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79979U - 以显示数据线作为触控感应连接线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 - Google Patents

以显示数据线作为触控感应连接线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679979U
CN204679979U CN201520134102.2U CN201520134102U CN204679979U CN 204679979 U CN204679979 U CN 204679979U CN 201520134102 U CN201520134102 U CN 201520134102U CN 204679979 U CN204679979 U CN 2046799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sensor conductor
line
layer
data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13410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祥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perC-Touch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perC-Touch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perC-Touch Corp filed Critical SuperC-Touch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6799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679979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以显示数据线作为触控感应连接线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包括有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一薄膜晶体管层、及一感应电极层。本实用新型是在薄膜晶体管层设置多条扫描线及多条数据线,并在第二基板与薄膜晶体管层之间设置感应电极层,感应电极层设置多条感应导体线段,以形成多个感应导体区块,同时配合部分的多条数据线作为连接线,以形成一自感应电容触碰检测平面,如此,则无需在显示面板的上玻璃基板或下玻璃基板上设置透明导电材料做成的感应电极层,由此降低成本,减少工艺程序,提升工艺合格率及降低工艺成本。

Description

以显示数据线作为触控感应连接线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触摸板的显示屏幕的结构,尤其是涉及一种以显示数据线作为触控感应连接线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
背景技术
已知的触控式平面显示器是将触控面板与平面显示器直接进行上下叠合,因为叠合的触控面板为透明面板,因而影像可以穿透叠合在上面的触控面板显示影像,再借助触控面板作为输入的媒介或接口。然而这种已知的工艺技术,因为在叠合时,必须增加一个触控面板的完整重量,使得平面显示器重量大幅地增加,不符合现时市场对于显示器轻薄短小的要求。而直接叠合触控面板以及平面显示器时,在厚度上,增加了触控面板本身的厚度,降低了光线的穿透率,增加反射率与雾度,使屏幕显示的质量大打折扣。
针对前述的缺点,触控式平面显示器改为采用嵌入式触控技术。嵌入式触控技术目前主要的发展方向可分为On-Cell及In-Cell两种技术。On-Cell技术是将投射电容式触控技术的感应电极(Sensor)制作在上基板相对于彩色滤光片(Color Filter,CF)的背面(即贴附偏光板面),整合为彩色滤光片的结构。In-Cell技术则是将感应电极置入LCD Cell的结构当中,目前主要利用的感应方式也可分为电阻(接触)式、电容式与光学式三种,其中电阻式是利用LCD Cell上下两基板电极的导通,计算分压的变化来判定接触位置坐标,On-Cell Touch的技术则是将触控面板的感应电极制作在薄膜上,然后贴合在最上层的上基板的玻璃上。
而Out Cell Touch技术指的是外挂在显示面板之外的触控面板,也是目前最常见的,电阻式、电容式等技术都有,通常都是由另外的触控面板厂商制造,再与显示面板进行贴合、组装。
In-Cell Touch技术则是将触控组件整合在显示面板之内,使得显示面板本身就具备触控功能,因此不需要另外进行与触控面板贴合或是组装的工艺,这些技术通常都是由TFT LCD面板厂开发。
然而不论In-Cell Touch技术、On-Cell Touch技术或Out Cell Touch技术,其均在LCD显示面板的上玻璃基板或下玻璃基板上设置使用透明导电材料做成的感应电极层,这样不仅增加成本,也增加了工艺流程,容易导致工艺合格率降低及工艺成本飙升,降低了光线的穿透率,增加反射率与雾度,以及开口率下降而需要更强的背光,也会增加耗电,不利于便携装置轻薄的需求。因此,已知的触控显示面板结构仍有改善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显示数据线作为触控感应连接线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可大幅节省材料成本及加工成本;因为无需在显示面板的上玻璃基板或下玻璃基板上设置透明导电材料(ITO)的感应电极层,从而可降低成本,减少工艺流程。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特色,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以显示数据线作为触控感应连接线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包括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一薄膜晶体管层及一感应电极层。该第一基板及该第二基板以平行成对的配置将一显示材料层夹置于两基板之间。该薄膜晶体管层位于该第二基板面对于该显示材料层一侧的表面,其中,该薄膜晶体管层具有多条扫描线及多条数据线,该多条扫描线依据一第一方向设置,该多条数据线依据一第二方向设置。该感应电极层位于该薄膜晶体管层面对于该第二基板一侧的表面,其具有多条感应导体线段,该多条感应导体线段依据该第一方向及该第二方向设置,该多条感应导体线段电气连接,以形成多个感应导体区块;其中,部分的该多条数据线分别与该多个感应导体区块电气连接,以传输该多个感应导体区块的每一个感应导体区块所感应的电气信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以显示数据线作为触控感应连接线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一实施例的叠层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薄膜晶体管层及感应电极层的叠层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2中A-A′处的剖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感应导体区块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以显示数据线作为触控感应连接线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的使用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以显示数据线作为触控感应连接线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的另一使用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以显示数据线作为触控感应连接线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的另一叠层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以显示数据线作为触控感应连接线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          100
第一基板               110           第二基板             120
显示材料层             130           薄膜晶体管层         140
感应电极层             150           绝缘层               160
阴极层                 170           阳极层               180
像素驱动电路           141           薄膜晶体管的栅极     1411
薄膜晶体管的漏/源极    1413
薄膜晶体管的漏/源极    1415
扫描线                 210           数据线               220
数据线                 220,220-1    感应导体线段         230
晶体管                 250           子像素区             260
感应导体区块           270、270-1    绝缘区域             240
红色子像素区           260-1
蓝色子像素区           260-2         绿色子像素区         260-3
通孔                   280           连接线               730
感应导体区块           270-1、270-2、...、270-N
扫描线子层             145           数据线子层           147
绝缘层                 149
感应导体区块        270-1、270-2、270-N、270-(N+1)、270-(N+2)、270-2N、270-(mN+1)、270-(mN+2)、270-(mN+N)
连接线              220-1、220-2、220-N、220-(N+1)、220-(N+2)、220-2N、220-(mN+1)、220-(mN+2)、220-(mN+N)
侧边                 101
电路板               600           触控控制电路    610
数据处理单元         910           显示控制单元    920
触碰检测单元         930           时序控制单元    940
多个显示开关         950           数据传送器      960
栅极驱动器           970
空穴传输子层         131           发光层          133
电子传输子层         135           像素驱动电路    141
栅极                 1411          漏/源极         1413
漏/源极              1415          阳极像素电极    181
以显示数据线作为触控感应连接线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   700
阴极层               710           阳极层          720
阴极像素电极         711
空穴传输子层         731           电子传输子层    735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以显示数据线作为触控感应连接线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10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以显示数据线作为触控感应连接线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100一实施例的叠层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结构100包括有一第一基板110、一第二基板120、一显示材料层130、一薄膜晶体管层140、一感应电极层150、一绝缘层160、一阴极层170及一阳极层180。
第一基板110和第二基板120优选为玻璃基板,第一基板110及第二基板120以平行成对的配置将显示材料层130夹置在二基板110、12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显示材料层130由一有机发光二极管构成。
薄膜晶体管层(TFT)140位于第二基板120面对于显示材料层130的一侧。薄膜晶体管层140由薄膜晶体管及子像素区组成。其中,薄膜晶体管层140具有多条扫描线及多条数据线,该多条扫描线依据一第一方向(X)设置,该多条数据线依据一第二方向(Y)设置。其中,第一方向(X)大致垂直于第二方向(Y)。
第二基板120一般称为薄膜晶体管基板(thin film transistor substrate,TFT substrate),当开关用的薄膜晶体管一般设置在薄膜晶体管层(TFT)140上。本实用新型是下部发光型的显示触控结构,因此一用户手指触碰到第二基板120上,而非已知的第一基板110上。由于使用者手指触碰第二基板120,因此感应电极层靠近该第二基板120,以获得较强的触碰感应信号。
本实用新型是在薄膜晶体管层(TFT)140面对于第二基板120一侧的表面设置一感应电极层150。感应电极层150具有多条感应导体线段,该多条感应导体线段依据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设置,该多条感应导体线段电气连接,以形成多个感应导体区块。其中,部分的多条数据线分别与多个感应导体区块电气连接,以传输多个感应导体区块的每一个感应导体区块所感应的电气信号。如此,则无需在LCD显示面板的上玻璃基板或下玻璃基板上设置透明导电材料(ITO)做成的感应电极层,据此降低成本,减少工艺流程,提升工艺合格率及降低工艺成本。
图2是本实用新型薄膜晶体管层140及感应电极层150的叠层示意图。其是从第二基板120往第一基板110方向看过去的叠层示意图。如图3所示,薄膜晶体管层140具有一扫描线子层145及一数据线子层147。扫描线子层145以斜线表示,数据线子层147以反斜杠表示,感应电极层150以十字交叉线表示。如图2所示,薄膜晶体管层140的多条扫描线210位于扫描线子层145,薄膜晶体管层140的多条数据线220位于数据线子层147。一扫描线210与一数据线220交会处则定义出一个晶体管250及一个子像素区260。
感应电极层150位于薄膜晶体管层140面对于第二基板220的一侧,感应电极层150与薄膜晶体管层140之间具有绝缘层160。感应电极层150具有多条感应导体线段230。该多条感应导体线段230依据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设置,该多条感应导体线段230电气连接,以形成多个感应导体区块270。
图2是从第二基板120往第一基板110方向看过去的叠层示意图,因此扫描线210会在数据线220-1之上。在扫描线210与数据线220-1的交会区域可设置一绝缘区域240。
多个感应导体区块270的每一个感应导体区块为具有网目状的多边型区域,而任两个感应导体区块270之间并未连接,以在感应电极层150形成有单层感应触控图形结构。其中,该多边型区域优选为菱形、六边形、八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
如图2所示,部分的多条数据线220-1分别与多个感应导体区块270-1经由通孔(via)280电气连接,以传输多个感应导体区块的每一个感应导体区块所感应的电气信号。
在感应导体区块270中具有多个子像素区260。如图2所示,子像素区260是透明的,然而由于显示材料层130所发出的有颜色的光,子像素区260可分为红色子像素区260-1、蓝色子像素区260-2及绿色子像素区260-3。图2中所绘示的感应导体线段230及子像素区260仅为说明方便,并非其实际尺寸。
多条感应导体线段230是由金属导电材料制成。其中,该金属导电材料为下列其中之一:钼、钡、铝、银、铜、钛、镍、钽、钴、钨、镁、钙、钾、锂、铟、上述材料彼此形成的合金、氟化锂(LiF)、氟化镁(MgF2)、氧化锂(LiO)。
如图2所示,多条感应导体线段230的位置分别依据多条扫描线210及多条数据线220的位置相对应而设置,且多条感应导体线段230的位置位于多条扫描线210及多条数据线220相对于显示材料层130的另一侧。由于是从第二基板120往第一基板110的方向看过去,因此先看到感应电极层150,再看到扫描线子层145,最后看到数据线子层147。
如图2所示,多条数据线220与多个感应导体区块270分别电气连接,以传输多个感应导体区块270的每一个感应导体区块所感应的电气信号。如图2所示,数据线220-1与感应导体区块270-1的感应导体线段230有区域重叠,故其可经由多个通孔280电气连接,而形成感应导体区块270-1的连接线,以传输感应导体区块270-1所感应的电气信号。在图2中,仅有数据线220-1与感应导体区块270-1电气连接,其他的数据线220与感应导体区块270-1并未电气连接,故其他的数据线220上并未布置通孔。
图2的椭圆形B处为数据线220与扫描线210重叠之处,为避免感应导体区块270-1与扫描线210电气连接,所以在数据线220与扫描线210重叠处并不设置通孔。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2中A-A′切线处的剖面图。如图3所示,感应电极层150设置在下基板120上,在感应电极层150与扫描线子层145之间设置有绝缘层160,以使感应电极层150与扫描线子层145绝缘。在A-A′切线处并未设置扫描线210,故以虚线表示扫描线子层145。在A-A′切线处的数据线子层147中,仅有局部地区设置有数据线220,故其他未设置数据线220的地方则以虚线表示数据线子层147。数据线子层147与扫描线子层145之间则有一绝缘层149。绝缘层149可为一整层,也可以如图2所示,只在扫描线210与数据线220-1交会区域设置绝缘区域240。
由图2及图3的说明可知,多条感应导体线段230可以形成多个感应导体区块270,并配合部分的多条数据线220作为连接线,则可以在以显示数据线作为触控感应连接线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100内形成一自感应电容(self capacitance)触碰检测平面,如此即可检测手指或物体的触碰或接近。
图4是本实用新型感应导体区块的示意图,在图4中,感应导体区块270-1由一条数据线220-1往下延伸,进而再由一连接线730延伸至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结构100的一侧边101上,以进一步连接至一电路板600的触控控制电路610,而同一列的感应导体区块270-2,...,270-N分别由数据线220-2,...,220-N往下延伸,进而再由连接线730延伸至该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结构100的一侧边101上,以进一步连接至一电路板600的触控控制电路610,同样地,下一列的感应导体区块270-(N+1),...,270-2N分别由数据线220-(N+1),...,220-2N往下延伸,进而再由连接线730延伸至该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结构100的一侧边101,以进一步连接至一电路板600的触控控制电路610上,依此类推至所有列的感应导体区块270,在本实施例中假设有m+1列,故最末一列的感应导体区块270-(mN+1),...,270-(mN+N)分另由数据线220-(mN+1),...,220-(mN+N)往下延伸,进而再由连接线730延伸至该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结构100的一侧边101,以进一步连接至一电路板600的触控控制电路610上。触控控制电路610连接至多个感应导体区块270,在触控感测时,该触控控制电路610提供一触控驱动信号,通过多条连接线并与多个感应导体区块270感应是否有一外部对象接近或碰触。在其他实施例中,触控控制电路610也可以直接放置在第二基板120(下玻璃基板)上。
如图4所示,感应导体区块270-1包含48个子像素区260,这只是示意图,在实际状况中,感应导体区块270-1可以包含上百个至上千个子像素区,同时,多个感应导体区块270可形成一触控检测平面。
如图2及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红色子像素区260-1的数据线220-1与感应导体区块270-1电气连接,以传输该感应导体区块270-1所感应的电气信号。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扩大数据线220-1的宽度。当扩大数据线220-1的宽度时,一种作法是缩减红色子像素区260-1,此时可通过触控控制电路610内部的电子电路,例如驱动电路,对检测到的电气信号进行调整及补偿。另一种作法是增加红色子像素区260-1与其左边绿色子像素区260-3的间距(spacing),以容纳较宽的数据线220-1。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以显示数据线作为触控感应连接线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100的使用示意图,其应用于一显示器中。如图5所示,其包含一数据处理单元910、一显示控制单元920、一触碰检测单元930、一时序控制单元940、一以显示数据线作为触控感应连接线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100、多个显示开关950、一资料传送器960及一栅极驱动器970。在本实施例中,该以显示数据线作为触控感应连接线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100具有显示及触控功能。其中,部分的多条数据线220分别连接至多个显示开关950,以当进行触碰检测时,部分的该多条数据线220-1,220-2,...,220-(mN+N)电气连接至一触碰检测单元930,当非进行触碰检测时,部分的该多条数据线220-1,220-2,...,220-(mN+N)电气连接至一数据传送器960。
在图5中,由于本实用新型是以显示数据线作为感应导体区块270-1的触控感应连接线,以传输感应导体区块270-1所感应的电气信号。因此,当栅极驱动器970驱动扫描线210-1进行影像显示、且触碰检测单元930对感应导体区块270-1执行触碰检测时,与数据线220-1连接的显示开关950进行切换,以优先将该数据线220-1电气连接至触碰检测单元930,使其执行自电容触碰感应检测。所以,扫描线210-1与数据线220-1交会处的子像素区显示数据会产生错误。然而,这里只会有一个子像素区的数据错误。
当栅极驱动器970以驱动扫描线210-2进行影像显示、且触碰检测单元930对感应导体区块270-2执行触碰检测时,与数据线220-2连接的显示开关950进行切换,以优先将数据线220-2电气连接至触碰检测单元930,使其执行自电容触砩感应检测。此时,与数据线220-1连接的显示开关950进行切换,以将数据线220-1电气连接至数据传送器960。所以,扫描线210-2与数据线220-2交会处的子像素区显示数据会产生错误。然而,这里只会有一个子像素区的资料错误,并不影响整个显示影像的质量。
由前述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感应导体区块270可包含上百个至上千个子像素区260,上百个子像素区至上千个子像素区260中仅有一个子像素区260会因触碰感应检测而受影响。然而一个Full HD高画质液晶显示器中,其至少有6220800(1920×1080×3)个子像素区260,即使几百个不连续的子像素区260受影响,人类眼睛也无法察觉,因此并不影响整个显示影像的质量。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以显示数据线作为触控感应连接线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100的另一使用示意图。其与图5主要差别在于将触碰检测单元930、多个显示开关950及资料传送器960整合至一集成电路中。同时,进行触碰感应检测时,触碰检测单元930同时驱动/检测一列的感应导体区块270-1,270-2,...,270-N,以提高触碰检测回报率(report rate),N为大于1的整数。当完成一列的感应导体区块270-1,270-2,...,270-N的触碰检测后,触碰检测单元930再驱动/检测下一列的感应导体区块。
本实施例是在感应电极层上设置多条感应导体线段230,由部分的感应导体线段230电气连接,以形成多个感应导体区块270,并以部分的该多条数据线220与多个感应导体区块270分别电气连接,以传输多个感应导体区块270的每一个感应导体区块所感应的电气信号,如此,则无需在显示面板的上玻璃基板或下玻璃基板上设置透明导电材料制做的感应电极层,据此降低成本,减少工艺流程,提升工艺合格率及降低工艺成本。
该薄膜晶体管层140还具有多个像素驱动电路141,每一个像素驱动电路141对应至一子像素区260,依据一显示像素信号及一显示驱动信号,用以驱动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141,进而执行显示操作。
依像素驱动电路141设计的不同,例如2T1C是由2个薄膜晶体管与1个储存电容设计而成的像素驱动电路,6T2C是由6个薄膜晶体管与2个储存电容设计而成的像素驱动电路。像素驱动电路141中最少有一薄膜晶体管的栅极1411连接至一条扫描线(图未示),依驱动电路设计的不同,像素驱动电路141中最少有一薄膜晶体管的漏/源极1413连接至一条数据线(图中未示出),像素驱动电路141中最少有一薄膜晶体管的漏/源极1415连接至阳极层180中的一个对应的阳极像素电极181。
阴极层170位于第一基板110面对显示材料层130的一侧。同时,阴极层170位于第一基板110与显示材料层130之间。阴极层170由金属导电材料形成。该金属材料选自下列群组其中之一:铝(Al)、银(Ag)、镁(Mg)、钙(Ca)、钾(K)、锂(Li)、铟(In)、上述材料的合金,或者使用氟化锂(LiF)、氟化镁(MgF2)、氧化锂(LiO)与Al组合而成。由于阴极层170为金属材料,因此会将光线反射,因此大部分光源均朝向第二基板120,而形成下部发光的显示器型式。
显示材料层130所产生的光经反射,可在第二基板120上显示影像。阴极层170是整片电气连接着,因此可作为屏蔽(shielding)之用。同时,阴极层170也接收由阳极像素电极181输送过来的电流。
阳极层180位于薄膜晶体管层140面对于显示材料层130的一侧。阳极层180具有多个阳极像素电极181。该多个阳极像素电极181的每一个阳极像素电极是与薄膜晶体管层140像素驱动电路141的一个像素驱动晶体管对应,也即该多个阳极像素电极的每一个阳极像素电极是与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141的像素驱动晶体管漏/源极1415连接,以形成一特定颜色的像素电极,例如红色像素电极、绿色像素电极或蓝色像素电极。
显示材料层130包含一空穴传输子层(hole transporting layer,HTL)131、一发光层(emitting layer)133及一电子传输子层(electron transportinglayer,HTL)135。有机发光二极管层130优选产生红、蓝、绿三原色光,因此无需使用已知的彩色滤光层(color filter)过滤,即可产生红、蓝、绿三原色。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以显示数据线作为触控感应连接线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700的另一叠层示意图。其与图1的主要区别在于阴极层710与阳极层720的位置对调。阴极层710具有多个阴极像素电极711。每一个阴极像素电极711是与薄膜晶体管层140的像素驱动电路141的一个像素驱动晶体管对应,也即该多个阴极像素电极的每一个阴极像素电极是与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141的像素驱动晶体管漏/源极1415连接,以形成一特定颜色的像素电极,例如红色像素电极、绿色像素电极或蓝色像素电极。
图7的阴极层710与阳极层720的位置对调,同时为了配合阴极层710与阳极层720,有机发光二极管层730的空穴传输子层(hole transportinglayer,HTL)731与电子传输子层(electron transporting layer,HTL)735的位置也对调。阴极层710具有多个阴极像素电极711,该多个阴极像素电极711的每一个阴极像素电极是与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141的像素驱动晶体管源极或漏极1415连接。
已知的氧化铟锡材质(ITO)所做的电极垫的平均透光率仅约为90%,而本实用新型的数据线220、扫描线210及多个网状感应导体区块270是设置在已知的扫描线或数据线的相对位置,因此并不影响透光率,故本实用新型的平均透光率远较已知技术为佳。当本实用新型的以显示数据线作为触控感应连接线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结合时,可使该面板的亮度较已知技术更亮。
由前述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可在感应电极层150上形成感应导体区块270,其优点为无需在显示面板的上玻璃基板或下玻璃基板上设置氧化铟锡材质(ITO)做成的感应电极层,据此可降低成本,减少工艺流程。
上述实施例仅是为了方便说明而举例而已,本实用新型所主张的权利范围自然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述范围为准,而非仅限于上述实施例。

Claims (11)

1.一种以显示数据线作为触控感应连接线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包括:
一第一基板;
一第二基板,该第一基板及该第二基板以平行成对的配置将一显示材料层夹置在二基板之间;
一薄膜晶体管层,位于该第二基板面对于该显示材料层的一侧,其中,该薄膜晶体管层具有多条扫描线及多条数据线,该多条扫描线依据一第一方向设置,该多条数据线依据一第二方向设置;以及
一感应电极层,位于该薄膜晶体管层面对于该第二基板的一侧的表面,其具有多条感应导体线段,该多条感应导体线段依据该第一方向及该第二方向设置,该多条感应导体线段电气连接,以形成多个感应导体区块;
其中,部分的该多条数据线分别与该多个感应导体区块电气连接,以传输该多个感应导体区块的每一个感应导体区块所感应的电气信号。
2.如权利要求1项所述的以显示数据线作为触控感应连接线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其中,该多条感应导体线段的位置系依据与该多条扫描线、及多条数据线的位置相对应而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以显示数据线作为触控感应连接线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其中,该多个感应导体区块的每一个感应导体区块为具有网目状的多边型区域,而任两个感应导体区块之间并未连接,以在该感应电极层形成有单层感应触控图形结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以显示数据线作为触控感应连接线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其中,该多边型区域为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六边形或八边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以显示数据线作为触控感应连接线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其还包含:
一触控控制电路,经由部分的该多条数据线电气连接至该多个感应导体区块,在触控感测时,该触控控制电路提供一触控驱动信号,通过该多条连接线并与该多个感应导体区块感应是否有一外部对象接近或碰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显示数据线作为触控感应连接线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其中,该显示材料层由有机发光二极管构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以显示数据线作为触控感应连接线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其还包含:
一阴极层,其位于该第一基板面对该显示材料层一侧的表面,该阴极层是由金属导电材料所形成;以及
一阳极层,其位于该薄膜晶体管层面对于该显示材料层的一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以显示数据线作为触控感应连接线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其中,该显示材料层具有红色发光层、蓝色发光层及绿色发光层。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以显示数据线作为触控感应连接线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其中,该第一方向垂直第二方向。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显示数据线作为触控感应连接线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其中,部分的该多条数据线分别连接至多个显示开关,以当进行触碰检测时,部分的该多条数据线电气连接至一触碰检测单元,当不是进行触碰检测时,部分的该多条数据线电气连接至一数据传送器。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显示数据线作为触控感应连接线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其中,该多条感应导体线段由导电的金属材料或合金材料所制成。
CN201520134102.2U 2014-03-12 2015-03-10 以显示数据线作为触控感应连接线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67997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04177U TWM483482U (zh) 2014-03-12 2014-03-12 以顯示資料線作為觸控感應連接線之內嵌顯示觸控結構
TW103204177 2014-03-1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79979U true CN204679979U (zh) 2015-09-30

Family

ID=517931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134102.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679979U (zh) 2014-03-12 2015-03-10 以显示数据线作为触控感应连接线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4679979U (zh)
TW (1) TWM483482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44195A (zh) * 2016-07-20 2018-01-30 速博思股份有限公司 免除干扰的指纹辨识装置
CN107783690A (zh) * 2016-08-31 2018-03-09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44195A (zh) * 2016-07-20 2018-01-30 速博思股份有限公司 免除干扰的指纹辨识装置
CN107644195B (zh) * 2016-07-20 2020-09-29 速博思股份有限公司 免除干扰的指纹辨识装置
CN107783690A (zh) * 2016-08-31 2018-03-09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83482U (zh) 2014-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087148U (zh) 内嵌显示触控结构
CN204102098U (zh) 窄边框的内嵌式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触控结构
CN103809316B (zh) 集成有触摸屏的显示设备
CN107025010B (zh) 具有触摸屏功能的显示装置
CN205068352U (zh) 兼具指纹辨识与触控侦测的显示设备
CN205176820U (zh) 高感测灵敏度的自电容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装置
CN104022128B (zh) 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CN204178340U (zh) 窄边框高正确性内嵌显示触控结构
CN205068332U (zh) 内嵌显示触控结构
CN205263781U (zh) 高感测灵敏度的互电容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装置
CN204203917U (zh) 内嵌显示触控结构
CN103699269B (zh) 一种双面触摸显示装置
CN204178344U (zh) 以导电线连接感应电极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结构
CN204178341U (zh) 窄边框高正确性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触控结构
CN105278748A (zh) 一种oled基板、显示装置、可穿戴设备、驱动方法以及补偿电路
CN103941916B (zh) 一种触摸屏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CN204087150U (zh) 具金属感应层的内嵌式有机发光二极管触控显示面板结构
CN105975128A (zh) 外挂式触摸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11638812B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02043270B (zh) 触控式液晶显示装置
CN204087149U (zh) 内嵌式有机发光二极管触控显示面板结构
CN204613922U (zh) 以显示数据线作为触控感应连接线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
CN204679979U (zh) 以显示数据线作为触控感应连接线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
CN104076993B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触摸定位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05739797B (zh) 包括触摸屏面板的触摸感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930

Termination date: 2021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