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884964U - 后保险杠及包含其的汽车 - Google Patents

后保险杠及包含其的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884964U
CN206884964U CN201720712928.1U CN201720712928U CN206884964U CN 206884964 U CN206884964 U CN 206884964U CN 201720712928 U CN201720712928 U CN 201720712928U CN 206884964 U CN206884964 U CN 2068849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tension
automobile
outside plate
rear bumper
support protru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71292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晓勤
张大威
邱晨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oros Automotive Co Ltd
Ooros Automotiv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oros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oros Automotive Co Ltd filed Critical Ooros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71292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8849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8849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8849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后保险杠及包含其的汽车。该后保险杠用于汽车,汽车包括后防撞梁,后保险杠包括外板。后保险杠还包括调节元件,调节元件抵接于后防撞梁和外板之间,以支撑外板。该后保险杠中的调节元件能够支撑外板,减少或避免外板在重力的作用下产生变形及下沉,从而能够减少后保险杠与行李厢门之间的间隙面差,提高汽车中后保险杠与行李厢门之间的区域的强度。

Description

后保险杠及包含其的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后保险杠及包含其的汽车。
背景技术
对于汽车而言,后保险杠与行李厢门之间的区域通常是大众视线直接触及的区域。在现有技术中,由于后保险杠的设计要求及材料的限制,后保险杠的外板通常质地较软,使得后保险杠在重力的作用下,往往会下沉,从而使得后保险杠与行李厢门之间的间隙面差较大,进而使得汽车后保险杠与行李厢门之间的区域强度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后保险杠和与行李厢门之间的区域强度较低的缺陷,提供一种后保险杠及包含其的汽车。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后保险杠,用于汽车,所述汽车包括后防撞梁,所述后保险杠包括外板,其特点在于,所述后保险杠还包括调节元件,所述调节元件抵接于所述后防撞梁和所述外板之间,以支撑所述外板。
较佳地,所述调节元件具有:
本体,所述本体沿所述汽车的高度方向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本体沿所述汽车的长度方向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后防撞梁相对设置,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外板相对设置;
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自所述本体的第一端的第一表面朝着背离所述本体的方向延伸,并抵接于所述后防撞梁,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本体之间形成有第一容置区,所述第一容置区与所述后防撞梁的形状相适配;及
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自所述本体的第二端的第二表面朝着背离所述本体的方向延伸,并抵接于所述外板,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本体之间形成有第二容置区,所述第二容置区与所述外板的形状相适配。
较佳地,所述第二延伸部粘接于或卡合于所述外板。
较佳地,所述第二延伸部上设有卡槽,所述第二延伸部通过所述卡槽卡合于所述外板;
所述卡槽自所述第二延伸部远离所述本体的一端朝着靠近所述本体的方向凹进,且所述卡槽沿所述汽车的高度方向贯穿于所述第二延伸部。
较佳地,所述本体的第二表面上沿所述汽车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一个支撑凸起,所述至少一个支撑凸起中的每一个支撑凸起均自所述本体的第二表面朝着背离所述本体的方向延伸;
所述至少一个支撑凸起中的每一个支撑凸起均贴合于所述外板。
较佳地,所述至少一个支撑凸起包括三个支撑凸起,其中一个支撑凸起位于所述本体的第二表面的中部,另外两个支撑凸起对称设置于所述其中一个支撑凸起的两侧。
较佳地,所述本体的第二表面上还设置有两个避让槽,两个所述避让槽分别位于相邻的两个支撑凸起之间。
较佳地,所述至少一个支撑凸起和所述本体为一整体结构。
较佳地,所述第一延伸部朝着垂直于所述本体的第一表面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延伸部朝着垂直于所述本体的第二表面的方向延伸。
较佳地,所述第一延伸部、所述本体和所述第二延伸部为一整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其特点在于,所述汽车包括后防撞梁和后保险杠,所述后保险杠具有外板和调节元件,所述调节元件抵接于所述外板和后防撞梁之间,以支撑所述外板。
较佳地,所述调节元件具有:
本体,所述本体沿所述汽车的高度方向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本体沿所述汽车的长度方向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后防撞梁相对设置,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外板相对设置;
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自所述本体的第一端的第一表面朝着背离所述本体的方向延伸,并抵接于所述后防撞梁,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本体之间形成有第一容置区,所述第一容置区与所述后防撞梁的形状相适配;及
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自所述本体的第二端的第二表面朝着背离所述本体的方向延伸,并抵接于所述外板,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本体之间形成有第二容置区,所述第二容置区与所述外板的形状相适配。
较佳地,所述后防撞梁在所述汽车的宽度方向上具有:
水平部,所述水平部在所述汽车的长度方向上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水平部在所述汽车的宽度方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且所述水平部的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延伸部相对设置;
第一竖直部,所述第一竖直部自所述水平部的第一端的第一表面朝着背离所述水平部的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竖直部抵接于所述第一延伸部远离所述本体的一端;及
第二竖直部,所述第二竖直部自所述水平部的第二端的第二表面朝着背离所述水平部的方向延伸,所述水平部和所述第二竖直部位于所述第一容置区内,且至少部分所述第二竖直部贴合于所述本体的第一表面。
较佳地,所述第一延伸部在所述汽车的宽度方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且所述第一延伸部的第二表面与所述水平部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延伸部的第二表面与所述水平部的第一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
较佳地,所述第二延伸部上设有卡槽,所述外板上设有与所述卡槽相适配的卡扣,所述第二延伸部通过所述卡槽卡合于所述外板;
所述卡槽自所述第二延伸部远离所述本体的一端朝着靠近所述本体的方向凹进,且所述卡槽沿所述汽车的高度方向贯穿于所述第二延伸部。
较佳地,所述本体的第二表面上沿所述汽车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一个支撑凸起,所述至少一个支撑凸起中的每一个支撑凸起均自所述本体的第二表面朝着背离所述本体的方向延伸;
所述至少一个支撑凸起中的每一个支撑凸起均贴合于所述外板。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例。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该后保险杠中的调节元件抵接在外板和后防撞梁之间,以支撑外板,减少或避免外板在重力的作用下产生变形及下沉,从而能够减少后保险杠与行李厢门之间的间隙面差,提高汽车中后保险杠与行李厢门之间的区域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下的汽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下的汽车中后保险杠与后防撞梁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下的后保险杠中外板与调节元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下的后保险杠中调节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汽车
20:后保险杠
30:外板
40:调节元件
401:本体
402:第一延伸部
403:第二延伸部
404:卡槽
405:支撑凸起
406:避让槽
50:后防撞梁
501:第一竖直部
502:水平部
503:第二竖直部
60:行李厢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将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在说明书附图中,具有类似结构或功能的元件将用相同的元件符号表示。可以理解地,附图只是为了便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各个实施例,并不是要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穷尽性的说明,也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制。
如图1-3所示,汽车10包括后保险杠20和后防撞梁50,后保险杠20具有外板30和调节元件40,调节元件40抵接于外板30和后防撞梁50之间,以支撑所述外板。其中,调节元件40能够支撑住外板30的型面,减少或避免外板30在重力的作用下产生变形或下沉,从而能够减少后保险杠与行李厢门60之间的间隙面差,提高后保险杠与行李厢门之间的区域的强度。
进一步地,如图2-4所示,调节元件40具有本体401、第一延伸部402和第二延伸部403。本体401沿汽车的高度方向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本体401沿汽车的长度方向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后防撞梁50相对设置,所述第二表面与外板30相对设置。第一延伸部402自本体401的第一端的第一表面朝着背离本体401的方向延伸,并抵接于后防撞梁50,第一延伸部402与本体401之间形成有第一容置区,所述第一容置区与后防撞梁50的形状相适配。第二延伸部403自本体401的第二端的第二表面朝着背离本体401的方向延伸,并抵接于外板30,第二延伸部403与本体401之间形成有第二容置区,所述第二容置区与外板30的形状相适配。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容置区和第二容置区的大小、形状分别根据后防撞梁和外板的结构和形状进行适应性设置。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分别对应抵接于后防撞梁和外板,可调元件能够可靠地支撑外板。另外,当汽车的后保险杠受到外力的撞击时,调节元件还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缓冲作用,增加汽车内乘车人员的舒适度。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后防撞梁50在汽车的宽度方向上具有第一竖直部501、水平部502和第二竖直部503。水平部502在汽车的长度方向上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水平部502在汽车的宽度方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且水平部502的第一表面与第一延伸部402相对设置。第一竖直部501自水平部502的第一端的第一表面朝着背离水平部502的方向延伸,且第一竖直部501抵接于第一延伸部402远离本体401的一端。第二竖直部503自水平部502的第二端的第二表面朝着背离水平部502的方向延伸,水平部502和第二竖直部503位于所述第一容置区内,且至少部分第二竖直部503贴合于所述本体的第一表面。
进一步地,如图2-4所示,第一延伸部402在汽车的宽度方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且第一延伸部402的第二表面与水平部相对设置。另外,第一延伸部402的第二表面与水平部502的第一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
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第一延伸部的第一表面,第一延伸部的第二表面靠近水平部;相对于水平部的第二表面,水平部的第一表面靠近第一延伸部。在第一竖直部抵接于第一延伸部远离本体的一端的前提下,第一延伸部的第二表面与水平部的第一表面之间的间隙,主要是为了防止调节元件与后防撞梁之间产生过定位。
如图4所示,第二延伸部403上设有卡槽404,图2和图3中的外板上设有与图4中的卡槽404相适配的卡扣(未示出),第二延伸部403通过卡槽404卡合于外板。其中,卡槽404自第二延伸部403远离本体401的一端朝着靠近本体401的方向凹进,且卡槽404沿汽车的高度方向贯穿于第二延伸部403。
在本实施方式中,调节元件与外板之间是通过卡槽进行连接,且卡槽的数量为一个,连接较为可靠,且结构简单。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调节元件与外板之间可以采用其他形式的连接,如采用粘接连接。另外,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例中,卡槽的数量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多个。
更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本体401的第二表面上沿汽车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有三个支撑凸起405,每一个支撑凸起405均自本体401的第二表面朝着背离本体401的方向延伸,且每一个支撑凸起405均贴合于图2和图3中的外板。具体地,其中一个支撑凸起405位于本体401的第二表面的中部,另外两个支撑凸起405对称设置于所述其中一个支撑凸起405的两侧。
由于外板中与本体的第二表面接触的型面为曲面,若在本体的第二表面上不做任何设置,很难可靠地将本体的第二表面直接与外板贴合,而如果本体的第二表面与不能够可靠地与外板贴合,则会影响调节元件对外板的支撑可靠性。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本体的第二表面上设置支撑凸起,将形状复杂、面积较大的曲面与本体的第二表面的贴合转化为支撑凸起的表面与本体的第二表面的贴合,能够较为方便地实现本体的第二表面与外板的可靠贴合。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凸起的截面形状为矩形。
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根据实际需要,支撑凸起的数量可以设置为一个、二个、四个或四个以上。另外,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支撑凸起设置为其他的结构。
更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本体401的第二表面上还设置有两个避让槽406,两个避让槽406分别位于相邻的两个支撑凸起405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避让槽主要是为了便于安装汽车牌照。另外,根据实际需要,避让槽可以贯穿本体,也可以不贯穿本体。
更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本体401的第二表面上的支撑凸起405和本体401为一整体结构,第一延伸部402、本体401和第二延伸部403为一整体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调节元件为一整体结构,在使用时,省去了调节元件自身的组装,只需将调节元件连接到外板和后防撞梁的相对应位置,提高了汽车的整体装配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为了匹配后防撞梁50的结构,第一延伸部402朝着垂直于本体401的第一表面的方向延伸,第二延伸部403朝着垂直于本体401的第二表面的方向延伸。
对于本实施方式中的汽车,后保险杠中的调节元件抵接在外板和后防撞梁之间,以可靠地支撑外板,减少或避免外板在重力的作用下产生变形及下沉,从而能够减少后保险杠与行李厢门之间的间隙面差,提高汽车中后保险杠与行李厢门之间的区域的强度。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作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6)

1.一种后保险杠,用于汽车,所述汽车包括后防撞梁,所述后保险杠包括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保险杠还包括调节元件,所述调节元件抵接于所述后防撞梁和所述外板之间,以支撑所述外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保险杠,其中,所述调节元件具有:
本体,所述本体沿所述汽车的高度方向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本体沿所述汽车的长度方向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后防撞梁相对设置,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外板相对设置;
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自所述本体的第一端的第一表面朝着背离所述本体的方向延伸,并抵接于所述后防撞梁,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本体之间形成有第一容置区,所述第一容置区与所述后防撞梁的形状相适配;及
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自所述本体的第二端的第二表面朝着背离所述本体的方向延伸,并抵接于所述外板,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本体之间形成有第二容置区,所述第二容置区与所述外板的形状相适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保险杠,其中,所述第二延伸部粘接于或卡合于所述外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保险杠,其中,所述第二延伸部上设有卡槽,所述第二延伸部通过所述卡槽卡合于所述外板;
所述卡槽自所述第二延伸部远离所述本体的一端朝着靠近所述本体的方向凹进,且所述卡槽沿所述汽车的高度方向贯穿于所述第二延伸部。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保险杠,其中,所述本体的第二表面上沿所述汽车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一个支撑凸起,所述至少一个支撑凸起中的每一个支撑凸起均自所述本体的第二表面朝着背离所述本体的方向延伸;
所述至少一个支撑凸起中的每一个支撑凸起均贴合于所述外板。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保险杠,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支撑凸起包括三个支撑凸起,其中一个支撑凸起位于所述本体的第二表面的中部,另外两个支撑凸起对称设置于所述其中一个支撑凸起的两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保险杠,其中,所述本体的第二表面上还设置有两个避让槽,两个所述避让槽分别位于相邻的两个支撑凸起之间。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保险杠,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支撑凸起和所述本体为一整体结构。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保险杠,其中,所述第一延伸部朝着垂直于所述本体的第一表面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延伸部朝着垂直于所述本体的第二表面的方向延伸。
10.如权利要求2-9任意一项所述的后保险杠,其中,所述第一延伸部、所述本体和所述第二延伸部为一整体结构。
11.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包括后防撞梁和后保险杠,所述后保险杠具有外板和调节元件,所述调节元件抵接于所述外板和后防撞梁之间,以支撑所述外板。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汽车,其中,所述调节元件具有:
本体,所述本体沿所述汽车的高度方向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本体沿所述汽车的长度方向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后防撞梁相对设置,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外板相对设置;
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自所述本体的第一端的第一表面朝着背离所述本体的方向延伸,并抵接于所述后防撞梁,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本体之间形成有第一容置区,所述第一容置区与所述后防撞梁的形状相适配;及
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自所述本体的第二端的第二表面朝着背离所述本体的方向延伸,并抵接于所述外板,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本体之间形成有第二容置区,所述第二容置区与所述外板的形状相适配。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汽车,其中,所述后防撞梁在所述汽车的宽度方向上具有:
水平部,所述水平部在所述汽车的长度方向上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水平部在所述汽车的宽度方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且所述水平部的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延伸部相对设置;
第一竖直部,所述第一竖直部自所述水平部的第一端的第一表面朝着背离所述水平部的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竖直部抵接于所述第一延伸部远离所述本体的一端;及
第二竖直部,所述第二竖直部自所述水平部的第二端的第二表面朝着背离所述水平部的方向延伸,所述水平部和所述第二竖直部位于所述第一容置区内,且至少部分所述第二竖直部贴合于所述本体的第一表面。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汽车,其中,所述第一延伸部在所述汽车的宽度方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且所述第一延伸部的第二表面与所述水平部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延伸部的第二表面与所述水平部的第一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汽车,其中,所述第二延伸部上设有卡槽,所述外板上设有与所述卡槽相适配的卡扣,所述第二延伸部通过所述卡槽卡合于所述外板;
所述卡槽自所述第二延伸部远离所述本体的一端朝着靠近所述本体的方向凹进,且所述卡槽沿所述汽车的高度方向贯穿于所述第二延伸部。
16.如权利要求12-15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其中,所述本体的第二表面上沿所述汽车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一个支撑凸起,所述至少一个支撑凸起中的每一个支撑凸起均自所述本体的第二表面朝着背离所述本体的方向延伸;
所述至少一个支撑凸起中的每一个支撑凸起均贴合于所述外板。
CN201720712928.1U 2017-06-19 2017-06-19 后保险杠及包含其的汽车 Active CN2068849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712928.1U CN206884964U (zh) 2017-06-19 2017-06-19 后保险杠及包含其的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712928.1U CN206884964U (zh) 2017-06-19 2017-06-19 后保险杠及包含其的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884964U true CN206884964U (zh) 2018-01-16

Family

ID=613157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712928.1U Active CN206884964U (zh) 2017-06-19 2017-06-19 后保险杠及包含其的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8849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00217390A1 (en) Combined air spring system
CN206884964U (zh) 后保险杠及包含其的汽车
JP2004345562A (ja) 自動車の空気抵抗低減装置
WO2017166691A1 (zh) 一种轿车车门侧裙安装结构
CN106904129A (zh) 上饰板和下饰板固定结构
CN106864389A (zh) 一种车用装饰条
WO2017166770A1 (zh) 一种轿车车门安全防护结构
CN208069557U (zh) 一种侧翼外饰板安装结构及汽车
CN207809015U (zh) 一种汽车外水切结构
KR101794256B1 (ko) 차량의 공기 저항 감소 장치
CN205769140U (zh) 一种保险杠与翼子板的安装总成及汽车
CN206394715U (zh) 一种可拆卸式翼子板装饰件的安装结构
WO2021197013A1 (zh) 汽车用防擦条
CN209700793U (zh) 带侧翻边式汽车顶盖前横梁
US11186324B2 (en) Signaling system for fastening to a roof of a motor vehicle and motor vehicle
CN219544929U (zh) 扰流板侧翼结构、背门和车辆
CN109533037A (zh) 一种仪表板a柱配合结构
CN204126430U (zh) 客车后舱门三向限位基座及由其组成的限位结构
CN205997809U (zh) 一种汽车a柱上饰板
CN207128815U (zh) 保险杠组件
CN208035930U (zh) 一种新型结构的悬置托臂
CN209274772U (zh) 一种车辆及其车门
CN211519690U (zh) 一种汽车扰流板总成
CN206943772U (zh) 一种泄气阀安装总成
CN206067938U (zh) 载货汽车后围板下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