折弯的折边43,侧板42的邻近前风窗10的一端设有分别向支架本体41的两侧折弯的连接板44,连接板44与前风窗10焊接相连。
可选地,支架本体41和折边43上分别设有第一安装孔45。优选地,支架本体41的长度大于侧板42的长度且支架本体41的邻近天窗30的一端超出侧板42,支架本体41的超出侧板42的部分设有一个第一安装孔45。进一步地,前风窗支架40为两个,两个前风窗支架40沿左右方向间隔开布置。
由此,该结构的前风窗支架40在保证天窗30与前风窗10的连接方便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天窗30与前风窗10的连接稳定性。
如图3、图6和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天窗支架50与侧围20焊接相连,天窗支架50上设有第二安装孔51,天窗30上与第二安装孔51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螺母,天窗30与侧围20通过穿过第二安装孔51的螺栓70与第二螺母相连进行固定。可选地,天窗支架50形成为片状,天窗支架50外周沿设有沿其厚度方向折弯的翻边52。优选地,天窗30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三个沿前后方向间隔开分布的天窗支架50。
由此,该结构的天窗支架50不仅可以方便地实现天窗30与侧围20的连接,而且可以保证天窗30与侧围20的连接稳定性。
总而言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架100,通过前风窗支架40连接天窗30和前风窗10,通过天窗支架50连接天窗30和侧围20,该安装方式极大的增加了天窗30的稳定性,并且增加了侧围20与顶盖60的连接作用,利于整车状态下的应力传导。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上述实施例的车架100,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车架100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即增加了天窗30的稳定性,并且增加了侧围20与顶盖60的连接作用,利于整车状态下的应力传导。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构成和操作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可以理解并且容易实现的,因此不再详细描述。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风窗,所述前风窗设在车辆的前部;
侧围,所述侧围设在车辆的左右两侧;
天窗,所述天窗设在车辆的顶部,所述天窗的前端与所述前风窗相连,所述天窗的两侧分别与所述侧围相连;
前风窗支架,所述前风窗支架设在所述天窗与所述前风窗之间以连接所述前风窗支架与所述天窗;
天窗支架,所述天窗支架设在所述天窗与所述侧围之间以连接所述侧围与所述天窗;
顶盖,所述顶盖覆盖在车辆的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风窗支架与所述前风窗焊接相连,所述前风窗支架上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天窗上与所述第一安装孔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一螺母,所述天窗与所述前风窗支架通过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的螺栓与所述第一螺母相连进行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风窗支架包括:
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形成为长条形;
侧板,所述侧板为两个且分别设在所述支架本体的两侧,两个所述侧板的上边沿分别与所述支架本体的两侧相连,每个所述侧板的下边沿分别设有向所述支架本体的两侧折弯的折边,所述侧板的邻近所述前风窗的一端设有分别向所述支架本体的两侧折弯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前风窗焊接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和所述折边上分别设有所述第一安装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的长度大于所述侧板的长度且所述支架本体的邻近所述天窗的一端超出所述侧板,所述支架本体的超出所述侧板的部分设有一个所述第一安装孔。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风窗支架为两个,两个所述前风窗支架沿左右方向间隔开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窗支架与所述侧围焊接相连,所述天窗支架上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天窗上与所述第二安装孔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螺母,所述天窗与所述侧围通过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孔的螺栓与所述第二螺母相连进行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窗支架形成为片状,所述天窗支架外周沿设有沿其厚度方向折弯的翻边。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窗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三个沿前后方向间隔开分布的所述天窗支架。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架。
CN201820281096.7U 2018-02-28 2018-02-28 车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078898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281096.7U CN207889823U (zh) 2018-02-28 2018-02-28 车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281096.7U CN207889823U (zh) 2018-02-28 2018-02-28 车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889823U true CN207889823U (zh) 2018-09-21

Family

ID=635407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281096.7U Active CN207889823U (zh) 2018-02-28 2018-02-28 车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88982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469544U (zh) 一种穿孔铝板幕墙的连接结构
CN206374826U (zh) 一种全景天窗顶盖组件
CN207889823U (zh) 车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02213632U (zh) 汽车前纵梁加强件
CN206072911U (zh) 一种汽车日行灯内软性线路板固定结构
CN206067937U (zh) 铝车身客车的车身骨架
CN208064002U (zh) 一种农业大棚
CN204399287U (zh) 一种一体式电动车装置
CN206679155U (zh) 后平叉固定板及电池盒及车架
CN203047383U (zh) 一种轿车后裙板总成
CN205952160U (zh) 两轮车半封闭式护罩
CN203472478U (zh) 天窗安装加强板及汽车
CN206579455U (zh) 拖拉机遮阳装置
CN206107351U (zh) 一种后蒙皮钣金支架
CN205011855U (zh) 一种用于客车的电泳托盘安装总成
CN208774931U (zh) 电动车遮阳篷后端支撑装置
CN206884666U (zh) 客车风道面板结合结构
CN214994685U (zh) 一种采光顶转接件装置
US1394084A (en) Windshield attachment
CN207943012U (zh) 一种便于固定的汽车中网
CN204432336U (zh) 一种快拆式车用软顶
CN208881991U (zh) 一种快速拆装式电动车车篷
CN115092066B (zh) 一种发动机下护板安装结构及具有其的汽车
CN206501684U (zh) 一种后侧门玻璃后导轨连接组件
CN204055671U (zh) 一种汽车前保险杠安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904

Address after: 100130 Zhaofeng Town, Shunyi District, Beijing Zhaofeng industrial base Tongxin Road No. 1

Patentee after: BAIC GROUP ORV Co.,Ltd.

Address before: 101300, 99, Shuanghe Avenue, Renhe Town, Beijing, Shunyi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AUTOMOBILE RESEARCH GENERAL INSTITUTE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