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637623U - 吸能装置及使用该吸能装置的后移式座椅 - Google Patents

吸能装置及使用该吸能装置的后移式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637623U
CN203637623U CN201320781395.4U CN201320781395U CN203637623U CN 203637623 U CN203637623 U CN 203637623U CN 201320781395 U CN201320781395 U CN 201320781395U CN 203637623 U CN203637623 U CN 2036376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absorbing body
seat
connecting portion
bisid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78139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明英
武帅京
司俊德
李建平
李政茂
铁巍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ngzhou Yutong Bu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ngzhou Yutong Bu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ngzhou Yutong Bu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ngzhou Yutong Bu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78139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6376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6376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63762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吸能装置及使用该吸能装置的后移式座椅,后移式座椅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轨道和支撑设置在所述轨道上并可与轨道相对滑动的座椅基座,座椅基座的后侧固定连接有吸能装置,吸能装置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刚性的吸能体,吸能体上间隔分布有与座椅基座固连的前连接部和用于与对应安装后移式座椅的车架固定连接的后连接部,在吸能体的周面上于前、后连接部之间设有至少一条在吸能体承受设定大小并沿前后方向的压力时使吸能体在槽宽方向上发生变形的诱导槽。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吸能装置既能起到实现控制座椅在固定状态向滑动状态的切换又能同时起到缓冲吸能的作用,所需零部件少,可有效简化后移式座椅的结构。

Description

吸能装置及使用该吸能装置的后移式座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吸能装置及使用该吸能装置的后移式座椅。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汽车的安全性能要求越来越高,而在交通事故中,发生在车辆前部的碰撞的比率占到50%以上,而在车辆前部的碰撞容易对前排司乘人员特别是司机造成较大伤害,为降低前部碰撞对前排司乘人员的伤害,目前多是采用一种后移式座椅来实现对前排司乘人员的保护,这种后移式座椅主要是通过在车辆发生前部碰撞时带车司乘人员向后移动来实现对司乘人员的保护。 
在申请公开号为CN101249810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一种后移式的机动车缓冲驾驶座,这种驾驶座包括设置在驾驶室地板上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轨道,轨道上设有可沿前后方向滑动的座椅基座,座椅基座上固设有座椅,在基座和轨道之间设有锁止时使基座与轨道固定装配、解锁时使基座与轨道滑动配合的锁止装置,此处的锁止装置包括铰接在座椅基座上的拐臂,拐臂具有两个支臂,其中一个支臂铰接联接有用于与车辆的前部框架固连的触发杆、另一个支臂上对应设有用于与轨道上的锁齿对应锁止配合的锁舌,在正常情况下,触发杆与车辆前部框架固连,触发杆不会驱动拐臂转动,支臂上的锁舌与轨道上对应的锁齿锁止配合,座椅及座椅基座与轨道固定装配,避免在驾驶过程中因为座椅在前后方向上的自由移动而给司乘人员特别是给司机造成困扰,而在车辆前部发生碰撞时,前部框架推动触发杆向后移动,此时,拐臂绕对应的铰接中心轴线转动,锁舌与锁齿脱离使得锁止装置解锁,进而使得在前部框架推动触发杆向后移动时将带着座椅基座及座椅一同向后移动以实现避让,座椅基座向后移动至轨道尾端时与设置在轨道尾端的缓冲块碰撞,实现对座椅的缓冲吸能。 
但在上述后移式座椅中,不仅要设置缓冲块来实现对后移式座椅的吸能缓冲,同时还要设置锁止装置来实现座椅由固定状态向滑动状态的切换,所需零部件较多,结构较为复杂,装配比较繁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将其应用到后移式座椅上时既能实现座椅由固定状态向滑动状态的切换又能实现吸能缓冲的吸能装置;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使用该吸能装置的后移式座椅。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吸能装置的技术方案是:吸能装置,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刚性的吸能体,吸能体上间隔分布有用于将吸能体固定安装在相应使用位置处的前、后连接部,在吸能体的周面上于前、后连接部之间设有至少一条在吸能体承受设定大小并沿前后方向的压力时使吸能体在槽宽方向上发生变形的诱导槽。 
所述的吸能体为截面呈U型的半包围的壳体,壳体包括相向布置的两个侧板和位于两侧板之间的桥接板,所述的诱导槽设置在所述两侧板的相向面或相背面上。 
所述的吸能体为截面呈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全包围的套体,套体包括相向布置的两侧板和位于两侧板之间的两桥接板,所述的诱导槽设在所述相向布置的两侧板的相向面或相背面上。 
所述诱导槽并行布置有两条以上,各诱导槽的延伸方向均与所述前后方向垂直。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使用上述吸能装置的后移式座椅的技术方案是:后移式座椅,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轨道和支撑设置在所述轨道上并可与轨道相对滑动的座椅基座,所述的座椅基座的后侧固定连接有吸能装置,吸能装置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刚性的吸能体,吸能体上间隔分布有与座椅基座固连的前连接部和用于与对应安装后移式座椅的车架固定连接的后连接部,在吸能体的周面上于前、后连接部之间设有至少一条在吸能体承受设定大小并沿前后方向的压力时使吸能体在槽宽方向上发生变形的诱导槽。 
所述的吸能体为截面呈U型的半包围的壳体,壳体包括相向布置的两个侧板和位于两侧板之间的桥接板,所述的诱导槽设置在所述两侧板的相向面或相背面上。 
所述的吸能体为截面呈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全包围的套体,套体包括相向布置的两侧板和位于两侧板之间的两桥接板,所述的诱导槽设在所述相向布置的两侧板的相向面或相背面上。 
所述的诱导槽并行布置有两条以上,各诱导槽的延伸方向均与所述前后方向垂直。 
所述的座椅基座的前端具有位于所述轨道前方的用于与对应安装座椅的车架的前围桁架固连的触发部。 
所述的座椅基座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主梁,主梁呈L型,L型主梁具有位于前端的沿竖向延伸的短臂段和位于短臂段后侧的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长臂段,所述触发部位于所述短臂段上,所述吸能体的前连接部与所述长臂段的后端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吸能装置和使用该吸能装置的后移式安全座椅在使用时,将吸能体的前连接部对应与后移式座椅的座椅基座固连,将吸能体的后连接部与相应安装该后移式座椅的车架固定连接,在作用于座椅基座上的朝后的压力不超过设定值时,由刚性的吸能体实现座椅基座的定位,此时,座椅基座和轨道不会出现相对滑动,保证座椅的正常工作,而当客车前部发生碰撞导致作用于座椅基座上的朝后的压力超过设定值时,吸能体上的诱导槽的诱导作用下,吸能体被挤压进而发生溃缩变形,座椅基座在朝后的压力作用下沿轨道向后移动以保护司乘人员,并且这种吸能体在被压力压溃变形的同时还能起到吸收碰撞能量的作用,有效减少了司乘人员的受伤风险,提高了车辆安全性。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吸能装置既能起到实现控制座椅在固定状态向滑动状态的切换又能同时起到缓冲吸能的作用,所需零部件少,可有效简化后移式座椅的结构。 
进一步的,吸能体的采用截面呈U型的板包围壳体或采用截面呈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全包围的套体,这样一方面便于加工制造,另一方面也便于在吸能体上加工制作诱导槽。 
进一步的,使诱导槽的延伸方向均与所述前后方向垂直,这样,可以降低吸能体所需变形的压力,便于引导吸能体在设定压力下的溃缩变形。 
进一步的,座椅基座的前端的触发部位于轨道的前端的前方,这样,可以保证后移式座椅在碰撞后向后移动时有充足的缓冲空间而布置于碰撞到轨道。并且,在使用时将座椅基座的前端的触发部与对应安装座椅的车架的前围桁架固连,这样可以使得在发生前部碰撞而导致车辆前围桁架变形时,后移式座椅即可作出相应的反应,以最大程度的保护司乘人员。 
进一步的,座椅基座的主梁呈L型,进而便于将座椅基座对应与轨道及车架的前围桁架对应装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后移式座椅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座椅主体未显示); 
图2是图1所示后移式座椅在去除座椅连接部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安装如图1所示后移式座椅的汽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后移式座椅的实施例,该实施例中的后移式座椅包括用于固定装配在车架上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轨道7和支撑设置在所述轨道7上并可与轨道相对滑动的座椅基座,座椅基座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主梁4,主梁4呈L型,L型的主梁4具有位于前端的沿竖向延伸的短臂段41和位于短臂段41后侧的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长臂段42,在长臂段42上固设有座椅主体连接部5,在长臂段42的后端设有封板12,在封板12处固连有吸能装置9,吸能装置9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刚性的吸能体90,吸能体90上间隔分布有与封板12固连的前连接部92和用于与对应安装后移式座椅的车架固定连接的后连接部93,使用时,将吸能体的后连接部93与车架上的吸能装置基座梁13固定连接,此处的吸能体90为截面呈长方形的全包围的套体,套体包括相向布置的两侧板和位于两侧板之间的两桥接板,在相向布置的两侧板的相背面上设有在吸能体承受设定大小并沿前后方向的压力时使吸能体在槽宽方向上发生变形的诱导槽91,此处的诱导槽91并行布置有两条以上,且各诱导槽91的延伸方向均与所述前后方向垂直。 
在本实施例中,正常情况下,座椅基座通过吸能装置9与车架及导轨定位装配在一起,此时,座椅基座中的主梁4的前部的短臂段41的前端具有位于轨道7前端的前方的用于与车架的前围桁架3固连的触发部,该触发部为短臂段上固设有与前围桁架3固连在一起的连接板10。 
在本实施例中,此处的轨道7具有沿左右方向间隔分布并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导轨,所述座椅基座具有与左、右导轨对应滑动支撑装配的左、右支撑部,左、右支撑为对应与主梁4的长臂段41固定装配在一起的左支撑梁61、右支撑梁62,两支撑梁上分别对应设置有固定板8,在左、右导轨上对应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导槽71,在固定板8上定位穿设有对应插装在所述导槽71中的导向销轴。且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吸能装置9在左右方向上位于所述左支撑梁61和右支撑梁62之间。 
本所述中的主梁由大截面的高强度型材制成,以保证在遭受高度碰撞时自身不会发生发的变形。左、右支撑梁均采用高强度钢材料如hc700、qste700。而吸能装置9则采用低强度钢材料如Q235。 
如图3所示,车架包括底盘桁架1、侧围桁架2以及前围桁架3,使用时,将后移式座椅对应安装在车架上,将座椅基座的轨道7对应与底盘桁架固定装配在一起,将主梁4的短臂段41上的连接板10与前围桁架3固连在一起,将吸能装置9的后连接部93对应与吸能装置基座梁13固连,这样,在正常情况下即不发生碰撞时,座椅基座通过吸能装置9与车架及轨道7定位装配在一起,座椅基座和轨道7不会出现相对滑动,保证座椅的正常工作,而当客车前部发生碰撞时,前围桁架3变形导致施加在座椅基座的主梁4上的朝后的作用下超过设定值时,在吸能体90外周面上的诱导槽91的诱导作用下,吸能体90被压溃变形,座椅基座在朝后的压力作用下沿轨道7向后移动以保护司乘人员,并且这种中空的吸能体90在被压力压溃变形的同时还能起到吸收碰撞能量的作用,有效减少了司乘人员的受伤风险,提高了车辆的被动安全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吸能体的对应截面呈长方形,在其他实施例中,吸能体的对应截面也可以呈正方形。 
在上述实施例中,吸能体呈全包围的盒体,在其他实施例中,吸能体也可以为截面呈U型的半包围的壳体,壳体包括相向布置的两个侧板和位于两侧板之间的桥接板,所述的诱导槽设置在所述两侧板的相向面或相背面上。 
在上述实施例中,诱导槽布置有两条以上,且各诱导槽均沿与前后相垂直的方向延伸,在其他实施例中,诱导槽的实际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而诱导槽的延伸方向也可以与前后方向倾斜相交。 
在上述实施例中,轨道包括左右导轨,在其他实施例中,轨道也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开口朝上的槽钢来实现对主梁的移动导向。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吸能装置的实施例,该实施例中的吸能装置的结构与上述后移式座椅中的吸能装置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的吸能装置的前、后连接部用于在将吸能体固定安装在相应使用位置处时与对应的连接结构固定连接,以弯沉对吸能装置的安装。吸能装置上的诱导槽将在吸能体承受设定大小并沿前后方向的压力时使吸能体在槽宽方向上发生变形的诱导槽。 

Claims (10)

1.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刚性的吸能体,吸能体上间隔分布有用于将吸能体固定安装在相应使用位置处的前、后连接部,在吸能体的周面上于前、后连接部之间设有至少一条在吸能体承受设定大小并沿前后方向的压力时使吸能体在槽宽方向上发生变形的诱导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能体为截面呈U型的半包围的壳体,壳体包括相向布置的两个侧板和位于两侧板之间的桥接板,所述的诱导槽设置在所述两侧板的相向面或相背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能体为截面呈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全包围的套体,套体包括相向布置的两侧板和位于两侧板之间的两桥接板,所述的诱导槽设在所述相向布置的两侧板的相向面或相背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诱导槽并行布置有两条以上,各诱导槽的延伸方向均与所述前后方向垂直。
5.后移式座椅,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轨道和支撑设置在所述轨道上并可与轨道相对滑动的座椅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座椅基座的后侧固定连接有吸能装置,吸能装置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刚性的吸能体,吸能体上间隔分布有与座椅基座固连的前连接部和用于与对应安装后移式座椅的车架固定连接的后连接部,在吸能体的周面上于前、后连接部之间设有至少一条在吸能体承受设定大小并沿前后方向的压力时使吸能体在槽宽方向上发生变形的诱导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移式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能体为截面呈U型的半包围的壳体,壳体包括相向布置的两个侧板和位于两侧板之间的桥接板,所述的诱导槽设置在所述两侧板的相向面或相背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移式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能体为截面呈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全包围的套体,套体包括相向布置的两侧板和位于两侧板之间的两桥接板,所述的诱导槽设在所述相向布置的两侧板的相向面或相背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或7所述的后移式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诱导槽并行布置有两条以上,各诱导槽的延伸方向均与所述前后方向垂直。
9.根据权利要求5或6或7所述的后移式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座椅基座的前端具有位于所述轨道前方的用于与对应安装座椅的车架的前围桁架固连的触发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后移式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座椅基座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主梁,主梁呈L型,L型主梁具有位于前端的沿竖向延伸的短臂段和位于短臂段后侧的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长臂段,所述触发部位于所述短臂段上,所述吸能体的前连接部与所述长臂段的后端固定连接。
CN201320781395.4U 2013-12-03 2013-12-03 吸能装置及使用该吸能装置的后移式座椅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6376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781395.4U CN203637623U (zh) 2013-12-03 2013-12-03 吸能装置及使用该吸能装置的后移式座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781395.4U CN203637623U (zh) 2013-12-03 2013-12-03 吸能装置及使用该吸能装置的后移式座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637623U true CN203637623U (zh) 2014-06-11

Family

ID=508688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781395.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637623U (zh) 2013-12-03 2013-12-03 吸能装置及使用该吸能装置的后移式座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63762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14295A (zh) * 2016-08-15 2016-11-16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座椅平台及使用该座椅平台的车辆
WO2022226621A1 (pt) * 2021-04-30 2022-11-03 Marcopolo S.A. Conjunto estrutural de carroceria e chassi para região de posto de motorista, veículo de transporte coletivo e processo de fabricação do veículo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14295A (zh) * 2016-08-15 2016-11-16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座椅平台及使用该座椅平台的车辆
WO2022226621A1 (pt) * 2021-04-30 2022-11-03 Marcopolo S.A. Conjunto estrutural de carroceria e chassi para região de posto de motorista, veículo de transporte coletivo e processo de fabricação do veículo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165250Y (zh) 汽车车身的下部框架结构
CN201136513Y (zh) 车体吸能装置
CN103171628A (zh) 一种吸能式前副车架
CN203255251U (zh) 一种用于非承载式车身的汽车车架结构
EP3130521B1 (en) Cowcatcher and railroad vehicle provided with cowcatcher
CN101947977A (zh) 新型溃缩吸能式副车架
CN203637623U (zh) 吸能装置及使用该吸能装置的后移式座椅
CN205059737U (zh) 一种汽车底盘全框式前托架
US4061386A (en) Energy managing bumper system for vehicles
CN204526875U (zh) 一种驾驶平台及使用该驾驶平台的客车
US11220296B2 (en) Vehicle structural member for improved lateral loading
CN105620505A (zh) 导向复合式专用吸能结构及其在列车上的应用
JP4599017B2 (ja) 重なり合いを防止する衝撃吸収構造を有する自動車
CN210760640U (zh) 一种主动式货车车尾防撞装置
CN202879407U (zh) 一种具有x型支架的汽车保险杠
CN201737054U (zh) 溃缩吸能式副车架
CN203864797U (zh) 一种汽车高承载车架
JP2015517429A (ja) 係合手段と荷重吸収手段を有して懸架された運転者ユニットを備える車両
CN201136499Y (zh) 轨道车辆的驾驶室车体
CN103523039A (zh) 一种耐碰撞铝合金头车底架前端结构
CN115214507B (zh) 一种缓冲装置及防撞车
CN207029091U (zh) 一种大型车辆用撞击缓冲装置
CN201800778U (zh) 新型溃缩吸能式副车架
CN105059156A (zh) 一种特种车辆通用防冲击座椅
CN213017167U (zh) 弱化连接组件、前端框架结构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11

Termination date: 20191203