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00776U - 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00776U
CN203700776U CN201320878998.6U CN201320878998U CN203700776U CN 203700776 U CN203700776 U CN 203700776U CN 201320878998 U CN201320878998 U CN 201320878998U CN 203700776 U CN203700776 U CN 2037007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nwoven fabric
hot blast
recovery device
mentioned
volume recov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87899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奥田淳
光野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char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Unichar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charm Corp filed Critical Unicharm Corp
Priority to CN20132087899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7007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007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0077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Treatment Of Fiber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其目的在于可以减少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的零件个数,并且谋求装置的小型化。该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用于对无纺布吹送热风而将无纺布加热,从而使上述无纺布的体积恢复,其特征在于,该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包括:供给辊,其用于抽出卷绕成卷状的上述无纺布;空间,其设有上述供给辊;以及加热机构,其用于向侧部暴露于上述空间的上述无纺布吹送热风。

Description

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将无纺布在制成之后卷绕成卷状来以无纺布卷的形式进行保管,之后在其他工序中将无纺布从无纺布卷抽出来进行使用。此外,由于在卷绕无纺布时对无纺布施加张力,因此被卷绕起来的无纺布在厚度方向上被压缩而体积减小。因此,提出了一种这样的方法:通过对无纺布吹送热风而将无纺布加热,使无纺布的体积恢复(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77364号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在由上表面、下表面、四个侧面形成的壳体内,通过向无纺布吹送热风,使无纺布的体积恢复。因此,产生装置的零件个数增多、并且装置大型化这样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即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减少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的零件个数,并且谋求装置的小型化。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用于达成上述目的的主要的实用新型为一种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其用于对无纺布吹送热风而将无纺布加热,从而使上述无纺布的体积恢复,其特征在于,该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包括:供给辊,其用于抽出卷绕成卷状的上述无纺布;空间,其设有上述供给辊;以及加热机构,其用于向侧部暴露于上述空间的上述无纺布吹送热风。
采用这样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由于未设有用于覆盖无纺布的侧部的分隔构件,因此与在例如由上下表面和四个侧面形成的壳体内对无纺布吹送热风的装置相比,能够减少装置的零件个数,并且,能够谋求装置在无纺布的宽度方向上的小型化。
根据上述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其特征在于,被上述加热机构吹送有热风的上述无纺布的两个面暴露于上述空间。
采用这样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由于未设有用于覆盖无纺布的侧部和两个面的分隔构件,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装置的零件个数,并且,能够谋求装置在无纺布的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上的小型化。
根据上述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被上述加热机构吹送有热风的上述无纺布的两个面之中的、被吹送有热风的一侧的一个面暴露于上述空间,另一个面被分隔构件覆盖。
采用这样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由于未设有用于覆盖无纺布的侧部和一个面的分隔构件,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装置的零件个数,并且,能够谋求装置在无纺布的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上的小型化。
根据上述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被上述加热机构吹送有热风的上述无纺布的两个面之中的、被吹送有热风的一侧的一个面被分隔构件覆盖,另一个面暴露于上述空间。
采用这样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由于未设有用于覆盖无纺布的侧部和另一个面的分隔构件,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装置的零件个数,并且,能够谋求装置在无纺布的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上的小型化。
根据上述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其特征在于,被上述加热机构吹送有热风的上述无纺布的两个面被分隔构件覆盖。
采用这样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由于未设有用于覆盖无纺布的侧部的分隔构件,因此能够减少装置的零件个数,并且,能够谋求装置在无纺布的宽度方向上的小型化。
根据上述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其特征在于,自上述供给辊被抽出的上述无纺布被空开间隔地相对的一对辊之中的一个辊卷绕而输送,上述加热机构用于向上述一对辊之间吹送热风。
采用这样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由于能够将用于输送无纺布的辊兼用作覆盖无纺布的表面的构件,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装置的零件个数,并且,能够进一步谋求装置的小型化。
根据上述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加热机构向卷绕在上述供给辊上的上述无纺布沿上述供给辊的径向吹送热风。
采用这样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能够减少装置的零件个数,并且,能够谋求装置的小型化,并且,不仅能够对卷绕于供给辊的无纺布之中位于最靠外周侧位置的无纺布进行加热,还能够对位于其内侧的无纺布进行加热,因此,能够提高加热效率。
实用新型的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能够减少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的零件个数,并且能够谋求装置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A是宠物用片材的立体图,图1B是宠物用片材在图1A的线BB处的剖视图。
图2A是第1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的剖视图,图2B是热风喷射头周围的X方向右侧的侧视图。
图3A至图3C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的变形例的图。
图4A是第2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的剖视图,图4B是体积恢复装置在图4A的线BB处的剖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的变形例的图。
图6A是第3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的剖视图,图6B是图6A的线BB处的体积恢复装置的剖视图。
图7A是第4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的剖视图,图7B是图7A的线BB处的体积恢复装置的剖视图。
图8是第5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的剖视图。
图9是第6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宠物用片材;3、顶层片(无纺布);3a、表面;3b、背面;3c、侧部;3t、槽部;3p、突部;3h、贯通孔;4、吸收体;4c、吸收性芯部;4t、覆片;5、底层片;10、体积恢复装置;11、供给辊;12、上游侧输送辊;13、下游侧输送辊;14、加热机构;15、热风供给源;151、风扇;152、加热器;16、热风管道;17、热风喷射头;18、空间;20、分隔构件;30、壳单元;31、基部构件(分隔构件);32、盖构件(分隔构件);33、喷射口;41、42、一对辊。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说明书以及附图的记载,至少能够明确以下的内容。
宠物用片材1
图1A是宠物用片材1的立体图,图1B是宠物用片材1在图1A的线BB处的剖视图。利用本实用新型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后述)恢复了体积的无纺布例如能够用作宠物用片材1的顶层片3等。宠物用片材1能够铺于地板等来用于处理动物的***物,宠物用片材1具有例如俯视呈矩形形状的透液性的顶层片3、大致相同形状的非透液性的底层片5以及夹在两个片材3、5之间的液吸收性的吸收体4。顶层片3与吸收体4之间、吸收体4与底层片5之间彼此利用热熔粘合剂等接合起来,此外,在宠物用片材1的不存在吸收体4的外周缘1e处,顶层片3与底层片5之间利用热熔粘合剂等接合起来。
吸收体4例如能够列举出这样的结构:利用薄绵纸等透液性的覆片4t将在纸浆纤维等液体吸收性纤维中散布有高吸收性聚合物(所谓的SAP)而成的吸收性芯部4c覆盖起来而成的结构。此外,底层片5例如能够例举出聚乙烯(以下称作PE)、聚丙烯(以下称作PP)以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以下称作PET)等薄膜材料。
顶层片3能够列举出这样的无纺布3:如图1B所示,在一个面3a沿宽度方向交替地排列有直线状的槽部3t和直线状的突部3p,另一个面3b呈大致平坦的形状。这样的无纺布3能够通过公知的空气流的吹送处理(参照日本特开2009-11179号等)形成,能够通过将原本处于槽部3t的部分的纤维横向吹起而使其鼓成突部3p的部分来形成。此外,为了增加顶层片3的透液性,也可以在槽部3t上设置沿厚度方向贯穿的多个贯通孔3h。
无纺布3的体积恢复
通常,将用作上述宠物用片材1的顶层片3等的无纺布3在制成后卷绕成卷状来以无纺布卷的形式进行保管,之后在进行产品加工时将无纺布从无纺布卷抽出来使用。此外,在卷绕无纺布3时,为了防止无纺布3蜿蜒曲折或者谋求无纺布卷的紧凑化等,而对无纺布3施加张力。因此,卷绕成卷状后的无纺布3在厚度方向上被压缩,无纺布3的体积减小。于是,无纺布3的排液性、回液性、柔软性减小。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对无纺布3吹送热风而将无纺布3加热,使无纺布3的体积恢复。以下,详细地对无纺布3的体积恢复装置进行说明。
另外,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无纺布3能够列举出如图1B所示那样的、表面3a呈凹凸形状的结构。图1B所示的无纺布3的平均基重例如为10(g/m2)~200(g/m2),突部3p的中央部的平均基重例如为15(g/m2)~250(g/m2),槽部3t的底部的平均基重为3(g/m2)~150(g/m2)。但不限定于此,例如既可以是两个面都呈大致平坦的形状的无纺布,也可以是两个面都呈凹凸形状的无纺布。
此外,构成本实用新型的无纺布3的纤维是热塑性树脂纤维,例如也可以是芯为PET、鞘为PE的芯鞘构造的复合纤维;或者是芯为PP、鞘为PE的芯鞘构造的复合纤维;或者是并列构造(サイドバイサイド構造)的纤维;或者是由单一的热塑性树脂构成的单独纤维。而且,无纺布3也可以具有卷缩纤维。卷缩纤维是指呈锯齿形状、Ω形状、螺旋形状等卷缩形状的纤维。此外,作为无纺布3能够列举出这样的无纺布:纤维的纤维长度例如在20mm~100mm的范围内,纤度例如为1.1dtex~8.8dtex。
第1实施方式
图2A是第1实施方式的无纺布3的体积恢复装置10的剖视图(以无纺布3的宽度方向为法线方向的剖视图),图2B是热风喷射头17周围的X方向右侧的侧视图。第1实施方式的体积恢复装置10包括:供给辊11,其用于将无纺布3从卷绕成卷状的无纺布卷3R抽出;上游侧输送辊12和下游侧输送辊13,它们用于输送无纺布3;加热机构14,其用于将位于上游侧输送辊12与下游侧输送辊13之间的无纺布3加热;以及空间18,其设有供给辊11等。供给辊11以能够旋转无纺布卷3R的方式支承该无纺布卷3R,将沿无纺布3的宽度方向(与无纺布3连续的方向和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轴作为旋转轴,且利用未图示的驱动源(伺服马达等)使该轴旋转,从而将无纺布3自无纺布卷3R抽出。同样,上游侧输送辊12和下游侧输送辊13将沿无纺布3的宽度方向的轴作为旋转轴而旋转,从而输送自供给辊11被抽出的无纺布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游侧输送辊12由相对的一对辊12、12构成,一对辊12、12夹持并输送无纺布3。此外,还可以在供给辊11与上游侧输送辊12之间设置例如张力控制装置,从而以规定的张力输送无纺布3。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将上游侧输送辊12与下游侧输送辊13之间的无纺布3的输送方向设为X方向,将无纺布3的宽度方向设为Y方向,将与X方向和Y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上下方向。
加热机构14具有热风供给源15、热风管道16、热风喷射头17。热风供给源15具有风扇151和加热器152,风扇151吸入外部空气,并且将利用加热器152加热后的空气向热风管道16吹送。另外,将风扇151的转速设为可变而能够调整热风的风量则较佳,或将加热器152的温度设为可变而能够调整热风的温度则较佳。
热风喷射头17为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壳体,配置于比无纺布3靠上方的位置。在热风喷射头17的上表面连结有热风管道16的端部,在热风喷射头17的X方向右侧的侧面形成有用于喷射热风的喷射口17a。因而,自热风管道16供给到喷射头17的内部的热风自喷射口17a朝向X方向的右侧喷射。另外,如图2A所示,通过使热风喷射头17的下表面比X方向右侧的侧面向X方向的右侧突出,从而使自喷射口17a喷射出来的热风易于沿X方向流动。此外,如图2B所示,优选喷射口17a为沿Y方向延伸的狭缝状的开口部并将喷射口17a在Y方向上的长度设为无纺布3的宽度以上。通过这样,能够将无纺布3在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内加热。另外,不限定于自狭缝状的喷射口17a喷射热风,例如,还可以自沿Y方向空开间隔地排列的多个小孔喷射热风。
在上述结构的体积恢复装置10中,利用供给辊11的旋转自纺布卷3R被抽出来的无纺布3在通过上游侧输送辊12之后,自X方向的左侧向右侧输送。此时,无纺布3在不被任何构件包围的状态下被输送。也就是说,在无纺布3的表面(上表面)3a、背面(下表面)3b、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部3c不被任何构件覆盖地暴露于设有供给辊11的空间18并且在未设有沿与无纺布3的面正交的无纺布3的厚度方向(在此为上下方向)延伸的分隔构件的状态下,输送无纺布3。在这样地被输送的无纺布3的表面3a侧,自热风喷射头17的喷射口17a朝向X方向的右侧(无纺布3的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喷射热风。因此,自喷射口17a喷射的热风一边与无纺布3的表面3a接触一边沿X方向流动。其结果,无纺布3被加热,无纺布3的体积恢复。另外,体积恢复后的无纺布3被下游侧输送辊13向接下来的工序输送。
这样,在第1实施方式的体积恢复装置10中,在无纺布3的两个面3a、3b和宽度方向上的侧部3c不被任何构件覆盖地暴露于设有供给辊11的空间18的状态下,由加热机构14向无纺布3吹送热风。而且,在第1实施方式的体积恢复装置10中也未设有沿无纺布3的厚度方向(上下方向)延伸且与热风的喷射口17a相对的分隔构件。因此,在第1实施方式的体积恢复装置10中,与在例如由上下表面和四个侧面形成的壳体内向无纺布3吹送热风的装置相比,由于未设有覆盖无纺布3的两个面3a、3b和侧部3c的分隔构件、沿无纺布3的厚度方向延伸的分隔构件,因此能够减少装置的零件个数,并且,能够在X方向、Y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上谋求装置的小型化。特别是,在设置沿无纺布3的厚度方向延伸的分隔构件的情况下,需要在该分隔构件中设置能够供无纺布3通过的开口部,导致装置的制造变得烦杂,而在第1实施方式的体积恢复装置10中,由于未设置沿无纺布3的厚度方向延伸的分隔构件,因此使装置的制造变得容易。
然而,由于无纺布3因加热而软化,因此当被加热而为高温的无纺布3的输送时间较长时,由于为了输送而对无纺布3施加的张力,导致无纺布3易于沿输送方向延伸。当无纺布3沿输送方向延伸时,导致无纺布3的宽度变动,体积恢复效果降低。但是,在第1实施方式的体积恢复装置10中,由于对未被任何构件覆盖的无纺布3吹送热风,因此自热风喷射头17喷射的热风易于扩散,热风喷射头17的周围温度易于下降。因此,在第1实施方式的体积恢复装置10中,与在例如由上下表面和四个侧面形成的壳体内对无纺布3吹送热风的装置相比,无纺布3与热风相接触的时间较短,并且,无纺布3被周围温度加热的时间也较短。也就是说,在第1实施方式的体积恢复装置10中,由于无纺布3的加热时间较短,高温的无纺布3的输送时间较短,因此能够抑制由无纺布3的软化导致的宽度变动、体积恢复效果的降低。此外,无纺布3的加热时间较短,使得无纺布3的输送速度、热风温度等的误差对无纺布3影响的程度也变小。因而,在第1实施方式的体积恢复装置10中,能够降低控制无纺布3的输送速度、热风温度等的精度,能够使控制简单化。
另外,在恢复了无纺布3的体积之后,还可以积极地将无纺布3冷却。例如,在比热风喷射头17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设置从加热机构14去除了加热器152的结构的装置,通过吹送温度低于无纺布3的温度的冷风,能够进一步可靠地抑制由无纺布3的软化导致的宽度变动、体积恢复效果的降低。
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的体积恢复装置10中,在热风喷射头17的X方向右侧的侧面形成有喷射口17a,从而朝向无纺布3的输送方向下游侧喷射热风。这样,通过使无纺布3的输送方向与热风的流动方向相同,和无纺布3的输送方向与热风的流动方向相反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为了输送而对无纺布3施加的张力。因而,能够抑制由无纺布3的软化导致的宽度变动、体积恢复效果的降低,并且,能够高效地输送无纺布3。此外,在沿无纺布3的厚度方向吹送热风的情况下,由于向与恢复无纺布3的体积的方向相反的朝向吹送热风,因此通过如该实施方式这样沿无纺布3的输送方向吹送热风,能够进一步恢复无纺布3的体积。
变形例
图3A至图3C为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无纺布3的体积恢复装置10的变形例的图。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自热风喷射头17朝向无纺布3的输送方向下游侧喷射有热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3A所示,还可以在热风喷射头17的X方向左侧的侧面形成喷射口17a,朝向无纺布3的输送方向上游测喷射热风。此外,在图3A中,由于上游侧输送辊12夹持并输送无纺布3,因此在刚通过了上游侧输送辊12后的无纺布3周围几乎不会发生由无纺布3的输送导致的随伴流。因此,如图3A所示,通过在比上游侧输送辊12靠输送方向下游侧的较近的位置配置热风喷射头17,能够对未发生有随伴流的无纺布3吹送热风。因而,能够快速且高效地将无纺布3加热。另外,由于利用上游侧输送辊12夹持无纺布3,因此通过朝向上游侧输送辊12吹送热风,能够抑制无纺布3的晃动。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比无纺布3靠上方的位置配置有热风喷射头17,但并不限定于此,还可以在比无纺布3靠下方的位置配置热风喷射头17(未图示),向无纺布3的背面3b吹送热风。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热风喷射头17的侧面设置喷射口17a,沿无纺布3的输送方向吹送有热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3B所示,还可以在热风喷射头17的下表面17b设置热风的喷射口,沿与无纺布3的表面相交叉的方向(通常为正交方向)吹送热风。该情况下,由于热风在无纺布3的厚度方向上贯穿地将无纺布3加热,因此也能够恢复无纺布3的体积。
此外,如图3C所示,还可以在供给辊11到热风喷射头17之间,将多个输送辊12a~12d在上下方向上错开且相对于热风喷射头17在X方向上的两侧交替地配置。该情况下,自供给辊11被抽出的无纺布3一边进行蛇行运动一边多次在热风喷射头17的下方通过。因此,如图3B所示,通过沿与无纺布3的面正交的方向吹送热风,不仅能够加热与热风喷射头17的下表面17b相对的无纺布3,还能够利用贯穿了与热风喷射头17的下表面17b相对的无纺布3的热风加热下方的无纺布3,因此能够高效地将无纺布3加热。
第2实施方式
图4A是第2实施方式中的无纺布3的体积恢复装置10的剖视图(将无纺布3的宽度方向设为法线方向的剖视图),图4B是体积恢复装置10在图4A的线BB处的剖视图。另外,在图4A中省略地描绘了加热机构14的一部分。第2实施方式的体积恢复装置10除了第1实施方式的体积恢复装置10以外,还设有用于覆盖位于上游侧输送辊12与下游侧输送辊13之间的无纺布3的背面3b的分隔构件20。另外,分隔构件20的X方向左侧的端部的位置与热风喷射头17的下表面的位置重叠,此外,如图4B所示,分隔构件20的Y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等于无纺布3的宽度。
因而,在第2实施方式的体积恢复装置10中,在无纺布3的背面3b(与吹送有热风的一侧相反侧的另一个面)被分隔构件20覆盖并且无纺布3的表面3a(吹送有热风的一侧的一个面)和宽度方向上的侧部3c不被任何构件覆盖地暴露于设有供给辊11的空间18的状态下,由加热机构14向无纺布3吹送热风。而且,也未设有沿无纺布3的厚度方向延伸且与热风的喷射口17a相对的分隔构件。因此,在第2实施方式的体积恢复装置10中,与在例如由上下表面和四个侧面形成的壳体内向无纺布3吹送热风的装置相比,由于未设有用于覆盖无纺布3的表面3a和侧部3c的分隔构件、沿无纺布3的厚度方向延伸的分隔构件,因此能够减少装置的零件个数,并且,能够在X方向、Y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上谋求装置的小型化。
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的体积恢复装置10中,与在例如由上下表面和四个侧面形成的壳体内向无纺布3吹送热风的装置相比,自热风喷射头17喷射的热风易于扩散,热风喷射头17的周围温度易于下降。因此,由于无纺布3的加热时间较短,高温的无纺布3的输送时间较短,因此能够抑制由无纺布3的软化导致的宽度变动、体积恢复效果的降低,并且,能够降低控制无纺布3的输送速度、热风温度等的精度。另一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的体积恢复装置10(图2)相比,由于第2实施方式的体积恢复装置10能够抑制自热风喷射头17喷射的热风的扩散,因此能够降低热风的温度,降低风量。也就是说,在第2实施方式的体积恢复装置10中,能够高效地将无纺布3加热,并且能够抑制由无纺布3的软化导致的宽度变动、体积恢复效果的降低。
变形例
图5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中的无纺布3的体积恢复装置10的变形例的图。与上述的变形例(图3B、图3C)同样,还可以在热风喷射头17的下表面17b设置热风的喷射口,沿与无纺布3的面正交的方向吹送热风。在该情况下,特别是,通过设置用于覆盖无纺布3的背面3b的分隔构件20,能够抑制在无纺布3的厚度方向上贯穿的热风向下方流动,从而抑制热风与例如其他的材料直接碰撞等而产生不良影响。
第3实施方式
图6A是第3实施方式中的无纺布3的体积恢复装置10的剖视图(将无纺布3的宽度方向设为法线方向的剖视图),图6B是体积恢复装置10在图6A的线BB处的剖视图。第3实施方式的体积恢复装置10除了第1实施方式的体积恢复装置10以外,还设有用于覆盖位于上游侧输送辊12与下游侧输送辊13之间的无纺布3的表面3a的分隔构件20。另外,分隔构件20的X方向左侧的端部与热风喷射头17的X方向右侧的侧面相接触,此外,如图6B所示,分隔构件20的Y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等于无纺布3的宽度。
因而,在第3实施方式的体积恢复装置10中,在无纺布3的表面3a(吹送有热风的一侧的一个面)被分隔构件20覆盖并且无纺布3的背面3b(与吹送有热风的一侧相反侧的另一个面)和宽度方向上的侧部3c不被任何构件覆盖地暴露于设有供给辊11的空间18的状态下,由加热机构14向无纺布3吹送热风。而且,也未设有沿无纺布3的厚度方向延伸且与热风的喷射口17a相对的分隔构件。因此,在第3实施方式的体积恢复装置10中,与在例如由上下表面和四个侧面形成的壳体内向无纺布3吹送热风的装置相比,由于未设有用于覆盖无纺布3的背面3b和侧部3c的分隔构件、沿无纺布3的厚度方向延伸的分隔构件,因此能够减少装置的零件个数,并且,能够在X方向、Y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上谋求装置的小型化。
此外,第3实施方式的体积恢复装置10也与第2实施方式的体积恢复装置10同样,与在例如由上下表面和四个侧面形成的壳体内向无纺布3吹送热风的装置相比,自热风喷射头17喷射的热风易于扩散,但与第1实施方式的体积恢复装置10(图2)相比,能够抑制热风的扩散。因此,在第3实施方式的体积恢复装置10中,能够高效地将无纺布3加热并且能够抑制由无纺布3的软化导致的宽度变动、体积恢复效果的降低。
第4实施方式
图7A是第4实施方式中的无纺布3的体积恢复装置10的剖视图(将无纺布3的宽度方向设为法线方向的剖视图),图7B是体积恢复装置10在图7A的线BB处的剖视图。在第4实施方式的体积恢复装置10中,加热机构14具有壳单元30来代替热风喷射头17(参照图2A)。壳单元30具有基部构件31、和相对于基部构件31的下表面31a空开间隔地相对配置的盖构件32。而且,无纺布3在基部构件31的下表面31a与盖构件32的上表面32a之间的沿X方向延伸的空间A内自X方向的左侧向右侧输送。此外,如图7B所示,壳单元30未设有用于覆盖位于输送空间A的Y方向上的两侧部的分隔构件。此外,如图7B所示,基部构件31和盖构件32的Y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等于无纺布3的宽度。
此外,在基部构件31的下表面31a中的、X方向左侧的部位上沿Y方向延伸地形成有用于向无纺布3的输送空间A内喷射热风的喷射口33。而且,在基部构件31的内部形成有经由喷射口33与无纺布3的输送空间A连通的热风腔室C。在热风腔室C的Y方向上的侧面连结有热风管道16的端部,在自热风管道16向热风腔室C内供给热风之后,热风自喷射口33喷射到输送空间A内。另外,在图7A中,省略地描绘了图2A所示的热风供给源15、热风管道16。此外,图7A所示的热风腔室C的截面形状成为朝向无纺布3的输送方向下游侧(X方向右侧)而大致变细的尖细形状,该尖细形状的顶端部成为喷射口33。而且,在无纺布3的输送空间A内,热风以一边与无纺布3的一个面(在此为表面3a)相接触一边朝向无纺布3的输送方向下游侧地沿输送方向流动的方式,以相对于无纺布3的表面成锐角的角度的方式朝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对该无纺布3的表面喷射热风。具体而言,喷射口33的位置处的热风的喷射方向与无纺布3的表面所成的角度优选为0°~30°,进一步优选为0°~10°。通过这样,能够进一步可靠地使热风沿无纺布3的表面流动。
在上述结构的体积恢复装置10中,自供给辊11被抽出且通过了上游侧输送辊12的无纺布3从壳单元30的X方向左侧的侧面被供给到输送空间A内,并从X方向的左侧向右侧输送。此时,如图7B所示,在无纺布3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部3c不被任何构件覆盖地暴露于设有供给辊11的空间18的状态下被输送。而且,在输送空间A内,无纺布3的表面3a与喷射口33相对,自喷射口33喷射出的热风一边与无纺布3的表面3a相接触一边朝向X方向的右侧流动。其结果,无纺布3被加热,无纺布3的体积恢复。另外,一边与无纺布3的表面3a相接触一边流动的热风自壳单元30中的无纺布3的出口被排出。
这样,在第4实施方式的体积恢复装置10中,在无纺布3的两个面3a、3b分别被基部构件31和盖构件32(分隔构件)覆盖并且无纺布3的宽度方向上的侧部3c不被任何构件覆盖地暴露于设有供给辊11的空间18的状态下,由加热机构14向无纺布3吹送热风。因此,在第4实施方式的体积恢复装置10中,与在例如由上下表面和四个侧面形成的壳体内向无纺布3吹送热风的装置相比,由于未设有用于覆盖无纺布3的侧部3c的分隔构件,因此能够减少装置的零件个数,并且,能够在Y方向上谋求装置的小型化。
此外,在使热风沿无纺布3的输送方向流动的情况下,热风难以沿无纺布3的宽度方向扩散。因此,如该实施方式这样,即使不在壳单元30设置用于覆盖输送空间A的Y方向上的两侧部的分隔构件,也能够使热风难以自输送空间A的Y方向上的两侧部扩散,而能够使输送空间A内保持在相对高温,这样,也能够将无纺布3加热。也就是说,与在例如由上下表面和四个侧面形成的壳体内向无纺布3吹送热风的装置相比,第4实施方式的体积恢复装置10能够减少零件个数、谋求装置的小型化,并且能够高效地将无纺布3加热。特别是,通过缩小壳单元30中的无纺布3的入口和出口,能够进一步将输送空间A内保持为高温,能够高效地将无纺布3加热。
另外,由于第4实施方式的体积恢复装置10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的装置相比无纺布3的加热效率较高,因此在第4实施方式中降低喷射口33处的热风的温度则较佳。具体而言,喷射口33处的热风的温度设为大于等于比无纺布3所包含的热塑性树脂纤维的熔点低50℃的温度、且低于热塑性树脂纤维的熔点则较佳。通过这样,能够抑制热塑性树脂纤维的熔融并且能够可靠地恢复无纺布3的体积。此外,在图7A的体积恢复装置10中,仅配置有一个壳单元30,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还可以沿上下方向并列配置多个壳单元30。此外,还可以设有与基部构件31的上表面空开间隔地相对的盖构件,在壳单元30内设有两个用于加热并且输送无纺布3的空间。
第5实施方式
图8是第5实施方式中的无纺布3的体积恢复装置10的剖视图(将无纺布3的宽度方向设为法线方向的剖视图)。在第5实施方式的体积恢复装置10中,自供给辊11被抽出来的无纺布3卷绕在空开间隔地相对的一对辊41、42之中的一个辊(在此,为下方的辊42)的外周面上地被输送。一对辊41、42空开间隔地相对配置,使得卷绕在下方的辊42上的无纺布3和与其相对的上方的辊41之间存在空间,但该一对辊41、42之间的空间的Y方向上的两侧部未被分隔构件覆盖。此外,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结构的加热机构14的热风喷射头17相对于一对辊41、42配置于X方向的左侧(无纺布3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热风的喷射口17a与一对辊41、42之间的空间相对。
在上述结构的体积恢复装置10中,自供给辊11被抽出来的无纺布3卷绕在一对辊41、42之中的下方的辊42上地被输送。此时,在无纺布3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部3c不被任何构件覆盖地暴露于设有供给辊11的空间18的状态下输送无纺布3。另一方面,由于热风喷射头17在一对辊41、42之间朝向X方向的右侧吹送热风,因此穿过一对辊41、42之间的无纺布3被加热,无纺布3的体积恢复。另外,还可以将热风喷射头17相对于一对辊41、42配置在X方向的右侧配置,使热风喷射头17在一对辊41、42之间朝向X方向的左侧吹送热风。
这样,在第5实施方式的体积恢复装置10中,在无纺布3的两个面3a、3b被一对辊41、42覆盖并且无纺布3的宽度方向上的侧部3c不被任何构件覆盖地暴露于设有供给辊11的空间18的状态下,由加热机构14向无纺布3吹送热风。因此,在第5实施方式的体积恢复装置10中,与在例如由上下表面和四个侧面形成的壳体内向无纺布3吹送热风的装置相比,由于未设有用于覆盖无纺布3的侧部3c的分隔构件,因此能够减少装置的零件个数,并且,能够在Y方向上谋求装置的小型化。特别是,在第5实施方式中,由于将用于输送无纺布3的一对辊41、42兼用作覆盖无纺布3的两个面3a、3b的构件,因此与单独设置用于覆盖无纺布3的两个面3a、3b的构件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少装置的零件个数,并且,能够进一步谋求装置的小型化。
此外,在第5实施方式的体积恢复装置10中,与第1实施方式的体积恢复装置10(图2)相比,由于能够抑制热风在一对辊41、42之间扩散,因此能够高效地将无纺布3加热。另一方面,由于在一对辊41、42之间通过的热风扩散,因此与具有壳单元30的第4实施方式的体积恢复装置10(图7)相比,高温的无纺布3的输送时间变短,因此能够抑制由无纺布3的软化导致的宽度变动、体积恢复效果的降低,此外,由于无纺布3与热风相接触的时间变短,因此能够降低控制无纺布3的输送速度、热风温度等的精度。
第6实施方式
图9是第6实施方式中的无纺布3的体积恢复装置10的剖视图(将无纺布3的宽度方向设为法线方向的剖视图)。在第6实施方式中,具有加热机构14的热风喷射头17与供给辊11沿X方向并列地配置,沿供给辊11的径向、也就是说沿与无纺布3的面正交的方向吹送热风。因此,卷绕在供给辊11上的无纺布3被加热,在无纺布3的体积恢复后的状态下,无纺布3自供给辊11被抽出。
此外,供给辊11和无纺布卷3R的Y方向上的两侧部未被分隔构件覆盖。因此,在第6实施方式的体积恢复装置10中,在无纺布3的表面3a(无纺布卷3R的外周面)和宽度方向的侧部3c不被任何构件覆盖地暴露于设有供给辊11的空间18的状态下,由加热机构14向无纺布3吹送热风。因而,在第6实施方式的体积恢复装置10中,与在例如由上下表面和四个侧面形成的壳体内向无纺布3吹送热风的装置相比,由于未设有用于覆盖无纺布3的表面3a和侧部3c的分隔构件,因此能够减少装置的零件个数,并且,能够在X方向和Y方向上谋求装置的小型化。特别是,在第6实施方式中,由于向卷绕在供给辊11上的无纺布3吹送热风,因此与向自供给辊11被抽出后的无纺布3吹送热风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无纺布3的输送路径,能够谋求装置的小型化。
而且,加热机构14沿供给辊11的径向、即卷绕在供给辊11上的无纺布3层叠的方向吹送热风。因此,不仅能够将卷绕在供给辊11上的无纺布3之中位于最外周侧位置的无纺布3(第一层的无纺布3)加热,还能够将其内侧的无纺布3(第二层以后的无纺布3)加热,因此能够高效地将无纺布3加热。但并不限定于此,还可以沿无纺布3被抽出的方向吹送热风。此外,还可以根据无纺布3的消耗、即根据无纺布卷3R的直径变化使热风喷射头17能够沿供给辊11的径向(X方向)移动。通过这样,能够防止位于最外周侧位置的无纺布3与热风喷射头17的喷射口17a之间的间隔过度扩大,能够高效地将无纺布3加热。
其他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而完成的,并不用于限定并解释本实用新型。此外,在不超出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变更、改良,并且本实用新型包含其等价物,这是不言而喻的。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使用作宠物用片材1的顶层片3(图1B)的无纺布3的体积恢复的情况为例,但不限于此。例如,在使用于卫生巾、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安装在清扫用拖布上的清扫用片材等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时,本实用新型也有效。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向无纺布吹送加热后的空气的流动、即热风来将无纺布加热,但对于风,广义下也包含氮气、惰性气体等的气体的流动。因此,还可以例如通过向无纺布吹送氮气来将无纺布加热。

Claims (7)

1.一种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其用于对无纺布吹送热风而将无纺布加热,从而使上述无纺布的体积恢复,其特征在于,
该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包括:
供给辊,其用于抽出卷绕成卷状的上述无纺布;
空间,其设有上述供给辊;以及
加热机构,其用于向侧部暴露于上述空间的上述无纺布吹送热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其特征在于,
被上述加热机构吹送有热风的上述无纺布的两个面暴露于上述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被上述加热机构吹送有热风的上述无纺布的两个面之中的、被吹送有热风的一侧的一个面暴露于上述空间,另一个面被分隔构件覆盖。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被上述加热机构吹送有热风的上述无纺布的两个面之中的、被吹送有热风的一侧的一个面被分隔构件覆盖,另一个面暴露于上述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其特征在于,
被上述加热机构吹送有热风的上述无纺布的两个面被分隔构件覆盖。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其特征在于,
自上述供给辊被抽出的上述无纺布被空开间隔地相对的一对辊之中的一个辊卷绕而输送,
上述加热机构用于向上述一对辊之间吹送热风。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热机构向卷绕在上述供给辊上的上述无纺布沿上述供给辊的径向吹送热风。
CN201320878998.6U 2013-12-27 2013-12-27 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007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878998.6U CN203700776U (zh) 2013-12-27 2013-12-27 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878998.6U CN203700776U (zh) 2013-12-27 2013-12-27 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00776U true CN203700776U (zh) 2014-07-09

Family

ID=510512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878998.6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00776U (zh) 2013-12-27 2013-12-27 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7007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728555B2 (ja) 不織布の嵩回復装置、及び嵩回復方法
CN104499237B (zh) 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
CN203700776U (zh) 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
CN104499238B (zh) 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以及无纺布的体积恢复方法
CN104499235B (zh) 吸收性物品的制造装置和制造方法
JP5707467B2 (ja) 吸収性物品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装置の改造方法
CN104562525B (zh) 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以及体积恢复方法
CN104490524B (zh) 吸收性物品的片状构件的制造装置以及制造方法
JP5832477B2 (ja) 不織布の嵩回復方法
JP5728552B2 (ja) 不織布の嵩回復装置、及び不織布の嵩回復方法
CN104499186B (zh) 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以及无纺布的体积恢复方法
JP2015165909A (ja) 吸収性物品に係るシート状部材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JP2015171549A (ja) 吸収性物品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