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781585U - 一种排水软管管件接头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排水软管管件接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781585U
CN205781585U CN201620460912.1U CN201620460912U CN205781585U CN 205781585 U CN205781585 U CN 205781585U CN 201620460912 U CN201620460912 U CN 201620460912U CN 205781585 U CN205781585 U CN 2057815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exible pipe
external connection
portion inside
connection portion
downcom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46091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汤云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LIANSU TECHNOLOGY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LIANSU TECHNOLOGY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LIANSU TECHNOLOGY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LIANSU TECHNOLOGY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46091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7815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7815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7815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igid Pipes And Flexible Pip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排水软管管件接头,包括软管内接部、软管外接部和下水管连接部,所述软管内接部设置在软管外接部件内,软管内接部、软管外接部之间留有间距;下水管连接部设置在软管内接部、软管外接部的下方且下水管连接部与软管内接部、软管外接部连接,下水管连接部与软管内接部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头可以连接两种不同管径的软管,且接头能够与软管、下水管进行牢固的连接,所以能够有效避免异味渗出,使环境卫生健康。(2)本实用新型使软管内接部顶端的水平高度低于软管外接部顶端的水平高度。通过这样设置,使间隙内的污水能够通过软管内接部排出去,避免污水外溢。

Description

一种排水软管管件接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水***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排水软管管件接头。
背景技术
目前,家用水槽/面盆排水***的运用已经非常广泛,但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软管与下水管的对接不牢固,因此导致异味渗出,降低生活品质的同时对身体也造成了危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以上现有技术的难题,提供了一种排水软管管件接头,该接头可以连接两种不同管径的软管,且其安装快捷、结构可靠。
为实现以上实用新型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排水软管管件接头,用于使排水软管、下水管连接起来,包括软管内接部、软管外接部和下水管连接部,所述软管内接部设置在软管外接部件内,软管内接部、软管外接部之间留有间距;下水管连接部设置在软管内接部、软管外接部的下方且下水管连接部与软管内接部、软管外接部连接,下水管连接部与软管内接部连通。
上述方案中,下水管通过下水管连接部与接头连接起来(使用胶粘剂),排水软管通过软管内接部或软管外接部与接头连接起来(接头设置有对接角度使软管进行自密封),则流经排水软管的水可以通过软管内接部或软管外接部、下水管连接部进入下水管内,顺利排出。
上述方案中,接头可以连接两种不同管径的软管,且接头能够与软管、下水管进行牢固的连接,所以能够有效避免异味渗出,使环境卫生健康。
优选地,所述软管内接部、软管外接部呈上下两头相通的圆台状,软管内接部、软管外接部的底端与下水管连接部连接,下水管连接部与软管内接部连通。
优选地,所述下水管连接部为底面与外界连通、顶面为密封的圆柱状,顶面上开设有通孔,软管内接部、软管外接部的底端与下水管连接部的顶面连接,下水管连接部通过顶面上的通孔与软管内接部连通。
优选地,当排水软管通过软管外接部与接头连接起来时,部分污水会流入并存储在软管内接部、软管外接部之间的缝隙内,若此时软管内接部顶端的水平高度高于软管外接部顶端的水平高度,则间隙内的污水会通过排水软管与软管外接部连接处的结合不严密处外溢出去。为了避免此种情况,本实用新型进行了专门的设置,使软管内接部顶端的水平高度低于软管外接部顶端的水平高度。通过这样设置,使间隙内的污水能够通过软管内接部排出去,避免污水外溢。
优选地,所述软管内接部、软管外接部和下水管连接部均为PVC-U材料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头可以连接两种不同管径的软管,且接头能够与软管、下水管进行牢固的连接,所以能够有效避免异味渗出,使环境卫生健康。
(2)本实用新型使软管内接部顶端的水平高度低于软管外接部顶端的水平高度。通过这样设置,使间隙内的污水能够通过软管内接部排出去,避免污水外溢。
附图说明
图1为管件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管件接头的使用示意图,其中排水软管通过软管外接部与管件接头连接。
图3为管件接头的使用示意图,其中排水软管通过软管内接部与管件接头连接。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阐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排水软管管件接头包括软管内接部1、软管外接部2和下水管连接部3,所述软管内接部1设置在软管外接部2件内,软管内接部1、软管外接部2之间留有间距;下水管连接部3设置在软管内接部1、软管外接部2的下方且下水管连接部3与软管内接部1、软管外接部2连接,下水管连接部3与软管内接部1连通。
上述方案中,如图2、3所示,下水管5通过下水管连接部3与接头连接起来(使用胶粘剂),排水软管4通过软管内接部1或软管外接部2与接头连接起来(接头设置有对接角度使软管进行自密封),则流经排水软管的水可以通过软管内接部1或软管外接部2、下水管连接部3进入下水管5内,顺利排出。
本实施例中,软管内接部1、软管外接部2呈上下两头相通的圆台状,软管内接部1、软管外接部2的底端与下水管连接部3连接,下水管连接部3与软管内接部1连通。
本实施例中,下水管连接部3为底面与外界连通、顶面为密封的圆柱状,顶面上开设有通孔31,软管内接部1、软管外接部2的底端与下水管连接部3的顶面连接,下水管连接部3通过顶面上的通孔31与软管内接部1连通。
本实施例中,当排水软管4通过软管外接部2与接头连接起来时,部分污水会流入并存储在软管内接部1、软管外接部2之间的缝隙内,若此时软管内接部1顶端的水平高度高于软管外接部2顶端的水平高度,则间隙内的污水会通过排水软管4与软管外接部2连接处的结合不严密处外溢出去。为了避免此种情况,本实用新型进行了专门的设置,使软管内接部1顶端的水平高度低于软管外接部2顶端的水平高度。通过这样设置,使间隙内的污水能够通过软管内接部1排出去,避免污水外溢。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排水软管管件接头,用于使排水软管、下水管连接起来,其特征在于:包括软管内接部、软管外接部和下水管连接部,所述软管内接部设置在软管外接部件内,软管内接部、软管外接部之间留有间距;下水管连接部设置在软管内接部、软管外接部的下方且下水管连接部与软管内接部、软管外接部连接,下水管连接部与软管内接部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水软管管件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内接部、软管外接部呈上下两头相通的圆台状,软管内接部、软管外接部的底端与下水管连接部连接,下水管连接部与软管内接部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水软管管件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水管连接部为底面与外界连通、顶面为密封的圆柱状,顶面上开设有通孔,软管内接部、软管外接部的底端与下水管连接部的顶面连接,下水管连接部通过顶面上的通孔与软管内接部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排水软管管件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内接部顶端的水平高度低于软管外接部顶端的水平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排水软管管件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内接部、软管外接部和下水管连接部均为PVC-U材料制成。
CN201620460912.1U 2016-05-19 2016-05-19 一种排水软管管件接头 Active CN2057815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460912.1U CN205781585U (zh) 2016-05-19 2016-05-19 一种排水软管管件接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460912.1U CN205781585U (zh) 2016-05-19 2016-05-19 一种排水软管管件接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781585U true CN205781585U (zh) 2016-12-07

Family

ID=581173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460912.1U Active CN205781585U (zh) 2016-05-19 2016-05-19 一种排水软管管件接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7815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960954U (zh) 排水弯头
CN205781585U (zh) 一种排水软管管件接头
CN205822671U (zh) 卫生间整体底盘
CN206941722U (zh) 一种带导流设计的h型四通管件
KR101419367B1 (ko) 배수구
CN206554181U (zh) 一种节约水的装置
CN203834591U (zh) 导流管
CN204985996U (zh) 水龙头伸缩接管
CN204919794U (zh) 一种建筑排水用epdm止水环
CN203821523U (zh) 一种顺水三通管
CN203880250U (zh) 一种新型ppr管材及用于连接新型ppr管材的连接件
CN204942820U (zh) 下水管密封接头
CN211129396U (zh) 一种幼鸡防漏饮水器
CN203669052U (zh) 带有自排堵功能的抽水马桶
CN204590223U (zh) 新型地漏
CN204933498U (zh) 防漏试管
CN217299170U (zh) 防臭下水器
CN204592664U (zh) 一种嵌入式安装的多通道自密封旋转接头
CN204551627U (zh) 一种建筑楼板接头改良结构
CN203487246U (zh) 钢丝在线酸洗槽酸雾隔断密封装置
CN204456325U (zh) 一种建筑楼板接头结构
CN208518050U (zh) 一种沟槽式排水装置
CN203360874U (zh) 一种用于洗衣机排水的三通接头
CN202644676U (zh) 防返污管芯
CN213329242U (zh) 水池溢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