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572617U - 电动马达作业机 - Google Patents

电动马达作业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572617U
CN205572617U CN201521002421.4U CN201521002421U CN205572617U CN 205572617 U CN205572617 U CN 205572617U CN 201521002421 U CN201521002421 U CN 201521002421U CN 205572617 U CN205572617 U CN 2055726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or
fan
motor
electro
guid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100242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斋藤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chine holding company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Ko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Ko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Koki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5726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5726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Sawing (AREA)
  • Portable Power Tool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马达作业机。该电动马达作业机包括:马达;风扇,安装于所述转子;以及风扇引导部,沿着所述转子的旋转轴方向而设置有所述转子贯穿的通风开口部。通过在上下方向上扩大通风开口部(41D)的内径,从而在设置有定子线圈(31A、31B)的部位,冷却风变得容易流动。通过使该部分的流速下降,能够使在该部分产生的噪音下降,而不会使定子线圈(31A、31B)的冷却效率下降。流经间口被扩大的通风开口部(41D)上下的冷却风的流量局部性地变大,因此流经间口被缩窄的通风开口部(41D)左右的冷却风的流量相应地变小,结果,在通风开口部(41D)左右产生的噪音也变小。

Description

电动马达作业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使用马达(motor)作为动力源的电动马达作业机、例如链锯(chain saw)的结构。
背景技术
在用于切断树木等的链锯中,被架设在从本体朝前方延伸的引导杆(guide bar)的周缘部上的锯链(saw chain)由作为动力源的发动机(engine)或马达予以驱动。其中,当使用马达来作为动力源时,能够提高作业的静音性,且能够使链锯变得轻量。此种链锯的构成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有所记载。
该链锯中,马达被收容在链锯本体的内部,所述链锯本体是由树脂制的机壳(housing)(罩(cover))覆盖而构成。在链锯本体的前方,安装有朝前方延伸的引导杆,由马达驱动的锯链沿着该引导杆的周缘部高速行走。引导杆相对于链锯本体的前后方向上的安装位置可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在链锯本体的后侧、前侧,分别设置有由作业者所握持的后把手(rear handle)、前把手(front handle),在后把手上,安装有用于从外部向该链锯供给电力的供电线(cord)。
此处,像专利文献1所记载那样,链锯本体或者其外侧的机壳是将多个树脂制的零件(罩)加以组合而构成。这些罩构成为能够适当地固定马达,且使引导杆的位置调整或装卸变得容易。
而且,尽管发热量比发动机小,但由于在运转时有大电流流经马达,因此马达在运转时也仍然会发热。因此,在马达的旋转轴上安装有冷却风扇(fan),由此所生成的冷却风流经链锯本体内部,该冷却风在对马达进行冷却后,被放出至链锯本体的外部。机壳是以使该冷却风顺畅地流动的方式而构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3-146900号公报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此处,使用马达的链锯尽管静音性比使用发动机的链锯高,但实际上在作业时仍会产生噪音。其主要原因是冷却马达的冷却风。已明确的是,若使该冷却风的风量下降,则噪音会下降,但马达的冷却效率会下降,因此难以使冷却风的风量下降。此时,在小型链锯中,冷却风的流动路径受到限制,因此在流路变窄的部位尤其会产生大的噪音。
因此,期望一种小型且静音性高的电动马达作业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所述问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解决所述问题的实用新型。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所述问题而采用了以下所示的构成。
本实用新型的电动马达作业机包括:马达,具备旋转的转子(rotor)与定子(stator),所述定子在所述转子的旋转面上的所述转子周围配设有磁通产生部件;风扇,安装于所述转子,伴随所述转子的旋转而生成冷却风;以及风扇引导部,沿着所述转子的旋转轴方向而设置有所述转子贯穿的通风开口部,且具有被配置在所述旋转轴方向上的所述磁通产生部件与所述风扇之间的分隔部,所述通风开口部是设为设置有短径方向与长径方向的形状,所述短径方向是所述通风开口部的所述旋转面上的通过所述旋转轴的内径短的方向,所述长径方向是所述内径长的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动马达作业机中,所述磁通产生部件是沿着所述长径方向而配设。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动马达作业机中,在所述风扇引导部中的所述分隔部的设置有所述风扇的侧,设置有冷却风引导部,所述冷却风引导部覆盖所述风扇外周的一区域以外的区域。
本实用新型的电动马达作业机包括:机壳,覆盖所述风扇及所述风扇引导部,且设置有将所述冷却风排出至外部的排气口,从所述转子的所述轴观察时,所述排气口设置在所述一区域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动马达作业机中,所述风扇引导部通过使固定件贯穿固定部而固定于所述机壳,所述固定部分别设置在沿着所述短径方向的所述通风开口部的两外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动马达作业机中,所述风扇引导部经由***述马达的马达机壳而固定于所述机壳。
本实用新型的电动马达作业机中,由所述马达驱动的作业构件被设置在所述机壳的所述短径方向上的其中一侧,从所述旋转轴观察时,所述一区域设置在所述其中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动马达作业机中,所述一区域是从使用所述电动马达作业机时的铅垂方向上的所述转子的下方直至所述其中一侧而设置,所述转子以从所述下方朝向所述其中一侧的方式而旋转。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动马达作业机中,所述作业构件由驱动齿轮予以驱动,所述驱动齿轮是在所述旋转轴方向上的从所述风扇观察时在与所述磁通产生部件为相反侧固定于所述转子。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动马达作业机中,所述作业构件是锯链,所述锯链沿着从所述机壳朝向所述其中一侧延伸的引导杆的周缘部行走。
本实用新型的电动马达作业机包括:马达,具备转子与定子,所述转子绕沿着第1方向的轴旋转,所述定子在沿着与所述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的两侧夹着所述转子而配设有两个磁通产生部件;风扇,安装于所述转子,伴随所述转子的旋转而生成冷却风;以及风扇引导部,沿着所述第1方向而设置有所述转子贯穿的通风开口部,且具有被配置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所述磁通产生部件与所述风扇之间的分隔部,所述通风开口部的沿着所述第2方向的内径,比沿着与所述第1方向及所述第2方向垂直的第3方向的所述通风开口部的内径大。
(实用新型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以上述方式构成,因此能够获得小型且静音性高的电动马达作业机。
附图说明
图1(a)、图1(b)、图1(c)是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链锯的立 体图(图1(a))、俯视图(图1(b))、仰视图(图1(c))。
图2是在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链锯中,将马达安装于机壳时的装配立体图。
图3是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链锯中的定子、转子、风扇引导部的装配立体图。
图4是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链锯中的风扇引导部附近的、沿着转子的轴的铅垂方向的剖面图。
图5是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链锯中的包含风扇的部位的与转子的轴垂直的剖面图。
图6(a)、图6(b)是表示作为参考例的风扇引导部(图6(a))、在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链锯中所用的风扇引导部(图6(b))的构成的侧面图。
[符号的说明]
1:链锯(电动马达作业机)
10:链锯本体(机壳)
10A、10B:机壳
11:后把手
11A:开关
12:前把手
13:护手
14:张力拨盘
20:引导杆
30:马达
31:定子
31A、31B:定子线圈(磁通产生部件)
31C、41F:固定用螺丝贯穿孔
32:转子
32A:马达轴
32B:转子线圈部
32C:风扇
32C1:风扇叶片
40:马达机壳
41、141:风扇引导部
41A:定子嵌合部
41B:风扇引导部分隔板(分隔部)
41C:冷却风引导部
41C1:冷却风引导部延伸部
41D、141D:通风开口部
41E:凸台部(固定部)
42:马达罩
100:供电线
110:固定用螺丝(固定件)
120:排气口
X:旋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对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链锯(电动马达作业机)的构成进行说明。图1(a)、图1(b)、图1(c)是表示该链锯(电动马达作业机)1的构成的立体图(图1(a))、俯视图(图1(b))、仰视图(图1(c))。该链锯1中,在链锯本体10的前方,安装有朝向前方(其中一侧)延伸的引导杆20,在引导杆20的周缘部架设有锯链(作业构件:未图示)。在链锯本体10的后方,与链锯本体10一体化地安装有后把手11,在前方上侧,与链锯本体10一体化地安装有前把手12。而且,在前把手12的更前方,安装有竖立状的护手(hand guard)13。从后把手11的后方,引出有用于从外部对该链锯1供给商用交流电源的供电线100。在后把手11的上侧部分的下侧,安装有用于使动作开始的开关11A。而且,在链锯本体10中的安装有引导杆20的部分的根部,安装有张力拨盘(tension dial)14,该张力拨盘14用于进行引导杆20相对于链锯本体10的固定、及引导杆20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调整。通过转动张力拨盘14,能够调整锯链相对于引导杆20的张力。
链锯本体10是在将左侧的机壳10A、右侧的机壳10B组合而成的结构中, 设置马达等零件而构成。尤其,马达等被组装在左侧的机壳10A中,随后,右侧的机壳10B被安装于机壳10A。图2是对机壳10A安装马达时的装配立体图。此处所用的马达30是利用由供电线100所供给的商用交流电源来驱动,具备被固定于机壳10A侧的定子31、相对于定子31而旋转的转子32。转子32的旋转轴(轴)沿着图1所示的左右方向(第1方向)。
如图2所示,首先,在机壳10A中安装马达机壳40,并将定子31、风扇引导部41从图1中的右侧相对于马达机壳40而固定。该固定是在前后两处部位使用固定用螺丝(固定件)110来进行。风扇引导部41在其左侧具备从转子32的轴观察时自外侧嵌合于定子31的定子嵌合部41A。转子32以在左右方向上贯穿风扇引导部41的方式相对于它们而安装。进而,在此状态下从右侧安装马达罩42,转子32的左侧部分由马达机壳40旋转自如地支撑,其右侧部分由马达罩42旋转自如地支撑。转子32的右侧端部成为从马达罩42朝右侧突出的马达轴32A,固定于该马达轴32A的驱动齿轮(未图示)经由减速机构来驱动锯链(作业构件)。
在转子32中,设置有线圈(coil)(转子线圈)的转子线圈部32B被设置在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附近,对于转子线圈,经由设置在转子32左侧部分的整流器(commutator)来供给电流。整流器与固定于马达机壳40的电刷(brush)(未图示)接触,从电刷对整流器供给电流。在定子31的上下(沿着铅垂方向(第2方向)的两处部位),以在转子32的旋转面(与转子32的旋转轴垂直的面)上夹着转子线圈部32B的方式,而分别固定有产生用于使转子32旋转驱动的磁通的定子线圈(磁通产生部件)31A、31B。借助该构成,通过对电刷与定子线圈31A、31B进行供电,从而能够使转子32绕沿着左右方向(第1方向)的轴进行旋转驱动。
图3是从反方向观察图2的形态下的定子31、风扇引导部41、转子32的装配立体图。而且,图4是装配马达机壳40、定子31、风扇引导部41、马达罩42时的、包含转子32的轴的铅垂方向的剖面图,此处省略了转子32的记载。如图3所示,在转子32上,在转子线圈部32B更右侧(马达轴32A侧),设置有风扇32C。在风扇32C中,在其左侧的面上呈放射状地设置有多个风扇叶片32C1。因此,风扇32C作为通过旋转来将冷却风从中心轴侧朝离心方向(径方向)送出的离心风扇发挥功能。另外,转子32在动作时,从右 侧观察时绕逆时针方向旋转。
如图2所示,在风扇引导部41中,设置有与转子32的轴方向(第1方向)垂直的板状的风扇引导部分隔板(分隔部)41B,在其左侧设置有所述的定子嵌合部41A。在风扇引导部分隔板41B的右侧,具备在安装有转子32时从外侧覆盖风扇32C的冷却风引导部41C。通过将风扇引导部分隔板41B与冷却风引导部41C予以组合,从而由风扇32C所生成的冷却风在对该马达30进行冷却后,在机壳10内顺畅地流动,直至被放出至外部为止。
在图4中未记载转子32,但转子线圈部32B是以在风扇引导部分隔板41B的左侧,在上下方向上由定子线圈31A、31B夹着的方式而设置。而且,风扇32C位于风扇引导部分隔板41B的右侧。为了在此状态下使冷却风流向定子31侧,在风扇引导部分隔板41B上,设置有在左右方向(第1方向)上贯穿该风扇引导部分隔板41B的通风开口部41D。通风开口部41D的内径是以至少转子线圈部32B能够贯穿通风开口部41D的方式而设定,因此能够像图2、图3所示那样进行组装转子32等。
此时,如图3所示,在风扇引导部分隔板41B上的通风开口部41D的沿着前后方向(第3方向)的两处部位,设置有在左右方向上设为充分厚度的凸台(boss)部(固定部)41E,在各凸台部41E上,形成有供固定用螺丝110沿左右方向贯穿的固定用螺丝贯穿孔41F。与此对应地,在定子31上,在与固定用螺丝贯穿孔41F对应的部位也设置有固定用螺丝贯穿孔31C。因此,能够从右侧使固定用螺丝110贯穿固定用螺丝贯穿孔41F、固定用螺丝贯穿孔31C,并将定子31、风扇引导部41与马达机壳40一并固定于机壳10A。进而,能够在该结构上安装转子32、马达罩42。
在动作时,在风扇32C旋转时,在风扇引导部分隔板41的左侧空间,冷却风从左向右流动。由此,容易成为高温的定子线圈31A、31B、转子线圈部32B或转子32的摩擦部分受到冷却。随后,冷却风通过通风开口部41D流向风扇引导部分隔板41的右侧,通过作为离心风扇的风扇32C,从旋转轴观察时朝向外侧流动。由于在其外侧设置有冷却风引导部41C,因此冷却风在冷却风引导部41的内面沿着风扇32C的旋转方向流动。
图5是从右侧观察该链锯1的风扇32C附近的构成的透视图。在图5中,风扇32C(转子32)绕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在风扇引导部分隔板41B(通 风开口部41D)更右侧的空间,冷却风在由冷却风引导部41C覆盖的内部沿逆时针方向流动。
此处,在所述构成中,冷却风的流动在朝向右侧流经通风开口部41D时受到节流,在此处流速提高,因此在冷却风朝右方向流动而通过通风开口部41D时,会产生噪音。尤其,在为了提高定子线圈31A、31B、转子线圈部32B等的冷却效率而提高冷却风的流速以提高流量时,其噪音会变大,因此提高冷却效率与降低噪音存在权衡(trade off)的关系。在所述链锯1中,在将冷却效率维持为较高的基础上,设定通风开口部41D以使噪音变小。以下,对此点进行说明。
图6(a)、图6(b)表示分别从右侧观察作为参考例的风扇引导部141(图6(a))、所述风扇引导部41(图6(b))的侧面图。在作为参考例的风扇引导部141中,通风开口部的形状不同,除此以外的构成与所述的风扇引导部41同样,此处,风扇引导部分隔板41B上所设的通风开口部141D设为单纯的圆形状,旋转轴X位于其中心。该构成中,若无受到冷却的结构物的影响,则冷却风将在通风开口部141D的内部一样地流动,但实际上,在转子32的上下存在定子线圈31A、31B,在上下,定子线圈31A、31B受到冷却并且阻挡风路。因此,实际上,朝向右侧的冷却风的流量在上下变小,在前后变大。因此,冷却风的流动并不一样,而会局部性地产生流速变大的部位,在此部位,因通风开口部141D的内面与冷却风接触,从而会产生特别大的噪音。
尤其在将链锯设为小型的情况下,冷却风的流路受到限制,通风开口部141D的开口面积受到限制。尤其在采用将风扇引导部141或定子31固定于机壳10的结构的情况下,必须在通风开口部141D的外侧固定风扇引导部141,因此通风开口部141D的开口面积受到限制,因而噪音变得显著。
与此相对,在所述的风扇引导部41中,将通风开口部41D的沿着前后方向(第3方向)的内径L设为与所述的风扇引导部141(通风开口部141D)等同,而使沿着上下方向(第2方向)的内径M较之变大。此处,分别在前后方向(短径方向)、上下方向(长径方向)上,从旋转轴X观察的该通风开口部41D的形状为对称。因此,在通风开口部41D的上下,大于所述的通风开口部141D。即,通风开口部41D是设为前后方向为短径方向、上下方向 为长径方向的形状。
因此,尽管存在定子线圈31A、31B,但通风开口部41D的开口面积实质上大于所述的通风开口部141D,因而冷却风整体上容易通过通风开口部41D而朝右侧流动。因此,与通风开口部41D的内面接触的冷却风的流速与通过通风开口部141D的情况相比整体上下降。尤其,在通风开口部141D的情况下难以流动的上下,冷却风变得容易流动,因此通过使用设为非对称形状的通风开口部41D,冷却风的流动变得一样。因此,即使在通风开口部41D的开口面积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也难以局部性地产生冷却风的流速变高的部位,从而噪音下降。
此时,由于在设置有定子线圈31A、31B的上下,冷却风变得容易流动,因此定子线圈31A、31B的冷却效率也提高。同样,旋转的转子线圈部32B的冷却效率也提高。
即,将通风开口部41D设为如上所述的纵长的形状,从而在设置有定子线圈31A、31B的通风开口部41D的上下使冷却风局部性地变得容易流动,由此,冷却风通过通风开口部41D时的噪音下降,并且能够将马达30中的冷却效率维持得较高。
此处,如图5所示,从转子32的旋转轴观察时,冷却风引导部41C在风扇32C外周的区域(一区域)R以外的区域覆盖风扇32C,而在区域R中不覆盖风扇32C。而且,冷却风引导部41C具备冷却风引导部延伸部41C1,该冷却风引导部延伸部41C1在风扇32C旋转的下游侧即前方中朝向前方延伸。而且,如图1(c)、图5所示,从机壳10B的下侧直至前方,在区域R中设置有多个排气口120。因此,冷却风在沿着冷却风引导部41C的内面而沿逆时针方向流动后,从排气口120朝向下侧斜前方排出。
此处,为了提高定子线圈31A、31B的冷却效率,优选对定子线圈31A、31B进行了冷却的冷却风快速从排气口120排出。另一方面,区域R(排气口120)只能设置在机壳10A上的特定部位、或者从转子32的旋转轴观察时的特定方向,因此直至对定子线圈31A、31B进行了冷却的冷却风从排气口120排出为止的风路长的长度不同,若采用一者较短的构成,则另一者将变长。因此,为了提高马达30(定子31)的冷却效率,必须将变长的一侧的风路长缩短。
在图5中,对下侧的定子线圈31B进行了冷却后的冷却风在设置于下侧并存在于附近的区域R中立即从排气口120排出,因此该风路长变得极短。另一方面,对上侧的定子线圈31A进行了冷却后的冷却风在图5中于冷却风引导部41C的内面绕逆时针方向约半周后同样在区域R中从排气口120排出。此时,冷却后直至排出为止的冷却风的风路长较长者为上侧的定子线圈31A,该风路长在图5中为构成冷却风引导部41C的内面的圆的半周以下。另一方面,假设使设有排气口120的区域R绕转子32的旋转轴旋转90°时,即,从前方直至上方或者从后方直至下方设置有区域R时,则在定子线圈31A、31B中的、冷却后直至排出为止的冷却风的风路长变长的一侧,该风路长比所述圆的半周更长。在图5的构成中,通过将区域R设定在下侧(从下方至前方侧),从而能够将该风路长的最大长度设为该圆的半周以下。由此,能够同时提高定子线圈31A、31B的冷却效率。即,优选区域R、排气口120设置在沿着通风开口部41D的长边方向的一侧。
而且,此时,在区域R以外的由冷却风引导部41C覆盖的区域,冷却风未被排出。尤其,在冷却风引导部41C的前方,设置有朝向前方(其中一侧)延伸的冷却风引导部延伸部41C1,因此在图5中,尽管风扇32C绕逆时针方向旋转,但冷却风朝上侧的排出受到抑制。因此,冷却风是在从下方直至前方的狭窄范围内排出。
在图1的构成中,通常,在从上侧握持后把手11及前把手12的状态下,作业者位于引导杆20(锯链)的后方。因此,若在朝上方或者后方排出冷却风的情况下,则对马达30进行冷却后的冷却风有时会吹向作业者,此时,作业者将难以舒适地进行作业。
与此相对,在所述的链锯1中,如图5所示,冷却风确实地从下方朝向前方排出,因此作业者能够舒适地进行作业。而且,为了在以高冷却效率来冷却马达30的基础上如此般使冷却风从下方朝前方排出,优选如上所述那样采用所述的构成,即,将通风开口部41D的长边方向设为上下方向,并与此相应地将定子线圈31A、31B分别设置在通风开口部41D的上下。
而且,在将通风开口部41D设为此种形状的情况下,在通风开口部41D的短边方向的两侧,设置凸台部41E(固定用螺丝贯穿孔41F),使用该凸台部41E,如图2所示,能够将马达30固定于机壳10A。因此,能够在将装置 整体小型化的基础上,将风扇引导部41等确实地固定于机壳10。
另外,在所述链锯1中,通风开口部41D设为图6(b)所示的、圆形的左右两侧以直线形状被切除的纵长的形状。但是,已明确的是,只要是上下方向上的开口宽度较宽而左右方向上的开口宽度较之更窄的形状,便可起到同样的效果。例如,也可将通风开口部设为椭圆形、角部经曲线加工的大致矩形形状。而且,已明确的是,旋转轴X未必需要与通风开口部41D的短径方向(内径较短的方向)、长径方向(内径较长的方向)各自的对称点相同,只要构成为在实质上与其相近的位置存在旋转轴X,便可起到同样的效果。
而且,在所述通风开口部41D中,前后方向设为其短径方向(内径较短的方向)、上下方向设为其长径方向(内径较长的方向)。但是,该设定是根据马达的结构而以达到最佳的方式来进行。例如,所述示例中,定子线圈(磁通产生部件)被设置在沿着上下方向的两处部位,但也可将定子线圈不仅设置在上下方向,也设置在其他方向上。此时,可将通风开口部设为所述长径方向存在多个般的形状。此时的内径被定义为在旋转面上通过通风开口部的旋转轴的内径。此时,无需如上所述那样将通风开口部设为短径方向与长径方向正交的形状。
但是,在从上侧由作业者握持来使用的链锯之类的电动马达作业机中,若像所述的链锯1那样的在上下方向设置定子线圈并将通风开口部设为纵长的形状时,则能够高效地进行使用冷却风的冷却,且能够以不会妨碍作业的方式而将冷却风从下方朝向前方排出,因而尤其有效。
而且,所述构成中,在将马达30或风扇引导部41固定于机壳10时,使用了马达机壳40。但是,也可不使用马达机壳而将他们直接安装于机壳。但是,在将定子相对于机壳而固定,但另一方面,安装必须相对于他们而旋转自如地支撑的转子时,通过如上所述那样经由马达机壳来安装马达或风扇引导部,能够使装配变得容易,且提高装配精度。
而且,所述示例中,设电动马达作业机为链锯,但已明确的是,只要是同样使用马达且马达受到冷却(空冷)的电动马达作业机,则同样的构成便有效。

Claims (11)

1.一种电动马达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马达,具备旋转的转子与定子,所述定子在所述转子的旋转面上的所述转子周围配设有磁通产生部件;
风扇,安装于所述转子,伴随所述转子的旋转而生成冷却风;以及
风扇引导部,沿着所述转子的旋转轴方向而设置有所述转子贯穿的通风开口部,且具有被配置在所述旋转轴方向上的所述磁通产生部件与所述风扇之间的分隔部,
所述通风开口部是设为设置有短径方向与长径方向的形状,所述短径方向是所述通风开口部的所述旋转面上的通过所述旋转轴的内径短的方向,所述长径方向是所述内径长的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马达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通产生部件是沿着所述长径方向而配设。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马达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风扇引导部中的所述分隔部的设置有所述风扇的侧,设置有冷却风引导部,所述冷却风引导部覆盖所述风扇外周的一区域以外的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马达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覆盖所述风扇及所述风扇引导部,且设置有将所述冷却风排出至外部的排气口,
从所述转子的所述旋转轴观察时,所述排气口设置在所述一区域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马达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扇引导部通过使固定件贯穿固定部而固定于所述机壳,所述固定部分别设置在沿着所述短径方向的所述通风开口部的两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电动马达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扇引导部经由***述马达的马达机壳而固定于所述机壳。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电动马达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马达驱动的作业构件被设置在所述机壳的所述短径方向上的其中一侧,
从所述旋转轴观察时,所述一区域设置在所述其中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马达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区域是从使用所述电动马达作业机时的铅垂方向上的所述转子的下方直至所述其中一侧而设置,
所述转子以从所述下方朝向所述其中一侧的方式而旋转。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马达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业构件由驱动齿轮予以驱动,所述驱动齿轮是在所述旋转轴方向上的从所述风扇观察时在与所述磁通产生部件为相反侧固定于所述转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马达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业构件是锯链,所述锯链沿着从所述机壳朝向所述其中一侧延伸的引导杆的周缘部行走。
11.一种电动马达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马达,具备转子与定子,所述转子绕沿着第1方向的轴旋转,所述定子在沿着与所述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的两侧夹着所述转子而配设有两个磁通产生部件;
风扇,安装于所述转子,伴随所述转子的旋转而生成冷却风;以及
风扇引导部,沿着所述第1方向而设置有所述转子贯穿的通风开口部,且具有被配置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所述磁通产生部件与所述风扇之间的分隔部,所述通风开口部的沿着所述第2方向的内径,比沿着与所述第1方向及所述第2方向垂直的第3方向的所述通风开口部的内径大。
CN201521002421.4U 2015-02-27 2015-12-07 电动马达作业机 Active CN20557261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38481 2015-02-27
JP2015038481A JP6455226B2 (ja) 2015-02-27 2015-02-27 電動作業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572617U true CN205572617U (zh) 2016-09-14

Family

ID=568460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1002421.4U Active CN205572617U (zh) 2015-02-27 2015-12-07 电动马达作业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455226B2 (zh)
CN (1) CN20557261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65888A (zh) * 2017-11-23 2019-06-11 安德烈亚斯·斯蒂尔两合公司 手持式工作器械
CN112497159A (zh) * 2019-09-13 2021-03-16 株式会社牧田 电动作业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047954A (ja) 2021-09-27 2023-04-06 株式会社マキタ チェーンソー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29721A (en) * 1973-07-30 1974-08-13 Black & Decker Mfg Co Air flow baffle construction for electric motor devices
DE3147501A1 (de) * 1981-12-01 1983-06-09 Licentia Patent-Verwaltungs-Gmbh, 6000 Frankfurt Motorgehaeuse fuer elektrowerkzeuge
JPS6124181U (ja) * 1984-07-16 1986-02-13 芝浦メカ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電動工具
JP3013930U (ja) * 1995-01-24 1995-07-25 国産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機
JP2002210705A (ja) * 2001-01-19 2002-07-30 Ryobi Ltd チェンソー
DE10261572A1 (de) * 2002-12-23 2004-07-01 Robert Bosch Gmbh Elektrohandwerkzeugmaschine
JP4993192B2 (ja) * 2007-05-28 2012-08-08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電動工具
JP5019126B2 (ja) * 2008-01-15 2012-09-05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電動工具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65888A (zh) * 2017-11-23 2019-06-11 安德烈亚斯·斯蒂尔两合公司 手持式工作器械
CN112497159A (zh) * 2019-09-13 2021-03-16 株式会社牧田 电动作业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455226B2 (ja) 2019-01-23
JP2016159381A (ja) 2016-09-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63970B2 (ja) 可搬式動力作業機
CN105684631B (zh) 打草机
CN205572617U (zh) 电动马达作业机
CN101941200B (zh) 电动工具及其马达组件
JP6211470B2 (ja) モーア
US20200230723A1 (en) Blower for circular saw
US20150308438A1 (en) Self-Cooling Fan Assembly
US8410645B2 (en) Power tool
EP2234247A1 (en) Power tool
WO2005096716A3 (en) Fan for air conditioner
CA2758673C (en) Brushless dc motor structure
JP2015047668A (ja) 電動工具
EP2600504A4 (en) ENGINE ENTIRELY CLOSED COOL BY FAN
US20150359174A1 (en) Mower with motor cooling
CN104508959A (zh) 电动作业机
JP6402777B2 (ja) 電動作業機
TW201307014A (zh) 改善輸出效率的手持工具機
CN205565924U (zh) 一种高枝锯用外转子无刷电机
JP6686295B2 (ja) 回転電機
CN204426003U (zh) 一种割草机
KR20070094261A (ko) 축류팬의 팬 허브 구조
CN209699300U (zh) 一种包含开关磁阻电机的链锯
US20110304230A1 (en) Fan, electric motor, and machine tool
CN205304559U (zh) 一种无刷电机
CN219350368U (zh) 一种电池冷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he Japanese port of Tokyo Gangnan two chome 15 No. 1

Patentee after: Machine holding company

Address before: The Japanese port of Tokyo Gangnan two chome 15 No. 1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Koki Company Limite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