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645035U - 通信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通信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645035U
CN203645035U CN201320704129.1U CN201320704129U CN203645035U CN 203645035 U CN203645035 U CN 203645035U CN 201320704129 U CN201320704129 U CN 201320704129U CN 203645035 U CN203645035 U CN 2036450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ield
compoboard
lead frame
communications connector
contrapo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70412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包中南
王伟
周孙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Qingxin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ng 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ng 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ng 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70412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645035U/zh
Priority to TW102222749U priority patent/TWM4848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6450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64503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一种通信连接器,包括多片引线框架、插接壳体、以及遮蔽壳体。这些引线框架堆叠地排成一列。插接壳体具有一组合部及自该组合部的一端一体延伸而形成的一插接部,这些引线框架安装于组合部内且这些引线框架的一端部穿设于插接部中。遮蔽壳体为一体成形的构造且包含三个遮蔽板,该三个遮蔽板的其中任意两个遮蔽板彼此垂直地相连。该三个遮蔽板组接于插接壳体的组合部,以使插接壳体与遮蔽壳体共同包覆固定这些引线框架。藉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通信连接器具有较佳结构强度的遮蔽壳体。

Description

通信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且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高频信号传输的通信连接器。
背景技术
惯用的通信连接器包含有相互组接以包覆端子模块的前壳体和后壳体,并且后壳体是由两个平行的侧板和相连于两个侧板末端的一后板所构成,也即,后壳体的剖面大致呈U字形(如:中国台湾实用新型第M399495号专利案)。
然而,惯用的后壳体在前壳体拆装时,使用者大都施力压迫于平行的两个侧板,这使两个侧板相对于后板产生反向且相对的力矩,而使侧板与后板间的接合处易断裂。换言之,惯用的后壳体因其结构设计,而产生强度不足且易损坏的问题。
于是,本发明人有感上述缺陷的可改善,乃特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陷的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通信连接器,其遮蔽壳体具有较佳的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连接器,该通信连接器包括:多片引线框架,该引线框架各包含一绝缘体及固定于该绝缘体上的多条导电端子,且每一个引线框架的导电端子的相对的两个端部分别突伸出该绝缘体并分别定义为一配合部与一接脚,引线框架的绝缘体沿一堆叠方向堆叠地排成一列;一插接壳体,该插接壳体具有一组合部及自该组合部的一端一体延伸而形成的一插接部,引线框架安装于该组合部内且引线框架的配合部穿设于该插接部中,用以使一配合连接器能插设于该插接部而与引线框架的配合部实现电性连接;以及一遮蔽壳体,该遮蔽壳体为一体成形的构造且包含三个遮蔽板,该三个遮蔽板的其中任意两个遮蔽板彼此垂直地相连,该三个遮蔽板组接于该插接壳体的组合部,并且该插接壳体与该遮蔽壳体共同包覆固定引线框架的绝缘体,而引线框架的接脚则裸露于该插接壳体与该遮蔽壳体所共同包围的空间之外。
进一步地,插接壳体的组合部包含有一顶组合板、一侧组合板、以及一侧盖板,且侧组合板与侧盖板相互平行,而顶组合板相连于侧组合板与侧盖板彼此相对的一端,三个遮蔽板分别定义为一顶遮蔽板、一侧遮蔽板、以及一后遮蔽板,顶遮蔽板与顶组合板各自形成能相互嵌合的一鸠尾结构,且顶遮蔽板与顶组合板通过各自的鸠尾结构相互组接,侧遮蔽板与侧组合板各自形成能相互嵌合的一鸠尾结构,且侧遮蔽板与侧组合板通过各自的鸠尾结构相互组接。
进一步地,顶组合板的外表面凹设形成有一顶容置槽,侧组合板的外表面凹设形成有一侧容置槽,顶遮蔽板远离后遮蔽板的端部定义为一顶对位端部,侧遮蔽板远离后遮蔽板的端部定义为一侧对位端部,顶对位端部与侧对位端部彼此分离,且顶对位端部嵌合于顶容置槽中,侧对位端部嵌合于侧容置槽中。
进一步地,侧盖板远离插接部的端缘形成有至少一个对位柱,后遮蔽板远离侧遮蔽板的一端形成有至少一个对位孔,且对位柱穿设于对位孔中。
进一步地,侧盖板远离插接部的端缘形成有至少一个对位柱,后遮蔽板远离侧遮蔽板的一端形成有至少一个对位孔,且对位柱穿设于对位孔中。
进一步地,引线框架的绝缘体在远离引线框架的配合部的一端沿堆叠方向凹设形成有一连通多个绝缘体的定位槽,后遮蔽板形成有一定位肋,且定位肋嵌合于定位槽。
进一步地,引线框架的绝缘体在远离引线框架的接脚的一端沿一插接方向凸设形成有多条导引肋,顶遮蔽板的内缘和顶组合板的内缘各沿插接方向形成有多条导引沟,且导引肋的一端部分别穿设于顶组合板的内缘的导引沟内,而导引肋的另一端部则分别穿设于顶遮蔽板的内缘的导引沟内。
进一步地,侧遮蔽板形成有至少一个卡勾;通信连接器进一步包含有一外框体,且外框体自插接部沿一插接方向套设于插接壳体上并止挡于组合部,且外框体对应于侧遮蔽板的卡勾的部位也形成有至少一个卡勾,外框体通过外框体的卡勾与侧遮蔽板的卡勾的相互扣合,以限制外框体沿插接方向与插接壳体分离。
进一步地,插接壳体具有自组合部的一端一体延伸且与插接部相邻的一固持座,固持座呈凹槽状且固持座的槽口面向远离组合部的方向;外框体具有一固持杆,且固持杆嵌合于固持座内。
进一步地,固持座具有相对的一顶壁和一底壁,且顶壁的内缘形成有至少一个凸肋,外框体的固持杆夹持于固持座的顶壁与底壁之间,且凸肋压迫于固持杆。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通信连接器,其通过三个遮蔽板的任意两个遮蔽板彼此垂直地相连而形成遮蔽壳体,以达到强化遮蔽壳体结构强度的效果。
为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和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和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和说明,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作任何的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通信连接器的组合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通信连接器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通信连接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通信连接器的插接壳体的示意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通信连接器的插接壳体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通信连接器未包含外框体时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6A为本实用新型通信连接器的遮蔽壳体的示意图。
图6B为本实用新型通信连接器的遮蔽壳体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通信连接器未包含外框体时的组合示意图。
图8A为本实用新型通信连接器的外框体的示意图。
图8B为本实用新型通信连接器的外框体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0通信连接器
1引线框架
11绝缘体
12导电端子
121配合部
122接脚
13导引肋
14定位槽
2插接壳体
21组合部
211侧组合板
2111侧容置槽
2112鸠尾榫(鸠尾结构)
212侧盖板
2121对位柱
213顶组合板
2131顶容置槽
2132鸠尾榫(鸠尾结构)
2133导引沟
22插接部
23固持座
231顶壁
2311凸肋
232底壁
3遮蔽壳体
31侧遮蔽板(遮蔽板)
311侧对位端部
312鸠尾槽(鸠尾结构)
313卡勾
32顶遮蔽板(遮蔽板)
321顶对位端部
322鸠尾槽(鸠尾结构)
323导引沟
33后遮蔽板(遮蔽板)
331定位肋
332对位孔
4外框体
41卡勾
42固持杆
S堆叠方向
D插接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3,其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种通信连接器100,用以供相对应的配合连接器(图略)沿一插接方向D插设。并且本实施例的通信连接器100在附图中是以适用于高频通信的高密度微型SAS(mini SAS HD)连接器作一说明,但不受限于此。
所述通信连接器100包含有多片引线框架1、一插接壳体2、一遮蔽壳体3、以及一外框体4。其中,这些引线框架1大致装设于插接壳体2和遮蔽壳体3内,且插接壳体2与遮蔽壳体3相互组接,而外框体4套设于插接壳体2上。下述分别就引线框架1、插接壳体2、遮蔽壳体3、以及外框体4的构造作一说明,然后再适时介绍彼此间的连接关系。
请参阅图3,每一个引线框架1包含一片状的绝缘体11及固定于绝缘体11中的多条导电端子12。其中,每一个引线框架1的导电端子12的相对的两个端部(如图3中的导电端子12右前端部与左下端部)分别突伸出绝缘体11并且分别定义为一配合部121以及一接脚122。
再者,所述引线框架1的绝缘体11沿一堆叠方向S堆叠地排成一列,该列引线框架1的绝缘体11在远离其接脚122的一端(如图3中的该列引线框架1的顶端)沿插接方向D凸设形成有多条导引肋13,而该列引线框架1的绝缘体11在远离其配合部121的一端(如图3中的该列引线框架1的后端)沿堆叠方向S凹设形成有一连通这些绝缘体11的定位槽14(请参酌图5所示)。
请参阅图4A和图4B,所述插接壳体2是由塑料材料成形于模具内所制得的一体成型构造,且插接壳体2具有一组合部21及自组合部21的一端(如图4B的组合部21的前端面)一体延伸形成的一插接部22与一固持座23。
其中,上述组合部21包含有一侧组合板211、一侧盖板212、以及一顶组合板213。侧组合板211与侧盖板212相互平行,顶组合板213相连于侧组合板211与侧盖板212彼此相对的一端(如图4A中的侧组合板211和侧盖板212的顶端)。上述侧组合板211对应于插接方向D上的长度大致等于顶组合板213对应于插接方向D上的长度,但小于侧盖板212对应于插接方向D上的长度。
更详细地说,所述侧组合板211的外表面凹设形成有一侧容置槽2111,且侧组合板211在上述侧容置槽2111内沿插接方向D形成有两鸠尾榫2112。所述顶组合板213的外表面凹设形成有一顶容置槽2131,顶组合板213在上述顶容置槽2131内沿插接方向D形成有一鸠尾榫2132,且顶组合板213的内缘则沿插接方向D形成有多条导引沟2133。所述侧盖板212远离插接部22的端缘在相反的两侧(如图4A中的侧盖板212后端缘的上下两侧部位)各形成有一个对位柱2121。
所述插接部22为用以对接于配合连接器(图略)的构造。所述固持座23大致呈凹槽状且槽口面向远离组合部21的方向,并且固持座23位于插接部22的下方(如图4B),固持座23包含有一顶壁231及一底壁232。其中,上述顶壁231一体相连于插接部22的底缘,且顶壁231的内缘的相反两侧处(如图4B的顶壁231内缘左侧和右侧)各形成有沿插接方向D突出延伸的一长条状凸肋2311。所述底壁232相对于顶壁231,即底壁232内缘与顶壁231内缘彼此相向且大致彼此平行。
再者,请参阅图5,该列引线框架1沿插接方向D装设于插接壳体2的组合部21中,而有关这些引线框架1与插接壳体2的配合关系大致说明如下。该列引线框架1的导引肋13的前端部位穿设于插接壳体2的顶组合板213的导引沟2133,而该列引线框架1的配合部121则穿设于插接部22中(如图1)。藉此,当配合连接器(图略)插设于通信连接器100的插接部22时,配合连接器能与这些引线框架1的配合部121实现电性连接。
请参阅图6A和图6B,所述遮蔽壳体3是由塑料材料成形于模具内所制得的一体成形构造,进一步地说,遮蔽壳体3包含三个遮蔽板31、32、33,且上述三个遮蔽板31、32、33的其中任意两个遮蔽板彼此垂直地相连。上述三个遮蔽板31、32、33依据对应于其所在的通信连接器100位置而分别定义为一侧遮蔽板31、一顶遮蔽板32、以及一后遮蔽板33。
更详细地说,所述侧遮蔽板31远离后遮蔽板33的端部定义为一侧对位端部311,顶遮蔽板32远离后遮蔽板33的端部定义为一顶对位端部321。所述侧对位端部311与顶对位端部321彼此分离,且侧对位端部311为能容置于侧组合板211的侧容置槽2111的构造,而顶对位端部321为能容置于顶组合板213的顶容置槽2131的构造。
其中,侧对位端部311的内缘沿插接方向D凹设形成有两个鸠尾槽312,且上述侧对位端部311的鸠尾槽312能分别嵌合于侧组合板211的鸠尾榫2112。也就是说,侧遮蔽板31与侧组合板211各自形成能相互嵌合的鸠尾结构(鸠尾槽312、鸠尾榫2112)。同理,在另一未示出的实施例中,侧遮蔽板的侧对位端部能形成鸠尾榫,而侧组合板则形成相对应的鸠尾槽。再者,所述侧遮蔽板31的侧对位端部311的末端(如图6A中的侧对位端部311右端)外表面形成有两个卡勾313。
所述顶对位端部321沿插接方向D凹设形成有一鸠尾槽322,且上述顶对位端部321的鸠尾槽322能嵌合于顶组合板213的鸠尾榫2132。也就是说,顶遮蔽板32与顶组合板213各自形成能相互嵌合的鸠尾结构(鸠尾槽322、鸠尾榫2132)。同理,在另一未示出的实施例中,顶遮蔽板的顶对位端部能形成鸠尾榫,而顶组合板则形成相对应的鸠尾槽。再者,所述顶遮蔽板32的顶对位端部321内缘沿插接方向D形成有多条导引沟323。
所述后遮蔽板33内缘沿堆叠方向S由外而内形成有一定位肋331,后遮蔽板33远离侧遮蔽板31的一端的相反两侧(如图6B中的后遮蔽板33右端的上下两侧部位)各形成有一个对位孔332。
请参阅图5和图7,并适时参酌图6A或6B,所述遮蔽壳体3沿插接方向D安装于插接壳体2上,而有关遮蔽壳体3与插接壳体2的配合关系大致说明如下。所述遮蔽壳体3的侧遮蔽板31与顶遮蔽板32两者的鸠尾槽312、322分别嵌合于插接壳体2的侧组合板211与顶组合板213的鸠尾榫2112、2132,以使顶遮蔽板32和顶组合板213通过各自的鸠尾结构(鸠尾槽322、鸠尾榫2132)相互组接,并且侧遮蔽板31与侧组合板211通过各自的鸠尾结构(鸠尾槽312、鸠尾榫2112)而相互组接。
所述侧遮蔽板31的侧对位端部311嵌合于侧组合板211的侧容置槽2111中,顶遮蔽板32的顶对位端部321嵌合于顶组合板213的顶容置槽2131中。并且,遮蔽板33的对位孔332套设于侧盖板212的对位柱2121,以避免后遮蔽板33与侧盖板212产生错位。
再者,有关遮蔽壳体3与该列引线框架1的配合关系大致说明如下。该列引线框架1的导引肋13后端部位穿设于遮蔽壳体3的顶遮蔽板32的导引沟323中,且后遮蔽板33的定位肋331嵌合于这些引线框架1的定位槽14中。藉此,通信连接器100通过所述三个遮蔽板31、32、33组接于插接壳体2的组合部21,以使插接壳体2与遮蔽壳体3共同包覆固定这些引线框架1的绝缘体11,而这些引线框架1的接脚122则裸露于插接壳体2与遮蔽壳体3所共同包围的空间之外(请参酌图1所示)。
请参阅图8A和图8B,所述外框体4大致呈一方环状,且外框体4在其左右相对的两个框条内缘各形成有两个卡勾41,而外框体4在其底部的框条则形成有一固持杆42。如图1和图2所示,外框体4自插接部22沿插接方向D套设于插接壳体2上,且外框体4止挡于插接壳体2的组合部21而无法进一步地移动。其中,外框体4的卡勾41与遮蔽壳体3的侧遮蔽板31的卡勾313相互扣合,以限制外框体4沿插接方向D与插接壳体2分离。
再者,所述外框体4的固持杆42嵌合于固持座23内,以使外框体4的固持杆42夹持于固持座23的顶壁231与底壁232之间,且顶壁231的凸肋2311压迫于固持杆42。藉此,通过固持杆42与固持座23的配合,而使得外框体4能更为稳固地装设于插接壳体2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能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通信连接器通过三个遮蔽板的任意两个遮蔽板彼此垂直地相连而形成遮蔽壳体,以达到强化遮蔽壳体结构强度的效果。再者,通信连接器的插接壳体与遮蔽壳体具有彼此嵌合的鸠尾结构,以便增加插接壳体与遮蔽壳体两者之间的组接稳定度。
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通信连接器通过遮蔽壳体的侧遮蔽板和外框体各具有彼此相互卡扣的卡勾,以使外框体能组接于遮蔽壳体,进而避免外框体与插接壳体分离。再者,外框体通过其固持杆夹持于插接壳体的固持座,使得外框体能更为稳固地装设于插接壳体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可行实施例,其并非用以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改,均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通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连接器包括:
多片引线框架,所述引线框架各包含一绝缘体和固定于所述绝缘体上的多条导电端子,且每一个所述引线框架的导电端子的相对的两个端部分别突伸出所述绝缘体并分别定义为一配合部与一接脚,所述引线框架的绝缘体沿一堆叠方向堆叠地排成一列;
一插接壳体,所述插接壳体具有一组合部及自所述组合部的一端一体延伸而形成的一插接部,所述引线框架安装于所述组合部内且所述引线框架的配合部穿设于所述插接部中;以及
一遮蔽壳体,所述遮蔽壳体为一体成形的构造且包含三个遮蔽板,所述三个遮蔽板的其中任意两个遮蔽板彼此垂直地相连,所述三个遮蔽板组接于所述插接壳体的组合部,并且所述插接壳体与所述遮蔽壳体共同包覆固定所述引线框架的绝缘体,而所述引线框架的接脚则裸露于所述插接壳体与所述遮蔽壳体所共同包围的空间之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壳体的组合部包含有一顶组合板、一侧组合板、以及一侧盖板,且所述侧组合板与所述侧盖板相互平行,而所述顶组合板相连于所述侧组合板与所述侧盖板彼此相对的一端,所述三个遮蔽板分别定义为一顶遮蔽板、一侧遮蔽板、以及一后遮蔽板,所述顶遮蔽板与所述顶组合板各自形成能相互嵌合的一鸠尾结构,且所述顶遮蔽板与所述顶组合板通过各自的所述鸠尾结构相互组接,所述侧遮蔽板与所述侧组合板各自形成能相互嵌合的一鸠尾结构,且所述侧遮蔽板与所述侧组合板通过各自的所述鸠尾结构相互组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组合板的外表面凹设形成有一顶容置槽,所述侧组合板的外表面凹设形成有一侧容置槽,所述顶遮蔽板远离所述后遮蔽板的端部定义为一顶对位端部,所述侧遮蔽板远离所述后遮蔽板的端部定义为一侧对位端部,所述顶对位端部与所述侧对位端部彼此分离,且所述顶对位端部嵌合于所述顶容置槽中,所述侧对位端部嵌合于所述侧容置槽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盖板远离所述插接部的端缘形成有至少一个对位柱,所述后遮蔽板远离所述侧遮蔽板的一端形成有至少一个对位孔,且所述对位柱穿设于所述对位孔中。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盖板远离所述插接部的端缘形成有至少一个对位柱,所述后遮蔽板远离所述侧遮蔽板的一端形成有至少一个对位孔,且所述对位柱穿设于所述对位孔中。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线框架的绝缘体在远离所述引线框架的配合部的一端沿所述堆叠方向凹设形成有一连通所述绝缘体的定位槽,所述后遮蔽板形成有一定位肋,且所述定位肋嵌合于所述定位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线框架的绝缘体在远离所述引线框架的接脚的一端沿一插接方向凸设形成有多条导引肋,所述顶遮蔽板的内缘与所述顶组合板的内缘各沿所述插接方向形成有多条导引沟,且所述导引肋的一端部分别穿设于所述顶组合板的内缘的导引沟内,而所述导引肋的另一端部则分别穿设于所述顶遮蔽板的内缘的导引沟内。
8.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遮蔽板形成有至少一个卡勾;所述通信连接器进一步包含有一外框体,且所述外框体自所述插接部沿一插接方向套设于所述插接壳体上并止挡于所述组合部,且所述外框体对应于所述侧遮蔽板的卡勾的部位也形成有至少一个卡勾,所述外框体通过所述外框体的卡勾与所述侧遮蔽板的卡勾的相互扣合,以限制所述外框体沿所述插接方向与所述插接壳体分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壳体具有自所述组合部的一端一体延伸且与所述插接部相邻的一固持座,所述固持座呈凹槽状且所述固持座的槽口面向远离所述组合部的方向;所述外框体具有一固持杆,且所述固持杆嵌合于所述固持座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持座具有相对的一顶壁与一底壁,且所述顶壁的内缘形成有至少一个凸肋,所述外框体的固持杆夹持于所述固持座的顶壁与底壁之间,且所述凸肋压迫于所述固持杆。
CN201320704129.1U 2013-11-08 2013-11-08 通信连接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036450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704129.1U CN203645035U (zh) 2013-11-08 2013-11-08 通信连接器
TW102222749U TWM484818U (zh) 2013-11-08 2013-12-04 通訊連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704129.1U CN203645035U (zh) 2013-11-08 2013-11-08 通信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645035U true CN203645035U (zh) 2014-06-11

Family

ID=508762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704129.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645035U (zh) 2013-11-08 2013-11-08 通信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3645035U (zh)
TW (1) TWM48481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42764A (zh) * 2017-10-23 2018-02-27 广东博纬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堆叠的连接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42764A (zh) * 2017-10-23 2018-02-27 广东博纬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堆叠的连接装置
CN107742764B (zh) * 2017-10-23 2022-09-30 广东博纬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堆叠的连接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84818U (zh) 2014-08-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361412U (zh) 插座连接器
CN204809473U (zh) 插座连接器
CN201829715U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105552618A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03859265U (zh) 电连接器
CN105703144A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CN212659717U (zh) 插头电连接器
TW201112542A (en) Connector
US20140357122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metal plate
CN106848696A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4377481A (zh) 双面插接连接器及其制作方法
CN203645035U (zh) 通信连接器
CN204668587U (zh) 可增强插拔力的改良型插座连接器
CN202513312U (zh) 电连接器
CN204858155U (zh) 一种全自动化制程的usb3.1连接器插座
CN112636098A (zh) 5g弯母框口式高屏蔽结构连接器及其制作方法
CN202454854U (zh) 堆叠型连接器总成
CN203574156U (zh) 电连接插座
CN202189922U (zh) 电连接器
CN203645080U (zh) 连接器总成及其通信连接器
CN206422300U (zh) 连接器结构
CN204333373U (zh) 电连接器结构
CN201966441U (zh) 线缆连接器
CN215896828U (zh) 一种usb c type母座
CN214280345U (zh) 5g弯母框口式高屏蔽结构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415

Address after: 158 CHENFENG East Road, Yushan Town, Kunshan City,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uzhou Qingxin Electron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215300 No.158, CHENFENG East Road, Kunshan City,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TOPCONN ELECTRONIC (KUNSHAN)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11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