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870954U - 一种内后视镜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内后视镜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870954U
CN206870954U CN201720753883.2U CN201720753883U CN206870954U CN 206870954 U CN206870954 U CN 206870954U CN 201720753883 U CN201720753883 U CN 201720753883U CN 206870954 U CN206870954 U CN 2068709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ew mirror
inside rear
display module
electrode
automobi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75388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ruly Opto Electronics Ltd
Original Assignee
Truly Opto Electronic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ruly Opto Electronics Ltd filed Critical Truly Opto Electronics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75388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8709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8709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8709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内后视镜及汽车,所述内后视镜包括:显示模组;位于所述显示模组的显示面一侧的电致变色膜层;以及,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层背离所述显示模组一侧的半反半透膜层。由上述内容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半反半透膜层观察汽车后方情况;在强光照射至内后视镜上时,可以对电致变色膜层加电后提高其对光的吸收能力,进而使得内后视镜反射出的光线强度减弱,避免眩目光的出现,提高驾驶的安全性;以及,在显示模组点亮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显示模组显示导航、倒车影像等功能的显示,使得内后视镜的集成更多功能,提高其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内后视镜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更为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内后视镜及汽车。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已成为人们日常出行使用最多的交通工具。汽车的内后视镜是驾驶员观察汽车后方情况的主要部件,其属于汽车的重要安全组件,其镜面、外形都颇有讲究,因而内后视镜的质量及安装都有相应的标准。驾驶员在夜间或黑暗的长距离隧道中驾车行驶时,后方的车辆的车头大灯的灯光通过本车后窗照射到内后视镜上时,内后视镜的将反射的强光照射在驾驶员的眼镜上会出现眩目光,进而对驾驶员的眼镜造成刺激,影响驾驶员的视线,对驾驶员及乘客的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如何进一步优化汽车的内后视镜,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后视镜及汽车,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半反半透膜层观察汽车后方情况;在强光照射至内后视镜上时,可以对电致变色膜层加电后提高其对光的吸收能力,进而使得内后视镜反射出的光线强度减弱,避免眩目光的出现,提高驾驶的安全性;以及,在显示模组点亮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显示模组显示导航、倒车影像等功能的显示,使得内后视镜的集成更多功能,提高其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汽车的内后视镜,所述内后视镜包括:
显示模组;
位于所述显示模组的显示面一侧的电致变色膜层;
以及,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层背离所述显示模组一侧的半反半透膜层。
可选的,所述电致变色膜层包括:
相对设置的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
位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和所述第二透明基板之间、且相对设置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
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致变色材料层。
可选的,所述第一电极包括第一透明导电层和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接触设置的第一引脚;
以及,所述第二电极包括第二透明导电层和与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接触设置的第二引脚。
可选的,所述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分别位于所述内后视镜的相对两侧边。
可选的,所述显示模组为液晶显示模组或有机电致发光显示模组。
相应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有内后视镜,所述内后视镜包括:
显示模组;
位于所述显示模组的显示面一侧的电致变色膜层;
以及,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层背离所述显示模组一侧的半反半透膜层。
可选的,所述电致变色膜层包括:
相对设置的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
位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和所述第二透明基板之间、且相对设置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
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致变色材料层。
可选的,所述第一电极包括第一透明导电层和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接触设置的第一引脚;
以及,所述第二电极包括第二透明导电层和与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接触设置的第二引脚。
可选的,所述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分别位于所述内后视镜的相对两侧边。
可选的,所述显示模组为液晶显示模组或有机电致发光显示模组。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后视镜及汽车,所述内后视镜包括:显示模组;位于所述显示模组的显示面一侧的电致变色膜层;以及,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层背离所述显示模组一侧的半反半透膜层。由上述内容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半反半透膜层观察汽车后方情况;在强光照射至内后视镜上时,可以对电致变色膜层加电后提高其对光的吸收能力,进而使得内后视镜反射出的光线强度减弱,避免眩目光的出现,提高驾驶的安全性;以及,在显示模组点亮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显示模组显示导航、倒车影像等功能的显示,使得内后视镜的集成更多功能,提高其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的内后视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汽车的内后视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汽车的内后视镜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正如背景技术所述,驾驶员在夜间或黑暗的长距离隧道中驾车行驶时,后方的车辆的车头大灯的灯光通过本车后窗照射到内后视镜上时,内后视镜的将反射的强光照射在驾驶员的眼镜上会出现眩目光,进而对驾驶员的眼镜造成刺激,影响驾驶员的视线,对驾驶员及乘客的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如何进一步优化汽车的内后视镜,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内后视镜及汽车,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半反半透膜层观察汽车后方情况;在强光照射至内后视镜上时,可以对电致变色膜层加电后提高其对光的吸收能力,进而使得内后视镜反射出的光线强度减弱,避免眩目光的出现,提高驾驶的安全性;以及,在显示模组点亮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显示模组显示导航、倒车影像等功能的显示,使得内后视镜的集成更多功能,提高其性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具体结合图1至图3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
参考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的内后视镜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所述内后视镜包括:
显示模组100;
位于所述显示模组100的显示面一侧的电致变色膜层200;
以及,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层200背离所述显示模组100一侧的半反半透膜层300。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组为液晶显示模组或有机电致发光显示模组,对此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制。以及,显示模组的尺寸大小可以为整个内后视镜的尺寸大小,即显示模组的显示区域与电致变色膜层和半反半透模组的尺寸相同;或者,显示模组可以占据内后视镜的部分区域,以在内后视镜上形成一显示窗口,对此本申请同样不做具体限制。
由上述内容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半反半透膜层观察汽车后方情况;在强光照射至内后视镜上时,可以对电致变色膜层加电后提高其对光的吸收能力,进而使得内后视镜反射出的光线强度减弱,避免眩目光的出现,提高驾驶的安全性;以及,在显示模组点亮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显示模组显示导航、倒车影像等功能的显示,使得内后视镜的集成更多功能,提高其性能。
参考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汽车的内后视镜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电致变色膜层200包括:
相对设置的第一透明基板211和第二透明基板212;
位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211和所述第二透明基板212之间、且相对设置的第一电极221和第二电极222;
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电极221和第二电极222之间的电致变色材料层230。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对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施加电压(如对第一电极施加正向电压,而对第二电极施加负向电压;或者,对第一电极施加负向电压,而对第二电极施加正向电压),以通过施加电压值大小的不同,调节电致变色膜层的颜色深浅。其中,当在有强光照射至内后视镜上时,对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施加电压,使得电致变色膜层的颜色变深而提高其吸收光线的能力,进而能够有效降低光线反射率,能够避免眩目光的出现。此外,在对显示模组点亮情况下,可以不对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施加电压,以使电致变色膜层呈具有一定透过率的透光平板,进而能够透过显示模组的显示画面,而后显示画面透过半反半透膜层后进入用户眼睛,以及,在通常无强光照射内后视镜的情况下,同样可以不对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施加电压,以使电致变色膜层呈具有一定透过率的透光平板,进而能够通过半反半透膜层反射汽车后方情况至用户眼睛。
参考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汽车的内后视镜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第一电极包221括第一透明导电层2211和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2211接触设置的第一引脚2212;
以及,所述第二电极222包括第二透明导电层2221和与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2221接触设置的第二引脚2222。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第一引脚2212和第二引脚2222分别位于所述内后视镜的相对两侧边。其中,由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垂直两者的方向上的间隙较小,因而,将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分别设置于内后视镜的相对两侧,能够有效避免两者之间通过水汽或其他导电结构相接触而出现短路的情况。在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对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的位置不做具体限制,两者还可以位于内后视镜的不同侧边或相同侧边,对此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制。此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可以为丝印于透明基板上的银浆引脚,对此本申请同样不做具体限制。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一透明导电层和第二透明导电层可以为氧化铟锡导电层,还可以为其他透明导电材质的导电层,对此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制。
相应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有内后视镜,所述内后视镜包括:
显示模组;
位于所述显示模组的显示面一侧的电致变色膜层;
以及,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层背离所述显示模组一侧的半反半透膜层。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组为液晶显示模组或有机电致发光显示模组,对此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制。以及,显示模组的尺寸大小可以为整个内后视镜的尺寸大小,即显示模组的显示区域与电致变色膜层和半反半透模组的尺寸相同;或者,显示模组可以占据内后视镜的部分区域,以在内后视镜上形成一显示窗口,对此本申请同样不做具体限制。
由上述内容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半反半透膜层观察汽车后方情况;在强光照射至内后视镜上时,可以对电致变色膜层加电后提高其对光的吸收能力,进而使得内后视镜反射出的光线强度减弱,避免眩目光的出现,提高驾驶的安全性;以及,在显示模组点亮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显示模组显示导航、倒车影像等功能的显示,使得内后视镜的集成更多功能,提高其性能。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的所述电致变色膜层包括:
相对设置的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
位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和所述第二透明基板之间、且相对设置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
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致变色材料层。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对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施加电压(如对第一电极施加正向电压,而对第二电极施加负向电压;或者,对第一电极施加负向电压,而对第二电极施加正向电压),以通过施加电压值大小的不同,调节电致变色膜层的颜色深浅。其中,当在有强光照射至内后视镜上时,对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施加电压,使得电致变色膜层的颜色变深而提高其吸收光线的能力,进而能够有效降低光线反射率,能够避免眩目光的出现。此外,在对显示模组点亮情况下,可以不对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施加电压,以使电致变色膜层呈具有一定透过率的透光平板,进而能够透过显示模组的显示画面,而后显示画面透过半反半透膜层后进入用户眼睛,以及,在通常无强光照射内后视镜的情况下,同样可以不对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施加电压,以使电致变色膜层呈具有一定透过率的透光平板,进而能够通过半反半透膜层反射汽车后方情况至用户眼睛。
本申请提供的所述第一电极包括第一透明导电层和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接触设置的第一引脚;
以及,所述第二电极包括第二透明导电层和与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接触设置的第二引脚。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的所述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分别位于所述内后视镜的相对两侧边。其中,由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垂直两者的方向上的间隙较小,因而,将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分别设置于内后视镜的相对两侧,能够有效避免两者之间通过水汽或其他导电结构相接触而出现短路的情况。在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对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的位置不做具体限制,两者还可以位于内后视镜的不同侧边或相同侧边,对此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制。此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可以为丝印于透明基板上的银浆引脚,对此本申请同样不做具体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内后视镜及汽车,所述内后视镜包括:显示模组;位于所述显示模组的显示面一侧的电致变色膜层;以及,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层背离所述显示模组一侧的半反半透膜层。由上述内容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半反半透膜层观察汽车后方情况;在强光照射至内后视镜上时,可以对电致变色膜层加电后提高其对光的吸收能力,进而使得内后视镜反射出的光线强度减弱,避免眩目光的出现,提高驾驶的安全性;以及,在显示模组点亮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显示模组显示导航、倒车影像等功能的显示,使得内后视镜的集成更多功能,提高其性能。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汽车的内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后视镜包括:
显示模组;
位于所述显示模组的显示面一侧的电致变色膜层;
以及,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层背离所述显示模组一侧的半反半透膜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内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膜层包括:
相对设置的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
位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和所述第二透明基板之间、且相对设置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
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致变色材料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的内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包括第一透明导电层和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接触设置的第一引脚;
以及,所述第二电极包括第二透明导电层和与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接触设置的第二引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的内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分别位于所述内后视镜的相对两侧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内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为液晶显示模组或有机电致发光显示模组。
6.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有内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后视镜包括:
显示模组;
位于所述显示模组的显示面一侧的电致变色膜层;
以及,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层背离所述显示模组一侧的半反半透膜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膜层包括:
相对设置的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
位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和所述第二透明基板之间、且相对设置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
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致变色材料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包括第一透明导电层和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接触设置的第一引脚;
以及,所述第二电极包括第二透明导电层和与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接触设置的第二引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分别位于所述内后视镜的相对两侧边。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为液晶显示模组或有机电致发光显示模组。
CN201720753883.2U 2017-06-26 2017-06-26 一种内后视镜及汽车 Active CN2068709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753883.2U CN206870954U (zh) 2017-06-26 2017-06-26 一种内后视镜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753883.2U CN206870954U (zh) 2017-06-26 2017-06-26 一种内后视镜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870954U true CN206870954U (zh) 2018-01-12

Family

ID=613310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753883.2U Active CN206870954U (zh) 2017-06-26 2017-06-26 一种内后视镜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87095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21036324A (ja)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システム
EP3035118B1 (en) Touch sensing mirror structure
EP3507648B1 (en) Optical assembly, optical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10137837B2 (en) Rearview mirror
CN105807526A (zh) 可在显示态和镜面态之间相互切换的显示装置
CN203573064U (zh) 一种防眩光汽车后视镜
CN106739995B (zh) 遮阳板
CN202806315U (zh) 一种液晶遮光板
TW201432643A (zh) 防眩後視鏡及其變色方法
KR20170049813A (ko) 스마트 거울
CN107024815A (zh) 汽车及其抬头显示装置
CN206870954U (zh) 一种内后视镜及汽车
CN211055041U (zh) 可调光的反射镜、防眩光后视镜和汽车
KR101469697B1 (ko) 실리콘 투명시트를 이용한 전기변색 거울
CN207586603U (zh) 一种电致变色模组及后视镜
TWM432062U (en) Electrochromic element
WO2018157723A1 (zh) 一种投影屏、车载抬头显示器和显示调节方法
CN207311278U (zh) 一种内后视镜及汽车
CN107757497A (zh) 一种内后视镜及汽车
JP2019068340A (ja) 車載用撮像システム
CN208429022U (zh) 一种车载后视镜
CN109696784A (zh) 一种电致变色后视镜及交通工具
CN205890709U (zh) 一种电容式触摸自动防眩目后视镜
JP2015121657A (ja) 表示装置
CN110174835A (zh) 智能手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