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280972U -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280972U
CN205280972U CN201521069124.1U CN201521069124U CN205280972U CN 205280972 U CN205280972 U CN 205280972U CN 201521069124 U CN201521069124 U CN 201521069124U CN 205280972 U CN205280972 U CN 2052809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plate
light guide
incidence surface
reflection micro
micr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106912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书文
李旭辉
李媛
刘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106912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2809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2809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2809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其中导光板包括入光面,入光面至少包括一第一入光面;出光面,出光面与入光面相邻;侧面,侧面与出光面相邻;其中,侧面上设置有反射微结构。本实用新型在导光板侧面上设置反射微结构,一方面,反射微结构能够增加光线在导光板侧面的反射点,减少导光板侧面处光线的损失,从而提升光线利用率;另一方面,导光板侧面的反射微结构将到达导光板侧面的光线进一步散射并反射回导光板内,从而提升光线密度,使得导光板内的光线分布更加均匀,从而提供更佳的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日益发展,各类显示器不断涌现并成为研究的热点,尤其是液晶显示器,因其具有一系列优点而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和巨大的发展。背光模组是液晶显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显示器提供光源,是决定显示器显示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提升背光模组的光线利用率和光线均匀性对显示器具有重要意义。
导光板是背光模组的核心部件,导光板将背光源所发出的光经过复杂的光路转换,最终使其均匀地从出光面射出,同时,为提升背光源的利用率,导光板的设计应尽可能地减少光线损失,因此,进一步优化导光板的结构,提升背光源的利用率,并使光线分布更加均匀是显示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导光板,包括:
入光面,所述入光面至少包括一第一入光面;出光面,所述出光面与所述入光面相邻;侧面,所述侧面与所述出光面相邻;其中,所述侧面上设置有反射微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上述的导光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背光模组。
通过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导光板、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其中,导光板中与出光面相邻的侧面上设置有反射微结构。一方面,反射微结构能够增加光线在导光板侧面的反射点,减少导光板侧面处光线的损失,从而提升光线利用率;另一方面,导光板侧面的反射微结构使得到达导光板侧面的光线进一步散射并被反射回导光板内,从而提升光线密度,使得导光板内的光线分布更加均匀,从而提供更佳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光板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导光板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导光板的侧视图;
图4是图3中导光板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导光板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导光板的俯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导光板的侧视图;
图8是图7中导光板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导光板的俯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导光板的俯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导光板的侧视图;
图12是图11中导光板沿C-C'方向的剖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描述中阐述了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为使得描述更加清晰以便说明问题,附图中各部件和结构的尺寸以及比例均作适当的调整,附图中所示不为所述部件和结构的真实尺寸。
参考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光板的俯视图,其中,导光板包括第一入光面100;与第一入光面100相邻的出光面130;以及与出光面130相邻的侧面,在与出光面130相邻的侧面上设置有反射微结构。
通过上述描述可知,在导光板的侧面上设置有反射微结构,反射微结构能够增加光线在导光板侧面的反射点,减少导光板侧面处的光线损失,从而提升光线利用率;同时,导光板侧面的反射微结构对到达导光板侧面的光线进一步散射并反射回导光板内,从而提高光线密度,提升了导光板内部光线的均匀性。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上述侧面包括第一侧面110a和第一侧面110b,第一侧面110a和第一侧面110b与出光面130相邻,且第一侧面110a和第一侧面110b与第一入光面100也相邻,第一侧面110a和第一侧面110b上设置有反射微结构。
可选的,第一侧面110a包括第一位置111a和第二位置112a,如图1所示,第一位置111a位于第一侧面110a的一端且与第一入光面100相邻,第二位置112a位于第一侧面110a的另一端;同样,第一侧面110b包括第一位置111b和第二位置112b,第一位置111b位于第一侧面110b的一端且与第一入光面100相邻,第二位置112b位于第一侧面110b的另一端。
可选的,在第一侧面110a上,第一位置111a处反射微结构的密集程度小于第二位置112a处反射微结构的密集程度,且随着反射微结构与第一位置111a的距离逐渐增大,与第二位置112a的距离逐渐减小,反射微结构的密集程度逐渐增大;同样,在第一侧面110b上,第一位置111b处反射微结构的密集程度小于第二位置112b处反射微结构的密集程度,且随着反射微结构与第一位置111b的距离逐渐增大,与第二位置112b的距离逐渐减小,反射微结构的密集程度逐渐增大。
可选的,导光板还包括第二侧面120,第二侧面120与出光面130相邻,且第二侧面120与第一入光面100相对,第二侧面120上设置有反射微结构。
进一步可选的,第二侧面120上的反射微结构呈均匀分布。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反射微结构为波形槽微结构,进一步地,如图1中所示,波形槽微结构为锯齿形微结构,锯齿形微结构朝向导光板内部设置,即锯齿的两个相对面朝向导光板内部靠拢。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导光板还可具有另一种结构。参考图2,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导光板的俯视图,其中,导光板包括第一入光面200;与第一入光面200相邻的出光面230;以及与出光面230相邻的侧面,在与出光面230相邻的侧面上设置有反射微结构。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上述侧面包括第一侧面210a和第一侧面210b,第一侧面210a和第一侧面210b与出光面230相邻,且第一侧面210a和第一侧面210b与第一入光面200也相邻,第一侧面210a和第一侧面210b上设置有反射微结构。
可选的,第一侧面210a包括第一位置211a和第二位置212a,如图2所示,第一位置211a位于第一侧面210a的一端且与第一入光面200相邻,第二位置212a位于第一侧面210a的另一端;同样,第一侧面210b包括第一位置211b和第二位置212b,第一位置211b位于第一侧面210b的一端且与第一入光面200相邻,第二位置212b位于第一侧面210b的另一端。
可选的,在第一侧面210a上,第一位置211a处反射微结构的密集程度小于第二位置212a处反射微结构的密集程度,且随着反射微结构与第一位置211a的距离逐渐增大,与第二位置212a的距离逐渐减小,反射微结构的密集程度逐渐增大;同样,在第一侧面210b上第一位置211b处反射微结构的密集程度小于第二位置212b处反射微结构的密集程度,且随着反射微结构与第一位置211b的距离逐渐增大,与第二位置212b的距离逐渐减小,反射微结构的密集程度逐渐增大。
可选的,导光板还包括第二侧面220,第二侧面220与出光面230相邻,且第二侧面220与第一入光面200相对,第二侧面220上设置有反射微结构。
进一步可选的,第二侧面220上的反射微结构呈均匀分布。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反射微结构为波形槽微结构,进一步地,如图2中所示,波形槽微结构为圆弧形微结构,圆弧形微结构呈现凹面,且所述凹面朝向导光板内部设置。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导光板还可具有另一种结构。参考图3和图4,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导光板的侧视图,图4是图3中导光板沿A-A'方向的剖视图,其中,导光板30包括第一入光面300;与第一入光面300相邻的出光面330;以及与出光面330相邻的侧面,在与出光面330相邻的侧面上设置有反射微结构。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上述侧面包括第一侧面310a和第一侧面310b,第一侧面310a和第一侧面310b与出光面330相邻,且第一侧面310a和第一侧面310b与第一入光面300也相邻,第一侧面310a和第一侧面310b上设置有反射微结构。
可选的,第一侧面310a包括第一位置311a和第二位置312a,如图4所示,第一位置311a位于第一侧面310a的一端且与第一入光面300相邻,第二位置312a位于第一侧面310a的另一端;同样,第一侧面310b包括第一位置311b和第二位置312b,第一位置311b位于第一侧面310b的一端且与第一入光面300相邻,第二位置312b位于第一侧面310b的另一端。
可选的,在第一侧面310a上,第一位置311a处反射微结构的密集程度小于第二位置312a处反射微结构的密集程度,且随着反射微结构与第一位置311a的距离逐渐增大,与第二位置312a的距离逐渐减小,反射微结构的密集程度逐渐增大;同样,在第一侧面310b上第一位置311b处反射微结构的密集程度小于第二位置312b处反射微结构的密集程度,且随着反射微结构与第一位置311b的距离逐渐增大,与第二位置312b的距离逐渐减小,反射微结构的密集程度逐渐增大。
可选的,导光板还包括第二侧面320,第二侧面320与出光面330相邻,且第二侧面320与第一入光面300相对,第二侧面320上设置有反射微结构。
进一步可选的,第二侧面320上的反射微结构呈均匀分布。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反射微结构为网点结构,进一步地,如图4中所示,网点结构呈现凹面且朝向导光板内部设置。
通过上述描述可知,在导光板上,在与第一入光面相邻的第一侧面上设置锯齿形微结构、圆弧形微结构以及网点结构等反射微结构,增加了光线在第一侧面处的反射点,有利于提高光线的利用率和均匀性;同时,第一侧面上,反射微结构的密集程度随着反射微结构与第一入光面的距离增大而逐渐增大,而反射微结构的密集程度越大,光线的反射点越多,因而上述结构使得第一侧面上近光源侧和远光源侧的光线分布更加均匀;此外,第二侧面上均匀设置有反射微结构,增加了第二侧面上的光线反射点,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光线利用率。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导光板还可具有再一种结构。参考图5,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导光板的俯视图,其中,导光板40包括第一入光面400a;与第一入光面400a相邻的出光面430;以及与出光面430相邻的侧面,在与出光面430相邻的侧面上设置有反射微结构。
通过上述描述可知,在导光板的侧面上设置有反射微结构,反射微结构能够增加光线在导光板侧面的反射点,减少导光板侧面处的光线损失,从而提升光线利用率;同时,导光板侧面的反射微结构对到达导光板侧面的光线进一步散射并反射回导光板内,从而提高光线密度,提升了导光板内部光线的均匀性。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上述侧面包括第一侧面410a和第一侧面410b,第一侧面410a和第一侧面410b与出光面430相邻,且第一侧面410a和第一侧面410b与第一入光面400a也相邻,第一侧面410a和第一侧面410b上设置有反射微结构。
可选的,导光板还包括第二入光面400b,第二入光面400b与第一入光面400a相对,且第二入光面400b与第一侧面410a和第一侧面410b相邻。
可选的,第一侧面410a包括第一位置411a和第二位置412a,如图5所示,第一位置411a位于第一侧面410a的一端且与第一入光面400a相邻,或者,第一位置411a位于第一侧面410a的一端且与第二入光面400b相邻,第二位置412a与第一入光面400a的距离和第二位置412a与第二入光面400b的距离相等;同样,第一侧面410b包括第一位置411b和第二位置412b,第一位置411b位于第一侧面410b的一端且与第一入光面400a相邻,或者,第一位置411b位于第一侧面410b的一端且与第二入光面400b相邻,第二位置412b与第一入光面400a的距离和第二位置412b与第二入光面400b的距离相等。
可选的,在第一侧面410a上,第一位置411a处反射微结构的密集程度小于第二位置412a处反射微结构的密集程度,且随着反射微结构与第一位置411a的距离逐渐增大,与第二位置412a的距离逐渐减小,反射微结构的密集程度逐渐增大;同样,在第一侧面410b上第一位置411b处反射微结构的密集程度小于第二位置412b处反射微结构的密集程度,且随着反射微结构与第一位置411b的距离逐渐增大,与第二位置412b的距离逐渐减小,反射微结构的密集程度逐渐增大。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反射微结构为波形槽微结构,进一步地,如图5中所示,波形槽微结构为锯齿形微结构,锯齿形微结构朝向导光板内部设置,即锯齿的两个相对面朝向导光板内部靠拢。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导光板还可具有另一种结构。参考图6,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导光板的俯视图,其中,导光板包括第一入光面500a;与第一入光面500a相邻的出光面530;以及与出光面530相邻的侧面,在与出光面530相邻的侧面上设置有反射微结构。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上述侧面包括第一侧面510a和第一侧面510b,第一侧面510a和第一侧面510b与出光面530相邻,且第一侧面510a和第一侧面510b与第一入光面500a也相邻,第一侧面510a和第一侧面510b上设置有反射微结构。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还包括第二入光面500b,第二入光面500b与第一入光面500a相对,且第二入光面500b与第一侧面510a和第一侧面510b相邻。
可选的,第一侧面510a包括第一位置511a和第二位置512a,如图6所示,第一位置511a位于第一侧面510a的一端且与第一入光面500a相邻,或者,第一位置511a位于第一侧面510a的一端且与第二入光面500b相邻,第二位置512a与第一入光面500a的距离和第二位置512a与第二入光面500b的距离相等;同样,第一侧面510b包括第一位置511b和第二位置512b,第一位置511b位于第一侧面510b的一端且与第一入光面500a相邻,或者,第一位置511b位于第一侧面510b的一端且与第二入光面500b相邻,第二位置512b与第一入光面500a的距离和第二位置512b与第二入光面500b的距离相等。
可选的,在第一侧面510a上,第一位置511a处反射微结构的密集程度小于第二位置512a处反射微结构的密集程度,且随着反射微结构与第一位置511a的距离逐渐增大,与第二位置512a的距离逐渐减小,反射微结构的密集程度逐渐增大;同样,在第一侧面510b上第一位置511b处反射微结构的密集程度小于第二位置512b处反射微结构的密集程度,且随着反射微结构与第一位置511b的距离逐渐增大,与第二位置512b的距离逐渐减小,反射微结构的密集程度逐渐增大。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反射微结构为波形槽微结构,进一步地,如图6中所示,波形槽微结构为圆弧形微结构,圆弧形微结构呈现凹面,且所述凹面朝向导光板内部设置。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导光板还可具有又一种结构。参考图7和图8,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导光板的侧视图,图8是图7中导光板沿B-B'方向的剖视图,其中,导光板包括第一入光面600a;与第一入光面600a相邻的出光面630;以及与出光面630相邻的侧面,在与出光面630相邻的侧面上设置有反射微结构。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上述侧面包括第一侧面610a和第一侧面610b,第一侧面610a和第一侧面610b与出光面630相邻,且第一侧面610a和第一侧面610b与第一入光面600a也相邻,第一侧面610a和第一侧面610b上设置有反射微结构。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还包括第二入光面600b,第二入光面600b与第一入光面600a相对,且第二入光面600b与第一侧面610a和第一侧面610b相邻。
可选的,第一侧面610a包括第一位置611a和第二位置612a,如图8所示,第一位置611a位于第一侧面610a的一端且与第一入光面600a相邻,或者,第一位置611a位于第一侧面610a的一端且与第二入光面600b相邻,第二位置612a与第一入光面600a的距离和第二位置612a与第二入光面600b的距离相等;同样,第一侧面610b包括第一位置611b和第二位置612b,第一位置611b位于第一侧面610b的一端且与第一入光面600a相邻,或者,第一位置611b位于第一侧面610b的一端且与第二入光面600b相邻,第二位置612b与第一入光面600a的距离和第二位置612b与第二入光面600b的距离相等。
可选的,在第一侧面610a上,第一位置611a处反射微结构的密集程度小于第二位置612a处反射微结构的密集程度,且随着反射微结构与第一位置611a的距离逐渐增大,与第二位置612a的距离逐渐减小,反射微结构的密集程度逐渐增大;同样,在第一侧面610b上第一位置611b处反射微结构的密集程度小于第二位置612b处反射微结构的密集程度,且随着反射微结构与第一位置611b的距离逐渐增大,与第二位置612b的距离逐渐减小,反射微结构的密集程度逐渐增大。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反射微结构为网点结构,进一步地,如图8中所示,网点结构呈现凹面,且所述凹面朝向导光板内部设置。
通过上述描述可知,在导光板上,在与第一入光面和第二入光面相邻的第一侧面上设置锯齿形微结构、圆弧形微结构以及网点结构等反射微结构,增加了光线在第一侧面处的反射点,有利于提高光线的利用率和均匀性;同时,第一侧面上,反射微结构的密集程度随着反射微结构与第一入光面和第二入光面的距离增大而逐渐增大,而反射微结构的密集程度越大,光线的反射点越多,因而上述结构使得第一侧面上近光源侧和远离光源的中部的光线分布更加均匀。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导光板还可具有再一种结构。参考图9,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导光板的俯视图,其中,导光板包括第一入光面700;与第一入光面700相邻的出光面730;以及与出光面730相邻的侧面,在与出光面730相邻的侧面上设置有反射微结构。
通过上述描述可知,在导光板的侧面上设置有反射微结构,反射微结构能够增加光线在导光板侧面的反射点,减少导光板侧面处的光线损失,从而提升光线利用率;同时,导光板侧面的反射微结构对到达导光板侧面的光线进一步散射并反射回导光板内,从而提高光线密度,提升了导光板内部光线的均匀性。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上述侧面包括第二侧面720,第二侧面720与出光面730相邻,且第二侧面720与第一入光面700相对,第二侧面720上设置有反射微结构。
可选的,在第二侧面720的局部区域设置有反射微结构。
进一步可选的,第一入光面700包括第三位置701,第三位置701为第一入光面700上正对着背光源的位置,在第二侧面720上,具有与第一入光面700的第三位置701相对应的第四位置721,在第四位置721处设置有反射微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描述更加清楚,图9中用虚线示意地画出了第三位置,此处并不具有实际结构。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反射微结构为波形槽微结构,进一步地,如图9中所示,波形槽微结构为锯齿形微结构,锯齿形微结构朝向导光板内部设置,即锯齿的两个相对面朝向导光板内部靠拢。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导光板还可具有另一种结构,参考图10,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导光板的俯视图,其中,导光板包括第一入光面800;与第一入光面800相邻的出光面830;以及与出光面830相邻的侧面,在与出光面830相邻的侧面上设置有反射微结构。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上述侧面包括第二侧面820,第二侧面820与出光面830相邻,且第二侧面820与第一入光面800相对,第二侧面820上设置有反射微结构。
可选的,在第二侧面820的局部区域设置有反射微结构。
进一步可选的,第一入光面800包括第三位置801,第三位置801为第一入光面800上正对着背光源的位置,在第二侧面820上,具有与第一入光面800的第三位置801相对应的第四位置821,在第四位置821处设置有反射微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描述更加清楚,图10中用虚线示意地画出了第三位置,此处并不具有实际结构。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反射微结构为波形槽微结构,进一步地,如图10中所示,波形槽微结构为圆弧形微结构,圆弧形微结构呈现凹面且朝向导光板内部设置。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导光板还可具有又一种结构,参考图11和图12,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导光板的侧视图,图12是图11中导光板沿C-C'方向的剖视图,其中,导光板包括第一入光面900;与第一入光面900相邻的出光面930;以及与出光面930相邻的侧面,在与出光面930相邻的侧面上设置有反射微结构。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上述侧面包括第二侧面920,第二侧面920与出光面930相邻,且第二侧面920与第一入光面900相对,第二侧面920上设置有反射微结构。
可选的,在第二侧面920的局部区域设置有反射微结构。
进一步可选的,第一入光面900包括第三位置901,第三位置901为第一入光面900上正对着背光源的位置,在第二侧面920上,具有与第一入光面900的第三位置901相对应的第四位置921,在第四位置921处设置有反射微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描述更加清楚,图12中用波浪线示意地画出了第三位置,此处并不具有实际结构。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反射微结构为网点结构,进一步地,如图12中所示,网点结构呈现凹面且朝向导光板内部设置。
通过上述描述可知,在导光板上,在与出光面相邻且与第一入光面相对的第二侧面上设置有锯齿形微结构、圆弧形微结构以及网点结构等反射微结构,且反射微结构设置在第二侧面上与第一入光面的光源正对位置相对应的位置,这种结构使得当导光板的第一入光面与第二侧面距离较近,光源正对位置处的光线密度大于其他位置处的光线密度时,第二侧面上第四位置处的反射微结构能够对光源进一步散射并反射回导光板内,使得导光板内部的光线分布更加均匀。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导光板。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背光模组20包括导光板10,背框11,反射片12和光学膜片13以及背光源14,其中,导光板10可以为上述任一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导光板,但是不限于此。
通过上述描述可知,因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包括上述的导光板,导光板侧面设置有反射微结构,反射微结构有利于提升光线的利用率和均匀性,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具有更高的出光率和更加均匀的光线分布。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显示装置30包括上述实施方式中描述的背光模组,但是不限于此。
通过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背光模组,因上述背光模组具有更高的出光率和更加均匀的光线分布,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具有更佳的显示效果。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包括
入光面,所述入光面至少包括一第一入光面;
出光面,所述出光面与所述入光面相邻;
侧面,所述侧面与所述出光面相邻;其中,
所述侧面上设置有反射微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面包括第一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一入光面相邻,且所述第一侧面上设置有所述反射微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处反射微结构的密集程度小于所述第二位置处反射微结构的密集程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位置位于所述第一侧面的一端且与所述第一入光面相邻,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第一侧面的另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光面还包括第二入光面,所述第二入光面与所述第一入光面相对;其中,所述第一位置位于所述第一侧面的一端且与所述第一入光面或者第二入光面相邻,所述第二位置与所述第一入光面的距离和所述第二位置与所述第二入光面的距离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面包括第二侧面,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一入光面相对,且所述第二侧面上设置有所述反射微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面上,所述反射微结构呈均匀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面的局部区域设置有所述反射微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微结构包括波形槽微结构以及网点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波形槽微结构包括锯齿形微结构和圆弧形微结构,且所述锯齿形微结构朝向导光板内部设置;所述圆弧形微结构呈现凹面且朝向导光板内部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点结构呈凹面且朝向导光板内部设置。
12.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1任意一项所述的导光板。
13.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模组。
CN201521069124.1U 2015-12-18 2015-12-18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052809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069124.1U CN205280972U (zh) 2015-12-18 2015-12-18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069124.1U CN205280972U (zh) 2015-12-18 2015-12-18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280972U true CN205280972U (zh) 2016-06-01

Family

ID=560655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1069124.1U Active CN205280972U (zh) 2015-12-18 2015-12-18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280972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59335A (zh) * 2015-12-18 2016-07-13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7608019A (zh) * 2017-09-28 2018-01-19 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其热压设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59335A (zh) * 2015-12-18 2016-07-13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5759335B (zh) * 2015-12-18 2019-07-05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7608019A (zh) * 2017-09-28 2018-01-19 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其热压设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7608019B (zh) * 2017-09-28 2020-07-10 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其热压设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40335A (zh) 导光板及背光模组
WO2013113295A1 (zh) 增光膜
CN205280972U (zh)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5759335A (zh)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1300451A (zh) 正下型背光装置
CN101025518A (zh) 光学片
CN102261575A (zh) 背光模组
CN102287715B (zh) 一种大面积均匀面光源装置
CN202275180U (zh) 导光板、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3185233A (zh) 背光模块
CN101329414A (zh) 集光复合片
TW594073B (en) Wedge plate type light guiding plate for front ligh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light guiding plate
CN101604097B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03082714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4629365U (zh) 具有均匀发光面的圆形导光板及其手表
CN103822139A (zh) 一种背光源模组及显示装置
US20120194913A1 (en) Window system and light guiding film therein
TWI325971B (en) Light diffusion device,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102213780A (zh) 一种棱镜结构增光膜
CN201739834U (zh) 一种面光源装置及液晶显示器
CN202256735U (zh) 一种复合结构增亮膜
CN104375235A (zh)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US20080062525A1 (en) Diffusion plate having surface microstructure
CN204882921U (zh) 一种导光板
CN201373335Y (zh) 泛光反射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