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333035U - 缸体润滑油分配*** - Google Patents

缸体润滑油分配***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333035U
CN207333035U CN201721209943.0U CN201721209943U CN207333035U CN 207333035 U CN207333035 U CN 207333035U CN 201721209943 U CN201721209943 U CN 201721209943U CN 207333035 U CN207333035 U CN 2073330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gallery
side main
duct
ai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20994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梦尧
徐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General Motors Corp Ltd
Pan Asia Technical Automotive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General Motors Corp Ltd
Pan Asia Technical Automotive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General Motors Corp Ltd, Pan Asia Technical Automotive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General Motor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20994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3330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3330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3330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upercharger (AREA)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缸体润滑油分配***,包括机油冷却器入口、主油道进油腔、进气侧主油道、第一上油道、斜油道、横油道、涡轮增压器供油通道、正时导轨张紧器高压油腔、可变油泵反馈油道;主油道进油腔与进气侧主油道的一端连通;进气侧主油道沿横向布置,多个斜油道间隔布置在进气侧主油道上;进气侧主油道的一端还连通第一上油道;横油道的一端与进气侧主油道的另一端连通,并且与进气侧主油道相互垂直,横油道的另一端连通涡轮增压器供油通道、正时导轨张紧器高压油腔、可变油泵反馈油道。本实用新型中由于集成了涡轮增压器供油通道、正时导轨张紧器高压油腔和可变油泵反馈油道,减少了外接管路,降低了发动机成本和维护难度。

Description

缸体润滑油分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缸体润滑油分配***。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地法规对于油耗的限制日趋严格。许多主机厂商通过增压等技术手段追求发动机的高升功率,高热效率,随之带来的是发动机的机械负荷和热负荷比以往更为苛刻。所以对于发动机润滑***的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
缸体润滑油分配***是发动机润滑***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发动机整个润滑***中承担着给活塞曲轴等重要运动件供油、避免干摩擦、降低磨损的重要作用。缸体油道设计好坏不仅关系到缸体本身的制造工艺性,还进一步影响到发动机的油耗及耐久。
如图1所示,为现有一种缸体润滑油分配***。该缸体润滑油分配***包括缸体油道1'、机油冷却器、主油道3'、斜油道4'、横油道5'和两根上油道6'。机油从缸体油道1'的缸体油道入口11'进入机油冷却器入口21',从机油冷却器入口21'进入到机油冷却器(图未示),在机油冷却器中冷却机油,机油再从机油冷却器出口22'流出,进入到主油道3',然后流入四个斜油道4',再从最外侧的一个斜油道4'流入横油道5',从横油道5'流入一根上油道6',从主油道3'的末端流入另一根上油道6'。
现有的缸体润滑油分配***集成的油道较少,部分油道需要外接管路连接,增加了发动机成本和维护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成度高、成本低、维护难度小的缸体润滑油分配***。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缸体润滑油分配***,包括机油冷却器入口、主油道进油腔、进气侧主油道、第一上油道、斜油道、横油道、涡轮增压器供油通道、正时导轨张紧器高压油腔、可变油泵反馈油道;
所述机油冷却器入口与所述主油道进油腔之间用于安装机油冷却器,所述主油道进油腔与所述进气侧主油道的一端连通;
所述进气侧主油道沿横向布置,多个所述斜油道间隔布置在所述进气侧主油道上,所述斜油道用于向曲轴轴瓦供油;
所述进气侧主油道的一端还连通所述第一上油道,所述第一上油道用于向缸盖主油道供油;
所述横油道的一端与所述进气侧主油道的另一端连通,并且与所述进气侧主油道相互垂直,所述横油道的另一端连通所述涡轮增压器供油通道、所述正时导轨张紧器高压油腔、所述可变油泵反馈油道,所述涡轮增压器供油通道用于向涡轮增压器供油,所述正时导轨张紧器高压油腔用于向正时导轨张紧器供油,所述可变油泵反馈油道中的机油进入油泵的反馈油腔。
进一步地,缸体润滑油分配***还包括第二上油道,所述第二上油道的底端为缸体供油孔,所述第二上油道的顶端与所述机油冷却器入口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横油道的另一端还连通排气侧主油道前段,所述排气侧主油道前段上方连通所述涡轮增压器供油通道,所述排气侧主油道前段下方连通所述正时导轨张紧器高压油腔和所述可变油泵反馈油道,所述排气侧主油道前段的横向连通排气侧主油道后段,所述排气侧主油道后段与所述进气侧主油道相互平行,所述排气侧主油道后段上开设有多个第一油孔,所述第一油孔用于向活塞冷却嘴供油。
进一步地,所述排气侧主油道前段与所述排气侧主油道后段之间还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中安装有电磁阀,所述电磁阀用于调节所述排气侧主油道后段的油压。
进一步地,所述排气侧主油道后段上还开设有第二油孔,所述第二油孔连接机油压力开关,所述机油压力开关用于监控所述电磁阀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排气侧主油道前段的上方还连通第三上油道,所述第三上油道用于向缸盖油路供油。
进一步地,所述涡轮增压器供油通道、所述正时导轨张紧器高压油腔、所述可变油泵反馈油道均通过铸造工艺集成在缸体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由于集成了涡轮增压器供油通道、正时导轨张紧器高压油腔和可变油泵反馈油道,减少了外接管路,降低了发动机成本和维护难度。
附图说明
参见附图,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应当理解: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图中:
图1是现有的一种缸体润滑油分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缸体润滑油分配***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对照表:
1'-缸体油道 3'-主油道 4'-斜油道
5'-横油道 6'-上油道 11'-缸体油道入口
21'-机油冷却器入口 22'-机油冷却器出口
1-缸体供油孔 2-第二上油道 3-机油冷却器入口
4-主油道进油腔 5-进气侧主油道 6-斜油道
7-第一上油道 8-横油道 9-排气侧主油道前段
10-涡轮增压器供油通道 11-正时导轨张紧器高压油腔
12-可变油泵反馈油道 13-第三上油道 14-安装孔
15-排气侧主油道后段 16-第一油孔 17-第二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容易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实用新型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全部或视为对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缸体润滑油分配***,包括机油冷却器入口3、主油道进油腔4、进气侧主油道5、第一上油道7、斜油道6、横油道8、涡轮增压器供油通道10、正时导轨张紧器高压油腔11、可变油泵反馈油道12;
机油冷却器入口3与主油道进油腔4之间用于安装机油冷却器(图未示),主油道进油腔4与进气侧主油道5的一端(图2中的右侧端)连通;
进气侧主油道5沿横向布置,多个斜油道6间隔布置在进气侧主油道5上,斜油道6用于向曲轴轴瓦供油;
进气侧主油道5的一端还连通第一上油道7,第一上油道7用于向缸盖主油道供油;
横油道8的一端(图2中靠近纸面的一端)与进气侧主油道5的另一端(图2中左侧端)连通,并且与进气侧主油道5相互垂直,横油道8的另一端(图2中远离纸面的一端)连通涡轮增压器供油通道10、正时导轨张紧器高压油腔11、可变油泵反馈油道12,涡轮增压器供油通道10用于向涡轮增压器供油,正时导轨张紧器高压油腔11用于向正时导轨张紧器供油,可变油泵反馈油道12中的机油进入油泵的反馈油腔。
其中,机油冷却器是缸体润滑油分配***之外的部件,用于对机油进行冷却。机油冷却器的一端连接机油冷却器入口3,另一端连接主油道进油腔4。机油从机油冷却器入口3流入机油冷却器,在机油冷却器中进行冷却,冷却后的机油再流入到主油道进油腔4中,然后从主油道进油腔4进入到进气侧主油道5中。
进气侧主油道5沿图2中的水平方向延伸,斜油道6从进气侧主油道5倾斜向下延伸。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斜油道6有3个,均匀间隔排布。斜油道6用于向曲轴轴瓦供油。
可选地,根据曲轴轴瓦的供油需求的不同,斜油道6的个数和倾斜角度及方向,还可以有其他设计。
进气侧主油道5的一端还连接第一上油道7,第一上油道7沿竖直方向延伸。机油从主油道进油腔4进入进气侧主油道5中后,再流入第一上油道7。
进气侧主油道5的另一端与横油道8的一端连接,横油道8也沿横向布置,但是横油道8的延伸方向与进气侧主油道5的方向大致垂直。
横油道8的另一端从上往下依次连通涡轮增压器供油通道10、正时导轨张紧器高压油腔11和可变油泵反馈油道12。
本实施例中由于集成了涡轮增压器供油通道10、正时导轨张紧器高压油腔11和可变油泵反馈油道12,减少了外接管路,降低了发动机成本和维护难度。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缸体润滑油分配***还包括第二上油道2,第二上油道2的底端为缸体供油孔1,第二上油道2的顶端与机油冷却器入口3连通。
其中,第二上油道2也沿竖直方向延伸,机油从缸体供油孔1进入第二上油道2,然后从第二上油道2进入到机油冷却器入口3中。
可选地,缸体供油孔1到机油冷却器入口3之间还可以使用其他的管路,可以为横管、或斜管、或弯曲管路。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横油道8的另一端还连通排气侧主油道前段9,排气侧主油道前段9上方连通涡轮增压器供油通道10,排气侧主油道前段9下方连通正时导轨张紧器高压油腔11和可变油泵反馈油道12,排气侧主油道前段9的横向连通排气侧主油道后段15,排气侧主油道后段15与进气侧主油道5相互平行,排气侧主油道后段15上开设有多个第一油孔16,第一油孔16用于向活塞冷却嘴供油。
其中,横油道8的另一端直接与排气侧主油道前段9连接,排气侧主油道前段9为一段较短的管路。
排气侧主油道后段15的长度较长,与进气侧主油道5的长度大致等长。本实施例中,有三个第一油孔16,均匀间隔分布在排气侧主油道后段15上。
进气侧主油道5与排气侧主油道后段15组成了双润滑主油道。不仅能够实现传统的给曲轴轴瓦和缸盖主油道供油,还可以实现给活塞冷却嘴供油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排气侧主油道前段9与排气侧主油道后段15之间还设置有安装孔14,安装孔14中安装有电磁阀,电磁阀用于调节排气侧主油道后段15的油压。
具体地,电磁阀可根据当前工况控制开度,调节排气侧主油道后段15的油压。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排气侧主油道后段15上还开设有第二油孔17,第二油孔17连接机油压力开关,机油压力开关用于监控电磁阀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其中,第二油孔17位于排气侧主油道后段15上远离排气侧主油道前段9的一端。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排气侧主油道前段9的上方还连通第三上油道13,第三上油道13用于向缸盖油路供油。
其中,第三上油道13也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三上油道13位于排气侧主油道前段9的上方,涡轮增压器供油通道10位于第三上油道13的底端。
进一步地,涡轮增压器供油通道10、正时导轨张紧器高压油腔11、可变油泵反馈油道12均通过铸造工艺集成在缸体上。
现有的其他发动机多是通过外部管路连接的方式,缸体上并无上述三种油道。而本实施例中的缸体,通过优化空间布置,将这三种油道铸造在了缸体上,提高了缸体的集成性。
可选地,其他的油道也可以通过铸造工艺与缸体集成。
本实施例中,进气侧主油道5中的机油分为三路。第一路经斜油道6给曲轴轴瓦供油;第二路经第一上油道7给缸盖主油道供油;第三路经横油道8到达排气侧主油道前段9。
在排气侧主油道前段9这里,油路又分为四路。第一路经涡轮增压器供油通道10给供油给涡轮增压气。第二路经过正时导轨张紧器高压油腔11(该油腔提供油压给正时导轨张紧器保证其正常工作)后到达可变油泵反馈油道12,经此反馈油道的机油最终进入油泵的反馈油腔,实时调节油泵的排量。第三路经上油道13进入缸盖油路,最终提供油压给正时相位调节器。第四路穿过主油道电磁阀的安装孔14后进入排气侧主油道后段15,电磁阀可根据当前工况控制开度,调节排气侧主油道后段的油压,排气侧主油道后段的机油经过第一油孔16后,向活塞冷却喷嘴供油。在排气侧主油道后段15还设计有第二油孔17,该孔安装并连接机油压力开关,可实时监控电磁阀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本实施例中,各油道为直管。可选地,根据缸体的结构和润滑需要,各油道可以设计为有一定曲线、或弧度、或弯折、或管径大小不同的管件。
本实用新型的缸体润滑油分配***,带有双主油道设计。排气侧主油道通过电磁阀控制,可根据实际发动机运转工况控制电磁阀开度。调节该主油道的油压来精准控制活塞冷却喷嘴的喷油量。避免了某些工况下过度喷油导致的没有必要的油压损失。同时在该主油道设计安装了机油压力开关,实时监控电磁阀是否正常工作。当电磁阀出现故障时,用户可及时知晓并进行维修。
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的缸体油道还有高集成度的特点。缸体润滑油道除了传统的给曲轴轴瓦,缸盖主油道供油外,通过缸体设计优化,还合理集成涡轮增压器供油通道,正时导轨张紧器高压油腔,可变油泵反馈油道,减少了外接管路,降低了发动机成本和维护难度。
以上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缸体润滑油分配***,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油冷却器入口、主油道进油腔、进气侧主油道、第一上油道、斜油道、横油道、涡轮增压器供油通道、正时导轨张紧器高压油腔、可变油泵反馈油道;
所述机油冷却器入口与所述主油道进油腔之间用于安装机油冷却器,所述主油道进油腔与所述进气侧主油道的一端连通;
所述进气侧主油道沿横向布置,多个所述斜油道间隔布置在所述进气侧主油道上,所述斜油道用于向曲轴轴瓦供油;
所述进气侧主油道的一端还连通所述第一上油道,所述第一上油道用于向缸盖主油道供油;
所述横油道的一端与所述进气侧主油道的另一端连通,并且与所述进气侧主油道相互垂直,所述横油道的另一端连通所述涡轮增压器供油通道、所述正时导轨张紧器高压油腔、所述可变油泵反馈油道,所述涡轮增压器供油通道用于向涡轮增压器供油,所述正时导轨张紧器高压油腔用于向正时导轨张紧器供油,所述可变油泵反馈油道中的机油进入油泵的反馈油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缸体润滑油分配***,其特征在于,缸体润滑油分配***还包括第二上油道,所述第二上油道的底端为缸体供油孔,所述第二上油道的顶端与所述机油冷却器入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缸体润滑油分配***,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油道的另一端还连通排气侧主油道前段,所述排气侧主油道前段上方连通所述涡轮增压器供油通道,所述排气侧主油道前段下方连通所述正时导轨张紧器高压油腔和所述可变油泵反馈油道,所述排气侧主油道前段的横向连通排气侧主油道后段,所述排气侧主油道后段与所述进气侧主油道相互平行,所述排气侧主油道后段上开设有多个第一油孔,所述第一油孔用于向活塞冷却嘴供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缸体润滑油分配***,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侧主油道前段与所述排气侧主油道后段之间还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中安装有电磁阀,所述电磁阀用于调节所述排气侧主油道后段的油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缸体润滑油分配***,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侧主油道后段上还开设有第二油孔,所述第二油孔连接机油压力开关,所述机油压力开关用于监控所述电磁阀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缸体润滑油分配***,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侧主油道前段的上方还连通第三上油道,所述第三上油道用于向缸盖油路供油。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缸体润滑油分配***,其特征在于,所述涡轮增压器供油通道、所述正时导轨张紧器高压油腔、所述可变油泵反馈油道均通过铸造工艺集成在缸体上。
CN201721209943.0U 2017-09-19 2017-09-19 缸体润滑油分配*** Active CN2073330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209943.0U CN207333035U (zh) 2017-09-19 2017-09-19 缸体润滑油分配***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209943.0U CN207333035U (zh) 2017-09-19 2017-09-19 缸体润滑油分配***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333035U true CN207333035U (zh) 2018-05-08

Family

ID=623691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209943.0U Active CN207333035U (zh) 2017-09-19 2017-09-19 缸体润滑油分配***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33303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20035A (zh) * 2019-12-31 2020-05-08 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 跨越式润滑油道结构及发动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20035A (zh) * 2019-12-31 2020-05-08 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 跨越式润滑油道结构及发动机
CN111120035B (zh) * 2019-12-31 2022-03-11 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 跨越式润滑油道结构及发动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55021B (zh) 一种发动机缸体总成的润滑油路
CN102678767B (zh) 一种滚动轴承散热方法
CN103314196A (zh) 热管理***和方法
CN106499624A (zh) 一种大流量柱塞泵
CN200952629Y (zh) 多辊轧机靠背支承辊背衬轴承润滑装置
CN102678763B (zh) 一种滚动轴承散热装置
CN103291738A (zh) 滑动轴承装置
CN207333035U (zh) 缸体润滑油分配***
WO2023005538A1 (zh) 发动机的润滑***及发动机
CN107178400A (zh) 三缸发动机润滑***
CN105593504A (zh) 用于在内燃机中供给燃料的热管理***的换热器
CN201461114U (zh) 一种柴油机气缸体水套结构
CN109386341A (zh) 用于润滑内燃机的装置
CN101158299B (zh) 一种发动机气缸体润滑油道
CN106704022A (zh) 往复活塞式v型发动机活塞连杆冷却润滑结构
JP2012117456A (ja) エンジンの給油装置
CN201486617U (zh) 具有汽缸盖和汽缸体的装置
CN101555983B (zh) 油气定量混合器
CN104956039B (zh) 发动机润滑***
CN104481875A (zh) 一种螺杆压缩机
CN106812564B (zh) 发动机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2381551U (zh) 滚动轴承散热装置
CN204386882U (zh) 一种螺杆压缩机
CN201106743Y (zh) 润滑油脂分配器
CN216691206U (zh) 发动机润滑油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