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394904U - 一种直道型火焰锋面冷却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直道型火焰锋面冷却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394904U
CN207394904U CN201721098883.XU CN201721098883U CN207394904U CN 207394904 U CN207394904 U CN 207394904U CN 201721098883 U CN201721098883 U CN 201721098883U CN 207394904 U CN207394904 U CN 2073949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cooling tube
way type
straight way
cylindr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09888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永强
沈炳元
黄观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Li Ju thermal energy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JU THERMAL POWER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JU THERMAL POWER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JU THERMAL POWER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09888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3949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3949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3949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一种直道型火焰锋面冷却结构,包括平行设置的上管板和下管板,所述上管板和下管板之间设有通以冷却水的冷却组件,所述冷却组件包括垂直于气流方向设置的第一冷却组、设于第一冷却组的出气一侧的第二冷却组;所述第一冷却组包括排列成排的第一冷却管,该第一冷却管中设有用于通水的第一通孔,相邻两个第一冷却管之间形成直道型缝隙;所述第二冷却组包括排列成排的圆柱状冷却管,该圆柱状冷却管中设有用于通水的第二通孔,相邻两个圆柱状冷却管之间里留有空隙,所述圆柱状冷却管中心与直道型缝隙的出口对齐。本实用新型能有效降低火焰温度,显著减小有害气体的产生,同时气流稳定均匀,减少和避免回火和脱火现象。

Description

一种直道型火焰锋面冷却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锅炉燃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直道型火焰锋面冷却结构。
背景技术
蒸汽锅炉指的是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并生产高温蒸汽的工业锅炉,在工业生产中应用广泛;现有的蒸汽锅炉中一般使用天然气作为燃烧气体。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在与空气混合燃烧过程中会因为火焰锋面温度过高而产生氮氧化物,造成环境污染。根据捷里道维奇的燃烧机理,当燃烧火焰锋面温度高于1500℃,就开始生成氮氧化物,且火焰锋面温度每升高100℃,氮氧化物的合成速度就增加6~7倍。因此控制火焰锋面温度是控制氮氧化物生成的关键因素。
现有技术中,普遍采用富氧燃烧,贫、富燃料分级燃烧,烟气回流相结合的燃烧方式来抑制氮氧化物的生成,但这也带来众多负面效果:空燃比变大导致的锅炉效率下降、燃烧时的氧气比例下降导致的燃烧状况变坏等,且整体设备结构庞大、复杂,控制繁琐。
针对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以上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直道型火焰锋面冷却结构,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有效降低火焰锋面温度,抑制氮氧化物的生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一种直道型火焰锋面冷却结构,包括平行设置的上管板和下管板,所述上管板和下管板之间设有通以冷却水的冷却组件,所述冷却组件包括垂直于气流方向设置的第一冷却组、设于第一冷却组的出气一侧的第二冷却组;所述第一冷却组包括排列成排的第一冷却管,该第一冷却管中设有用于通水的第一通孔,相邻两个第一冷却管之间形成直道型缝隙;所述第二冷却组包括排列成排的圆柱状冷却管,该圆柱状冷却管中设有用于通水的第二通孔,相邻两个圆柱状冷却管之间里留有空隙,所述圆柱状冷却管中心与直道型缝隙的出口对齐。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火焰燃烧位置设有第一冷却组和第二冷却组,第一冷却组和第二冷却组中设有供燃气通过的均匀空隙,使燃气能够均匀稳定燃烧,燃烧时火焰的温度被冷却组件中的冷却水吸收带走,冷却水从下往上流,能够显著降低和控制火焰的温度,减少氮氧化物的生成。
同时本实用新型中燃气前进时通过直道型缝隙,保证稳定流动、均匀供给,有效控制燃烧中的回火故障;同时圆柱状冷却管中心与直道型缝隙的出口对齐,能够将流出的混合燃气打乱形成涡流,从而将每条缝隙流出的各不相干的可燃气体形成一个整体火焰,解决燃烧机的脱火问题。
作为优选,所述圆柱状冷却管之间设有楔形导流件,该楔形导流件的小头朝向燃烧方向,使燃气燃烧均匀,减少回火和脱火现象。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通孔为圆柱状通孔或与第一冷却管的外轮廓匹配的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为圆柱状通孔,加工方便,热交换效果好。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冷却管为矩形柱结构或三棱柱结构,相邻的第一冷却管的平面侧壁之间形成直道型缝隙,保证稳定流动、均匀供给、减少回火故障。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冷却管的横截面为跑道形,且相邻的第一冷却管的平面侧壁之间形成直道型缝隙,保证稳定流动、均匀供给、减少回火故障。
作为优选,所述冷却组件包括一排第一冷却组和一排第二冷却组。
作为优选,所述冷却组件包括一排第一冷却组和两排第二冷却组,且两排第二冷却组中的圆柱状冷却管,错开设置,冷却火焰效果更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提供了一种直道型火焰锋面冷却结构,通过第一冷却管和圆柱状冷却管的排列设置,能够将火焰的热量通过冷凝水带走,有效降低火焰温度,减小有害气体的产生,同时气流稳定均匀,减少和避免回火和脱火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矩形柱结构的第一冷却管与一排第二冷却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侧视图。
图3为矩形柱结构的第一冷却管的截面图一。
图4为矩形柱结构的第一冷却管的截面图二。
图5为跑道形截面的第一冷却管与一排第二冷却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跑道形截面的第一冷却管截面图一。
图7为跑道形截面的第一冷却管截面图二。
图8为三棱柱结构的第一冷却管与一排第二冷却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三棱柱结构的第一冷却管截面图一。
图10为三棱柱结构的第一冷却管截面图二。
图11为矩形柱结构的第一冷却管与两排第二冷却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跑道形截面的第一冷却管与两排第二冷却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三棱柱结构的第一冷却管与两排第二冷却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照图1至图10,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的直道型火焰锋面冷却结构,包括平行设置的上管板5和下管板6,所述上管板5和下管板6之间设有通以冷却水的冷却组件,所述冷却组件包括垂直于气流方向设置的第一冷却组、设于第一冷却组的出气一侧的第二冷却组;所述第一冷却组包括排列成排的第一冷却管1,该第一冷却管1中设有用于通水的第一通孔11,相邻两个第一冷却管1之间形成直道型缝隙13;所述第二冷却组包括排列成排的圆柱状冷却管2,该圆柱状冷却管2中设有用于通水的第二通孔21,相邻两个圆柱状冷却管2之间里留有空隙,所述圆柱状冷却管2的中心与直道型缝隙13的出口对齐。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圆柱状冷却管2之间设有楔形导流件3,该楔形导流件3的小头朝向燃烧方向;所述第一通孔11为圆柱状通孔或与第一冷却管1的外轮廓匹配的通孔;所述第二通孔21为圆柱状通孔。具体的,所述第一冷却管1为矩形柱结构或三棱柱结构,相邻的第一冷却管1的平面侧壁之间形成直道型缝隙13;或者,所述第一冷却管1的横截面为跑道形,且相邻的第一冷却管1的平面侧壁之间形成直道型缝隙13。
以上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却组件包括一排第一冷却组和一排第二冷却组。
图11至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组实施方式中的结构,其中所述冷却组件包括一排第一冷却组和两排第二冷却组,且两排第二冷却组中的圆柱状冷却管2错开设置。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第一冷却组和第二冷却组的设置,同时控制第一冷却管1、圆柱状冷却管2及相互之间的距离,并且冷却水在管内由下向上流动,能够有效吸收火焰锋面4传递的热量,为火焰锋面4持续降温;装置内冷却水的流量随火焰强度的变化而调整,小负荷工况下,冷却水流速低,火焰锋面4温度不会过低导致熄灭;满负荷时,冷却水流速高,火焰锋面4温度维持在1500℃附近,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
同时本实用新型中,燃气前进时通过直道型缝隙13,保证稳定流动、均匀供给,有效控制燃烧中的回火故障;同时圆柱状冷却管2中心与直道型缝隙13的出口对齐,能够将流出的混合燃气打乱形成涡流,从而将每条缝隙流出的各不相干的可燃气体形成一个整体火焰,解决燃烧机的脱火问题。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第一冷却管和圆柱状冷却管的排列设置,能够将火焰的热量通过冷凝水带走,有效降低火焰温度,显著减小有害气体的产生,同时气流稳定均匀,减少和避免回火和脱火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上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任何对本技术做出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替换、变形、改进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直道型火焰锋面冷却结构,包括平行设置的上管板(5)和下管板(6),所述上管板(5)和下管板(6)之间设有通以冷却水的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组件包括垂直于气流方向设置的第一冷却组、设于第一冷却组的出气一侧的第二冷却组;所述第一冷却组包括排列成排的第一冷却管(1),该第一冷却管(1)中设有用于通水的第一通孔(11),相邻两个第一冷却管(1)之间形成直道型缝隙(13);所述第二冷却组包括排列成排的圆柱状冷却管(2),该圆柱状冷却管(2)中设有用于通水的第二通孔(21),相邻两个圆柱状冷却管(2)之间里留有空隙,所述圆柱状冷却管(2)的中心与直道型缝隙(13)的出口对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道型火焰锋面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状冷却管(2)之间设有楔形导流件(3),该楔形导流件(3)的小头朝向燃烧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道型火焰锋面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11)为圆柱状通孔或与第一冷却管(1)的外轮廓匹配的通孔;所述第二通孔(21)为圆柱状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直道型火焰锋面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管(1)为矩形柱结构或三棱柱结构,相邻的第一冷却管(1)的平面侧壁之间形成直道型缝隙(13)。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直道型火焰锋面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管(1)的横截面为跑道形,且相邻的第一冷却管(1)的平面侧壁之间形成直道型缝隙(13)。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直道型火焰锋面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组件包括一排第一冷却组和一排第二冷却组。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直道型火焰锋面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组件包括一排第一冷却组和两排第二冷却组,且两排第二冷却组中的圆柱状冷却管(2)错开设置。
CN201721098883.XU 2017-08-30 2017-08-30 一种直道型火焰锋面冷却结构 Active CN2073949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98883.XU CN207394904U (zh) 2017-08-30 2017-08-30 一种直道型火焰锋面冷却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98883.XU CN207394904U (zh) 2017-08-30 2017-08-30 一种直道型火焰锋面冷却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394904U true CN207394904U (zh) 2018-05-22

Family

ID=624155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098883.XU Active CN207394904U (zh) 2017-08-30 2017-08-30 一种直道型火焰锋面冷却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39490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10946A (zh) * 2019-04-10 2020-10-23 博联罗伊斯(苏州)工业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全预混燃烧器及其控制***
CN112944326A (zh) * 2021-03-10 2021-06-11 浙江宏宇环保工程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调节燃比的绿色低氮多级燃烧***及其燃烧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10946A (zh) * 2019-04-10 2020-10-23 博联罗伊斯(苏州)工业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全预混燃烧器及其控制***
CN112944326A (zh) * 2021-03-10 2021-06-11 浙江宏宇环保工程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调节燃比的绿色低氮多级燃烧***及其燃烧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455621U (zh) 一种燃烧低热值煤气获得高风温的高效烟气炉装置
CN207394904U (zh) 一种直道型火焰锋面冷却结构
CN207394845U (zh) 条缝式火焰燃烧装置中的燃烧机
CN207394848U (zh) 一种阻尼型火焰锋面冷却结构
CN201817505U (zh) 一种低矮型高风温顶燃式热风炉
CN106016345A (zh) 一种安装在超临界w火焰锅炉减小水冷壁温度偏差的装置
CN208332255U (zh) 一种具有分割狭缝喷口结构的天然气预混燃烧器
CN108413394A (zh) 一种具有分割狭缝喷口结构的天然气预混燃烧器
CN212481282U (zh) 一种卧式全预混低氮燃气锅炉
CN107906516A (zh) 一种空气/燃气双预热的连续式自身蓄热无焰燃烧器
CN204987008U (zh) 一种双旋流式低热值燃气燃烧器
CN204853567U (zh) 一种实现烟气余热回收的商用燃气灶
CN207006146U (zh) 全预混燃烧器
CN204084375U (zh) 分级富氧无焰燃烧燃气烧嘴
CN109912188A (zh) 一种燃烧式玻璃钢化加热装置及操作方法
CN101726111A (zh) 非预混倒置式燃气冷凝热水器
CN115406100A (zh) 一种间接换热式热风炉
JP5501198B2 (ja) 低NOx・低煤塵燃焼方法およびボイラ燃焼室
CN210861032U (zh) 一种新型低氮节能蒸汽发生器
CN209326133U (zh) 超低氮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
CN209853984U (zh) 一种燃烧式玻璃钢化加热装置
CN210861719U (zh) 一种新型低氮节能热水机组
CN209977990U (zh) 一种低氮全预混蒸汽锅炉
CN209588402U (zh) 一种模块炉的新型低氮式燃烧模块
CN209147148U (zh) 反烧燃煤炉及其降低焦油生成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1012

Address after: 313200 No. 150, Sheng Ye street, Wu Kang Town, Deqing County, Huzhou, Zhejiang.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Li Ju thermal energy equipment Co., Ltd.

Address before: 313000 No. 150, Sheng Ye street, Wu Kang Town, Deqing County, Huzhou, Zhejiang.

Patentee before: LIJU THERMAL POWER EQUIPMENT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