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132969U - 介入性磁共振接收线圈组件及磁共振设备 - Google Patents

介入性磁共振接收线圈组件及磁共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132969U
CN206132969U CN201621212570.8U CN201621212570U CN206132969U CN 206132969 U CN206132969 U CN 206132969U CN 201621212570 U CN201621212570 U CN 201621212570U CN 206132969 U CN206132969 U CN 2061329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coil
knob
receiving coil
tooth 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21257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曹建南
薛德强
王振
王义槐
刘培植
程艳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otou Xi Baobowei Medical System Co Ltd
XBO Medical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otou Xi Baobowei Medical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otou Xi Baobowei Medical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otou Xi Baobowei Medical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21257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1329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1329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1329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磁共振接收线圈组件及磁共振设备。本实用新型的接收线圈组件包括线圈主体、支架和底座;所述底座用于放置所述线圈主体和所述支架;所述支架穿过所述线圈主体的内部、并固定在所述底座上,其用于为患者提供支撑;所述线圈主体包括上部线圈、下部线圈和锁紧机构,所述上部线圈和所述下部线圈能够分离,所述锁紧机构用于将所述上部线圈与所述下部线圈锁紧;所述底座包括第一底座、第二底座、第三底座、第四底座、角度调节单元、X向位移单元和Y向位移单元。本实用新型的磁共振接收线圈组件可以自身移动以实现接收线圈的准确定位,操作更加便捷。

Description

介入性磁共振接收线圈组件及磁共振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介入性磁共振接收线圈组件及磁共振设备,尤其是一种可移动式的介入性磁共振接收线圈组件及磁共振设备。
背景技术
磁共振***是一种用于医学影像诊断的设备,其能够提供清晰、准确的人体解剖学图像。磁共振***的主要原理如下:磁场中的原子核在受到一定频率的短暂的电磁波激发后,发出与激发频率相等频率的电磁波信号,这个信号被接收线圈采集并传送到信号处理设备(例如计算机),经过处理后形成图像。
在微创介入手术中,术前需要采用核磁共振对手术部位进行预扫描,以便于规划针(或刺、杆等)的表皮***点、行针(或刺、杆等)路径及靶点位置等。医师根据规划的路径将针(或刺、杆等)***患者体内。通过核磁共振***再次扫描患者手术部位,以检查针(或刺、杆等)的位置是否准确。对于磁共振介入手术使用的接收线圈而言,通常要求手术部位局部扫描成像的质量比较高,而对于手术部位之外的图像质量要求较低。在磁共振***中,发射线圈组件与接收线圈组件的设计思路是完全不同的,因而属于不同的两个领域。
在磁共振扫描中,患者待扫描部位及接收线圈成像区域应该处于磁场的均匀区内。在磁共振介入手术中,可以通过移动扫描床来调整患者待扫描部位在磁场中的位置,来使其处于磁场的均匀区内。但是,如果接收线圈成像区域与患者待扫描部位不一致,需要将扫描床移出磁体,然后移动患者重新调整。这导致手术效率大幅降低。此外,麻醉后的患者移动不便,这也增加了手术难度。因此,可以通过移动线圈来实现重新定位。
例如,CN201398969Y公开了一种具有可移动体线圈的磁共振成像设备,该磁共振成像设备包括一个产生稳定的基本磁场的磁体,一个产生快速通断的梯度场的梯度线圈,一个发射射频信号的射频发射线圈以及至少一个接收射频信号的体线圈,其中,所述体线圈与所述磁共振成像设备设置成一体,且该体线圈可移动地设置在一个支撑结构上,并可通过该支撑结构沿所述磁体纵向移入和移出所述磁体内部。该专利文献的支撑结构为可伸缩连杆,无法实现接收线圈准确定位。
再如,CN104055517A公开了一种磁共振成像设备,包括:病床,用于安置患者;定位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病床的移动及定位;体射频线圈,用于发射及接收射频信号;局部线圈,所述局部线圈包括:固定线圈装置,位于所述病床下方,用于覆盖当前需要扫描的部分的背面接收射频信号;可移动线圈装置,位于所述病床上方,所述可移动线圈装置包括:射频接收线圈,用于接收射频信号;机械臂,用于移动所述射频接收线圈贴合当前需要扫描的部分的正面。该磁共振成像设备采用机械臂移动接收线圈,没有其他辅助设置,增加了准确定位的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介入性磁共振接收线圈组件,其可以自身移动以实现接收线圈的准确定位,操作更加便捷。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磁共振设备,其不需要挪动扫描床和患者,通过接收线圈自身的移动即可实现线圈的重新准确定位。
本申请的发明人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如下技术方案可以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磁共振接收线圈组件,所述接收线圈组件包括线圈主体、支架和底座;所述底座用于放置所述线圈主体和所述支架;所述支架穿过所述线圈主体的内部、并固定在所述底座上,其用于为患者提供支撑;所述底座包括第一底座、第二底座、第三底座、第四底座、角度调节单元、X向位移单元和Y向位移单元;其中,所述的X向为所述线圈主体的放置方向,所述的Y向为垂直于线圈主体的放置方向、并处于所述底座的平面内的方向;
其中,所述线圈主体包括上部线圈、下部线圈和锁紧机构,所述上部线圈和所述下部线圈能够分离,所述锁紧机构用于将所述上部线圈与所述下部线圈锁紧;
其中,所述第一底座的上表面具有与所述线圈主体的底部相适应的线圈凹槽,所述线圈凹槽用于放置所述线圈主体、并将所述线圈主体固定在所述第一底座上;
其中,所述第一底座与所述第二底座在X方向上单边可活动地连接,二者在Y方向上通过所述角度调节单元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底座与所述第三底座通过所述Y向位移单元实现二者在Y方向上发生相对位移;
其中,所述第三底座与所述第四底座通过所述X向位移单元实现二者在X方向上发生相对位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接收线圈组件,优选地,所述的单边可活动地连接的方式为单边铰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接收线圈组件,优选地,所述的Y向位移单元包括Y向滑动单元、Y向驱动单元和Y向限位单元;所述Y向滑动单元用于设定所述第二底座与所述第三底座在Y方向上发生相对位移的路径;所述Y向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底座与所述第三底座在Y方向上发生相对位移;所述Y向限位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二底座固定在所述第四底座上;和
所述的X向位移单元包括X向滑动单元、X向驱动单元和X向限位单元;所述X向滑动单元用于设定所述第三底座与所述第四底座在X方向上发生相对位移的路径;所述X向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第三底座与所述第四底座在X方向上发生相对位移;所述X向限位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三底座固定在所述第四底座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接收线圈组件,优选地,所述Y向滑动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三底座的上表面的Y向滑轨,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底座的下表面、并与所述Y向滑轨相配合的Y向滑轨座;
所述Y向驱动单元包括Y向齿条、Y向齿轮、Y向旋钮和Y向传动轴;所述Y向齿条设置在所述第二底座;所述Y向齿轮与所述Y向旋钮通过所述Y向传动轴连接,所述Y向齿轮、所述Y向旋钮和所述Y向传动轴设置为能够同步转动;所述Y向齿轮与所述Y向齿条相配合以驱动所述第二底座与所述第三底座在Y方向上发生相对位移;所述Y向旋钮可自由旋转地固定在所述第四底座;和
所述Y向限位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Y向齿条上方的Y向限位块,以及设置在所述第四底座上的Y向限位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接收线圈组件,优选地,所述X向滑动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第四底座的上表面的X向滑轨,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三底座的下表面、并与所述X向滑轨相配合的X向滑轨座;
所述X向驱动单元包括X向齿条、X向齿轮、X向旋钮和X向传动轴;所述X向齿条设置在所述第三底座;所述X向齿轮与所述X向旋钮通过所述X向传动轴连接,所述X向齿轮、所述X向旋钮和所述X向传动轴设置为能够同步转动;所述X向齿轮与所述X向齿条相配合以驱动所述第三底座与所述第四底座在X方向上发生相对位移;所述X向旋钮可自由旋转地固定在所述第四底座;和
所述X向限位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X向齿条上方的X向限位块,以及设置在所述第四底座上的X向限位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接收线圈组件,优选地,所述Y向齿条设置在所述第二底座的下表面,并从所述第二底座的一侧沿Y方向延伸;所述X向齿条设置在所述第三底座的上表面;所述第四底座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Y向旋钮的Y向旋钮槽和用于容纳所述Y向传动轴的Y向传动轴孔;所述第四底座还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X向旋钮的X向旋钮槽和用于容纳所述X向传动轴的X向传动轴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接收线圈组件,优选地,所述的角度调节单元包括螺柱、旋母和压板;所述螺柱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上,所述旋母设置在所述螺柱上,所述压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底座上;并且所述压板设置在所述旋母和所述第一底座之间、并套设在所述螺柱上,其用于将所述第一底座固定在所述第二底座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接收线圈组件,优选地,所述压板在与所述第一底座接触位置的表面上设置有凸点,所述第一底座在与所述压板接触位置的表面上设置有胶垫。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接收线圈组件,优选地,所述的接收线圈组件为介入性磁共振接收线圈组件。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磁共振设备,该磁共振设备包括:
产生稳定的基本磁场的磁体;
产生梯度场的梯度线圈;
发射射频信号的发射线圈组件;和
接收射频信号的接收线圈组件,其为上述接收线圈组件。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磁共振接收线圈组件及磁共振设备,线圈主体可以在X方向和Y方向移动,并且可以在Z方向调节角度,因而可以通过自身移动以实现接收线圈的准确定位,并且操作更加便捷。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技术方案,可以受控地调整线圈主体的位置,因而可以实现接收线圈更加精准的定位。本实用新型的磁共振接收线圈组件及磁共振设备能够用于人体多个部位的成像,尤其是颈部和腰部的成像。本实用新型的磁共振接收线圈组件及磁共振设备特别适合用于介入手术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接收线圈组件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接收线圈组件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接收线圈组件底座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接收线圈组件用于颈部磁共振介入手术的示例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接收线圈组件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线圈主体;11-上部线圈;12-下部线圈;13-锁紧机构;
2-支架;21-第一支架;22-第二支架;
3-底座;31-第一底座;32-第二底座;33-第三底座;34-第四底座;311-线圈凹槽;351-Y向限位块;352-Y向旋钮;353-Y向传动轴;354-Y向传动轴孔;355-Y向齿轮;356-Y向旋钮槽;357-Y向齿条;358-Y向滑轨;359-Y向滑轨座;361-X向限位块;362-X向旋钮;363-X向传动轴;365-X向齿轮;366-X向旋钮槽;367-X向齿条;368-X向滑轨;369-X向滑轨座;371-旋母;372-压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
本实用新型的“介入手术”表示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将特制的精密器械引入人体,对体内病态进行诊断和局部治疗的手术,通常为微创性手术。
本实用新型的X向为底座的长度方向,亦即线圈主体的放置方向;Y向为底座的宽度方向,亦即垂直于线圈主体的放置方向、并处于底座平面内的方向;Z向为底座的高度方向,亦即垂直于底座平面的方向。X向与X方向的含义相同,Y向与Y方向的含义相同,Z向与Z方向的含义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磁共振接收线圈组件包括线圈主体、支架和底座,所述底座用于放置所述线圈主体和所述支架。下面进行详细描述。
<线圈主体>
本实用新型的线圈主体可以为各种形状,以适应人体各个部位。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的线圈主体为环形或类环形。该线圈主体可以包括可分离的上部线圈和下部线圈,还可以包括用于将上部线圈和下部线圈锁紧的锁紧机构;优选地,锁紧机构为两个,分别位于上部线圈与下部线圈的结合部位。所述上部线圈和所述下部线圈通过电器连接器实现导电连接。该上部线圈包括上部线圈壳体以及容纳在其中的电器元件;该下部线圈包括下部线圈壳体以及容纳在其中的电器元件。上部线圈壳体和下部线圈壳体的材质可以均为工程塑料。在本实用新型中,工程塑料的主要实例包括但不限于聚碳酸酯、聚酰胺、聚甲醛、聚苯醚、聚酯(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或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苯硫醚或聚芳基酯等;其他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聚酰亚胺、聚苯硫醚、聚砜、芳香族聚酰胺或氟树脂等。
<支架>
本实用新型的支架用于为患者提供支撑,例如用于支撑患者的颈部。本实用新型的支架穿过线圈主体的内部、并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本实用新型的支架可以包括支撑平台和位于该支撑平台两端的两个支撑臂,该支撑平台通过所述支撑臂固定连接在所述底座上,例如第四底座上。本实用新型的支撑平台的形状优选为凹弧状,便于为人体颈部提供舒适的支撑。以环形的线圈主体为例进行说明,支撑平台架设在线圈主体的环形内侧,下部线圈位于支撑平台与底座之间,上部线圈则位于支撑平台的上方。本实用新型的支架的材质可以均为工程塑料;具体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聚碳酸酯、聚酰胺、聚甲醛、聚苯醚、聚酯(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或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苯硫醚、聚芳基酯、聚酰亚胺、聚苯硫醚、聚砜、芳香族聚酰胺或氟树脂等。本实用新型的支架可以设计为符合人体工程学的结构。
<底座>
本实用新型的底座包括第一底座、第二底座、第三底座、第四底座、角度调节单元、X向位移单元和Y向位移单元。
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底座的上表面具有与所述线圈主体的底部相适应的线圈凹槽,所述线圈凹槽用于放置所述线圈主体、并将所述线圈主体固定在所述第一底座上。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线圈凹槽的形状与所述线圈主体的底部形状相匹配,从而便于二者固定连接在一起。作为优选,所述线圈凹槽为长方形,其由四块侧板和一块底板围成。作为更优选,四块侧板和一块底板为一体成型结构。为了使线圈主体在线圈凹槽中固定牢固,可以在第一底座的X向侧板和Y向侧板上安装锁紧装置,例如顶丝,弹片等。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底座与所述第二底座在X方向上单边可活动地连接,二者在Y方向上通过所述角度调节单元连接。在本实用新型中,单边可活动地连接表示所述第一底座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底座的一侧连接,二者位移量很小,所述第一底座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底座的另一侧则可以产生较大位移量。本实用新型的单边可活动地连接的方式并没有特别限制。优选地,所述的单边可活动地连接的方式为单边铰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底座与所述第二底座在Y方向上通过所述角度调节单元连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的角度调节单元包括螺柱、旋母和压板;所述螺柱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上,所述旋母设置在所述螺柱上,所述压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底座上;并且所述压板设置在所述旋母和所述第一底座之间、并套设在所述螺柱上,其用于将所述第一底座固定在所述第二底座上。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螺柱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的两个Y向侧板上,两个旋母分别固定在上述螺柱上,两个压板分别竖直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底座的上方。本实用新型的压板上开设有孔道,其用于套设在所述螺柱上。该孔道的截面积大于螺柱的截面积,便于第一底座的角度调节。当旋紧旋母后,压板被压紧在第一底座上,从而将第一底座与第二底座固定连接在一起。
在本实用新型中,压板与第一底座相接触的位置上可以设置有防滑结构。例如,所述压板在与所述第一底座接触位置的表面上设置有凸点,所述第一底座在与所述压板接触位置的表面上设置有胶垫。凸点与胶垫的结合起到防滑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二底座与所述第三底座通过所述Y向位移单元实现二者在Y方向上发生相对位移。本实用新型的Y向位移单元包括Y向滑动单元、Y向驱动单元和Y向限位单元。
本实用新型的Y向滑动单元用于设定所述第二底座与所述第三底座在Y方向上发生相对位移的路径,以保证所述第二底座在所述第三底座上沿特定的路径运动,便于精确控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Y向滑动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三底座的上表面的Y向滑轨,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底座的下表面、并与所述Y向滑轨相配合的Y向滑轨座。Y向滑轨可以为直线型,Y向滑轨座也可以为直线型。本实用新型的Y向滑轨、Y向滑轨座的截面形状不做特别限定。
本实用新型的Y向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底座与所述第三底座在Y方向上发生相对位移。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Y向驱动单元包括Y向齿条、Y向齿轮、Y向旋钮和Y向传动轴;所述Y向齿条设置在所述第二底座;所述Y向齿轮与所述Y向旋钮通过所述Y向传动轴连接,所述Y向齿轮、所述Y向旋钮和所述Y向传动轴设置为能够同步转动;所述Y向齿轮与所述Y向齿条相配合以驱动所述第二底座与所述第三底座在Y方向上发生相对位移;所述Y向旋钮可自由旋转地固定在所述第四底座。所述Y向齿条优选设置在所述第二底座的下表面,并从所述第二底座的一侧沿Y方向延伸,便于控制第二底座在Y方向移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Y向齿条的宽度大于Y向齿轮的宽度。这样更有利于Y向齿轮在Y向齿条上沿X方向滑动。第四底座上设置有Y向旋钮槽和Y向传动轴孔,分别用于容纳所述Y向旋钮和Y向传动轴。Y向旋钮的端面上可以印有指针,用于控制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相对于第三底座在Y方向上的位移。
本实用新型的Y向限位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二底座固定在所述第四底座上。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Y向限位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Y向齿条上方的Y向限位块,以及设置在所述第四底座上的Y向限位槽。所述Y向限位块可以包括与Y向齿条齿廓相当的Y向限位顶柱和Y向限位压簧。当需要锁紧时,Y向限位顶柱的端头插进Y向齿条的两齿之间,Y向限位压簧保证Y向限位顶柱不会自动脱离齿条。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三底座与所述第四底座通过所述X向位移单元实现二者在X方向上发生相对位移。本实用新型的X向位移单元包括X向滑动单元、X向驱动单元和X向限位单元。
本实用新型的X向滑动单元用于设定所述第三底座与所述第四底座在X方向上发生相对位移的路径,以保证所述第三底座在所述第四底座上沿特定的路径运动,便于精确控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X向滑动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第四底座的上表面的X向滑轨,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三底座的下表面、并与所述X向滑轨相配合的X向滑轨座。X向滑轨可以为直线型,X向滑轨座也可以为直线型。本实用新型的X向滑轨、X向滑轨座的截面形状不做特别限定。
本实用新型的X向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第三底座与所述第四底座在X方向上发生相对位移。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X向驱动单元包括X向齿条、X向齿轮、X向旋钮和X向传动轴。所述X向齿条设置在所述第三底座;所述X向齿轮与所述X向旋钮通过所述X向传动轴连接,所述X向齿轮、所述X向旋钮和所述X向传动轴设置为能够同步转动;所述X向齿轮与所述X向齿条相配合以驱动所述第三底座与所述第四底座在X方向上发生相对位移;所述X向旋钮可自由旋转地固定在所述第四底座。所述X向齿条优选设置在所述第三底座的上表面;所述第四底座还设置有X向旋钮槽、X向传动轴孔,分别用于容纳所述X向旋钮和所述X向传动轴。X向旋钮的端面上可以印有指针,用于控制第一底座、第二底座和第三底座相对于第四底座在X方向上的位移。
本实用新型X向限位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三底座固定在所述第四底座上。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X向限位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X向齿条上方的X向限位块,以及设置在所述第四底座上的X向限位槽。所述X向限位块可以包括与X向齿条齿廓相当的X向限位顶柱和X向限位压簧。当需要锁紧时,X向限位顶柱的端头插进X向齿条的两齿之间,X向限位压簧保证X向限位顶柱不会自动脱离齿条。
<接收线圈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磁共振接收线圈组件包括上述线圈主体、上述支架和上述底座。上述底座用于放置所述线圈主体和所述支架。本实用新型的底座包括第一底座、第二底座、第三底座和第四底座。本实用新型的支架支撑在第四底座上。一方面,所述支架与第四底座之间可以固定连接;另一方面,所述支架与第四底座之间可以可拆卸地连接,并且设置有防滑件或者限位结构,例如定位柱。所述支架置于线圈主体的环形内,为患者提供舒适的支撑。第四底座的两端可以分别设置有长条孔,其作为第四底座的把手。第四底座的中部开设有条形槽,用于容纳第一底座、第二底座和第三底座。第一底座、第二底座和第三底座由上至下依次布置。第一底座与第二底座通过角度调节单元连接;第二底座和第三底座之间设置有Y向滑动单元;第三底座和第四底座之间设置有X向滑动单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支架被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均固定安装在第四底座上。第四底座的中部开设有条形槽,用于容纳第一底座、第二底座和第三底座。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分别位于该条形槽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接收线圈组件优选为介入性磁共振接收线圈组件。介入性磁共振是指用于介入手术的磁共振成像***。
在介入手术中,针对不同的手术部位,所述接收线圈组件通过不同的摆放方式,可以辅助完成不同部位的介入手术。当线圈主体需要重新定位时,打开Y向限位块、X向限位块或者角度调节单元,调整线圈主体到合适位置后,重新锁紧即可。
<磁共振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磁共振设备包括产生稳定的基本磁场的磁体;产生梯度场的梯度线圈;发射射频信号的发射线圈组件;和接收射频信号的接收线圈组件。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磁体、梯度线圈和发射线圈组件可以采用本领域已知的那些,这里不再赘述。接收射频信号的接收线圈组件可以采用本实用新型上述的接收线圈组件,这里也不再赘述。
实施例1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磁共振接收线圈组件,其为用于介入性磁共振的接收线圈组件,包括线圈主体1、支架2和底座3,底座3用于放置线圈主体1和支架2。
线圈主体1包括可分离的上部线圈11、下部线圈12和锁紧机构13。锁紧机构13为两个,分别位于上部线圈11与下部线圈12的结合部位。上部线圈11和下部线圈12通过电器连接器实现导电连接。上部线圈11包括上部线圈壳体以及容纳在其中的电器元件;下部线圈12包括下部线圈壳体以及容纳在其中的电器元件。上部线圈壳体和下部线圈壳体的材质均为工程塑料聚酰胺。
支架2用于为患者的颈部提供支撑,其穿过固定在第一底座31上的线圈主体1的环形的内部。支架2包括支撑平台和位于该支撑平台两端的两个支撑臂,该支撑平台通过所述支撑臂固定连接在第四底座34上(参见图1和2)。本实用新型的支撑平台的形状优选为凹弧状,便于为人体颈部提供舒适的支撑。支撑平台架设在线圈主体1的环形内侧,下部线圈12位于支撑平台与底座3之间,上部线圈11则位于支撑平台的上方。支架2的材质为工程塑料聚酰胺。
图2和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磁共振接收线圈组件的底座结构示意图。底座3包括第一底座31、第二底座32、第三底座33、第四底座34、角度调节单元、X向位移单元和Y向位移单元。
第一底座31的上表面具有与线圈主体1的下部线圈12的底部相适应的线圈凹槽311,用于放置线圈主体1、并将其固定在第一底座31上。线圈凹槽311为长方形,其为由四块侧板和一块底板围成的一体成型结构。在四块侧板内侧安装有弹片(未图示),当线圈主体1的下部线圈12的底部进入线圈凹槽311后,弹片挤压线圈主体1的下部线圈12,保证线圈主体1的稳定。
第一底座31与第二底座32在X方向上单边铰接,在Y方向上通过角度调节单元连接。本实用新型的角度调节单元包括螺柱(未图示)、旋母371和压板372。螺柱设置在第一底座31上,旋母371设置在螺柱上,压板372则设置在第二底座32上。压板372位于旋母371和第一底座31之间、并套设在螺柱上,用于将第一底座31固定在第二底座32上。螺柱设置在第一底座31的两个Y向侧板上,两个旋母371分别固定在上述螺柱上,两个压板372分别竖直地设置在第二底座32的上方。压板372上开设有孔道,其用于套设在螺柱上。该孔道的截面积大于螺柱的截面积,便于第一底座31的角度调节。当旋紧旋母371后,压板372被压紧在第一底座31上,从而将第一底座31与第二底座32固定连接在一起。压板372在与第一底座31接触位置的表面上设置有凸点,第一底座31在与压板372接触位置的表面上设置有胶垫。二者结合起到防滑作用。
第二底座32与第三底座33通过Y向位移单元实现二者在Y方向上发生相对位移。本实用新型的Y向位移单元包括Y向滑动单元、Y向驱动单元和Y向限位单元。
本实用新型的Y向滑动单元包括设置在第三底座33的上表面的Y向滑轨358,以及设置在第二底座32的下表面、并与Y向滑轨相配合的Y向滑轨座359。Y向滑轨358和Y向滑轨座359均为直线型。Y向滑轨座359为开设在第二底座32的下表面的凹槽。这样可以保证第二底座32在第三底座33上沿特定的路径运动,便于精确控制位移量。
本实用新型的Y向驱动单元包括Y向齿条357、Y向齿轮355、Y向旋钮352和Y向传动轴353。Y向齿条357设置在第二底座32的下表面,并从第二底座32的一侧沿Y方向延伸,便于控制第二底座32在Y方向移动。Y向齿轮355与Y向旋钮352通过Y向传动轴353连接,并且三者设置为能够同步转动。Y向齿轮355与Y向齿条357相配合以驱动第二底座32在Y方向上与第三底座33发生相对位移;Y向齿条357的宽度大于Y向齿轮355的宽度,更有利于Y向齿轮355在Y向齿条357上沿X方向滑动。Y向旋钮352可自由旋转地固定在第四底座34上。第四底座34上设置有Y向旋钮槽356和Y向传动轴孔354,分别用于容纳Y向旋钮352和Y向传动轴354。Y向旋钮352的端面上印有指针,用于更加精确地指示和控制第一底座31和第二底座32相对于第三底座33在Y方向上的位移。
本实用新型的Y向限位单元包括设置在Y向齿条357上方的Y向限位块351,以及设置在第四底座34上的Y向限位槽(未图示)。Y向限位块351包括与Y向齿条357的齿廓相当的Y向限位顶柱和Y向限位压簧(未图示)。当需要锁紧时,Y向限位顶柱的端头插进Y向齿条357的两齿之间,Y向限位压簧保证Y向限位顶柱不会自动脱离Y向齿条357。通过本实用新型的Y向限位单元,可以将第二底座32固定在第四底座34上。
第三底座33与第四底座34通过X向位移单元实现二者在X方向上发生相对位移。本实用新型的X向位移单元包括X向滑动单元、X向驱动单元和X向限位单元。
本实用新型X向滑动单元包括设置在第四底座34的上表面的X向滑轨368,以及设置在第三底座33的下表面、并与X向滑轨368相配合的X向滑轨座369。X向滑轨368和X向滑轨座369均为直线型。X向滑轨座369为开设在第三底座33的下表面的凹槽。这样可以保证第三底座33在第四底座34上沿特定的路径运动,便于精确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X向驱动单元包括X向齿条367、X向齿轮365、X向旋钮362和X向传动轴363。X向齿条367设置在第三底座33的上表面;X向齿轮365与X向旋钮362通过X向传动轴636连接,并且三者设置为能够同步转动。X向齿轮365与X向齿条367相配合以驱动第三底座33在X方向上与第四底座34发生相对位移。X向旋钮362可自由旋转地固定在第四底座34上。X向齿条367的宽度等于X向齿轮365的宽度,这样可以减小第三底座33的尺寸。第四底座34还设置有X向旋钮槽366、X向传动轴孔(未图示),分别用于容纳X向旋钮362和X向传动轴363。X向旋钮362的端面上印有指针,用于更加精确地指示和控制第一底座31、第二底座32和第三底座33相对于第四底座34在X方向上的位移。
本实用新型X向限位单元包括设置在X向齿条367上方的X向限位块361,以及设置在第四底座34上的X向限位槽(未图示)。X向限位块361包括与X向齿条367的齿廓相当的X向限位顶柱和X向限位压簧(未图示)。当需要锁紧时,X向限位顶柱的端头插进X向齿条367的两齿之间,X向限位压簧保证X向限位顶柱不会自动脱离X向齿条367。通过本实用新型的X向限位单元,将第三底座33固定在第四底座34上。
支架2与第四底座34可拆卸地连接,并且设置有防滑件。第四底座34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长条孔作为把手。第四底座34的中部开设有条形槽,用于容纳第一底座31、第二底座32和第三底座33。
在介入手术中,针对不同的手术部位,本实用新型的接收线圈组件通过不同的摆放方式,可以辅助完成不同部位的介入手术。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接收线圈组件用于颈部磁共振介入手术的示例图。当线圈主体1需要重新定位时,打开Y向限位块351、X向限位块361或者作为角度调节单元的旋母371,调整线圈主体1到合适位置后,重新锁紧即可。
下面仅以Y向调节为例进行说明。打开Y向限位块351,旋转Y向旋钮352以带动Y向传动轴353旋转,同时带动Y向齿轮355在Y向齿条357的表面上相对运动。由于Y向传动轴353被限定在第四底座34的Y向传动轴孔354中,因而Y向齿条357将沿Y方向移动,进而带动第二底座32沿着第三底座33上的Y向滑轨358所限定的路径移动,从而精确控制第二底座32相对于第三底座33的位移量。
实施例2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磁共振接收线圈组件。本实施例中,支架2被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第一支架21和第二支架22。第一支架21和第二支架22均固定安装在第四底座34上。第四底座34的中部开设有条形槽,用于容纳第一底座31、第二底座32和第三底座33。第一支架21和第二支架22分别位于该条形槽的两侧。其余部件和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
相较于实施例1,本实施例中的支架2高度可以更低,线圈主体1在沿X方向移动时,不会受到支架的限制,所以能够获得更大的X向的移动距离。当需要从第一底座31中取出线圈主体1时,不需要移动支架2,操作更加便捷。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任何变形、改进、替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磁共振接收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线圈组件包括线圈主体、支架和底座;所述底座用于放置所述线圈主体和所述支架;所述支架穿过所述线圈主体的内部、并固定在所述底座上,其用于为患者提供支撑;所述底座包括第一底座、第二底座、第三底座、第四底座、角度调节单元、X向位移单元和Y向位移单元;其中,所述的X向为所述线圈主体的放置方向,所述的Y向为垂直于线圈主体的放置方向、并处于所述底座的平面内的方向;
其中,所述线圈主体包括上部线圈、下部线圈和锁紧机构,所述上部线圈和所述下部线圈能够分离,所述锁紧机构用于将所述上部线圈与所述下部线圈锁紧;
其中,所述第一底座的上表面具有与所述线圈主体的底部相适应的线圈凹槽,所述线圈凹槽用于放置所述线圈主体、并将所述线圈主体固定在所述第一底座上;
其中,所述第一底座与所述第二底座在X方向上单边可活动地连接,二者在Y方向上通过所述角度调节单元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底座与所述第三底座通过所述Y向位移单元实现二者在Y方向上发生相对位移;
其中,所述第三底座与所述第四底座通过所述X向位移单元实现二者在X方向上发生相对位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边可活动地连接的方式为单边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Y向位移单元包括Y向滑动单元、Y向驱动单元和Y向限位单元;所述Y向滑动单元用于设定所述第二底座与所述第三底座在Y方向上发生相对位移的路径;所述Y向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底座与所述第三底座在Y方向上发生相对位移;所述Y向限位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二底座固定在所述第四底座上;和
所述的X向位移单元包括X向滑动单元、X向驱动单元和X向限位单元;所述X向滑动单元用于设定所述第三底座与所述第四底座在X方向上发生相对位移的路径;所述X向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第三底座与所述第四底座在X方向上发生相对位移;所述X向限位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三底座固定在所述第四底座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收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Y向滑动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三底座的上表面的Y向滑轨,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底座的下表面、并与所述Y向滑轨相配合的Y向滑轨座;
所述Y向驱动单元包括Y向齿条、Y向齿轮、Y向旋钮和Y向传动轴;所述Y向齿条设置在所述第二底座;所述Y向齿轮与所述Y向旋钮通过所述Y向传动轴连接,所述Y向齿轮、所述Y向旋钮和所述Y向传动轴设置为能够同步转动;所述Y向齿轮与所述Y向齿条相配合以驱动所述第二底座与所述第三底座在Y方向上发生相对位移;所述Y向旋钮可自由旋转地固定在所述第四底座;和
所述Y向限位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Y向齿条上方的Y向限位块,以及设置在所述第四底座上的Y向限位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收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X向滑动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第四底座的上表面的X向滑轨,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三底座的下表面、并与所述X向滑轨相配合的X向滑轨座;
所述X向驱动单元包括X向齿条、X向齿轮、X向旋钮和X向传动轴;所述X向齿条设置在所述第三底座;所述X向齿轮与所述X向旋钮通过所述X向传动轴连接,所述X向齿轮、所述X向旋钮和所述X向传动轴设置为能够同步转动;所述X向齿轮与所述X向齿条相配合以驱动所述第三底座与所述第四底座在X方向上发生相对位移;所述X向旋钮可自由旋转地固定在所述第四底座;和
所述X向限位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X向齿条上方的X向限位块,以及设置在所述第四底座上的X向限位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收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Y向齿条设置在所述第二底座的下表面,并从所述第二底座的一侧沿Y方向延伸;所述X向齿条设置在所述第三底座的上表面;所述第四底座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Y向旋钮的Y向旋钮槽和用于容纳所述Y向传动轴的Y向传动轴孔;所述第四底座还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X向旋钮的X向旋钮槽和用于容纳所述X向传动轴的X向传动轴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角度调节单元包括螺柱、旋母和压板;所述螺柱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上,所述旋母设置在所述螺柱上,所述压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底座上;并且所述压板设置在所述旋母和所述第一底座之间、并套设在所述螺柱上,其用于将所述第一底座固定在所述第二底座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收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板在与所述第一底座接触位置的表面上设置有凸点,所述第一底座在与所述压板接触位置的表面上设置有胶垫。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接收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收线圈组件为介入性磁共振接收线圈组件。
10.一种磁共振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磁共振设备包括:
产生稳定的基本磁场的磁体;
产生梯度场的梯度线圈;
发射射频信号的发射线圈组件;和
接收射频信号的接收线圈组件,其为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接收线圈组件。
CN201621212570.8U 2016-11-10 2016-11-10 介入性磁共振接收线圈组件及磁共振设备 Active CN2061329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212570.8U CN206132969U (zh) 2016-11-10 2016-11-10 介入性磁共振接收线圈组件及磁共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212570.8U CN206132969U (zh) 2016-11-10 2016-11-10 介入性磁共振接收线圈组件及磁共振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132969U true CN206132969U (zh) 2017-04-26

Family

ID=585785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212570.8U Active CN206132969U (zh) 2016-11-10 2016-11-10 介入性磁共振接收线圈组件及磁共振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1329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44027B2 (ja) 磁気共鳴映像法のためのオープン構造画像装置とコイルシステム
CN206453770U (zh) 磁共振接收线圈组件及磁共振装置
EP1901652B1 (en) Off-magnet patient scan positioning
US8571632B2 (en) Open architecture imaging apparatus and coil system f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US7696752B2 (e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atus
US5772595A (en) Multipositional MRI for kinematic studies of movable joints
US8823378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ductively communicating data
US20020123681A1 (en) Device and a system for moving and positioning an ope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probe
US20060241393A1 (en) Rotation positioning device for a coil of a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atus
EP0756473A1 (en) Localizer
WO2005081973A2 (en) Head coil and neurovascular array for parallel imaging capable magnetic resonance systems
JPH05228125A (ja) 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
CA3002050C (en) Indwelling radio frequency coils for intraoperativ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N106814336B (zh) 一种用于磁共振成像的射频线圈组件
CN206132969U (zh) 介入性磁共振接收线圈组件及磁共振设备
CN106371045A (zh) 介入性磁共振接收线圈组件及磁共振设备
JP2007068984A (ja) 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コイル支持ユニット、高周波コイルユニット、ならびに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を制御する制御方法
Yrjänä et al. Versatile intraoperative MRI in neurosurgery and radiology
GB2394776A (en) Magnetic resonance machine with gradient coil coupled to support
CN113359074A (zh) 头部用线圈装置以及使用该装置的磁共振成像装置
US10905330B2 (en) Modular patient and antenna support structure f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US20240245318A1 (en) Magnetic resonance systems having ultra-wide bores and patient support assemblies with precise positioning
CN207181654U (zh) 一种用于磁共振成像的射频线圈组件
CN108652631A (zh) 乳腺磁共振成像与介入一体化装置及其盒体
JP2004298532A (ja) 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