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321702U - 电子装置***及其电子装置基座 - Google Patents

电子装置***及其电子装置基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321702U
CN207321702U CN201721046377.6U CN201721046377U CN207321702U CN 207321702 U CN207321702 U CN 207321702U CN 201721046377 U CN201721046377 U CN 201721046377U CN 207321702 U CN207321702 U CN 2073217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magnetic substance
base
electronic device
subst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04637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庄文章
徐国容
洪世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gat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Pegat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gatron Corp filed Critical Pegatron Corp
Priority to CN20172104637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3217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3217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3217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是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及电子装置基座,其中,电子装置***包含电子装置及电子装置基座。电子装置基座包含第一壳体、导柱、第一磁性体及第二磁性体。第一磁性体是设置于导柱的底座上,而第二磁性体则设置于第一壳体的一侧,并与第一磁性体产生第一磁力。电子装置包含第二壳体及至少一第三磁性体。第三磁性体设置于第二壳体的连接侧,并与第一磁性***置相对应以产生第二磁力。当连接侧与第一壳体接近至预设距离时,第二磁力将会大于第一磁力以带动导柱朝连接侧的方向移动并突出于第一壳体外。

Description

电子装置***及其电子装置基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电子装置基座及包含其的电子装置***;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具有定位导柱的电子装置基座及包含其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市场上不断推出各式不同功能的电子装置,例如平板电脑、行动电话、掌上型游戏装置、穿戴式电子装置等。然而为了增加功能性及使用的便利性,电子装置往往需要经由本身的连接介面与外界连接,例如进行充电、进行资料传送、扩充输入介面等。
一般而言,电子装置的连接介面可以直接经由连接端子及信号线来进行充电及信号传输。然而随着不同的使用需求,市场上亦出现了可与电子装置连接介面进行组合的基座。基座除了可通过与电子装置连接介面连接来进行电力及信号的传输外,也可以提供键盘等扩充的输入介面。为了使基座与电子装置的组合稳固,往往需要通过定位柱等结构设计方式来提供支撑。然而此类定位柱的设计较不易融入整体的外观设计中,因而会影响产品整理的美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基座,具有可移动的导柱。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可在组装电子装置及电子装置基座时,使可移动的导柱突出于电子装置基座。
电子装置基座包含第一壳体、导柱、第一磁性体及第二磁性体。第一壳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及第二侧;导柱包含有底座及柱体。柱体连接于底座,底座可移动地位于第一侧及第二侧之间。第一磁性体设置于底座上,而第二磁性体设置于第一壳体的第二侧。第一磁性体与第二磁性体之间具有第一磁力;第一磁力能够使底座吸附于第二侧,且柱***于第一侧及第二侧之间。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体为一磁铁。
于一实施例中,底座设置多个第一磁性体,多个第一磁性体的磁轴方向与底座的移动方向相同,且相邻的多个第一磁性体的磁极的排列方向为相反排列方向。
于一实施例中,至少一第一磁性体为二第一磁性体,且二第一磁性体分别设置于柱体与底座连接位置的两侧。
于一实施例中,底座包含至少一框架,该至少一框架位于柱体与底座连接位置的至少其中一侧,且至少一第一磁性体是容纳于至少一框架中,框架具有一第一开口,至少一第一磁性体通过第一开口面向至少一第二磁性体。
于一实施例中,电子装置基座更包含一金属片,金属片设置于至少一第一磁性体及至少一第二磁性体之间。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壳体包含一导槽,导槽沿底座的移动方向设置且位于第一侧及第二侧之间,底座是位于导槽。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壳体包含至少一平滑肋条,至少一平滑肋条沿底座的移动方向设置于底座下方且位于第一侧及第二侧之间。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侧及第二侧垂直于至少一平滑肋条。
电子装置***包含电子装置及如前所述的电子装置基座。电子装置基座的第一侧具有穿孔,穿孔的位置对应于柱体的位置。电子装置包含第二壳体及至少一第三磁性体。第二壳体具有连接侧,连接侧朝向第一侧且具有导孔,导孔的位置对应于柱体的位置,以供柱体通过穿孔伸入于导孔。第三磁性体设置于连接侧,且第三磁性体的位置对应于第一磁性体的位置。第一磁性体与第三磁性体之间具有第二磁力。当连接侧与第一侧相距于预设距离时,第二磁力大于第一磁力,第二磁力能够使底座与第二侧分离并朝向第一侧移动,并使柱体通过穿孔突出于第一壳体外。
于一实施例中,至少一第一磁性体及至少一第三磁性体分别为一磁铁。
于一实施例中,至少一第一磁性体为多个第一磁性体且至少一第三磁性体为多个第三磁性体,多个第一磁性体的磁轴方向与底座的移动方向相同,且相邻的多个第一磁性体的磁极的排列方向为相反排列方向;多个第三磁性体的磁轴方向与对应的多个第一磁性体的磁轴方向相同,且相邻的多个第三磁性体的磁极的排列方向为相反排列方向;其中,位于相对应位置的第一磁性体及第三磁性体以相异的磁极彼此相向。
于一实施例中,底座包含至少一框架,至少一框架位于柱体与底座连接位置的至少其中一侧,且至少一第一磁性体是容纳于至少一框架中,框架具有一第二开口,至少一第一磁性体通过第二开口面向第三磁性体。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壳体包含一导槽,导槽沿底座的移动方向设置且位于第一侧及第二侧之间,底座是位于导槽。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壳体包含至少一平滑肋条,至少一平滑肋条沿底座的移动方向设置于底座下方且位于第一侧及第二侧之间。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侧及第二侧垂直于至少一平滑肋条。
于一实施例中,至少一第一磁性体为二第一磁性体且该至少一第三磁性体为二第三磁性体,二第一磁性体分别设置于柱体与底座连接位置的两侧,且二第三磁性体分别设置于导孔的两侧。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壳体的第一侧设有一第一信号连接器,第二壳体的连接侧设有一第二信号连接器,第一信号连接器可分离地与第二信号连接器电性接合。
通过上述设置,当电子装置基座与电子装置分离时,导柱可朝第一壳体内部移动,以减少其突于第一壳体外部的体积,可提高收纳的便利性及外观的整体性。当电子装置靠近电子装置基座时,导柱即可至少部分被第二磁力吸引至第一壳体外,而作为电子装置与电子装置基座组合的导引,并提高结合后的结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电子装置基座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2相邻第一磁性体的磁极排列方向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3为底座与第一磁性体的实施例元件***图;
图4电子装置***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5A及图5B为电子装置组合至电子装置基座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5C及图5D为电子装置自电子装置基座分离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6相邻第一磁性体及第三磁性体均采磁极倒置排列设置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7为底座、第一磁性体及第二磁性体的实施例元件***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 电子装置***
10 电子装置基座
30 键盘
50 电子装置
100 第一壳体
110 第一侧
111 第一侧墙
113 穿孔
115 第一信号连接器
120 第二侧
121 第二侧墙
130 导槽
131 挡墙
133 平滑肋条
200 第二壳体
210 连接侧
230 导孔
250 第二信号连接器
300 导柱
310 底座
311 框架
321 第一开口
322 第二开口
330 柱体
510 第一磁性体
520 第二磁性体
530 第三磁性体
M 磁轴方向
F1 第一磁力
F2 第二磁力
D 预设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有电子装置及电子装置基座。电子装置较佳可为平板电脑或行动电话,但亦可为电子书、数字相机、掌上型游戏器、穿载式电子装置等。电子装置基座较佳可以为包含键盘或触控面板的基座,但亦可为其他类型的基座,例如提供电源、扩充介面或仅单纯提供置放的功能的基座。
图1所示为电子装置基座的实施例示意图。如图1所示,电子装置基座10包含第一壳体100、导柱300、第一磁性体510及第二磁性体520。第一壳体10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110及第二侧120,具体来说,第一侧110与第二侧120是相互平行设置。第一侧110能够可分离地与电子装置连接,以进行信号或电源的传递;而第二侧120则是通过铰链或是枢轴以便与键盘30或其他功能模块进行连接。此外,在不同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0亦可作为独立的基座,而不提供信号及电源的传递,或是不与其他功能性模块进行连接。
导柱300包含底座310及柱体330。柱体330连接于底座310,且柱体330较佳连接于底座310的中段部分。底座310可移动地位于第一侧110及第二侧12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底座310则可在第一侧110及第二侧120之间沿着垂直于第一侧110或第二侧120的方向移动。当底座310移动时,例如受到外力的牵引,即会同时带动设置于其上的柱体330,使柱体330位于第一侧110及第二侧120之间或远离第二侧120并朝向第一侧110移动,以突出于第一壳体100外。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第一壳体100在第一侧110具有第一侧墙111,而在第二侧具有第二侧墙121,且第二侧墙121与第一侧墙111相对设置。具体而言,第一侧墙111与第二侧墙121是相互平行设置,而第一侧墙111与第二侧墙121之间具有一间隔距离。第一侧墙111上具有穿孔113,穿孔113的位置对应于柱体330的位置,使柱体330能够通过穿孔113而突出第一侧墙111之外(即突出于第一壳体100外),或者位于第一侧110及第二侧120之间(即位于第一壳体100内)。当柱体330经由穿孔113突出于第一侧墙111之外时,第一侧墙111的内面能够止挡底座310,以防止导柱300与第一壳体100分离。当柱体330位于第一侧110及第二侧120之间时,底座310能够抵靠于第二侧墙121的内面。
如图1所示,第一磁性体510是设置于底座310上,而第二磁性体520则设置于第一壳体100的第二侧120,并与第一磁性体510彼此相向。第一磁性体510较佳是为成对设置,亦即有两个第一磁性体510,并分别设置于柱体330与底座310连接位置的两侧;第二磁性体520亦可以同时对应于成对的二第一磁性体510,如图1所示。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第二磁性体520亦可对应于第一磁性体510的数量及位置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体510是为磁铁,例如钕铁硼磁铁等稀土磁铁、铁氧体磁铁、铝镍钴磁铁等。第二磁性体520较佳为可被磁铁吸引但不会主动吸引其他金属材质的材质,亦即没有在外部产生磁场,例如但不限于铁、钴、镍、钆、碱金属元素及其合金、化合物等。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亦可为相反的设置,即以磁铁作为第二磁性体520,而以不具外部磁场但具有铁磁性或顺磁性的材质作为第一磁性体510。此外,亦可以同时以磁铁来作为第一磁性体510及第二磁性体520。
如图1所示,当第一磁性体510及第二磁性体520间具有空隙时,亦即底座310较为靠近第一侧110时,第一磁性体510及第二磁性体520之间即会因第一磁性体510的磁场而具有第一磁力F1。第一磁性体510即受第一磁力F1的作用能够使底座310朝向第二侧120移动并吸附于第二侧120,且使全部或至少部分的柱体330位于第一侧110及第二侧120之间。较佳而言,第一磁性体510会受第一磁力F1的作用而使底座310抵靠于第二侧墙121的内面,或者使第一磁性体510抵靠于第二磁性体520。如前所述,第一磁性体510较佳是为成对设置,并分别位于柱体330的两侧,以提供较均匀的吸引力以使底座310于移动过程中不会产生晃动偏移。
在图1所示的较佳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0内形成有导槽130,导槽130沿底座310的移动方向设置,且位于第一侧110及第二侧120之间;换言之,导槽130的端点分别位于第一侧墙111及第二侧墙121。底座310位于导槽130内,并沿导槽130滑动。如图1所示,导槽130的两侧分别具有挡墙131,挡墙131可导引底座310沿导槽130移动,并限制底座310在其他方向上的移动。此外,第一壳体100包含至少一平滑肋条133,例如可设置于导槽130的内面上。平滑肋条133沿底座310的移动方向设置于底座310下方以承托底座310,且平滑肋条133位于第一侧110及第二侧120之间且垂直于第一侧110及第二侧120。换言之,底座310是抵接于平滑肋条133滑动,相对于底座310与导槽130间的接触面积,由于底座310与平滑肋条133间的接触面积较小,因此可减少滑动于导槽130时的摩擦阻力。
图2所示为相邻第一磁性体510的磁极排列方向的实施例示意图。如图2所示,底座310设置多个第一磁性体510。这些第一磁性体510较佳是以两个为一组,而两组第一磁性体510分别设置于柱体330与底座310连接位置的两侧。这些第一磁性体510均为磁铁,且每个第一磁性体510的磁轴方向M与底座310的移动方向相同,亦即每个第一磁性体510的磁轴方向M垂直于第一侧110。磁轴方向M较佳是指第一磁性体510的N极及S极的连线方向。此外,相邻(亦即同组)的第一磁性体510的磁极的排列方向为相反方向,换言之,相邻的第一磁性体510的S极位于相反侧,以使相邻的第一磁性体510能够互相吸引。在此实施例中,第二侧220上设置多个第二磁性体520,亦采两个第二磁性体520为一组的方式设置,这些第二磁性体520亦均为磁铁。这些第二磁性体520的位置分别对应上述第一磁性体510的位置。且每个第二磁性体520的磁轴方向M分别与底座310的移动方向相同,亦即每个第二磁性体520的磁轴方向M垂直于第二侧120。磁轴方向M较佳是指第二磁性体520的N极及S极的连线方向。此外,相邻(亦即同组)的第二磁性体520的磁极的排列方向亦为相反方向,换言之,相邻的第二磁性体520的S极位于相反侧,以使相邻的第二磁性体520能够互相吸引。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亦可采用单一的第二磁性体520例如一铁合金或铁化合物的金属片,以同时对应于柱体330两侧的两组第一磁性体510。
另如图2所示,第一磁性体510及与其相对应位置的第二磁性体520是以相异的磁极彼此相向;例如,第一磁性体510若以S极朝向第一侧110,则第一磁性体510朝向第二侧120的磁极为N极,而第二磁性体520朝向第一磁性体510的磁极为S极,以在第一磁性体510及第二磁性体520之间产生吸引力(即第一磁力F1)。通过此一设置方式,将可使第一磁性体510及第二磁性体520间相吸的力分布较为平均,因此底座300移动的路径较不易偏移或旋转,进而使得导柱300整体的移动方向较稳定。
如图3所示,底座310包含至少一框架311,且框架311位于柱体330与底座310连接位置的至少其中一侧,于本实施例中,框架311的数量为二框架311且分别位于柱体330与底座310连接位置的两侧。框架311于朝向第二磁性体520的一侧具有第一开口321;至少一第一磁性体510(或每组第一磁性体510)用以容纳于框架311内,并通过第一开口321面向第二磁性体520。通过此一设置,可使得第一磁性体510及第二磁性体520间无阻挡物,使得两者间的第一磁力F1不会受到削减。
图4所示为电子装置***1的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包含电子装置50及如前所述的电子装置基座10。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50较佳为平板电脑,但不以此为限。电子装置50包含第二壳体200及至少一第三磁性体530。如图4所示,第二壳体200具有一连接侧210,连接侧210具有导孔230。导孔230的位置与柱体330的位置相对应,以供柱体330通过穿孔113伸入导孔230以提供定位或进行结合时所需的方向导引。连接侧210上较佳亦设有第二信号连接器250,而第一壳体100的第一侧110上较佳设有第一信号连接器115,第一信号连接器115可分离地与第二信号连接器250电性接合,以进行信号及/或电源连接。上述的第一信号连接器115与第二信号连接器250较佳可分别为信号端子的公母座或信号插头的公母座,但不以此为限。
如图4所示,第三磁性体530设置于第二壳体200的连接侧210,且至少一第三磁性体530的位置对应于至少一第一磁性体510的位置。在此实施例中,两个第三磁性体530分别设置于导孔230的两侧,两个第三磁性体530分别与成对设置于柱体330两侧的第一磁性体510的位置相对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体510及第三磁性体530皆为磁铁,例如钕铁硼磁铁等稀土磁铁、铁氧体磁铁、铝镍钴磁铁等。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在可与第一磁性体510彼此相吸的前提下,第三磁性体530亦可为被磁铁吸引但不会主动吸引其他金属材质的材质,亦即没有在外部产生磁场,例如但不限于铁、钴、镍、钆、碱金属元素及其合金、化合物等。
在此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体510及第三磁性体530之间因第一磁性体510的磁场而具有第二磁力F2;随着第一磁性体510及第三磁性体530间的间隔距离减少而使得第二磁力F2增加。如图5A所示,当连接侧210朝第一侧110接近且相距于一预设距离D时,第二磁力F2将会大于第一磁力F1,此时第二磁力F2能够使底座310与第二侧120分离并朝向第一侧110移动,且使柱体330通过穿孔113突出于第一壳体200外。随着第一侧110愈来愈靠近与连接侧210且连接侧210与第一侧110的间距小于预设距离D,此时,如图5B所示,柱体330即可伸入导孔230内,以提供定位、支撑及/或组合导引之用。预设距离D较佳是大于第一信号连接器115或第二信号连接器250的长度,以使柱体330可在第一信号连接器115与第二信号连接器250进行连接前先伸入导孔230之内。此外,预设距离D较佳可大于柱体330突出于第一侧110外的长度,因此当柱体330受磁力带动突出于第一侧110外后,使用者可以导孔230对准柱体330后进行结合。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预设距离D亦可小于柱体330伸出第一侧110外的长度,因此当柱体330受磁力带动突出于第一侧110外时即可直接伸入导孔230内。
如图5C所示,当电子装置50自电子装置基座10分离且第一侧110与连接侧210间的间距大于预设距离D时,第二磁力F2将会小于第一磁力F1。此时第一磁性体510受第一磁力F1的作用而带动底座310朝向第二侧120移动,如图5D所示,连带使得至少部分或全部的柱体330退回第一侧110之内。
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底座330设置多个第一磁性体510。这些第一磁性体510较佳是以两个为一组,而两组第一磁性体510分别设置于柱体330与底座310连接位置的两侧。这些第一磁性体510均为磁铁,且每个第一磁性体510的磁轴方向M与底座310的移动方向相同,亦即每个第一磁性体510的磁轴方向M垂直于第一侧110。磁轴方向M较佳是指第一磁性体510的N极及S极的连线方向。此外,相邻(亦即同组)的第一磁性体510的磁极的排列方向为相反方向,换言之,相邻的第一磁性体510的S极位于相反侧,以使相邻的第一磁性体510能够互相吸引。如图6所示,连接侧210设置多个第三磁性体530。这些第三磁性体530的位置分别对应于上述第一磁性体510的位置,因此亦采两个第三磁性体530为一组的方式设置,且两组第三磁性体530分别设置于导孔230的两侧。这些第三磁性体530亦均为磁铁,且第三磁性体530的磁轴方向M与第一磁性体510的磁轴方向M相同,磁轴方向M较佳是指第三磁性体530的N极及S极的连线方向。此外,相邻(亦即同组)的第三磁性体530的磁极的排列方向亦为相反方向,换言之,相邻的第三磁性体530的S极位于相反侧,以使相邻的第三磁性体530能够互相吸引。
另如图6所示,第一磁性体510及与其相对应位置的第三磁性体530是以相异的磁极彼此相向;例如,第一磁性体510若以S极朝向第三磁性体530,或称第一磁性体510若以S极朝向连接侧210,则此第三磁性体530朝向第一磁性体510的磁极为N极,以在第一磁性体510及第三磁性体530之间产生吸引力(即第二磁力F2)。通过此一设置方式,将可使第一磁性体510受第三磁性体530吸引的力分布较为平均,因此底座300移动的路径较不易偏移或旋转,进而使得导柱300整体的移动方向较稳定。
如图7所示,底座310的框架311于朝向第三磁性体530的一侧具有第二开口322。至少一第一磁性体510(或每组第一磁性体510)用以容纳于框架311内,并通过第二开口322而面向第三磁性体530。通过此一设置,可使得第一磁性体510及第三磁性体530间无阻挡物,使得两者间的第二磁力F2不会受到削减。在不同实施例中,为了调整第一磁力F1和第二磁力F2间的大小差异,可于第一磁性体510及第二磁性体520之间加设金属片,例如贴附于底座310上,或是贴附在第二磁性体520其朝向第一磁性体510的表面上。
本实用新型已由上述相关实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实施本实用新型的范例。必需指出的是,已公开的实施例并未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相反地,包含于权利要求的精神及范围的修改及均等设置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Claims (18)

1.一种电子装置基座,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第一壳体,具有相对设置的一第一侧及一第二侧;
一导柱,包含:
一底座,可移动地位于该第一侧及该第二侧之间;以及
一柱体,连接于该底座;
至少一第一磁性体,设置于该底座上;以及
至少一第二磁性体,设置于该第一壳体的该第二侧,其中,该至少一第一磁性体与该至少一第二磁性体之间具有一第一磁力,该第一磁力能够使该底座吸附于该第二侧,且该柱***于该第一侧及该第二侧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基座,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磁性体为一磁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装置基座,其特征在于,该底座设置多个该第一磁性体,各该些第一磁性体的磁轴方向与该底座的移动方向相同,且相邻的该些第一磁性体的磁极的排列方向为相反排列方向。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装置基座,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第一磁性体为二第一磁性体,且该二第一磁性体分别设置于该柱体与该底座连接位置的两侧。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装置基座,其特征在于,该底座包含至少一框架,该至少一框架位于该柱体与该底座连接位置的至少其中一侧,且该至少一第一磁性体是容纳于该至少一框架中,该框架具有一第一开口,该至少一第一磁性体通过该第一开口面向该至少一第二磁性体。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基座,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金属片,该金属片设置于该至少一第一磁性体及该至少一第二磁性体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基座,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壳体包含一导槽,该导槽沿该底座的移动方向设置且位于该第一侧及该第二侧之间,该底座是位于该导槽。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基座,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壳体包含至少一平滑肋条,该至少一平滑肋条沿该底座的移动方向设置于该底座下方且位于该第一侧及该第二侧之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装置基座,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侧及该第二侧垂直于该至少一平滑肋条。
10.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基座,该第一侧具有一穿孔,该穿孔的位置对应于该柱体的位置;以及
一电子装置,包含:
一第二壳体,具有一连接侧,该连接侧朝向该第一侧且具有一导孔,该导孔的位置对应于该柱体的位置,以供该柱体通过该穿孔伸入于该导孔;以及
至少一第三磁性体,设置于该连接侧且该至少一第三磁性体的位置对应于该至少一第一磁性体的位置,其中,该至少一第一磁性体与该至少一第三磁性体之间具有第二磁力;当该连接侧与该第一侧相距于一预设距离时,第二磁力大于第一磁力,该第二磁力能够使该底座与该第二侧分离并朝向该第一侧移动,并使该柱体通过该穿孔突出于该第一壳体外。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第一磁性体及该至少一第三磁性体分别为一磁铁。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第一磁性体为多个第一磁性体且该至少一第三磁性体为多个第三磁性体,各第一磁性体的磁轴方向与该底座的移动方向相同,且相邻的该些第一磁性体的磁极的排列方向为相反排列方向;各第三磁性体的磁轴方向与对应的各该些第一磁性体的磁轴方向相同,且相邻的该些第三磁性体的磁极的排列方向为相反排列方向;其中,位于相对应位置的该第一磁性体及该第三磁性体以相异的磁极彼此相向。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底座包含至少一框架,该至少一框架位于该柱体与该底座连接位置的至少其中一侧,且该至少一第一磁性体是容纳于该至少一框架中,该框架具有一第二开口,该至少一第一磁性体通过该第二开口面向该第三磁性体。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壳体包含一导槽,该导槽沿该底座的移动方向设置且位于该第一侧及该第二侧之间,该底座是位于该导槽。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壳体包含至少一平滑肋条,该至少一平滑肋条沿该底座的移动方向设置于该底座下方且位于该第一侧及该第二侧之间。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侧及该第二侧垂直于该至少一平滑肋条。
17.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第一磁性体为二第一磁性体且该至少一第三磁性体为二第三磁性体,该二第一磁性体分别设置于该柱体与该底座连接位置的两侧,且该二第三磁性体分别设置于该导孔的两侧。
18.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壳体的该第一侧设有一第一信号连接器,该第二壳体的该连接侧设有一第二信号连接器,该第一信号连接器可分离地与该第二信号连接器电性接合。
CN201721046377.6U 2017-08-21 2017-08-21 电子装置***及其电子装置基座 Active CN2073217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46377.6U CN207321702U (zh) 2017-08-21 2017-08-21 电子装置***及其电子装置基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46377.6U CN207321702U (zh) 2017-08-21 2017-08-21 电子装置***及其电子装置基座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321702U true CN207321702U (zh) 2018-05-04

Family

ID=624328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046377.6U Active CN207321702U (zh) 2017-08-21 2017-08-21 电子装置***及其电子装置基座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32170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71900A (zh) * 2020-08-03 2022-02-18 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71900A (zh) * 2020-08-03 2022-02-18 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
CN114071900B (zh) * 2020-08-03 2023-06-23 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425641U (zh) 电磁扬声器
US8705229B2 (en)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s including a first and a second magnet
TWI489249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及殼體結構
CN206162271U (zh) 磁性对准的附件至设备的连接
KR20170069285A (ko) 이동가능한 자기 컴포넌트들을 갖는 커넥터들 및 디바이스들을 접속하는 방법
US20170205855A1 (en) Interconnectable electronic device with magnetic rail
CN104704443B (zh) 磁性组件
JP2019068726A (ja) 誘導相互接続システム
WO2016169460A1 (zh) 充电宝及组合式终端设备
TWI498714B (zh) 可攜式電子模組
CN207321702U (zh) 电子装置***及其电子装置基座
US20190379263A1 (en) Linear vibration mot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5207025A (zh) 便于更换卡片的手机卡座
CN204929454U (zh) 卡固持装置及带有该卡固持装置的电子设备
CN206349906U (zh) 一种线性振动马达
WO2016115999A1 (zh) 移动终端及组合式终端设备
US11024449B2 (en) Multipole elastomeric magnet with magnetic-field shunt
CN204856312U (zh) 模块化电子装置
CN207530693U (zh) 一种线性振动马达
CN205452499U (zh) 一种自带磁屏蔽式单结微带隔离器
US20170179641A1 (en) Electronic devices and connectors
KR102093557B1 (ko) 래치 구조를 갖는 점자 모듈 및 점자 어셈블리
CN204459683U (zh) 一种挂壁式支架
KR102164431B1 (ko) 유도성 상호연결 시스템
KR102666483B1 (ko) 액추에이터, 출력 장치 및 입력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