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441483U - 线圈元件及通信终端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线圈元件及通信终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441483U
CN204441483U CN201520157139.7U CN201520157139U CN204441483U CN 204441483 U CN204441483 U CN 204441483U CN 201520157139 U CN201520157139 U CN 201520157139U CN 204441483 U CN204441483 U CN 2044414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frame
shaped conductive
conductive pattern
insulating barr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15713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用水邦明
毛塚修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4414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4414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圈元件及通信终端装置,可抑制层叠方向的厚度增大,并且,即使在与金属体接近配置的情况下,也能抑制线圈的电气特性偏离所期望的特性。线圈元件(80)包括:层叠体,该层叠体通过层叠多个绝缘层(82)而得到;线圈导体图案(84a、84b),该线圈导体图案设置于多个绝缘层中的任意绝缘层(82a、82b)的主表面(83a、83b),构成以与多个绝缘层(82)的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为卷绕轴的线圈的一部分;以及框状导体图案,该框状导体图案与线圈导体图案(84a、84b)设置于同一层,且设置为从层叠方向观察时包围线圈。

Description

线圈元件及通信终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圈元件及通信终端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有使读写器和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标签以非接触的方式进行通信,从而在读写器和RFID标签之间传递信息的RFID***、以及两个通信装置以近距离进行通信的近距离无线通信(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场通信)***。
在移动电话等通信终端装置中导入RFID***、或者近距离无线通信***,从而能将通信终端装置用作RFID标签或读写器,或者用作近距离无线通信的终端。
为了使用RFID***或近距离无线通信***进行通信,在通信终端装置中设置包含线圈的天线。作为公开了上述天线的文献,可举出例如日本专利特开2007-19891号公报(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天线通过层叠多个磁性体层、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来形成,该多个磁性体层设有形成线圈的线圈导体图案,该第一绝缘层与磁性体层相对,该第二绝缘层在主面的大致整个区域设有实心膜状的导体层。从第一绝缘层观察,第二绝缘层位于与磁性体层所处一侧的相反侧,以与第一绝缘层相对的方式配置。
上述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即使在线圈与金属物接近配置的情况下,由于实心膜状的导体层起到屏蔽件的作用,从而能抑制天线特性偏离所期望的特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7-19891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专利文件1所公开的结构中,具有如下问题点:除了设有形成线圈的线圈导体图案的多个磁性体层以外,还设有形成有实心膜状的导体层的第二绝缘层,因此天线层叠方向的厚度增大。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抑制层叠方向的厚度增大,且即使在与金属体接近配置的情况下,也能抑制线圈的电气特性偏离所期望的特性的线圈元件及通信终端装置。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基于本实用新型的线圈元件包括:层叠体,该层叠体通过层叠多个绝缘层而得到;线圈导体图案,该线圈导体图案设置于多个上述绝缘层中的任意绝缘层的主表面,构成以与多个上述绝缘层的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为卷绕轴的线圈的一部分;以及框状导体图案,该框状导体图案与上述线圈导体图案设置于同一层,且设置为从上述层叠方向观察时包围上述线圈。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线圈元件中,上述框状导体图案优选设置于设有上述线圈导体图案的上述绝缘层的主表面。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线圈元件中,上述绝缘层的主表面优选为设有多个上述线圈导体图案。在该情况下,上述框状导体图案优选包含包围多个上述线圈导体图案的外侧的外周部、以及通过多个上述线圈导体图案中的某两个之间的间隙,对由上述外周部包围的区域进行分离的分离部。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线圈元件中,在将上述框状导体图案的外周长设为A、使用频率设为f,光速设为c的情况下,优选将上述框状导体图案形成为满足A<c/f的关系。
基于本实用新型的通信终端装置包括:上述线圈元件;以及金属体,该金属体设置为从上述层叠方向观察时与上述线圈元件重叠,上述框状导体图案设置在设有上述线圈导体图案的多个上述绝缘层的主表面中的离上述金属体最近的主表面上。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提供一种线圈元件及通信终端装置,可抑制层叠方向的厚度增大,并且,即使在与金属体接近配置的情况下,也能抑制线圈的电气特性偏离所期望的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包含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线圈元件的供电电路的结构的电路图。
图3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线圈元件的中央部的沿长边方向的简要剖视图。
图4是配置于图1所示的平板导体附近的线圈元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框状导体图案的外周长的图。
图6是表示流过比较例中的线圈元件所包含的框状导体图案的电流的图。
图7是表示流过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线圈元件所包含的框状导体图案的电流的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所具备的布线基板和线圈元件的图。
图9是配置于图8所示的布线基板附近的线圈元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1是配置于平面导体和电池组之间的线圈元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线圈元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用于说明利用图12所示的分离部对框状导体图案进行分割而形成的多个框状导体图案的外周长的图。
图14是表示流过图13所示的多个框状导体图案的电流的图。
图15是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线圈元件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以下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对于相同或共用的部分,在图中标注相同的标号,并且不再重复其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图1中,示出了拆卸下通信终端装置的壳体盖板后的状态。图2是表示包含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元件的供电电路的结构的电路图。参照图1和图2,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1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通信终端装置1包括壳体盖板10、壳体20、布线基板31、32、天线3A、3B、电池组40、摄像头模块50、集成电路70、线圈元件80。
壳体盖板10包含作为金属体的平面导体11、圆形的开口部12。平面导体11具有矩形形状,以与电池组40及布线基板31相对的方式设置。平面导体11以不与天线3A、3B重叠的方式设置。平面导体11在线圈元件80的附近位于线圈元件80的上方。开口部12设置为以使得设置于摄像头模块50的透镜部露出。
在由壳体盖板10和壳体20包围而成的收纳空间内收纳有布线基板31、32、电池组40、摄像头模块50、集成电路70、线圈元件80。
布线基板31和布线基板32设置在电池组40的周围。布线基板31和布线基板32通过电缆33相连接。布线基板31和摄像头模块50通过电缆51相连接。布线基板31设有天线3A、接合导体61、62、集成电路70、线圈元件80及各种电子元器件等。布线基板32设有天线3B及各种电子元器件等。接合导体61、62在壳体盖板10设置于壳体20的状态下与平面导体11相接触。
电流从供电部(未图示)流至天线3A及天线3B。电流从供电部(未图示)经由接合导体61、62流至平面导体11。由此,天线3A、3B及平面导体11起到通信终端装置1的通信用主天线的作用。
如图2所示,集成电路70与电容器及线圈元件80并联连接。由此,构成供电电路90。另外,图1中省略了电容器。此处,若将线圈元件80的电感值设为L1,将电容器71的电容值设为C1,则该并联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实际上由L1、C1所决定。图2中,也示出了线圈元件的电阻分量R1。有时也根据需要在线圈元件80与集成电路70之间连接匹配电路。
图3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元件的中央部的沿长边方向的简要剖视图。图4是配置于图1所示的平板导体附近的线圈元件的分解立体图。参照图3和图4,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元件进行说明。
如图3和图4所示,线圈元件80包括层叠体81、线圈86、框状导体图案87及外部电极84c1、84c2。层叠体81通过在规定的层叠方向(Z轴方向)层叠多个绝缘层82而得到。另外,能适当选择绝缘层82的数量。
绝缘层82例如由热塑性树脂即LCP(液晶聚合物)构成。通过利用低介电常数的LCP能抑制在后述的框状导体图案87之间形成电容。作为绝缘层82的材料,除了LCP以外,也可以是PEEK(聚醚醚酮)、PEI(聚醚酰亚胺)、PPS(聚苯硫醚)、PI(聚酰亚胺)等。
线圈86包含多个线圈导体图案84a、84b、多个层间连接导体85。线圈86形成为以与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X轴方向)作为卷绕轴。线圈86通过在层叠方向上与设置于多个绝缘层中的任意绝缘层的主表面上的线圈导体图案电连接而形成。具体而言,线圈86通过在层叠方向上与设置于四个绝缘层82中的至少两个绝缘层82a、82b的主表面83a、83b上的多个线圈导体图案84a、84b分别电连接而形成。线圈86的匝数可根据所期望的电感值来适当地进行选择。
线圈导体图案84a、84b是由导体箔构成的平面导体。线圈导体图案84a、84b构成线圈86的一部分。多个线圈导体图案84a例如设置为沿绝缘层82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延伸。多个线圈导体图案84a沿着绝缘层82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即卷绕轴延伸的方向相互间隔进行设置。
线圈导体图案84b设置为随着向X轴正方向行进,向Y轴负方向倾斜。从层叠方向观察时,线圈导体图案84b的后端部(Y轴正方向侧的端部)与相邻的2个线圈导体图案84a中的一个线圈导体图案84a的后端部(Y轴正方向侧的端部)重叠,线圈导体图案84b的前端部(Y轴负方向侧的端部)与上述相邻的2个线圈导体图案84a中的另一个线圈导体图案84a的前端部(Y轴负方向侧的端部)重叠。
从层叠方向观察时,相互重叠的线圈导体图案84b的后端部与线圈导体图案84a的后端部如图4的虚线所示那样,通过在层叠方向上连结的多个层间连接导体85来电连接。此外,从层叠方向观察时,相互重叠的线圈导体图案84b的前端部与线圈导体图案84a的前端部如图4的虚线所示那样,通过在层叠方向上连结的多个层间连接导体85来电连接。
外部电极84c1、84c2设置在与壳体盖板10所设有的平面导体11相距最远的绝缘层82c的主表面83c上。外部电极84c1通过在层叠方向上连结的多个层间连接导体85与线圈86的一端侧电连接。外部电极84c2通过在层叠方向上连结的多个层间连接导体85与线圈86的另一端侧电连接。线圈元件80和集成电路70经由外部电极84c1和外部电极84c2电连接。
框状导体图案87具有框状形状。框状导体图案87设置为从层叠方向观察时包围线圈86。框状导体图案87设置于设有线圈导体图案的绝缘层的主表面。具体而言,框状导体图案87设置于设有线圈导体图案84a、84b的多个绝缘层82a、82b中离平面导体11最近的绝缘层82a的主表面83a上。框状导体图案87与线圈导体图案84a设置于同一层上。即,框状导体图案87与线圈导体图案84a设置于同一高度位置。
框状导体图案87由导体箔构成,优选为在对线圈导体图案84a进行图案形成时,同时对该框状导体图案87进行图案形成。框状导体图案87也可以设置在与绝缘层82a不同的其他绝缘层。在该情况下,框状导体图案87设置于其他绝缘层的主表面。例如,以使形成有框状导体图案87的主表面和形成有线圈导体图案84a的绝缘层82a的主表面相对的方式进行层叠。在该情况下,框状导体图案87与线圈导体图案84a也设置于同一层,且同一高度位置。
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线圈元件80以从层叠方向观察时与平面导体11重叠的方式设置。
图5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框状导体图案的外周长的图。参照图5,对框状导体图案87的外周长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框状导体图案87形成为矩形的框状,具有沿短边方向延伸的1对边部87a、87c及沿长边方向延伸的一对边部87b、87d。框状导体图案87的外周长A是这些边部87a、87b、87c、87d所具有的长度L1、L2、L3、L4的总和。长度L1、L2、L3、L4分别是边部87a、87b、87c、87d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的长度。在将框状导体图案87的外周长设为A、施加于线圈86的信号的频率(使用频率)设为f,光速设为c的情况下,优选将框状导体图案87设置为满足A<c/f的关系。对于该理由,使用图6及图7在以下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流过比较例中的线圈元件所包含的框状导体图案的电流的图。参照图6,对流过比较例中的线圈元件所包含的框状导体图案的电流进行说明。
对于比较例中的线圈元件,在将其外周长设为A、使用频率设为f,光速设为c的情况下,将框状导体图案设置为满足A=c/f的关系。即,框状导体图案的外周长A与所使用的高频的一个波长相同。
在将数据发送至通信对象时,上述集成电路70(参照图1)将高频信号(高频电流)提供给线圈86和电容器。线圈86因该高频电流而感应出磁场。
由于高频每隔半个波长相位发生反转,因此对于具有一个波长的外周长的比较例的框状导体图案,在由线圈感应出磁场的情况下,以顺时针方向流过框状导体图案的电流I2和以逆时针方向流过的电流I1相抵消。因此,框状导体图案没有产生抵消周围的磁场变化的磁场,因此屏蔽效果减弱。
在屏蔽效果不足的情况下,通过线圈体的磁通会通过位于线圈元件上方的平面导体。由此,线圈元件与平面导体进行磁场耦合,在平面导体内产生涡电流。其结果是,对于比较例中的线圈元件,其电气特性偏离了所期望的特性。
图7是表示流过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元件所包含的框状导体图案的电流的图。参照图7,对流过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线圈元件所包含的框状导体图案的电流进行说明。
对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线圈元件80,在将其外周长设为A、使用频率设为f,光速设为c的情况下,将框状导体图案87设置为满足A<c/f的关系。即,框状导体图案的外周长A比所使用的高频的一个波长短。
在该情况下,在由线圈感应出磁场的情况下,例如以逆时针方向流过框状导体图案的电流I1比以顺时针方向流过框状导体图案的电流I2大,整体以逆时针方向流通电流。由此,本实施方式中,利用来自线圈86的磁场,框状导体图案87中感应出感应电流。因该感应电流而产生的二次磁场会抵消来自线圈86的磁场。由此,能抑制线圈元件80和平面导体11之间的磁场耦合。其结果是,对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元件80,能抑制其电气特性偏离所期望的特性。在A>c/f的情况下,由于外周长A变大,因此框状导体图案变大,线圈元件会变得大型化。
如上所述,通过设置框状导体图案87,能抑制线圈元件80和平面导体11之间的磁场耦合。由此,能抑制线圈元件80的电气特性偏离所期望的特性。
通过将框状导体图案87和线圈导体图案84a设置于同一绝缘层,无需另行准备仅设有框状导体图案87的绝缘层,因此能抑制层叠方向的厚度增大,并能削减制造成本。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框状导体图案87设置为从绝缘层的层叠方向观察时线圈导体图案84a与框状导体图案87不重叠、且该框状导体图案87包围多个线圈导体图案84a的外侧,能抑制在框状导体图案87和线圈导体图案84a之间形成电容。
并且,通过设置框状导体图案87,来自线圈元件80的磁场难以与位于线圈元件80周边的电子元器件相耦合。由此,能抑制周边电子元器件的电气特性偏离所期望的特性。
(实施方式2)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所具备的布线基板和线圈元件的图。参照图8,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1A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1A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1相比,不同点在于,作为金属体的平面导体是安装于布线基板31的接地电极36,线圈元件80A的结构也随之不同。其他的结构基本相同。
在从布线基板31的主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接地电极36以不与天线3A、3B(参照图1)重叠的方式遍及较宽范围设置在布线基板31的主面。线圈元件80A的外部电极84c1、84c2使用焊料等接合材料连接至与接地电极36分离的连接盘35A、35B。接地电极36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为从层叠方向观察时与线圈元件80A重叠。
图9是配置于图8所示的布线基板附近的线圈元件的分解立体图。参照图9,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元件80A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线圈元件80A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线圈元件80相比,设置框状导体图案87的位置不同。其他的结构基本相同。
本实施方式中,线圈元件80A位于作为金属体的接地电极36的上方。框状导体图案87设置于设有线圈导体图案84a、84b的多个绝缘层82a、82b的主表面83a、83b中的离接地电极36最近的绝缘层82b的主表面83b上。
通过具有上述结构,本实施方式中,也能抑制层叠方向的厚度增加,并能抑制线圈元件80A和接地电极36进行磁场耦合。因此,本实施方式中,也能获得与实施方式1大致相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3)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的结构的简要图。参照图10,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1B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通信终端装置1B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1相比,电池组40、布线基板31、32的配置不同。其他的结构基本相同。
布线基板31、32配置为以在布线基板31、32的主面的法线方向上隔着规定的间隔的方式重叠。电池组40配置于布线基板32上,且配置在布线基板31和布线基板32之间。线圈元件80B设置于布线基板31,使得该线圈元件80B位于电池组40的上方。另外,在线圈元件80B的上方,配置有平面导体11(参照图11)。由此,电池组40和平面导体11设置为从绝缘层的层叠方向观察时与线圈元件80B重叠。
图11是配置于平面导体与电池组之间的线圈元件的分解立体图。参照图11,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元件80B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线圈元件80B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线圈元件80相比,不同点在于,设置有多个框状的框状导体图案87A、87B。其他的结构基本相同。
本实施方式中,线圈元件80B位于作为金属体的平面导体11和电池组40之间。框状导体图案87A设置于设有线圈导体图案84a、84b的多个绝缘层82a、82b的主表面83a、83b中的离平面导体11最近的绝缘层82a的主表面83a上。 框状导体图案87B设置于设有线圈导体图案84a、84b的多个绝缘层82a、82b的主表面83a、83b中的离电池组40最近的绝缘层82b的主表面83b上。
通过具有上述结构,本实施方式中,也能抑制层叠方向的厚度增加,并能抑制线圈元件80B和平面导体11之间、线圈元件80B和接地电极36之间进行磁场耦合。因此,本实施方式中,也能获得与实施方式1大致相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4)
图12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元件的分解立体图。参照图12,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元件80C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线圈元件80C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线圈元件80相比,框状导体图案87D的结构不同。其他的结构基本相同。
框状导体图案87包含包围多个线圈导体图案84a1~84a4的外侧的外周部88、以及通过多个线圈导体图案84a1~84a4的某两个之间的间隙,对由外周部88包围的区域进行分离的分离部89。分离部89通过连接外周部88的一个边和另一个边,将多个线圈导体图案84a1~84a4隔成2个以上的线圈导体图案组。另外,线圈导体图案组不仅包括包含多个线圈导体图案的情况,也包括仅包含单个线圈导体图案的情况。
具体而言,分离部89例如设置为通过线圈导体图案84a3和线圈导体图案84a4之间的间隙。分离部89连接外周部88的一边和另一边,由此将多个线圈导体图案84a1~84a4分割成包含线圈导体图案84a1~84a3的第一线圈导体图案组、以及包含线圈导体图案84a4的第二线圈导体图案组。
分离部89由导体箔构成,在对线圈导体图案84a1~84a4进行图案形成时,同时对该分离部89进行图案形成。通过形成分离部89,框状导体图案87被分割为多个框状导体图案87C、87D。
图13是用于说明通过利用图12所示的分离部对框状导体图案进行分割而形成的多个框状导体图案的外周长的图。参照图13,对通过利用分离部89对框状导体图案进行分割而形成的多个框状导体图案87C、87D的外周长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框状导体图案87C具有沿绝缘层的短边方向延伸的边部87a和分离部89、以及沿绝缘层的长边方向延伸的一对边部87b1、87d1。框状导体图案87的外周长A1是这些边部87a、87b1、87d1以及分离部89所具有的长度L1、L5、L7、L6的总和。
框状导体图案87D具有沿绝缘层的短边方向延伸的分离部89和边部87c、以及沿绝缘层的长边方向延伸的一对边部87b2、87d2。框状导体图案87D的外周长A2是这些边部87b2、87c、87d2以及分离部89所具有的长度L8、L3、L9、L6的总和。
框状导体图案87的外周长A是构成该框状导体图案87的各边部所具有的长度L1、L2、L3、L4的总和。各边部的长度与实施方式1大致相同,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框状导体图案87的外周长A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框状导体图案87的外周长A大致相同。
框状导体图案87C的外周长A1及框状导体图案87D的外周长A2比框状导体图案87的外周长A短。框状导体图案87D的外周长A2比框状导体图案87C的外周长短。框状导体图案87C的外周长A1比所使用的高频的1个波长(c(光速)/f(使用频率)短,框状导体图案87C的外周长A1和框状导体图案87D的外周长A2也分别比所使用的高频的1个波长短。 
图14是表示流过图13所示的多个框状导体图案的电流的图。参照图14,对流过图13所示的多个框状导体图案的电流进行说明。
在由线圈86感应出磁场的情况下,在多个框状导体图案87C、87D的各个中,如图14所示那样,例如以逆时针方向流通电流I3、I5,以顺时针方向流通电流I4、I6。
如实施方式1所说明的那样,在框状导体图案87C的外周长A1和框状导体图案87D的外周长A2比所使用的高频的1个波长短的情况下,例如以逆时针方向流通的电流I3、I5比以顺时针方向流通的电流I4、I6大。因此,框状导体图案87C及框状导体图案87D中均感应出感应电流。
由于框状导体图案87C的外周长A1和框状导体图案87D的外周长A2设置为满足A1<c/f、A2<c/f的关系,因此外周长较短的一方能屏蔽具有更高频率的高频。
在将线圈元件80C作为整体来看的情况下,存在框状导体图案87D能屏蔽而框状导体图案87C不能屏蔽的频带。因此,在将框状导体图案87分割成外周长较长的框状导体图案和外周长较短的框状导体图案的情况下,由外周长较长的框状导体图案来决定能屏蔽的频带。
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框状导体图案87C的外周长A1比实施方式1中的框状导体图案87的外周长A短,因此,与实施方式1相比,能够使得难以获得屏蔽效果的频率变高。其结果是,本实施方式中,能获得与实施方式1同等以上的效果。
(实施方式5)
图15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元件的分解立体图。参照图15,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元件80D进行说明。
如图15所示,线圈元件80D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线圈元件80相比,分离部89的位置不同。其他的结构基本相同。
分离部89例如设置为通过线圈导体图案84a2和线圈导体图案84a3之间的间隙。分离部89连接外周部88的一边和另一边,由此将多个线圈导体图案84a1~84a4分割成包含线圈导体图案84a1、84a2的第一线圈导体图案组、以及包含线圈导体图案84a3、84a4的第二线圈导体图案组。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元件80D也能获得与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线圈元件80C大致相同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3中,以线圈元件80D配置在平面导体11和电池组40之间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将布线基板和电池组40如实施方式2所示那样配置,将线圈元件配置在平面导体11和接地电极36之间。
也可以不设置平面导体11。在该情况下,通过将电池组40作为平面导体来处理,也能构成天线装置。在上述情况下,框状导体图案87可以设置于设有线圈导体图案的多个绝缘层的主表面中的离电池组40最近的绝缘层82b的主表面83b上。
如上所述,在存在多个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除有特别记载的情况以外,最初便预定有可适当组合各个实施方式的特征部分的情况。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在此公开的实施方式应视作在所有方面均为例示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的范围来表示,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还包括与权利要求的范围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标号说明
1,1A,1B通信终端装置、3A,3B天线、10壳体盖板、11平面导体、12开口部、20壳体、31,32布线基板、33,51电缆、35A,35B连接盘、36接地电极、40电池组、50摄像头模块、61,62接合导体、70集成电路、71电容器、80,80A,80B,80C,80D线圈元件、81层叠体、82,82a,82b,82c绝缘层、83a,83b,83c主表面、84c1,84c2外部电极、84a,84a1,84a2,84a3,84a4,84b线圈导体图案、85层间连接导体、86线圈、87,87A,87B,87C,87D框状导体图案、87a,87b,87b1,87b2,87c,87d,87d1,87d2边部、88外周部、89分离部、90供电电路。

Claims (5)

1.一种线圈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层叠体,该层叠体通过层叠多个绝缘层而得到;
线圈导体图案,该线圈导体图案设置于多个所述绝缘层中的任意绝缘层的主表面,构成以与多个所述绝缘层的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为卷绕轴的线圈的一部分;以及
框状导体图案,该框状导体图案与所述线圈导体图案设置于同一层,且设置为从所述层叠方向观察时包围所述线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状导体图案设置于设有所述线圈导体图案的所述绝缘层的主表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层的主表面设有多个所述线圈导体图案,
所述框状导体图案包含:包围多个所述线圈导体图案的外侧的外周部;以及通过多个所述线圈导体图案中的任意两个之间的间隙,对由所述外周部包围的区域进行分离的分离部。
4.如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线圈元件,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框状导体图案的外周长设为A、使用频率设为f,光速设为c的情况下,所述框状导体图案形成为满足A<c/f的关系。
5.一种通信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线圈元件;以及
金属体,该金属体设置为从所述层叠方向观察时与所述线圈元件重叠,
所述框状导体图案设置于设有所述线圈导体图案的多个所述绝缘层的主表面中的离所述金属体最近的主表面。
CN201520157139.7U 2014-03-24 2015-03-19 线圈元件及通信终端装置 Active CN20444148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60334 2014-03-24
JP2014060334A JP2015186011A (ja) 2014-03-24 2014-03-24 コイル素子および通信端末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441483U true CN204441483U (zh) 2015-07-01

Family

ID=536093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157139.7U Active CN204441483U (zh) 2014-03-24 2015-03-19 线圈元件及通信终端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5186011A (zh)
CN (1) CN204441483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186011A (ja) 2015-10-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16042B2 (en) Antenna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terminal device
US9793600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odule and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CN204189963U (zh) 天线装置以及通信终端装置
JP5737413B2 (ja) 通信端末装置
CN101568933B (zh) 无线ic器件
US10181637B2 (en) Antenna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N103703617B (zh) 磁性体天线、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JP5549787B2 (ja) 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通信端末装置
CN103503234A (zh) 天线装置及通信终端装置
CN103650242A (zh) 天线装置、供电元件及通信终端装置
CN103765675A (zh) 天线装置及通信终端设备
US20180019054A1 (en) Inductor element, coil antenna, antenna device, card information medium,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2018499B (zh) 天线装置以及具备其的ic卡
US20200203831A1 (en) Antenna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20150380809A1 (en) Antenna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10576466U (zh) 天线装置
CN112018498B (zh) 天线装置以及具备其的ic卡
CN207250726U (zh) 天线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US10122065B2 (en) Antenna device, card information medium,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ntenna device
CN204441483U (zh) 线圈元件及通信终端装置
CN209170059U (zh) 无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