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294585U - 乘客输送机的扶手带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乘客输送机的扶手带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294585U
CN205294585U CN201520975875.3U CN201520975875U CN205294585U CN 205294585 U CN205294585 U CN 205294585U CN 201520975875 U CN201520975875 U CN 201520975875U CN 205294585 U CN205294585 U CN 2052945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handrail
guide roller
roller
b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97587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桥秀生
石川佳延
中垣薰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Elevator and Building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2945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2945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scalators And Moving Walkway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充分确保扶手带的驱动力,且可防止驱动带脱落的乘客输送机的扶手带驱动装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扶手带驱动装置包括:驱动滚轮,其卷挂有扶手带的内周面;以及推压机构,其沿扶手带中的呈圆弧状卷挂在驱动滚轮上的卷挂部的外周面配置。推压机构包括:一对导向滚轮,其设置在与扶手带的卷挂部对应的位置;驱动带,其呈环状卷挂在导向滚轮之间,具有与扶手带的卷挂部接触的第1拉伸区域和与第1拉伸区域相对第2拉伸区域;以及至少一个中间滚轮,其与驱动带的第2拉伸区域的内周面接触。在导向滚轮及中间滚轮中的至少任一方与驱动带的接触部设置有阻碍驱动带沿驱动带的宽度方向移动的卡合部。

Description

乘客输送机的扶手带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自动扶梯或移动人行步道之类的乘客输送机所使用的扶手带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乘客输送机的一例的自动扶梯包括追随梯级而环状地运行的扶手带。作为驱动扶手带的驱动装置,已知有将多个滚轮推压至扶手带的外周面的滚轮式驱动装置,以及将平坦的驱动带推压至扶手带的外周面的带式驱动装置。
在滚轮式驱动装置中,由于多个辊以线接触的状态被大力推压至扶手带的外周面,因此容易在乘客用手抓住的扶手带的外周面留下辊的痕迹。进而,不可否认的是,尘埃等异物会通过辊而被转压到扶手带的外周面,导致扶手带的外周面弄脏。
相对于此,在带式驱动装置中,由于平坦的驱动带是跨及沿扶手带的运行方向的一定范围而与扶手带的外周面进行面接触,因此施加至扶手带的外周面的压力被分散。因此,不容易在扶手带的外周面留下痕迹,并且可减轻扶手带的外周面的脏污。
作为乘客输送机的移动扶手驱动装置的现有技术,有日本专利公开公报即日本专利特开2012-121668A。
实用新型内容
不过,在扶手带的内周面卷挂在驱动滚轮上的带式驱动装置中,扶手带被夹在驱动滚轮与驱动带之间。因此,驱动带以沿扶手带中的卷挂在驱动滚轮上的圆弧状的卷挂部这样的形态被配置,将扶手带的卷挂部推压在驱动滚轮上。
根据该构成,扶手带是在夹在驱动滚轮与驱动带之间的状态下追随驱动滚轮的转动而运行。因而,为了将驱动滚轮的转矩高效地传递至扶手带,较理想为尽可能增大驱动带相对于扶手带的卷挂部的缠绕角度。
若增大驱动带的缠绕角度,则驱动带与扶手带的接触面积会增大。其结果为,例如有可能因赋予驱动带的张力或者扶手带与驱动带的接触部所产生的摩擦阻力等而导致驱动带从导向滚轮上脱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可充分确保扶手带的驱动力,并且可防止驱动带脱落的乘客输送机的扶手带驱动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具有以下所示的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9的特征。
(技术方案1)
一种乘客输送机的扶手带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滚轮,其卷挂有所述扶手带的内周面;以及推压机构,其沿着所述扶手带中的呈圆弧状卷挂在所述驱动滚轮上的卷挂部的外周面配置,将所述扶手带的所述卷挂部推压至所述驱动滚轮。
所述推压机构包括:一对导向滚轮,所述一对导向滚轮设置在与所述扶手带的所述卷挂部对应的位置,并在所述扶手带的运行方向上分离;驱动带,其跨越所述导向滚轮之间并呈环状地卷挂,具有第1拉伸区域和第2拉伸区域,所述第1拉伸区域与所述扶手带的所述卷挂部接触,且具有相对于该卷挂部的卷挂起始端及卷挂结束端,所述第2拉伸区域与所述第1拉伸区域相对;以及至少一个中间滚轮,其在所述导向滚轮之间与所述驱动带的所述第2拉伸区域的内周面接触,朝远离所述第1拉伸区域的方向推压该第2拉伸区域。在所述导向滚轮及所述中间滚轮中的至少任一方与所述驱动带的接触部设置有阻碍所述驱动带沿所述驱动带的宽度方向移动的卡合部。
(技术方案2)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的扶手带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压机构包括对所述驱动带附加张力的施力单元。
(技术方案3)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的扶手带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滚轮分别设置在与所述一对导向滚轮相邻的位置,所述驱动带的所述第2拉伸区域具有呈直线状架设在所述中间滚轮之间的直线部。
(技术方案4)
根据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3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的扶手带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包括:至少一个凸部,其从所述驱动带的内周面突出,并在所述驱动带的运行方向上延伸;以及凹部,其设置在所述导向滚轮及所述中间滚轮中的至少任一方的外周面,供所述凸部嵌入。
(技术方案5)
根据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3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的扶手带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包括:至少一个凸部,其从所述导向滚轮及所述中间滚轮中的至少任一方的外周面突出;以及凹部,其设置在所述驱动带的内周面,供所述凸部嵌入。
(技术方案6)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的扶手带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压机构具有与所述驱动带的所述第1拉伸区域的内周面接触的至少一个防脱滚轮,该防脱滚轮在所述驱动带与所述扶手带接触的位置阻碍所述驱动带沿所述驱动带的宽度方向移动。
(技术方案7)
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的扶手带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脱滚轮与所述驱动滚轮配合而夹住所述驱动带的所述第1拉伸区域以及所述扶手带的所述卷挂部。
(技术方案8)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的扶手带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使所述驱动滚轮转动的驱动源。
(技术方案9)
根据技术方案8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的扶手带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有容纳所述驱动源的机械室的桁架,所述驱动滚轮及所述推压机构在离开所述机械室的位置被容纳在所述桁架中。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乘客输送机的扶手带驱动装置,能获得可充分确保扶手带的驱动力,并且可防止驱动带脱落的乘客输送机的扶手带驱动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概略地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扶梯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2为放大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驱动扶手带的带式驱动装置的侧视图。
图3为表示沿图2的F3-F3线切割图2所示的驱动装置时的驱动滚轮、扶手带、导向滚轮及驱动带的相互的位置关系的截面图。
图4为表示沿图2的F4-F4线切割图2所示的驱动装置时的驱动滚轮、扶手带、导向滚轮及驱动带的相互的位置关系的截面图。
图5为放大表示图3的部位F5的截面图。
图6为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中,驱动带的凸部嵌入导向滚轮的凹部中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7为表示在第3实施方式中,导向滚轮的凸部嵌入驱动带的凹部中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8为表示在第4实施方式中,在鼓形导向滚轮上卷挂有驱动带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9为放大表示在第5实施方式中驱动扶手带的驱动装置的侧视图。
图10为表示沿图9的F10-F10线切割图9所示的驱动装置时的驱动滚轮、扶手带、防脱滚轮及驱动带的相互的位置关系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图1至图5,对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揭示了作为乘客输送机的一例的自动扶梯1。自动扶梯1包括桁架2。桁架2包括:下层侧水平部2a,其装设于下层的楼板;上层侧水平部2b,其装设于上层的楼板;以及倾斜部2c,其连结下层侧水平部2a与上层侧水平部2b之间。
机械室3设置在上层侧水平部2b的内部。在机械室3中容纳有作为驱动源的梯级驱动装置4。梯级驱动装置4包括马达5、驱动链轮6及驱动链条7。驱动链条7卷挂在马达5的输出端与驱动链轮6之间,将从马达5输出的转矩传递至驱动链轮6。
从动链轮8容纳在桁架2的下层侧水平部2a中。在从动链轮8与驱动链轮6之间卷挂有梯级链条9。梯级链条9包括:去路9a,其供运输乘客;以及返路9b,其位于去路9a的下侧。在驱动链轮6从马达5接收到转矩而转动时,梯级链条9呈环状地在桁架2的内部运行。
多个梯级11以等间隔与梯级链条9连结。梯级11是供使用自动扶梯1的乘客搭乘的部件,分别沿设置在桁架2的内部的未图示的导轨移动。
当梯级链条9运行时,在梯级链条9的去路9a上,多个梯级11沿桁架2的倾斜部2c呈阶梯状排列,并且追随梯级链条9的运行而移动。其结果为,搭乘在梯级11上的乘客从下层的楼板被送往上层的楼板,或者从上层的楼板被送往下层的楼板。
进而,在桁架2的右侧部及左侧部分别设置有中空的围裙板12。围裙板12位于桁架2的上端,并且以跨及桁架2的大致全长的方式延伸。
栏杆13设置在围裙板12上。栏杆13以位于桁架2的右侧部及左侧部的方式从围裙板12上立起。
如图1所示,扶手带15安装在栏杆13的外周部。扶手带15是供搭乘在梯级11上的乘客用手抓住的部件,沿与梯级11的运行方向相同的方向以相同速度环状地运行。扶手带15包括:去路16a,其沿栏杆13的上部运行;以及返路16b,其在围裙板12的内部运行。
在桁架2的上层侧水平部2b中容纳有驱动扶手带15的带式驱动装置20。根据本实施方式,驱动装置20设置在上层侧水平部2b与倾斜部2c的交界附近,与机械室3分离开。
如图1至图4所示,驱动装置20包括驱动滚轮21及推压机构22作为主要部件。驱动滚轮21经由旋转轴21a而转动自如地支承在桁架2上。在第1中继链轮23与第2中继链轮24之间卷挂有传动链条25,所述第1中继链轮23呈同轴状地设置于驱动滚轮21,所述第2中继链轮24呈同轴状地设置于驱动链轮6。
因此,当驱动链轮6接收到马达5的转矩而转动时,驱动滚轮21追随驱动链轮6而匀速转动。
如图2所示,扶手带15的返路16b的内周面15a从驱动滚轮21的下方以跨及驱动滚轮21的大致半周的方式卷挂在驱动滚轮21的外周面21b。因此,扶手带15的返路16b具有卷挂在驱动滚轮21上的圆弧状的卷挂部27。
进而,通过将扶手带15的返路16b卷挂在驱动滚轮21上,使得返路16b在对应于桁架2的上层侧水平部2b的位置从围裙板12朝上层侧水平部2b的内侧引入。
如图1至图4所示,推压机构22是将扶手带15的卷挂部27推压在驱动滚轮21的外周面21b的部件,以沿扶手带15的卷挂部27的方式进行配置。
具体而言,推压机构22包括一对导向滚轮30a、30b、驱动带31以及一对中间滚轮32a、32b作为主要部件。导向滚轮30a、30b的直径远远小于驱动滚轮21,例如转动自如地支承在桁架2的梁上。导向滚轮30a、30b在扶手带15的卷挂部27的周围沿驱动滚轮21的周向相互分离。
驱动带31呈环状地卷挂在导向滚轮30a、30b之间。驱动带31为平带,具有平坦的外周面31a及内周面31b。驱动带31的宽度例如设定成与供乘客手扶的扶手带15的外周面15b的宽度相等。
如图2所示,跨越导向滚轮30a、30b之间的驱动带31具有第1拉伸区域33及第2拉伸区域34。第1拉伸区域33以沿扶手带15的卷挂部27的方式呈圆弧状弯曲。驱动带31的第1拉伸区域33的外周面31a与扶手带15的卷挂部27的外周面15b接触。第2拉伸区域34在驱动滚轮21的下方与第1拉伸区域33相对。
进而,驱动带31的第1拉伸区域33包括开始与扶手带15的卷挂部27接触的卷挂起始端P1、以及开始脱离卷挂部27的卷挂结束端P2。卷挂起始端P1及卷挂结束端P2沿驱动滚轮21的周向相互分离,并且,相互的位置会根据扶手带15的运行方向而调换。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带31相对于扶手带15的卷挂部27的缠绕角度θ例如设定为120°。
一对中间滚轮32a、32b的直径远远小于驱动滚轮21,例如转动自如地支承在桁架2的梁上。中间滚轮32a、32b配置在驱动带31的第1拉伸区域33与第2拉伸区域34之间。一个中间滚轮32a在与一个导向滚轮30a相邻的位置与驱动带31的第2拉伸区域34的内周面31b接触。另一个中间滚轮32b在与另一个导向滚轮30b相邻的位置与驱动带31的第2拉伸区域34的内周面31b接触。
因此,中间滚轮32a、32b向远离第1拉伸区域33的方向推压驱动带31的第2拉伸区域34。由此,第2拉伸区域34具有呈直线状架设在中间滚轮32a、32b之间的直线部35。直线部35与桁架2的底部相邻。
如图2所示,在另一个导向滚轮30b上经由支架37而固定有螺纹轴38。螺纹轴38位于连接另一个导向滚轮30b的中心和另一个中间滚轮32b的中心的直线的延长线上,并且朝远离另一个导向滚轮30b的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螺纹轴38具有贯穿被固定在桁架2上的支承构件39并突出至支承构件39的上方的突出部38a。在螺纹轴38的突出部38a上通过螺帽40而安装有弹簧支架41。
压缩盘簧42以压缩状态夹在支承构件39与弹簧支架41之间。压缩盘簧42为施力单元的一例,经由螺纹轴38及支架37朝着远离中间滚轮32b的方向弹性地对导向滚轮30b施力。
当转动螺帽40而使弹簧支架41朝支承构件39移动时,压缩盘簧42被压缩,使得驱动带31介由另一个导向滚轮30b而被拉伸。因而,对驱动带31附加了张力,使得驱动带31的第1拉伸区域33被推压在扶手带15至卷挂部27的外周面15b。
其结果为,通过驱动带31,扶手带15的卷挂部27的内周面15a贴紧驱动滚轮21的外周面21b,使得扶手带15与驱动滚轮21之间的摩擦力提高。
进而,通过改变螺帽40在螺纹轴38上的旋入量,可对附加至驱动带31的张力以及驱动带31对扶手带15的推压力进行调整。
如图3至图5所示,驱动带31具有单一的凸部45。凸部45从沿驱动带31的内周面31b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突出,并且沿驱动带31的运行方向呈环状延伸。
另一方面,在卷挂有驱动带31的一对导向滚轮30a、30b的外周面31a分别形成有凹部46。凹部46是供凸部45松弛地嵌入的部件,在沿导向滚轮30a、30b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沿导向滚轮30a、30b的周向连续地形成。
因此,在驱动带31卷挂在导向滚轮30a、30b上的部位,凸部45嵌入至凹部46,从而限制了驱动带31沿驱动带31的宽度方向移动。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部45及凹部46作为抑制驱动带31在宽度方向上偏移的卡合部而发挥功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卷挂有驱动带31的第2拉伸区域34的一对中间滚轮32a、32b的外周面也形成有凹部46。如图4所示,凹部46在沿中间滚轮32a、32b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沿中间滚轮32a、32b的周向连续地形成。因此,在驱动带31卷挂在中间滚轮32a、32b上的部位,也限制了驱动带31沿驱动带31的宽度方向移动。
在第1实施方式中,当带式驱动装置20追随梯级驱动装置4而被驱动时,卷挂有扶手带15的驱动滚轮21会转动。进而,驱动带31的第1拉伸区域33被推压至扶手带15的卷挂部27的外周面15b。因此,扶手带15的卷挂部27处于夹在驱动滚轮21的外周面21b与驱动带31的第1拉伸区域33之间的状态。
因而,扶手带15因驱动滚轮21与扶手带15的卷挂部27之间所产生的摩擦力而追随转动的驱动滚轮21运行。
在第1实施方式中,由于利用一对中间滚轮32a、32b朝远离第1拉伸区域33的方向推压驱动带31的第2拉伸区域34,因此能以跨越中间滚轮32a、32b之间的第2拉伸区域34的直线部35远离驱动滚轮21的方式规定驱动带31的运行路线。
由此,可使开始接触扶手带15的卷挂部27的驱动带31的卷挂起始端P1以及开始脱离卷挂部27的驱动带31的卷挂结束端P2沿卷挂部27的周向相互远离。其结果为,可增大驱动带31相对于扶手带15的卷挂部27的缠绕角度θ,从而可充分确保扶手带15与驱动带31的接触面积。
因此,扶手带15在沿驱动滚轮21的周向的较大范围内被大力推压至驱动滚轮21,从而可将驱动滚轮21的转矩高效地传递至扶手带15。
此处,如图2所示,若将施加至驱动带31的张力设为T1、T2,将驱动带31的摩擦系数设为μ,将驱动带31的缠绕角度设为θ,则驱动带31的推压力F能以F=T1×sinθ/2加以表示。
例如,在T1(T2)为186[kgf]、μ为0.35、缠绕角度θ为120[deg]的情况下,驱动带31对扶手带15的推压力F为161[kgf]。由此,扶手带15的驱动力D为(161+161)×0.35=112.76[kgf]。
相对于此,在驱动带31的缠绕角度θ例如为60[deg]的情况下,驱动带31对扶手带15的推压力F为93[kgf],扶手带15的驱动力D为65.10[kgf]。
因而,若驱动带31的缠绕角度θ增大,则扶手带15的驱动力D会成比例地增加。进而,在驱动带31的缠绕角度θ为120[deg]时所获得的扶手带15的驱动力D可与驱动带31的缠绕角度θ为60[deg]时所获得的驱动力D相等的情况下,可反过来将驱动带31的张力T1、T2抑制得较小。
因此,可减小由驱动带31施加至扶手带15的每单位面积的表面压力,从而可将对扶手带15的攻击性抑制得较少而实现温和的驱动。
此外,通过降低附加至驱动带31的张力,使得驱动带31不容易断裂,具有驱动带31的寿命延长的优点。
进而,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驱动带31被卷挂在导向滚轮30a、30b以及中间滚轮32a、32b上的部位,从驱动带31的内周面31b突出的凸部45嵌入至导向滚轮30a、30b的凹部46以及中间滚轮32a、32b的凹部46中。
因此,在驱动带31正在运行时,驱动带31因某些原因欲相对于导向滚轮30a、30b以及中间滚轮32a、32b沿驱动带31的宽度方向偏移移动的情况下,凸部45的侧面会碰触到凹部46的侧面。
因而,因凸部45及凹部46的存在,限制了驱动带31沿驱动带31的宽度方向移动,使得尽管增大了驱动带31相对于扶手带15的缠绕角度θ,却仍可防止驱动带31脱落。
[第2实施方式]
图6揭示了第2实施方式。根据第2实施方式,在驱动带31的内周面31b形成有三个凸部45a、45b、45c。凸部45a、45b、45c沿驱动带31的运行方向呈环状延伸,并且以存在间隔的方式在驱动带31的宽度方向上排列。
进而,在卷挂有驱动带31的一对导向滚轮30a、30b的外周面44分别形成有三个凹部46a、46b、46c。凹部46a、46b、46c是供凸部45a、45b、45c分别嵌入的部件,以存在间隔的方式在导向滚轮30a、30b的宽度方向上排列,并且沿导向滚轮30a、30b的周向连续地形成。
另外,凹部46a、46b、46c同样还形成于中间滚轮32a、32b的外周面。
根据这种第2实施方式,在驱动带31被卷挂在导向滚轮30a、30b以及中间滚轮32a、32b上的部位,从驱动带31的内周面31b突出的凸部45a、45b、45c嵌入至导向滚轮30a、30b的凹部46a、46b、46c以及中间滚轮32a、32b的凹部46a、46b、46c中。
因而,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凸部45a、45b、45c以及凹部46a、46b、46c的存在,限制了驱动带31沿驱动带31的宽度方向移动,从而可防止驱动带31脱落。
进而,由于三个凸部45a、45b、45c与三个凹部46a、46b、46c相互嵌合,因此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驱动带31更不容易沿宽度方向移动。
[第3实施方式]
图7揭示了第3实施方式。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驱动带31的内周面31b形成有单一的凹部51。凹部51位于沿驱动带3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并且沿驱动带31的运行方向呈环状连续地形成。
进而,在卷挂有驱动带31的一对导向滚轮30a、30b的外周面44形成有单一的凸部52。凸部52是嵌入至凹部51的部件,在沿导向滚轮30a、30b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沿导向滚轮30a、30b的周向连续地形成。
因此,在驱动带31被缠绕在导向滚轮30a、30b上的部位,凸部52嵌入至凹部51,从而限制了驱动带31沿驱动带31的宽度方向移动。
另外,凸部52同样还形成于中间滚轮32a、32b的外周面。
在这种第3实施方式中,也因凸部52及凹部51的存在,限制了驱动带31沿驱动带31的宽度方向移动,从而可防止驱动带31脱落。
在第3实施方式中,较理想为将驱动带31的厚度尺寸t增加例如相当于凹部51的深度d的程度,来确保驱动带31的强度。
[第4实施方式]
图8揭示了第4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的用以防止驱动带31沿宽度方向偏移的构成不同于第1实施方式。
如图8所示,在第4实施方式中,各导向滚轮30a、30b形成为鼓形。具体而言,各导向滚轮30a、30b的外周面44以较沿轴向的两端部44a、44b而言中央部44c变细的方式呈圆弧状弯曲,使得中央部44c的外径小于两端部44a、44b的外径。
进而,驱动带31在被卷挂在导向滚轮30a、30b上的部位以沿导向滚轮30a、30b的外周面44的方式呈圆弧状弯曲。如此,通过使导向滚轮30a、30b的外周面44弯曲,使得在驱动带31的运行过程中,始终对驱动带31施加如下恢复力:朝导向滚轮30a、30b的外周面44的中央部44c对驱动带31施力。
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向滚轮30a、30b的外周面44具有作为限制驱动带31沿驱动带31的宽度方向移动的卡合部的功能。
根据第4实施方式,通过将导向滚轮30a、30b形成为鼓形,限制了驱动带31沿驱动带31的宽度方向移动,从而可获得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第5实施方式]
图9及图10揭示了第5实施方式。第5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推压机构22包括一对防脱滚轮60a、60b。除此以外,推压机构22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第5实施方式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参考符号,并且省略其说明。
如图9所示,一对防脱滚轮60a、60b的直径远远小于驱动滚轮21,例如转动自如地支承在桁架2的梁上。防脱滚轮60a、60b配置在驱动带31的第1拉伸区域33与第2拉伸区域34之间。
一个防脱滚轮60a在与一个中间滚轮32a相邻的位置与驱动带31的第1拉伸区域33的内周面31b接触。另一个防脱滚轮60b在与另一个中间滚轮32b相邻的位置与驱动带31的第1拉伸区域33的内周面31b接触。
因此,防脱滚轮60a、60b与驱动滚轮21配合而夹住扶手带15的卷挂部27以及驱动带31的第1拉伸区域33。换句话说,防脱滚轮60a、60b将驱动带31的第1拉伸区域33推压至扶手带15的卷挂部27。
进而,如图10所示,在与驱动带31的第1拉伸区域33接触的防脱滚轮60a、60b的外周面61分别形成有凹部62。凹部62是供驱动带31的凸部45松弛地卡入的部件,在沿防脱滚轮60a、60b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沿防脱滚轮60a、60b的周向连续地形成。
因此,在驱动带31与防脱滚轮60a、60b接触的部位,凸部45嵌入至凹部62,从而限制了驱动带31沿驱动带31的宽度方向移动。
根据第5实施方式,由于一对防脱滚轮60a、60b与驱动滚轮21配合而夹住驱动带31的第1拉伸区域33以及扶手带15的卷挂部27,因此可防止驱动带31在对应于扶手带15的卷挂部27的位置与卷挂部27分离。因而,驱动滚轮21的转矩可靠地传递至扶手带15,从而可充分确保扶手带15的驱动力。
而且,由于驱动带31的凸部45嵌入至防脱滚轮60a、60b的凹部62中,因此可防止沿扶手带15的卷挂部27运行的驱动带31的第1拉伸区域33沿驱动带31的宽度方向偏移移动。
因而,能可靠地维持驱动带31的第1拉伸区域33卷挂在扶手带15的卷挂部27上的状态,有助于提高扶手带15的驱动力。
对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出,并非意欲限定实用新型的范围。这些新颖的实施方式能以其他各种形态加以实施,并且可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或其变形包含在实用新型的范围或主旨中,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例如,中间滚轮的数量并不限于实施方式,也可将单一的中间滚轮设置在导向滚轮之间的中间部。
同样地,防脱滚轮的数量也不限于实施方式,例如也可将单一的防脱滚轮设置在导向滚轮之间的中间部,也可沿驱动带的第1拉伸区域的运行方向以存在间隔的方式排列三个以上的防脱滚轮。
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是利用驱动源对驱动滚轮进行驱动,但也可为例如将驱动滚轮设为空转滚轮,并利用驱动源对一对导向滚轮进行驱动。
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导向滚轮及中间滚轮上均形成有凹部,但也可为在导向滚轮或中间滚轮中的任一方上形成凹部。
进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客输送机并不特定为自动扶梯,对于水平或倾斜地配置的移动人行步道同样可加以实施。
符号说明
13栏杆
15扶手带
21驱动滚轮
22推压机构
27卷挂部
30a、30b导向滚轮
31驱动带
32a、32b中间滚轮
33第1拉伸区域
34第2拉伸区域
44、45、45a、45b、45c、46、46a、46b、46c卡合部(外周面、凸部、凹部)
P1卷挂起始端
P2卷挂结束端。

Claims (9)

1.一种乘客输送机的扶手带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扶手带,其沿栏杆的外周部呈环状地运行;
驱动滚轮,其卷挂有所述扶手带的内周面;以及
推压机构,其沿着所述扶手带中的呈圆弧状卷挂在所述驱动滚轮上的卷挂部的外周面配置,将所述扶手带的所述卷挂部推压至所述驱动滚轮,
所述推压机构包括:
一对导向滚轮,所述一对导向滚轮设置在与所述扶手带的所述卷挂部对应的位置,并在所述扶手带的运行方向上分离;
驱动带,其跨越所述导向滚轮之间并呈环状地卷挂,具有第1拉伸区域和第2拉伸区域,所述第1拉伸区域与所述扶手带的所述卷挂部接触,且具有相对于该卷挂部的卷挂起始端及卷挂结束端,所述第2拉伸区域与所述第1拉伸区域相对;以及
至少一个中间滚轮,其在所述导向滚轮之间与所述驱动带的所述第2拉伸区域的内周面接触,朝远离所述第1拉伸区域的方向推压该第2拉伸区域;
在所述导向滚轮及所述中间滚轮中的至少任一方与所述驱动带的接触部设置有阻碍所述驱动带沿所述驱动带的宽度方向移动的卡合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的扶手带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推压机构包括对所述驱动带附加张力的施力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的扶手带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滚轮分别设置在与所述一对导向滚轮相邻的位置,所述驱动带的所述第2拉伸区域具有呈直线状架设在所述中间滚轮之间的直线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的扶手带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包括:至少一个凸部,其从所述驱动带的内周面突出,并在所述驱动带的运行方向上延伸;以及凹部,其设置在所述导向滚轮及所述中间滚轮中的至少任一方的外周面,供所述凸部嵌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的扶手带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包括:至少一个凸部,其从所述导向滚轮及所述中间滚轮中的至少任一方的外周面突出;以及凹部,其设置在所述驱动带的内周面,供所述凸部嵌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的扶手带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推压机构具有与所述驱动带的所述第1拉伸区域的内周面接触的至少一个防脱滚轮,该防脱滚轮在所述驱动带与所述扶手带接触的位置阻碍所述驱动带沿所述驱动带的宽度方向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的扶手带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脱滚轮与所述驱动滚轮配合而夹住所述驱动带的所述第1拉伸区域以及所述扶手带的所述卷挂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的扶手带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使所述驱动滚轮转动的驱动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的扶手带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设置有容纳所述驱动源的机械室的桁架,所述驱动滚轮及所述推压机构在离开所述机械室的位置被容纳在所述桁架中。
CN201520975875.3U 2015-09-09 2015-11-30 乘客输送机的扶手带驱动装置 Active CN20529458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77467A JP6275673B2 (ja) 2015-09-09 2015-09-09 乗客コンベアの手摺りベルト駆動装置
JP2015-177467 2015-09-0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294585U true CN205294585U (zh) 2016-06-08

Family

ID=564350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975875.3U Active CN205294585U (zh) 2015-09-09 2015-11-30 乘客输送机的扶手带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275673B2 (zh)
CN (1) CN205294585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6877U (zh) * 1979-06-25 1981-01-21
JP2000309416A (ja) * 1999-04-23 2000-11-07 Nitta Ind Corp 搬送ベルト
JP2006143336A (ja) * 2004-11-16 2006-06-08 Yoshino Rubber Industrial Co Ltd 急傾斜コンベヤ装置
JP2012121668A (ja) * 2010-12-07 2012-06-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乗客コンベヤの移動手摺駆動装置
JP2013189310A (ja) * 2012-03-15 2013-09-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乗客コンベアの手摺駆動装置
CN104854014B (zh) * 2012-12-17 2017-05-10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用于驱动自动扶梯或自动步道的扶手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052606A (ja) 2017-03-16
JP6275673B2 (ja) 2018-0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69840A (zh) 乘客输送机的移动扶手和乘客输送机用扶手
CN203439890U (zh) 乘客输送机
CN205294585U (zh) 乘客输送机的扶手带驱动装置
CN102874676A (zh) 自动行人道
CN205768107U (zh) 一种便携式移动喷印装置
CN1750990A (zh) 乘客输送机构
CN202880381U (zh) 防止跑偏的皮带输送机构
CN103159116B (zh) 平型复合钢带导向滑轮
CN203946765U (zh) 乘客输送机
CN205772733U (zh) 乘客输送机的驱动装置
JP6013556B1 (ja) 乗客コンベア
CN105752809A (zh) 一种曳引悬挂电梯
CN103350979A (zh) 履带式压盖机
CN202138966U (zh) 一种行车钢丝绳防挤出槽装置
CN105645220A (zh) 一种曳引式电梯
CN103434915A (zh) 提升钢带以及包含该提升钢带的电梯提升***
CN104495323B (zh) 旋转配料装置
CN205772735U (zh) 乘客输送机
CN105923502A (zh) 一种电梯曳引悬挂***
CN205045685U (zh) 扶手带以及使用该扶手带的乘客输送机
CN205274996U (zh) 扶手带以及使用该扶手带的乘客输送机
CN205855687U (zh) 一种电梯曳引悬挂装置及电梯
CN1221458C (zh) 倾斜部高速自动扶梯
CN205838292U (zh) 一种扶手带防偏装置
CN2649559Y (zh) 调度绞车自动排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